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蚯蚓-4(小编推荐)
蚯蚓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气氛和谐的情境,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教师适时地点拨学生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提出关于蚯蚓的形态、结构、习性等方面的问题。2.学会用估算和测量的方法对蚯蚓进行观测。3.能用简单的工具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
4.能用画图、填写观察报告的形式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小组实验中愿意与其他同学一起完成实验活动。2.能在观察蚯蚓后将它放回大自然。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运动特点和生活习性。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说出蚯蚓对农作物生长的益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2.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讨论交流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1--
材料与用具:
活动1:蚯蚓、直尺、放大镜、绳子等 活动2:蚯蚓与环境的实验装置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小动物呀? 学生回答。(喜欢)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寻找了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动物和植物,有蚯蚓、蚂蚁等等,大家想不想对他们进行观察呀? 学生回答。(想)
教师:好,下面我们就选择一种小动物对他们进行观察。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观察蚯蚓 1.观察蚯蚓
教师:大家看看老师的培养皿里放的是什么? 老师向全班展示培养皿里的小生物。学生回答。(蚯蚓)
教师:(老师拿出蚯蚓)蚯蚓是我们很熟悉的动物,那大家敢不敢捉蚯蚓呀?谁敢来亲手捉捉蚯蚓?
学生踊跃举手,来捉蚯蚓。教师让学生甲捉蚯蚓。
教师:蚯蚓的外形有许多相似的体节,请你观察一下它身上有哪些器官?
学生甲观察蚯蚓,并回答(蚯蚓身上没有眼睛,没有耳,也没有腿,有嘴,身上有粘粘的东西。)
教师:下面前后桌讨论一下,你想怎么观察蚯蚓呢?你想观察蚯蚓的哪些特征呀?前提是不要伤害蚯蚓,看哪一组研究的方法最多!
--2--
学生:我们想研究蚯蚓的头部,用放大镜观察。
学生:我们想研究蚯蚓没有脚,是怎么走路的。用放大镜观察。
学生:我们小组想研究不同的蚯蚓它身上的节数一样吗?同一只蚯蚓伸长时的长度和缩短时的长度各是多少?
学生:我们组想研究蚯蚓是怎么样爬的,一条蚯蚓大概多重? 学生:我们想研究它的腹部,用手摸一摸手是什么感觉? 学生:我们想研究哪端是头?嘴巴是怎么样的?
教师:大家回答得很好,现在大家根据你想研究的问题进行分组,在小组进行实际研究之前,先做一个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用哪些工具研究、怎样分工等。观察后,将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给每组发蚯蚓,学生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和启发有困难的小组,促进观察活动的开展。(例:提示学生在使用放大镜时,要把镜面对准物体,然后慢慢调整镜面到物体的距离,直到看清楚为止;提示学生用放大镜依次观察蚯蚓身体颜色、哪端是头、有无眼睛、嘴的形状等;记得一定要保持蚯蚓湿润。)2.各组汇报,交流讨论
教师:刚才的活动,大家都做得很认真,每个同学都做了有意义的研究,现在我们以答辩会的形式进行汇报,请各组汇报人先进行汇报,其他没有研究这个问题的小组的同学可以提出他没有汇报清楚或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请研究组回答。各组汇报、答辩。
(学生:我们发现蚯蚓的身体是可以伸长,可以缩短的,伸长时的长度是15厘米,缩短时的长度是10厘米,平均长度是12.5厘米,它的体重和我手中的橡皮差不多重。学生:我们发现蚯蚓没有眼睛,但是他知道前进的方向,它的身上肯定有类似眼睛的东西,知道方向。
学生:我们发现蚯蚓表面是一环一环的,还戴了个“大戒指”,前进时靠这些环的一伸一缩向前爬。)
教师:说说你还知道有关蚯蚓的哪些趣事?(重点说说蚯蚓的用处并进行保护有益动物的教育。)师生评价、鼓励。
--3--
3.巩固应用,课外延伸
(1)应用今天学到的研究方法再研究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
(2)下节课还要用到蚯蚓,将观察后的蚯蚓养起来,以备下一个活动继续观察。4.课下作业
按书上P16提示填写这部分内容的观察报告。板书设计: 第四课 蚯蚓 活动1:观察蚯蚓
制定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用哪些工具研究、怎样分工? 1.观察蚯蚓
①观察蚯蚓外形结构组:头、尾、颜色、环节等。②研究蚯蚓如何运动组:运动方式等。③研究蚯蚓身长体重组:身长、体重等。2.各组汇报,交流讨论 3.巩固应用,课外延伸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了蚯蚓的外形、运动方式、身长体重等方面,那么大家猜想一下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学生回答。
学生甲:我猜想蚯蚓喜欢阴暗的环境。学生乙:我猜想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学生丙:我猜想蚯蚓喜欢土。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测。
(二)新课教学
◆活动2: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1.小组活动
--4--
教师:根据大家的回答我们可以分三个研究小组,第一小组研究“蚯蚓喜欢阴暗的还是明亮的环境?”第二小组研究“蚯蚓喜欢潮湿的还是干燥的环境?”第三小组研究“蚯蚓喜欢生活在土里还是喜欢生活在沙子里?”,大家根据自己想研究的内容自动结组,研讨如何进行研究,做一个研究计划。
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制定研究计划,找老师领取器材。
教师:在大家实施研究计划前,老师提几点注意的地方,比如在研究蚯蚓喜欢干燥的还是湿润土壤时,要把蚯蚓放在干燥与湿土的防界线上,看蚯蚓爬向哪一边,不能把一次实验现象当作结论,要多做几次,是不是每次都一样?还应抓多几条蚯蚓进行比较,看看结果是不是都一样。研究过程中有什么问题要记下来。比一比哪一组同学观察时用的方法多,发现蚯蚓的秘密多,谁提的问题最多最好?同时别忘了边观察、边画图、边记录。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和启发有困难的小组,促进实验活动的开展。各组按照教材P16的提示填写这部分内容的观察报告。2.汇报交流
交流汇报。教师伺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鼓励学生课外自己开展观察动物的活动。3.总结部分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己谈收获 4.延伸部分
①课后搜集有关蚯蚓的资料。(提供相关的网站或资料名称)②进一步研究的蚯蚓(如:蚯蚓的生理习性:蚯蚓的食性特点)5.放生
教师:蚯蚓虽小,但它也有生命,我们要珍惜小生命,热爱大自然,课下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放生。
学生活动,课下放生。板书设计: 第四课 蚯蚓
活动2: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1.小组活动
--5--
第一小组研究“蚯蚓喜欢阴暗的还是明亮的环境?” 第二小组研究“蚯蚓喜欢潮湿的还是干燥的环境?”
