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带分数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1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带分数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带分数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带分数的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设计

余庆县城关一小 令狐昌琼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及特征,掌握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及特征,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趣定标:

1.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 哪些是假分数 3/4 8/5 7/7 11/18 36/12 51/17 19/14 50/50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3、出示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及特征,掌握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二.师生互动: 1.教学带分数的概念.(1)出示例题3:让学生观察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分水果吃,引出问题。“一个半”用分数怎么表示呢?课件出示:讲解“一个半”是多少?就是1个和1/2个合起来。教师板书。读着一又四分之一。课件出示主题图:其他三个小朋友吃的水果同学们能用分数来表示吗?学生回答。像一又二分之一,二又四分之三等这样的分数叫带分数。同学们齐读。

2.教学带分数的组成。

课件出示:由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两部分组成的。3.教学假分数化成整数。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需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课件出示:把4/4,8/4化成整数。4/4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学生思考,用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4/4等于多少呢?方法是怎样的呢?用分子除以分母4÷4=1.同桌讨论8/4等于多少呢?汇报讨论的结果。师板书。8÷4=2.课件出示:把6/2,9/3,4/4,12/6化成整数。观察讨论: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假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样的关系?(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师:当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能化成整数。

4.教学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师:有时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时,需要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课件出示:7/3,6/5他们的分子都不是分母的倍数,7/3怎样化成带分数呢?7/3的意义是什么?课件出示同学帮助理解。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商2余1,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师边讲边板书。让学生同桌说说这个过程。6/5化成带分数是多少呢?

5.让学生总结假分数化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学生总结,课件出示: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母去除分子,得到的商作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带分数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B,比较把假分数化成整数和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都是用分母去除分子.不同点:商不同.一种无余数,可以写成整数;一种有余数,可以写成带分数.)三.闯关练习。课件出示: 1.我会了(练习)2.我也会(练习)3新旧知识的联系(联系)4.挑战自己(联系)5.考考你(思维拓展题)

同学们:祝贺你们挑战成功。掌声送给自己!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书上66页第一题

第二篇:带分数教学设计

篇一:带分数教学设计

带分数 教学设计

2 篇二:带分数教案

第七周(2015年04月13日至04月17日)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基本性质

课题:第五课时 带分数(7-1)

教学内容

带分数的意义与相关的练习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带分数,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中的一种形式。

过程与方法:经历假分数化带分数的探索过程,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发展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用具:

教材,教案,ppt。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教师:你能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吗?

4/4=()10/5=()28/7=()

组织学生交流想法:画图来想或者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板书:10/5=10÷5=2。

教师指出:除法计算和画图分析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把10/5化成整数,可以用除法算式10÷5=2来表示转化的过程和结果。28/7化成整数是多少呢,可以用怎样的算式来表示呢?

刚才,我们把这几个假分数都化成了整数,观察这几个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后回答。)

小结: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反过来,分子是

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能化成整数。

(6)提问:观察刚才同学们自己列举的几个假分数,看看哪些能化成整数,分别等于几?你还能再说几个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吗?(同桌学生之间互相练习。)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一)带分数教学

1、带分数概念

(1)投影出示例3,教师: “一个半”可以怎样表示?

学生独立思考,如果有困难,可以要求先画出示意图,然后再用所学过的数表示“一个半”。

生:“一个半”可以用小数1.5表示

生:“一个半”可以用分数3/2表示

生:“一个半”可以用数“1+1/2”表示。

指出:“1+1/2”的和可以写成1又1/2的形式,这种数是今天学习的带分数,它由整数后边再带一个真分数组成,读作:一又二分之一。

(2)提问:什么是带分数?

(板书: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带分数)

(3)练习:完成课本练习第4题,用带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并要求说出这个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

想想:带分数与1比较,谁大谁小?为什么?

2、小结:带分数是假分数中的一种,它由两部分组成,带分数比1大。

(二)、假分数化整数或带分数

1、出示假分数图:要求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1)把谁看作单位“1”?

(2)每个假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们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师:有时根据需要,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尝试把上图中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3、反馈:

(1)、提问:4/4可以化成哪个数?(整数1)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根据分数的意义,4/4里有4个1/4,4个1/4也就是1 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4/4可以写成4÷4=1(2)、提问:8/4可以化成哪个数?(整数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7/3可以化成什么数?你又是怎样想的?

