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蒹葭》教学设计
五河三中王小利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掌握朗读古诗的技巧,熟读成诵。
2、能体会诗歌中追求者、伊人形象的含义。
3、品味赏析诗歌优美的意境。【过程方法】
1、四个层次朗读法。
2、音乐感染,创设情境。
3、研讨诗中的形象含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分析伊人形象,体会其魅力所在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以启功诗话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唐诗宋词,佳篇如林。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的诗歌:唐代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代的诗歌是嚷出来的;宋代的诗歌是想出来的;宋代以后的诗歌是仿出来。且不论其他,单看第一句,大家知道唐以前诗歌指的是什么吗?是《诗经》。不错,《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其中的诗篇犹如一朵朵洁白的野菊花,土生土长,不事雕琢,自然清新。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书课题)
二、朗读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先自由读,注意读出韵脚,再个别读)出示PPT1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qī),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2、二读课文,读出节奏(学生先自由读,注意感受重章叠句带来的音韵美,再全班齐读)出示PPT2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三读课文,读懂内容
出示PPT3《蒹葭》译诗与原文比较,说说喜欢那首。(男女声配合读)蒹葭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哪位同学能概括诗歌内容?
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4、四读课文,读出情感
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二胡曲,教师先示范读,学生也可跟读,明确朗读时的感情基调,而后学生个别读。
三、赏析景物,感受意境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一天中哪个时间段? 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2、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
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3、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清冷孤寂凄美迷离
4、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配《在水一方》二胡曲屏显词语:蒹葭秋风白露秋霜秋水晨雾 河畔道路 水中沙洲
师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四、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1、依据诗文说说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伫立在水边时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宛”字,写出失望 怅惘 痛苦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 气质高雅 温婉动人 遥远美丽
3、“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 这是侧面烘托。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4、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爱情 事业 亲情 友情 理想 自由 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人世间各种可望不可及的人生境遇。
小结: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
五、再次诵读,提升能力
1、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个人练读、同桌赛读、分组诵读
2、、小试牛刀
一位读者读了此诗后,有感而发写了下面一首短诗,你能写几句诗或散文化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 出示PPT 秋水渺远 芦狄苍茫 心中的人呦 匿于何方
若即若离的扑朔 企慕中的情伤 原却是
一种无法走进的向往
3、欣赏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蒹葭》的余音绕梁之美。
六、总结
邓丽君婉转悠扬的歌声已成绝响,从《诗经》到《在水一方》,芦花在中国文化中成了爱情的象征,这些如珠如玉的情句,一经唱响,便荡气回肠,绵绵不绝。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诗经》这颗璀璨的明珠装在心里,让这古老经歌谣传唱不息。板书设计 秋水亲情友情
“我”--------------------伊人:爱情事业 追求理想自由
王小利
第二篇:《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太湖县花园初级中学
陈周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点拔、引导、品味、赏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全诗的主旨;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在唐代盛行,涌现了一大批绝代诗人,可谓佳篇如林。可是,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在哪儿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华夏文明的源头。这节课让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经》,学习其中的名篇《蒹葭》,去感受其中优美的语言文字,传唱古老歌谣的真情。
1、出示《诗经》;
2、文学常识小练习;
3、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同时播放《蒹葭伊依》背景音乐,学生静听音乐(想想这首乐曲的基调是欢快还是忧郁)。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多媒体配乐朗读,学生对照课本听读,把握生字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教师多媒体出示全诗,指名朗读。
4、学生齐读(配乐)
【画面和背景音乐,创设了美妙的情境,奠定了课堂感情基调。】
三、简要解题,疏通文本:
1、解题;
2、学生结合注释,分小组翻译课文;
3、小组展示自己的译文;
4、多媒体出示课文译文(学生齐读)
四、深入解读,品味赏析:
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因为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
3、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道路崎岖而悠长,始终不能阻挡他追寻的脚步,可见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五、探究写法,品味诗韵:
1、诗歌通过哪些手段来衬托主人公忧伤情怀?
