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12课一起的教案
11、倔强的小红军
教学要求:
1、学习本文,了解红军长征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危险,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学习小红军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自我牺牲精神。
2、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3、通过学习,会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课文怎么样表现小红军倔强精神。
课前准备:录音机、投影片、音乐带、挂图、小黑板。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1—10节。教学程序:
一、谈话:红军在长征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观察插图,听录音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图中画着的人物是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哪几节内容是写图画的?哪两节的内容最令你心情沉重?
3、动笔画着难读难写的生字,想想学习本文你要解决什么问题? *指名回答以上问题:
1、图中画着的人物是陈赓和小红军在草地上行军(或老红军要小红军骑马)。
2、课文2—10节写的是图中的内容,13—14节的内容最令人心情沉重,因为这是写小红军牺牲的。
3、让学生说出难读难写的字后,齐读生字。学生提出学习要解决的问题后,教师归纳学习的要点:学习本文体会 红军战士怎么样将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自我牺牲和不畏困难的精神,怎么样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和概括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1、齐读这节,思考:这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简介陈赓:我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红军长征的领导干部。
2、问答:课文中的“回顾”可用哪个词代替?怎么样理解“深情”这个词?(可用“回忆”代替。引导:想起来 就激动,怀念。)
3、启发学生用文中的三两个词构成这节的小标题:(板书)深情谈往事。再让学生用“谁干什么”说出这节的大意。
四、学习2—10节(图中内容)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在2、3节里,找出说明红军长征艰苦的词语,并用着重号点着。(2)、用直线画着小红军说的几句话,想想每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2、教师巡行检查和指导学生阅读后,指名学生回答:
3、指名学生回答以上问题:(1)、说明艰苦的词:荒无人烟、忍饥挨饿、疲惫、破草鞋、又青又红。(2)、学生回答问题后,指导学生朗读小红军的话:(小红军)
第一句,读出稚气的语调,是老红军要小红军骑马时说的。要求学生画着小红军的神态词语。(板书:不骑马)
第二句,朗读语气比前句急切,是在陈赓命令下说的。表现了小红军倔强的意志。让学生也点着神态的词。(板书:要比赛)
第三句,语气温柔。这是陈赓要陪小红军一起走的情况下说的。(板书:待同伴)
第四句,语气急切有力。这是陈赓要给他干粮时说的。(板书:鼓鼓的 比你多)
4、分组讨论:先用笔画着小红军的外貌句子(板书:小红军),从他的外貌你想到了什么?
5、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在小标题前加上为什么。
五、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学习11—15节,语言文字训练。教学程序:
一、简述上节的教学内容。
二、学习11—15节
1、教师范读这部分内容,用低沉的音乐伴读,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1)、陈赓离开小红军后想到了什么?又怎么样做?(2)、从哪里看出陈赓非常痛心?他为什么那样痛心?
2、指名学生回答:(1)、陈赓想到参加革命的孩子都有顽强的意志和不畏困难的精神,想到自己可能受骗,于是转身找小红军。
(2)、从最后一句可以看出陈赓非常痛心,因为他醒悟时已经太迟了。(板书: 明白后痛心)
3、教师简述小红军昏迷的情景后,引导学生联系上节的质疑,分组讨论:从“牛膝骨------牙齿印。”一句,你想到了什么?
4、指名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启发学说出小红军的优秀品质:将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再让学生在第六节找出“倔强”一词,释义并作板书在“小红军”前,齐读课题。
5、让学生说出这部分的大意。
三、技能、语言文字训练。
1、指导学生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注意中间部分专写小红军(图中的内容)。
2、投影每段在意,点明归纳方法:(1)抓主要词语;(2)(3)段用合并法:谁干什么,谁怎么样。
3、投影主要内容,让学生看后说出与段意的联系(概括的方法):先分段,再写段意,最后将段意联起来。
4、听写几个难记的字,学生自评,辩“强”的读音。
5、投影小红军外貌描写部分,填空:从年龄知道小红军是个(孩子),从眼睛、嘴唇、鼻子的描写,看出小红军的(可爱),从“黄黄的小脸”知道他在长征中经常(忍饥挨饿),从冻得又青又红可知事情发生在(深秋)季节。
6、投影(1)“----满不在乎-----”一句,释词后补充句子完整,让学生造句。
(2)“----浮现-----”一句,“浮现”的近义词有(呈现、出现),造句。(3)“陈-----吃力地把-----”一句改为“被”字句和陈述句。
四、以“比童年”或“我们要学习小红军的什么样精神”作说话训练,总结全文的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12、小英雄雨来 教学要求:1.学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地跟敌人作斗争的高尚品质。
2.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富的词语。3.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默读课文。为什么说雨来是个小英雄?请大家默读课文。
二、检查初步默读课文的效果。
检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
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指导看抗日根据地地图。)雨来的爸爸是干什么的?当时在芦花村发生了什么事?雨来有什么英雄事迹?
三、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四、巩固字词。(用生字卡片抽读。)
五、深入阅读课文第一至四段,理解主要内容。
(一)默读第一段。
提问:雨来住的那个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 读读芦花村的景色。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引导学生先读句子的主要成分,然后逐句地把附加成分放进去读,再连起来读,比比怎样写好,同时体会芦花村景色的优美。
雨来的游泳本领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让学生回答雨来的几种游泳方式。)指导朗读:“往河沿跑!往河沿跑!”
应该怎样读?为什么?再读这一段的第五小节。讨论这段的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开头写芦花村的景色,着重写雨来游泳的本领高。小标题:“雨来游泳本领高”。)
(二)默读第二段。
提问: 夜校的学习条件怎样?雨来在夜校里受到什么教育?指导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讨论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小标题:“雨来上夜校。”)
(三)默读第三段。提问:这段主要说了几层意思?
(两层意思:第一层从“有一天”至“只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叫”,主要写鬼子开始扫荡了;第二层从“第二天”至这段结束,主要写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
指导朗读第二层。
重点朗读:“他抬头一看,是李大叔。”“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把缸搬回原地方。你就快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
讨论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小标题:“雨来掩护李大叔”。)
(四)重点默读第四段。
讨论: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 板书:哄骗利诱威胁毒打
课文中哪些词句把鬼子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时的丑态形象地勾画出来了? 板书:露出满口金牙„„鬼脸糖金戒指抽出刀„„劈扭拉打揪拧撞 哪些词句可以体现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坚强不屈? 板书:“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没看见!” 提问: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能表现得这样勇敢顽强?