明确:7/3化带分数,用7除以3商2余1,商2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1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6/5化成带分数,并说说方法。

4、小结假分数化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想想:假分数怎样化整数或带分数?

归纳:用假分数的分子除法分母:(1)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化成整数,商就是晕个整数。(2)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化成带分数,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指出:分数分为两类:真分数和假分数。带分数只是假分数中的一种形式(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

三、课堂实践

完成 “做一做”

课堂小结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带分数。带分数是假分数中的一种,它由两部分组成,带分数比1大。

用假分数的分子除法分母:(1)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化成整数,商就是晕个整数。(2)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化成带分数,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分数分为两类:真分数和假分数。带分数只是假分数中的一种形式(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带分数

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带分数。

带分数是假分数中的一种,它由两部分组成,带分数比1大。

用假分数的分子除法分母:(1)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化成整数,商就是晕个整数。(2)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化成带分数,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分数分为两类:真分数和假分数。带分数只是假分数中的一种形式(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篇三: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带分数的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设计

余庆县城关一小 令狐昌琼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及特征,掌握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及特征,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趣定标:

1.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 哪些是假分数

3/4 8/5 7/7 11/18 36/12 51/17 19/14 50/50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3、出示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及特征,掌握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二.师生互动: 1.教学带分数的概念.(1)出示例题3:让学生观察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分水果吃,引出问题。“一个半”用分数怎么表示呢?课件出示:讲解“一个半”是多少?就是1个和1/2个合起来。教师板书。读着一又四分之一。课件出示主题图:其他三个小朋友吃的水果同学们能用分数来表示吗?学生回答。像一又二分之一,二又四分之三等这样的分数叫带分数。同学们齐读。

2.教学带分数的组成。

课件出示:由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两部分组成的。

3.教学假分数化成整数。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需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课件出示:把4/4,8/4化成整数。4/4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学生思考,用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4/4等于多少呢?方法是怎样的呢?用分子除以分母4÷4=1.同桌讨论8/4等于多少呢?汇报讨论的结果。师板书。8÷4=2.课件出示:把6/2,9/3,4/4,12/6化成整数。观察讨论: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假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样的关系?(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师:当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能化成整数。

4.教学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师:有时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时,需要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课件出示:7/3,6/5他们的分子都不是分母的倍数,7/3怎样化成带分数呢?7/3的意义是什么?课件出示同学帮助理解。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商2余1,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师边讲边板书。让学生同桌说说这个过程。6/5化成带分数是多少呢? 5.让学生总结假分数化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学生总结,课件出示: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母去除分子,得到的商作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带分数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b,比较把假分数化成整数和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都是用分母去除分子.不同点:商不同.一种无余数,可以写成整数;一种有余数,可以写成带分数.)三.闯关练习。课件出示:

1.我会了(练习)2.我也会(练习)3新旧知识的联系(联系)

4.挑战自己(联系)5.考考你(思维拓展题)

同学们:祝贺你们挑战成功。掌声送给自己!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书上66页第一题 篇四: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教学设计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7页例

7、例8及相应的 练一练,练习九第1-6题。教学目标:

1、经历假分数化成整数和带分数的探索过程,知道带分数是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通过画图、分析、说理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数学思考能力。

3、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带分数是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教学对策:组织画图、分析、说理等数学活动。

一、谈话导入

在前边,我们已经学习了真分数和假分数,对于假分数,你们知道些什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假分数,也就是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揭示课题“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本环节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二、教学新知

1、教学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试着把4/

4、4/8和36/9化成整数,请大家在小组内说说你们的方法。

(1)小组交流。

(2)班级交流。

生1:我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转化的,出示图片讲解:我把一个圆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4份,涂了4份,正好涂满? 生2:我的方法与你不同,我是根据假分数的定义来判断的,当分子与分母相等时? 生3:我是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除法计算的? 生4:我认为用除法计算比较简单? 生5:我们小组发现: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反过来,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能化成整数。

(本环节设计意图: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与组内成达成一致意见,对于有歧义的问题,先进行记录,在班级交流时再进行讨论。班级交流后,由于学生各抒己见,对几种方法会有所了解,部分学生甚至会对这些方法进行优化,知道用除法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最简便。)

2、教学带分数。

师: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能化成整数,那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又能化成什么数呢?

