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案,人教版)

时间:2019-05-12 22:2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案,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案,人教版)》。

第一篇: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法。

2.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3.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4.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5.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量的概念

2.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教学难点

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课时安排 4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朝鲜核武器实验”,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

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

1.原子的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图3-8,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大小。

明晰: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原子之间能够结合成分子的奥秘,正是人们在研究这小小的原子的结构时被逐步揭示出来的。

2.原子的构成

19世纪以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了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之后卢瑟福通过实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α粒子轰击金箔

设问: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一小部分带正电的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

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结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可参见教科书图3-9)提问: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分析: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获得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种类 氢 碳 氧 钠 氯

质子数 1 6 8 11 17

中子数 0 6 8 12 18

核外电子数 6 8 11 17

相对原子质量 12 16 23 35 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分析: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可见,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等于核内的质子数,也等于核外电子的数目。2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

三、课堂小结

本节学习了原子的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核电核数等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希望同学们事先预习。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上有一段话: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运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家伙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荷,质子带正电荷,正好把身带负电荷的我和我的同伴深深吸引。

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新课教学

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这一电子围绕氢的原子核在核外的“巨大”空间里高速运动。在具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动画演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分析: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我们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电子层最多时有七层。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分层运动,也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思考: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

回答: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只有一个电子层时不超过2个)。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方便地表示原子的结构。有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我们可以用形象、简洁的图示表示原子的内部构成情况。下面我们以氧元素为例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小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画圆圈标核电荷,正号写在前,弧线呈扇面,数字一条线。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展示: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科书图3-12“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分析: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时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思考:(1)不同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它们的结构是否稳定?

(2)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原子总是力求使自身的结构趋于或达到稳定结构。金属与非金属元素通过何种方式可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3)不同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有怎样的关系? 分析:(1)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这种结构被视为稳定结构,所以稀有气体具有“化学惰性”,一般情况下不易和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3)元素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知道原子中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第3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初步认识了部分原子的结构,那么,什么是离子?离子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新课教学

图片展示Na+、Cl、NaCl的形成。

分析:通过结构示意图我们可以知道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而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在这个反应中,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

-离子(Na+),每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钠离子与氯离子由于静电的作用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氯化钠(NaCl)。

动画演示: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

小结:像氯化钠这样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还有很多,一般地,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例:氯化镁、氯化钾等。

提问:那如何来表示离子的符号呢?

分析: 就像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一样,离子用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符号是用来表示离子的化学符号。离子符号表示式为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2-4 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离子的写法:先写出元素符号,再在右上角标明该离子带的电荷数,注意“+、-”

2+在数字后面。例:3个硫酸根离子:3SO2-4;两个镁离子:2Mg。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离子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用粒子的观点看物质与物质的变化,会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深刻、更接近本质。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第4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过了原子的构成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知道了原子质量很小,到底原子质量有多大,怎样测定相对原子质量呢?我们今天就学习相对原子质量。

二、新课教学

由于原子质量的数值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所以国际上一致同意采用相对质量,即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原子的质量很小,通常使用其相对质量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根据这个标准,氢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氧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6。也可以用比较形象的方法解释,如下图。

分析: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单位是1通常不写。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7×10-27 kg。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1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质量都约等于1个电子质量的1 836倍。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质量

粒子种类 质子 中子 电子

质量 1.672 6×10-27 kg 1.674 9×10-27 kg 质子质量的1/1 836 如上表所示,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与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在一般的化学计算中,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

其他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我们不需要再去计算,科学家已经把所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出。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就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

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出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152,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为63,中子数为89,核外电子数为63。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非常小,它的质量也很小,书写、记忆、计算都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通过张青莲教授事迹的学习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富强是要靠科技进步的,而科技的进步依赖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认真学好文化知识,将来才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课题2教案

课题二 网络通信

人们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来彼此联络。人们通过网络从世界各个角落在线沟通。有效而又可靠的技术能随时随地满足我们对网络的需求。随着以人为本的网络不断扩大,连接和支持它的平台也必须同步发展。

现在,人们不是针对新提供的每项服务开发独立的专用系统,而是将整个网络行业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这意味着对于现有网络的分析和逐步增强可以同时并举。这样能确保在推出新服务时保持现有的通信,既节约了成本,技术上也合理。

网络学习的核心是使用描述网络功能的公认模型。这些模型提供的框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当前网络,并促进新技术开发以支持未来的通信需求。

在本课题当中,我们要使用这些模型,还要使用分析和模拟网络功能的一些工具。其中,用于建立模拟网络并与之交互的两个工具是 Packet Tracer 4.1 软件和 Wireshark 网络协议分析器。

2.1 通信的平台 2.1.1 通信要素

通信的第一步是将消息或信息从一个人或设备发送给另一个人或设备。人们使用许多不同的通信方式来交流观点。所有这些方式都有三个共同的要素。第一个要素是消息来源,即发送方。消息来源是需要向其他人或设备发送消息的人或电子设备。第二个通信要素是消息的目的地址,即接收方。目的地址接收并解释消息。第三个要素称为通道,包括提供消息传送途径的介质。

现在我们以使用文字、图片和声音进行通信为例,这些消息都可以通过数据或信息网络来发送。首先将其转换为二进制数字,即比特(亦称位)。然后,将这些比特编码成可以通过适当介质传输的信号。在计算机网络中,介质通常是一种电缆或者无线传输。

本课程中的网络 一词指的是能够承载许多不同类型通信的数据或信息网络,这些通信包括传统的计算机数据、交互式语音、视频和娱乐产品。

2.1.2 传达消息

理论上来说,可以将一次通信的内容(如音乐视频或电子邮件消息)作为一大块连续的高容量比特流,通过网络从源发送到目的。但如果真以这种方式传输消息,那就意味着在传输此数据期间,同一个网络中的其它设备都不能发送或接收消息。这种大型数据流会导致严重的延迟。而且,一旦互联网络基础架构中有一条链路在传输期间出现故障,那么整个消息都会丢失,必须全部重传。

所以,更好的办法是先将数据划分为更小、更易于管理的片段,然后再通过网络发送。将数据流划分为较小的片段称为分段。消息分段主要有两个优点。

首先,通过从源设备向目的设备发送一个个小片段,就可以在网络上交替发送许多不同会话。用于在网络上将交替发送的多个不同会话片段组合起来的过程称为多路复用。

第二,分段可以增强网络通信的可靠性。每个消息的独立片段无需经过网络中的同一条路径从源设备传送到目的设备。因此,如果某条路径因数据流量过大或故障而堵塞,仍可以使用备用路径将各个消息片段转发到目的设备。如果有部分消息未能传送到目的,则只需重新传输丢失的部分。

使用分段和多路复用在网络上传输消息的弊端是提高了该过程的复杂程度。试想一下,这就如同您要邮寄一封 100 页的信件,但每个信封里只能装一页纸。写地址、贴邮票、邮寄、收信和打开全部一百个信封的过程对发信人和收信人而言都很耗费时间。

在网络通信中,每个消息段也必须经过类似的过程才能确保其到达正确目的设备并重新组装成原始消息的内容。

整个网络中各种类型的设备都要协同工作才能确保消息片段稳定可靠地到达其目的设备。

2.1.3 网络的组成部分

消息从源到目的所采用的路径各式各样,可能简单到只是一根连接两台计算机的电缆,也可能非常复杂,是真正覆盖全球的网络。这种网络基础架构构成了支持以人为本的网络的平台。它为通信提供了稳定可靠的通道。

设备和介质是网络的物理要素,即硬件。硬件通常是网络平台的可见组成部分,如笔记本电脑、PC、交换机或用于连接设备的电缆。但有时候,某些组成部分并非如此直观可见。例如,无线介质就是使用不可见无线电射频或红外波通过空气来传输消息。

服务和过程是网络设备上运行的通信程序,称为软件。网络服务通过提供信息对请求做出响应。服务包括人们日常使用的许多常见网络应用程序,如电子邮件托管服务和 Web 托管服务。过程提供的是通过网络定向和移动消息的功能。过程不易觉察,但却是网络运行的关键。

2.1.4 终端设备及其在网络中的作用

人们最熟悉的网络设备称为终端设备。这些设备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网络与底层通信网络之间的界面。终端设备包括:

 计算机(工作站、笔记本电脑、文件服务器、Web 服务器) 网络打印机  VoIP 电话  安全摄像头

 移动手持设备(如无线条码扫描仪、PDA)

在网络环境下,将终端设备称为主机。主机设备是指通过网络传输的消息的源设备或目的设备。为了区分不同主机,网络中的每台主机都用一个地址加以标识。当主机发起通信时,会使用目的主机的地址来指定应该将消息发送到哪里。

