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3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一课。本课通过学生的几个亲历活动来认识固体,了解固体的常见性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轻重、软硬等方面的性质以及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的能力。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能根据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会使用简单仪器这些目标。在学习课文以前,学生已经对常见的固体和液体有所认识了。知道象水和油这样的物体是液体,象石头、木棍这样的物体是固体,对于象牙膏这样的物体究竟是属于哪一种,肯定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们认为,如果学生能说出理由就行了。然而学生对天平、量杯这些测量仪器的使用却非常陌生,所以只要让学生利用简单仪器比出物体之间的多少和轻重发生变化就好了,不必强调多多少、重多少的问题。工具的使用应该用专门的时间来学习,穿插在探究活动中会使活动不能流畅进行的。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们这样处理教材,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物体,并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初步了解固体混合前后的重量、体积会发生变化。在活动设计上,尽量体现出活动的趣味性、探究性、合理性。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在此基础上会给物体分类;
●会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物体的常见特征;
●会借助简单工具进行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工具使用的方便有效;
●共享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出示一杯水、一瓶油、一碗面粉和一块麦饼
1、讲解:这些物体中有的是固体,有的是液体,请小朋友把他们分成两类。
2、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理由是什么?
3、提示:老师一共出示了几种物体?
4、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回答。
【评析】这里主要是想让学生发现装液体的碗和杯子也是固体。这样安排可以直接进行“和面”的活动,使整堂课的探究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把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渗透在活动中。
5、提问:谁知道麦饼是怎么做出来的?谁来告诉大家?也可以相互补充。
6、师生共同讨论以后动手和面,每组一份材料,小组合作完成做一个麦饼。
7、提示:在和面的过程中,什么时候既像固体又像液体?和面时容器里的水不要太多,面粉要一点一点地放,面粉放入水中后,要用筷子不停地搅拌
8、告诉学生麦饼做好后,要进行烘烤才会熟,才会像我们一开始看见的饼一样,属于固体。
二、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性质
1、这个饼是什么样的?你能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呢?
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2、可以看一看,可以闻一闻,可以尝一尝,还可以掰开看看里面是什么样的┅┅
3、教师评价:你们真会动脑筋,确实要全面观察一样物体,要运用多种方法观察。但是,不可以随便乱尝,要安全卫生的才能用舌头去尝。要观察硬的物体里面是怎样的,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
4、固体在我们周围到处可见,请你们仔细找一找。
5、每一小组也都带来了一些固体,请你们想办法找出它们的特点,并且填写活动记录表格,把你们观察到的特征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记录,一会儿大家交流,看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6、学生活动开始。
7、巡视指导,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建议。特别要鼓励学生善于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
【评析】要全面认识一样物体,必须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指导他们使用有效的方法,同时可以借助工具,如放大镜、小榔头等。要提醒学生安全使用,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这里有一杯绿豆、一杯黄豆、一杯面粉。
提问:假如把它们混合在一起,你们会发现什么?仔细观察分析一下,先猜一猜。
学生汇报:可能颜色看起来会变掉;可能会一个杯子里装不下了,可能会重一些了,还可能面粉看不见了。
2、提问:怎么样来证明呢?
3、学生回答:需要动手做一做,才能知道。
4、小组讨论,你需要老师提供什么材料?
5、按小组讨论方案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6、你们发现了什么?
7、学生交流发现:固体混合前后轻重不会改变,体积发生了变化。
8、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会变化的?
9、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
【评析】这个过程学生十分乐意参与,教师只要组织好活动秩序,学生安全可以发现其中的秘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0、我们又如何把它们一一分开呢?小组讨论。
11、还是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有问题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请教别的小组的同学。
12、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我们刚刚学会的方法,谁能举一些例子?
做爆米花把黄豆和大米放在一起就好吃。
为了节省地方,我们经常把很多固体堆放在一起。
农村里面扬稻谷,要把两种谷子分开。
工地上,沙子利用筛子要分出大小。
13、下面我们看看这些画面,说说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这里可以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例子)
【评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且知道我们学习的知识技能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教学片段与评析
师: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水是液体,麦饼是固体。谁知道麦饼是怎样做出来的?
生:用面粉做出来的。
师:光有面粉就行了吗?还需要什么材料?
生:还要有水,盆子、筷子等。
师:有了这些,怎么样做呢?
生:把面粉放在盆子里,慢慢到水,用筷子搅拌。
师:对。注意,一开始,水要少放一点,不够可以慢慢地加进去。一下子放很多就做不好麦饼了。
师:每一个同学要把手洗干净才能做麦饼。一会儿,搅拌好了,每组请一个同学用手把搅拌的面粉团揉搓。其他同学注意观察面粉和水的变化,等一下我们一起交流,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做的时候如果有困难,可以请老师帮忙。
生:领取材料开始做麦饼。
师:到各组巡视指导。并适时提醒同学们观察。
生:(举手)我们把水倒进面粉时,面粉怎么打结了?
