第一篇: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
我们居住的地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2.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观察、思维、合作探究和语言表达能力。
3.能设计恰当的实验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情感与态度: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其互助合作探究的精神。
2.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3.通过对地球全面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
一、正确客观描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探究并列举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篮球、笔、书本
引入:神话故事往往给人美的享受,他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的追求。比方说”夸父追日”,你听说过这个故事吗?哪位同学能说说?
师:讲得非常精彩,你认为他能追上太阳吗?
生:不能,因为地球是圆的,而地球和太阳又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没有办法追到。师:地球是圆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书本,电视知道的
师:不错,这些都是我们获得信息的必要手段。可是当你平时站在学校的操场上,你会感觉到地球是圆的吗?
生:不能。
师:哪好,看样子我们对地球还有很多不认识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我们居住的地球。(板书:我们居住的地球)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样子。要讲地球的形状,我们必须从古代说起,在古代,人们的生产力低下,生活的范围狭小,几乎没有什么科学技术,因此他们只能靠眼睛、凭直觉去认识世界,那古人们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结合老师给的材料说出古人对地球的看法
(学生结合课件讲解古代巴比伦人、印度人、中国人的地球观。)
师:人类这些早期的幻想,虽然幼稚,可是它却体现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渴求和探索。同学们请想一想,那时候人们有没有认识到地球是圆的?
生:没有
师:那时候他的想法和你们站在操场上所看到的一样,看到的地球好像是平的。可是后来人们看到的的许多现象,使他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怀疑。第一个要提到的人,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家,名叫毕达哥拉斯。他不仅是哲学家,同时也是个数学家。他呢,住在海边并且有一个爱好,就是去海边散步,久而久之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课件:船桅杆的变化)
师:是什么现象呢?
生:远去的帆船最后消失的是船帆。师:那你对这个现象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远去的帆船最后消失的是船帆?
师:非常好,那你能不能猜想一下是什么原因呢? 生:可以推测地球表面是圆的?
师:那你能不能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呢?(教师可提示:如地球太大,我们不可能在海上做这个实验,但是我们可以假想。用铅笔来代替船,如果大地是平的,或者是圆的,我们可以用书本或篮球代替)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个方案可行吗,那好,请同学们将课本打开到85页,根据刚刚这位同学设计的方案四人小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当中有观察,有纪录,有汇报人员,并完成学生分组活动二。希望大家能发扬团结合作精神,争取能使实验有一个完美的结果,(学生讲解、演示“铅笔在篮球表面移动”的实验)(课件: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
师:刚才同学们设计并且完成了这个实验,非常成功,确实可以证明在海里看到远去的帆船最后的消失的是桅杆,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实验能能说明地球表面是一个球面。毕达哥拉斯非常聪明,我不知道他当时有没有做过这个实验,但他正是从船桅杆的变化这一现象开始猜测:大地不是平的,可能是个球面。——非常伟大,因为在此之前,所有的人都认为地球是方的,他是第一个认为大地是曲面的人。在更多人的眼里,地球还是一个平面,200年过去了,又是古希腊,又出了一个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这位老先生呢,不看海、不看船,他呀,喜欢看月亮,尤其是“月食”。你知道什么是月食吗?
生:月食就是指圆圆的月亮少了一块。原因地球挡住了太阳的光线,于是地球的影子就在月球上显现出来。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月食时月亮的形状。是谁挡住了月亮的光线呢? 生;地球的影子。
师:大家从这个月食的图片能能看出哪边是地球的一边吗?这又说明什么?
生:说明地球的表面确实圆的,非常好。亚里士多德正是从月食现象中,发现月食时地球影子是圆弧,他开始猜测:也许老毕是对的:地球可能真是球形天体。
师:这些古希腊人真聪明,因为它是当时的文明古国之一,那我们中国呢?要知道我们也是文明古国啊!我们中国人当然不甘落后。比方说:张衡,他在继承前人理论“盖天说”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了“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就是我们看一到的这个图片,请你说说看浑天说认为天和地是什么样的?
生: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意思是:天和地的关系就像鸡蛋中蛋白和蛋黄的关系一样,地被包在当中。日月星辰都附在天球上,白天,太阳升到我们面对的这边来。星星落到地球的背面去;到了夜晚,太阳落到地球的背面去,星星升上来。如此周而复始,便有了星辰日月的出没。
师:解释的非常好,说明当时张衡也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其实在这个时候,这些科学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说明地球是圆的,因为地球太大了,那要想真正地得出结论:地球是圆的,那还必须要进行实验?怎么样实验才能证明地球是圆的呢?
