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和温庭筠《苏武庙》相似性比较_图文(精)

时间:2019-05-12 22:3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蜀相》和温庭筠《苏武庙》相似性比较_图文(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蜀相》和温庭筠《苏武庙》相似性比较_图文(精)》。

第一篇:《蜀相》和温庭筠《苏武庙》相似性比较_图文(精)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杜甫《蜀相》和温庭筠《苏、武庙》相似性比较。柴敏

摘要:杜甫的《蜀相》与温庭筠的《(苏武庙》,都是作者凭吊心目中的英雄后写下的,他们从英雄身上吸取了奋进的力量,用以自我激励,所以,两首诗都有哀婉的凭吊情绪,又有昂扬向上的格调。因为两首诗在结构、情绪、技巧等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所以,本文试从这些细节进行比较阅读,用尽可能少的论文篇幅承载尽可能多的文学名篇,增强论文的内容含量。

关键词:凭吊荚雄相似性激励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刽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蜀相》是杜甫安史之乱时漂泊到西南,在成都草堂安定下来之后,去南门武侯祠凭吊诸葛亮时写下的诗篇;《苏武庙》是温庭筠去塞北拜谒苏武庙时所作。两首诗均为吊古怀人之作,在诗歌结构、写作目的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

一、均塑造了作者仰慕的英雄形象《蜀相》凭吊的对象为蜀国丞相诸葛亮,《苏武庙》拜谒的对象是汉代爱国志士苏武,■人都对自己的国家和君主忠心耿耿。诸葛亮为感谢先主知遇之恩,一生鞠躬尽瘁,殚精竭虑,凭。一颗忠诚之心,美名留存千古。苏武是以民族气节著称于世的英雄,武帝天汉元年,他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才返回汉朝,前后长达十九年。期问,他遍尝了塞外穷途之苦,可他始终坚持“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把一腔浩然Jf:气留在了天地间。两诗的颈联和尾联,均对两位英雄一生的功绩进行评述和赞颂,在杜诗中,“三顾”旬令人想起了三顾茅庐和隆中决策,“两朝”与“出师”句更令人怀念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两朝,取两川、建蜀汉,白帝托孤、六出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感人事迹。温庭筠对于苏武,也是用

最后四句,把他奉命{{{使、滞留北方长达十九年、后又持节回国的情景描绘出来,体现出了他气节坚持之久,并以武帝已逝,再也见不到晚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的遗憾结尾,体现他对武帝的

忠诚,以及视操守胜过生命的刚毅品质。两诗都塑造了一身正气之英雄,读后都有英雄在世、伟人重生之感,具有撼人

心魄的感染力量。

二、都描绘了与祠庙相吻合的自然环境

两诗的前四句,均描绘了祠庙环境,这些环境描写更加彰显两位英雄的人格魅力和他们永垂不朽的精神品质。在《蜀相》中,杜甫用“柏森森”、“映阶碧草”和婉转啼叫 的“隔叶黄鹂”等景象,描绘了武侯祠庄严肃穆又不失美丽 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既符合江南春天的季节特征和陵墓氛

围,又与人们悼念英灵的凄凉心绪相应。《苏武庙》的前四句,则描绘了一派塞外风光,显得凝重而苍凉,从“占祠高树两茫然”句中,仿佛可以看到苍老肃穆的祠庙和古树,庄严久远,一片渺然,表达着对故士的思念。“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两句,给人以天苍苍,野茫茫之感,这种苍凉渺远的塞外风情,陪伴了苏武十九年,当他长眠于塞外的庙里,那云边的雁,胡天的月,陇上的羊,塞外的草依然陪伴着他,祭奠着他,让一腔浩然正气依然在寨外弥

漫。两诗前四句的环境描写,与后四句叙述两位英雄的丰功伟绩相辅相成,和谐一体。

三、作者都寄寓了感时伤世的情怀

两位诗人的写作目的,不单纯是凭吊英雄,而在英雄身上寄寓救国情怀才是他们的终极目的。杜甫凭吊武侯祠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

运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读这首诗,我们脑际浮现的,决不只是英雄诸葛亮的形象,还有抒情主人公伤时感事、叹息哭泣的盈盈泪光,他希望有诸葛亮一样的英雄出现,来挽救乱世,渴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得到君主的重用,为国一展才略。温庭筠时处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是时代的需要。他希望有更多如苏武,一样的志士出现,担当民族脊梁,撑起摇摇欲坠的晚唐大厦,缔造如盛唐一样的帝国。寄寓自己的救国情怀于其中,使得诗歌更具有现实意义,为时人如何爱国救国指明了方向。