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齐读第四段后,概括段意和小标题。(段意:雨来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小标题:“雨来坚强不屈”。)总结以上四段的小标题。
六、布置作业:
读课文,说说雨来怎样掩护交通员李大叔,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怎样坚强不屈。板书:小英雄雨来 鬼子雨来
露出满口金牙„„鬼脸(哄骗)“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糖金戒指(利诱)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抽出刀„„劈(威胁)“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扭拉打揪拧撞(毒打)“没看见!”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一)用生字卡片复习生字新词(读音、解词)。
(二)说说雨来怎样掩护李大叔,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怎样坚强不屈。
二、深入阅读课文第五至第六段,理解主要内容。指名读第五段。提问: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芦花村的人们对雨来的死的惋惜和悲痛。)课文是怎样来写的?
(先写了景色,以景抒情;接着写了芦花村的老人和孩子们对雨来的赞叹。)指导朗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照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有志不在年高。”
(读出老人赞叹、惋惜、悲痛的口气。)齐读第五段。小标题:“雨来死得可惜。” 阅读第六段: 提出阅读要求:
(一)这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雨来不仅勇敢,而且非常机智?
(二)雨来没有死的原因一节,为什么放在最后?
(三)概括段意,并加小标题。学生阅读后,讨论以上三个问题。(段意:雨来靠游泳脱险。)(小标题:“雨来没有死!”)
三、自由阅读全文,要求:
(一)找出文章的重点段。(第四段)
(二)分析围绕中心写一、二、三、五、六段的作用。
(第一段写雨来本领高,所以后来能英勇脱险,机智对敌;第二段写雨来上夜校,懂得热爱祖国的道理,所以能坚持对敌斗争;第三段写雨来掩护李大叔,因为雨来热爱祖国,所以能爱护革命干部;第五段写老乡们哀悼雨来,是从一个侧面表现雨来是个小英雄;第六段写雨来没有死,是他机智勇敢的结果。课文的中心思想是借雨来机智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故事,讲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课文的一、二、三、五、六段虽不是重点,但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章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句子优美,词语丰富,笔法生动,文章题材的取舍和安排,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等。)
四、练习简要复述:雨来是个十二岁的小孩,为什么说他是个小英雄呢?请大家简要地来讲讲《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事情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
五、布置作业。
(一)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二篇:12课教案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默写
2、新课导入:中国近代史上,列强通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同时进入中国的还有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鸦片战争后,不仅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发生了嬗变。(看图)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在政治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此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救国运动,先后出现了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武昌起义胜利后,于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存在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在政治上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在经济上,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一直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在地主阶级洋务派的领导下,中国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那么,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经济基础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此而对应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也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也必然会受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来感受一下鸦片战争后在外国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请大家看一下本课的课标要求,请同学们大声的读出来。
4、本课请大家分三个环节来学习,下面我们看第一个环节:感知历史现象。在这里有一个展览馆,分三个展厅展示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程,形体修饰,休闲娱乐和礼仪风俗,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具体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展厅一,形体修饰。
5、下面我们看一下溥仪的一些生活照,从溥仪的生活照上可以看出不同时段的他穿着截然不同的衣服,从中我们是否可以看出男士服装的变化历程呢?第一幅图片,年少的溥仪穿着长袍马褂,第二幅图片,鸦片战争后,溥仪穿上了西装,第三幅图片,民国之后,溥仪的服装是中山装。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我国的服饰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从民间开始,人们在对传统的长袍马褂依依不舍的同时,对样式独特新颖的西服革履开始青睐有加。尤其是19世纪末,随着留学海外的学生越来越多,穿西服的人也越来越多,长袍马褂和西服革履在近代社会并行不悖,成为当时社会特有的景观。这种中西服饰并存的现像表明了外国的生活方式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很大,并且这种影响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同时也说明了清政府的统治能力大大下降了。
第三幅图片,中山装,我们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
6、了解完男装的变化后,我们来看一下此时的女装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通过欣赏婉容的生活照体会一下女士服装的变迁。婉容和溥仪是什么关系?对,一个是皇上,一个是皇后。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左侧这幅照片,婉容穿的是满清旗袍,而右面这幅照片,婉容穿的是改良后的旗袍,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民国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可见,当时的旗袍和中山装一样,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7、通过对男女服饰变革的了解,我们总结一下鸦片战争后,服装的变革特点。女子的服装,清代,穿的是满清旗袍,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女子的旗袍发生了改良,满清旗袍袖子比较长,而且身形宽大,而中西合璧后的旗袍,袖子变短了,而且能更加体现女子的线条美,这说明人们的思想从封闭向开放过渡。男子的服装,从清代的长袍马褂到鸦片战争后的西服革履,民国后又出现了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近代服饰变迁的显著特点就是开放和中西合璧相结合。
8、说道中山装,大家了解中山装的真正含义嘛。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9、下面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回顾一下近代服饰的演变历程,一会找同学完成表格。
10、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下一张图片,看一下陈独秀,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陈独秀除了变化了服饰外,还什么发生了变化。对,是发型。
11、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发行的变化,对,就是断发。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大家来看一下断发三部曲,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改革这一与时代潮流不相容的旧习俗。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剪辫易服。结辫陋习革除。大家看一下当时是颁布的法令,强制剪辫,因此这一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12、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在新潮的冲击下在形体修饰方面需要革除的最后一个陋习,那就是缠足。俗称小脚,又称三寸金莲,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三寸金莲。
13、下面再看一下这些裹脚的女人,利用外力来阻止发育,这一过程是非常心酸的。所以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由此开始了不缠足运动。康有为的女儿开启了不缠足运动的先锋。
14、通过颁布法令,长辫陋习彻底革除,虽然不缠足的时间比断发的时间晚,但是它不彻底,下面我们通过一段材料分析原因。
15、下面我们做两个小题来巩固一下。
17、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展厅一„„„„„„
18、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展厅,看一下当时的休闲娱乐。
19、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根据学案,大家记一下报刊与电影这一幕,完成以下表格。
20、这是《申报》
21、这是定金山剧照和歌女红牡丹的剧照
22、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你所了解的近代报刊还有哪些?