在现代网络中,主机可以用作客户端、服务器或同时用作两者。主机上安装的软件决定了它在网络中扮演的角色。

服务器是安装了特殊的软件,可以为网络上其它主机提供信息和服务(例如电子邮件或网页)的主机。

客户端是安装了特殊的软件,可向服务器请求信息以及显示所获取信息的主机。

2.1.5 中间设备及其在网络中的作用

除了人们熟悉的终端设备外,网络还要依靠中间设备来提供连通性并在后台运行才能确保数据在网络中通行。这些设备将每台主机连接到网络,并且可以将多个独立的网络连接成网际网络。中间网络设备包括:

 网络接入设备(集线器、交换机和无线接入点) 网间设备(路由器)

 通信服务器和调制解调器  安全设备(防火墙)

在数据流经网络时对其进行管理也是中间设备的一项职责。这些设备使用目的主机地址以及有关网络互连的信息来决定消息在网络中应该采用的路径。中间网络设备上运行的进程执行以下功能:  重新生成和重新传输数据信号

 维护有关网络和网际网络中存在哪些通道的信息。 将错误和通信故障通知其它设备

 发生链路故障时按照备用路径转发数据  根据 QoS 优先级别分类和转发消息  根据安全设置允许或拒绝数据的通行 2.1.6 网络介质

网络中的通信都在介质上传送。介质为消息从源设备传送到目的设备提供了通道。现代网络主要使用三种介质来连接设备并提供传输数据的途径。这三种介质是:  电缆内部的金属电线  玻璃或塑料纤维(光缆) 无线传输

每种介质类型必须采用不同的信号编码才能传输消息。在金属电线上,数据要编码成符合特定模式的电子脉冲。光纤传输依赖于红外线或可见光频率范围内的光脉冲。无线传输中则使用电磁波的波形来说明各个比特值。

不同类型的网络介质有不同的特性和优点。并非所有网络介质的特征都相同,也不一定适合同样的用途。选择网络介质的标准是:  介质可以成功传送信号的距离。 要安装介质的环境。

 必须传输的数据量和速度。 介质和安装的成本。

2.2 LAN、WAN和网际网络 2.2.1 局域网

网络基础架构在以下方面可能存在巨大差异:  覆盖的区域大小  连接的用户数量

 可用的服务数量和类型

独立的网络通常覆盖一个地域,向位于同一个组织结构(如一个企业、园区或地区)内的人们提供服务和应用程序。这种类型的网络称为局域网(LAN)。LAN 通常由一个组织管理。用于规范安全和访问控制策略的管理控制措施将在网络层执行。

2.2.2 广域网

当公司或组织分布于相距甚远的不同地域时,可能需要借助电信服务提供商(TSP)才能使位于不同地点的 LAN 相互连接。电信服务提供商运营的大型地区网络可以覆盖很长的距离。以前,TSP 一般使用不同的网络分别传输语音和数据通信。不过,现在这些提供商为用户提供的融合信息网络服务正日益增多。

单个组织一般通过电信服务提供商网络租用连接。连接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的 LAN 的这些网络称为广域网(WAN)。尽管组织负责维护连接两端的 LAN 的所有策略和管理,但通信服务提供商网络内部的策略仍由 TSP 控制。

WAN 使用特殊设计的网络设备来建立 LAN 之间的相互连接。由于这些设备对网络至关重要,配置、安装和维护这些设备就成为组织的网络正常运行所必不可少的技能。

LAN 和 WAN 对每个组织的作用都非常大。它们连接组织内部的用户,实现了很多形式的通信,包括交换电子邮件、企业培训和其它资源的共享。

2.2.3 Internet-由多个网络组成的网络

尽管使用 LAN 或 WAN 有很多优点,但大多数人还需要与本地组织以外的其它网络中的资源通信。

这类通信包括:

 向国外的朋友发送电子邮件  访问网站上的新闻或产品  获取邻居计算机上的文件

 与住在其它城市的亲戚发送即时消息  通过手机随时了解喜爱的体育赛队的表现

网际网络

由相互连接的网络组成的全球网(网际网络)满足了人们的这些通信需要。这些相互连接的网络中有一部分由大型公有组织和私有组织(如政府机构或工业企业)拥有并保留供其专用。在向公众开放的网际网络中,最著名并被广为使用的便是 Internet。

Internet 是将属于 Internet 服务提供商(ISP)的网络相互连接搭建而成的。这些 ISP 网络相互连接,为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提供接入服务。要确保通过这种多元化基础架构有效通信,需要采用统一的公认技术和协议,也需要众多网络管理机构相互协作。

内部网

内部网通常用于表示一个组织的私有局域网和广域网连接,只有该组织的成员、员工或其他获得授权的人员可以访问。

注意:以下术语可以互换:网际网络、数据网络和网络。两个或多个数据网络相互连接形成网际网络即 PC 或其它主机设备上的网卡或 LAN 适配卡,用于提供与网络之间的物理连接。连接 PC 与网络设备的介质将直接插入网卡。

 物理端口网间设备上连接到独立网络的专用端口。由于路由器用于互连不同的网络,因此路由器上的端口称为网络接口。

2.3 协议

2.3.1 用于规范通信的规则

无论是面对面还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所有通信都要遵守预先确定的规则,即协议。这些协议由会话的特性决定。在日常的个人通信中,通过一种介质(如电话)通信时采用的规则不一定与使用另一种介质(如邮寄信件)时的协议相同。

试想一下,规范世界上现存的所有通信方法需要多少种不同的规则或协议。

网络中不同主机之间的成功通信需要在许多不同协议之间进行交互。执行某种通信功能所需的一组内在相关协议称为协议簇。这些协议通过加载到各台主机和网络设备中的软件和硬件执行。

要直观地了解所有协议在特定主机上的交互方式,最好的办法之一是将其视为协议栈。协议栈显示了在主机上实现协议簇中每个协议的方式。协议被显示为分层的架构,每种上层服务都依赖于其余下层协议所定义的功能。协议栈的下层负责通过网络传输数据和向上层提供服务,而上层则负责处理发送的报文内容和用户界面。

使用分层方式来描述面对面的通信

以两人面对面通信为例。如上图所示,我们可以使用三个层来描述此活动。底层是物理层,两人都可以通过声音说出词语。第二层是规则层,两人同意用通用语言交谈。顶层是内容层,两人实际说出来的词语,即通信的内容。

假使我们亲眼目睹这场谈话,实际上不会看到漂浮在空中的“层”。必须要了解,层的运用只是一种模型,藉由这个模型,我们可以方便地将复杂的任务划分为多个部分,从而分别描述其工作原理。

2.3.2 网络协议

在人类社会中,有些通信规则属于正式规则,其它一些则只是根据习俗和惯例达成共识的,即隐性规则。但是,设备若要成功通信,网络协议簇就必须精确描述要求和交互过程。网络协议簇说明了以下过程:  消息的格式或结构

 网络设备共享通往其它网络的通道信息的方法  设备之间传送错误消息和系统消息的方式与时间  数据传输会话的建立和终止

协议簇中单独的协议可能是特定厂商的私有协议。这里所说的私有指的是由一家公司或厂商控制协议的定义及其运作方式。经过拥有者许可,其它组织也可使用某些私有协议。其它私有协议则只能在私有厂商制造的设备上执行。

2.3.3 协议簇和行业标准

组成协议簇的许多协议通常都要参考其它广泛采用的协议或行业标准。标准是指已经受到网络行业认可并经过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或 Internet 工程任务组(IETF)之类标准化组织批准的流程或协议。

在协议的开发和实现过程中使用标准可以确保来自不同制造商的产品协同工作,从而获得有效的通信。如果某家制造商没有严格遵守协议,其设备或软件可能就无法与其它制造商生产的产品成功通信。

例如,在数据通信中,如果会话的一端使用控制单向通信的协议,而另一端却采取描述双向通信的协议,那么几乎可以肯定它们之间将无法交换信息。

2.3.4 协议的交互

Web 服务器和 Web 浏览器之间的交互是协议簇在网络通信中的典型应用示例。这种交互在二者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中使用了多种协议和标准。各种不同协议共同确保双方都能接收和理解交换的报文。这些协议包括:

应用程序协议: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是一种公共协议,控制 Web 服务器和 Web 客户端进行交互的方式。HTTP 定义了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交换的请求和响应的内容与格式。客户端软件和 Web 服务器软件都将 HTTP 作为应用程序的一部分来实现。HTTP 协议依靠其它协议来控制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报文的方式

传输协议:

传输控制协议(TCP)是用于管理 Web 服务器与 Web 客户端之间单个会话的传输协议。TCP 将 HTTP 报文划分为要发送到目的客户端的较小片段,称为数据段。它还负责控制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交换的报文的大小和传输速率。

