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与液体 形成认识》教案

时间:2019-05-13 00:1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固体与液体 形成认识》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固体与液体 形成认识》教案》。

第一篇:《固体与液体 形成认识》教案

《固体与液体 形成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自己建构出固体的概念

2、通过学生讨论能够比较出两种固体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能运用多种方法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活动的乐趣,树立互助协作、愿意探究的精神。

2、愿意参与,体验合作学习。

二、教学重点

分出哪些固体可堆叠,哪些固体可滚动。

三、教学难点

建构固体和液体概念。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11种固体:弹力球、铝钥匙、一角硬币、两个象棋、塑料杯、软木塞、蜡烛、瓷勺、橡皮、两个玻璃球、石头,一袋水,一个气球,酸奶盒当实验盒子。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师出示几种不同状态的物体请生辨认 1.引导观察。(激发学习兴趣)新课讲解:

活动:“给物体分类” 1.观察课本插图。

2.对图中的物体和教师出示的物体分类。3.举出更多固体、液体和气体。活动:“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1.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分工、认真观测、及时记录)2.说说注意事项。

3.分组研究几种固体的主要性质。

4.记录固体主要性质。(完成课本上的表格)

5.分组汇报,交流。(说说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如何测量)生:(观察)活动:“混合、分离固体”

1.混合黄豆、小米、沙等固体,再想办法将他们分离。2.讨论:所有的固体都有形状和体积吗? 3.交流:将分离物体的方法和理由与同学交流。活动:“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1.分组按研究固体的方法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2.各组互相交流、汇报。活动:“混合不同液体”

1.猜想混合不同液体后会出现的现象。2.试着混合不同的液体,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活动:“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1.准备典型的固体、气体和液体。2.通过式样比较它们的不同。3.考虑怎样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

第二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教案

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教案

一、设计意图

压强的教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其概念较为抽象,大部分学生在初二下学习时会感到困难,对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处理的不够好,不会灵活应用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压强的知识体系、框架,认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采用对比法和归纳法,师生讨论的方法等。

二、复习目标

1.正确理解压强,区分固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知道固体压强等于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2.正确理解公式p=F/S,知道其适用范围,会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解决一些问题。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实验,这两个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三、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压强的概念②对固体压强中受力面积的理解,液体压强中深度的理解。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④掌握两个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结论。

难点:①压强概念的建立②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

气球与钉板、削好的铅笔、压强计等

五、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准备好八下的物理书和笔记本,在课前已经自己对压强概念有大致的了解,知道探究实验所用的物理方法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引入课题 3′ 5′

在初二下我们学习了压强的概念,学过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等概念,由于压强的概念比较抽象,固、液、气压强的特点又不同,我们同学在学习时普遍感到困难。这块知识本身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属于较难的部分。希望通过本节复习课能给与大家一些帮助。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板书)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那些同学知道我们在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这部分学习了那些知识?

一、压力

①什么是压力?②压力产生的原因?③压力的范畴? ④压力的方向?

(课件)判断下列图中MN面所受压力 的大小

1.概念

压力、压强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2.实验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 3.能力

①会利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②学会分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并根据各自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①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②由于物体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③属于弹力④垂直于受力面 甲:F压=F=100N 乙:F压=F+G =100N+50N=150N 丙:F压=F-G =100N-50N=50N

让学生归纳知识比教师自己讲出来要好,让学生开动脑筋、组织语言、互相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10′

二、压强

①压强表示什么?

②怎样表示压强的大小? ③压强的单位及其符号? ④压强的计算公式? ⑤1帕斯卡的含义?

⑥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现提供实验器材有:

海棉、木板、矿泉水瓶、水

①选用器材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②选出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想一想:

实验中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感知压强大小?采用的物理方法是什么?(课件)例题1 一块砖长24cm、宽12cm、厚5cm,重24N,怎样放置在水平面上,地面受到的压强最大?最大压强是多大?(课件)例题2 在海滩上的作案现场留下了罪犯清晰的脚印,公安人员立即用蜡浇铸了一只鞋模,测出鞋模的平均厚度为5cm,质量为1125g,又经测试知道产生与脚印同深度的压强为3×104Pa,罪犯的体重为多少?若案发现场留下的是罪犯站立的脚印,又该如何计算罪犯的体重?