23、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材料,结合材料思考,报刊的发展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请同学们读一下材料,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
24、除了材料中提到的两点,还有以下两点。
25、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展厅三,礼仪风俗。
26、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传统的礼仪风俗.中国号称“礼仪之邦”清代礼仪深受传统礼仪制度的影响,人们的相见礼仪根据所见对象的不同分为三叩九拜、长拜作揖等。这种礼仪体现了贵贱尊卑,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为维护专制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服务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插图,《清末中外官员握手致意》,可见,当时,清末及民国时期我国的相见礼仪发生了变化,相见礼仪由跪拜、作揖等向鞠躬握手等转变。称呼也发生了变化,旧的称谓大人、老爷改为先生或君。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西方平等民主的观念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中国的传统观念造成巨大的冲击。这种变化同时也说明了人们的社会地位由等级森严到人人平等的转变,是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
27、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近代婚姻风俗的变革。随着中西交往的加深,在和西方婚礼的对比中,中国人开始产生了简化婚礼的要求。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式婚礼的批判,进一步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追求自由恋爱,追求幸福婚姻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婚礼变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在这里需要注意
家,因为他们思想比较先进,容易接受,我国绝大多数的婚礼还以旧式婚俗为主,即使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也是新旧陈杂,即使在民国时期,纳妾现象仍然存在。
28、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葬礼风俗的变革。中国人即注重生也注重死,自古就形成了厚葬之风,到了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29、30课堂练习
31、总结展厅三
32、本课的第一个环节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三个展厅„„„„„„
下面我们走入第二环节:理解历史的本质。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分析总结一下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小组讨论。带领同学一起分析总结。
请大家思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是什么?带领学生分析总结。
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最后一个环节:解决现实问题。课堂小结
第三篇:12课教案
《
12、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司马迁、李鼎铭、鸿毛、兴旺、炊事员”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3.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一些含意深刻的句子,并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方面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2.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为人民服务的人物和事例:农民伯伯种地是为人民服务;工人叔叔上班是为人民服务;清洁工人打扫街道是为人民服务;老师给同学们上课也同样是为人民服务„„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举不胜举。作为一名学生,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我们应该怎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第12课:为人民服务。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12 为人民服务---齐读课题。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演讲的作者是谁?(毛泽东)它是毛泽东主席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作的一篇演讲?(它是毛泽东主席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同志的会议上作的一篇演讲)
同学们预习得非常认真!而且知道联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来回答问题,很好。学习就是要懂得利用文本,联系前后文来思考。现在谁还能告诉老师:毛泽东主席在演讲中主要是围绕哪一个问题来讲的?(毛泽东主席在课文中是围绕“为人民服务”来讲的)
2、过渡:毛泽东主席围绕 “为人民服务”这个问题,在演讲中主要论述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呢?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从课文中去找一找答案!(生读课文,老师巡视)
二、学习新课
1、谁愿意来汇报一下?(课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怎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A、要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B、要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C、要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组织学习新课)
2、我们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性质是什么?(是革命的队伍)革命的队伍是干什么的?(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怎样理解这句话?(“完全”就是全部,百分之百;“彻底”就是一直到底,贯彻到底。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表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完全”和“彻底”说明了革命队伍除了为人民服务以外,再也没有任何别的目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一句话,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板书:提出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学生做笔记)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服务而牺牲的,所以说他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好同志!
3、为人民服务应该做好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那一句来讲的?它与后面几句话是什么关系?(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它与后面几句是总分关系)作者引用了谁的话来说明人死有不同的意义?(司马迁)你了解司马迁吗?齐读这句话。怎样理解这句话?(“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比„„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人死得很有价值,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毫无意义,比鸿毛还轻)(要求学生做笔记)什么样的死比泰山还重?(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什么样的死比鸿毛还轻?(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怎么死的?(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所以说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段话说明要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首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要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板书:具体论述
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4、(师指板书)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要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以外,我们还应该怎么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又是围绕那一句话来讲的?画上“----”(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什么是“兴旺”?(兴盛,旺盛)我们怎样“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古人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答案画上“﹏﹏”。(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就照你的办)谁来读读这几句话?怎样才能读好这几句话?指导朗读,用三角符号画出句中的关联词语。齐读这几句话。这几句话每句是什么意思?每一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第一句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正确批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我们就接受并改正;第四句是讲谁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谁的办。这四句话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句与句之间是围绕一个意思从不同的侧面展开论述的)(要求学生做笔记)作者举了一个什么例子来说明我们“为了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精兵简政)“精兵简政”是什么意思?是谁提出来的?我们为什么采用了?所以说我们的队伍要兴旺起来,就必须要“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板书: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补充“鼎”字的结构、偏旁、笔画、第六画、含有“鼎”字的四字词语:一言九鼎 三足鼎立 鼎足之势 大名鼎鼎 鼎志昌盛 鼎力相助)
5、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要做到以上两点以外,还应该怎样做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第四段思考这个问题。(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我们还应该怎么做?(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五湖四海”这里应该怎样理解?(泛指全国各地)(补充含有两个数字的四字词语:五颜六色 千军万马 三头六臂 三言两语)“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解放全国各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为什么“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走这一条路”?(这样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这句话---(一方面指出当时根据地的人口,一方面指出我们我们这个队伍现时的任务是要团结全国大多数人,去争取全民族的解放)(板书:要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我们的同志应该怎样对待困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这句话说明革命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板书:提高勇气)(要求学生做笔记)我们的同志应该怎样对待牺牲?(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死得其所”什么是意思?(“所”:处所,地方;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你能举出为人民的利益“死得其所”的例子吗?(生举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同志?(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说明---(为了实现解放全国各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革命目标,不管是干部还是战士,我们都应该团结起来,提高勇气,共同奋斗,互相爱护)(板书:互相爱护)(要求学生做笔记)所以,要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还必须做到----(板书:要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
