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交流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归纳能力。
2、在口算的基础上,利用小棒、计数器等直观材料,让学生经历探索竖式计算方法的过程,加深对竖式计算方法和格式的理解。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竖式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约1分钟)出示P11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每人栽一棵树,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
二、探究新知(约15分钟)1.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二(1)班学生和二(2)班学生一共植了多少棵树? 师:怎么样列算式? 35+20=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师:怎样计算35+20=?可以借用小棒和计数器试一试。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样计算的。
现在的环境越来越差,更需要我们去爱护,我们也可以通过植树或者其他活动来保护环境。
师:拨计数器的过程可以用一种形式展示出来,那就是竖式。4.学习竖式。
算35+20时,先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加20时应在哪一位上拨几个珠子?
讲解竖式的写法:先写第一个加数35,再在35的下面左侧写上“+”。20应该写到哪里去呢?2应该对着35的3还是5呢?最后在加数下面画上一根横线,表示等号。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互议,后汇报。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的方便,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上5+0=5,5应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2=5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么样对位。
三、巩固练习(约5分钟)
1.完成P12做一做的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怎样对位。2.完成P12做一做第二题。
四、教学例2。现在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植了多少棵树?说一说你的想法。(约15分钟)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教师总结在竖式计算过程中: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4、完成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五、练习,实践应用(约4分钟)
1、我当小医生,判断对与错。(课件出示)
六、课堂总结:你有什么收获?(约1分钟)
七、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十 个 十 个 3 5 3 5 + 2 0 + 3 2 5 5 6 7
第二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1---P13例
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4、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P11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每人栽一棵树,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合起来栽树少于70棵?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1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六、教学反思: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统计>教学设计
大梨小学 卢瑞霞
教学目标:
1.结合量的计量、简单的统计等知识,通过调查、实验、观察、估算、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达,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教学准备:
为体现活动的现实性、实践性、综合性,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节约用水”这个主题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需作如下的准备工作:
1.(上网或阅读书刊)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状况,我国人均水量在世界排名,查一查,“世界水日”的有关知识。
2.调查本地水价,了解家庭及学校每月用水情况。
3.调查学校水龙头数量,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或家庭附近一只滴水(或流水)的水龙头的滴水(或流水)速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电影《美丽的大脚》片段:学生听到雷声急忙挤出教室盼天下雨。师: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的期盼下雨吗?(因为本地天旱少雨、缺水。)
2.师:地球表面上约70%是水,为什么有些地区缺水还这么严重呢? 3.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地球亡淡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相继出示有关淡水资源的统计图。
4.继续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交流有关淡水资源缺乏的信息,交流时说明资料的来源。资料来源:
1)从网上查,世界水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缺水,其中4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不少城市出现了水荒,现在全世界约有10亿人得不到充足的饮水供应,每天约有6000名至35000名儿童因缺乏饮用水而死亡。
2)从网上查,1995年,西安缺水,大学只好停止期末考试,提前放假。
3)从书上知道,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排世界第121位,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
4)从电视上看过,有的山区长年没有水,人的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结婚、死亡。
5、说说看到刚才的画面,听了这些介绍,你有什么想法?