①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②压强等于单位面积上物体受到的压力 ③帕斯卡(Pa)④p=F/S ⑤1帕表示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⑥改变压力或受力面积的大小

①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瓶子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瓶中水倒掉一半,再正放在海绵上,比较先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②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倒放在海绵上,比较前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压强大小由压力和受力面积决定,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所以当砖块竖放时压强最大。

S最小=12cm×5cm =60cm2=6×10-3m2 F=G=24N p=F/S=24N/(6×10-3m2)=4×103Pa 体重G=F=pS,走路时一脚着地,S为一只脚的面积,可利用鞋模算出: V=m/ρ=Sh S=m/ρh

=1125g/(0.9g/cm3×5cm)=2.5×10-2m2 罪犯体重: G=F=pS =3×104Pa×2.5×10-2m2 =750N 若是站立脚印,受力面积应该是两只脚着地的面积。

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采用的方法 ①相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手力面积上 ②相同的受力面积上作用不同的压力 ③不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受力面积上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通过被压物体的凹陷程度来反映,为了使凹陷程度更加明显,应当选用海绵,正确选择实验器材是做好实验的基本要求。计算时要注意单位换算

注意行走时是一只脚着地,站立时是两只脚着地。液体压强 15′ 2′

①液体压强有什么特点?

②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的区别? ③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④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仪器?

⑤通过观察什么而感知液体压强的大小? 想一想:

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密度)的关系时,要控制什么量相同?如何操作?实验方法?

在探究液体不同方向上的压强是否相等时,又要如何控制变量?(课件)例题3 一段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端扎有一橡皮膜,当注入某种液体时,橡皮膜向下凸出,将其放入一盛水容器中,当管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凹进管内,则管内所装液体可能是: A、盐水 B、煤油

C、水 D、都有可能(课件)例题4 如图瓶内装半瓶水,用塞子塞紧,然后将瓶子倒过来,使瓶口向下,这时水对塞子的压强与未倒置前水对瓶底的压强相比较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例题5 将半瓶矿泉水倒放在海绵上比正放时对海绵的压强大,这是因为;倒放时瓶塞上受到的压强比正放时瓶底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见中考指导书

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固体则不是任何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①要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同种液体的不同深度处 ②要控制深度相同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不同液体的相同深度处 ③控制变量法

④要控制液体密度相等、深度相等

分析:在乙图中,橡皮膜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强和管内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强的作用,因为橡皮膜向内凹,所以水的压强大于液体的压强,又因为液面相平即深度相同,所以根据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可得到管内液体的密度小于管外水的密度,即管内液体可能是煤油。答案B 分析:

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是液体的密度和深度,当瓶倒置时,液体密度不变,液体的体积不变,但由于细瓶颈在下,故液体深度增加,则瓶塞受到的压强比原来瓶底受到的压强大。答案A 倒放时海绵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压力相同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倒放时瓶塞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液体密度相同时,倒放时瓶内液体深度增加,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液体由于重力作用对底部有压强,又由于具有流动性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我们通过观察U型管左右两管内液面的高度差来感知压强的大小,高度差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注意在探究过程中应选取密度相差较大的两种液体 在探究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处不同方向的液体压强时,要注意压强计的金属盒的重心在同一深度

橡皮膜向内凹的情况反映了橡皮膜所受的两个压强的大小关系,利用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来进行比较是关键所在。

判断深度变化要注意容器的形状,不同形状的容器倒置后的深度变化是不同的。注意分清液体压强和固体压强,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七、教学资源:重点参考了南京市中考教学指导书,2005全国各地中考试卷

八、教学评价:

第三篇:《6.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

《6.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分别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

2、能说出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

3、能分别举例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正确地对周围常见的物体或物质进行分类。

2、能够利用感官估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3、能正确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某一种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4、能归纳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主要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3、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准备

常见物体的图片、纸、木块、棉球、橡皮、硬塑料、小米、豆、沙、天平、放大镜、记录表、烧杯、水槽、量筒、酒、果汁、牛奶、蜂蜜、酱油、汽水、水、注射器、水杯、乒乓球、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闯关游戏,闯过一关发一个通行证,闯过四关将获得智慧小组荣誉称号。你们有信心吗?