6、我们应该给哪些人开追悼会?(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句话说明---(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的人死了,我们都应该给他开追悼会)我们开追悼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板书:总结目的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三、总结全文
(指板书)同学们,毛泽东主席的这篇演讲,通过悼念张思德同志,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主题,分别从:要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要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要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阐述,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敌人。好,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自由地、深情地朗读全文,聆听伟大领袖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感受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思想。(生自读全文)
四、布置作业
好,新课就学到这儿,下课后有三个作业请认真完成: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各两遍。
3、小练笔:有人说:“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人人都讲究经济效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早就过时了”这种说法对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写在周记本上,字数不少于300字。
五、板书设计
提出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12为人民服务
具体论述
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
总结目的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第四篇:第12课教案
题目: 第十二颗民族团结之家:
教学目标:
一、交际能力训练目标
1.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句话,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以课文为材料,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扩展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围绕“民族团结”的话题,提高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结合民族团结教育和周围的民族团结事例,谈谈认识和体会,不断提高汉语交际能力。
二、汉语知识训练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识读本课词语,重点掌握下列词语。
安静、动听、穿戴、打招呼、大方、带头、敬爱、精致、间、和睦、泡、善于、品尝、朴素、无比、跳。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学会下列句子的运用。(1)提起我们家呀,嘿!可真有意思。
(2)二婶性格温顺,待人热情,而且总是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3)满族和汉族的风俗虽然差不多,但是也各有特点。(4)我为生长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家庭而感到幸福和自豪。3.能用本课所学的汉字“戴、致、泡、善、品、尝、朴、素、跳”组词、书写、使用,逐步掌握识记汉字和用汉字组词的规律。
三、德育渗透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能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2.通过汉语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树立学好汉语的信心。教学时间: 7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1.识读本课词语,重点掌握词语的词意和实际运用。2.能在实际生活中来那个货运用本课生字和词。
过程与方法:1.运用讲解,查词典,互相讨论的方法理解每个生字、词的意思和实际运用。
2.利用课文教材,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感恩,使学生体会到友善,宽容,如何对待比自己强的人
教学重点:1.识读本课词语,重点掌握词语的词意和实际运用。教学难点:1.重点掌握态度,安静、动听、穿戴、打招呼、大方、带头、敬爱。等的词意和实际运用。2.掌握生词的书写规律。课型,课时:新课,两课时
教学手段:教科书插图,生字和词语卡片。
教学方法:范读法,领读法,讲解法,合作探讨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谈你的家庭生活,家庭气氛怎么样,平时和过节时大家是怎样度过的。
二、阅读课文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不懂的词语、句子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记下来问老师,直到读懂为止。提倡在小组中采用合作互助的阅读方式,先自己阅读然后和同学交流,深入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阅读时要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民族团结与和谐。老师可以就课文的内容进行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例如:
1.邻居李大婶为什么说“我们”家是民族团结大家庭? 2.算一算“我们”家十一口人是哪些人,哪个民族? 3.二婶有些什么特点? 4.三婶具有哪个民族的特点? 5.大家为什么喜欢吃奶奶做的饭? 6.除夕夜,奶奶做了几种饭? 7.“我们”一家人是怎样吃年夜饭的?
8.新年钟声敲响以后,“我们”几个小孩干什么了? 9.为什么课文一开头就说“我们”家很有意思? 10.最后一句歌词是什么意思?
11.课文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我们”家的和睦和团结?
三、讨论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在小组中学习讨论,分配学习任务,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分工合
作学习。
2.在小组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学,深入了解课文的内容,获得问题的答案。各组可以讨论相同的问题,也可以讨论一两道题,然后互相交流。3.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课文的情况。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由一个小组的同学提问,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回答;也可以由老师提问,各小组的同学回答。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4.抢答教科书上的课文练习。由学生自己主持,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抢答的题多,回答得正确。
四、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小组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老师可以抽查学生进行朗读,适当帮助其纠正读音的错误。
课文朗读,可以采取领读和抽读相结合、集体读和个人读相结合的形式,争取使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对于学生的发音错误,教师要有耐心,慢慢帮助他们解决。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民族团结之家 词语 看拼音,查词典,学习下列词语。2.从汉字的意思和组合方式学习词语。
作业布置:1.把每个词语抄写五遍 2.预习后面的词语 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民族团结之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识读本课词语,重点掌握词语的词意和实际运用。
2.能在实际生活中来运用本课生字和词。
过程与方法:1.运用讲解,查词典,互相讨论的方法理解每个生字、词的意思和实际运用。
2.利用课文教材,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教学重点:1.识读本课词语,重点掌握词语的词意和实际运用。2.能运用划,和睦、泡、善于。
教学难点:1.和睦、泡、善于,拖等词语的词意和实际运用。2.掌握生词的书写规律。
教学手段:教科书插图,生字和词语卡片。
教学方法:范读法,领读法,讲解法,合作探讨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师生合作在黑板上听写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语,进行组词、组成词组、造句。
一、听力训练
1.完成教科书课文一课后练习的“听力练习”。
2.老师讲述一个民族大家庭团结、和睦的故事,突出和谐、欢乐的家庭气氛,然后让学生就其内容回答问题,做练习,达到提高听力的目的。在听力训练上,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听力基础好的学生,要求他们说出老师改编课文的地方;听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能够回答出老师的提问即可。
二、说话训练 1.复述课文。
每位同学在小组中复述课文,要求不看书,凭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复述,尽可能做到完善。复述课文有困难者,其他同学可以帮助,直到他们能够基本上讲出课文的内容。2.进行朗诵表演。
(1)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学生可以个人朗诵,也可以集体朗诵。(2)进行小组朗诵表演,小组之间进行评比,看哪一个小组朗诵得好。3.分析课文结构,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
课文分为三段,第一至第二自然段为第一段,第三至第四自然段为第二段,第五自然段为第三段。请学生总结各段的意思。
“我们”家是一个和睦的民族大家庭一“我们”一家人欢度除夕夜一“我们”一起唱起民族团结歌。
“我们”家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平时的生活中,在过春节时,家里都充满了欢乐、喜庆和祥和的气氛。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民族团结之家
一、听力训练 1.复述课文
二、说话训练
三、布置作业
口头作业:熟练地复述课文。
书面作业:写一写“我们”家的幸福和谐气氛 课后反思:
教学题目: 第十二课:民族团结之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1.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熟读课文内容,读懂每句话,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课句型,能结合情景实际运用。
3.能根据提供的话题进行真实交际,并能独立完成课后练习。过程与方法:1.运用读书,讲解,小组互相讨论的方法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并理解课文内容。
2.利用课文教材,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感恩,使学生体会到友善,宽容,如何对待比自己强的人。
教学重点: 1.读懂每句话,理解课文内容。
2.能根据提供的话题进行真实交际,并能独立完成课后练习。教学难点:学习本课句型,能结合情景实际运用。
2.能根据提供的话题进行真实交际,并能独立完成课后练习教学手段:教科书插图,课件。
教学方法:领读法,讲解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教学过程:
一、用情景法学习词语
1.不知是谁:不知是谁把我的东西碰到了地上。
2.。。得跟。。一样。。:他说得跟真得一样,我可不会上当。3.的:我们班的板报是古丽娜设计的。
二、用组合法学习句子
第一步: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要学习的词语;第二步:设计情景,运用词语进行表达。第三步:设计情景运用词语。例如: 和睦
师:邻居李大婶是怎样夸“我们”家的?