生:带分数。

师:谁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带分数?

生:学生举例并解释带分数的意义、写法、读法,学生写带分数让其他学生读出来,或一人说带分数,其他人写出来,检查读、写情况。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带分数的意义、读、写法进一步掌握,并知道带分数只是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写法。)

3、教学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师:你能试着把7/4化成带分数吗?请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方法。

(1)小组交流。

(2)小组代表汇报。

生1:我用的画图法? 生2:我是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除法计算的,7/4=7÷4= 用7÷4=1-----3,表示7/4里面有1个4/4,3表示还剩下3个1/4,就是3/4,1和3/4合起来是1又3/4。

生3:推算:1:7/4里面有7个1/4,其中4个1/4是1,3个1/4是3/4,1和3/4合起来是1又3/4。

生:我认为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除法也是最简便的。

师:老师也认为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除法最简便,请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用除法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生总结方法:把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如果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整数;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除得的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本环节设计意图:学生应用把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来思考,并在班内进行交流。特别是用分子除以分母后,如何根据计算结果改写带分数这是难点,借助图来理解。)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学生在本子上独立练习,同时指名四位学生板演,教师结合板演进行讲评。

2、练习九第2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思考,然后在书上填写,再交流,说说怎样改写的。

3、练习九第4题。

提问:直线上面第一个框里填什么,你怎么想的?直线下面第一个框里填什么,你怎么想的?这两个框里的数对应着直线上同一个点,这说明什么?

(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对比例的意义形成全面的、系统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品质。

第三篇: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原理,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先通分,再进行分子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分数乘法,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分数乘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例题,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

学生列出算式3×=,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如何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3×==;学生2:3×====……)

教师和学生总结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只把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2页涂一涂,算一算,2个的和是多少?

让学生熟练计算,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

做课本试一试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只把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

一、教材说明:《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页至42页内容。

二、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物体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三、学生特点:

体积与容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只学习掌握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体积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飞跃,其实在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物体占据空间的事例,只不过不会用体积这一数学语言来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这一现象。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这部分内容从平面到空间,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理解物体的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建立体积概念,理解体积的大小与形状变化无关的原理。

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五、教学理念:

本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空间观念是在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再现《乌鸦喝水》的故事把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然后再通过实物观察活动、想象活动、操作与表达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体验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杯子、米、木块、西瓜、梨、油瓶、茶叶罐等。

学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组12个小正方体。

七、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体占空间

1、师: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随着电脑动画再去听一遍好不好?(师出示电脑画面学生欣赏。)

师:这只乌鸦动动脑,想了个什么办法喝到瓶底里的水?

师:为什么石头丢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了呢?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小结:原来石头要占一定的空间。

2、师出示装满米的杯子。

师:下面请看老师这个杯子,在这个杯子里老师装了满满一杯

米,现在我把米倒在袋子里,放进一块木块,你想想,刚才倒出的米还能装得下吗?为什么?

师:我把木块取出,换一包纸巾进去,结果又会怎样?

3、认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

师:好,闭上眼睛,想象这个杯子在不断变大、变大,变得脸盆一样大了,变得小游泳池一样大了,最后变得像我们上课的教室一样大了,睁开眼睛,看看四周,什么占了空间?

师:水要占空间,人要占空间,米要占空间,木块要占空间,还有同学们说的物体都要占空间,这说明了什么呢?

师小结:只要是物体它都要占一定的空间。(板书:占空间)

(二)认识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

1、师手举西瓜、梨问:我手上的西瓜、梨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

师:物体不仅要占空间,而且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概念)

生齐声读体积概念。

2、师:刚才的西瓜和梨,我们可以说西瓜的体积比梨的体积大或梨的体积比西瓜的体积小,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你能像我这样说给小组同学听吗?说一说。

同学交流。

3、师:有些物体的体积大小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而有的物体的体积我们用肉眼一时难以分辨,像这两个土豆(师手举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土豆)你说谁的体积大?

师:到底哪个土豆体积大,你们能商量出一个好的比较方法来吗。

小组商量。

小组汇报:(可能会想出以下两个办法)办法一、用两个一样大小的杯子,装上一样多的水,然后把两个土豆放入两杯水中,看哪个杯子里的水升得高,哪个土豆的体积就大。

办法二、用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装满水,然后分别把两个土豆放入水中,看谁漏出的水多。

4、学生领取活动材料进行实践活动。

各组汇报实践结果。

师:你们组中哪个杯子中的土豆大?你们是怎样判断出来的?