生:如果地球是圆的,往一方向走,最终会回到原来的地方。
师:这位同学太有才了,如果你早生几百年,你一定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同学们说他的方法行不行?
生:行
师:那你们为什么不去做这个实验呢?
生:地球太大,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头。这个实验存在很大的风险,说不定就是有去无回,但是人类探究科学的精神是永无止镜的。后来终于有一个人,用一次伟大的冒险,用生命的事实告诉大家:地球是圆的。他是谁?他做了什么事情?
生:麦哲伦----环球航行。
师:真是一次伟大的航行!怎么样,这能不能证明地球是圆的? 生:能,师:确实,他们历时3年,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地球是个球体。从此,人们不必再担心地球会走到头,这无疑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突破。麦哲伦也因此而名垂青史。
师:好了,古人经过这么多的磨难,终于得出了结论:地球是圆的。但有句话说得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希望也目睹一下地球的真面目吗。我们如果想亲眼看看地球什么样,要到哪里看?
生:跳出地球,飞向太空。
师:那好,让我们和神舟五号一起登上太空,从卫星上看看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 师:通过飞船的拍摄的视频,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 生:球形。
师:这是一张地球的照片,你能告诉我,你看到了哪些东西? 生:我们从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陆地、海洋、大气等。
师:非常好,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究,终于确证地球是个球体。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人们在想,地球是一个非常圆的球体吗?和我们平时玩的篮球一样圆吗?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用科技手段测出的地球的形状,请同学们认真去观察:
(板书:
二、地球的大小)
师:看完之后,你们认为地球是一个正球体吗?
生:不是,地球并不是一个非常圆的球体,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左右,仅差0.33%)赤道周长:4万千米
师:非常好,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课件:两个问题
1、如果一个人日行50千米,那么,他绕地球赤道一圈要多少天?
2、现代科技测量告诉我们,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地球照片,地球还是很圆呢?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对自己居住的地球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已经体会了地球多大,天有多高,要知道到目前为止,地球人类在太空当中是唯一一个有生命存在的地球,可是人类并不懂得珍惜,森林破坏、垃圾成山、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等等都在肆意的破坏着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地球已经疲惫不堪,奄奄一息。同学们,做为现代的中学生,祖国的接班人,难道你们就没有感触吗?我想做为地球人,我们都有责任去保护地球。请全体同学起立:举起你的右手,跟我一起宣誓:保护地球,保护家园,保护我们生命的栖息地。
谢谢大家!
第二篇:7S.3.1 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4
第三章第一节 我们居住的地球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2、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能力目标: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情感目标:
1、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人类对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难点:探究并列举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
三、教学流程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那时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你对宇宙和地球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一、地球的形状
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3)古代巴比伦人——„„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中国人也拍到了第一张从太空看到的地球。但如果你古代人,他们没有走出过地球,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你可以通过那些现象去判断地球的形状呢?
讨论:全班分两大组,竞争看谁讲的例子更多,更有说服力,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落;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驶来的帆船,船帆先出现。1)如: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落;
2)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驶来的帆船,船帆先出现; 3)“天涯海角”为什么总是走不到边?
4)公元前384年,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现月食是,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圆弧形的,推测地球是圆的。
5)诗人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可以望远
6)思考:人类历史上哪一事件的发生令人信服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三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圆的。教师:为了更好的确定地球表面是圆的?大家和老师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利用手中的工具如笔,纸,书本----)
学生分组模拟“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并做好实验记录和对实验现象、结果进行分析)。把书卷成弧形,铅笔的头竖直朝下,与视线水平,随着铅笔向后移动,你看到铅笔的长度和笔头的位置如何发生变化?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用实验来探究并思考:
1)在水平书本上移动铅笔看到的长度随铅笔位置的移动会发生变化吗? 2)在篮球上移动的铅笔,看到的长度随铅笔位置的移动会发生变化吗? 3)为什么在水平书本上移动的铅笔,看到的长度不会随铅笔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为什么在篮球上移动的铅笔看到的长度会随铅笔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以上实验与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是同一道理的?(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师:通过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大地平面不是平直的,而是弧形的,弧形无限扩大,从而推出整个地球表面是圆的。
2、现在认识的地球的形状:
提问: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观察到地球的全貌。(航天飞机、人造卫星等)我国的神5神6上天,拍了许多有关地球的照片,如图,“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从太空看到的地球,它的外貌是怎样的?请同学描述地球的外貌特征 生:-----形状,颜色,陆地,海洋和大气
师:经过精密的测量发现,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一个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实验:弄一个木杆,然后在上面装上两个象纸风车一样的纸片,然后旋转,发现上下两端变扁。地球的形状也是因为同样的原理形成。
二、地球的大小
设问:地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球体,但为什么我们看上去它还是圆的呢? 生:(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和地球的两极方向的半径6357千米想必,只长了21千米,仅差0.33%,所以,肉眼看不出。)
师:说的好,如果地球看上去很象个圆,接近一个正球体,因此我们做地球仪时,如果没有特别要求,通常把地球作成一个正球体来处理,赤道周长约4万公里。思考:一个人日行5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圈,要走多少天?(800天)
师:从古人对地球形状的判断,到现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的变化历程,你有什么感想?