生l:她说,你们家真是一个和睦的民族大家庭啊!师:我们班和睦吗?
生2:我们班很和睦,大家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师:你们家和睦吗? 生3:我们家当然很和睦。生4:我们家特别和睦。无比
师:大家为什么喜欢三婶的祝酒歌?
生1:她那优美动听的歌声给全家人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和喜悦。师:听了民族团结的报告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2:我们无比高兴。
生3:我们无比珍惜民族团结。
一、用情景法学习词语
1.不知是谁:不知是谁把我的东西碰到了地上。
2.。。得跟。。一样。。:他说得跟真得一样,我可不会上当。3.的:我们班的板报是古丽娜设计的。
二、用组合法学习句子先明确关联词语“不仅„„而且”“虽然„„但
是”的意义和作用,然后运用它们把下面的句子连成复句。例如: 师:二婶怎么样?
生1:二婶性格温顺,待人热情,而且总是把家里收拾得千干净净。师:用“„„而且”把下面的句子连结成复句。(1)夏天到处是绿色,空气好。好玩的地方也多。
(2)在学校学习大家可以互相帮助。老师还可以指导我们。(3)我们要学好汉语。我们还要用汉语学好数学和科学课。(4)在学习上他经常帮我。他还经常带我去公园玩。师:汉族和满族的风俗相同吗?
生2:满族和汉族的风俗虽然差不多,但是也各有特点。师:用“虽然„„但是”把下面的句子连结成复句。(1)天气很热。球赛仍旧按时举行。(2)考题有一点难。同学们还是做对了。(3)超市的人很多。购买东西还是很方便。(4)你说得都很对。他恐怕还是不肯接受。
尽量设计情景,让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和学习内容,用所学句子进行造句。口语好的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运用词语、句子说话; 没有口语基础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用这些词语、句子进行替换、模仿训练即可。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民族团结之家:
一、用情景法学习词语
二、用组合法学习句子
作业:朗读课文(三遍)。按课文内容提出三个小题。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民族团结之家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谈我们的学校,包括学生的民族成分、大家的学习情况、课外活动气氛、同学之间的团结和友谊等。
下面我们来阅读课文,了解一所山区的民汉合校的学习生活吧。
二、阅读理解课文
1.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共同理解课文的意思。边读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1)早晨大家是怎样来上学的?(2)校园被什么打扮得更加美丽?
(3)课堂上学生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说窗外格外安静?(4)课文写了哪些动物、植物?为什么要这样写?
(5)下课后同学们是怎么玩的?为什么又写鸟儿、动物赶来凑热闹呢?(6)民汉合校的生活怎么样?
(7)课文既写学生的生活,同时又写动物、植物的情况,为什么要这样写?
2.回答问题。
(1)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学生口语能力差的班级。(2)在小组中作准备,学生自由提问和回答,获得完善的答案。(3)小组作准备,由一个小组的同学提问,其他小组的同学回答,答对者记分,并获得提问权。3.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课文分为三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第二至第三自然段为第二段,第四自然段为第三段。请学生总结各段的意思。
各民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一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一起上课、做游戏一他们在民汉合校学习、生活得很快乐。
课文讲述了一所山区的民汉合校学生们的校园生活,突出了学生们在学校生活的和谐、有趣和欢乐。
三、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在小组中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程度。老师可以抽查学生进行朗读,帮助学生纠正读音的错误。
学生口语较差的班级,可以由老师领读、学生跟读,或是跟录音读,最终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老师领读时,要按正常语速读,要求发音清楚、停顿得当,以利于学生整句模仿读,直到学生看着课文能够自己读。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民族团结之家
阅读课文 按课文内容讨论并回答问题,按自然段分析课文 作业:口头作业:熟读课文二。
书面作业:写一写这所民汉合校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景。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民族团结之家(练习)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按课文内容回答问题)二,讲授新课
把练习题先一个一个的让学生在书上和练习本上自己独立做做,老师检查学生做的练习题,然后做对的学生上黑板做,做完师生一起判断正误。
一、听力训练
把课文改编成一篇听力短文,突出民汉合校中各民族学生学习在一起、玩在一起、欢乐在一起的主题。听后做练习,回答问题。
二、说话训练 1.复述课文。
每位同学在小组中复述课文。复述课文有困难者,其他同学可以帮助,直到他们能够基本上讲出课文的内容。2.进行朗诵比赛。
(1)分小组作准备,学生可以个人朗诵,也可以集体朗诵。(2)各小组的同学参加朗诵比赛。然后由学生自己评价,评出优胜小
组。
三、布置作业
口头作业:熟练完整地复述课文。
书面作业:写一写同学们在一起的欢乐和谐场面。关于第六节课的安排
第六节课用于机动,可以结合前五节课的学习,发现学生的不足,通过本课学习进行弥补。此外,还可以安排疑难字词和句子的强化训练。如果汉字多,也可以安排专门的汉字学习。四年级的汉字学习以熟悉汉字结构和运用汉字结构组字为主。
板书设计:第一课:校园里的画(练习)
一、听力训练
把课文改编成一篇听力短文,突出民汉合校中各民族学生学习在一起、玩在一起、欢乐在一起的主题。听后做练习,回答问题。
二、说话训练 1.复述课文。
每位同学在小组中复述课文。复述课文有困难者,其他同学可以帮助,直到他们能够基本上讲出课文的内容。2.进行朗诵比赛。
(1)分小组作准备,学生可以个人朗诵,也可以集体朗诵。(2)各小组的同学参加朗诵比赛。然后由学生自己评价,评出优胜小组。
第六节课用于机动,可以结合前五节课的学习,发现学生的不足,通过本课学习进行弥补。此外,还可以安排疑难字词和句子的强化训练。如果汉字多,也可以安排专门的汉字学习。四年级的汉字学习以熟悉汉字结构和运用汉字结构组字为主。3.用指定的词语完成句子。
三、布置作业
口头作业:熟练完整地复述课文。
书面作业:写一写同学们在一起的欢乐和谐场面。关于第六节课的安排 课后反思:
教学题目: 第十二课.课文二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本课生词的读和写法,理解生字的部件和结构。
2、学习本课生词,能正确书写、理解生字的部件和结构。3.能正确读准词语的音,理解词语的意思。4.能用“生词语组词而造句;
5.词语讲解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6.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会本课词语使用。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词语的意思,并能熟练的写出词语。教学难点: 能够用词语进行简单的造句。教学方法:引导法,启动法,范读法,讲解法等
教具:字典、课本、黑板 教学内容:
一、掌握词语的读音与词义,并用词语造句。
1.首先老师引导分析汉字结构,找出部件,分析它们在够字中的表音或表意功能,用它们来组成词组。学生查词典找出下列词语地词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词语。然后师让生说出自己找出的词义并让他们造句。看拼音,查词典,学习下列词语。
一、汉字学习
分析汉字结构,找出部件(构字的单位),分析它们在构字中的表音或表意功能,用它们来构成新字。1.对本课的重点汉字进行分类。左右结构的字:戴、致、泡、朴、跳。上下结构的字:善、品、尝、素。2.形声字“致、泡、朴、跳”。3.会意字。