师:你们多搅拌一会儿试试看有没有变化。
生:兴趣盎然做麦饼。
师:现在我们把手洗干净,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水放进面粉里就不见了。
师:消失了吗?
生:没有,水和面粉混在一起分不开了。
师:怎么可以知道水在面粉里呢?
生:面粉开始是干的,后来是潮的了。
师:搅拌的时候有谁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一组发现面粉里放了水以后,有点像糨糊了。
师:你们小组观察得很仔细。那么,这时的面粉团是固体还是液体呢?
生:液体。
生:是固体。
师:能说说你们各自的理由吗?请小组讨论以后告诉大家好吗?
生:它会流淌,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是液体。
生:它可以做成饼,有形状的。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是固体。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老师都不反对。确实在和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状态的物体,我们刷牙用的牙膏也是这种物体。
第二篇:认识固体教学反思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1
本课通过给固体体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方面的性特点及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的能力。
第一部分,给周围常见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分类。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固体、液体的已有认识,以便提升其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分类能力进行训练。活动中我出示几种让孩子感兴趣的物体,让学生说说是固体、液体。孩子们踊跃回答。然后我又不失时机地问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正是教师引发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时,他们会更专心。因为只有这样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学生的内心才能激起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的性质。通过利用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固体的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性质,培养学生在探究中随时收集证据的良好习惯。
第三部分,通过混合和分离认识固体。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混凝土和筛沙子的例子引出固体的混合和分离。接下来引导学生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整个活动实施下来,我觉得有几个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备课不充分,对课堂中时间的把握心中没数,致使拖堂。
2、课堂上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认真的去听,也没能及时的给予评价。其实这期间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
3、最后一个环节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其实应先让学生看书上的那两个最典型不过的例子,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去举一些例子。
4、以后还要在备课上大下功夫。除了备教材之外还要认真的去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知识,学生先想到的自己早一步想到。准备好多种方案,以及时的应付课堂上会出现的一些尴尬局面。
科学《认识固体》教学反思2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自己感到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浅谈一下不足之处:
1把教材图中的物品按固体、液体分类,只是先认识,再说出是固体还是液体。教师如果能把图中的这些物品摆在讲桌上就更好了,让学生在判断之前对物品摸一摸、晃一晃、捏一捏,学生的感觉会不一样,根据不同的感觉,学生会容易做出判断。这一环节没有做出直观演示和学生用手去感受,这样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让学生通过晃动水杯,用眼睛看,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水是液体。让学生通过用力握石头、木棒,捏木板,感觉到它们的体积和形状不易改变。根据这样的感觉,学生很容易判断出它们是固体。对特殊的几种物品(橡皮、棉布、面粉),教师能帮助学生判断是不是固体,并进一步讲述固体的几种形态。固体不一定都是硬的,不一定都是大颗粒的。在这个基础上,固体的共同性质就容易总结出来了: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时,让学生举出的例子少一些,要让学生动脑多举实例,教师加以指导。
3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情况时,教师没有使用教具天平和量杯,学生光靠静止观察和思考,对这个知识就不易接受。如果使用教具直观演示,教师不用过多地讲解,学生就明白了。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出示物品和教具,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2
本课是《固体和液体》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展开,通过对物体的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轻重、软硬等方面的性质及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的能力。由于本课内容比较多,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充分参与探究活动,需要两课时完成,这节课是属于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固体的性质。通过这次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
(一)、关注原有知识,激发探究欲望。
当我了解了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后,不失时机地问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一些与本节课无关或距离较远,若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头脑里的这些问号可能被忽视为“给教师添麻烦”,而且花几分钟给学生发问,似乎“不合算”。但这正是教师引发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时,他们会更专心。因为只有这样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学生的内心才能激起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二)、关注观察材料,获得探究体验。
“探究——研讨”教学法中提出了要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的观察材料有塑料棒、石头、乒乓球、黄豆、勺子、瓶子、橡皮、泡沫等,还提供了学生可以自选的工具:小锤子、放大镜、烧杯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的还是经常玩的。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来研究,也可以是自己身边的物体。在接下来的10多分钟都是学生在进行观察、研究,看起来这一环节似乎与教师无关,实际上这正是教师在通过材料进行教学。在以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将主要通过中介——活动来体现,也正是由于这些材料,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体验的探究经历。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3