人类认识地球的历程:天圆地方→球形→不规则球形(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通过长期而艰苦的探索不断加深的)指出:大航海时代的哥伦布和麦哲伦,以及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都对地球的认识做了很大的贡献。
三、我们的地球家园
教师: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地球只有一个,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而我们的生活空间,生活环境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我们的地球还是面临着很多问题。
设置情景:一外星生物来拜访地球,当他们刚刚进入大气层,他们会看到什么? 生:------师:由于人类的破坏,地球的环境日益恶劣,最终受害的是我们自己。地球是我们的母亲,要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要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展示:图片伊拉克油田上空的黑烟;洪水冲过留下的黑色痕迹;沙漠化留下的一片黄色土地——这就是我们的绿色地球吗?
总结: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小结:学了这堂课,你有什么自己的一些感想?(你能为地球做些什么?)【板书设计】
第一节
我们居住的地球
一、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
二、地球的数据
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 地球的两极半径是6357千米
两者仅相差0.33%,因此看起来还是很圆的
第三篇:3.1我们居住的地球_教学设计
我们居住的地球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1节
一、教材依据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
二、设计思想
本课是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地球知识,虽然对地球有很多感性认识,但是对于地球的直观感受和间接资料实际上是通过不同认识方法和认识手段获得的。因此,本课的教学以人类认识地球的历程为主线索展开,经历“平面→曲面→凸面→封闭体→球体→正球体→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的学习过程,重点研究地球的形状;从内视角研究逐渐延伸至外视角研究,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认识,体验认识过程,发展认识事物的能力;教学中围绕着科学探究,安排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以及篮球的模拟实验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大大简化了实验要求,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每一次活动中来体现了新课程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生活实际,突出新课程的理念。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的第一课。本章内容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教材也是依据人类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过程,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编排的。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也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人类认识自己家园的艰辛过程。在教学中,围绕着科学探究,安排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以及篮球的模拟实验来说明地球的形状,体现了新课程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生活实际,突出新课程的理念。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难点:利用相关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形状。
五、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兴趣广泛,乐于动手,但生活经验和阅历还不够丰富,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基于本课是初中科学教学首次接触到地球和空间的科学领域,所以教师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和证明地球是“圆”的方法和现象,明确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六、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目标为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球体的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探究地球是圆的实验,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2.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篮球、木板、铅笔
八、教学过程
情境一: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呢?引题——我们居住的地球。Ppt1
板书:第一节 我们居住的地球
设计意图:从学生每天都可以接触每天都可以看见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顺利开展教学过程。体现了科学来至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引题----我们居住的地球。
情景二:根据你的现有知识与生活经验,请你谈谈有关地球的知识;这些知识你是怎么获得的?你还想知道关于地球的哪些知识(提出一些关于地球的问题)?谈对地球的认识:形状、生命、颜色等等。Ppt2
设计意图:我认为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引导学生整理、表达自己的知识经验,展示自我;让学生在品尝成功的喜悦之余,会更重视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学习会成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以原有知识的积累构建新知识。
情景三:[问题]古代的人不能离开地球,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 古代人的认识
[影片]古印度人的地球观。学生活动描述古印度人地球观。[问题]这种认识有无科学依据?生:没有科学依据。[图片]古代巴比伦人的生活环境。[问题]古巴比伦人看海洋和大地感觉是什么形状的?ppt3
设计意图:研究视角:从地球内看地球视线范围限制导致错误理解 ——地球是平面。了解人类探索、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以及所作出的努力。帮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帮助人类更全面地认识了地球的形状特点,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巨大的作用。
情景四:[过渡]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可以驾驶帆船出海。古希腊哲学家认识到这一现象:为什么总走不到天涯海角呢?为什么远去帆船的船身总比船杆先消失呢?而驶入港口的帆船却是先出现船杆而后才出现船身呢?生:远航船只船身先消失,归航船只桅杆先出现。[图片]帆船出海船帆变化图[问题]你发现什么现象?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如果是平的,船身和桅杆都不会消失。因此地面不是平的。师:如果地是平的会是这样的现象吗?能证明吗?ppt4