善:羊大(肥)入口为善(好吃)。品:三个口来品尝。4.形近字比较。
戴——载戴帽子、戴头巾、戴红领巾装载、载物 泡——跑泡茶、泡开水、泡馕 跑步、跑走 尝——赏品尝、尝试、尝一口 欣赏、赏识 朴——扑朴素、朴实 扑灭、扑火、扑去
二、学写汉字
1.教学时,主要应加强部件组合练习,让学生先分析汉字的部件,然后联系以前学过的汉字,找到部件相同的字,得出其中的构字、表音、表意规律。
2.用足字旁、戈字旁、口字底组汉字,然后组词,看谁组得多。
三、分析词语结构,学习词语的组合规律 1.榆树、松树。
具体的事物名+树/车/店(表示“类”的名词)树:苹果树、梨树、杏树、桃树。车:汽车、牛车、毛驴车、马车。店:商店、布店、饭店、鞋店。2.穿戴、飘扬、敬爱、安静。
两个意义相近的动词或形容词组合在一起,表示类似的动作。动词:穿戴、飘扬、饮食、行走、跳跃。形容词:安静、敬爱。
关于口语交际活动
五、总结词语
老师讲解生词的读音和用法。特强调发音。解释本课每个词语的用法。老师去掉拼音,小火车读生词,拿出词语卡,老师出示一个词语,让学生大声地读出词语,对词语进行了比较词性、意义、搭配、造句几个方面要求同学们会认与写词,而且理解词意。学好词为课文大好基础。
四、布置作业:1.用所学的汉字部件组字。2.按组合规律把学过的词分类。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 课文二词语)
词语学习词语裂解
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课文二)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流利的朗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2.能只读课文并掌握课文的重要内容。能够复述文内容。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尊重老师意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积极参与生活,提高学生的熟读法和快认识读法。扩展口语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熟练的朗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读句子能力。扩展口语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 教学方法:引导法,启动法,鼓励法,讲解法等。教具: 字典、课本、黑板,白板
教学过程: 通过学习词语和课文内容进行复习,上一节所学过的词语和课文让学生读写,抽发纸条学生读课文,别的学生一边听一画出读错的词语。后来老师又让全班学生朗读课文,谈话并提问方式来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喜欢美术吗?给你们上美术课吗?
二、课文学习提示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生字的音。
四、老师引导学生按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并讨论课文内容。
五、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
二、阅读理解课文
小组准备,由一个小组提问,让其他小组的人回答,答对者记分。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学,共同理解课文的意思。老师可以就课文的内容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下面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一、真实交际
口语交际是汉语学习的最终目的。要在已学课文和汉语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话题,联系真实情境进行表达。
这一节课应该完全脱离教科书进行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讨论、交流、表演等。老师给出情景,要求学生作准备,并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进行表达。不知道的词语可以问周围的人或老师,也可以绕开不说,只要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即可。
可以先让口语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示范,然后每位同学在小组中进行口语交际(对话或一个人讲),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补充完善。最后由每个小组的同学向全班汇报。
二、口语交际
1.完成教科书课文一课后练习的“交际活动”。
2.结合本课的话题,设计以下情景,让学生进行讨论表达。情景1:说说我们班由几个民族的学生组成,大家在乎时是怎样和睦相处、互帮互学的。
情景2:不同民族的学生应该怎样和睦生活和学习? 兰、反思、总结全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是否完成交际任务,有何不足。
2.总结本课的学习,肯定成绩和进步,从方法上提出值得注意的方面。3.布置作业。
(1)完成教科书课文一课后练习的“写作练习”。(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按照教科书中的提示,自学词语。
阅读课文一,读懂意思,把不懂的词语、句子挑出来,向其他同学请教。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课文二)阅读课文 按课文内容讨论并回答问题 审批人意见:
课后反思
第五篇:12课逐字教案
导课:作为万物的灵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勇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欧洲的文艺复兴中,人的价值和创造性被重新得到认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2课。
第一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作品:(出示《面包房夫妻像》、《掷铁饼者》)这幅画描绘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对夫妻。这件雕塑作品,有同学知道它的名字吗?这项体育项目的名字知道吧?(投铁饼)。作品的名称就是《掷铁饼者》,它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一项体育竞技活动,展现当时人的精神面貌。我们再来看看中世纪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是什么样的?
第二组:中世纪作品(出示《司教安东尼·奥索》中世纪人物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中世纪绘画的创作以宗教题材为主。夏特尔大教堂雕塑
第三组:文艺复兴时期作品(出示《草地上的圣母》,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摩西》。欣赏完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之后,我们来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历史时期的作品,更能体现出人的生命活力,更贴近现实生活? 生:第一组 生:第三组
师:有的同学认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有的同学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也就是说这两个时期的作品在表现人所具有的特性、活力方面,有相似之处,更贴近生活。而中世纪作品刻划的人神形象,表情呆板,无精打采,给人一种神秘的压抑感。但我们看古罗马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这两组作品的创作时间相差了近千年。给人的感觉是,光辉灿烂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在经过中世纪天主教会的长期压制以后,又得到了再生,这称为文艺复兴。但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只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作品的简单地模仿和再现吗,它还想表达怎样更深层次的含义呢?为什么在这一时期要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呢?
