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听课反思(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08:1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蒹葭》听课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蒹葭》听课反思》。

第一篇:《蒹葭》听课反思

十一月

《蒹葭》听课反思

29团孔雀中学

潘秀萍

11月19日,聆听了汪元培老师执教的《蒹葭》一课,反思如下: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

汪老师这节课的授课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复习导入——检测预习——初读感悟——品读诗歌——诗歌理解——背诵诗歌。

一、汪老师采用学生齐诵《关雎》后引出《诗经》并对其进行复习而后导入课文。反思:复习《诗经》时应该要有目的,要为下文所授课中提及的比兴手法做好铺垫,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提及。

二、检测学生生字词,采用教师提前板书,请学生上黑板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反思:上黑板书写的同学有一个带书,教师未制止,其他学生后学生做观望状。从此可以看出学生预习情况不良,此环节的设置目的不明,效果不显。

三、在初读感悟环节,让学生谈读后的体会,采用诵读法。诵读中,教师提出了诵读的要求,但学生诵读时感情语调欠佳,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语都过于简单,不够具体。反思:提出的诵读要求要落实。

四、在品读诗歌和理解诗歌时,设置问题的跳跃性比较大。多次的诵读贯穿其中,但读的都不到位,教师没有明确指出幷进行指导,这就值得反思,诵读的目的究竟何在?

五、最后设置的小练笔活动很有新意,让学生运用“蒹葭、秋风、秋露、秋水、晨雾、河畔道路、水中沙洲”这些词语写一段话。学生当堂写作,当堂展示,效果很好,只是师生的评价不够具体。

通过听课和议课,我在这篇课文及诗歌文体的教学上也受益匪浅。议课时金老师提出的“蒹葭”本义及文中隐喻义的见解很有新意,值得深思。存在的困惑还是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在原诗的基础上能否进行应用时的灵活处理。

第二篇:《蒹葭》教学反思

《蒹葭》教学反思

小街中学

李海艳

一、教材分析

《蒹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的一首爱情诗。诵读赏析,在去年中考前属于背诵默写的范畴,自去年中考改革以来不仅属于背诵默写的范围,还列入了古诗赏析的范畴。《蒹葭》作为考标要求的古诗之一,更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蒹葭》一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和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蒹葭》这首诗篇幅简短,却意味深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历来备受人们的赞赏,编者还将这首诗誉为“《诗经》中境界最美的篇章”,可见《蒹葭》一课的教学尤为重要,它为鉴赏其他古典诗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理念

《蒹葭》一诗场景朦胧,意境含蓄,学生要真正领会,实属不易。因此,我将教学设计为“听《在水一方》营造氛围激趣导入——初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研读,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品读,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拓展延伸”五个环节,环节之间层层深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围绕诵读、抓意象,研读赏析等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亮点

1、这堂课,我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以“读”为主线,特别是诗歌教学更应该是以朗诵为主,不能作烦琐的分析,不能上成练习课。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诵,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教学时我采用范读、齐读、小组读、个别读、自由读、师生合作读、唱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美读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

2、注重赏析诗歌的技巧与方法指导,教会学生从节奏、押韵、叠词、重章叠唱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抓意象研读赏析诗歌含蓄的意境美,评价朗读体会诗人丰富、复杂、细腻、跌宕变化的情感美。

3、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新课标指出,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内容,还要学会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诗歌音乐美时,让学生打着节拍听吟唱感受诗歌的声情和律韵之美。再如:对“伊人”理解,不局限于单纯理解成恋人,还将“伊人”理解成一切美好事物,如:事业、理想、亲情、友情、自由、人间仙境„„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如:课堂尾声全班起立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诗中故事,紧接着用师生共同吟唱诗歌尽情的表达思想情感来结束课堂,让学生与两千五百年前的华夏先民产生情感共鸣,使课堂意犹未尽。还有听范读欣赏画面等都体现了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4、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用优美的《在水一方》设置情境,用配置朗诵背景音乐、听吟唱、看视频谈感受等方式方法,营造凄清、迷离的氛围,让学生置身其间,体验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