(三)认识容积的意义。

1、师:还记得同学们在举例中说到冰箱、柜子,像这两种物体打开里面是空的,可以装东西,容纳别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容器。(板书:容器)你还见过什么容器?

2、师:(手拿一高痩一矮胖量杯)问:你们看,它们可以装什么?如果我往里装水的话,谁会装的多?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证明你的猜测?

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动手试一试。

3、师揭示容积一词并让学生说说通过演示活动,你怎么理解容积的意义。

师小结并板书容积的意义。

4、例举:油瓶所能容纳的油的体积就是油瓶的容积。学生试举例。

5、辨析:出示装有半杯水的杯子,这时杯中所装水的体积是不是杯子的容积。

(四)揭题看书。

(五)谈谈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六)练习。

1、书中试一试。

2、用12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搭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了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请你们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发挥想象,用这12个正方体搭出美丽的形状。

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师:请各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搭出了什么?

师:你们真不错,搭出了不同形状的物体。你们所搭物体的体积大小怎样?为什么?

师;形状不一样,体积一样。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体积的大小和它的形状无关。

3、书中练一练1、2、3。

(七)总结。

八、教学反思:

(一)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认知的构建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我认为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知。在导入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学生一年级学过的《乌鸦喝水》故事引入,美丽的动画紧紧吸引着学生的眼球,熟悉的情节在耳边响起,石子投进水后水面的变化清晰可见,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并且学生很自然地运用了空间一词回答为什么水面会升高。而在这一个环节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肤浅地认为物体要占液体的空间,还不能体会到任何物体放在任何地方都要占一定的空间。于是老师紧接着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米、木块、纸巾,杯子。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一系列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中感悟物体并不是在水中才会占空间。最精彩之处还是老师让学生想象杯子不断变大,变得教室一样大时有哪些物体占据空间。使学生们关注到自己教室里所有的物体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突破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这一难点。

(二)突出探究活动,亲历做数学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中,十分强调数学学习活动的情境设置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辨别哪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再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物体让学生比较,引起学生思考:这该怎么办?而教师课始简短的动画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做了铺垫,课堂上学生想出了两个可行的办法.有了办法,接下来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实践的方法是学生说出的,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亲自参与的,自始至终老师都只是承担组织者的作用。是学生在做数学中明白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并学会比较两个相差不大的物体大小的方法。

(三)激发情感体验,学而有兴、学而不累

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在练习中,当老师让学生用12个正方体搭建不同物体时,学生非常兴奋,创造欲望极强。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特别是搭好后全班交流参观时,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满足、骄傲的表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操作、观察,类比、分析、归纳得出体积大小与形状的变化无关。这一原理的获得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四)在教学中也有一点不足之处,当学生想出用两种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时,教师只给学生提供了第一种方法的实验材料,让学生集中用第一种方法进行操作。没有照顾到想到第二种方法的同学实验需求。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使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最简分数的含义,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3.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4.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分数的含义,重点是建立单位“1”的概念。

2.以分数单位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

3.用分数表示同类两个数量的关系,扩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4.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5.先特殊后一般,通过改写假分数,教学带分数。

6.优化小数与分数相互改写的教学。

7.理解分数的性质并进行通分和约分。

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1和“练一练”,第58页练习八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表示出相应的分数,联系实际情境解释或说明分数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分数的组成。

2.使学生经历有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感受分数的来源与形成,体会数的发展,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单位“1”。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法、讲解分析法、练习法等。

教学用具: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合作探索,理解意义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

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

(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拿12根小棒自已创造一个分数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如果老师要表示6根小棒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说说是怎样想的。

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第2题,观察直线上是把哪个部分看作“1”的?直线上表示是怎样想的?

引导:分数也可以在直线上表示。这里从0起到1是1个单位,同样地从1到2也是1个单位,这1个单位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就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让学生在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这样填?

三、巧妙联系,深化理解

1.做练习八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2.做练习第2、3、4题。

第2题先读出每个分数,再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第3题让学生填,交流时说说是怎样填的。

第4题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四、全可总结,延伸拓展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

知识背景和目标定位:

《折线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

基于以上认识,把《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

1、观看科技展录像。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2、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这几年参观科技展人数的情况,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参观人数呢?

