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版2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版2(1)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课型:新授课 年级:七年级 时间:2013年月日 设计人:张国栋
2
单位:枣庄市第二十三中学
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集 荐中
学
历
史
教
案
荐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500字)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000字)
第二篇: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样案
如何掌握好初中阶段所学历次中共党代会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是复习总结课,归纳出在初中历史课本中,所学过的几次重要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这不仅是因为党代会在历次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分值较高。更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创造了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奇迹,改写了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版图。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习好、掌握好几次重要的党代会。
二、课程标准
能罗列出在中国历史上,几次比较重要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能明确辨析几次党代会的主题;通过党代会简史的学习,教育学生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应该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做贡献。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几次重要的党代会;归纳出几次党代会的主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将历次党代会的主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编制表格,增强学生阅读与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历次党代会的复习,引导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优秀党派,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的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所走曲折之路的回顾,鼓励学生应该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做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共产党几次重要的全国代表大会。难点:通俗讲解几次党代会的主题。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党的十九大举世瞩目,明确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规划了到本世纪中叶的奋斗蓝图。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同学们能否回忆起中国共产党几次重要的全国代表大会
(设计意图:以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导入新课,使学生回忆起中国共产党几次重要的全国代表大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中共一大(1921年)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展示:
“1921年7月23日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开幕,最后一天 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参会代表13名,平均 年龄28岁,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教师:中共一大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推荐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一: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小组二: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
小组三:联合第三国际。
教师:中共一大的召开,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共一大开天辟地的影响,在中共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中共二大(1922年)
正式制定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展示:
“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
教师:通过以上材料,请同学们说一说中共二大的重要内容? 学生:初步阐明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策略、任务和目标。学生: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是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师:在全中国人民面前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共二大上,中共党员能够结合中国国情,客观实际的提出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中共三大(1923年)决定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
展示: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30多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
教师:通过以上材料,请同学们说一说中共三大的重要内容? 学生:对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决定。
学生: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教师:在全中国人民面前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使中国共产党从比较小的圈子里走出来,在更广阔的革命斗争的天地中接受锻炼,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共三大上,中共党员越来越成熟,能够理性的分析自己的奋斗目标。)
四、中共七大(1945年)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展示:
“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杨家岭开幕。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共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名党员。”
教师:通过以上材料,请同学们说一说中共七大的重要内容? 学生: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教师: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打倒了空前的团结。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 党的史册。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共七大上,中共党员越来越成熟,能够理性的确定党的指导思想。)
五、中共十二大(1982年)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
展示:
“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的正式代表共1545人,候补代表145人,代表全国3900多万名党员。”
教师:通过以上材料,请同学们说一说中共十二大的重要内容? 学生: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和“小康”战略目标。
教师:最终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改革开放由此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新的局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共十二大上,中共党员终于意识到,中国人民只能按照自己的国情,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六、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
展示: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代表全国4600多万名党员。”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1989人,特邀代表46人,代表全国5100多万名党员。”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048人,特邀代表60人,代表全国5800多万名党员。”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114人,特邀代表40人,代表全国6600多万名党员。”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213人,特邀代表57人,代表全国7300多万名党员。”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268人,特 邀代表57人,代表全国8200多万名党员。”
教师: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重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推荐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一:中共“十三大”(1987年)系统阐述了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小组二:中共“十四大”(1992年)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小组三:中共“十五大”(1997年)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小组四:中共“十六大”(2002年)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小组五:中共“十七大”(2007年)提出并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小组六:中共“十八大”(2012年)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教师:通过对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会议主题的辨析,更能使同学们得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所以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出一份微薄之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各类史料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优秀党派,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的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在初中历史课本中,学生们学过几次重要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但很多学生辨析不清楚每次党代会的议题。这不仅是因为党代会在历次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分值较高。更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创造了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奇迹,改写了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版图。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习好、掌握好几次重要的党代会。