四、不足及完善措施

1、《蒹葭》一诗场景朦胧,意境含蓄,学生要真正领会,实属不易。教学中我采用各种方法,极力营造氛围,但还是稍显生硬,再加上出于中考复习备考的需要,学生已经学过此篇,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学生再学此篇的热情恐怕已经大打折扣。这些也是《蒹葭》“二度”的教与学的不利因素。

2、教学难度较大。虽然在教学前设计考虑初三学生应该加大鉴赏诗歌的难度,却发现诗歌的音律、意象、意境、情感等都属于教学中较难的点,在教学意境美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解读过于牵强,过于依赖预设,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意象、意境的分析不太深入。

整改措施:将音乐美环节划分朗读节奏和标记韵脚设计成通过赏析第一章的节奏、押韵,来分析音乐美的体现,把第二、三章的划分省略,就可以赢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组织小组学习来充分分析意象和起兴的表现手法,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话可说,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3、教师在教学中因为稍微紧张,没有完全放开,以至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过于拘谨。整改措施:在今后的教学生要完全放开,用教师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第三篇:《蒹葭》教案设计

《蒹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并记住《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品味诗歌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提升学生对美的语言和美的情感的认知与感受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的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品味与鉴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理解诗歌主题的多义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时安排】一时

一、导入

由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

同学们肯定听过不少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一首诗改编而成,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蒹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蒹葭》是选自《诗经》的一首作品,也是我们在中学阶段学习的第一首《诗经》中的作品,因此在学习《蒹葭》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个关于《诗经》的概念。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二、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请一位同学朗读全诗,然后请同学思考: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四言,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复沓。

明确:四言是诗歌产生之初最主要的形式,《诗经》作为早期的诗歌,其虽杂有三、五、七、八、九句,但以四言为主。五言诗在东汉时期才出现,而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则为曹丕所创《燕歌行》。

重章叠句是《诗经》的主要形式。

举例《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这首诗每一章节重章叠句的同时,个别语词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变化的部分

蒹葭:苍苍——凄凄——采采。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伊人所在地:一方——中央——湄——涘——坻——沚

道路:长——跻——右

3、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全诗采用重章叠句,而又在每章相同位置变换语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得诗歌具有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而且使得诗意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诗中还运用了不少叠词,使得全诗声情兼备。

三、赋、比、兴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即铺陈、排比。举例:《小芳》:“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比:即比喻,“你是风儿我是沙”、“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兴:为了引出自己想要说的事物,往往先说另一个与原本的事物不一定有关的。举例:《达坂城的姑娘》:“达坂城的石路硬又硬啦,西瓜大又甜呀,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

给三首《诗经》作品,请同学们判断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

赋:《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比:《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兴:《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请同学们判断:《蒹葭》这首诗运用了赋、比、兴中哪一种手法?

明确:兴,本诗每一章的前两句写景,以蒹葭起兴,同时运用了赋的手法。

四、情景关系、本诗每一章的前两句写景起兴,请同学们概括下诗中所写景的特征

明确: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

2、写景是为了抒情,那么这样的景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诗中哪几句是具体抒情的?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总结:

①诗中通过写蒹葭和白露,塑造了一种清虚寂寥而又略带凄凉哀婉的境界,对诗中所抒写的求佳人而不可得的爱情,和虽不可得而情不散的执着追求,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②蒹葭是飘零之物,随风而荡,正如诗人缥缈恍惚、若有若无的思绪。然而蒹葭最终止于其根,诗人的思绪最终也牵挂于相思之情。白露瞬息消亡,而相思之情也是虚幻而无形,不可捉摸。

五、诗歌主题的解读、同学们对这里的“伊人”是如何理解的?

