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2 17:1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蒹葭》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蒹葭》教学反思》。

第一篇:《蒹葭》教学反思

《蒹葭》教学反思

小街中学

李海艳

一、教材分析

《蒹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的一首爱情诗。诵读赏析,在去年中考前属于背诵默写的范畴,自去年中考改革以来不仅属于背诵默写的范围,还列入了古诗赏析的范畴。《蒹葭》作为考标要求的古诗之一,更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蒹葭》一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和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蒹葭》这首诗篇幅简短,却意味深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历来备受人们的赞赏,编者还将这首诗誉为“《诗经》中境界最美的篇章”,可见《蒹葭》一课的教学尤为重要,它为鉴赏其他古典诗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理念

《蒹葭》一诗场景朦胧,意境含蓄,学生要真正领会,实属不易。因此,我将教学设计为“听《在水一方》营造氛围激趣导入——初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研读,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品读,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拓展延伸”五个环节,环节之间层层深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围绕诵读、抓意象,研读赏析等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亮点

1、这堂课,我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以“读”为主线,特别是诗歌教学更应该是以朗诵为主,不能作烦琐的分析,不能上成练习课。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诵,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教学时我采用范读、齐读、小组读、个别读、自由读、师生合作读、唱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美读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

2、注重赏析诗歌的技巧与方法指导,教会学生从节奏、押韵、叠词、重章叠唱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抓意象研读赏析诗歌含蓄的意境美,评价朗读体会诗人丰富、复杂、细腻、跌宕变化的情感美。

3、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新课标指出,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内容,还要学会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诗歌音乐美时,让学生打着节拍听吟唱感受诗歌的声情和律韵之美。再如:对“伊人”理解,不局限于单纯理解成恋人,还将“伊人”理解成一切美好事物,如:事业、理想、亲情、友情、自由、人间仙境„„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如:课堂尾声全班起立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诗中故事,紧接着用师生共同吟唱诗歌尽情的表达思想情感来结束课堂,让学生与两千五百年前的华夏先民产生情感共鸣,使课堂意犹未尽。还有听范读欣赏画面等都体现了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4、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用优美的《在水一方》设置情境,用配置朗诵背景音乐、听吟唱、看视频谈感受等方式方法,营造凄清、迷离的氛围,让学生置身其间,体验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

四、不足及完善措施

1、《蒹葭》一诗场景朦胧,意境含蓄,学生要真正领会,实属不易。教学中我采用各种方法,极力营造氛围,但还是稍显生硬,再加上出于中考复习备考的需要,学生已经学过此篇,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学生再学此篇的热情恐怕已经大打折扣。这些也是《蒹葭》“二度”的教与学的不利因素。

2、教学难度较大。虽然在教学前设计考虑初三学生应该加大鉴赏诗歌的难度,却发现诗歌的音律、意象、意境、情感等都属于教学中较难的点,在教学意境美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解读过于牵强,过于依赖预设,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意象、意境的分析不太深入。

整改措施:将音乐美环节划分朗读节奏和标记韵脚设计成通过赏析第一章的节奏、押韵,来分析音乐美的体现,把第二、三章的划分省略,就可以赢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组织小组学习来充分分析意象和起兴的表现手法,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话可说,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3、教师在教学中因为稍微紧张,没有完全放开,以至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过于拘谨。整改措施:在今后的教学生要完全放开,用教师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第二篇:《蒹葭》教学反思

《蒹葭》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首先注重了朗诵。诗歌教学就应该以朗诵为主,不能作烦琐的分析,不能上成练习课。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诵,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教学时我努力使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

不足之处:由于《蒹葭》诗歌文字较为古奥,教学中准备还不够充分,功底又浅,所以对诗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时课堂也略显散乱。

第三篇:《蒹葭》教学设计与反思

《蒹葭》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吟咏之美;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朗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是个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诗经》是从华夏先民内心里自然生长出来的。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1. 齐读诗歌。

2. 这首诗到底表达了怎么的感情呢?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轻声跟读,体会一下。

(三)、理解诗歌的朦胧飘逸,体味追寻的真挚执着。

1.理解伊人的飘渺。提问:到诗中找找写伊人的句子,这是一位怎样的伊人?