《认识固体》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的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一课。本课是在学生三年级上册在《他们是怎样做的》单元认识了常见材料金属、塑料、纸、纺织材料之后,第一次通过观察认识固体的共同性质并发现各种固体有很多的不同的性质。本课也是在渗透本册过程技能--“观察”的一课,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明白观察不光可以用眼看,还可以使用其他的感官以获得所观察物体的更多、更详细的信息。
本次是在北师大导师进小店进行课题指导而作的一次汇报课。确定课题后,我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之上,参考了由浙江教育出版社翻译的《美国主流科学教材》及由南京市教科研中心编写的《做中学教材》,整合了三套教材各自的优点,凸显科学课标注重学生的体验和苏教版教材注重学生过程技能训练的特点,设计了初稿:首先,布置学生带来一种他自认为是固体的物体,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他调动自己的关于固体的前概念并运用这一标准判断身边的物体的过程,之后,请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他们带来这一固体的原因,交流的过程就是学生关于固体前概念的碰撞过程,学生会列举出各种各样他们自认为是固体的公共性质,学生会突然发现:原来他们对固体的共同性质并不熟悉,于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运用各种观察方法观察固体,发现他们在颜色、软硬、形状等方面并无共同之处,学生的思维陷入僵局,教师出示学生在上学期学过的水进行比较,从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发现:液体没有固定形状而固体有固定形状。之后,为了巩固固体的共同性质,我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固体,最后,为学生推荐了一本科普读物,将学生的视野有科学课引向广阔的科学科普阅读。
试讲之后发现,由于布置了学生提前带一样固体,所以学生对于固体的共同性质的认识只局限于自己所带的固体,而没有所有的固体,只是有学生的心理发展所决定的,说明自己的设计主观性太强,缺少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之后将环节调整为:布置学生带一些物品,既有液体又有固体,课上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分类并说说理由,既复习巩固液体的共同性质,又为发现固体的共同性质打下基础,之后,引导学生通过与液体的对比,发现固体的共同性质:有固定的形状,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发现固体在颜色、形状等方面的不同,之后,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固体,最后,为学生推荐了一本科普读物,将学生的视野有科学课引向广阔的科学科普阅读。
教学环节的调整反映的其实是教学思想的改变,通过这次的调整,我真正意识到什么是以学定教,虽然自己也看了不少心理发展方面的书籍,但把这些理论真正运用到课堂实践真的还有一段距离,通过这次教学展示,也使我明白了:做一名好老师,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更不是只钻研理论就能达到的.,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4
最开始的教学设计我是把认识固体和认识液体完全分开来的,第一节课讲固体的性质,第二节课讲液体的性质,我发现这样的效果显然不是很好,在学生的脑中形成的概念是支离破碎的是不成系统的。
首先我把在厨房里由一个鸡蛋引发的争论作为情景。“想为它们做裁判吗?那我们得先学好第三单元的《固体和液体》”接着要求学生观察提供给他们的木头、布、玻璃、钩码以及纸张,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学生这时很容易总结出固体的一般特征,“我们给不容易流动,有固定的形状的物体一个名字”引出固体。“沙粒是固体吗?可它怎么能‘流动’的嘛,应该怎么解释呢?”沙粒单个来看的话它有固体的形状并且也是不能流动的,聚在一起并且要借助外力才能流动的。
观察摆在桌面上的四种另外的物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容易流动,没有固定形状”引出液体。接着在要求学生将P28页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类。
分好后学生们肯定有争议,比如说对鸡蛋、牙膏、修正液、胶水的分类。它们似乎既具有固体的特征又具有液体的特征,但是呢,它们又不具备完整的特征,不纯。引出流体。
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见到的固体和液体的例子,学生会举出钢铁塑料等,并且一开始只认为它们是固体,“钢铁就一定是固体吗?它在什么情况下形态会发生变化?”固体与液体之间的转换,要求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原来物体的形态是能发生变化的。培养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这节课还有很多问题,仍在不断改进中。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5
教学课题:认识固体。
教学分析:本科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通过给物体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固体在颜色、形状、轻重、软硬等方面的性质,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物体的能力。
课文分三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武平按固体、液体分类,还有一类物体、既像固体又像液体,我们把它叫做中间状态的物体。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认识固体的性质,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用眼看、用手摸、用锤子砸等多种方法,研究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的性质,并要求记录在表格中。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不同固体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验中发现: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
3、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
2、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 确定研究固体的种类与方法
1、研究固体的性质,灵活使用活动提示卡。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三) 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看哪组的发现多,不足的实验材料向教师领取。组内汇总、记录,完整研究结果)。
(四) 评价
1、小组展示研究、点评、全班交流。
2、布置继续研究任务,评出固体研究所所长。
(五)重点项目研究
1、利用工具,研究轻重。
2、故事导入。
(六)拓展
1、设疑:鸡蛋是固体吗?全班讨论。
2、设疑:牙膏是固体吗?分组实验:和面粉。
(七)全课总结
我们采用了哪些方法来研究固体的性质?
引导学生归纳:我们运用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多种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实,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八)课外延伸
1、回家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把你的新发现告诉老师。
2、思考:固体有共同的性质吗?