预设:诗人的心上人;贤人

明确:我们一般是以爱情诗的角度来解读《蒹葭》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然而亦有不同观点:

如:

①“人生哲理说”

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②“明志说”

“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总结:“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天下归心的政治理想,或者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主题的多义恰恰是诗歌所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

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

《蒹葭》这种借爱情和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

举例: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工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本来这三首词都是写爱情的,但是到了王国维这里,词人对心上人的思念和追求变成了对于大学问、大事业的追求,从爱情上升到人生境界。

六、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首,故又称“诗三百”,也称“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从思想内容上看,它可以分为风,雅,颂三类。从表现手法看,可以分为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先河。其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并称“风骚”,后世常泛称文学。(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经》六义:风、雅、颂: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即土风、风谣。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为“大雅”、“小雅”,共10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篇,共40篇。

教学反思:注重对于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缺少对诗歌本身的语言和意境的品味鉴赏。

第四篇:蒹葭说课稿

《蒹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蒹葭》,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蒹葭》是长春版九年级上的第一课《<诗经>二首》中的第二首,它是一首文质兼美的爱情诗。学习它,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瑰宝《诗经》的艺术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为后面学习其它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受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说目标

根据《语文课标》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能力: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了解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品析语句,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中执着追求的精神,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诗词,领悟古典文化的魅力,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 熟读成诵,感受诗中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诗经》中 “赋、比、兴” 的艺术手法,学生以前接触不多,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本课的难点定为: 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艺术美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故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注重他们自身的理解,感悟和提高。而教师则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基此,(一)选择以下教法:

1、读书指导法,古诗文的教学重在诵读,因此在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时,教师要予以字音、节奏、韵律、情感等方面的指导,使学生读出美感,读出韵味。

2、点拨质疑法:这是我采用的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

3、练习法,学完本首诗以后,用小练习检测学生对该诗的掌握情况,从而也检测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二)学法

《语文课标》提出要注重诵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把本课的学法定为:

1、朗读法,古诗文重在多读,读出节奏感,读出韵律美,这样更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易背诵。

2、合作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1、复习检测

检测的主要内容为《诗经》的相关知识及《关雎》的背诵,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做好与上节课内容的衔接,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学情并做有效的指导。

2、导入新课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所以我采用了简洁优美的语言导入:

上节课我 们学习了《诗经》的第一章,感受到了《诗经》的艺术美,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中的另一篇《蒹葭》,来聆听华夏先民们朦胧的吟唱,感受主人公的那份执著的精神。

3、整体感知,落实标1(1)多种形式朗读

此环节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方式,同时生生、师生互评。

设置此环节,目的不仅训练了朗读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典文学的韵味,以读促理解,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重点。(2)结合注释,感知文意

首先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侧重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在合作交流中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然后采用学生质疑、师生答疑的方式,师生一起解决疑难语句的理解,落实实词,感知文意。

这样,使学生在整体感知诗意的同时,又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质疑精神。

4、研读赏析,落实标2、3,完成重点,突破难点

为了更好地解读诗歌,我共设置了三个问题:(1)本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描写的景物有蒹葭、白露、霜、秋水、道路等等,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迷离朦胧的意境。在此过程中重点分析蒹葭、白露和道路的特点,归纳出“比兴”的艺术手法在此处的运用,“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来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设置此问题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对文章的分析能够由浅入深,掌握“比兴”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从而落实了重点,突破本课的难点。(2)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出现的人物分别是诗人和伊人。诗人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到“道阻且右”,诗人时而“溯回”时而“溯游”,学生在体会诗人心里变化的同时,明确了诗人是一个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移的追求者。

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学生在此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挖掘“伊人”的形象内涵,她代表了一切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事物,如爱情、理想、事业等等。设置此问题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进而落实了重点突破了难点。(3)探究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

通过反复的朗读和研读,并且在上节学习《关雎》的基础上,学生能自主总结出本首诗的艺术手法,分别是比兴、重章叠句、双声叠韵。

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深入掌握《诗经》中的艺术手法,增加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4)齐读

目的使学生,在齐读中再一次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5、练习

多媒体展示几道关于诗歌的理解性回答题,学生口答,目的是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情况,在加深理解的同时也检测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6、总结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习诗人执着追求的精神,树立健康的人生观,这也是对本课情感标的进一步渗透。

7、作业

(1)背诵《蒹葭》

(2)选背一首《诗经》中的诗。

此作业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诗经》的兴趣,使本课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爱经典、读经典,增加学生的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与“学”中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六、说板书设计