师:(出示百宝箱)这是百宝箱,里面有许多物体,你们能不能对他们进行分类,粘贴在响应的圈内。(画在黑板上三个圈)

学生分类开始,教师进行简单的评议,并对优胜者颁发通行证。

(二)学习新课:

1、活动1: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1)师:第二关是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是固体呢?它有哪些性质?如果研究过程中有困难可以看一下老师发给大家的建议卡和记录表。

(2)学生研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天平。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学生进行评议,颁发通行证。(4)教师小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流动,不易被压缩。

(5)师:第三关是把小米、豆、沙或木屑混合后,你们怎么能把他们分里出来,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6)学生讨论,操作,汇报。(7)教师评议,颁发通行证。

2、活动2: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1)师:第四关是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是液体呢?它有哪些性质?如果研究过程中有困难可以看一下老师发给大家的建议卡和记录表。

(2)学生研究,教师指导学生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学生进行评议,颁发通行证。

(4)教师小结:液体有固定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易流动,不易被压缩。(5)师:第五关是把不同液体混合后,会出现什么现象?(6)学生讨论,操作,汇报。(7)教师评议,颁发通行证。

3、活动3: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1)师:第六关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学生实验探究,教师进行指导。

(3)学生汇报,抓住“怎样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个问题进行讨论。(4)教师进行评议,办法通行证。

(三)巩固拓展:

1、你们小组都闯过了哪几关?了解了哪些知识?

2、老师还有一关,怎样测量石块的体积?

3、颁发智慧小组证书,祝贺他们闯关成功。

教学反思

第四篇:认识固体 教案

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学生实验记录单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

石头、木块、布、海绵、玻璃、磁铁、白铁皮、牙签、一杯水、一杯可乐、牙膏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

1、给桌上物体分类(生活动并汇报)

2、有没有不同意见?(突出牙膏是混合体)

3、说一说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4、说一说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固体

过度:看来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那你们想不想亲自来研究它们? 设计意图:

这段教学活动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为认识固体性质做了充分的学习准备 活动二

1、先把桌上的液体和混合物放到桌子下面

2、师:接下来,还是请同学们给桌上剩下的固体分类,看看各个小组能根据那些标准给它们分类,最后我们来比一比哪个组分类方法的最多(教师 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轻重 颜色 大小 形状 软硬 光滑度 透明度 厚薄 „„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板书: 手 眼睛 „„

秤 锤子„„

过度:我们把这些都叫做固体的性质(板书:性质),这些是人的感觉器官(板书:感觉器官),这些又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工具(板书:工具)

我们可以利用感觉器官和一些工具从固体性质的不同方面来认识和了解固体(板书课题:认识固体)设计意图:

本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所以在这段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这些固体具有的不同性质,也没有交代观察实验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分类中,引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从而轻松愉快地认识了固体的一些性质,同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活动三

教师:刚才大家运用了那么多方法给固体分类,真了不起!下面,请每个组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继续进行研究,比一比哪一组观察的仔细、全面。(学生活动开始)(师巡视指导,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建议或工具。)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

此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至于选择哪些固体怎样研究,这些问题都由各小组成员自己界定,教师在这一探究活动中只是引导者、合作者,必要时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个别指导。总结:

任选一组的记录单,师:这一组同学在记录中写到玻璃是硬的、螺帽是硬的,那么,到底谁更硬呢?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那也就是说它是有一定的程度的,那我们就可以在前面加上一些形容词,比如螺帽非常硬,而玻璃比较硬

设计意图:认识固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而应该更深层次、更具体的来描述它。教学反思:

把 固 体 放 到 水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把固体放到水中》。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用言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哪些固体可沉浮,哪些固体可溶解。

3、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对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教学准备:

学生:①草莓、鸡蛋、乒乓球、黄豆、蜡笔、泡沫、回形针、瓶盖、小棒、硬币、橡皮、方糖、玻璃水槽。

②高锰酸钾、土壤、玻璃棒、烧杯2只、培养皿1只。教师:① 学生实验器材一份。

② 米(带稻壳)、芝麻和盐、筛子各8份。

③彩色树枝1份。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叫潘冬子。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下他的有关故事。

2、简介故事:在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把红军围困在山上,不让老百姓把盐和粮食等物品送上山,面对这一情况,潘冬子是怎样做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

3、潘冬子把盐水倒在了棉袄上,这不是白白把盐浪费掉了吗?可宋爷爷为什么还夸他是个好孩子呢?他还有没有办法得到盐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4、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固体放到水里,进一步来研究它的性质。(板书课题:把固体放到水里)

二、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1、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固体,谁来说说都有哪些固体?请同学们先预测一下,把它们放到水里可能会有怎样的表现?

2、学生预测。

3、下面请大家把这些固体都放到水里,观察是否和大家的预测结果一致?

4、学生实验、汇报。

5、同学们看到黄豆、硬币、回形针、橡皮、方糖在水中是沉的(板书:沉),草莓、乒乓球、蜡笔、泡沫、瓶盖、小棒是浮的(板书:浮)。看来固体在水中确实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

6、下面请大家把这些固体从水里取出来,(学生取固体),与原来相比,这些固体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7、它怎么会变软变小呢?看来固体在水里除了会沉浮外,还有其他的性质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作更进一步的研究。第二课时:

三、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认识溶解现象

(1)老师这里还有这样一个固体(出示),它叫高锰酸钾,如果把它放入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下面请1号同学从课桌里拿出高锰酸钾和1根玻璃棒,然后把高锰酸钾倒入水里,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看哪个同学观察得最仔细。(观察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搅拌一下)(2)学生观察。

(3)谁来描述一下你观察到的现象?

(4)像这样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板书:溶解)像刚才的方糖会变软、变小,实际上是方糖在慢慢的溶解。而如果是像草莓、乒乓球、蜡笔、泡沫、瓶盖、小棒等浮在水面上,或像黄豆、硬币、回形针、橡皮、方糖等沉在水底,那说明这些固体在水中不溶解。(板书:不溶解)(5)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在水中也能溶解?(学生举例)(6)那么又有哪些固体在水中是不溶解的呢?(学生举例)

2、探究土壤在水中会不会溶解

(1)那么土壤在水中会不会溶解?为什么?

(2)土壤到底会不会溶解,让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

(3)请2号同学从课桌里拿出土壤倒入烧杯中,搅拌一下,然后让学生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4)谁愿意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讲给大家听?(5)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6)归纳:

在《我们周围的土壤》一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土壤是由腐殖质、黏土、沙子三部分构成的,把土壤放到水中,其中的腐殖质就会溶解到水中,而黏土和沙子就会慢慢地沉淀下来,所以土壤在水中是部分溶解。

(6)总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把固体放入水中,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在不溶解的物体中又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利用固体在水中的这些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

(7)例如刚出生的婴儿生病了,他不会吃药片,我们可以把药片溶解在水里,制成药水就便于婴儿吞咽。

请大家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也是像这样把固体与水混合在一起的?

(8)学生举例。

(9)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要把固体和水混合在一起的例子还有很多。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固体放到水里来研究它的性质,通过研究你知道了什么?我们知道了固体在水中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有的会沉,有的会浮。你能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帮助老师解决几个问题吗?

五、应用

1、分离米和稻壳,芝麻和盐。

(1)前几天张老师从粮店买了一些米,拿回家一看,发现里面有许多稻壳,(出示),另外我这里还有一些芝麻和盐混在了一起(出示),你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个办法,很快地把米和芝麻从这些混合物中分出来吗?(2)请每一小组任选其中一组混合物,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样来分?需要哪些器材?讨论好以后请组长上来领取混合物,老师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器材,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拿下去。我们比一比哪一组最快把米或芝麻分出来,好吗?(3)学生领取器材。

(4)汇报: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现在米和水混在一起,如果要把它们分开怎么办?

(5)同学们利用这四种固体在水中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的性质,把它们分离开了。你们真聪明!