教学反思
在课本的教学中,教师、学生、材料三大基本较大幅度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2、学生地位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3、教学内容的转变。教材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对象,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重视能力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学习环境的设计,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实施协作学习,进行效果评价。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6
一、几点不成熟的成功之处:
1、本课中研究的是固体的性质,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完全放手让学生对固体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认识和描述。能积极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去真刀真枪地搞科学。
2、小组合作方式的运用,很好的培养了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学生对牙膏这种物体分不清是固体和液体时,我及时用和面的方法让其明白它是一种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把问题简单化,学生接受效果很不错,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类似的物体,真正达到了学而用之。
4、运用比赛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固体性质的多方面认识,既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又实现了教学。学生的积极性特高,教学效果特好。
5、在每一个实验前,都让学生计划实验的步骤和目的,从而使实验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学生养成做事前先思考的习惯。
二、不足需改进之处:
1、备课不充分,对课堂中时间的把握心中没数,至使提前完成教学任务,更惭愧的理当自己发现时,还用让学生看书的方法去弥补少的时间,失败呀!
2、课堂上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认真的去听,也没能及时的给予评价。其实这期间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这是不应该的。
3、最后一个环节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其实应先让学生看书上的那两个最典型不过的例子,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去举一些例子。而我却没能做到。
4、以后还要在备课上大下功夫。除了备教材之外还要认真的去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知识,学生先想到的自己早一步想到。准备好多种方案,以及时的应付课堂上会出现的一些尴尬局面。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7
1、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课堂教学不仅注重最后的结果,还应该注重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得出结论,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本节课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和观察,找出固体的特点,由此了解了固体的性质,我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手”。事实证明,学生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通过这一点我认识到,在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可以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2、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尽可能体现教师由如何讲向学生如何学的转变,实现教师由讲述者向促进者的转变。尽可能体现对学生课堂生命力的尊重,对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促进,对学生潜能的挖掘。整堂教学都有一个动态的过程,有师生互动,问题启发与学生思考、回答;有生生互动,有学生间的讨论与协作等。学生的参与面很广,兴致很高,效果较好。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利用材料探究固体的性质。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分工、协作,既探究出了科学规律,更体验到了学习与合作的快乐。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个性化的教育,为学生营造创造的环境,使他们积极、踊跃、大胆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如各小组对信封中的固体运用多种感官、多种角度和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固体研究,探究结果精彩纷呈,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面向全体,注重差异,渗透科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由学生熟悉的材料入手,提出问题,切入主题,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一连串的问题及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中,在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维以及表达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个性发展的时间或空间。
4、在学生对牙膏这种物体分不清是固体和液体时,我及时用和面的方法让其明白它是一种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把问题简单化,学生接收功效很不错,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相似的物体,真正到达了学而用之。
5、在每一个试验前,都让学生计划试验的步骤和目标,从而使试验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学生养成做事前先思考的习惯。
6、在教学将液体和固体分类时,由于我将实验工具也一起放在了实验袋中,误导了学生,这是我在课前准备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7、教学中我的语调没有起伏,使学生在听讲时容易找不到重点所在,这是我今后教学中应该多注意的地方。
8、学生个别出现问题、错误的细节之处没能及时指出纠正。
第三篇:认识固体教学反思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1
《认识固体》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的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一课。本课是在学生三年级上册在《他们是怎样做的》单元认识了常见材料金属、塑料、纸、纺织材料之后,第一次通过观察认识固体的共同性质并发现各种固体有很多的不同的性质。本课也是在渗透本册过程技能--“观察”的一课,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明白观察不光可以用眼看,还可以使用其他的感官以获得所观察物体的更多、更详细的信息。
本次是在北师大导师进小店进行课题指导而作的一次汇报课。确定课题后,我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之上,参考了由浙江教育出版社翻译的《美国主流科学教材》及由南京市教科研中心编写的《做中学教材》,整合了三套教材各自的优点,凸显科学课标注重学生的体验和苏教版教材注重学生过程技能训练的特点,设计了初稿:首先,布置学生带来一种他自认为是固体的物体,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他调动自己的关于固体的前概念并运用这一标准判断身边的物体的过程,之后,请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他们带来这一固体的原因,交流的过程就是学生关于固体前概念的碰撞过程,学生会列举出各种各样他们自认为是固体的公共性质,学生会突然发现:原来他们对固体的共同性质并不熟悉,于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运用各种观察方法观察固体,发现他们在颜色、软硬、形状等方面并无共同之处,学生的思维陷入僵局,教师出示学生在上学期学过的水进行比较,从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发现:液体没有固定形状而固体有固定形状。之后,为了巩固固体的共同性质,我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固体,最后,为学生推荐了一本科普读物,将学生的视野有科学课引向广阔的科学科普阅读。