网间协议:

最常用的网间协议是 Internet 协议(IP)。IP 负责从 TCP 获取格式化数据段、将其封装成数据包、分配相应的地址并选择通往目的主机的最佳路径。

网络访问协议:

网络访问协议描述数据链路管理和介质上数据的物理传输两项主要功能。数据链路管理协议接收来自 IP 的数据包并将其封装为适合通过介质传输的格式。物理介质的标准和协议规定了通过介质发送信号的方式以及接收方客户端解释信号的方式。网卡上的收发器负责实施介质所使用的标准。

2.3.5 技术无关协议

网络协议描述的是网络通信期间实现的功能。在面对面交谈的示例中,通信的一项协议可能会规定,为了发出交谈结束的信号,发言者必须保持沉默两秒钟。但是,这项协议并没有规定发言者在这两秒钟内应该如何 保持沉默。

协议通常都不会说明如何 实现特定的功能。通过仅仅说明特定通信规则所需要的功能是什么 而并不规定这些规则应该如何 实现,特定协议的实现就可以技术无关。

以 Web 服务器为例,HTTP 并没有指定创建浏览器使用什么编程语言、提供网页应该使用什么 Web 服务器软件、软件运行在什么操作系统之上或者显示该浏览器需要满足什么硬件要求。而且,尽管 HTTP 说明了发生错误时服务器应该如何操作,但却并未规定服务器应该如何检测错误。这就意味着,无论 Web 服务器是哪种类型,使用的是哪种形式的操作系统,计算机和其它设备(如移动电话或 PDA)都可以从 Internet 上的任何位置访问存储于服务器中的网页。

2.4 使用分层网络

2.4.1 使用分层网络的优点

要形象地显示各种协议之间的交互,通常会使用分层模型。分层模型形象地说明了各层内协议的工作方式,及其与上下层之间的交互。

使用分层模型来说明网络协议及其工作方式有很多优点。使用分层模型的优点:

 有助于协议设计,因为对于在特定层工作的协议而言,它们的工作方式及其与上下层之间的接口都已经确定。

 促进竞争,因为可以同时使用不同厂商的产品。 避免一个协议层的技术或功能变化影响相邻的其它层。 提供了描述网络功能和能力的通用语言。

2.4.2 协议模型和参考模型

网络模型有两种基本类型:协议模型和参考模型。

协议模型提供了与特定协议簇结构精确匹配的模型。协议簇中分层的一组相关协议通常代表连接以人为本的网络与数据网络所需的全部功能。TCP/IP 模型描述了 TCP/IP 协议簇中每个协议层实现的功能,因此属于协议模型。

参考模型为各类网络协议和服务之间保持一致性提供了通用的参考。参考模型的目的并不是作为一种实现规范,也不是为了提供充分的详细信息来精确定义网络体系结构的服务。参考模型的主要用途是帮助人们更清晰地理解涉及的功能和过程。

开放式系统互联(OSI)模型是最广为人知的网际网络参考模型,用于数据网络设计、操作规范和故障排除。尽管 TCP/IP 模型和 OSI 模型是讨论网络功能时使用的主要模型,但网络协议、网络服务或网络设备的设计人员也可以自行创建模型来代表自己的产品。不过,设计人员最终还是需要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与 OSI 模型和 TCP/IP 模型之中任一或全部相关联才能与行业通信。

2.4.3 TCP/IP模型

网际通信的首个分层协议模型建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称为 Internet 模型。它定义了四个功能类别,若要成功通信,就必须实现这些功能。TCP/IP 协议簇的体系结构遵循了此模型的结构。因此,Internet 模型通常被称为 TCP/IP 模型。

大多数协议模型描述的都是厂商特定的协议栈。但是,由于 TCP/IP 模型是一种开放式标准,因此并不由一家公司来控制该模型的定义。标准的定义和 TCP/IP 协议都在公开的论坛中讨论并在向公众开放的文档集中加以定义。此类文档称为请求注解(RFC),既包含数据通信协议的正式规范,也有说明协议用途的资源。

RFC 中还有与 Internet 相关的技术文档和组织文档,包括由 Internet 工程任务组(IETF)制作的技术规范和策略文档。

2.4.4 通信过程

TCP/IP 模型描述了组成 TCP/IP 协议簇的各种协议的功能。在发送主机和接收主机上实现的这些协议通过网络交互,为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传送。

完整的通信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在发送方源终端设备的应用层创建数据

2.当数据在源终端设备中沿协议栈向下传递时对其分段和封装 3.在协议栈网络接入层的介质上生成数据

4.通过由介质和任意中间设备组成的网际网络传输数据 5.在目的终端设备的网络接入层接收数据

6.当数据在目的设备中沿协议栈向上传递时对其解封和重组 7.将此数据传送到目的终端设备应用层的目的应用程序 2.4.5 协议数据单元和封装

在通过网络介质传输应用程序数据的过程中,随着数据沿协议栈向下传递,每层的各种协议都要向其添加信息。此过程通常称为封装。

一段数据在任意协议层的表示形式称为协议数据单元(PDU)。在封装过程中,后续的每一层都根据使用的协议封装其从上一层接收的PDU。在该过程的每个阶段,PDU 都以不同的名称来反映其新的表现形式。尽管目前对 PDU 的命名没有通用约定,但本课程中根据 TCP/IP 协议簇的协议来命名 PDU。

 数据传输层 PDU  数据包网络接入层 PDU  比特(位)-通过介质实际传输数据时使用的 PDU

2.4.6 发送和接收过程

在网络中发送报文时,主机中的协议栈自上而下工作。以 Web 服务器为例,我们可以使用 TCP/IP 模型来说明向客户端发送 HTML 网页的过程。

应用层协议 HTTP 向传输层传送设定为 HTML 格式的网页数据,从而开始了整个过程。应用程序数据在传输层被划分为多个 TCP 数据段。每个 TCP 数据段都添加了一个标签,称为报头,其包含的信息用于指定目的计算机上运行的哪个进程应接收报文。此外,它还包含供目的进程用于将数据重新组装成原始格式的相关信息。

传输层将网页的 HTML 数据封装到数据段内,然后将其发送到执行 IP 协议的 Internet 层。在这里,整个 TCP 数据段被封装到添加了另一个标签(称为 IP 报头)的 IP 数据包内。IP 报头包含源主机和目的主机的 IP 地址以及将数据包传送到其相应的目的进程所需的信息。

随后,会将 IP 数据包发送到网络接入层以太网协议。在这里,会将数据包封装到帧头和帧尾中。每个帧头都包含源物理地址和目的物理地址。物理地址用于唯一标识本地网络中的设备。帧尾则包含错误检查信息。最后,服务器网卡将比特编码到以太网介质中。

接收主机上的过程与之相反。数据在朝着最终用户应用程序沿协议栈向上移动的过程中被解封。

2.4.7 OSI模型

OSI 模型最初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设计,旨在提供一套开放式系统协议的构建框架。其初衷是希望使用这套协议开发一个独立于私有系统的国际网络。

不过,由于基于 TCP/IP 协议的 Internet 迅速得到广泛采用并且扩展速度极快,致使 OSI 协议簇的制定和认可相对滞后。但即使目前只有少数使用 OSI 规范制定的协议得到了广泛使用,七层 OSI 模型对适用于所有新兴网络类型的其它协议的制定和产品的开发作出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作为一种参考模型,OSI 模型详细罗列了每一层可以实现的功能和服务。它还描述了各层与其上、下层之间的交互。虽然本课程将围绕 OSI 模型组织内容,但是 TCP/IP 协议栈中确定的协议将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请注意,我们提及 TCP/IP 模型的各层时只使用其名称,而提及 OSI 模型的七个层时则通常使用编号而非名称。

2.4.8 比较OSI模型与TCP/IP模型

根据 OSI 参考模型可以说明构成 TCP/IP 协议簇的协议。在 OSI 模型中,TCP/IP 模型的网络接入层和应用层被进一步划分,用于说明这些协议层需要实现的详细功能。

TCP/IP 协议簇在网络接入层并没有指定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时使用的协议,而只是描述了从 Internet 层到物理网络协议的传递。而 OSI 模型第 1 层和第 2 层则论述了接入介质所需的步骤以及通过网络发送数据的物理手段。

这两个网络模型之间主要的相似之处在于 OSI 模型第 3 层和第 4 层。OSI 模型第 3 层是网络层,几乎全部用于论述和记录发生在所有数据网络中的用于编址并在网际网络中路由消息的过程。Internet 协议(IP)是 TCP/IP 协议簇中包含第 3 层所述功能的协议。