(6)刚才你们把盐溶解在了水里,那么如果我要再得到这些盐该怎么办呢?我们吃的盐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得到的。

2、解答课前提出的问题

(1)学到这里,你知不知道宋爷爷为什么要夸潘冬子是个聪明的孩子了?那么你认为他们回用什么方法得到盐呢?(2)同学们说的办法都可行,那我们来看看潘冬子是怎么来解决这件事的。(继续观看电影)。原来他们是用火烧的方法使水分蒸发掉得到盐的。

3、制作

(1)今天这节课同学们研究的很认真,老师有一样礼物要送给大家(出示)它美吗?它是利用了固体能在热水中溶解,降温后又能与水分离的性质制作的。你们想不想也制作这样一枝美丽的树枝?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样来制作的。(2)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8页,自己看一下制作彩色树枝的方法。(3)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4)这一美丽的树枝请同学们课后去完成,制作好了,我们用它来布置我们的教室,好吗? 教学反思:

第五篇: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教案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1、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3、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教学重点:

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教学难点:

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学生实验记录单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边说边演示:

1、出示一杯水。

这是一杯水,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还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水的形状容易改变。)

2、出示一杯冰。

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

3、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二、物体分类。

1、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

2、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3、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大家同意吗?

4、教师演示一:(水倒在纸板上,流走了。面粉倒在纸板上,却堆积下来。)这说明什么?

5、教师演示二:(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水、面粉)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 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三、揭题:

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四、探究固体的性质

1、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自由发言)

2、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3、学生研究固体性质,填写活动记录表。(师巡视指导,给有需要同学提供建议或工具。)活动记录:

认 识 固 体

石头 木块 布 磁铁 颜色

形状

硬度

透明

轻重

共同之处

4、学生汇报。

五、总结

1、固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2、认识一种固体,可以通过哪些方法?

六、拓展延伸

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固体继续研究

2、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用言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哪些固体可沉浮,哪些固体可溶解。

3、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对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记录表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苹果和苹果块、粉笔和粉笔头、蜡烛和蜡烛头、砂糖和方糖、土豆和土豆块各若干组 教学过程:

一、出示材料,观察比较

1、今天,我们要做有趣的实验,大家看看,认识这些材料吗?

2、说一说,桌上有几类材料?

3、学生认识材料,比较两组材料的不同和相同。

二、提出问题,进行预测

1、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些固体,现在我要把这些固体放到水里(板书: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2、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教师介绍沉浮研究活动记录表)你们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预测一下,如果小组中有不同的意见,那该怎么办?

3、下面请同学们分组预测一下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是溶解还是不溶解?看哪个小组最快!(学生分组预测)

4、两种材料在水中的表现会一样吗?

5、提出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

三、确定方案,指导探究实验。

1、小组讨论探究主题,商定探究计划。

2、提出实验注意要求:观察在什么时间最佳?(一开始?过一段时间?)怎样放固体?(一样一样放?一组一组对比放?)需要搅拌吗?实验桌的整理等。

3、指导记录的方法。(不同的记录符号的使用指导)溶解用黑点、气泡用圆圈、沉浮用箭头等

4、学生探究,教师巡视。

5、学生完善记录资料。整理交流,发现规律。

6、提出整理实验资料的任务,形成总结。

有什么发现?哪些是自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没想到的?那你们认为苹果会浮在水上,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7、总结实验结果。

四、研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

1、有些固体不溶解于水中,有些溶解,人们正是利用了溶解的道理,做了许多事情,如喝高乐高果汁,你会发现它的溶解吗?

2、怎样提炼出海水里的盐?

3、介绍过滤、沉淀、蒸发几种常见的分离固体的方法。

五、总结提升,得出结论

我们研究了几类固体放入水中的情况,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意外的现象,大家总结一下,通过研究,你有什么发现?

3、把液体倒进水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液体能互相混合,混合不同的物质能形成新物质的科学事实,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3、体验实验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食用油、蜂蜜和红色的酒精、试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 主题

1、谈话:在前面的科学课中,我们谈到了把固体放进水里,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把固体放进水中时,会出现哪些现象?(可能溶解、可能不溶解)

2、揭题:如果我们把液体也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二、认识把液体倒入水中的常见现象

1、谈话:大家自己带了一些液体,说说自己带的是什么液体?在家里一般怎么玩这些液体?