蒹葭

蒹葭

苍苍

凄凄

采采

烘托渲染

白露

为霜

未晞

未已

时间推移>>渴望而不可得的美好事物 伊人

一方

之湄

之涘

地点变换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求清晰直观,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五篇:《蒹葭》赏析

《蒹葭》鉴赏

阳光明媚的午后,泡一杯香茗,于宽敞明亮的阳台,细细品味《诗经》中的爱情名诗——《蒹葭》,不失为一种乐趣与享受。

对《诗经》中的篇目,最先接触到的无疑是《关雎》,这也是《诗经》中的第一首爱情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些句子读上去朗朗上口,给人以爱情的美好享受。但当我接触到《蒹葭》一诗时,却品到了另一番风味。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细细读来,而后回味,竟让我感觉到了一丝飘渺又柔软的气息。深秋的清晨,茂密浓郁的芦苇正呈现出苍青的颜色,而晶莹闪亮的露珠已凝结成一层薄薄的霜花。点明时节、环境的同时,营造出一种萧凉凄清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当时的惆怅心情,言简意赅而又内涵深远。那么,在这样一个凄清的早晨,那个沿着芦苇岸边踟蹰而行的人,在追寻什么呢?哦,原来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恋人!他透过茂密的芦苇丛,久久地凝视着河对岸,那也许就是他的心上人所在的地方吧,然而漫漫的大河,尽是茫茫的一片,他思念的人儿却遥不可及。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人为寻找一条通往彼岸会见伊人的道路而上下求索。逆流而上,路途是那样崎岖凶险、漫长曲折;顺流而下,眼前却依然是一片水波茫茫,伊人可望而不可即。“宛”字用的极其逼真生动、精妙传神。它把诗人那种因思念而显得如痴如醉的神态刻画的活灵活现,“伊人”的形象随之也犹如近在眼前。

此诗共为三节,诗篇采用的是回环,反复的写法,二、三两节与第一节内容基本相同,加强了全诗的节奏和韵律,明确主旨,使情感表达更为强烈,读来缠绵悱恻,启人深思。以写景起兴,通过写蒹葭、白露两种最能渲染深秋悲凉气氛的意象,造成空灵飘渺的意境,从而衬托出诗人凄清、惆怅、寂寥的心境。此种以景写情的手法,不仅深化了诗意,而且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使全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艺术境界。

正如陈继揆所语:“意境空旷,寄托玄淡,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气,竹影仙风,故此在《国风》中为第一篇飘渺文字,宜以恍惚迷离读之。”又如牛运震语:“极缠绵,极惝恍,纯是情,不是景。”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班

14110205匡璐

下载《蒹葭》听课反思(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蒹葭》听课反思(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蒹葭读后感

    风吹起花瓣,如同破碎的流年,你的笑容摇摇晃晃,成为我命运中最美好的点缀,看天,看雪,看季节深深的暗影,蒹葭读后感。 ——题记读《蒹葭》有感这个故事出自《诗经·秦风》一提到秦,一......

    蒹葭读后感

    《蒹葭》读后感 汉语言文学(2)班王金20113001229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有人曾说,邂逅一首好诗如同邂逅一位知己,《蒹葭》就是我寻找多年的知己。《蒹葭》中......

    蒹葭上课

    《诗经 蒹葭》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体会诗歌中的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4.培养......

    蒹葭 读后感

    在学习《诗经》 秦风蒹葭后 明白《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生活和感情。此诗写的主要内容是: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

    蒹葭教案

    第二课时 ·爱的主打歌 ——《诗经·蒹葭》教案 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熟读诗歌,直至达到背诵。 2. 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了解诗经对当......

    《蒹葭》读后感

    爱情,是世间最高深莫测的东西。思之如狂的心境,与子偕老的美丽,遂引人颠沛流离,于漫长人世啜饮满杯。“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城倾流年逝,佳人老去,爱情仍在这世间袅袅婷婷,若即若离......

    《蒹葭》教学设计与反思

    《蒹葭》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吟咏之美; 2.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朗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是个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蒹葭》教学反思(精选5篇)

    《蒹葭》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首先注重了朗诵。诗歌教学就应该以朗诵为主,不能作烦琐的分析,不能上成练习课。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诵,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