OSI 模型的第 4 层是传输层,通常用于描述管理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各个会话的一般服务或功能。这些功能包括确认、错误恢复和定序。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这两个 TCP/IP 协议提供了这一层需要的功能。

TCP/IP 应用层包括许多协议,为各种最终用户应用程序提供特定功能。OSI 模型第 5 层、第 6 层和第 7 层供应用程序软件开发人员和厂商参考,用于生产需要访问网络进行通信的产品。

2.5 网络编址 2.5.1 网络中的编址

OSI 模型描述了对数据进行编码、格式化、分段和封装以便通过网络传输的过程。从源设备向目的设备发送的数据流可以划分为多个片段,并与从其它源主机传输到其它目的地址的消息交替发送。随时都有数十亿这类信息片段在网络上传输。因此,每个数据片段必须包含充分的标识信息才能到达正确目的地。

为了将数据从一台主机上运行的源应用程序成功传送到另一台主机上运行的目的应用程序,必须包含几种不同类型的地址。我们可以使用 OSI 模型作为依据,了解每一层需要的不同地址和标识符。

2.5.2 数据送达终端设备

在封装过程中,当数据在源主机上沿协议栈向下传输时添加了地址标识符。正如有多层协议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以便将其传输到目的地一样,也有多层编址用于确保其传送。

第一个标识符是主机的物理地址,包含于第 2 层 PDU(称为帧)的帧头中。第 2 层涉及报文在单一本地网络中的传输。第 2 层地址在本地网络中是唯一的,代表物理介质上的终端设备地址。在使用以太网的 LAN 中,此地址称为介质访问控制(MAC)地址。当两台终端设备在本地以太网络中通信时,它们之间交换的帧包含目的 MAC 地址和源 MAC 地址。一旦目的主机成功接收帧后,会删除第 2 层地址信息,因为数据已经解封并沿协议栈上移到第 3 层。

2.5.3 数据通过网际网络

第 3 层协议主要用于在网际网络内将数据从一个本地网络移动到另一个本地网络。第 2 层地址仅仅用于同一个本地网络中不同设备之间的通信,而第 3 层地址则必须包括供中间网络设备定位其它网络中主机的标识符。在 TCP/IP 协议簇中,IP 主机地址中包括有关该主机所在网络的信息。

中间网络设备(通常是路由器)在每个本地网络的边界解封帧,以便读取数据包(第 3 层 PDU)报头中包含的目的主机地址。路由器使用此地址的网络标识符部分来确定到达目的主机应采用的路径。一旦路径确定后,路由器会将数据包封装到新的帧中,然后将其发送到目的终端设备。当帧到达最终目的时,将删除帧和数据包的报头并将数据上移到第 4 层。

2.5.4 数据到达正确的应用程序

在第 4 层,PDU 报头中包含的信息并未标识目的主机或目的网络。它真正标识的是在目的主机设备上运行并且将要对送达的数据进行操作的特定进程或服务。无论主机是 Internet 上的客户端还是服务器,都可以同时运行多个网络应用程序。使用 PC 的人通常都在运行电子邮件客户端的同时运行 Web 浏览器、即时消息程序和若干流媒体,甚至可能还同时运行游戏。这一切独立运行的程序都是典型的单独进程。

查看网页至少要调用一个网络进程。单击超链接会导致 Web 浏览器与 Web 服务器通信。与此同时,电子邮件客户端可能正在后台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而一位同事或朋友可能正在发送即时消息。假设某台计算机只有一个网络接口。由该 PC 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创建的所有数据流都要通过这一个接口出入,但是即时消息不会在字处理程序文档中弹出,电子邮件也不会在游戏中显示。

这是因为在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上运行的单独进程会彼此通信。每种应用程序或服务在第 4 层都由一个端口号来代表。设备之间的独有的对话则用代表两个正在通信的应用程序的一对第 4 层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来标识。主机收到数据时会检查端口号,从而确定哪个应用程序或进程是该数据的正确目的。

第三篇:人教一年级上册教案2

汉语拼音5 g k h 教学目标:

1、学会g、k、h三个声母,能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读准g、k、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初步掌握三拼连读的拼音方法。

4、认识“花、哥、弟、个、画”5个生字,会读儿歌。教学重点、难点:

g、k、h、的发音及三拼音的拼音方法是教学的重难点。课前准备:拼音、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会g、k、h三个声母,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读准g、k、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教学重点:

g、k、h、的发音及与单韵母的拼读。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看卡片认读6个韵母。

2、我们已经学过了几个声母?谁来读?

3、今天,我们要学习第5课,再认识3个声母朋友,比一比看谁最先做到会读、会认、会写。

二、教学声母g

1、看插图由鸽引出 g。

2、教学g的发音,记清字形。

(1)示范发音,仔细听,看口形。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3)记字形,启发想象,g像什么?(教顺口溜:小9加弯g g g。)

3、指导书写。

(1)观察在四线格中的位置和书写笔顺。(2)抄写字母。

三、教学声母k

1、看插图说话由“蝌”引出k。

2、教学k的发音,记字形。

(1)示范发音,讲要领:发音时,嘴要送出一股气,用小纸条示范。

(2)请学生口对手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3)你能在插图上找到k吗?还有什么办法能记住它?(教顺口溜:一把机枪k k k。)

(4)指导书空和书写,k两笔写成。

四、教学声母h

1、看插图说话由“喝”引出h。

2、教学h的发音,记清形。

(1)范读,跟读,齐读。

(2)在图上找找h,记形:一把椅子h h h。

(3)指导书写。

六、拼读g k h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1、出示音节:ga

ka

ha

ge

ke

he

gu

ku

hu

2、学生拼,老师评价。(指名读,齐读)

七、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声母,它们分别是→g k h,我们不但会认,还学会了书写。下节课,我们还要学习g k h的拼音。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三拼连读的拼音方法。

2、认识“花、哥、弟、个、画”5个生字,会读儿歌。教学重点、难点:

三拼音的拼音方法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是难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打乱顺序认读6个单韵母的四声,卡片认读声母g k h。

2、认读音节:mó gū、bǔ kè、hú lí,这些音节都是由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两个字母组成的,我们称它们为两拼音。

3、今天,我们要学习拼读由一个声母和两个韵母三个字母组成的音节——三拼音节。

二、教学三拼音节

1、说话引入:小朋友吃过瓜吗?你吃过哪些瓜?

2、音节分析:“瓜”的音节怎么写?板书:guā,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拼音有什么不同?

(guā是由声母g,介母u,和带调韵母ā三个字母组成的。u原来我们称它为单韵母,在这里介于声母和单韵母之间,我们叫它介母。由声母,介母,韵母组成的音节叫三拼音。)

3、讲要领,拼读音节。

①三拼音怎么拼呢?(看图)图上的小女孩在干什么?(猛推卡片)说明三个字母要快速拼读才能读好。讲解三拼音的要领:一是要快、二是连,要一口气连读成一个音节,中间不能中断。顺口溜: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得很顺当。

②拼读三拼音节guā。

4、拼读三拼音节

①出示音节guo kua hua kuo huo ②分析音节:声母、介母、韵母各是什么。③回忆方法。

④拼读音节。(指名拼读,火车读,齐读)

三、拼读儿歌

1、出示儿歌《猜一猜》,请学生自己试着拼读。

2、你会拼读哪些音节。

3、教师带读红色的音节。(范读、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

4、在老师的指导下试读儿歌,(以词语为单位,做到词语连读)

5、说说儿歌讲了什么?你能猜一猜谜底吗?

四、看图拼音节,认生字

1、看图说话,图上画了什么?你能看图说几句话吗?

2、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荷花、哥哥、弟弟,根据拼音读一读,哪些词语的第二个字要读轻声?

3、出示生字:花、哥、弟、个、画。这些生字你认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不认识的,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们记住?

4、扩词练习,谁能给这些生字找找朋友?

五、巩固练习

1、拼读音节。

duō

tuō

nuō

kuā guó kuò huó)

2、读儿歌。

六、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知识,那就是三拼音,大家都学得很认真,不仅会认,而且还会连读三拼音。以后我们将拼读更多的三拼音节。

板书设计

g k h

g—u—a→gua g—u—o→guo k—u—a→kua k—u—o→kuo h—u—a→hua h—u—o→huo

汉语拼音6 j q x

教学目标:

1、学会声母j q x,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学会j q x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准确拼读三拼音节。

3、初步掌握ü上两点省写的规则。

4、认识5个生字,会读词语儿歌。教学重、难点:

j q x的发音及与单韵母的拼读、识字是教学的重点。j q 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写规则是难点。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拼音卡片。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会j q x三个声母,能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读准j q、x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准确拼读三拼音节。教学重、难点:

j q x的发音及与单韵母的拼读。教学过程:

一、复习

开火车读:b p d g i

二、看情境图,学语境歌,引出新授内容

1、看情境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和谁正在干什么?