板书:证明地球是圆的方法或现象 设计意图:从帆船现象对地球是平面质疑,让学生自己先开动思维,来认识地球的形状,很好的将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使学生知道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长期实践的结果。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情景五:模拟篮球实验:老师演示,全班一起观察。学生讨论:在篮球表面移动的铅慢慢的从下到上开始消失,而木板上的铅笔则不会消失,这个和帆船消失远去的原理一样,证明地球是圆的。Ppt5
设计意图:在前面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加以巩固。生活经验和阅历还不够丰富,还不够完善。首次接触到地球和空间的科学领域,通过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
情景六:师:还有哪些方法能证实地球是个圆的呢?生:月食、登高望远,走不到天涯海角。过渡语:后来终于有一个人,用一次伟大的冒险,用事实告诉大家,地球是圆的。他是谁?他做了什么事情?(学生讲解)真是一次伟大的航行!历时3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地球是个球体。从此,人们不必再担心走到地球另一端时会掉入无底的深渊,这无疑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突破。麦哲伦也因此而名垂青史。Ppt6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长期实践的结果。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情景七:看地球外貌,让学生自己分析了解地球。指导学生通过各种从太空拍摄的图片进行讨论。我国宇航员拍摄的图片。可以每一组派一个代表,描述地球的外貌特征——形状,颜色,陆地,海洋和大气。蓝色—海洋;黄色—陆地;白色—白云。ppt7
板书:现代人类的对地球认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地球外看地球,不同角度思考,更能把地球观察清楚。使学生领悟到航天技术的发展,也是人类更清楚了解地球。也通过介绍我国拍摄太空图片,让学生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情景八:师:有没有同学知道地球的大小?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那让一段录像来告诉你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吧。
生: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一个椭球体。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师:为什么我们看上去它还是圆的呢?
生: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和地球的两极方向的半径6357千米想必,只长了21千米,仅差0.33%,所以,肉眼看不出。
板书:地球的大小: 赤道半径比两极半径长2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师:由地球的赤道半径算出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理解4万千米的长度:课后练习2:一个人日行5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圈要走800天——环游地球800天。)ppt8
设计意图: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一组数据形成对地球大小和形状的完整学习,并且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运用。由数字和学生自己想象的事例来正确理解地球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形象、直观、容量大等特点辅助教学。
情景九:讲述: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已经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虽然已经开始探索外太空(插入我们载人航天的事例和对外太空探索的简单计划),但毕竟这个探索的时间是相当长的。外星人来到地球,在进入大气层前,会看到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开放思维,进行探讨。Ppt9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加深对大气层存在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认识到目前人类的家园遭受很大的污染。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第一大问题。培养学生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情景十: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设计意图:学生总结本堂课学习的新知识。Ppt10
九、教学反思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应该早有认识,怎么证明这个结论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是从人类认识的过程说起,结合实际的生活现象,特别是在课堂中进行的简单的篮球实验,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探究思维,帮助学生来理解地球的形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七上3章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
七上3章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教案
陈玉菊-2008051275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了解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3、知道一些能够证实地球是球体的现象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通过互相合作完成模拟实验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人类探究科学的艰难历程;
2、通过本节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物质观、科学观。
四、STS间的关系:
1、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2、科学引领人类逐渐发展;
3、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了解STS间的相互发展促进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 难点:证明地球形状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篮球、铅笔(学生自备)、木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
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试想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这时
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对宇宙和地球是否充满好奇?你有什么疑问吗?
让步学生讨论:
1、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
2、有没有外星人?知道什么是外星人吗?你认为它是从哪里来的?