一、探源文艺复兴
1.思想根源:基督天主教统治欧洲思想界千年之久 师:我们要想知道在14-16c为什么会兴起文艺复兴,就要了解在它之前的中世纪是怎样的一个时期。我们看一段材料(出示材料),告诉我中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 生:基督教会统治人民,压抑人性。
师:中世纪西欧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他的一生都和教会发生密切的联系。天主教会宣扬人生来是有罪的,即原罪。人们自身无法解除自己的罪过,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依靠教会,虔诚地信仰上帝,祈祷上帝地宽恕,来世才有可能进入幸福的天堂。所以天主教教人把幸福寄托在上帝身上,放弃了人本身对幸福的追求,不重视人。在教会眼中,凡是与信仰无关的知识,都是没用的。一概被视为异端。为了对付这些异端,教会还设置了一种特殊的法庭——宗教裁判所。据统计,仅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在30年间,就惩罚了34万人,其中有三万多人被活活烧死。这就是中世纪,人们的思想、行动都受教会的监督和支配,生活的一切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神是万物的主宰,人是上帝的奴仆和羔羊。如果我们用一些词来形容中世纪人们的精神状态,用下面哪些词呢?(随心所欲 禁欲苦行 无拘无束;人性压抑 张扬个性 麻木顺从;思想开放 愚昧迷信 以人为本 ;言论自由 神为中心 追求享乐)
生:禁欲苦行、人性压抑、麻木顺从、愚昧迷信、神为中心。
2.经济根源: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生的资产阶级力求冲破教会的思想障碍; 师:随着历史的向前推移,到了14世纪。在意大利的一些城市,譬如佛罗伦萨、米兰还有大家熟悉的威尼斯等地,出现了手工工场(出示图片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毛纺工场),工场的出现(出现自由雇佣关系)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资本主义萌芽
师:对,意大利等国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快,商品经济繁荣。这些新兴资产阶级发现:自己在创业、发展、走向成功的过程中,并不是依靠教会,借助于神的力量,才取得今天的成功。而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取得的。是人的伟大,人的力量才创造了今天财富,既然人创造了财富,就应该享受现在的欢乐和幸福,享受美好的生活,何必要等到来世呢?于是他们反对宗教束缚,想追求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
材料:因此,在这个兴盛发达的城市中,强调自由,财富分配和荣誉,更加平等的社会条件的观念的氛围更加浓厚,3.历史根源:意大利更直接更系统地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师:但是鉴于教会的势力还比较强大,新兴资产阶级无力与神学正面冲突,那怎么办呢?来看这段材料。找到了什么共鸣?
生: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反对宗教的束缚,提倡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意愿。
师:所以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就打着恢复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旗号,来反对宗教对人的束缚,解放人,追求现实的幸福,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就是文艺复兴,最早发生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产生还有一个导火索。
3.导火线:14世纪中期蔓延于意大利的黑死病促使人们反省。
师:在从14世纪中叶起,欧洲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致命瘟疫,它被称为黑死病(即鼠疫)。据估计整个欧洲的死亡人数约2500万人(1347—1351年间),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黑死病既给人们带来恐慌,也促使人们反省:不只瘟疫造成死亡,长久在宗教束缚中麻木生活,活着也形同死亡。黑死病的蔓延也使人反对宗教束缚,追求现世幸福。侥幸生还的人们更增添了对死亡的恐惧,直接刺激了人们对物质和肉体的享受欲望,出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时尚潮流。小结:那么这就是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学生做笔记)提问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经济原因。
师:所以现在我们给文艺复兴一个全面的定义,什么是文艺复兴呢?
生:14世纪,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抨击教会,表达反封建思想。因打着复兴古代希罗文化的旗号,因而被称作文艺复兴运动。师:它的实质和核心思想是什么?
生:实质是资产阶级的反教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生: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个性解放;提倡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二、感受文艺复兴
(二)兴起:意大利文艺复兴前三杰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同来感受一下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艺复兴的前期主要是在文学领域。前三杰是这三个人物: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克。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薄伽丘。1.薄伽丘
师:薄伽丘出生在富商家庭,他父亲本想让他继承家业经商的。但是他却酷爱文学创作。他的代表作是《十日谈》,小说描写10个青年男女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里住了10天,轮流讲了100个故事,故书名《十日谈》。下面我们就来看十天十个主题,看看这本书想表达什么主张? 生:揭露教会的腐化与贪婪,抨击教士的伪善与丑行。
生:反对禁欲主义,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师:《十日谈》全书贯穿人文主义思想,矛头直指天主教会。此书也被称为“人曲”。2.但丁
师:第二个代表人物是但丁,他的代表作《神曲》。《神曲》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采用梦幻的形式,叙述但丁在梦中由古代罗马诗人维吉尔带领,游历了地狱和炼狱,然后又由圣女贝阿德丽采引导游历了天堂。最为重要的是他在地狱里看到了已故的教皇,同样也是批判讽刺教会,宣扬人文主义的杰作。3.彼特拉克
师:彼特拉克热爱生活,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反对中世纪教会长期以来宣扬的禁欲主义。代表作《歌集》主要是抨击教会,宣扬人文主义。名言“我只是凡人,我只要凡人的幸福”,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二)全盛:意大利文艺复兴艺坛三杰
师:到15世纪后期,意大利文艺复兴进入全盛期。这时候的成就主要集中在绘画雕塑方面,代表人物有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被称为“艺坛三杰”。1.达芬奇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达芬奇,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一目二、三自然段,了解达芬奇的基本情况,概括他的“一口号,二技巧,二杰作”,生:口号: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
师:达芬奇强调艺术创作要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及人的情感。