2、小结图意,出示相关音节。

3、学语境歌:星期天,洗衣裳,洗衣机,嗡嗡响,妈妈洗衣我帮忙。

4、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三个拼音娃娃就跟星期天的“期”、洗衣机的“洗”和“机”有关。

三、教学声母j q x的读音

1、板书:j q x,你知道哪个娃娃的名字?

2、指名读、相机指导发音。

3、开火车读,正音。

四、教学声母j q x的字形及写法

1、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三个娃娃?

2、引导编顺口溜: j:i 字加弯j j j。q:左上半圆qqq。x:一个大叉xxx。

3、指导书写

(1)三个拼音娃娃玩累了,该回家了,让我们把他们送回去吧!

(2)说说j q x分别住在四线三格的哪几层。(3)指导:

j:占几格,有几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q:q占哪两格?由几笔构成?先写什么?

x:注意笔顺,先右斜,后左斜。

(4)教师范写。

(5)学生描红,教师巡回指导。

五、拼读音节

1、板书j q x与单韵母相拼的基本音节,引导回顾拼法

2、让学生自己练习拼读。

j—i→ji

j—i—a→jia

x—i→xi

q—i→qi

q—i—a→qia

x—i—a→xia

3、指名小老师领读。

4、开火车检查拼读情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j q x。

2、拼读音节词。

第二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j q x与ü组成音节时ü上两点省写的规则。

2、认读生字5个,词语三个,会读儿歌。教学重、难点:

拼读音节及识字是教学的重点,j q x与ü组成音节时ü上两点省写的规则是重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拼读:lu nu bu pu mu fu du tu gu ku hu lü nü

2、认读声母:j q x

二、教学j q x与ü相拼的书写规则

1、出示j q x; 讲故事:有一天,小熊遇见到了好朋友j q x,高兴极了,赶忙伸出手,可是转念一想,不行,我戴着眼镜和别人拉手是不礼貌的,于是小熊赶忙摘下眼镜,先和j拉手,再和q拉手,最后和x拉拉手。(相机板书j-ü—ju、q-ü—qu、x-ü—xu)

2、指名说说ju qu xu后面是什么字母。

3、小结:ju qu xu中的韵母实际上是ü,读音也是ü,只是书写时省了两点。这是因为在普通话里,j q x不和u相拼,即使ü上两点去不写,也不会和u混淆。.4、学生自由拼读。

5、指名拼读。

三、看图学词识字

1、指导看图;问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看图,试着拼读音节词,同桌交流,我会拼哪些音节?我认识了哪些字?

3、指名读词语。

4、开火车读词语,认生字。

四、学儿歌,读拼音

1、找出红色音节带调拼读。

2、儿歌中还有哪些音节自己会读?

3、领读儿歌。

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读儿歌。

五、布置作业

1、抄写音节:ju qu xu

2、练读课文。板书设计

j q x

j—i→ji j—i—a→jia j—ü→ju

q—i→qi q—i—a→qia q—ü→qu x—i→xi

x—i—a→xia x—ü→xu

汉语拼音7 z c s

教学目标:

1、学会z c s三个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z c s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3、学会zi ci si3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它们的四声。

4、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教学重点、难点:

1、z c s的发音及zi ci si的整体认读、识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z c s的发音是是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拼音卡片。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学会z c s三个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教学重点、难点:

z c s的发音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在拼音王国中认识了许多拼音朋友,你们还记得它们都是谁吗?我们这节课,我们再认识声母z c s3个声母朋友。

二、学习声母z c s的音形

(一)学习声母z的音形

1、出示z的图,学习字母的音

⑴问: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⑵你能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学生试读。

⑶讲:你们可以借助“字”的音来读字母z的读音。发音时,舌尖向前平伸,顶住上牙门齿背,憋住气流,舌尖稍微放松,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注意读得轻短些就是z的音了。自己试试? ⑷教师范读z。

⑸学生练读z,体会发音要领。

2、记忆z的形

⑴问:看看图有什么好办法记住z的形呀?

⑵学生说记忆顺口溜:像个小2z z z。

(二)学习声母“c”的音形

1、出示c的图,学习字母的音

⑴ 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呀?

⑵你能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学生试读。⑶讲:你们可以借助“刺”的音来读字母c的读音。发音的方法基本与z相同,只是从窄缝中挤出的气流比较强。自己试一试?

⑷教师范读c。

⑸学生练读,体会发音要领。

2、记忆c的形

⑴问:看看图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的形呀? ⑵学生说记忆顺口溜:半个圆圈c c c。

(三)学习声母s的音形

1、出示s的图,学习字母的音

⑴问:你们看这是什么呀?

⑵你能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学生试读。

⑶讲:你们可以借助“丝”的音来学习字母s的读音。发音时读得轻短些,舌尖平伸,与上门齿背接近,中间留一条窄缝,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自己试一试?

⑷教师范读s。

⑸学生练读,体会发音要领;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2、记忆s的形

⑴问:仔细看看图,哪儿像字母s的形呀? ⑵学生说记忆顺口溜:半个8字s s s。

三、指导书写

(1)观察z c s在四线格中的位置,说说发现了什么?(都占中格)(2)让学生观察这三个字母像什么?z像2;c像半圆;s像半个8。(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指导,注意提醒学生书写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3个声母朋友,大家不仅掌握了它们的音形,而且书写得也非常好!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这3个字母与“a e u”组成的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拼读z c s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2、学会zi ci si三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它们的四声。教学重点、难点:

z c s的发音及zi ci si的整体认读。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抽读学过的声母卡片和带声调的单韵母卡片。

二、学习声母z c s与单韵母a e u组成的音节。

1、出示书中z c s与a e u组成的音节,让学生自己试着拼一拼。

2、同桌互拼,相互纠正。

3、指名拼读,比一比谁拼得最准?

三、创设活动情景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一)学习音节zi

1、请一个学生拿着水枪滋水,让学生说一句话。(xx同学在滋水。)

2、问:“滋”的音节是什么呢?带着z头饰的学生说:z的音节就是我”。说完,师带着i的头饰,说:“z是声母,不是音节,要想给„滋‟注音,必须要我这个单韵母i 来帮忙,就成为了音节zi ”。教师板书:zi

3、师范读声母z 和音节zi,让学生听听有什么区别?

4、教师强调:只要把声母z的音读长些、响亮些就是音节zi的音,这叫整体认读音节,不用拼直接读。

5、学生练习读,体会它们的区别。

6、教师板书zi的四声,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7、教师强调:整体认读音节可以直接给汉字注音,注意在i上标声调时要去点。

8、学生练习读zi的四声。

9、用zi的四声调组词或说句子。

(二)学习音节ci si

1、师说:我们都知道c s是声母,不能给汉字注音。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发“刺、词、丝”等的字,要想给汉字注音,怎么办?

2、师板书:ci si。

3、能用学习zi的读音方法试着读读ci si吗?

4、学生练习读,教师纠正。

5、同桌互读,互相纠正。

6、指名读。

7、学习ci si的四个声调,通过组词巩固音节的发音。

四、小结:今天我们又认识了3个声母朋友“z c s”,我们不仅掌握了它们的音形、能够正确书写,而且还学习了整体认读音节并能读准它们的四个声调,真棒!

板书设计

z c s

zī zí zǐ zì za ze zu zuo

cī cí cǐ cì ca ce cu cuo

sī sí sǐ sì sa se su suo

第 三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2、体会学习和劳动的快乐。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读儿歌。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zi ci si指名读、齐读

2、读z c s与其它字母相拼的的音节

二、看图读词

1.指导看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他们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用字、词练习说话。

3、拼读词卡。

4、提问:说说你在家里做哪些事?

5、表扬:小朋友们真是爱劳动的好孩子,个个都聪明能干!那老师看看你们能不能过桥?