3、知道星星离地球有多远(最近距离)?(答案:比邻星,约为4.24光年。光年长度单位,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有时间和速度计算出。)
这些都是与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有关系,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居住的地球”。
提问:同学们,我们在地球上生活了十几年,同学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同学们会回答到“地球的形状为球体。”)
同学们怎么知道的?
其实在我们以前就有很多科学家、天文学家等等都在研究地球。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一、地球的形状
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个大圆盾,有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如书图3-1。
(3)、古巴比伦人:大地是一个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大陆四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
但是同学们想想,古时候的人们没有走出过地球,他们是通过什么来判断地球是圆的呢?
全班分两组讨论,公平竞争,说的越多越有说服力,就可以加平时成绩。(证据有:既然有“天涯海角”,为什么我们在地面上总是走不到边?为什么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总是比桅杆先消失?太阳月亮东升西落。。。)
模拟篮球实验:老师演示:如书P86图3-3,在篮球表面移动的铅笔,慢慢的从下到上移动,沿水平方向移动带铅笔的木板,观察两种情况下的现象。
同学们回答出:沿篮球表面的的铅笔渐渐消失,而沿水平方向的铅笔没有消失。这和帆船消失的原理一样,证明天地球是圆的。
2、看地球外貌图,然同学们分析地球
请同学描述地球的外貌特征—形状,颜色,海洋,陆地和大气。PPT展示相关图片。
3、现认识的的地球的形状
后来根据总总迹象,再加上美国阿波罗17号拍的全景图,PPT展示:
表扬同学们的猜想,地球是球体。(教师补充)但是,它不完全是球体,通过科学家精确计算,得出地球是一个两极梢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适当补充远地点和近地点),但是为了方便,很多时候将它视为球体。
【实验】:弄一个木杆,然后在上面装上两个像纸风车一样的纸片,然后旋转,观察实验现象。
发现:木杆上下两端变扁。地球的形状也是因为同样的原理形成的。
二、地球的大小
刚刚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个椭球体,但为什么地球看上去还是圆的呢? 原来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反向的半径比赤道短21千米左右,仅差0.33%,所以,肉眼是看不出差距的。
三、人类了解地球的历程
大航海时代的哥伦布与麦哲伦以及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都对地球的认识作出了很大贡献。(然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要检查)
四、我们的地球现状
随着人类认识地球的深入,人类认识到地球上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人类探索太空的路程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的。
展示PPT:地球被人类生活污染的图片
为了我们生活的地球健康美好,我们应该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因为,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
总结:
课堂习题:
1、由地球的赤道半径算出地球的赤道周长。
2、证实地球是球体。(写出方法)
课后作业:P86:1、2、3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我们居住的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赤道半径:6378千米
两极方向的半径:比赤道短21千米左右
第五篇:我们的地球教案
《我们的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它的表面由三分陆地和七分海洋组成,地球上的面貌多姿多彩。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等小组合作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及观察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地球面貌的多姿多彩,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它的表面由三分陆地和七分海洋组成,地球上的面貌多姿多彩。
教学难点:感受地球面貌的多姿多彩,从而产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建立保护地球的观念。教学过程预设: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你知道图片上的人是谁吗?(出示图片)
是的,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个遨游太空的人。
那你们猜猜他在太空中会看到哪些星球呢?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个特别的星球,他是生命的摇篮,是我们人类的母亲,那就是——
2.你们想不想看看从太空拍摄到的地球图片呢?说说你的感受。
3.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地球,来揭开地球妈妈神秘的面纱,欣赏她多姿多彩的面貌吧!
二、了解地球概况,整体感受地球的美
小组合作,利用地球仪感知地貌
1.出示地球仪:这是一个地球模型,请同学们组成四人小组一起用眼睛仔细观察地球的形状和颜色,用手去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组长负责记录。交流反馈:
A、形状:地球是个()。
师: 是呀,我们的地球生来就是这么一个可爱的椭圆形的球体。
可是在人类还没能飞上太空,直观认知地球的500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了。那么,到底是谁证明了地球就是个球体呢?他是通过什么方式证明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先走进课本73页的故事屋,从那里寻找答案吧。
学生学习麦哲伦的故事。
孩子们,现在你知道这位第一次用实践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伟大的人物吧?他就是:(麦哲伦)(出示麦哲伦头像和名字)
谁来说说麦哲伦是如何证明地球是圆形的呀?(他通过环球航行证明)谁知道麦哲伦的船队都经过了哪些地方?(出示滚动的地球让学生了解)看了这个故事你想对麦哲伦些什么?