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蜂蜜、和酒精(教师取出装有液体的烧杯一一介绍)大家猜猜看,如果把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3、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结果)

5、谈话: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最好还是亲自动手试一试,大家可以从试管架上取出装有酒精、蜂蜜、食用油的试管,把这些液体分别倒入装有水的试管里,然后把试管放回试管架,静静地等待一段时间,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把你的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单“结果”一栏。

6、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这一过程大约经历5—6分钟)。

7、小组汇报观察结果(请暂停观察,哪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发现。学生取实验记录单借助实物投影仪介绍)

三、创设情境,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

1、谈话:许多同学都发现:把酒精倒进水里后,水的上面一部分变红了,下面一部分没有变色。看来我们原来的预测:“红水会溶解于水”,好象不够准确。

2、揭疑:到底酒精能不能溶解于水呢?老师也做了一次实验,大家观察一下,和你们的有什么不同。(教师出示一支装有匀色酒精溶液的试管,和学生的试管并置,供学生观察比较)

3、思考讨论:为什么老师的酒精和水混合后,酒精会溶解呢?猜猜看,老师当时是怎么做的?(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搅拌、久置、多放酒精、先放水再倒酒精、加热……)

四、实验验证

1、谈话:目前同学们提出了几种可能,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光说还不能解决问题啊,还得……(实验)

2、讨论:可是有个问题,老师准备的酒精没这么多,而且实验时间也不多了,不可能每种假设都去验证一下,怎么办呢?(讨论得出:每一组分配一个假设研究,并且选择你认为可能性最大的“假设”去研究)

3、学生分小组做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五、让学生舒心地象科学家那样搞研究

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验证了自己的假设,真不错。现在,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板书学生的问题)

2、谈话:同学们一定还有很多自己的问题,老师不能一一写出来了。这样吧,大家可以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液体开展研究,你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再设计实验来验证,实验材料可以从实验角取用。小组内可以先分一下工,别忘了把你们的实验过程及时记录下来。

3、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这一阶段大约6—7分钟。不时有学生兴奋地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发现。

4、学生汇报(哪组同学先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搞研究的)

六、拓展

1、提问:许多同学都发现了一个现象,不管怎么搅,油都不会溶解,你们有没有办法使油溶解呢?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刚才有一个同学问我要一个杯子,说想做实验。是啊,今天我们在试管里看到的现象如果换成比试管大了许多的杯子还会重新出现吗?

2布置:大家回去亲自研究一下,等有了结果可别忘了告诉老师。

4、把液体倒进水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2、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在水中也有沉浮现象。

2、知道有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有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里。

3、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制作鸡尾酒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究,知道有的液体溶于水,有的液体不溶于水。

最后的总结是在激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中结束的。这样的设计,更好的将课堂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了学生探索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体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食用油、水、蜂蜜、红酒

试管、试管架、记录纸,CAI课件。学生准备:

课前布置让学生带自己想研究的液体。(各色饮料、果汁、彩色颜料等)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谈话导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引入探究的主题

1、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把固体放进水里,会出现哪些现象?

2、学生自由发言。

(可能谈到有的沉、有的浮,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会变色等等)

3、师:在前面的探究过程中我们是把固体放进水中,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那么,如果我们把液体也倒进水里去又会怎样呢?大家想不想来研究这个问题?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把液体倒进水里》)

二、探究液体在水里的沉浮

1、师:这儿有三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蜂蜜和红酒,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将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怎样?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想。

学生的猜想可能分为:油会浮在水上,蜂蜜会沉,红酒会使水变色,有酒味油浮在水上、蜂蜜和红酒沉在水底。等等

3、师:你们猜想了这么多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怎么来验证呢?(动手实验)

4、师:老师建议同学们先不要急于动手做,先来说说做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交流后,出示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①、注意每个试管上的标签,不要把液体搞混了。

②、将液体倒入另一个试管时,要沿试管壁慢慢倒入,不要倒在外面。

5、学生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

6、汇报实验现象。

组一:(展示本组记录)你们组猜想的什么? 实验现象呢?和之前的猜想有什么不同? 实验中有什么收获? 组二:(展示本组记录)

师:第二个发言的组,要增加难度了。请在说出猜想和结论时,用你的语言给我们再现一下液体倒进水的过程,好吗?