三、读儿歌,识字

1、自由打开书本读儿歌

2、找一找:找出带z c s的音节读一读。

3、指名读儿歌

4、谁来当小老师领读儿歌。

5、师生一起边读读儿歌边做动作。

6、指名表演。

7、那老师再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认不认得这些生字朋友,出示生字,指明开火车认读。

7、给生字组词,练习用生字说话。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小,我们不但都会了儿歌,而且认识了五个生字。

板书设计 z c s

擦玻璃

拖地

做贺卡

第四篇:人教新课程数学第二册教案2

第一单元、位

置 第一课时

上、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编书的叔叔、阿姨们给我们带来了两位朋友——聪聪和明明。他们可是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噢,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跳出来帮忙的。同学们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吗?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2、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

同这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板书课题:上、下)

二、探究新知

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的含义

(1)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

(2)出示主题图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

1(3)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3、看书第1页,完成书上的填空。指名口答订正。

三、活动

1、拍手游戏

(1)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2)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的同学动手摆。如,把本子书放在数学书上面,把文具盒放在书上面„„

3、画一幅自己喜欢的能够表示上下关系的画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前、后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做一做的第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前、后”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使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三者相比的相对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做个游戏。咱们玩“老鹰捉小鸡”好不好?(师做母鸡,一生做老鹰,其他生做小鸡)

二、学习新知:

1、师生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2、师提问:我的后面是谁? 生1:是xxx。

生2:是班里的很多小朋友。„„

我在谁的前面?我前面是谁?我后面的3位小朋友是谁?

3、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4、出示第2页主题图。(1)自己根据图画提出问题。(2)小组内解决问题。(3)在书上填写。

三、练习: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问题。

2、小组解决问题。

3、在书上填写。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

左、右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内容、2做一做第1题,练习一第6题。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二者相比的相对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位老朋友,想知道是谁吗?(课件演示米老鼠智慧交通)指挥交通干什么?我们平时走路靠那边走?由此引出左右。

二、学习新知:

1、分辨自己身体的左右。

(1)你能指出你的左边、右边吗?

(2)其实我们身上有些部分也左右,你能找出来吗?

(3)米老鼠想做健身操给大家看一看。(课件演示,学生跟着一起做)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手伸出来。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手伸出来。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手伸出来。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肩抖一抖。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肩抖一抖。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脚跺一跺。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脚跺一跺。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手伸出来。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手伸出来。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手放下来。(4)出示手模型板帖。

2、进一步认识左和右。

(1)你会用左和右说一句话吗?

(2)在日常生活中左手和右手可以做些什么事?(3)说一说你现在坐的位置(左右、左边几个人),3、左右的相对性。

(1)准备好你的各种学习用品。同位两个合作,动手摆一摆。(2)提出要求:

① 把数学书放在课桌的中间。② 铅笔放在数学书的左边。③ 尺子放在数学书的右边。

④ 橡皮放在数学书的左边、尺子的右边。⑤ 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

(3)小组内打乱顺序摆一摆、说一说,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我的左边有什么,你的左边有什么?)

(4)师生共同活动:我举右手,小朋友也举右手,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

1、第4页做一做第2题。

你的前面是(),后面是(),左边是(),右边是()。

从前往后数你是第(),从左往右数你是第()。

2、完成练习一第6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认识左、右 左

右 右

左 第四课时

位置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实际,根据行、列确定物体位置。

2、学会确定物体位置。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正确描述物体位置,理解相对性。教学难点:理解相对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有一位小客人来到我们班里,首先让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二、学习新知:

1、这位小客人坐在哪里呢?他坐在第1组第2个,谁能很快地找出他来?(出现四种找法,分别从前、后、左、右找起)

2、我们一般都是怎样找?(使学生明确一般第一排是从前数,第几个是从左边开始数。)

3、在自己的书上找出第1组第2个小朋友,他就是我们的小客人。

4、教师提问学生指:(1)第5组第4个。(2)第2组第3个。

5、学生小组活动:互相提问并在书上找出相应的小朋友。

6、先说一说你自己的座位,再填空。

你的座位是第()组第()个。

你前面的同学是第()组第()个。

你后面的同学是第()组第()个。

你左边的同学是第()组第()个。

你右边的同学是第()组第()个。

三、练习:

(一)第6页做一做。

(1)教师提出问题:第1行第2个是(),狗在第()行第()个。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3)解决问题。

(二)完成练习一

1、第1题。

(1)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坐成一排,教师提出要求,如:从前往后 第4位同学请站起来,请xxx后面的同学举起右手。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做。

(2)学生自己提出要求,其他学生根据要求做。

2、第2题。

(1)教师提出要求:我们来做拍手游戏。两个小朋友一组,做你拍

一、我拍一的游戏。

(2)学生分组活动。

3、第3题。

(1)教师出示第三题图画,提出要求:请帮小明布置房间。说一

说东西放在什么位置合适。

(2)学生先在小组中说,指名在图画板上贴。(3)教育学生要养成自己整理房间的好习惯。

4、第5题。

(1)看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2)你能根据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3)学生自己解决问题。(4)在书上填空。

5、数学游戏:听反话

(1)教师提出要求:听老师说位置,小朋友做出相反的动作。(2)教师说学生做。(3)学生在小组里活动。

四、生活中的数学。

1、上下楼梯靠右边走。

2、自行车、汽车都是靠右行。

3、北京的公共汽车停在马路右边。

4、香港的公共汽车停在马路左边。„„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第二单元

20以内退位减法

第一课时

十几减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九的算法。教学难点:掌握十几减九的算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9+4=

9+8=

9+6=

9+2= 9+9=

9+5=

9+3=

9+7=

二、学习新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公园玩吗?有一些小朋友也喜欢到公园来玩,他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公园情景图,先突出气球部分)

2、你能不能根据气球部分提个问题?风车部分呢?

3、气球图列式:15-9=

风车图列式:16-9= 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提出了问题,并列出了算式。

4、公园另一角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猜谜、套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列式:13-9=

14-9=

5、观察所列出的算式,引导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十几减9(板书课题)

6、(1)15-9用手中的学具(小棒)摆一摆怎样计算?还有没有其它方法?(2)小组交流自己的方法。

(3)学生汇报,教师把各种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方法,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在小组众说一说为什么?

(4)小结:小朋友们都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那你能不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剩下的式题,并说一说你的想法。

(5)你还知道那些十几减九的算式吗?

(6)教师板书算式,指名口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刚才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了这些题。下面我们来做分水果的游戏。

三、练习:

1、做一做第2题;练习第2题。

2、课件练习:跳木桩比赛(用树桩上的数减小白兔身上的数)。

3、课件练习:帮小蚂蚁回家。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15-9= 6

16-9= 7

13-9= 4

14-9= 5 11-9= 2

18-9= 9

17-9= 8

12-9= 3

第二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二1~6题。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十几减九的内容。教学重点: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教学难点:掌握十几减九的算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二、练习:

1、第1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

(1)学生自己看图,同位两个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2)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口算得数。(3)在书上填写。

2、第2题:这是一道计算题。

(1)教师读要求:得数是几就圈上几个。(2)根据算示圈相应的水果。(3)根据自己圈的写出得数。

3、第3题:这是一道游戏形式的计算题。(1)看图,明确图意:帮小鸟回家。(2)快速口算得数,说给同位听。(3)连线,小组订正。

4、第4题:这是一道口算十几减九的题。

学生独立口算,订正。

5、第5题:这是一道计算题。

(1)明确要求:根据两个图形口算得数。

13(2)同位两个互相检查,看谁算得又对又快。(3)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算式。(4)教师面批面改。

6、第6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1)学生自己看图,明确图意。

(2)同位两个互相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3)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写在书上。(4)全班一起订正。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九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四、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二7、8题,课堂巩固练习。教学目标:

巩固所学十几减九的内容。熟练掌握十几减九的内容。教学重点:学生能根据第8题提出多个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想一想,填一填。

9+()=12

9+()=18

9+()=15 9+()=11

9+()=13

9+()=16 9+()=14

9+()=17

9+()=19

二、课堂巩固练习:快速写出得数,比一比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好(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9+4 =

12-9 =

13-10 = 14-9 =

18-9 =-9 = 17-9 =

11-9 =-9 =

三、练习二7、8题。

1、第7题。

(1)明确要求:快速写出得数,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学生自己练习。(3)全班一起订正。

2、第8题。

(1)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图意。(2)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

(3)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列算式解答(口头)。(4)学生在书上填写。(5)全班一起订正答案。

四、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九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12-9=3

16-9=7(个)15-9=6

第四课时

十几减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2,练习三第1、2题。教学目标:

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算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卡片出示):

8+5 =

7+8 =

7+6 =

15-9 =

6+8 =

5+7 =

5+9 =

13-9 =

18-9 =

14-9 =

17-9 =

16-9 =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识。

1、出示“鱼缸内金鱼游动、鱼缸外两只小猫走动观看金鱼”的画面。首先请学生说明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描述这一生动景象,调动学生的兴趣。

2、多媒体发出声音,同时在左边小猫嘴边出现“13条金鱼,花的8条,黑的有几条“的文字。然后,多媒体再次发出声音,同时在右边小猫的嘴边出现“有13条金鱼,黑的5条,花的有几条?”的文字。

3、引导学生讲述两只小猫对话的意思,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4、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想象自己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