总结:麦哲伦凭着自己坚定的信念,非凡的勇气和执着的探索精神,完成了这个伟大的创举,是他让人类对自己居住的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
现在,我们知道了地球是圆的,假如同学们手拉手想把地球围成一圈,你猜猜要几个人手拉手才能绕地球一圈呢?
B、颜色:地球上有()色、()色、()色和()色。
我觉得()色代表()。
()色代表()。()色代表()。()色代表()。
集体展示:
师小结:同学们不仅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是的,地球妈妈还是一颗由蓝色海洋、五彩陆地组成的美丽天体。地球上有海洋、草原、高山、森林、沙漠……地球的面貌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一起来赞美我们的地球。
课件出示:地球什么样
C、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如果把地球分成十份,你觉得海洋占()份,陆地占()份。
师:到底地球上海洋和陆地各占多少面积呢?出示海陆面积对比图,看看你们小组猜对了吗?所以有句话说地球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三、寻找地球美丽风光,感受独特魅力
1.同学们在课前开展了寻找地球美丽风光的活动,你们一定有很多惊喜的发现,就让我们来分享我们发现的美吧。
(1)海洋:谁去过大海边,和大家说说你的感受。一望无际的大海让我们有太多的遐想,你想去看看海底又是怎样的景象吗?播放视频:海底世界(2)图片展示湖泊和江河瀑布图片,说说看后的感受
师:无论是浩浩荡荡的江水,气势磅礴的瀑布,还是波光粼粼的湖泊都尽显美的风采。
(3)课件展示高山图片,说说看后的感受
师:在巍巍群山中,我们发现了雄伟壮丽的美,玉洁冰清的美,还有温柔清秀的美,留给我们无尽的享受。
除了碧蓝的海洋湖泊,高耸的高山,我们的地球还有很多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我们一起去领略一番吧,出示图片:随机介绍黄土高原、沙漠、原始森林、大草原、壮丽的火山、冰天雪地的南极。看了这些美丽的风光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师:生活在这样美丽的家园中,我们真是幸福。
四、议一议,帮地球妈妈治病
1.看到同学们把她描绘的这么漂亮,地球妈妈很高兴,可是地球妈妈给我们寄来了几张照片。(观看地球受污染图片。)
2.小组讨论: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怎样才能让地球妈妈恢复健康呢?
师:有你们出谋划策,相信地球妈妈会好起来的。
五、谈收获,总结
1.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对地球妈妈有了新的认识,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她还有很多奇妙的地方等着我们去探究。(推荐阅读书目)
《我们的地球》教学反思
《我们的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属于“走进世界”中的内容。教材的编排意图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一些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可以说,从第一次试教到最后执教,我经历了一次教学理念的涅磐。“知识”迷乱了眼
课伊始,由趣味盎然的猜谜游戏引入。导出“地球”后直奔主题,请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说说地球的外形特点。学生交流得十分热闹。评课时,一位老师一脸疑惑地问我:“林老师,这是现在流行的品德课吗?怎么看都觉得像常识课。”
“是呀,常识课的味儿太浓了。品德教育该如何体现呢?”
“我觉得,这课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地球的美,激发他们热爱地球的感情,而不是一味的学知识。” „„
我困惑了。品德课?常识课?我仔仔细细地打量着花了许多心思编写的教案,一时不知何去何从。明明是篇知识性很强的课文,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文本知识难道错了?
带着一肚子的疑惑,我重新捧起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用心研读后,终于找到了我问题的症结所在。首先《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将品德、行为规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做了有机的融合。这种综合是一种内在的有机整合,这种综合产生的是一种‘化合物’,是一种‘合金’,而不是各种教育的拼盘。《我们的地球》一课虽将很多
的地理常识融入其中,但我不能将地理知识的教学与品德教育分割开来,完全被知识所迷惑,先完成知识的教学,再进行德育。其次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由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课程的人文性和综合性特点,力求使学习过程成为儿童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是认知、情感、行为整体构建的过程。对于《我们的地球》一课的学习结果不仅包括地球知识的获得,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应该包括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即对我们的地球的美丽的由衷赞赏与对地球的那份热爱之情。)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新的德育课程。显而易见,我的第一次试教只顾对学生进行知识“轰炸”,严重地遮蔽了知识的人文性。而新课程应该是知识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交通站”。两者和谐整合,方能使课堂涌动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