六、课堂检测
列举中共历次党代会的主题。
七、板书设计
中共历次党代会的主题
中共“一大”(1921年)成立中国共产党。中共“二大”(1922年)正式制定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三大”(1923年)决定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中共“七大”(1945年)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二大”(1982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
中共“十三大”(1987年)系统阐述了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中共“十四大”(1992年)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1997年)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2002年)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七大”(2007年)提出并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共“十八大”(2012年)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八、教学反思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本节课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在构思方面:先进行了小组讨论,讨论关于中共历次党代会的主题,然后再归纳总结。最终得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创造了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奇迹,改写了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版图。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习好、掌握好几次重要的党代会。通过对历次党代会的复习,引导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优秀党派,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的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所走曲折之路的回顾,鼓励学生应该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做贡献。
第三篇:浅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方法2
浅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方法2
结合考试说明要求的复习。我个人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方面。因为考试说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南针。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知识层次,就是中考的的要求层次。也就是说,考试说明里面属于识记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选择题和辨析题。那么这一部分的复习就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就可以,不用过于深入和延伸。考试说明里面属于理解和运用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材料题和问答题,当然也可以考在选择与辨析题中,那么这部分的复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还必须要求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懂得拓展,懂得结合实际。
第四篇: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测试题2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前言、、内容标准、实施建议(C)
A.教学建议B.评价建议C.课程目标
2、下列不属于历史课程特性的一项是(B)。
A、思想性B、逻辑性C、人文性
3、历史新课标旨在培育具有(C)核心价值观的公民。
A、社会主义B、资本主义C、爱国主义
4、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C)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
5、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这里所讲的“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①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②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 ③重要的历史概念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C)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阐明”等行为动词的内容为(B)层次要求 A、识记B、理解C、运用D、功能
3、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比较”等行为动词的7、充分体现(A)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A、育人为本B、普及历史常识C、教学方式的创新
8、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B)有着重要作用
A、科学素养B、人文素养C、道德素养
9、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B)和现代化。
A、单一化B、多样化C、简单化D、复杂化
10、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强调:我国的时代精神的核心是(C)
A、发展变革B、改革开放C、改革创新
11、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核心是(A)
A、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
B、以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C、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为核心
12、历史课堂上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B)教学方式的实践。
A、合作法B、探究式C、讨论法
13、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是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A)条件。
A、基础B、特定C、保障
14、教师在评价中要考虑到学生(C)的差异,要真正使评价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A、学习能力B、整体C、个体
15、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与交流提供条件,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B)能力。
A、学习B、实践C、表达
16、历史习作主要包括学生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历史影视作品观后感、历史书籍等。是考查学生(A)的能力的方式。
A、收集和处理信息B、历史学习结果C、历史常识
17、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评价的主体的(B),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的相互结合。
A、单一化B、多元化C、形式化
18、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是(A)
A、历史教科书B、教学图册C、教师教学用书
19、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这体现了培养学生的(C)。
A、人生观B、价值观C、民族观
20、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培养学生的(C)。
①历史素养②人文素养③综合素养
A、① ② ③B、②③ C、①②
21、历史课程的实施,力求体现历史课程的(B)
①课程基本理念②课程性质③课程设计思路
A、① ② ③B、①③C、①②
22、《标准》(2011版)实施建议包括(A)建议.①教学建议 ②教材编写建议 ③评价建议 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A、① ② ③④B、② ③④C、① ② ③
23、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简述等行为动词的内容均为(A)层次要求
A、识记B、理解C、运用
24、新课程标准倡导加强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的途径有①学生和教师资源②教材资源③图书馆资源④社会历史课程资源(B)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
25、如果要论证春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下列哪方面的论据应当最有说服力(C)
A.专家的解释B.民间的传说C.古籍的记载
26、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比较”等行为动词的内容为(C)层次要求。
A、识记B、理解C、运用
27、《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增加了一个新的部分(B)
A、前言B、评价C、内容
28、下列哪个选项是《标准(2011年版)》对“世界古代史”的新增内容(C)
A、讲述布匿战争的故事
B、讲述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知道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C、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29、《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对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主要培养(C)