5、组织小组讨论,广泛发表自己意见。小组内可能出现如下意见。(1)两只小猫的对话中,已说出了花金鱼8条,黑金鱼5条。(2)求黑金鱼的条数,10-8=2,2+3=5,5条黑金鱼。求花金鱼的条数,10-5=5,5+3=8,8条花金鱼。(3)我一条一条仔细数的,花金鱼8条,黑金鱼5条。

17(4)这样算得快,8+5=13,13-8=5,13-5=8,5条黑金鱼,8条花金

鱼。

……

6、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对各种方法进行评议。

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广泛反映出各种方法。教师要表扬同学想的方法多,能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喜欢那种方法,并说明理由。

7、教师有导向性的小结。

教师以参与者的语言,表明自己根据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乐意运用“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也要肯定“破十减”等方法的合理性。

三、巩固计算方法。

1、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1题,先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它同学。一方面扩大练习量,另一方面提高兴趣。

2、为变化方式,课把“做一做”第2题做成卡片,以二人“找朋友”的方式,先说加法题后说减法题,互相练习,活跃气氛,提高练习的速度。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练习三第1、2题完全放给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分别说说解题时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分小组,由组长组织同学们交流,交流时要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差一点的同学。教师应加强巡视,主动参与一些小组的交流,了解情况,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十几减几

13-8=5

13-5=8

第五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课堂练习。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所学十几减几的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口算达到一定熟练程度。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来做课堂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书写工整。

二、复习:

1、出示:

6+5=

7+8=

4+8= 11-5=

15-7=

12-8= 看到这些题,你想到什么?你发现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吗?

2、填空,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11

8+()=16

6+()=15 11-3=

16-()=

15-6= 独立完成,订正。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课堂练习:

1、两步运算:

11-9=

15-7=

17-6=

12-6=

15-9=

14-7=

18-9=

12-5=

11-4=

16-8=

13-6=

17-8=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7+8-9=

16-8+4=

10+7-9=

14-6+5=

11-7+9=

13-6+10=

18-9+2=

14-7+6=

15-8+10=

12-3+7=

11-6+3=

17-8+9= 19

13-8+7=

15-6+8=

12-9-3=

6+8+5=

19-7-6=

13-5-3=

3、教师面批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小结:

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8+(3)=11

11-8=3

十几减几

8+(8)=16

6+(9)=15 16-8=8

15-6=9 第六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3~6题。教学目标:

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知识。教学重点:对学困生的辅导。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能来说一说?

二、完成练习:

1、第3题:这是一道计算题。(1)明确要求:先说得数,再写算式。

(2)同位合作,互相检查,看谁说得又对又快。(3)全班用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算士并算出得数。(5)教师进行面批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第4题:这是一道计算题。(1)明确要求:看谁都能算对。(2)学生练习,在书上填写。(3)对速度特别快的学生要提出表扬。(4)全班共同订正。

(5)对全部做对的学生提出表扬。

(6)请做错的同学讲讲自己错在那里,改正错题。

3、第5题:这是一道游戏形式的计算题。

(1)明确要求:帮小朋友坐椅子。五个小朋友各拿一张卡片,卡片上有算式;他们前面有五把椅子,上面有得数,请帮助小朋友坐到相应的椅子上去。

(2)学生口算得数并连线。(3)全班一起订正答案。

4、第6题:这是一道连线题。(1)明确要求:找朋友。

(2)学生根据给出的算式和得数连线。(3)全班共同订正答案。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十几减几

11-6=5

13-7=6

第七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7——13题。教学目标:

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知识。教学重点:对学困生的辅导。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4-7 =

11-5 =

11-8 =

16-7 =

15-6 =

12-6 =

14-8 =

17-9 =

13-6=

二、练习:

1、第7题:

(1)明确要求:看谁全都能做对。注意看清运算符号。(2)学生独立完成。(3)订正答案。

(4)对全做对的学生提出表扬。

2、第8题:小动物爱吃什么?

(1)明确要求:各种水果和蔬菜的旁边有算式,小动物旁边有得数,算一算,看看这些小动物喜欢吃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连线。(3)订正答案。

3、第9题:渗透函数概念。

(1)明确要求:先算出得数,再看看被减数、减数、差有什么特点。(2)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得数。(3)小组讨论。

(4)教师小结:被减数不变的情况下,减数增大,差随之减小,相反减数减小,差随之增大。

4、第10题:在里填上“〉”、“〈”、“=”。(1)明确要求。(2)学生独立完成。(3)全班一起订正。

5、第11题:

(1)看图:说一说图上画的什么意思?

(2)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得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3)引导学生读一读图中对话框中的内容,根据此内容列算式解答。(4)订正。

6、第12题: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7、第13题: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意思?(2)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3)列算式解答,订正。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十几减几

12-5=7(只)

7+6=13(只)13-7=6(只)

13-6=7(只)

第八课时

用数学

教学内容:教科书19页例3,20页做一做。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内容。

2、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几的算法。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根据图意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开火车练习口算):

12-5=

11-8=

8+3=

18-9=

13-7=

11-3=

18-9=

11-9=

15-8=

11-7=

8+7=

16-8=

15-6=

17-8=

16-7=

17-9=

14-6=

9+5=

13-4=

12-6=

13-6=

9+9=

11-2=

16-9= 12-7=

6+8=

15-9=

14-9=

二、探索有关例3的知识:

1、出示例3情景图:

(1)请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由图上的内容你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想提数学问题。(3)教师提问:根据图上所画内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先自己进行独立思考。

2、小组活动:

(1)在小组里把自己的数学问题说给小伙伴听,看谁提得问题多,不合式的其它

同学给他指出来,并讲清原因。(2)学生在小组中提数学问题。

25(3)教师巡视。

3、全班共同提数学问题:只要提的合理的都予以肯定。加、减法均可,重点研究减法。

4、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解答,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三、练习:做一做

1、出示情景图:

(1)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2)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请你在小组中互相提问并列算式解答,我们比比看那个小组提得问题最多。

2、学生小组活动。

3、学生列式解答,并说一说算理。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用数学

13-6=7(人)

8+6=14(个)

16-9=7(人)

第九课时

练习

课型:练习课

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四的练习题。教学目标:

巩固用数学的有关知识及十几减几的内容。教学重点:能用所学数学知识熟练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练习。

二、练习四:

1、第1题:

(1)看图,读题,明确题意。(2)指名说图意。(3)列算式解答。

2、第2题:(1)读题明确图意。

(2)根据问题列算式并解答。(3)订正答案。

3、第3题:看谁都能算对。(1)明确题目要求。(2)学生独立算出得数。

(3)订正答案。(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

4、第4题:(1)看图明确要求。

(2)读题,同位两个口头列算式解答。(3)在书上填写。

5、第5题:

27(1)明确要求:找朋友。(2)口算得数并连线。(3)订正答案。

6、第6题:在()里填上“〉 ”、“〈

”或“=”。(1)明确要求。(2)学生独立填写。(3)订正答案。

7、第7题:

(1)看图,明确图意。(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3)学生根据图意提问题。(4)列算式解答。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用数学 1、15-7=8(只)

15-6=9(只)2、15-6=9(个)

15-7=8(个)4、13-6=7(人)

第十课时

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23页退位减法表。教学目标:

初步感知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排列规律;引导学生找规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重新排出一个减发表。

教学重点: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教学过程:

一、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 11-9 12-9 13-9 14-9 15-9 16-9 17-9 18-9 11-8 12-8 13-8 14-8 15-8 16-8 17-8 11-7 12-7 13-7 14-7 15-7 16-7

11-6 12-6 13-6 14-6 15-6

11-5 12-5 13-5 14-5

11-4 12-4 13-4

11-3 12-3

11-2

二、引导学生找规律:

1、仔细观察20以内退位减法表,看看算式是怎样排列的,一共有多少个?

2、小组活动:请小朋友们在小组中互相商量商量,看看这个表有那些规律?

