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人教版五上数学一单元第五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人教版五上数学一
单元第五课时)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得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
2.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之美。
2.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投影片若干张
学具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激发:
口算。
.2×0.2
2.5×8
60×0.5
.3×4
0.25×0.4
0.759×0
0.67×0.1
0.1×0.8
.02×0.2
0.45×0.6
0.8×0.125
0.759×0
0.25×0.4
0.067×0.1
0.1×0.08
0.85×0.4
(二)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5×60
30×7+85
250×4-200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得出:
(1)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2)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3)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三)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给妈妈帮帮忙吧!
二、尝试:
(一)出示例8:妈妈带100元去超市购物。妈妈买了2袋大米,每袋30.6元。还买了0.8千克肉,每千克26.5元。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够买一盒20元的吗?
(二)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三)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板书:30.6×2+0.8×26.5=82.4
(四)那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可以怎样算?)
100-82.4=17.6(元)
100-(30.6×2+0.8×26.5)
=100-(61.2+21.2)
=100-82.4
=17.6
第个算式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五)你认为在做乘加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六)尝试后练习:P.17页的“第1题”。
.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独立计算出结果。
3.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4.做乘加、乘减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
(一)P.14页7题
.出示:50.4×1.95-1.8
3.76×0.25+25.8
=50.4×0.1
=0.094+25.8
=5.04
=25.894
2.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4.集体订正。
(二)看谁算得快。
9.4×6.1×2.3
3.25×4.76-7.8
8.1×0.92+3.93
(三)我是小法官
.0.25+2.5×0.1=0.25+0.25=0.5()
2.28.9×0.42-0.42=28.9×0=0
()
3.小明写作业用了0.3小时,打篮球用了0.25小时,小明写作业和打篮球共用了55分钟。
()
(四)生活中的数学
.每公顷松柏林每天分泌杀菌素30千克,24.5公顷松柏林31天分泌杀菌素多少千克?
2.丽丽送给希望小学3名同学每人一套12.8元的文具和一本7.2元的《数学家的故事》,丽丽一共花了多少钱?
3.小明准备买一本书,价格为48.6元。小明每天有零花钱2.5元,他决定攒25天的零花钱来买这本书。买完后还剩多少钱?
4.一种花布的售价1米16.2元,请用计算器算出3.6米、12米、8.5米的花布的总价各是多少?
(五)P.18页第6题
某市自来水公司为鼓励节约用水,采取按月分段计费的方法收取水费。12吨以内的每吨2.5元,超过12吨的部分,每吨3.8元。
.小云家上个月的用水量为11吨,应交水费多少元?
2.小可家上个月的用水量为17吨,应交水费多少元?
四、体验:
今天都学了什么?
五、作业:
P.17页5题
P.18页7、8题
板书设计:
第二篇:五上3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What would you like?