2.感受“我”的追寻。提问:这样的伊人让我们遐想翩翩,怎么能不让我们的主人公为之痴迷呢?我来读一下,大家再感受一下诗人的如痴如迷。

3.现代诗歌演绎,让《蒹葭》悄悄长在学生心上。提问:一首蒹葭,触动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的心。老师这有首诗请同学读一下。

这是读者在看了蒹葭后的感怀,他化用了蒹葭的诗句,再加入自己的感受,请大家动笔写写蒹葭,写出自己的感受。

(四)、小结:对于美好家园的追寻。

文字的飘渺,让诗歌有了无限的意味。明朝的朱熹《诗集传》都这样写过: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和所指也。伊人就是你我心头一个不可言说的梦。《蒹葭》出自诗经中的秦风,就在这个好战的地方竟有这样一首诗,这就告诉我们对美好的事物的追寻是永远都存在的。让我们一起背诵一下诗歌,屏幕提示。

五、课后练习

1.背诵诗歌。

2.《蒹葭》一诗中,“蒹葭、白露”象征了什么?

六、《蒹葭》教学的反思。整堂课下来,自我感觉还是很不满意:

(一)、目标未能很好完成

1.《诗经》的“六艺”未能展开,虽然预习中提过,但课上没能明确,有虎头蛇尾之感。

2.对于意境,学生未理解透。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感觉学生只是知道了表面的一种“境”,并没有深入理解。

3.想通过诗歌传达健康的爱情观到后来变成了执着的精神培养,与目标不合,下次上课应在设计方面做一下调整。

(二)、语言缺乏美感,未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共鸣不足。

《蒹葭》这首诗的语言实际上比较通俗易懂,有点童谣的感觉,朗朗上口而又美感十足,把当时凄清的环境,追求者的执着都刻画出来了。因此在上的时候应该多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使之简洁通俗而又不累赘;学生能通过老师的语言进入一种特定的情境,与文本对话,引起共鸣。但由于平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在上这一课时语言就有很大问题,学生在理解方面浮于诗,未能很好地进入文本,大大降低了课堂的精彩程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汨罗江畔,屈原的身影犹在,作为一名教师,他指引我努力学习,充实自我;不断调整,提升能力,做一名收获多一点,缺憾少一点的人民教师!

第四篇:《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太湖县花园初级中学

陈周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点拔、引导、品味、赏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全诗的主旨;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在唐代盛行,涌现了一大批绝代诗人,可谓佳篇如林。可是,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在哪儿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华夏文明的源头。这节课让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经》,学习其中的名篇《蒹葭》,去感受其中优美的语言文字,传唱古老歌谣的真情。

1、出示《诗经》;

2、文学常识小练习;

3、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同时播放《蒹葭伊依》背景音乐,学生静听音乐(想想这首乐曲的基调是欢快还是忧郁)。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多媒体配乐朗读,学生对照课本听读,把握生字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教师多媒体出示全诗,指名朗读。

4、学生齐读(配乐)

【画面和背景音乐,创设了美妙的情境,奠定了课堂感情基调。】

三、简要解题,疏通文本:

1、解题;

2、学生结合注释,分小组翻译课文;

3、小组展示自己的译文;

4、多媒体出示课文译文(学生齐读)

四、深入解读,品味赏析:

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因为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

3、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道路崎岖而悠长,始终不能阻挡他追寻的脚步,可见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五、探究写法,品味诗韵:

1、诗歌通过哪些手段来衬托主人公忧伤情怀?

(深秋凄凉之景;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的氛围——情景交融。)

2、本诗运用了《诗经》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赋: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作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数在诗歌的发端。

(运用了兴和赋的表现手法,诗歌先起兴后再以赋法叙写。河滨芦苇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之情,三章中“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时间地点的细微变化,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思念“伊人”的心情。所以“兴”在诗中的作用是营造氛围,创造意境,渲染主人公忧伤情怀;在铺叙中,三章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具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六、激情朗读,总结提升:

1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

提示: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2下面我们共同来欣赏杨丽雅演唱的《蒹葭》,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蒹葭》的余音绕梁之美。

第五篇:《蒹葭》教学实录

朱碧波《蒹葭》教学实录

执教者:朱碧波 深圳市翠园初中部(深圳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地 点:山东菏泽

时 间:2004年4月19日

整 理:曾培辉 李雪菁

课前营造气氛:

多媒体展示古朴画面:“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 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教学实录: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我是第二次来到山东了。山东人民热情淳朴,山东的同学聪慧纯洁。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俗话说得好:有缘千里来相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蒹葭》。让我们合作愉快,好不好?