(深秋凄凉之景;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的氛围——情景交融。)
2、本诗运用了《诗经》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赋: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作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数在诗歌的发端。
(运用了兴和赋的表现手法,诗歌先起兴后再以赋法叙写。河滨芦苇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之情,三章中“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时间地点的细微变化,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思念“伊人”的心情。所以“兴”在诗中的作用是营造氛围,创造意境,渲染主人公忧伤情怀;在铺叙中,三章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具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六、激情朗读,总结提升:
1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
提示: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2下面我们共同来欣赏杨丽雅演唱的《蒹葭》,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蒹葭》的余音绕梁之美。
第三篇:蒹葭教学设计
《诗经 蒹葭》教学设计
《诗经 蒹葭》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诗经》有关常识,掌握吟诵欣赏的技巧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和语气;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想象做好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
鼓励学生从语言角度品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中情感与思想;
在感悟中使学生多一份情感经历。
教学步骤:
一、导——聆听音乐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
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下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
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二、一读——机械朗读
认真准备范读,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首先在感性上熟悉这两首诗的读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必能
读得比较顺畅,能大体上掌握句中的停顿。
步骤:字音——男女分组赛读
蒹葭(jiānjiān)溯洄(sùhuí)从之(xī)湄(méi)道阻且跻(jī)
坻(chí)(zhǐ)
三、二读——理解朗读
给以必要的讲解和提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诗的层次,使学生能贯通全诗,能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进行朗读训练。这时学生会有层次感,可以听得出朗读者要告诉别人什么。
要求:
1、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
2、展示“有关资料·译诗”,让学生与原诗比较,选择所爱并说理由。
3、齐读。
1、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2、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
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
逆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四、三读——表情朗读
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充分活动起来。这是诗歌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
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并继之以表情朗读直至成诵。
总结:(学生自愿参加朗读比赛)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
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主人公反复去
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
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
《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五、一背——提示相同字
蒹葭,白露。所谓伊人,在水。
溯洄从之,道阻且。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六、二背——个人赛背
七、问题研究
《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提示:风格、表现手法)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
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
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注释】
⑴蒹葭(jiān jiā兼加):芦苇。蒹:末未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一说老青色。⑵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霜花。白露成霜当在深秋的早晨。⑶所谓:所说,这里指心里所想,伊人:那人。指所爱,所想念的人。
⑷在水一方:在河的那一边。一方、一边、一旁。
⑸溯洄(sù素):从之,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去找他。溯洄:逆流而上。从,寻找,追寻。之:她。⑹阻:险阻,指道路崎岖难走。
⑺溯游:顺流而下。“游”同“流”指直流的水道。⑻宛:宛然,仿佛。中央:中间。⑼凄凄:同“萋萋”,与“苍苍”同义。⑽(xī夕):干。
⑾湄(méi眉):水边,即河的岸边。
⑿道阻且跻:道路险阻而且地势渐高,难于攀登。跻(jī机):升高,即地势越来越高。⒀坻(chí池):水中小块高地。⒁采采:茂盛而色彩鲜明的样子。
⒂未已,未止,指白露未干。“霜”、“晞”、“已”三个字表示时间的变化,大约是从清晨到午前的光景。⒃(sì四):水边。
⒄右:向右转弯,指道路迂回弯曲。⒅沚:水中的沙滩。【赏析】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正是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
此外,本诗在结构上重复叠句。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萋萋”、“采采”分别放在“苍苍”的位置上,用“未晞 ”、“未已”去分别取代“为霜”,这样既做到了一唱三叹,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
《蒹葭》是十五风中的一篇,可谓“风”类诗的代表,读它《诗经》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可见一斑。
第四篇: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王 丹
教材分析:
《蒹葭》是北京课改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诗经两首》中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 秦风》中的抒情名篇,被誉为“最得风人深致”,“诗中之诗”。《蒹葭》这首爱情诗一咏三叹,层层深入地抒写了主人公反复追寻伊人却“可见而不可求”的怅惘深情。学生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因此本节课主要是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多层次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运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教学目标:
1、复习《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把握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习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体会“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3、把握“追求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特点。教学重点:
掌握“重章叠句”形式特点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把握“痴情恋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复习: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诗经》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所以在我们走进这节课之前先来复习一下《诗经》的相关知识。(复习)
二、新授:
导入:(板书课题: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1.听朗读课文。
要求:①在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②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明确:第一章是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是萋、晞、湄、跻、坻;
第三章是采、已、汜、右、沚。(板演)
2.带读。
3.重章复唱,找出每章不同的词。4.学生感情地齐声朗读
5.总结:《蒹葭》的音韵美主要在三个方面 6.粗通文意:翻译,总结内容
学生两人一组根据书下注释逐章翻译这首诗,并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二)、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 试用一句话表现诗中优美的画面。1.提示问题:这幅画中写出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景物?哪些人物?哪些情节?
