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教案

时间:2019-05-12 22:1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教案》。

第一篇: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教案

《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教案

【课题】

《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 【教材版本】

中华书局版 【课型】

常规课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1)、识读“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了解唐朝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挖掘历史信息的能力。(2)、列举唐王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简述“合同为一家”的含义,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3)、了解隋唐科举制的诞生、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及意义,从而认识到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表格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探寻我国唐朝主要少数民族及分布慨况民族以及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2)、通过唐朝民族关系图的展示,使学生系统的了解唐朝与各少数民族间交往的概况。(3)、通过问题思考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的创立、发展和完善,阅读材料让学生探究、归纳、概括科举制创立的重要性。(4)、通过随堂能力检测,反馈学习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本课的学习后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间应该友好互助,尊重平等。

(2)、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3)、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及难点】

2、难点:唐朝的民族政策

1、重点:科举制度的确立 【教学方法】 【教具】

常规教具:板书 辅助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法 师:(播放布达拉宫图片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图片)

位于西藏拉萨市西北角的布达拉宫,始建于松赞干布时期。宫殿依山垒砌,高13层,气势宏伟。建筑风格体现了汉藏文化的融合。宫内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你知道这是为什?文成公主入藏是怎么回事?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哪些方面?带着这些问题,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

二、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

(一)、唐朝的民族政策

1、唐朝主要的少数民族以及分布概况

师:唐朝时期,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生活着许多民族。青藏高原一带生活着藏族的祖先吐蕃人;色楞格河流域有维吾尔族的祖先回纥人;云南苍山洱海一带有彝族和白族祖先建立的南诏政权;在东北地区则有靺鞨等族。(幻灯片给同学们展示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使学生更详细具体的了解唐朝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

师:为了让大家了解得更直观一些,我们就来看一下我给大家画的这个表格,然后回忆一下刚刚我们讲过的内容一起来填空。

师:唐朝边疆分布着那么多的少数名族,唐朝时期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巩固统治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唐朝时期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2、唐朝时期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师: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注意与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在各民族地区设立行政管理机构,任用当地民族首领做长官,尊重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比如说册封、和亲、设立机构等等,贞观年间(唐太宗),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初(唐中宗),金城公主入藏,嫁给尺带珠丹;9世纪中期(唐穆宗),唐蕃会盟 ;唐太宗时期,在设立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广大区域。

唐朝时期,边疆各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是友好的,其中吐蕃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唐朝与各民族交往的史实,来看看“合同为一家”究竟是什么样的。

3、唐朝与各民族交往慨况

(给学生展示唐朝与各民族间的关系图)

(补充:①文成公主入藏,把唐朝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了西藏,西藏也派人到长安留学,学习汉族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还聘请汉人到西藏掌握文书,传授知识。文成公主进藏对加强汉族和藏族的往来,发展藏族的经济文化,作出了巨大献。藏族人民至今在布达拉宫里还安置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塑像,还保留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结婚时的洞房遗址,西藏民间还广泛流传歌颂文成公主的民歌,歌颂她给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②继文成公主之后,金城公主嫁入吐蕃,以敦睦蕃、唐关系,为中华民族关系的发展树立了一块不朽的丰碑。在蕃、唐战火纷飞的年代,使双方的和平友好不断增进。金城公主入蕃30年,力促唐蕃和盟。此间,唐、蕃虽曾进行过多的次战争,但由于金城公主的努力,双方使臣往来频繁,双方终于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唐、蕃在赤岭(今青海湟源西日月山)定界刻碑,约以互不相侵,并于甘松岭互市。

③公元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唐朝和吐蕃双方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逻些(拉萨)重盟。公元823年,将盟文刻石立碑,用汉藏两种文字对照,树于拉萨大昭寺门前。即历史上有名的甥舅和盟碑,又称唐蕃会盟碑或长庆会盟碑。它是汉藏两大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唐蕃会盟以后,双方友好往来更为密切,经济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这就为十三世纪西藏正式划入祖国版图打下了基础)

师:这个关系图呢大家只要了解一下就行了,好的,系统的学习了唐朝的民族政策后我们来一起做点小练习:

1、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吐蕃首领阐述唐与吐蕃关系时说出“和同为一家”?(唐玄宗)

2、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a、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我(朕),却对他们一视同仁!”b、体现了他比较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师: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是为了巩固期统治,但是巩固统治还需要选取一批有能力的人才来为国家效力才行,那么唐朝时期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科举制度。

(二)、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1、科举制的诞生(1)、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隋朝以前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选官制度主要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了后期存在着很多问题,为了解决选拔官员存在的各种问题)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荐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这就是科举制的源头。(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由此,科举制度诞生了。

师:科举制度诞生后,还要接着进一步发展。

2、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本19页第三段然后思考这个问题: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生:

师:(1):唐太宗重视科举。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贞观年间,参加科举考试者多达千人,而录取者,仅百分之一二。(2):武则天首创殿试、武举。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她将应举的人,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从而开创了殿试制度。她同时还开创了武举制度。

(图片给学生展示科举考试的一些情况)

3、科举制度的意义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两则材料,并请大家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生: 师: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文官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科举制度的意义

1、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仕途。

2、提高了政府各级官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3、进士科注重考诗赋,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4、科举制也隐含弊端,科举制使大批知识分子醉于功名,集中精力应付考试忽略了学问的实用性。

三、重点提问:在主要的教学内容中已有体现。

四、板书设计:

一、唐朝的民族政策:

1、唐朝主要少数民族及分布慨况(吐蕃、回纥、南诏、靺鞨)

2、唐朝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亲、册封、设立管辖机构)

3、唐朝与各民族交往慨况

二、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1、科举制的诞生(隋文帝、隋炀帝)

2、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唐太宗、武则天)

3、科举制度的意义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一、唐朝的民族政策:

1、唐朝主要少数民族及分布慨况

2、唐朝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3、唐朝与各民族交往慨况

二、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1、科举制的诞生

2、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3、科举制度的意义

【巩固练习】

1、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应生活在(B)A.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明朝

2、“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是哪个皇帝说的(D)A.隋文帝 B.唐玄宗 C.唐高祖 D.唐太宗

3、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郭子仪是由武举进入仕途。武举制创立于(D)A.隋文帝时 B.隋炀帝时 C.唐太宗时 D.武则天时

4、隋唐实行科举制的积极意义不包括(B)A.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D.改变了传统的用人制度

5、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B)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科举制度比较完善

【作业布置】

1、唐朝边疆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分布在哪里?

2、唐朝和各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有哪些?(人物,事件等)

3、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诞生的,与哪两位皇帝相关?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第二篇:科举制度教案

科举制教案

活动实践作业: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及其诞生,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2.使学生掌握科举制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辩证的分析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让学生了解隋唐科举制的运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当今的考试制度。4.要求学生理解科举制的影响,端正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识的回顾与比较,将科举制与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相对比。得出之所要实行科举制的理由。

2.通过知识补充和图表,让学生了解唐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自行归纳科举制的完善。

3.以历史人物故事为线,用具体事件启发学生认识科举制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重大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原因之一。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科举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2.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与学习,从中汲取教训。

四、教学重点

1.科举制度诞生的背景。2.科举制度的内容。3.科举制度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科举制度的作用及深远影响。

六、课前预习指导

学生分组:第一组,了解隋唐以前我国采取什么选官方法。第二组,查阅科举考试是怎样考的,一个读书人是怎么样才会成为进士。第三组,找出课文中的几位人物是如何通过科举考上官的。

七、教法与学法指导

1.教法:指导预习,问题设置。2.学法:阅读,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八、教学准备

1.了解历史人物,比如“房玄龄、李白,范进”等。2.准备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表。

九、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比较唐朝三位杰出的皇帝,他们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如何? 2.科举制度的诞生。(学生阅读,讨论,归纳,点评)

师指导:1.让学生用2分钟时间预习教材内容,获取科举制的创立等基础知识。2.检查预习效果,提问:科举制是从什么时期开始实行的?其选官方式是什么?