A Let’s learn.教学设计
赵 娜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学生学习的核心单词和句型是:ice cream, tea, hamburger, sandwich, salad.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 I’d like...教材通过Sarah和妈妈的对话呈现了上述五个有关食品类单词的词形和意义。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和四年级已学习关于食物类的话题,在第一课时学生在对话中将这些单词进行整体感知,本课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结合英语教学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以食物为主体,以餐厅为地点来学习本课新知。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景”的教学原则,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一个个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听,说,读,写5个食品饮料类单词或词:tea, hamburger, ice cream, sandwich, salad。
2.学生能够在图片和教师的帮助下理解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drink? I’d like...的含义。
(二)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在语境中正确运用tea, hamburger, ice cream, sandwich, salad这五个单词或词组。
(三)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比较含有水果单词的英美国家的习语和俚语,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听,说,读,写本课时单词:tea, hamburger, ice cream, sandwich, salad。2.学生能够在真实生活情景中运用本课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 I’d like...进行对话。教学难点:
1.学生能正确读出单词sandwich。2.五个单词的拼写。
3.在语境中正确运用五个单词模拟点餐、填写菜单等。
五、教学步骤 1.热身
(1)Greetings.(师生互相问候)
(2)观看视频,从歌曲中找到自己看到的食物。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有关食物的单词,为本课新的食物单词学习做铺垫。
2.语言呈现与学习
(1)再次观看视频,找到两个主人公去餐厅想要吃什么?从而引出本课的单词hamburger, sandwich,先听音,学生模仿,再利用自然拼读法教授单词,教师示范Sandwich发音,强调字母d不发音。并黑板演示让学生学着模仿书写。
(2)幻灯片出示各种hamburger, sandwich,师生问答操练,黑板板书句型,然后让学生运用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drink? I’d like...小组问答操练。找小组展示。
(3)出示本课文主人公Sarah and Saran’s mother,告知同样在餐厅点餐,猜一猜Sarah想要吃什么?引出新单词 ice cream, salad,同样方法教授新词。告之an ice cream。猜一猜Sarah想要喝什么?找生用She would like some...复习各种饮料单词。最后呈现tea,同样方法教读。黑板板书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 I’d like...找生师生问答,最后对话,找小组展示。学生一起帮助Sarah填写点菜单。
(4)What about her mum?听录音,选出妈妈的点餐单。出示对话,学正确朗读语音语调等,分角色表演。找生小组展示。
(5)课件上出现餐厅场景,给出句型框架结构。教师询问学生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drink?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会话。3.语言巩固
(1)Group work 交流
创设餐厅点餐情境,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模拟点餐,运用所学单词和句型。找小组上前展示。
【设计意图】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词汇、句型的学习。
滦平四小
2015年10月21日
第三篇:2012新人教一年级数学一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2012最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等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
(一)一、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二、课时安排(共2课时)
三、教材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认识图形
(一)(P34、35,练习八第1、3、4、6题)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受其特征。
2、通过设计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环节,使学生能够进行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初步建立几何的空间观念。
3、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教学建议2012最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1、从实际生活引入,出示了学生熟悉的一些实物,让他们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分成四类,引出四种立体图形,分别进行认识。
2、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巩固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
3、在初步认识了四种立体图形后,“做一做”安排了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
(三)教学注意点
教材中做一做的活动素材,老师们可以利用,也可以加以改造,可把它改造成摸实物---猜形状的活动。总之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以便建立清晰的表象。
第二课时:立体图形的拼组(P36,练习八第2、5、7、8题及自我评价)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的立体图形进行拼组活动,进一步体会所学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初步体会各种立体图形的之间的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与人合作。
第四篇:五上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教案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飞镖2支;镖盘一只。
学生: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是老师第一次到宝应来,老师乘车来的时候发现:宝应的2路公交车是每隔15分钟发一班,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从早上6点开始发车,到早上7点,一共发了几班车?
小结、揭题:
像这样,把每次发车的时刻一个一个的列出来,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就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究策略:
(一)、教学例1
1、解决:“可以怎样围?”
(1)王大叔在围羊圈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帮他吗?(课件出示: 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这个长方形的羊圈可以怎样围呢?
(2)能用小棒摆出来吗?1根小棒代表1米,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3)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围的?
(4)教师问:有跟他不一样的围法吗?
2、解决:“有多少不同的围法?”
同学们说的都不错,那王大叔的羊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呢?能写出来吗?(课件出示表格)
3、展示学生表格
(1)展示重复的8种的表格,问:长8宽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你们同意他的答案吗?说说你们的理由。
(2)再展示有顺序的4种,说:看看这张表格对吗?
(3)展示没有顺序的表格并比较:
这张表格呢? 两张表格你们认为哪一张更好一些?为什么?
教师评价:对,按顺序填表才会显得有条理。
(4)展示有重复和遗漏的表格:
老师这里有张表格,大家看看,有什么意见?