生:好!

师:谢谢!

师导入:一段经典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

秋水,伊人。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踏过河岸,你见到了什么?村庄,炊烟,还是阡陌? 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你看见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任风激扬。

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读到了你暗生的白发,你的悲伤,你的喜悦。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缘,是梦。

老师刚才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的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节课,我和同学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师: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好,请大家做好准备,听我朗读。

(在钢琴曲《在水一方》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老师配乐朗读,朗读基调滞缓悠长,一唱三叹,苍凉婉约,其情戚戚切切。)

师:老师读得不好,等一下同学们一定读得更好。同学们刚才找到这首诗的韵脚了吗?哪位同学先说一说?(老师巡查)大家要在韵脚上注上拼音,就可以发现韵脚了。

生:(有些犹豫的)站起来。

师(鼓励的):没关系,大声说。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了,对吧?

生:苍、霜、方…..生:第二章是萋、晞、跻、坻… 生:第三章是采、汜、坻…..师:还有没有更正或补充的?好,请坐。

生: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是萋、晞、跻、坻; 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师:这位同学回答很全面,但有一个字的读音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跻”读“jǐ”还是“jī”?

生:jī

师:好!现在一起试着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请注意读音。现在,我带读一句,你们跟读一句。

师: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

生:苍苍,萋萋,采采……

师:回答得很好!一点点失误,哪位同学来更正一下?

生:还有“道足且且”……反复叠唱,是《诗经》的特点。

(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师: 《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叶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

生:齐读

师:请找出每一章中不同的词。

生:第一章中是 苍苍 萋萋 采采

为霜 未晞 未己

一方 之漏 之涘 且长 且跻 且右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趾

师:谢谢你!你回答的很好。(出示幻灯片,明确各章的不同的词。)我们来看一看不同的字,请大家注意各章中不同又重复的词,这是诗经中反复咏唱,一唱三叹的特点。这些充分的表现出诗经中一种怎样的语言结构形式呢?

生:辞赋

师:“赋”是哪个赋?

生:赋予的“赋”

师:不错!这位同学提到我们下面要讲的内容。赋是叙事,你的理由是什么等下再说。赋是诗歌创作的特点。但是这里的结构形式是什么呢?重章叠唱,一唱三叹。朴素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生:齐声朗读

师:同学们的声音很响亮,但是品味一首诗歌,最重要的是读出诗的情感。光注意朗读的工整、节奏是不够的。我们如果对思想感情进一步了解的话,会读得更好。请问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师:很勇敢,谢谢你!请你来回答。

生: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强烈的追求一个美丽女子。

师:很好“强烈”这个词用得好!

生:鼓掌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说法

生:应该是写一个人为了追求友谊而得不到时的失望的心理过程 师:一个说追求爱情,一个说是寻求友谊,很有想法,我们说,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结论。很好!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我们可以把她看成爱情诗,也可以把她看成友情诗。

二、再读,想象诗歌的诗意美。

师: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现在就请同学说说诗的绘画美通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我认为诗的绘画美,表现在画出了情感。

生:我认为诗的绘画美,表现在内涵美。

师:现在请同学们试用一句话表现诗中优美的画面。这幅画中写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节?

生:诗中写出了在水边芦苇丛中一个男子对心上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师:他是怎样表达爱慕之情的?

生:“有位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说,我的心上人就在水的对岸。

生:“溯洄从之,道途且长。”意思是,我要溯流而上追求她,虽然路途漫长而艰难。

师:你说得很全面。哪位同学再作补充?这位同学的描绘是这幅画的内容,那么要怎样才能使这幅画美起来呢?有色彩,有伊人,有美丽的景物……下面有一个小环节:驰骋你的想象力。这幅画很美,那么景物是如何美的呢?诗中刻画了几个人物?伊人是男是女?

生:女的。

师:有没有认为伊人是男的?这一半同学想象景物如何美,那一半用学想象伊人是如何美(?是男?是女?伊人是如何漂亮、他(她)性格、气质。……是怎样)

(生思考问题……)师:现在请各小组选派代表来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伊人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一袭白色纱衣,一头乌黑亮发,非常漂亮。

师:美若天仙。

生:伊人是一个漂亮的窈窕淑女。有一个男子在爱慕着她。从环境来看,她是一个清纯漂亮的女孩。

师:请问,诗中有哪些信息在暗示这点?