学生活动:让学生明确从隋唐开始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师指导:让学生归纳:在隋唐以前,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有哪些?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在隋唐之前实行过“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

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隋唐前的“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与科举制哪一种更有利于人才的真正选拔?

学生讨论分析对比后明确: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均须安官吏的推荐或出生世家,而科举以考试方式进行,更有利于真才实学之人入仕。

师提问后讲述科举制度诞生的两件重要事情:A.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B.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

师用房玄龄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所带来的变化。学生明确回答:科举制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打破门第的限制,门第不高的人也可以考试做官。

师引导让学生思考:认识科举制对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通过科举考试,将选拔官吏的权利集中的中央,将天下人才归纳为己用。

3.科举制度的完善。

师展示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分类表:让学生认识科举考试的只要内容。

唐代科举考试科目:1.制科(直言觐见,贤良)(方正博学宏词)(才堪经邦等)2.常科(秀才 明经 进士)(明法 明算等五十种)

师组织学生阅读后归纳:唐代那几位任务对科举制的完善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讨论后明确:1.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严格考试制度。2.武则天实行殿试开创武举。3.唐玄宗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补充讲解:唐代考试“贴经”与我们今天的填空题类似。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科举考试要经历哪些环节?

师生讨论后,师引导补充归纳: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州县考试,削减选试,宋代分为解试(州试),肖试(礼部试)殿试,元清则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道。

4.科举制度的影响。

1.让学生思考科举制对当时文人求学心态的影响。听“范进中举”录音剪辑。

学生讨论师点拨:文人为取功名,深陷科举考试中,但促进了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2.学生列举出自己知道的出生低微而以科举入仕的著名人物,评价科举在人才培养上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

3.唐玄宗以诗赋为进士必考内容,促进了唐文学的发展。

4.小结:1.科举制完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本课总结: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的主要选官制度之一。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科举制度的完善上起了重要作用。科举制沿用到清末,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人才培养和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科举制度板书设计:

1.诞生:①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②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2.完善:①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 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③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3.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 ②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练习设计:1.分析唐玄宗讲诗赋列为进士考试的主要内容的利和弊。2.评价一下科举制度产生的影响。

第三篇: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我们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择优录取,可以让那些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飞黄腾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科举制度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它从隋朝开始实行,一直到清朝光绪皇帝才结束。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还有人文思想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制度从实行开始,经过了逐渐完善,鼎盛,中落,最后灭亡的时期。

魏晋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主要从高门权贵中选拔,不管贵族子弟是否有足够的能力,都可以做官。然而许多身份低微,但却有真才实学的贫家子弟,却找不到出人头地的方法。等到了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发现了这种弊端,就发明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就此而产生。科举制度产生以后,自然得到广大贫家子弟的支持以及拥护。这使得那些拥有真才实学的贫苦人家的子弟就有了希望,他们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然而以前他们却得不到重用,他们非常寒心。现在他们终于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他们怎么会不好好珍惜呢?这样也能更好地为朝廷选拔有用的人才,不会像以前那样会使得朝廷过度腐败。这对于历史的进步也有重要作用。科举制度虽然在隋朝产生,但是还不够完善,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选取人才的办法,在当时知识草草的建立,并没有形成制度。真正使得科举制度完善的朝代是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都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其中武则天特别重视科举考试,曾经一连几天亲自测试贡举人。武则天的重视科举考试,促使唐代科举文章考试