(5)小结:
切换到电脑:教师小结同时课件演示:刚才我们在填表的时候,把不同的围法一个一个排列出来,从而解决了问题,运用的就是“一一列举” 的策略(板书:“一一列举”)
(6)集体订正
现在请同桌互相看看,写对的请举手,针对写错的学生,让错误的学生订正,没按顺序写的请你按顺序写一写。、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填表的时候发现有的同学重复了,可能有的同学遗漏了,想一想,在一一列举的时候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7)观察面积和长、宽的关系,发现规律。
在大家的帮助下,王大叔知道羊圈有4种不同的围法,现在他想围一个面积最大的长方形,你们能帮他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吗?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第2个呢?第3个?……
你们认为王大叔会选哪一种?
比较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看看长和宽的和,你们有什么发现?
小结:看来有顺序的一一列举,还能帮助我们发现隐藏的数学规律。
(二)、教学例二
(1)王大叔的羊圈围好了,现在呀他要去买羊。当他赶到羊市场的时候,发现坏了,市场里只剩下最后3只羊,而且颜色各不一样。(课件出示图片)1只是黑色、1只是白色、1只是灰色,(课件出示: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如果王大叔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买羊方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买羊方案?
(2)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3)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你打算先考虑买几只羊的情况?
教师引导:买1只羊可以怎样买呢?买2只羊可以怎样买呢?买3只羊呢?能把所有的不同方案都写出来吗?
(4)展示学生作业,教师给予评价。
过渡:刚才同学们一一列举的过程还可以用表格来表示:(出示表格)教师演示并讲解。
(5)小结:通过列表格我们能很快看出是否有重复、有遗漏,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整理方法。
三、练习拓展
刚才同学们表现很出色,现在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游戏,好不好?
(1)出示飞镖问:这是什么?有没有玩过?今天我们就玩投飞镖的游戏。(出示镖靶)问:10什么意思?投中红色部分就是10环。投中蓝色部分呢?黄色部分呢?你们想投吗?谁先来?
出示:游戏的规则是投中2次。(教师板书)
第一次投中,问:有没有投中?多少环?同学们猜一猜:第2次可能投中几环?我们看看,他究竟投中几环。(再投)
看看,一共得了多少环?
还有谁想投?
(2)现在,如果再请一位同学投,投中2次,可能会得多少环?能把所有的答案列举出来吗?请同学们用加法算式在纸上写出来。
展示学生作业问:你是按什么顺序列举的?
(3)教师:现在如果游戏规则是:只投两次(板书)
先说说,和投中2次有什么区别?投不中就是多少环?只投两次,除了刚才出现的情况以外,还有可能得到多少环?
(4)老师发现,我们宝应实小五(1)班的同学今天的表现真不错,大家知道宝应是个好地方,有很多特产,你们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老师觉得这4种不错(课件出示:藕粉 荷叶茶 莲藕汁 大闸蟹)看看,是什么?
如果今天来的客人老师请你推荐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有多少种不同的推荐方法?
交流: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推荐的?
我相信我们会场上的客人老师一定会根据同学们的推荐,去选择自己满意的特产。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第五篇:苏教版数学教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4课时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第1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1)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P56-58 例1 “想一想”,“练一练” P61 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体验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有理有据地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自觉检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意识。教学重点:运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步骤。教学难点:从条件想起与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唤起旧知。
问: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想一想,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过渡: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1)出示例1。
瞧,这是小芳家的果园,里面隐藏着哪些数学信息呢?谁来读一读。(2)听完以后,你有什么感觉? 那你能想办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吗? 现在如果添上线就形成了表格。
比较列表整理后的信息与整理前的信息,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小结:像刚才这样,运用列表的策略,按照果树的种类整理条件,将相关联的信息一一对应地整理在表格里,使条件更有序、简洁,题意更清晰。
板书:列表(一一对应)
(3)现在如果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你还想像刚才那样把所有条件都整理出来吗?为什么? 电脑出示表格,口头整理。
小结:像这样,根据问题选择并整理条件将更有利于我们分析问题。(4)(板书表格)现在对照表格中的条件和问题,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说说解题思路吗? 同桌两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提示可以从条件想起,还可以从问题想起。
小结:不管是从条件想起,还是从问题想起,都是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只要用“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树=总棵树”。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并检验。(1)师:根据刚才的思路,想一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你会列式解答吗?做在作业纸上。
(2)交流列式方法。让学生列式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每一步算出的分别表示什么。
(3)问:怎样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呢?还要进行检验。你想怎样检验,交流想法。板书一种。小结:可以紧扣基本数量关系来进行检验。(4)齐答。
4、回顾反思。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手指板书)
5、触类旁通
(1)那你能按照刚才的步骤来解决“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这个问题吗?