实验中有什么收获?

7、教师相机小结。

三、探究液体在水里的溶解

1、通过前面的试验,我们得出:红酒能溶解在水里,油和蜂蜜不能溶解在水里。油和蜂蜜真的不能溶解在水里吗?能还是不能?想想看有什么简单可行的办法吗?

2、学生发言。(说出方法和猜想)

3、师:板书“搅拌”,搅拌后会怎么样?

4、学生分组实验,用吸管搅拌。(教师强调,搅的时候轻一些,以防把试管搅破了)

5、交流试验现象。搅拌之后有什么变化?能不能溶解呢?说明什么?(搅拌可以加速溶解)看来我们以后想快速的喝到甜甜的蜂蜜水,得怎么做呀?

6、谁能对比固体在水中的情况来给大家小结一下前面的实验?(师同步板书知识点)

四、综合探究。

1、师:如果把这三种液体都倒进一杯水里,会怎样?

2、学生说猜想。

3、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来试试看。

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提出两点要求)实验要求:(课件呈现)

1、在一个空试管中按照蜂蜜→水→红酒→油 的顺序倒入液体,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注意请沿试管壁慢慢倒入,不要倒在外面。

2、液体分层后,不要搅拌,观察现象并记录。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5、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6、师:如果改变放入的顺序呢,会怎样? 学生说猜想。

7、学生分组实验,汇报交流。

8、教师相机总结。(液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倒入顺序无关)

五、扩展活动。(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扩展)

1、师:请每个小组把调试的液体展示在讲台上。瞧它们像什么?

2、师:鸡尾酒就是这样被调制出来的。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鸡尾酒的风情。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播放调酒师调酒的视频和图片)听,一曲悠扬的萨克斯风情把我们带入鸡尾酒的世界。请慢慢睁开双眼,尽情欣赏。3、怎么样? 学生自由抒发感想。

4、师: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做一杯鸡尾酒呢? 先在组内讨论一个方案,想想如何完成这件艺术品。

5、开始吧。Music……学生分组自制“鸡尾酒”。

6、展示学生的作品,交流。

瞧,哪一组得最漂亮?说说你的理由。(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鸡尾酒分多层的原因)

六、总结

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希望同学们留心周围的事物,不断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的奥秘!

板书:

把液体倒进水里

油 水 浮、沉、溶解

搅拌 有的浮、有的沉 ?

溶解 蜂蜜 水 沉 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红酒

水 变色、变红(溶解)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等物质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四、教学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等物质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五、教学难点: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水槽、水杯、橡皮泥(铝箔)、药匙、精盐、糖、鸡蛋、土豆、小潜水艇、方便筷子、小勺、蜡烛、吸管、细铁丝、塑料泡沫、盒盖、一元硬币等。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老师要给你们露一手,(出示橡皮泥引导猜测: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根据猜测大多学生都应该认为橡胶泥会沉在水底)

2、教师做出魔术师表演的样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将橡皮泥放入准备好的饱和盐水中,此时橡皮泥竟然浮在水面上。

3、提问:我们每组都有一块橡胶泥,你们也想表演一下吗?

4、导情追问:你有哪些好的方法,不借助任何材料让沉在水底的橡胶泥浮在水面上?

(二)学生实践探究橡胶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1、小组讨论让橡胶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2、学生汇报想法

3、教师小结:你们的设想都很好!下面我们就实践验证一下你的想法吧!

4、学生实践探究。

5、引导学生交流、反馈探究的结果教师小结: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板书)

6、游戏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竞赛,看哪个组在浮上来的橡皮泥小船上放的硬币最多!(1)学生比赛

(2)汇报你们在橡皮泥上放了多少枚硬币?为什么同样大的橡皮泥造成的船装的硬币都不一样多呢?