进一步得到发展。武则天称帝后,还开创了武考,即在科举考试的当年同时进行武考。这样不仅能够给朝廷选拔文官,而且还能够给朝廷选拔一些能带兵打仗的将帅之才。唐朝名将郭子仪就是通过武考进入仕途成就功名。到了宋朝,统治者又对科举制度进行一些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了一些防止徇私舞弊的新制度。从隋唐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以后,徇私舞弊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这样下去,会使朝廷里变得乌烟瘴气,变得腐朽。对此,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避免这种现象。实行了糊名和誉录制度,如此一来,考官在批改试卷时,就看不到考生的姓名以及籍贯,而且连字迹都辨认不出来,这种制度的建立,有效地防止了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但是到了宋朝末年,这种制度也就使得流于形式了,宋代在科举制度上的改革,不仅没有根除科举制度上的痼疾,反而使它更一步的恶化了。而到了元朝,科举制度进入了中落时期。因为蒙古人崇尚武功,还有对中原文化的排斥等一些原因。使得科举制度在元朝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在元朝建立后的一段很长时间都没有再举办,直到元仁宗二年才再次举办。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明朝统治者对科举制度高度重视,这使得科举制度在明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八股文,明朝的八股文相比于其他朝代发展的更加迅猛.明朝的诗文词赋都不能与以前的朝代相比,但是明朝的八股文却独领风骚。明朝的八股文盛于一时。但是我们现在的许多学者对于八股文视之如敝履,不屑一顾,认为它没有一点可取之处,都是因为它而使得很多的读书人深受八股文的迫害。这是因为我们对于八股文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们对待每一件事都要

一分为二看,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现象。就比如八股文在历史上也有辉煌的一页,也流传下一些今天看来仍然有其价值的作品。等到了清朝,科举制度已日渐没落直至最后的灭亡。清朝的科举制度与明朝的大致相同,但科举制度发展到清朝,弊端也越来越多,虽然清朝统治者对徇私舞弊,抄袭等一些违规现象的处罚措施非常严重,但是还是没有取到特别明显的作用,以致科举制度最后灭亡。而且清朝对待汉人与满人也有不同的地方,满人拥有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考试。我觉得科举制度最后之所以会走向灭亡的命运,那是因为最后科举制度的发展已经与政治联系起来了,一些人将科举考试当作自己捞取官职的方式,他们对监考官员贿赂大量钱财,而一些官员也把科举考试当作自己获得巨额财富的地方,这样科举考试就距离它最初建立的初衷越来越远。它已经不是一个王朝选拔人才的地方,而变成了人们升官发财的地方。

科举制度从产生到灭亡经历一千三百多年,最初发展的还是很好的,对国家的发展还是有着积极的作用。刚开始它的作用就是给朝廷选拔人才。但是后来,随着它的发展,它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统治者利用科举制度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统治,还有后来的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大大禁锢了考生的思想,使得考生只知背诵四书五经等等这些死的东西,而磨灭了他们的想象力,使得他们没有了足够的发挥空间。这等于对考生的摧残,毒害。就看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为了考取功名,一次次的考,但最后的得到的结果却是一次次的落榜。最后一次考中了,居然激动的发了疯,可见科举制度对考生摧残的是多么的严重。虽然这只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有点夸张。但是它对于当时社会的一些现

象还是有着一定的反映。

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我们现在的高考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每一项制度的实行,都会有利有弊,关键是如何使得弊端会更小,怎样才能尽可能的做到最好。这才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要想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人才,高考就要尽可能的做到公平原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更加强大。

第四篇:唐朝盛世教案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五单元历史告诉我们

《唐朝盛世》教学设计

杨树林中心小学

朱野

教学目标:

1、知道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2、知道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回放

背诵我国历史朝代顺序歌(男女分组,一起)

师:在我国历史朝代顺序歌中隋(什么)五代和十国? 生:隋唐五代和十国 师,PPT(唐,加动画)

二、交流体验

(一)了解唐朝

师: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就是···()盛世的唐朝是怎样一种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唐朝盛世(板书:唐朝盛世)

师:正式讲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读(齐读,和师读)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一些唐朝的概况,现在把你们的收获拿出来分享一下吧。

首先关于唐朝的建立与结束时间,这个谁有搜集到,和我们一起分享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五单元历史告诉我们 一下?

生:唐朝(公元618― 917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师:那么谁能告诉我唐朝,在我国的历史上存在了多少年? 【设计意图:复习公元纪年法的计算】

师:唐朝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289年,那么皇帝也不止一位,你知道哪些呢?首先关于唐朝的创始人,谁有了解?和我们分享一下? 生:唐高祖,李渊

师:不错,唐朝的创始人就是唐高祖李渊,出示PPT,这就是唐高祖李渊,他曾经是隋朝的臣子,由于隋炀帝的残暴昏庸导致农民起义,同年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除了唐高祖李渊你还知道哪些皇帝呢?