3、课前我已收集了近几年来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并把它制成了这样一张统计表。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表 20xx年4月

年份20xx20xx20xx20xx20xx20xx20xx
人数(万人)24183036365460

出示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 )年到( )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

你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计算)

4、能不能不通过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直观得看出20xx年到20xx年人数增加最快呢?(条形统计图)

但是,我在科技馆发现了他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课件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这幅统计图中,横轴表示?纵轴表示?

(2)每年的参观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上都找到吗? 谁来指着说一说。

(3)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出每年的参观人数的?(板书:点:数量多少)

(4)思考:目前这幅统计图也只是反映出了统计表里的信息,还不能解决刚才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有必要我们研究研究。我们不妨带着下面三个问题来看一看。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然后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2、深入探究

(1)哪年参观人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到哪年人数没有变化?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分析:回到前面的问题,在统计表中想知道参观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那现在能直观的看出来了吗?(通过线的陡度来看)

板书:平—不变

陡—快

(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一下这几年参观人数整体变化情况。你是怎么看出的?

让学生看整条线段,感受整体趋势。

课件演示整体上升的过程。

你们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上升的趋势的?(板书:线)

总结:通过折线的起伏,来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这正是这种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补充板书:增减变化)。

3、为统计图起名字

你知道这种统计图叫什么名字吗?让学生根据这幅统计图的特点,自由起名。(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预测

能不能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来猜想一下,20xx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

总结: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测,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参观,还要年底再作一次调查。

5、感知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三、实践应用。

1、分析折线统计图

出示马鞍山师范附小四年级春季收费标准统计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有什么想说的?

总结:全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免收学杂费了,这项改革是真正惠及到咱们千家万户的好事、实事,使得大批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儿童能重返校园,是义务教育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聪聪、明明两人患病期间体温变化的统计图

请学生当小医生,分析一下聪聪和明明体温变化情况。

3、“小华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觉得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很明显,就去文具店作了调查,并绘制了一幅统计图。请你认真观察分析这幅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不同文具的销售情况)

(1)让学生体会到若描述的是不同事物,则需要制条形统计图;若描述同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则制成折线统计图。

(2)如果想让它合理,怎么在这张统计图上作一些简单的修改?(改成条形统计图)

(3)做完这个问题后呢,就给咱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个问题其实是以后要研究的内容,你们刚才的发现已经很了不起了。

四、拓展。

(课件图文并茂出示)探究我国历史,于上古时代已能看见统计图理念的身影。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显示已使用“分组”的观念区分大、小事,并运用实体的图像表达所观察到的事象。

到商汤推行井田制度,把地划为九块,形如井字,八家各分一块为私田,中为公田,显见井田制度已略具统计图之轮廓。

到宋代,南宋史学家郑樵的图谱思想等,则与现代统计图表的制图原则相近。

至清朝,统计图已广泛的制作与运用,包括农工商统计图、交通统计图及教育统计图等。至今,统计图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也演变出形式各异的统计图。除了我们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外,还有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等。

师:孩子,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无穷无尽的变幻,造就了无以计数的物象形态。其实在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的统计图,看(课件出示树的年轮)这不正是大自然的杰作吗?

五、教学反思。

我教学复式折现统计图这节统计课的内容,感觉有许多应该改进的地方。

在设计课的时候,我力求做到让孩子们在感知单式折现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体会到二者的局限想以及复式折现统计图的优点。复式折现统计图便于比较两个数量的变化情况;便于比较两个数量总体发展趋势和阶段发展情况;同时对发展的数量作出简单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尽量将课堂设计的内容丰满一些,训练点广泛一些,同时在发现中获取学习数学的乐趣。

但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没有备透学生。

首先,学生的课前复习没有做好。

课前,我应该让孩子们做好单式折现统计图的复习,在复习中巩固绘制的方法,技巧。即:描点,标数,连线。毕竟这是四年级的知识,时隔一年时间学生已经将知识遗忘差不多了。另外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复习课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做好了复习,那么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一定会得以突破。