A、侧重于历史的时空观念等培养,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
B、主要培养初步收集和阅读基本史料、多角度分析历史等能力
C、主要培养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0、下列哪个选项不是修订历史课程标准的原因(C)
A、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B、完善《标准(实验稿)》的必然要求
C、促进教师不断学习的必然要求
31、与新课程基本理念不符合的学习方式是(D)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 探究学习D.被动学习
32、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指的是历史课程特性里的(C)A思想性B.人文性C.基础性D.综合性33、2011年历史新课标删减了很多内容,下面不属于删减内容的是(B)
A.对元谋人的了解B.. 对宋朝重文轻武的认识
C对尧舜禹的了解D.对南方古猿的认识
34、在历史教学中要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A)
和思想性、生动性的统一。
A.科学性B. 人文性C.目标性D.工具性
35、历史课程的实施必须以(D)为依据,力求体现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A.教学内容B.学生要求C.课程目标D课程标准
36、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促进学生的(C)以改善教师的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
A.智育发展B. 心理发展C.全面发展D.德育发展
37、不同的评价需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根据评价的功能不同,不属于的评价任务类型是(B)
A.诊断性B. 主断性C.终结性D.形成性
38、(A)指的是教师对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的表现作出记录,从而评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建展和成效。
A.教师观察B. 学生自评C.历史调查D.历史制作
39、历史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开展历史教学的活动重要依据是(D)A.校外历史资源B.网络资源
C. 学校图书馆D.历史教科书
40、对课程资源进行筛选,选取反应历史的真实状况具有代表性的资源,这属于课程资源利用的(C)原则。A.目标性B. 思想性C.精选性D.可行性
41、下列哪个选项不是修订历史课程标准的原因(D)
A、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B、适应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
C、完善《标准实验稿》的必然要求D、促进教师不断学习的必然要求
42、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标准(2011年版)》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中国古代史的概述方面的新变化(A)
A、难度要求相对提高B、内容叙述更加具体
C、内容叙述逻辑更严密D、难度要求相对降低
43、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标准2011年版》中“中国近代史”的新增内容(B)
A、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战的黑暗局面。
B、知道五四爱国运动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D、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
44、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也为了避免与初中政治学科的相关内容简单重复,“中国现代史”部分删减了一些内容。下列不属于删减内容的是(D)
A、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B、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
C、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D、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
45、下列哪个选项是《标准2011年版》对“世界古代史”的新增内容(C)
A、讲述布匿战争的故事
B、讲述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知道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C、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D、简述阿基米德等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
46、《标准2011年版》把有些抽象而复杂、且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进行了删减或渗入到其他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中略加涉及,只要求学生稍作了解。下列“世界近代史”的内容中哪些渗入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历史事件中(B)
①简述宪章运动的基本史实②了解欧洲早期工业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提出的基本要求③讲述‘五月流血周’和创作国际歌的主要过程,感受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④俄国十月革命的兴起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47、关于“世界现代史”从何开始《标准2011年版》对“世界现代史”的上限是如何修订的(D)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B、俄国十月革命的结束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D、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即20世纪初
48、历史教学评价的指向上应该既是学生的学习效益的评价,也是对教师的历史教学水平、能力与教学效益的评价。下面哪个选项不能作为评价历史教学的评价标准(B)
A、是否全面遵循《标准2011年版》理念B、是否符合学校主管教学校长的教学理念 C、是否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D、是否落实教学三维目标要求
49、《标准2011年版》体现了哪些基本理念(D)
①育人为本的理念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③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念④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0、历史新课标旨在培育具有(A)核心价值观的公民。
A、社会主义B、资本主义C、爱国主义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ABD)
A.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
B.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C.为高考备战D.发挥历史教育功能
2、初中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ABD)
A.重要的历史人物B.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C.重要的历史概念D.历史时序
3、初中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能力,主要指:(ABC)
A.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B.形成用口头和书面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C.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想象力
D.增强历史责任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4、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重功能,下列属于教学评价功能的是(ABCD)
A、导向功能B、诊断功能C、激励功能D、管理功能
5、初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ACD)。
A、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B、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D、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与评判中
6、初中新课程改革提出历史教学评价应以:(BC)。
A.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标准B.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C.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D.以提高教学成绩为最终目的7、初中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ABCD)
A.思想性B.人文性C.基础性D.综合性
8、有一条题目:“假如你是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的解说员,请向游客介绍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这条题主要考查学生(AD)
A.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B.发现问题的能力
C.获取信息的能力D、语言表达能力
9、历史教材包括(ABC)
A.教科书 B.教学图册 C.教师教学用书 D.教辅资料
10、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其资源包括(ABCD)A文字资料 B影视资料 C历史文物 D历史遗址遗迹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30分)
1、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历史调查既是一种活动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
3、纸笔测验是历史考试的主要形式。在测查时要注意对课程目标的全面考查,可采用闭卷、开卷、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等形式。(√)
4.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源、实物资源、音像资源。(×)
5、新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的分析、综合、概括、比较属于知识与能力目标。(×)
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和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
7.历史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等。(√)