师:就是这些不凡的执政者出现,使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成为不可磨灭的的一笔。在众多位皇帝的领导下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唐朝的发展轨迹(PPT)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板书)(唐太宗图片)

师:说起唐太宗,谁知道唐太宗的名字(李世民)师:关唐太宗李世民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师:这就是唐太宗名字的由来。后人谈起李世民,褒贬不一,有人的脑海里立马就想起他残忍的一面“杀害兄弟,欺满父皇”-----玄武门之变

师:关于玄武门之变,谁有了解呢?讲给我们大家听一听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五单元历史告诉我们

师:玄武门之变真的是如此吗?还是另有隐情?谁再来讲一讲你知道的玄武门之变?

师:一个版本讲述的是李世民为了太子之为位杀害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弟弟,冷血残酷!一个版本是哥哥弟弟嫉妒李世民才华横溢,屡次挑衅,奋起放抗的无奈。至于到底是为了什么开始的玄武门之变很多历史学家都无法给出正确的结论。所以通过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事情具有多面性,我们应该用不同的眼光区别对待。

师: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唐太宗还是一个重视人才、任人唯贤的伯乐呢!书中38页的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篇小故事,同时思考何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纳谏”“进谏”意思

什么叫做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关于魏征你知道多少?简单介绍魏征:是李建成为太子时的老师,站在敌对面,李世民吸取隋朝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的一派的人,有才干的人还委以重任,魏征就是个例子。魏征常常顶撞唐太宗,而唐太宗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把他比做自己的一面镜子,从中你是否体会到了唐太宗与众不同的地方?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⑤魏征顶撞李世民(忠言逆耳利于行)

⑥李世民虽为皇帝,但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如果他心胸狭隘,容不下魏征等人,他是否会有唐朝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虽为皇帝,但是他愿意放低身份虚心的听臣子以及百姓建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五单元历史告诉我们

议,广开言路,兼听纳谏,这一亲臣亲民的形象深入人心,才有了今日我们对李世民的种种称赞。

所以老师在这里送给大家几句话:人非圣贤,总会有一些事情是你自己解决不来的,三人行,必有吾师,多多虚心向他人请教,也要记住“良药可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要多听听他人的意见。

四、内化迁移

正是由于唐太宗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秩序安定的局面。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也正因为大唐王朝英明的皇帝,把中国与外国文化融合推到一个顶峰,所以在若干年后的今天,在其他国家你会看到许多这样的场景。

这些东西的存在无不彰显着李世民为皇时的伟大功绩。这也足以证明李世民是一个英明的皇帝。

2、通过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或者说你知道了什么?

3、教师总结: 唐太宗在位共23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乾隆和康熙,但业绩却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同时也受到历代君王将相和百姓的推崇与赞美。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处于当时世界上领先的地位。

4、PPT作业:唐朝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辈出的时代,你们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一下学习成果。

第五篇:八年级民族政策教案

教 学 设 计课题:第一课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我国民族结构状况,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少数民族的一般特点,我国语言文字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培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我国各民族的概况:我国民族结构状况→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少数民族的一般特点→我国语言文字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即爱是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个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增强热爱个民族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我国各民族的概况

三、教学难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个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写问题。

六、教学过程:教学步骤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我国各民族的概况

1、我国民族结构状况

(1)中华民族: 了解基础知识

(2)少数民族:

2、我国自古以来就是

(3)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我国少数民族的一般特点: 知道我国自古

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 以来就是统一

(5)我国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特点及意义: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的多民族国家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建立

4、各族人民对祖国都 理解中华人民 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随后经做出了贡献 共和国是各族 历了汉唐元明清各朝的巩固和发展 人民共同创立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北伐战争): 的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 知道我国各民 族人民为

(3)抗日战争时期:

(4)解放战争时期:

(1)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2)祖国的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3)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4)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捍卫的 缔造和发展统 一的多民族国

(5)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家做出了贡献 通过问题驱动、指导阅读法理 解主要内容

4、阅读与思考:

(1)、我国各民族分布有何特点?