试讲之后发现,由于布置了学生提前带一样固体,所以学生对于固体的共同性质的认识只局限于自己所带的固体,而没有所有的固体,只是有学生的心理发展所决定的,说明自己的设计主观性太强,缺少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之后将环节调整为:布置学生带一些物品,既有液体又有固体,课上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分类并说说理由,既复习巩固液体的共同性质,又为发现固体的共同性质打下基础,之后,引导学生通过与液体的对比,发现固体的共同性质:有固定的形状,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发现固体在颜色、形状等方面的不同,之后,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固体,最后,为学生推荐了一本科普读物,将学生的视野有科学课引向广阔的科学科普阅读。
教学环节的调整反映的其实是教学思想的改变,通过这次的调整,我真正意识到什么是以学定教,虽然自己也看了不少心理发展方面的书籍,但把这些理论真正运用到课堂实践真的还有一段距离,通过这次教学展示,也使我明白了:做一名好老师,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更不是只钻研理论就能达到的,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2
本课是《固体和液体》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展开,通过对物体的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轻重、软硬等方面的性质及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的能力。由于本课内容比较多,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充分参与探究活动,需要两课时完成,这节课是属于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固体的性质。通过这次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
(一)、关注原有知识,激发探究欲望。
当我了解了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后,不失时机地问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一些与本节课无关或距离较远,若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头脑里的这些问号可能被忽视为“给教师添麻烦”,而且花几分钟给学生发问,似乎“不合算”。但这正是教师引发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时,他们会更专心。因为只有这样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学生的内心才能激起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二)、关注观察材料,获得探究体验。
“探究——研讨”教学法中提出了要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的观察材料有塑料棒、石头、乒乓球、黄豆、勺子、瓶子、橡皮、泡沫等,还提供了学生可以自选的工具:小锤子、放大镜、烧杯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的还是经常玩的。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来研究,也可以是自己身边的物体。在接下来的10多分钟都是学生在进行观察、研究,看起来这一环节似乎与教师无关,实际上这正是教师在通过材料进行教学。在以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将主要通过中介——活动来体现,也正是由于这些材料,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体验的探究经历。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3
一、几点不成熟的成功之处:
1、本课中研究的是固体的性质,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完全放手让学生对固体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认识和描述。能积极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去真刀真枪地搞科学。
2、小组合作方式的运用,很好的培养了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学生对牙膏这种物体分不清是固体和液体时,我及时用和面的方法让其明白它是一种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把问题简单化,学生接受效果很不错,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类似的物体,真正达到了学而用之。
4、运用比赛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固体性质的多方面认识,既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又实现了教学。学生的积极性特高,教学效果特好。
5、在每一个实验前,都让学生计划实验的步骤和目的,从而使实验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学生养成做事前先思考的习惯。
二、不足需改进之处:
1、备课不充分,对课堂中时间的把握心中没数,至使提前完成教学任务,更惭愧的理当自己发现时,还用让学生看书的方法去弥补少的时间,失败呀!
2、课堂上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认真的去听,也没能及时的给予评价。其实这期间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这是不应该的。
3、最后一个环节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其实应先让学生看书上的那两个最典型不过的例子,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去举一些例子。而我却没能做到。
4、以后还要在备课上大下功夫。除了备教材之外还要认真的去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知识,学生先想到的自己早一步想到。准备好多种方案,以及时的应付课堂上会出现的一些尴尬局面。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4
本课通过给固体体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方面的性特点及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的能力。
第一部分,给周围常见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分类。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固体、液体的已有认识,以便提升其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分类能力进行训练。活动中我出示几种让孩子感兴趣的物体,让学生说说是固体、液体。孩子们踊跃回答。然后我又不失时机地问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正是教师引发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时,他们会更专心。因为只有这样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学生的内心才能激起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的性质。通过利用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固体的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性质,培养学生在探究中随时收集证据的良好习惯。
第三部分,通过混合和分离认识固体。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混凝土和筛沙子的例子引出固体的混合和分离。接下来引导学生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整个活动实施下来,我觉得有几个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备课不充分,对课堂中时间的把握心中没数,致使拖堂。
2、课堂上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认真的去听,也没能及时的给予评价。其实这期间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
3、最后一个环节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其实应先让学生看书上的那两个最典型不过的例子,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去举一些例子。
4、以后还要在备课上大下功夫。除了备教材之外还要认真的去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知识,学生先想到的自己早一步想到。准备好多种方案,以及时的应付课堂上会出现的一些尴尬局面。
科学《认识固体》教学反思2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自己感到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浅谈一下不足之处:
1把教材图中的物品按固体、液体分类,只是先认识,再说出是固体还是液体。教师如果能把图中的这些物品摆在讲桌上就更好了,让学生在判断之前对物品摸一摸、晃一晃、捏一捏,学生的感觉会不一样,根据不同的感觉,学生会容易做出判断。这一环节没有做出直观演示和学生用手去感受,这样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让学生通过晃动水杯,用眼睛看,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水是液体。让学生通过用力握石头、木棒,捏木板,感觉到它们的体积和形状不易改变。根据这样的感觉,学生很容易判断出它们是固体。对特殊的几种物品(橡皮、棉布、面粉),教师能帮助学生判断是不是固体,并进一步讲述固体的几种形态。固体不一定都是硬的,不一定都是大颗粒的。在这个基础上,固体的共同性质就容易总结出来了: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时,让学生举出的例子少一些,要让学生动脑多举实例,教师加以指导。
3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情况时,教师没有使用教具天平和量杯,学生光靠静止观察和思考,对这个知识就不易接受。如果使用教具直观演示,教师不用过多地讲解,学生就明白了。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出示物品和教具,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5
教学课题:认识固体。
教学分析:本科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通过给物体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固体在颜色、形状、轻重、软硬等方面的性质,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物体的能力。
课文分三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武平按固体、液体分类,还有一类物体、既像固体又像液体,我们把它叫做中间状态的物体。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认识固体的性质,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用眼看、用手摸、用锤子砸等多种方法,研究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的性质,并要求记录在表格中。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不同固体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验中发现: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
3、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
2、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 确定研究固体的种类与方法
1、研究固体的性质,灵活使用活动提示卡。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三) 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看哪组的发现多,不足的实验材料向教师领取。组内汇总、记录,完整研究结果)。
(四) 评价
1、小组展示研究、点评、全班交流。
2、布置继续研究任务,评出固体研究所所长。
(五)重点项目研究
1、利用工具,研究轻重。
2、故事导入。
(六)拓展
1、设疑:鸡蛋是固体吗?全班讨论。
2、设疑:牙膏是固体吗?分组实验:和面粉。
(七)全课总结
我们采用了哪些方法来研究固体的性质?
引导学生归纳:我们运用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多种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实,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八)课外延伸
1、回家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把你的新发现告诉老师。
2、思考:固体有共同的性质吗?
教学反思
在课本的教学中,教师、学生、材料三大基本较大幅度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2、学生地位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3、教学内容的转变。教材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对象,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重视能力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学习环境的设计,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实施协作学习,进行效果评价。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6
最开始的教学设计我是把认识固体和认识液体完全分开来的,第一节课讲固体的性质,第二节课讲液体的性质,我发现这样的效果显然不是很好,在学生的脑中形成的概念是支离破碎的是不成系统的。
首先我把在厨房里由一个鸡蛋引发的争论作为情景。“想为它们做裁判吗?那我们得先学好第三单元的《固体和液体》”接着要求学生观察提供给他们的木头、布、玻璃、钩码以及纸张,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学生这时很容易总结出固体的一般特征,“我们给不容易流动,有固定的形状的物体一个名字”引出固体。“沙粒是固体吗?可它怎么能‘流动’的嘛,应该怎么解释呢?”沙粒单个来看的话它有固体的形状并且也是不能流动的,聚在一起并且要借助外力才能流动的。
观察摆在桌面上的四种另外的物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容易流动,没有固定形状”引出液体。接着在要求学生将P28页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类。
分好后学生们肯定有争议,比如说对鸡蛋、牙膏、修正液、胶水的分类。它们似乎既具有固体的特征又具有液体的特征,但是呢,它们又不具备完整的特征,不纯。引出流体。
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见到的固体和液体的例子,学生会举出钢铁塑料等,并且一开始只认为它们是固体,“钢铁就一定是固体吗?它在什么情况下形态会发生变化?”固体与液体之间的转换,要求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原来物体的形态是能发生变化的。培养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这节课还有很多问题,仍在不断改进中。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7
1、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课堂教学不仅注重最后的结果,还应该注重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得出结论,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本节课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和观察,找出固体的特点,由此了解了固体的性质,我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手”。事实证明,学生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通过这一点我认识到,在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可以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2、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尽可能体现教师由如何讲向学生如何学的转变,实现教师由讲述者向促进者的转变。尽可能体现对学生课堂生命力的尊重,对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促进,对学生潜能的挖掘。整堂教学都有一个动态的过程,有师生互动,问题启发与学生思考、回答;有生生互动,有学生间的讨论与协作等。学生的参与面很广,兴致很高,效果较好。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利用材料探究固体的性质。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分工、协作,既探究出了科学规律,更体验到了学习与合作的快乐。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个性化的教育,为学生营造创造的环境,使他们积极、踊跃、大胆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如各小组对信封中的固体运用多种感官、多种角度和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固体研究,探究结果精彩纷呈,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面向全体,注重差异,渗透科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由学生熟悉的材料入手,提出问题,切入主题,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一连串的问题及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中,在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维以及表达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个性发展的时间或空间。