①时间:秋季 深秋 凌晨(白露未晞 白露未已)感受:凄美而令人感伤 ②地点:水边芦苇丛中 ③景物:芦 苇
白露秋霜
河畔道路
秋 水
晓 雾 ④人物:主人公、伊人
⑤情节:主人公对心上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3.学生概括的基础上示范概括绘画美: 4.把握人物形象:
(1)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3.)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4).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5.分声部朗读。
(三)、三读,体会诗的情感美。
1.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明确: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2.听配乐朗读,看看范读老师是否读出了诗人情感的变化?
3.播放歌曲《在水一方》,体味现代版《蒹葭》的感情是否与原诗表达的感情一致。
4.挑战范读老师 学生自由朗读 5.当堂背诵。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三级跳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憧憬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焦急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失望
第五篇:《蒹葭》教学设计
蒹
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优美意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画面美。【教学难点】
把握“追求者”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二、文学常识回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 歌305篇,又称“诗三百”。《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三、听读课文,感受音韵美
1、配乐朗读;(板书课题)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朗读(让其他学生点评);
4、师生探讨如何感受音韵美?
(1)大都是四言的语句形式,朗读时采用“二/二”拍,读起来很整齐,有节奏感;(2)作品押韵:“ing”“i”“i”;
(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
5、齐读课文;
四、赏读课文,感受画面美
1、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选取几种景物展开联想,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蒹葭(芦苇)、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
示例: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芦苇,郁郁葱葱。
2、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点明季节(秋)和时间(清晨),渲染深秋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渺远迷茫,怅惘感伤的感情基调
五、品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主人公在做什么?想象主人公的神态动作,说说他此时的心情。“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寻找、追求“伊人”。心情:
① “未晞、未已,溯洄、溯游” —追寻时的焦急、迫切及不畏艰险 ②“宛在水中央(坻、沚)”—追寻而不得时失望、怅惘、痛苦的心情。
2、诗中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为爱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执着追求,矢志不渝的“追求者”形象。
3、想象诗中“伊人”形象,并描述出来。
清雅高洁、飘渺朦胧(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宛在水中央”增添“伊人”神秘朦胧的美感)
六、悟读课文,感受主题美
1、诗中的 “伊人”仅仅指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伊人”形象一般理解为爱人,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美好的东西——爱情、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美好事物)的真诚向往和执著追求。(营造一种人生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际遇。)
3、自我展示:把《蒹葭》改写成一首散文诗或一个散文片段
七、比读课文,感受形式美 联系《关雎》,说说这首诗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起兴的手法、重章叠句、双声叠韵
八、拓展延伸
化用蒹葭意境的现代诗经典:
1、“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3、“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九)、作业设计
1、背诵《蒹葭》
2、改写《蒹葭》 板书设计:
蒹
葭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痴痴守望
焦急迫切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抒发对美好爱情
溯回从之
苦苦追寻
不畏艰险
(美好事物)的真 溯游从之
诚向往和执著追求。
宛在水中央
可望不可及
失意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