(2)、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怎样的?(3)、为什么说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 的?

(4)、举例说明我国各民族人民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

七、教学反思:

教 学 设 计课题:第二课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理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及关系,知道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怎样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繁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梳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及关系→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和核心→我国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民族关系上的“三个离不开”→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内涵→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怎样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即爱是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领会党的民族政策,自觉维护民族平等团结,认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做贡献。

二、教学重点:党的民族政策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怎样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撰教学思路,编写问题。

六、教学过程:教学步骤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坚持民族平等民 引言:旧中华民族关系状况及原因 导入主题族团结

1、开辟民族平能团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进来开辟了各民族平等团结 了解我国新型结互助和谐的新型 互助和谐的新时代,建立了新型民族关系。的民族关系民族关系 了解我国民族

2、我国民族政策的 政策的总原则总原则 理解民族平等

3、民族平等和民族 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 原界的含义及团结是解决民族问 关系,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胡锦涛)。其关系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

(1)民族平等的含义: 了解民族平等 原则的基

4、民族平等原则的

(2)民族团结的含义:基本出发点和心

(3)、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 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个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5、为落实民族平等

(1)基本出发点: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本出发点和核民族团结政策,国家 心

(2)民族平等原则的核心:同等的地位和权利。在政治经济等方面 知道国家为落采取的措施(1)少数民族人民以平等地位和汉族人民一起参与国 实民族平等民 家事务管理(我国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 族团结政策,在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解决本民 政治经济等方 面采取的措施 族内部事务权利的重要举措,是国家重要的政治制度)

(3)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促进民族地区发 展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4)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繁荣(实现民族平等民族 团结的重要保障)

(5)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教育等社会事业。

(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 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P26“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 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民族关系上的“三 认识怎样维护 P27

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继承和个离不开” 民族团结和谐 发扬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 的局面

7、怎样维护民族团 民族团结,多做有利于…,不做…;对伤害民族感情结和谐的局面 的…,要进行…;对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要进行…。在学校…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①经济上的发展繁荣

二、努力促进各民族 了解各民族共共同发展繁荣: ②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科技教育,实现少数 同发展繁荣的 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内涵

1、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内涵 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理解怎样加快 民族地区发展

2、加快民族地区发 ①要靠国家扶持。②要靠经济发达地区的帮助。③要靠 繁荣展的意义 民族地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④实施科教兴 国战略,优先发展科教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

3、怎样加快民族地 养少数民族人才。区发展

1、西部人在西部大开发中应怎样做?

4、保护和发展少数

2、怎样才能实现个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掌握重点问题民族文化

三、阅读与思考:

七、教学反思: 教 学 设 计课题:

第三课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内容: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即爱是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对党的民族政策有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三、教学难点:依法行使自治权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写问题。

六、教学过程:教学步骤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 我国少数民族人民是怎样当家作主、管理本地区本民 引出主题治 族内部事务的?

1、民族区域自治含义(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了解民族区域自(2)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的地位:解决我国民族问题 的基本政策,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治含义和地位 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内容,了解民族区域自

2、民族区域自治的制 治的制度的基本度的基本内容: ①法律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 内容 族区域自治法》规定,以一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域为

(1)建立民族自治地 基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方: ②民族区域自治的级别:三级即自治区、自治州、自 治县。③划分三级行政地位的依据:聚居区人口的多少,区 域面积的大小。④自治区与国家的关系: 各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基 础和条件.(2)设立自治机关: ①民族自治的自治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②区域自治地方人大主任或副主任应当由区域自治的 本民族公民担任;政府主席、州长、县长由区域自治 的本民族公民担任。民族自治权利少数民族在自己的聚居区建立区域自

(3)自治机关依法行 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自治使自治权: 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自治权有: 了解自治机关依 ①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内部事务。法行使自治权: ②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③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④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⑤保持和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⑥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⑦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原因和作用: 理解大量培养少 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自治的关键。民 数民族干部原因 族问题的最终解决要求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密切