8.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9、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专家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被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10、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11、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
12、学习内容的设计上要求能更加贴近时代、贴近每个班级、贴近生活。(×)
13、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是历史教育的其中一个功能。(√)
14、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
15、历史教科书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6、中国古代史板块的学习要求起码要知道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17、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历经清王朝晚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8、世界古代史从早期人类的出现,直到公元15世纪末期,其间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有一些民族、国家未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延续发展过程。(√)
19、古代世界的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20、资本主义制度是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得以确立的。(√)
21、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了现实日本明治维新。(×)
22、历史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历史信息资源,突出历史教学的特点。(√)
23、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以及改善教师的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
24、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原则目标性、思想性、丰富性、可行性。(×)
25、教师资源、学生资源不属于历史课程资源。(×)
26、评价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评价面向的少数精英,而不是学生大众。(×)
27、本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科学教育。(×)
28、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自身努力以及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
29、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
30、历史的影视作品和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完全可以作为课程资源。(×)
第五篇: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9课,隶属于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本课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并以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来说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本课既和前面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一起构成了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的完整体系,也为后面第10课《世界经济的奇迹》、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些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出可实施的教学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本课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和时间;经济特区的建立、特点及其影响;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对外开放的主要模式;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2)在能力上,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读《经济特区示意图》和《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历史空间感。
(2)通过分析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和晚清“门户开放”与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异同,提高学生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重点剖析深圳、浦东两大窗口城市,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提高材料解读能力。
(4)通过制作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的图表,培养学生的制表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意识。(2)通过了解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明白:“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结合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得出“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结论。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教学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二、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与学情分析,结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遵循“因学定教”的基本原则,围绕学生来设计教学,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学法,营造一个教与学的人文环境,给学生一个追求梦的天空。)
教法:讲解法、探究式教学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交互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阅读理解、讨论合作、史料分析、图表制作、自我展示、查阅资料等。
三、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走近开放:开放的提出
1.引导学生想象时光倒流,是选择去唐朝生活还去清朝生活?并简述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开放兴,闭关穷”。
问:同学们,如果时光能倒流,你想不想回到清朝生活?(不想。)为什么呀?(因为清朝闭关锁国,落后挨打。)最想回到哪个朝代?(唐„„)为什么呀?(唐朝开放繁荣。)——由此得出:开放兴,闭关穷。2.简要回顾我国对外政策的演变,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不开放不行”,引出并复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问:1840年,英国打开了清政府紧锁的国门。从此,中国就一步一步被迫开放,一步一步屈辱挨打。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权独立了,但中国开放了吗?(没有。)那时由于由于严峻的国际形势及“左”的错误的影响,我国仍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那么新中国到何时作出了开放的决策?(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从哪里迈出了第一步?(安徽凤阳小岗村)
3.那么在我们封闭已久,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的情况下,在哪里以何种形式迈出开放的第一步才好呢?由此导入新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想象来创设教学起始情景,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又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还能唤起学生对我国不同时期对外政策的记忆,从而使本课的“开放”不显突兀,学生能对新时期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还让学生明白了两点:一是本课的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二是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主主要目的是发展经济、使国家繁荣富强
● 第二环节:合作研习,重难释疑
二、感知开放:开放的过程
开放的过程主要是指对外开放从尝试到扩大到初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开放的尝试:经济特区的建立
(经济特区的建立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我从课文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状况出发,逐层设置了8个问题,通过让学生看历史影像资料、阅读课文、识图、讨论、理解、归纳等办法,环环紧扣、步步推进、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地让学生理解特区之“特”和经济特区的作用,从而突破本目重难点。)
1.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问题,学生通过看书和“1979年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影像资料”、读《经济特区示意图》,提取有效信息来解答,以了解经济特区建立的基本情况。问:
(1)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以什么方式迈出了第一步?这种方式是谁提出来的?(2)这种方式开放了哪几个地方?(3)这几个地方的经济建设是如何进行的?
(在看影像资料时引导学生感受特区人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学生回答第(2)问后,展示“经济特区示意图”,观察这几个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以增强历史空间感;同时追问:国家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个地方作为经济特区呢?来为回答第(3)问奠定基础。)
2.通过前面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与解答,学生对什么是经济特区有了模糊的概念,这时再设置三个问题,引发课堂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和教师适时的引导,最终理解并得出经济特区的准确概念。由此突破本课第一个难点。议:(1)经济特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一样吗?