(3)学生小结:装硬币的多少与小船空间大小有关,小船空间越大,载重量越大,装的硬币就越多。

(4)多媒体展示大的轮船,引导欣赏(5)将设计的小船画在活动记录上

(三)借助漂浮物使橡皮泥浮上来

1、质疑:除了改变形状使橡皮泥浮上来,你还有什么方法使橡皮泥浮起来呢?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

4、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方法领取材料,组织探究实验(同学们一定会想到很多的方法,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尽量的预设到,并为他们准备尽可能多的有结构的材料。)

5、展示实验结果,组间相互参观交流体会,使组间能掌握更多的方法。

6、交流、反馈探究结果,师生小结:借助漂浮物可以使橡皮泥浮上来。

7、多媒体展示借助漂浮物使物体浮在水面上的应用(网漂、钓鱼线等)

(四)玩小潜艇,研究沉浮的道理。

1、提问:有什么东西既能浮在水面上又能沉入水底?

2、你见过潜水艇吗?知道有关潜水艇的哪些事情?能给大伙说说吗?

3、潜水艇真的又能上浮,又能下沉吗?想亲自驾驶一艘潜水艇吗?

4、学生做潜艇上浮、下沉实验并讨论是什么原因。(要求认真观察现象)

5、汇报小结:把潜艇灌满水,潜艇变重了就会下沉;抽掉水,里面进入了空气,潜艇变轻,就上浮。(板书:改变自身重量)

(五)指导学生探究下沉物体上浮的方法——加入盐或糖等

1、故事激趣:教师讲述死海淹不死人的故事。是谁救了他们?你们想不想揭开其中的秘密?

2、创设情景:昨天,我请朋友从死海为每一位小朋友带回来一杯那神气的“水”,就是刚才我放橡皮泥的这一杯,从表面看你能看出死海的水与普通的水有什么不同吗?

3、观察与感受(1)将一大一小两个土豆分别放进不同的两杯水中,你们看现在有什么现象发生?(土豆在死海的水中能浮在水面上,在普通的水中不能浮。)(2)其中的秘密在哪呢?

(3)交流并猜测原因(如果学生提出是大小的原因,就交换试一下,从而明确和土豆的大小无关)

(4)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来吧!大家用舌头尝一尝就知道了。(它是咸的!)(5)你受到怎样的启发?(6)学生谈想法

4、你们想不想也拥有一杯类似于“死海的水”?引导制做“死海之水”。(将土豆放在烧杯中,再往杯中注入一定量的水,然后慢慢地向杯中加入盐,不断的搅拌,直到土豆浮在水面上。)

5、学生制作“死海之水”并放入土豆验证。

6、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获得了哪些知识?(向水中加入大量的盐,也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六)拓展延伸(1)如果在水中加入其他物质,土豆也能浮上来吗?(学生也可能自己想到,由他们自己提出假设当然最理想了)(2)学生设想(3)鼓励课后继续探究下去 板书设计: 改变形状 浮 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

使 在水里的物起来.

下载《固体与液体 形成认识》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固体与液体 形成认识》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固体》公开课教案[五篇]

    3.3.1 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节《认识固体》公开课教案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固体的性质特征。 2、知道不同的固体有不同的特征。 3、知道不同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

    《哺乳动物 形成认识》教案

    《哺乳动物 形成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资料及“观察与......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1 《认识固体》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的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一课。本课是在学生三年级上册在《他们是怎样做的》单元认识了常见材......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1 本课通过给固体体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方面的性特点及固体......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3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一课。本课通过学生的几个亲历活动来认识固体,了解固体的常见性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

    固体、液体、气体矿产钻探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固、液、气矿产钻探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姓名:王书民 班级:地质13-6 学号:05131899 本世纪特别是50年代以来,钻探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的地质钻探经过初建(1949~1952年)、......

    实验: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教案示例之一范文大全

    实验: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教案示例之一 (作者:南京六十七中学高康宁) 教学目的 1.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会使用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果实和种子 形成认识》教案

    《研究种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2、描述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结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解剖玉米和和菜豆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