生:诗中写到芦苇之美,师:“白露为霜”,表明那个男子很早就起来追求心中的伊人。其他同学还有没有看法?

生:伊人不仅外表美,而且内在美。她气质高雅,非常的温柔动人。

师:不错!还有哪位同学要说?

生:她是一位女子,由于不能与心上人相会,她的心情很“萋苍”。

师:理由是什么?

生:环境非常凄清,凄清的环境衬托出她萋苍的心情,师:这位同学看出了诗中用环境描写来表现画面,衬托心情。很好,可以看出同学们平时读书多,知识面广。

师:这位伊人这么美,值得这位追求者上下求索,确实很美。诗人为什么不把这种美直接地写到诗歌里面呢?

生:如果直接写,就很难突出追求者的心情。

师:用环境描写更能够表现他的美,表达她的爱意。说的非常好。诗中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这是一种“比兴”手法。现在我们来分声部朗读。男同学读一二句,女同学读三四句,如此交替循环,读完全诗。

学生:朗读。(交替分部朗读)三、三读,体会诗的情感美。

师:诗人在诗中用朴素的文字表达诗人强烈、细腻、丰富的思想感情。

现在我们一起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体味诗的情感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配乐朗读全诗,看看范读老师是否读出了诗人情感的变化?

(播放配乐范读)

师:大家觉得这位老师朗读得怎样?

生:朗读节奏均匀,规整,语调动听。

生2:我认为读得不好,诗的节奏没有读好,没有读出诗人表达的情感。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出情感。

生:应该读出对自己心上人的追求但是又可望不可及的心情。

师:那你来挑战一下这位老师,好吗?

学生:(开始高亢有沉吟的、节奏抑扬的朗读。)(成功的朗读使台下的老师们不由鼓起了掌。)

师:山东同学的朗读水平就是高。刚开始,我很害怕献丑,那就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吧。终于让我引出个“玉”来了。(师的一番话使学生们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生:憧憬。

生:焦急。

生:失望。

生:第一章是写诗人对伊人的深深怀念。第二章是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强烈追求又得不到的真挚情感。第三章是表达了对伊人的失望情感。

师:你的表达非常流利,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很强。谢谢你!

刚才同学们已经把诗人丰富、复杂、细腻的情感表达出来了。下一步我们来创造性的朗读。你认为是怎样的情感就怎样读,读出个性美。

为了更好的理解诗人细腻的情感,请同学们一起来齐声朗读,好不好?同学们,先默读全诗,酝酿一下感情。

生:好!(学生很有热情,且较之开始的朗读,在节奏和情感上均改变很多。)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感受《蒹葭》的音乐美,想象《蒹葭》的绘画美,体味《蒹葭》的情感美,最后让我们和着优美的旋律齐声地背诵这首诗。

师:我想提问一个同学。你认为要很快地背诵这首诗有什么诀窍吗?根据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背完第一章,你觉得第二章会不会好背?

生:会好背。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诗中多数句子一样,只有个别字词不同。记住这个别字词,全诗就背下来了。师:按这规律,请同学们把全首诗当堂背下来。哪位同学背第一章?

生:流利背诵。

师:哪位同学背第二章?

生:流利背诵。

师:哪位同学背第三章?

生:流利背诵。

师:大家都背得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和着钢琴优美的旋律背诵下来。

师生:齐声背诵。

师:谢谢同学们!下课。

下载《蒹葭》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蒹葭》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蒹葭》教学方案

    《蒹葭》教学方案 www.5y kj.co m教学目标:1. 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2. 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2.读顺诗歌。教时......

    蒹葭教学设计

    《诗经 蒹葭》教学设计 《诗经 蒹葭》教学设计(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诗经》有关常识,掌握吟诵欣赏的技巧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吟......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王 丹 教材分析: 《蒹葭》是北京课改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诗经两首》中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 秦风》中的抒情名篇,被誉为“最得风人深致”,“诗......

    《蒹葭》教学设计

    蒹 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感受诗歌优美......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江苏省通州市金北学校(226300)狄袁辉 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八年级(初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2、能力目标: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把握“追求者”和“......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涅阳四中 陈静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记住《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品味诗歌的音韵美......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师导入:如果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谁能告诉我,马拉松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路途遥远、艰险、需要耐力和持久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