(2)晚清的“门户开放”和新时期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3)经济特区“特”在何处?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门户开放”)和生活实际(对港、澳有一定了解),能够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3.办特区是对外开放的一种尝试,究竟能不能取得成功?我们随着邓小平一起去看一看:“1984年深圳发展的视频”。
(这段视频和前面“1979年深圳视频”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与呼应。学生通过历史影像能直观感受到深圳的发展与成功。)
4.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与成功,让学生想一想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 ①极大地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②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③推动了对外开放走向扩大和深化;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起了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这是本课第二个教学难点,由于在前面教学过程中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结合课文可以较好的回答,但教师对于第④点要做点拨和提炼,以帮助学生理解。)
(二)开放的扩大:扩大沿海对外开放 ——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扩大内地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成功了。但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只开放发展这几个地方远远不够,怎么办?——扩大开放。)1.教师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动画图,学生识图感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由经济特区扩大到了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我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向太平洋向全世界敞开了胸怀。国际舆论对我国这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中国从明朝以后的第一次开放。”
对外开放让沿海地区先行是必要,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也带来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差距的拉大。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什么呢?——开放内地。内地的开放又该从哪里选择突破口呢?)2.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为什么?这是本课第二个教学重点。多媒体展示一段材料,学生通过解读材料得出原因,解决重点。——发展上海经济,发挥龙头效应,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让浦东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后,浦东就一年一个样的发展起来了。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次南巡,途中发表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全面解决了困扰国人的姓“社”姓“资”问题,还强调要抓住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根据南方谈话的精神,中央政治局决议在全国范围扩大对外开放。)
3.教师继续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动画图,学生识图感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扩大到了内地。
(逐层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让学生在动态中对整个开放过程有直观的体会,形成完整的历史空间感。)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这是本课第三个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制作图表的方式来突破。)
1.学生做一做:第一步:总结我国对外开放的几种模式,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图表,展示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并思考这一过程有何特点。
第二步:请1—2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设计,并作讲解。师生共同点评。2.交流教师设计的图表。
(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学生通过制作图表和讲解,不但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完成了对本课前面所学知识的隐形小结。同时师生共同点评,又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三、感悟开放:开放的影响 1.请学生看书并结合身边事例,说说这样一个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②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③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④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并不遥远,甚至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通过课本或身边具体事例可自行归纳总结出影响。)2.展示沃尔玛超市中中国商品所占份额的变化和海尔集团在世界的发展情况,学生分析材料得出:开放不仅引进了先进的东西使国家发展,而且使中国走向了世界。(此处点明并照应了本课课题——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3.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它与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大家对对外开放带来成就的认同中,联系前面所学改革的内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经验。——①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②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此处及时升华了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对改革开放的正确认识,使学生在情感上逐步确立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落实了本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 第三环节:归纳小结,主题延伸
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梳理本课知识结构,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应系统、直观、简洁。我采用结构式板书,来帮助学生构 建本课知识网络。)2.教师作总结延伸。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和浦东带领着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在奋勇前行。21世纪初,我国于2001年末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国将由以前地域的全方位开放,转变为地域和产业的全方位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2006年、2007年国家分别设置了天津滨海新区和川渝新特区,对外开放仍在不断扩大和深化。2010年正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支持与信任。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使中国不仅富起来了,而且还昂首挺胸地走向了世界。3.面对越来越开放的中国和全球化的汹涌潮流,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呢?——要有国际视野、树立全球意识和平等意识、学习、参与、创新„„(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学会时刻以主人翁的姿态和立场来考虑家国大事,这个问题的设置进一步拉近了学生和改革开放的距离,把抽象的课本知识和个人的具体行为联系起来了,从而升华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四环节:你问我答,巩固新知
多媒体给出习题,学生解答,巩固本课知识要点。(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精选的习题能帮助学生巩固本课知识要点。)
● 第五环节:自主探究,课后拓展
二选一:1.联系生活题:请以“改革开放与我的幸福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具体描述改革开放对我们日常生活某一方面的影响。2.联系热点题:请上网查阅《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看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党和政 府如何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此你还有什么建议和意见?(新课程要求历史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要为学生留出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不能局限于教材,要联系现实、涉足生活。我为学生计了两道课后作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意愿选做一题。这为学生发表对问题的独特见解提供了平台,增强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板书设计(见第6页)
以上就是我对《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一课的构思,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