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地球 形成认识》教案

时间:2019-05-12 21:1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们的地球 形成认识》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们的地球 形成认识》教案》。

第一篇:《我们的地球 形成认识》教案

《我们的地球 形成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的研究,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海陆分布等知识。

三、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结构。

四、课时安排

0.5课时

五、教学准备

地球仪、小船模型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

新课讲解:

一、地球的形状

模拟实验: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从另一侧观察小船模型。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月食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简介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

二、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三、海洋和陆地

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估算海洋和陆地的面积,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

介绍地球内部概况。指导阅读p8的“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作业:

1、查找、收集人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2、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知识。

第二篇:认识地球教案(本站推荐)

认识地球教案 知识目标: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5、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6、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

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活动一:导入,了解历史上人们对昼夜变化的认识。

1、谈话导入:

2、知道是什么原因产生昼夜交替变化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想一下。

3、介绍历史上人们对这个现象的认识过程。

(1)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呢?关于这个问题,过去人们也非常想知道。历史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介绍“地心说”和“日心说”。

老师总结:昼夜的变化是地球、太阳的位置相互变化的结果,但是历史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通过好多天文学家的努力,证实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地球、月亮等天体的中心,实际上地球本身自己也在运动。

活动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1、我们知道了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但是昼夜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让我们先来共同研究几个问题。

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它什么时候从哪方升起,何时又落向何方?分析这个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同学们可以借助桌上的地球仪研究一下。(地球是自转的,自西向东转)

我们看到太阳的变化,两次变化一般间隔多长时间?讨论研究一下,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3)白天与黑夜交替的变化是伴随什么现象发生的? 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总结。(地球自西向东运转,自转一周大约是24小时,昼夜现象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模拟实验研究昼夜交替变化的原因。

师: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与太阳的东升西落相伴发生的,太阳升起后,进入白天,太阳西落后,进入黑夜,也知道了地球能自转,自转一周是24小时,为了进一步搞清楚昼夜现象的成因,我们根据这个事实来做一模拟实验。

老师介绍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模拟太阳光)学生分组活动,老师巡视。

交流活动成果。

老师总结:地球是一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那面是黑夜。作为地球上的一点,当它面对太阳时,就是白天,当它背对太阳时,就是黑夜,因为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第三篇:教案认识地球

认识地球

教材简析:

本节课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初步认识地球仪三部分内容。“地球的形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中有3个阅读部分和一个活动部分,并配有相应的图、像,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要求他们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教材是通过图片来说明的,要求学生认识地心、赤道、赤道半径、极半径,并重点掌握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初步认识地球仪这部分是学生以后学习经纬网、认识海陆分布等内容的前提条件,教材中配有图片以及一个活动部分,要求学生认识地球仪,知道地球仪的用途,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

2、能根据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提醒学生平时要注意观察地理现象,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3、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认识地球仪,知道地球仪的用途,观察地球仪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教学方法:

1、学生活动,分组交流,让学生思考、讨论,谈看法。

2、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3、注意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4、观察图片、课件及地球仪,让学生学会描述相关地理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讲授新课: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 展示图片:地球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盖天说”与“浑天说”)(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根据教材的阅读部分和自己的认知情况谈谈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活动:(看图回答:)

A.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那些大洋?

B.麦哲伦船队航行成功证明了地球是什么形状?(注意让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平面、立体))

2、证据: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能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说说其他反映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的事例吗?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启发、解释。)

典型事例: A、站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课件)

B、发生月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月面上呈现的地球阴影的边缘是圆弧形,使我们确认了地球的球体形状。(课件)

C、地球仪卫星照片。

3、真实形状: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阅读课本,说出地球的真实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小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经过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勤思考,常体验,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

二、地球有多大

承转:有哪些具体的数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到底有多大?