二、大量培养少数民族 和作用 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干部 民族区域自治与国家利益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 致的,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个民族管理本民族 理解民族区域自 内部事务权力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民族平等 治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完全符合中国国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情和各族人民的愿望,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

具有强的优越性 大的生命里的巨大的优越性:

1、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 大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2、适合我国民族分布状况,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团结。

3、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具体实际结 合起来,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民的优势。

4、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

七、教学反思: 课题第四课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风俗习惯及其形成、重要性风俗习惯的多样性。风俗习惯的特点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意义。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践行能力。

2、过程与方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师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树立正确风俗习惯观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

二、教学重点风俗习惯及其形成、特点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写问题。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1、我国各民族的风俗我国地域辽阔拥有56个民族在衣食、饮食、婚丧、节庆、生活方式等方面各具特点。

1、风俗习惯及其形成 引出主体习惯

2、风俗习惯的特点 ①什么是风俗习惯 ②风俗习惯的形成及形成的因素 ③风俗习惯往往是民族的重要标志。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具特点 饮食习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养猪、不食猪肉。服饰特色 丧葬习俗 节庆 禁忌

1稳定性2群众性3民族性4敏感性 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及形成的因素 理解风俗习惯

3、我国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结论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关系有很大影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1“保持和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2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①从思想上认识她的重要意义不是个人的小事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群众性和民族性处理不好就会伤害伤害民族感情、影响民族团结

②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要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的特点及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意义 知道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4、阅读与思考

③必须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和改革风俗习惯的自由。

3落实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政策的意义 有利民族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

1、什么是民族风俗习惯请列举不同民族习惯的实例。

2、民族风俗习惯有何特点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有何意义

3、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问题驱动促使学生阅读理解

七、教学反思

课题第一课

二、尊重和白虎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第 2 课时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宗教的特征宗教与迷信的区别宗教与民族的关系。我国并行流传的五大宗教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原因怎样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过程与方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师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想上认同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言行上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二、教学重点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三、教学难点怎样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写问题。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宗教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1、宗教的特征社会历史现象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实体。

2、宗教活动与迷信的区别宗教活动是在宗教活动场所按照宗教习惯在教徒自己基加利进行的诸如拜佛、诵经、烧香、礼拜等活动。迷信则是指神汉巫婆、算命先生等利用封建迷信愚弄群众危害社会治安的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受法律保护而迷信活动依法取缔。

3、宗教与民族的关系有的民族只信仰一种宗教有的民族信仰多种宗教有的民族的全民族信教。民族认识宗教的形成及特征 知道宗教活动与迷信的区别

二、我国的宗教信仰状况 问题具有民族性和群众性。

1、五大宗教并行流传佛教2000年历史、道教1700年历史、伊斯兰教1300年历史、天主教、基督教150多年。

2、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政策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基本内容①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②不强制公民信教或不信教不歧视信教和不信教的公民③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④政教分离政策⑤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状况 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3、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目的 引导宗教团体和人士把爱教和爱国结合起来把宗教活动纳入宪法和法律的范围逐步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5、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加强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上来。

6、作为中学生怎样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一要在言行中认真贯彻宗教政策尊重各民族合法的宗教活动。二要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从小培养科学的世界观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世界。三要坚决抵制利用知道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目的、实质和出发点 知道作为中学生怎样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三、阅读与思考 宗教分裂祖国或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1、宗教活动与迷信的有何区别

2、怎样正确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3、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什么基本内容有哪些

4、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5、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6、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7、作为中学生怎样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通过问题驱动加大阅读和理解掌握基础知识达到知意行统一

七、教学反思

课题第五课 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 回族概况及来源 第 12 课时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回族分布特点回族的形成绚丽多姿的回族文化回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回民族的风俗习惯

2、过程与方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师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回族的产生及其特有的文化和奉祀风俗习惯 增强对回民族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回族的形成回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教学难点绚丽多姿的回族文化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写问题。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回族概况

1.回族的分布特点

2.回族的形成 引言在我国有56个民族的百花园中回族是其中鲜艳夺目的一朵。了解回族的历史及其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增强兄弟民族感情增强各民族的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都有像是意义。1人数相对多9816805人居55个少数民族第三位排壮、满之后居住分布广98℅以上的县都有回族居住生活