想一想,自己试着做在作业纸上。(一生列式解答在卡片纸上。)(2)交流。
小结:通过解决刚才的问题,我们经历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反思。
(三)巩固策略,综合运用
1、第58页练一练1。春江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四年级有2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图中信息:五年级每班42人,三年级每班45人,四年级每班48人)。(先整理题中的条件,再解答)(1)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 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做在作业纸上。
交流:比较不同的列表整理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解决问题时你抓住了什么基本数量关系?做对了吗? 小结;运用列表策略时,一定要注意有序,一一对应。
2、第58页练一练2。
(1)江老师为学生表演购买服装。买2件长袖衬衫一共用去200元,买3件短袖衬衫一共用去180元,一件长袖衬衫比一件短袖衬衫贵多少元?
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2)如果现在改变一下条件。现在与长袖衬衫对应的信息是?与短袖衬衫对应的信息吗?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3、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你觉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哪一步最关健? 对于分析数量关系?你有哪些体会?
小结:可以从问题想起,也可能从条件想起,但不管怎样都要抓住解题的关键:分析基本数量关系。
四、全课小结:今天进一步研究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第2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2)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8-60页例2和“练一练”,第61页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归总和归一两类问题的内在联系,建立结构化、模块化的知识系统。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学会了整理条件,归纳了解决问题的步骤,还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家要能依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继续用不同策略和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认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有信心吗?(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解决问题,感悟策略 1.探究问题解决。(1)理解题意。
交流:题里表格中怎样表示条件的,问题是什么? 引导:请仔细观察表内条件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表里条件说明的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是怎样理解表内条件的,它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明自己的理解,引导发现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
指出:我们观察例题表里的条件,能直接看出都是每隔2小时观察一次,每次水位都下降12厘米,也就是每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板书:2小时一12厘米)提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2)分析数量关系。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算?请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和大家交流、分享。
追问:回顾一下分析过程,你觉得黑板上这样列表整理条件,对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有什么好处?(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哪几种算法?(3)列式解答并检验。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每一步计算的什么?不同的算法呢?(板书算式)2.完成“想一想”。
提问:现在要求的是什么问题?(与前面条件、问题对应板书:12小时——?厘米)看看条件和问题的联系,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答?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教师板书算式。
提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很快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的? 指出:这里把条件、问题对应起来整理,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知道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找到解答方法。
3.比较异同,体会联系。
提问:比较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交流:交流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三、练习巩固,内化策略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阅读,在表格里整理条件和问题。
提问:求小军用的元数和小丽买的本数,都要先求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觉得这样列表整理的策略,有什么作用?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提问:你是怎样算的?(板书算式)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可以总结出哪些体会? 作业设计
1、:练习九第4题和第5题。
2、:练习九第6题。
第3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61~62页练习九第7~1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及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了解并掌握相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灵活运用策略和知识、经验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实际问题,体会相关联的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思维的基本方式,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性,培养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应用策略解决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归一)或总数量(归总),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根据下面条件提出问题。(1)①栽了3行树,一共24棵;
②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
(2)①一批树栽了3行,每行24棵;
②有6头牛,每头吃了18千克饲料。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说说两组条件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指出:根据数量的联系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这里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求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比如一行树多少棵,一头牛吃了多少千克}另一类是求总数量,比如一共栽了多少棵,一共吃了多少千克。
2.根据下面的问题先说数量关系式,再说说需要补充什么条件。(1)8行树有多少棵?(2)56棵树可以栽成几行?(3)每头牛吃12千克,这些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 让学生按要求说出关系式及需要补充的条件。(教师板书关系式,画出要补充的数量)3.引入课题。
二、巩固熟练 1.回忆解题步骤。
提问:回忆一下,解决实际问题的_般步骤是怎样的?(学生交流)2.做练习九第7题。(1)整理、分析。
让学生阅读第7题,找找有哪些条件和求哪些问题。
要求:每个同学先用自己的方式整理题里的数量,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想想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2)列式解答并检验。让学生列式解答,检验结果。(指名板演)交流:第一个问题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第二个问题呢?(3)比较异同。
3.解答补充题并比较。
(1)栽了3行树,一共24棵,照这样计算,栽8行树有多少棵?(2)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照这样计算,60千克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吃? 提问:这两道题,各要先求什么,为什么?哪一步的计算方法不同?