其次,对于此类统计学的数学知识,应该给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例如:某一数量总体呈现何种趋势;某一阶段呈现什么趋势;波动较大;平稳发展等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如果教师能够相机真确引导,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中感到无话可说了。课下我问过许多同学为什不举手回答问题呢?他们说,不知道怎么说服清楚。

第三,教师过于相信学优生,导致出现绘图马虎现象没有及时更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一次清楚的认识到备课更应备好学生,不能单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设计课。要知道,再好的预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的生成才会精彩。一堂课可以不完成教学任务,但必须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毕竟我们的课堂不是作秀。平时中求发展才是真正为学生着想。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原理,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3、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先通分,再进行分子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分数乘法,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分数乘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例题,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

学生列出算式3×15=,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如何计算整数乘以分数?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和学生总结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只把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2页涂一涂,算一算,2个37的和是多少?

让学生熟练计算,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

做课本试一试1、2题。

四、课堂小结 :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整数乘以分数,用整数乘以分子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教学反思:

设计,小学,五年级数学,北师大,教学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

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习近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 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及模型

2. 演示分数用的教具

3. 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体积时制备1 m3、1 dm3模型,容纳1 L、100 ml液体的量杯;教学因数与倍数时,可根据教科书上的图制成教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四、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实验教材的编者为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1课时左右

二、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4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4课时左右

5、通分.....................................4课时左右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左右

六、统计(3课时)

打电话.........................................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观察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2.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2.从一个面看到物体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放方式。

3.知道从两个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确定小立方体的个数范围。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教科书27--29页例1.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1、3、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了解长、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知识,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了解长、正方体的关系。

2.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观察、想象、操作形成对研究对象的真实体验,获得知识,激发兴趣。

3.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并能确定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它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它是一个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学生讨论、归纳后,

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5-6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课件出现:摩天轮、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由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知旋转现象,建立旋转的表象。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师:刚才,同学们反复地提到“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板书课题)用语言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旋转的。还可以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这些物体的旋转。体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旋转。

2.联系生活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那到底什么是旋转呢?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旋转含义,并板书。师:今天咱们就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和风车开始研究吧!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钟表、车轮……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 把学生的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89页的内容及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并总结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用长方形纸片(长3Cm,宽2Cm)与方格纸。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前面,我们通过研究两个数的因数,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在数轴上标出4、6的倍数所在的点。

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画有两条直线的纸。

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圈。

2.引入公倍数。

(l)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出现两条数轴,并根据学生报的数,仿效出现黑点和小圆圈。

(2)观察:从4和6的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条数轴合并在一起,闪现12和21。

(4)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如果让你给这些数起个名,把它们叫做4和6的什么数呢?(板书:公倍数)

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如果让你把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填在下面的图中,你会填吗?试试看。同桌两人可以讨论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数。

学生汇报后问:

(1)为什么三个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号?

(2)4和6的公倍数还有哪些?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3)有没有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几?(板书: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6的倍数

4,8,

16,20,…

12,24,

4和6的公倍数:

5.引出例1。

前面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时,我们研究了用正方形地砖铺地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个用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的实际问题出示例1。

(1)操作探究。

学生任意选择操作方式。

①用长方形学具拼正方形。

②在印有格子的纸上面画出用长方形墙砖拼成的正方形。边操作、边思考:拼成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与长方形墙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2)反馈并揭示意义。

①请选用第一种操作方式的学生上来演示拼的过程,并说一说拼出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老师根据学生的演示板书正方形边长,如6dm

②请选第二种操作方式的学生汇报,老师让多媒体课件闪现边长为6dm、12dm……的正方形。

③正方形边长还有可能是几?你是怎样知道的?

④观察所拼成的边长是6dm、12dm、18dm…的正方形与墙砖的长3dm、宽2dm的关系。体会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3和2的公倍数,而6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思考: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小公倍乘2乘3…就是这两个数的其他公倍数。)

⑤阅读教材第88、89页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画一画,说一说。

小松鼠一次能跳2格,小猴一次能跳3格,它们从同一点往前跳,跳到第几格时第一次跳到同一点,第2次跳到同一点是在第几格?第3次呢?