生:二技巧:一是善于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绘画中;二是突破圣像画画法,用写实绘画揭露人性善恶。生:代表作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师:《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为米兰圣玛丽亚修道院作的一幅壁画,长9米多,宽4米多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描绘的是耶稣在餐桌旁,向门徒们宣布“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的一刹那间,这样一个最富于戏剧性的场面。耶稣的话使每个人都感到意外,并从心灵深处感到震惊。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有的人惊讶,有的人恐惧、有的人愤怒、有的人在表白,不是我。有一个人感到紧张和恐惧,他就是犹大。你看,他紧靠桌边,右手抓着出卖耶稣得到的三十块银币。身体向后侧,把脸藏在暗处,以掩饰自己的紧张心情。达·芬奇创作这幅画,用了三年的时间,他为观察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跑遍了米兰的大街小巷,他已经把犹大的身子画出来了,但脸部却迟迟没有动笔,他要找一个最坏的典型,来表现犹大的可憎可恶,于是他专门到一些流氓无赖聚集的地方,或者一些下流的酒馆寻找模特。最后找到了吗?达·芬奇创作非常严谨,但修道院的修士长却认为,达·芬奇用这么长时间创作一幅画是在故意拖延工期,想多要工钱,甚至还告达·芬奇的状。达·芬奇觉得这个修士长太阴险、太讨厌了,用他做犹大的模特再合适不过。当我们欣赏这幅作品时,彷佛亲眼看到耶稣和12位门徒就餐时的情景。就像一场无声的戏剧表演。之所以有这样的错觉,一方面是达芬奇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就是我们感觉达·芬奇所刻划的13个人物,就来自与我们生活的人群中,离我们很近,包括耶稣并不是以一个神的身份出现,而是一个普通人,坦然、镇静,耶稣作为神,已经从神坛上走下来了,成为有血有肉的人。这就是达·芬奇的高明之处。
师:达芬奇的第二幅代表作《蒙娜丽莎》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的束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位女子,据说是意大利一位富商的妻子。《蒙娜丽莎》从问世到现在,已经500多年了,500年来,关于这幅画始终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就是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究竟是什么含义?你有什么高见吗?我们可以将这幅画,放入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想象:在中世纪基督教会的黑暗统治下西欧人失去了哭与笑的权利,没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人们正从基督教神学的重压下觉醒过来,她是一个富商的妻子,也许她对目前的生活很满足,感到欢欣而笑,也许她对未来充满向往和希望而笑。我是这样想的,总之,从微笑中显示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非常丰富。达•芬奇用他的“蒙娜丽莎”,展示了那个伟大时代的人们新的精神风貌。除了《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之外。还有蒙娜丽莎的自然之美,打动了无数的人,被公认为多少世纪以来最完美的肖像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充分表现了达·芬奇对人的关注(无论是外在的形体比例,还是内在的性格与感情),代表了他的人文理念:对真实的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蒙娜丽莎》。这幅名画与很多政要人士结下不解之缘,世人都难以抵挡她的神秘微笑:拿破仑将《蒙》挂在卧室内,每日独自欣赏多次;法国总统戴高乐心绪不宁时,便前往卢浮宫赏画;《蒙》每半年体检一次,启程时,30辆警车押队,200余名荷枪实弹的彪形大汉前呼后拥。目前全世界已有假的《蒙》200余幅,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收藏了四幅。《蒙》曾四次出国,荣耀无比。1951年,他在西班牙受到国家元首级别的隆重礼遇,1954年英国首相丘吉尔派出六架专机和300多名礼仪小姐,将它从巴黎接到伦敦,法国破例允许丘吉尔用手指摸画,但规定手指必须反复洗刷和严格消毒。2.米开朗琪罗
师:米开朗琪罗是雕刻家,出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官宦家庭。童年在一个采石场边长大。他的代表作是《大卫》和《摩西》。《大卫》表现了大卫(传说中的犹太国王)即将投入战斗的情景。大卫怒视前方,左手紧握肩上投石机弦,右手拿着石块,他那骄傲的姿态,遒劲而富有弹性的身驱,显示了人物的坚决、勇敢、机智和无畏的英雄气概。另一幅代表作《摩西》同样也是一位英雄人物,是古代犹太人最早的领袖,他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领地,摆脱埃及法老的奴役,建立独立的犹太人国家。米雕刻的摩西筋肉发达,丝毫没有老迈衰萎的影子,呈现理想化的健美和巨人般的力量。深刻的智慧、饱满的精力和坚强的意志,正像一个公正无私的法律捍卫者和人民的保护者。看完这两件雕塑,同学们觉得米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生:表现人体的美,体现人战胜困难的信念和勇气。师:所以他被称为“市民英雄的创造者”。3.拉斐尔
师: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拉斐尔,是佛罗伦萨一位宫廷画师的儿子。他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小小年龄就进入画室当助手,三十七岁就离开人间。他以擅长画圣母像而著称,被称为“画圣”。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圣母圣子像,比较一下和中世纪的圣母圣子像有什么区别?(端庄美丽慈祥的母亲、恬静,安宁,慈祥、娴淑、秀美的神态,既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和遐想,又能使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生:拉斐尔的这些画虽是宗教题材,但画中的母亲柔美,圣子可爱,不像以前圣像那样神情呆滞,不可亲近。它反映了人间圣母的亲情,比较写实。通过宗教题材展现人性的美,抒发作者的情感。
(三)文艺复兴的传播
师:16世纪时,西欧大陆的文艺复兴之风吹到了英国,造就了一位卓越的戏剧家,成为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是谁呢? 生:莎士比亚
师:莎士比亚的戏剧塑造了许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都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莎士比亚最杰出的代表作《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这个人也是他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者形象。在戏剧《哈姆雷特》里他有这样一些台词,找同学朗读体会。
生: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师:莎的作品充分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因此他的戏剧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三、文艺复兴的影响
师:持续300多年的文艺复兴运动,似一股强大的潮流,冲击了旧的思想,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强大的思想潮流对西欧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文艺复兴的影响:
1.宗教神学得以重新解读 2.自然科学得以新生发展 3.新的历史时期孕育而生
人性解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世界的变化。首先是宗教神学得以重新解读。文艺复兴学者并没有直接的攻击基督教,但是随着文艺复兴的来到,欧洲社会开启了它漫长的世俗化过程,在世俗世界里,宗教可以存在,但它必须属于私人事务。不能够管制思想,更不能限制科学的发展。2.随着神学化的哲学框架的破裂和经院哲学空谈的消失,对各门学科的研究开始充满活力、蒸蒸日上,升起了现代科学的曙光,为欧洲日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这一切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3,在这样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里,艺术家们和文学家们就像天上的繁星般给人们点亮了寻找人性的灯火,而人文主义思想也一直持续到当今社会。它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人的时代,它也将继续的警醒世人、启迪后代。板书
一、探源文艺复兴
二、感受文艺复兴
(一)前三杰
(二)艺坛三杰
(三)传播
三、文艺复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