展示图片:地球的基本数据图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出地心、赤道、赤道半径、极半径,读出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注意: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

三、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

1、地球仪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3、地球仪与真的地球有什么区别?(启发学生积极回答)如:A、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B、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C、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D、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和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课堂练习:(课件)

板书设计: 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

2、证据

3、真实形状

二、地球有多大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三、地球仪

1、定义及作用

2、地轴、南北极等

3、与地球的不同点

反思:

对于“根据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这一内容,由于很多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说不出来,因此在教学时需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并注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第四篇:《地球上的水 形成认识》教案

《地球上的水 形成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2、对地球上的水形成认识,并知道节约用水。

(二)过程与方法

1、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2、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

2、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二、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三、教学难点

对地球上的水形成认识,并知道节约用水。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了解水吗?知道他有哪些特性吗? 新课讲解: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

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

5、生实践

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7、引导学生将袋中所装的物质进行分类,汇报自己的理由。

8、根据学生结论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同时让生生进行交流,人们这样进行分类的理由是什么。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哪些。

第五篇:《哺乳动物 形成认识》教案

《哺乳动物 形成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资料及“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2、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哺乳动物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辨证地认识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同人与动物共处一个地球,应和谐相处。

2、尊重实验证据和事实,对认识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二、教学重点

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

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课时安排

0.5课时

五、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视频、图片、数据资料。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生活在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图片,请同学找出你认识的哺乳动物。它们形态各异,但它们都属于哺乳动物,那么,哺乳动物有什么主要特征呢? 新课讲解:

一、活动一: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提问】在地球上,哪些地方有哺乳动物生存呢?

在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地方,都有哺乳动物的分布,哺乳动物的分布范围广阔,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

出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哺乳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体表有何共同特点。提问:体表被毛有什么意义?

【总结】体表被毛,有利于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同鸟一样,哺乳动物可以维持恒定的体温,是恒温动物。

(补充)水生哺乳类的毛退化。

体温恒定使得哺乳动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板书)

二、活动二: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过渡】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哺乳动物出现了口腔消化。【提问】你知道哺乳动物吃什么吗?

【归纳】哺乳动物的食性可以分为草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三种。出示课本观察与思考图片:兔与狼的牙齿。

【播放视频,归纳总结】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牙齿的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板书)

三、活动三:胎生哺乳——保证后代较高的成活率。

【过渡】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进行繁殖,你知道哺乳动物是怎样繁殖的吗?

【介绍】与其他动物不同,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雌性体内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从母体产出,这种生殖方式叫做胎生。(展示图片)

【提问】出示图片,胎生与卵生,哪种生殖方式更具优势,为什么?

【总结】胎生方式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发育条件,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板书)

【过渡】刚出生的小兔子能够自己啃胡萝卜吗? 【提问】(出示图片资料)

1.鸟类和哺乳动物为后代提够的食物分别是什么? 2.哪种食物更有利于幼体的消化和吸收?

(出示图片)进一步说明乳汁更有利于幼仔的消化和吸收。

【总结】哺乳这种抚育后代的方式更具优势,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地发育成长。(板书)

【提问】胎生哺乳是生物体在长期的进化发展中形成的,那么胎生哺乳有什么意义呢?(出示卵生动物与哺乳动物成活率比较表)

【总结】在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在这里生息繁衍,与其他动物相比较,哺乳动物后代的成活率是最高的。

胎生哺乳是生物体与环境长期斗争的产物,是哺乳动物对环境的高度适应。

下载《我们的地球 形成认识》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们的地球 形成认识》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们的地球教案

    《我们的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它的表面由三分陆地和七分海洋组成,地球上的面貌多姿多彩。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等......

    《我们的地球》教案范文

    《我们的地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它的表面是陆地和海洋,地球上的面貌多姿多彩。 2、初步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及面积大小。 3、激发学......

    我们的地球教案

    我们的地球(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它的表面是陆地和海洋,地球上的面貌多姿多彩。 2、感受地球的美,地球上生命的可爱,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3、了解麦哲......

    我们的地球教案

    看看我们的地球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和地球仪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含义。 3、制作地......

    《果实和种子 形成认识》教案

    《研究种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2、描述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结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解剖玉米和和菜豆种子......

    《磁现象 形成认识》教案

    《磁现象 形成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能产生磁。 2.探究电磁铁与磁铁的异同。 3.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4.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

    《天气 形成认识》教案5篇

    《天气 形成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气预报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会用气象符号表示各种天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上网等方法查阅更多关于......

    《1. 我们的地球》教案[合集]

    《1. 我们的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它的表面是陆地和海洋,地球上的面貌多姿多彩;初步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及面积大小。 2、行为、情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