引导学生将本题与例1比较:内容不同,但数学意义相同,都是求2和3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完成教材第8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答案并交流:4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4的倍数;6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6的倍数。总人数在40以内,所以是求40以内4和6的公倍数。

(3)独立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

(4)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指导学生找到写出两个数的公倍数的简便方法,先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用最小公倍数乘2、乘3.得到其他公倍数。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通过解决铺长方形地砖的问题,了解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一)

4的倍数: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6、12、18、24、30、36……

4和6的公倍数:12、24、36……

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

教后反思:

优点:本节课主要学习怎样进行约分,在学习中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找到约分的技巧,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总结出约分时的注意事项。本节课教学内容充实,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不足:首先在分层练习的时候题目较简单,没有体现由易到难,分层练习这个过程。其次本节课从整体上来说更像一节纯粹的做练习课,缺乏必要的讲解和语言文字的修饰,更只是简单的习题罗列。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

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

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xx

平均:xx

身高:(厘米)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③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④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身高多少?

②谁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讨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

①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②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

三、课堂实践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课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方法。

第四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教学设计

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71例

3、例4。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十三的习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认识带分数。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假分数化整数或者带分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准确的将假分数化整数或者带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认识带分数,掌握假分数化整数或者带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假分数化整数或者带分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被除数÷除数=(教师说几个题目检查,学生口答)

2、教师:什么叫做假分数?假分数有什么特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带分数

二、新课。

(一)出示预习提纲:看书第70,71例3和例4 自学提纲:

1、A、什么是带分数?你会读带分数吗?

B、带分数是由什么组成的?

C、请用分数表示出其他人吃的橙子

2、A、举例说说:具有什么特征的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方法是什么?

B、其他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二)教学例3.带分数

1、有谁知道什么是带分数? 预设:

学生可能举例进行说明。

2、你能说说你说的这个带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吗?

3、看来,同学们对带分数有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了解它。

4、出示情景:吃一个半橘子,用分数怎么表示? 一又二分之一,象这样的分数叫做带分数。

5、说明:带分数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整数部分(0除外),另一部分是真分数。

6、你能用分数表示出其他同学吃橘子的情况吗?

6、思考一下:带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呢?它还是假分数的另外一种形式。

7、练习:请大家判别一下,下面的数中,哪些是带分数? 429271、0、3、5、2 537211 师:通过这个练习,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注意:在写的时候,不能将带分数写作整数部分(0除外)+ 一个假分数。

(三)教学例4。

1、教师:“有时候根据需要,把一些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是带分数”

2、指名学生解决预习提纲的第二问:

【A、举例说说:举例说说具有什么特征的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方法是什么?

B、其他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预设:①分子和分母都相同的可以化成整数。②分子是分母的整倍数也可以化成整数。请你举个例子。如4/4,8/4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化成整数?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方法一:根据分数的意义:如4/4是4个1/4,正好是一个圆,所以4/4=1.8/4是8个1/4,正好是两个圆,所以8/4=2.方法二: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4/4=4÷4=1,8/4=8÷4=2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课件演示。师: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练一练: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8/2, 9/3, 4/4, 12/6 学生独立完成在草稿本上,请一位学生上台板书,批改,纠正。

4、师:但是,还有很多的分数没有那么特殊,如5/4,你能把它转化成带分数吗?小组讨论讨论

5、学生交流,说说方法:

预设:生1:也是用分子除以分母,商是几,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就是几,余数是分子

生2:也是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6、练:把12/5化成带分数

生独立完成,反馈。

7、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能总结出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吗? 让学生说,教师再出示方法:

用分子除以分母,能整除的,所得商就是整数;不能整除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就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8、做一做。集体订正,选取其中两个说说怎样转化的。

(四)整数、带分数与假分数的互换

师:刚刚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学会了把假分数转化成整数或带分数,那反过来,你们会转化吗?老师这里有几道题目来考考同学们:

1、把1化成分母分别是2、3、4、5 ……..的分数。观察这些分数,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1可以化成分子分母(0除外)相同的假分数。

2、想一想:其它整数能不能化成分母是任意自然数的假分数?【请学生举例说说】

3、思考:那你认为怎么把整数转化成假分数?【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得出:把整数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作分母,分母和整数的乘积作分子。

4、练:那7=()(),10=,你会写吗?