三、拓展提高 1.做练习九第8题。(1)完成第(1)题。
提问:题里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让我们填写哪些问题? 让学生计算、填表。
交流:表里数据怎样填的?(板书呈现)填写这四个结果都要先知道什么新的条件?(2)完成第(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
提问:如果每箱装24个,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 比较:计算这两个表格里的数据时,第一步的计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2.做练习九第9题。让学生阅读题目,找出相应的数量并列表整理。
提问:你是怎样整理条件和问题的?(呈现学生的整理或根据交流板书整理结果)交流:这里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 3.做练习九第11题。
让学生读题,想想每题分别要先求什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人板演)提问:这两道题最后都是求的一双鞋多少元,为什么在计算上会完全不一样?
四、总结收获
提问:回顾这节课的练习内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第4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2)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62~63页练习九第13~18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不同策略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能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正确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提出用数学方法计算的问题。
2.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根据实际问题数量间的联系确定算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价值;培养按步骤解决问题、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及时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用不同策略分析、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最近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上节课应用策略练习了先求一个单位数量或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练习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灵活运用策略,分析和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能按步骤解决问题,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二、练习思路 1.做练习九第13题。(1)审题整理。
让学生阅读习题,整理条件。
交流:有哪些条件,你是怎样整理的?(呈现或板书整理结果:
普通奶牛:12头——每头每天20千克
良种奶牛:18头——每头每天36千克)(2)分析解答。
交流:我们来检查一下,看看是怎样计算的,每一步算的什么。解答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还可以怎样想?(指名几人分别说一说不同的策略)(3)检验结果。出示补充题:
(1)12头普通奶牛一天吃粮食饲料96千克,18头良种奶牛一天吃粮食饲料108千克,良种奶牛比普通奶牛平均每头一天少吃多少千克粮食饲料?(2)果园要栽252棵桃树,原来准备平均分成_21行栽,结果每行多栽了2棵,实际栽了多少行? 引导: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道题,同桌互相说说可以用哪些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各是怎样想的。
小结:分析数量关系,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或者结合起来想,这样就能有条理地思考,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练习解答 1.做练习九第14题。(1)解答第(1)(2)题。
引导:现在我们来应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请大家看练习九第14题,看看有哪些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哪些问题? 练习:请大家根据选择的条件,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解答,指名板演)指出: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灵活运用策略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另一方面要选准与问题有联系的条件列式解答。如果选择不同的条件,就可以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提出不同的问题。(2)提出问题。
引导:那我们还能选择哪些不同的条件,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呢?同学们可以先想一想,还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提出哪些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结合交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提出的正确的问题,选择板书求两人用钱相差的元数j两人一共要用钱的元数问题)2.做练习九第15题。(1)提问题。
让学生了解有哪些条件,想想可以提出哪些问题。(2)解决问题。
选择一道两步计算和一道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求学生解答。
四、练习小结 1.回顾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对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完成思考题。
启发:为什么后一次比前一次的要重一些?倒水杯数怎样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