(粜敏山东省单县黄岗镇中心校274300’2池0429 万方数据

杜甫《蜀相》和温庭筠《苏武庙》相似性比较作者: 柴敏作者单位:

山东省单县黄岗镇中心校,274300刊名: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英文刊名: MODERN CHINESE年,卷(期:2009(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dyw-czb200904015.aspx

第二篇:温庭筠 《苏武庙》解读

温庭筠 《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解】:

1、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

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

雁断:指苏武去国久。胡天:指匈奴。

2、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陇:通“垄”,高地。3、冠:古男子二十岁加冠典。

4、茂陵:意谓苏武回国时,武帝既死,也得不到他封侯之赏。

【韵译】: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 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 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 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 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评析】:

这一首凭吊古人的诗。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晚

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祖国的时代的需

要。温庭筠这首诗正是塑造了一位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颈联的对仗颇为工巧,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灵活而不呆板,生动而不拘泥。

第三篇:苏武庙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学习目标:

1.了解苏武的故事,帮助理解诗歌内容; 2.背诵《苏武庙》,更进一步理解诗歌; 3.理解诗歌主题,培养起自己的爱国情怀。学习重点:

诗歌主题,爱国情怀的养成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鸿雁传书”的故事

2.“苏武牧羊”的故事

3.作者卡片:温庭筠: 4.熟读背诵《苏武庙》

二、合作探讨:

1.写苏武牧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象苏武当时的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2.写苏武见汉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中____一词写出了苏武当时的复杂心情,这复杂心情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苏武回到汉室的诗句是:————————。这句诗写出了苏武当时怎样的心情?这句诗的下句对突出这种心情有什么作用?两句构成了什么修辞?

4.“逝川”使你想起了谁的哪一句名言?在此处表达什么意思? 5.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大唐的国势如何?作者此时咏苏武旨在表达什么?

三、探究延伸:与《蜀相》比较阅读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两首诗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2.读了这两首诗后谈谈你对“白发丹心”一词的理解。反思:

这是一首咏史诗,在了解“鸿雁传书”、“苏武牧羊”的故事 后,诗的大意很好理解,所以我设计成“预习——研讨——延伸”的“东庐”模式,教学重点落在对诗意的理解和主题的理解上,再透过与《蜀相》的比较阅读,学习目标应该很快能够达成。

第四篇:《蜀相》教案

《蜀相》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

古体诗:古诗、乐府诗 古典诗歌

绝句(四句)

近体诗(格律诗)

律诗(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形成于唐朝,分国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格律上比古体诗严格许多。

首先,从音韵的方面看: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偶句(二、四、六、八句)都押韵。

其次,从对仗方面看:首联、尾联可能不以对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三、指名朗读,教者指导

有哪位同学可以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生读,教师读

四、分析诗歌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伤、叹惋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联吴抗曹,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二)、分析首联、颔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就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这种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互文见义,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五、课堂总结: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第五篇:《蜀相 》教案

《蜀相》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3、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4、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5、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6、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 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 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六、作业:背诵全诗

下载《蜀相》和温庭筠《苏武庙》相似性比较_图文(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蜀相》和温庭筠《苏武庙》相似性比较_图文(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蜀相》教案

    《蜀相》教案 三维目标: 1.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了解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 2.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蜀相 教案

    蜀相 杜甫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2、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来欣赏作品。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

    蜀相 教案(精选)

    蜀 相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等表达情感的表......

    蜀相教案(范文)

    蜀相教案 蜀相 计划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习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让学生寻找重点字句分析体会咏史抒怀。 3,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怀才不遇的感概和爱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

    蜀相 教案

    蜀相 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2、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 3、初步掌握怀古诗的表现手法。 【......

    蜀相教案

    《蜀相》 2010年10月19日星期二第二节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景物描写对揭示诗歌主旨的作用。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学会鉴赏......

    蜀相教案

    蜀相 教案 【教学目的】 ① 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② 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 ③ 初步掌握怀古诗的表现手法。 【......

    蜀相教案

    蜀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诵读诗歌,掌握诵读技巧 。 2、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3、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