6、板书课题:节约用水
二、观察实验,汇报交流
1.出示统计图:宁波市近几年日均生活用水情况统计图 ①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1)宁波市的用水量增长很快。
2)2000年至2002年用水增长速度最快。
3)2002年的用水量是1996年的4倍,每两年就增加1倍。②估一估:我们全市有20万常住人口,全年人均用水量约是多少? 2.师:从统计图中我们发现,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用水量也迅速增长,但是这些水有很大一部分是人们浪费掉的,请你说说你观察到的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
(1)学生在组内交流观察所得。(2)指名各组代表交流。
3.师: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真是不少,在淡水资源如此紧缺的情况下,要让全社会提高节约用水的认识,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4.小结:我们要用具体的数据唤醒人们。5.出示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
测量学校或家庭附近一只滴水(流水)的水龙头在一定时间内的滴水量,完成统计表或统计图,然后求出所测量的滴水龙头的滴水(流水)速度。
①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本组实验的内容、方法以及实验结果,投影展示本组完成的实验记录统计表、统计图(校内和校外实验的兼顾)。
②小组合作计算水龙头滴水的速度:每小时()毫升
6.反馈调查情况:全校水龙头()个,宁波市每立方米水价()元。
7.算一算,如果学校里每个水龙头都按这个速度滴水,学校每年多支付()元水费。
三、总结明理,合理建议
1.议一议:有的同学认为,我们这里又不缺水,我们不需要节约用水,你认为对吗?(学生讨论后发表看法。)2.介绍:早在1977年联合国就召开水会议,向全世界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他们认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把水看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把水当成宝贵资源的时代已经到来。
3.指名学生介绍世界各国节水的措施。(1)“世界水日”的有关知识。(2)滴水灌溉的方法。4.课外延伸:
(1)你准备为节约水资源做些什么?以小组为单位先说说,再写下来,(2)课后以“节约用水,保护水源”为主题自办一份手抄小报,择优张贴展览。
第四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环保渗透计划
二年级上册数学环保渗透计划
教师既教师又育人,我们研究了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的态度,提高学习质量,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教育学生要从小知道节约用水、用电,植树造林,净化空气,保证人类生存的环境,使学生既学到数学的知识,又接受了环保意识的教育。现就数学科渗透环保知识教学的结合点进行整理。
1、二年级上册P60的题目“小朋友去浇树,浇了3行,每行有4棵,一共浇了多少棵?”。正是让学生体会到,植物很美,生物很美,生活很美,数学也很美!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真切地感受到植物、生物的可贵,感受到爱护生物的责无旁贷。
2、第三个单元学习内容(方向与路线、认识图形、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的整理和复习。教材编者以淘气、笑笑游览植物园为背景展开复习活动。由于我校位于深圳市的市区,毗邻深圳市多个有名的旅游胜地,经过网上的资源搜索,我了解到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有许多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素材,对学生来说也比较亲切与熟悉。于是,我结合教材编写意图和本地教学环境的资源,对教材进行了改编与创造。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生物与数学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以全班师生一起游览深圳仙湖植物园为主线,在大情境中开展各景区活动,在学生了解相关植物知识的同时,进而向他们出示了这样一段话:你知道吗?生物的种类很多,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估计有200万至450万种,已经灭绝的种类更多,估计有1500万种。从北极到南极,从高山到深海,处处都有生物的存在。当学生听到“灭绝的种类估计有1500万种”时,他们又一次发出“哇”的一声,这一声,沉甸甸的。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任课教师:何清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数量关系式。
红花比黄花多。()× =()
()÷()=
2、应用题
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的要害是什么?
二、教学例1
出示例1,读题。
分析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找出关键句。找出问题的数量关系式。
师:通过小组研究,你们认为这道题应该怎样来解答?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弄清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并对上述解法逐一作出判断。
师:你认为做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 师:我们以前也运用过转化的方法吗?
2、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进一步追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样计算的?要求4公顷相当于16公顷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算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
“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三、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3、比较试一试和例1。
4、请同学们说说植树造林及节约用水的好处。
四、反馈练习
(一)分析下面每个题的含义,然后列出数量关系式.
1.今年的产量比去年的产量增加了百分之几?
2.实际用电比计划节约了百分之几?
3.十月份的利润比九月份的利润超过了百分之几?
4.1999年的电视机价格比1998年降低了百分之几?
5.现在生产一个零件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百分之几?
6.十一月份比十二月份超额完成了百分之几?
(二)只列式不计算.
1.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450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2.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450人,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3.一种机器零件,成本从2.4元降低到0.8元,成本降低了百 分之几?
4.一种机器零件,成本从2.4元降低了0.8元,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几?
5.某工厂计划制造拖拉机550台,比原计划超额完成了50台,超额了百分之几?
(三)指导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3题
第二题结合练习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保持生态平衡的教育。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通常可以怎样思考?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六年级上册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任课教师:何清华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4、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环境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12×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
(2)6的是多少?
3、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新授
3421× 5215345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2)组织学生讨论,对于这句分率句该如何来理解?(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这句话是把“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25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 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3)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500×=1000(平方米)
2、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3、巩固练习:“做一做”,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
三、练习
1、练习四第2题:让学生先找出分率句中隐藏的单位“1”——2525全世界的丹顶鹤数2000只。
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先找到分率句和单位“1”,再独立列式解答。
四、总结
1、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找出分率句、确定单位“1”,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最后 再列式解答)
2、怎样保护好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