3大分散、小集中。回族的形成是历史上中亚、西亚等地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因经济文化交流进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汉族、蒙引出主题 了解回族的分布特点 古族、维吾尔族人等通婚、融合入形成的。早在唐代阿拉伯、波斯商人、传教者、学者、旅游家等沿着“香料之路”“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一部分人滞留中国娶妻生子定居下来。到宋代定居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已有相当规模朝廷专门划出区域供他们居住建起清真寺、开辟公共墓地有的办起学习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子弟学校。13世纪初蒙族崛起因蒙古人西征强行政调来数十万中亚、西亚等地穆斯林东迁中国他们被称为“回回人”。随着元朝统一中国战争的完成回回人分布全国各地从政、经商、屯田、从事手工业 了解回族的形成

二、绚丽多姿的回族文化

1、回族是一个重视科学和艺术的民族 制造其中以西北、中原及云南为主要聚居地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格局为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明代因通婚、信仰伊斯兰教等原因大量的汉人、蒙古族、维吾尔族人融入回回人之中加速了回族的形成。民国政府只允许称为“内地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经过民族识别运动回族正式得到国家法律的认定。

1在数学方面阿拉伯数学知识引进中国弧三角法的传入郭守敬大受其益间接推出流传大360年精确度很高的《授时历》。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运算加倍简便促进中国数学的进步。

2在医药学领域五代时波斯人李口著《海药本草》丰富了传统中医药物学的使用范围。“切口排脓”“宽布带高位绑扎止血”“放血疗法”“拔火罐” 知道绚丽多姿的回族文化

2、回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回族的风俗习惯

天文地理方面元代天文学家扎马鲁丁建议主持修纂《元大一统志》地球仪的制作郑和创造航海之先河第六次行号队航海归来编绘《郑和航海图》 1明学者李贽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明末清初的王岱舆称为与儒家文明对话的第一人。清代状元诗人马世俊流传作品800多首收入《匡奄诗集》清代诗人沙琛著有《点苍山人诗钞》 1语言文字汉语中保留了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2回族姓氏保留了阿拉伯、波斯人的传统明代实行汉化政策禁止使用本民族姓名习惯汉姓汉名取代传统名姓出现了新的姓氏如赛、纳、喇、哈、海、回、冶、铁、韦、岩、等同时使用经名。3特色服饰男子多戴白帽女子多戴盖头。4清真饮食受教规影响不饮酒不是猪肉、血液、自私的和未按穆斯林方式屠宰的畜禽不吃狗、驴、马、骡等动物的肉不吃一切小噢那个凶禽猛兽、奇形怪状、丑陋的东西。清真食品以“性善”“佳美”“洁净”“安全”为原则。5信仰伊斯兰教

1、简述回族的形成和风俗习惯。

2、简述回族科学文化成就和杰出代表人物。掌握回族的风俗习惯

四、阅读与思考 掌握重点知识

七、教学反思 审批者签字 年 月 日

下载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 七年级 一、教材分析: 1、《民族政策常识》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 《民族政策常识》在整个课程中位于中间部分,起到承前启下的作用。它是小学民族知识常识......

    民族政策

    一、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

    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方面讲话精神 一、福州市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情况 根据2006年专项调查统计,福州市共有82个少数民族村,2个少数民族乡,619个村民小组,共有少数民族户数9992户,少数民族人......

    民族政策

    以下关于我国的民族政策资料摘抄自四川人民出版社《民族问题概论》 一、 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政策(222~223) 主要体现: 1、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和科教事业的政策和法规 1)1950年11......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明清 明清两朝科举的基本制度大体是一致的,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 正式考试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读书人在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要接受由本县知......

    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范文

    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及利弊 什么都会过时,但是似乎考试永远不过时。选拔人才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关系定国安邦的大计,对一个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读......

    科举制度(精选5篇)

    3、试以史实说明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和弊病 A、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1、公开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

    科举制度简介

    科举制度简介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是唐朝开始正式实行的,经历了一千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