4、在学生对牙膏这种物体分不清是固体和液体时,我及时用和面的方法让其明白它是一种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把问题简单化,学生接收功效很不错,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相似的物体,真正到达了学而用之。
5、在每一个试验前,都让学生计划试验的步骤和目标,从而使试验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学生养成做事前先思考的习惯。
6、在教学将液体和固体分类时,由于我将实验工具也一起放在了实验袋中,误导了学生,这是我在课前准备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7、教学中我的语调没有起伏,使学生在听讲时容易找不到重点所在,这是我今后教学中应该多注意的地方。
8、学生个别出现问题、错误的细节之处没能及时指出纠正。
第四篇:三年级 科学《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评价材料: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一课第1课时
《认识固体》
学校 宁兴学校 姓名 高小梅 年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课题第三单元第一课
《认识固体》第1课时 编号
《认识固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认识固体》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2、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2、知道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牙膏、学生实验记录单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水槽(石头、玻璃、螺帽、橡皮)、玻璃棒、烧杯、沙子、水、面粉、药勺、小刀、放大镜。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揭题:
同学们头脑中有这么多问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将物体分类。
(1)课件出示水、橡皮、布、水杯、面粉、文具盒、钢笔、牛奶。(2)提问:你们能把这些物体按照固体和液体分类吗?(3)学生分类并回答。
(4)教师出示牙膏。提问:牙膏是固体吗?(5)学生讨论,产生疑问。
(6)出示面粉和水,学生实践“和面”活动。提问:和出的面糊是固体吗?(7)学生争论,教师讲解中间物质。牙膏和面糊都是混合体,称为“流体”。(8)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呢? 2.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认识固体的性质。(1)提问:你们的水槽里都有哪些固体?(2)小组讨论选用那种方法研究这些固体的性质。
(3)教师提示学生要用各种方法观察(用眼看、用手摸、用工具研究),提示学生从各方面观察(如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4)分组实验,记录,师巡视。(5)汇报研究结果,描述固体的性质。
(6)小结:固体都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如果受到的外力不大时,体积和形状的改变很小。
3、巩固练习。判断:
(1)沙漏里的沙子也会流动,所以沙子也是液体。()(2)固体都是硬的。()(3)固体都是不透明的。()
(4)如果受到的外力不大时,固体的体积和形状不变()
4、板书设计:
认识固体
固体都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如果受到的外力不大时,体积和形状的改变很小。
第五篇:认识固体 教案
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学生实验记录单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
石头、木块、布、海绵、玻璃、磁铁、白铁皮、牙签、一杯水、一杯可乐、牙膏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
1、给桌上物体分类(生活动并汇报)
2、有没有不同意见?(突出牙膏是混合体)
3、说一说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4、说一说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固体
过度:看来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那你们想不想亲自来研究它们? 设计意图:
这段教学活动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为认识固体性质做了充分的学习准备 活动二
1、先把桌上的液体和混合物放到桌子下面
2、师:接下来,还是请同学们给桌上剩下的固体分类,看看各个小组能根据那些标准给它们分类,最后我们来比一比哪个组分类方法的最多(教师 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轻重 颜色 大小 形状 软硬 光滑度 透明度 厚薄 „„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板书: 手 眼睛 „„
秤 锤子„„
过度:我们把这些都叫做固体的性质(板书:性质),这些是人的感觉器官(板书:感觉器官),这些又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工具(板书:工具)
我们可以利用感觉器官和一些工具从固体性质的不同方面来认识和了解固体(板书课题:认识固体)设计意图:
本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所以在这段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这些固体具有的不同性质,也没有交代观察实验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分类中,引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从而轻松愉快地认识了固体的一些性质,同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活动三
教师:刚才大家运用了那么多方法给固体分类,真了不起!下面,请每个组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继续进行研究,比一比哪一组观察的仔细、全面。(学生活动开始)(师巡视指导,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建议或工具。)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
此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至于选择哪些固体怎样研究,这些问题都由各小组成员自己界定,教师在这一探究活动中只是引导者、合作者,必要时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个别指导。总结:
任选一组的记录单,师:这一组同学在记录中写到玻璃是硬的、螺帽是硬的,那么,到底谁更硬呢?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那也就是说它是有一定的程度的,那我们就可以在前面加上一些形容词,比如螺帽非常硬,而玻璃比较硬
设计意图:认识固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而应该更深层次、更具体的来描述它。教学反思:
把 固 体 放 到 水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把固体放到水中》。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用言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哪些固体可沉浮,哪些固体可溶解。
3、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对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教学准备:
学生:①草莓、鸡蛋、乒乓球、黄豆、蜡笔、泡沫、回形针、瓶盖、小棒、硬币、橡皮、方糖、玻璃水槽。
②高锰酸钾、土壤、玻璃棒、烧杯2只、培养皿1只。教师:① 学生实验器材一份。
② 米(带稻壳)、芝麻和盐、筛子各8份。
③彩色树枝1份。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叫潘冬子。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下他的有关故事。
2、简介故事:在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把红军围困在山上,不让老百姓把盐和粮食等物品送上山,面对这一情况,潘冬子是怎样做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看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
3、潘冬子把盐水倒在了棉袄上,这不是白白把盐浪费掉了吗?可宋爷爷为什么还夸他是个好孩子呢?他还有没有办法得到盐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4、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固体放到水里,进一步来研究它的性质。(板书课题:把固体放到水里)
二、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1、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固体,谁来说说都有哪些固体?请同学们先预测一下,把它们放到水里可能会有怎样的表现?