第三小组研究“蚯蚓喜欢生活在土里还是喜欢生活在沙子里?” 2.汇报交流
对观察报告进行汇报讨论 3.总结部分 4.延伸部分
①课后搜集有关蚯蚓的资料。(提供相关的网站或资料名称)②进一步研究的蚯蚓(如:蚯蚓的生理习性:蚯蚓的食性特点)
--6--
第二篇: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4课《蚯蚓》教案
4、蚯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蚯蚓,了解蚯蚓的外部特征以及生活习性。
3、学习用简单的工具进行观察测量的能力。
4、培养合作精神。
5、向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的能力。
教具准备:蚯蚓若干条、放大镜、纸、尺、玻璃瓶、长方形纸盒、干土、湿土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在上节课我们已经用感官认识一些动植物,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观察蚯蚓。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学习观察蚯蚓
提问:我们怎样观察蚯蚓?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评:让学生动脑思考研究观察蚯蚓的方法,并且做好观察记录。
按照学生讨论的方法观察蚯蚓。
填写观察报告。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小节:我们大致看到了球员的身体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什么样。下面我们继续研究蚯蚓喜欢生活的什么环境中。指导学生研究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让学生猜想: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条件下?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汇报实验结果:蚯蚓喜欢生活在医院潮湿的环境中。
教师小节:我们用这种方法观察其他小动物。
评: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证明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
提问:蚯蚓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好处?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小动物?
布置作业:
回家观察几种小动物,并写出观察记录。
阅读有关小动物的资料,或上网访问科学在线网站,了解有关小动物的知识。
板书设计:
4、蚯蚓
投影片出示几幅观察结果
蚯蚓 蚯蚓 蚯蚓 蚯蚓
课后小记:本科学生通过观察蚯蚓,发现蚯蚓的外部特征,能够运用各种感官,细致观察,观察兴趣高,收到的效果好,并且能够写出观察记录,借助对蚯蚓的观察,有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
第三篇:三年级科学上册 蚯蚓教案 教科版
蚯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用心爱心专心
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用心爱心专心 2
第四篇:三年级科学上册 蚯蚓教案 教科版
蚯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 1
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第五篇:三年级科学上册4观察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
一、教材分析
《蚯蚓》是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和植物》单元的内容,本课在学生寻找身边动植物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小动物进行观察,通过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蚯蚓,使学生体验到使用工具比单纯使用感官更有效。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而不在于对蚯蚓的认识有多深入。
二、设计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气氛和谐的情境,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教师适时地点拨学生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小动物的情感。能力:1.初步掌握科学的观察小动物的方法。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3.使学生养成乐于观察、勇于探索的习惯。
知识: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四、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收集一些研究蚯蚓的资料,用培养皿装一条较大的蚯蚓、直尺、线等。
学生:课前捉一些蚯蚓,准备好记录本、笔、硬的透明塑料片、放大镜、毛巾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学生出示课前捉到的蚯蚓。2.从培养皿里轻轻拿出蚯蚓,让所有的同学看到,并把蚯蚓拿起来放在手上。3.学生介绍自己已了解到的有关蚯蚓的知识。
(二)提出课题,进行探究
1.引导学生提出探究课题,选出有价值的课题,展示。2.说明探究要求:
(1)明确探究步骤,进行合理分工。
(2)边观察,边作记录,做好汇报交流准备(3)探究时要让蚯蚓始终保持湿润。
3.各组开始观察探究活动,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分组活动指导。4.探究完毕,整理实验材料,并要求学生用毛巾擦干净手。
5.要求学生用简短精练的语言填写“我的观察报告”的前半部分。
(三)组织研讨,深化认知 用答辩会的形式进行汇报,请各组汇报人先进行汇报,其他没有研究这个问题的小组的同学可以提出他没有汇报清楚或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请研究组回答。
各组汇报、答辩。师生评价、鼓励。
(四)巩固应用,课外延伸
1.应用今天学到的研究方法再研究一种小动物。
2.说明下节课还要用到蚯蚓,并要求学生回家后把蚯蚓养起来,研究蚯蚓爱吃什么,不吃什么。
在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基础上,把学生发散的思维集中起来,有利于学生确立探究重点内容。
说明探究要求,让学生有明确的目的,能有条理地开展探究,减少在实验过程中的盲目性,使探究更加全面。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观察的空间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有了这些时间、空间的保证,学生就会玩得尽情尽兴,观察也就更加深入细致。
整理实验材料,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研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一块来思考,互相交流每个人在“探究”中获得的印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
学生通过亲自实验掌握了观察方法以后,还应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参与探索活动,要给学生以进一步发现的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扩大和延伸探究范围。把对大自然的探究活动变成他们乐于从事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