()()4 说说怎么把带分数

55、师:刚刚我们把整数转化成假分数,那带分数会转化吗?结合 2转化成假分数?【小组讨论】 师:这个分数是由哪两部分合成的?怎么把2化成分母是5的假分数?真分数部分是多少?合在一起是多少?这个分数怎样化成14? 5师板书:2425414 5556、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是怎么把带分数转化成假分数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用分母和整数的乘积在加上原来的分子作分子。

7、练一练1388()()()3()()()(),6 88555

三、全课总结

1、今天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2、怎样将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反过来又怎么转化?

四、巩固练习

(一)达标练习

生独立完成,再集体汇报。

(二)补充练习

第五篇:五年级下册数学《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教学反思(精选)

五年级下册数学《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教学反思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这一内容教材先要求学生把假分数化成整数,通过观察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与分母有什么关系?得到结论: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接着,引出话题: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写成带分数,带分数就是整数与一个真分数合成的数。至此,自然产生“怎样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这样的问题,就是教材安排的例题8:怎样把11/4化成带分数?。

怎样把11/4化成带分数?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呈多元化趋势。⑴画图。画图的直观理解让好多学生喜爱,教材也介绍了该方法;⑵拆数。根据假分数的意义直接推想,因为4个1/4是1,8个1/4是2,11可以分成8和3,所以11/4可以看成2与3/4合成的数,即2又3/4;⑶除法。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上画图、拆数方法和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转化成整数方法的支撑,学生也尝试用除法将假分数转化成带分数,确信是可行的。除法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除得的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带分数的分子,而分母不变;⑷递减。11/4-4/4=7/4,7/4-4/4=3/4,所以是2又3/4;⑸倍数。找4的倍数4、8、12,11比12小1,比8大3,所以是2又3/4。

假分数转化成带分数的五种中,除法是一般的方法,也就是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方法。但除法的方法比较抽象,理解用除法的方法将假分数转化成带分数,除了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是数学依据外,离不开其他四种直观方法的支撑,例如“递减”、“画图”方法中含有除法产生的“稚型”,根据假分数的意义直接推想的方法则和除法的方法明显是相通的。

既然五种方法是相通的,相互支撑的,那么就让它们一起存在吧,当然除法的方法是学生掌握的重点!

五年级下册数学《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教学反思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这一内容教材先要求学生把假分数化成整数,通过观察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与分母有什么关系?得到结论: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接着,引出话题: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写成带分数,带分数就是整数与一个真分数合成的数。至此,自然产生“怎样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这样的问题,就是教材安排的例题8:怎样把11/4化成带分数?。

怎样把11/4化成带分数?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呈多元化趋势。⑴画图。画图的直观理解让好多学生喜爱,教材也介绍了该方法;⑵拆数。根据假分数的意义直接推想,因为4个1/4是1,8个1/4是2,11可以分成8和3,所以11/4可以看成2与3/4合成的数,即2又3/4;⑶除法。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上画图、拆数方法和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转化成整数方法的支撑,学生也尝试用除法将假分数转化成带分数,确信是可行的。除法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除得的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带分数的分子,而分母不变;⑷递减。11/4-4/4=7/4,7/4-4/4=3/4,所以是2又3/4;⑸倍数。找4的倍数4、8、12,11比12小1,比8大3,所以是2又3/4。

假分数转化成带分数的五种中,除法是一般的方法,也就是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方法。但除法的方法比较抽象,理解用除法的方法将假分数转化成带分数,除了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是数学依据外,离不开其他四种直观方法的支撑,例如“递减”、“画图”方法中含有除法产生的“稚型”,根据假分数的意义直接推想的方法则和除法的方法明显是相通的。

既然五种方法是相通的,相互支撑的,那么就让它们一起存在吧,当然除法的方法是学生掌握的重点!

下载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带分数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带分数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五(下)《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4~135页例1、例2。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设计 (凉州区蔡庄小学李世燕 电话 *** ) 一、单元教学内容: 教材第60-103页(一)分数的意义 1.分数的产;2.分数与......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12-1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会判断......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饼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饼教学设计 课题: 分饼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

    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通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73页例4、74页例5。 教学目标:1.会比较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2.掌握分数通分的方法,会比较两个异分母的大小。 3.培养学......

    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教学设计 城西小学王道兵 2012.3 教学目标 1.理解通分的意义。 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 3.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

    五年级下册数学倒数教学设计

    篇一: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倒数》教学设计《倒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年级数学下册旋转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运动——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旋转,掌握旋转的两个方向,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三要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