2、学生预测。
3、下面请大家把这些固体都放到水里,观察是否和大家的预测结果一致?
4、学生实验、汇报。
5、同学们看到黄豆、硬币、回形针、橡皮、方糖在水中是沉的(板书:沉),草莓、乒乓球、蜡笔、泡沫、瓶盖、小棒是浮的(板书:浮)。看来固体在水中确实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
6、下面请大家把这些固体从水里取出来,(学生取固体),与原来相比,这些固体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7、它怎么会变软变小呢?看来固体在水里除了会沉浮外,还有其他的性质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作更进一步的研究。第二课时:
三、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认识溶解现象
(1)老师这里还有这样一个固体(出示),它叫高锰酸钾,如果把它放入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下面请1号同学从课桌里拿出高锰酸钾和1根玻璃棒,然后把高锰酸钾倒入水里,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看哪个同学观察得最仔细。(观察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搅拌一下)(2)学生观察。
(3)谁来描述一下你观察到的现象?
(4)像这样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板书:溶解)像刚才的方糖会变软、变小,实际上是方糖在慢慢的溶解。而如果是像草莓、乒乓球、蜡笔、泡沫、瓶盖、小棒等浮在水面上,或像黄豆、硬币、回形针、橡皮、方糖等沉在水底,那说明这些固体在水中不溶解。(板书:不溶解)(5)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在水中也能溶解?(学生举例)(6)那么又有哪些固体在水中是不溶解的呢?(学生举例)
2、探究土壤在水中会不会溶解
(1)那么土壤在水中会不会溶解?为什么?
(2)土壤到底会不会溶解,让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
(3)请2号同学从课桌里拿出土壤倒入烧杯中,搅拌一下,然后让学生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4)谁愿意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讲给大家听?(5)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6)归纳:
在《我们周围的土壤》一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土壤是由腐殖质、黏土、沙子三部分构成的,把土壤放到水中,其中的腐殖质就会溶解到水中,而黏土和沙子就会慢慢地沉淀下来,所以土壤在水中是部分溶解。
(6)总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把固体放入水中,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在不溶解的物体中又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利用固体在水中的这些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
(7)例如刚出生的婴儿生病了,他不会吃药片,我们可以把药片溶解在水里,制成药水就便于婴儿吞咽。
请大家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也是像这样把固体与水混合在一起的?
(8)学生举例。
(9)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要把固体和水混合在一起的例子还有很多。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固体放到水里来研究它的性质,通过研究你知道了什么?我们知道了固体在水中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有的会沉,有的会浮。你能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帮助老师解决几个问题吗?
五、应用
1、分离米和稻壳,芝麻和盐。
(1)前几天张老师从粮店买了一些米,拿回家一看,发现里面有许多稻壳,(出示),另外我这里还有一些芝麻和盐混在了一起(出示),你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个办法,很快地把米和芝麻从这些混合物中分出来吗?(2)请每一小组任选其中一组混合物,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样来分?需要哪些器材?讨论好以后请组长上来领取混合物,老师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器材,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拿下去。我们比一比哪一组最快把米或芝麻分出来,好吗?(3)学生领取器材。
(4)汇报: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现在米和水混在一起,如果要把它们分开怎么办?
(5)同学们利用这四种固体在水中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的性质,把它们分离开了。你们真聪明!
(6)刚才你们把盐溶解在了水里,那么如果我要再得到这些盐该怎么办呢?我们吃的盐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得到的。
2、解答课前提出的问题
(1)学到这里,你知不知道宋爷爷为什么要夸潘冬子是个聪明的孩子了?那么你认为他们回用什么方法得到盐呢?(2)同学们说的办法都可行,那我们来看看潘冬子是怎么来解决这件事的。(继续观看电影)。原来他们是用火烧的方法使水分蒸发掉得到盐的。
3、制作
(1)今天这节课同学们研究的很认真,老师有一样礼物要送给大家(出示)它美吗?它是利用了固体能在热水中溶解,降温后又能与水分离的性质制作的。你们想不想也制作这样一枝美丽的树枝?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样来制作的。(2)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8页,自己看一下制作彩色树枝的方法。(3)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4)这一美丽的树枝请同学们课后去完成,制作好了,我们用它来布置我们的教室,好吗?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