学生可能找到横、竖、斜等各种规律。

3、组与组之间交流,教师启发: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三、各小组用事先准备好的算式卡片重新排一个表,以展示各组的新发现。

四、利用退位减法表复习:

1、把差是6„„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说一说差是6的算式有哪几道?除了表中算式,还有哪些?生答,师板书。

2、看一看这些算式,哪些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哪些是我们刚刚学习的? 29 哪些是以后要学算式?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11-9 11-8 11-7 11-6 11-5 11-4 11-3 12-9 12-8 12-7 12-6 12-5 12-4 12-3 13-9 13-8 13-7 13-6 13-5 13-4

14-9 14-8 14-7 14-6 14-5

15-9 15-8 15-7 15-6

16-9 16-8 16-7 17-9 17-8

18-9

第十一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五1~7题。

11-2 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所学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练习。

二、练习:

1、第1题:把差是6„„地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小组合作完成。

2、第2题:

(1)看图,明确题意:一图四式。

(2)学生同位两个互相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3)根据图意和问题列算式解答,写在书上。(4)订正答案。

3、第3题:

(1)明确要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学生独立完成。

(3)订正答案(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

4、第4题:

(1)明确题意:根据图写算式。

(2)学生自己尝试读题,并提出数学问题。(3)列算式解答,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5、第5题:

(1)明确要求:先算出得数,再仔细观察竖着每一组的三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2)学生书写得数。(3)订正答案。

31(4)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6、第6题:小松鼠采松果。

(1)故事形式引出:有一天,松鼠妈妈对松鼠哥哥和松鼠弟弟说:“孩子,你们已经长大了,要帮妈妈做事了。今天,你们就去森林里采些松果来吧!”小松鼠愉快地答应了。过了一会儿,两只小松鼠回来了,松鼠妈妈看到孩子这么能干,高兴极了。一个劲儿夸奖他们,说:“你们真能干,一共采了12个松果。”松鼠弟弟说:“哥哥猜得多,我只采了5个。”亲爱的小朋友,你知道松鼠哥哥采了多少个吗?”

(2)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说答案,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3)口头列算式解答。(4)写在书上。

7、第7题:旅游公司汽车出租情况。(1)看统计表,明确要求的是还剩多少辆?(2)学生根据题意自己解答。

(3)订正答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4、16-9=7(只)6、12-5=7(个)

第十二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五8~11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所学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练习。

二、练习:

1、第8题:这是一道计算题。(1)明确要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学生独立完成。(3)订正答案。

(4)有错的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是怎样的,每一步的计算结果是多少?

2、第9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

(1)看图,同位两个互相说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2)根据问题列算式解答。(3)订正答案。

3、第10题:比一比。

(1)明确要求,看谁先夺得红旗。(2)各小组派代表参加比赛。

(3)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并奖励给一个小标志。(4)再加入几组比赛题,尽量让学生多参与。

4、第11题:这是一道用数学的题。(1)看图,说图意,提出数学问题。(2)列算式解答,指名板演订正。(3)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5、思考题:小组讨论完成。

一共12人,每两人之间插入一个女生,一共能插入11人。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四、补充练习

1、在○

里填上“〉 ”、“〈

”或“=”。

5+6 ○8

15-7○ 6

12-6 ○15-4

五、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13-6 ○6

12+2 ○15

16-8○ 8

11-2○ 7 10+5○ 13-7

17-9 ○18-10 整理和复习

11-5=6

13-4=9 第三单元

图形的拼组

第一课时

平面图形的拼组

教学内容:教科书27页例

1、例2,28页做一做,练习六1、2题,30页折纸飞机。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

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知道大家平时特别喜欢折纸,今天我们一起来折一折好吗?

二、学生自主探索有关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知识:

1、做小风车:

(1)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风车。

(2)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和一张正方形的纸根据例1要求:沿虚线折一折。(3)汇报交流自己折后的发现,教师小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做小风车,使学生既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2、平面图形的关系:

(1)学生准备好学具(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

35(2)教师提出要求: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独立操作。

(3)用你手中的图形拼组,可以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没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操作。

(4)小组互相交流: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5)全班共同交流,学生到黑板上演示。

(6)说一说你通过这些平面图形的拼组有什么收获?

三、练习:

1、完成28页做一做:你会剪出一个吗?(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各种办法。(2)教给学生最简单的方法。

(3)让学生说一说通过用圆形纸剪成一张正方形的纸,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看到有时圆和正方形是可以转化的,从而学习用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2、完成练习六第1、2题。

4、自己想想还能用什么拼成什么?

5、30页教你折纸飞机。

四、小结: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

2、谈一谈你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平面图形的转换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 教学目标:

1、创设探究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充分感知长 36 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咱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让我们用掌声将它请出来!

演示:小鸡豆豆自我介绍:我叫豆豆,是图形王国的向导。如果你想到图形王国去游玩,就得先说一说图形王国里面有哪些图形是你学过的?(演示:引出四种平面图形。)

这些图形,已经是我们熟悉的朋友了,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将它们进行转换。(板书课题:图形的转换)

二、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演示:豆豆送来长方形和正方形。

瞧!豆豆给我们送来了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

你们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几条边呀?(四条。)演示:四条边分别闪烁,变色。

请大家先拿出长方形的纸,我们一道来摸摸长方形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再拿出正方形的纸,摸摸它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两组对边。

好!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豆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豆豆: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你们谁知道?(指几名学生口答。)他们说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分组来动手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2、合作交流。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大家看一看,红盆中都有哪些东西?(毛线、直尺、笔。)待会儿,你们在找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的时候就可以用它。当然了,如果你有别的方法,不用这些东西也可以。学生操作、探究、交流,教师指导。

谁愿意把你找的结果告诉大家?

三、探究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刚才,大家用很多方法知道了长方形的长边和长边一样长,短边和短边一样长。也就是说长方形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还知道了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板书:四边相等)

现在,豆豆要来考靠大家。

1、长方形转换成正方形。(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

你能将这个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吗?拿出长方形纸试试看。把你的方法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学生边做边讲。)

2、正方形转换成三角形。(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怎么样才能将这个正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呢?你来试试看!(学生边做边讲。)

3、圆转换成正方形。(出示圆和正方形。)

圆和正方形是一对好朋友,你想知道怎么样才能把圆变成正方形吗?好,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方法。看明白了,就可以动手来折一折、剪一剪(学生操作。)

4、不规则图形转换成规则图形。

蓝色学具盆里,还有很多不规则图形,拿出来看一看,能不能将它们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图形王国中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下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

立体图形的拼组

教学内容:教科书28页例3,28页做一做,练习六3——7 教学目标:

1、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之间、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拼面图形的拼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立体图形的拼组,看看立体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学生活动

1、教师提出要求: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块,请你选择一些自己拼组看看发现了什么?拼完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2、学生进行拼组活动。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4、全班共同交流。总结出立体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三、练习1、28页做一做:这是一个由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转换的活动。用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做一个圆柱,学生独立操作即可。做完后谈谈自己的体会。使学生看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2、第3题:这是一道数小正方体个数的题。数正方体的个数。

3、第4题:这是一道连线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感。

给出了一个长方体,另外给出了它的三个面,让学生判断这三个面哪个是它下面的面,哪个是左边的面,哪个是后边的面。

4、第6题:这是一个拼图的活动。

5、第7题:

四、小结: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

2、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立体图形的拼组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数数

数的组成

教学内容:教科书31~33页,练习七2、4题。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 41 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在各种数数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渗透数与实物对应的思想。

3、培养学生对100以内数的兴趣,养成在活泼氛围中进行合作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是多少。教学过程:

一、利用旧知引入,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今天是我妹妹的生日,这儿有一块插了蜡烛的蛋糕(20根),猜猜看有多少根?

2、谈话:老师把蜡烛变成了小棒,在你的桌子上,请你数一数到底有多少根?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小棒怎样表示能使人一眼就看出是20根?

4、小结:10个一是一十,2个十就是二十。

5、以这二十根小棒为标准,估计桌上的小棒总共多少根,引入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提出问题:你们想学些什么呢?

二、重视学法探究,解决问题

1、在尝试和思考中学会数数:你们会数20到100之间的数吗?(学生试数)

(1)同位配合,一人拿小棒,两人一起数:从21数到30。(2)一根一根地试数小棒,从31数到100。

(3)10根10根地数100根小棒,归纳:几个十就是几十,10个十是100。

2、在观察和游戏中掌握数的组成:(1)观察三张卡片:

用小棒表示64、22、42的组成、用汉字表示三个数的组成。(2)看图回答问题:

① 出示6捆小棒(每捆10根)和4根小棒,它是怎样组成的?一共是多少?

② 出示2捆小棒和2根小棒,一共是多少?它是怎样组成的? ③ 出示数(四十二),用小棒表示,说说它的组成。

④ 小结:几十就是由几个十组成的,几十几总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师生“对口令”:

师生

2个十9个一

4个十8个一

6个十

七个十9个一

…… 学生当小老师,出题考大家。(4)33页做一做:独立完成。

三、体验成功愉悦,独闯难关:

让学生独立解决智慧爷爷在各个难关中提出的问题。

1、与七十相邻的两个数是()和()。一百里面有(里面有()个一。

4个一和6个十组成()。

数出三十二前面的五个数:

.2、接着数:

九十四、九

十五、()、()、()、()、()。()、()、()、()、八十一、八

十二、()。

3、练习七第2题:百球图(估一估,数一数)。

4、练习七第4题:帮小动物回家。

四、总结:

43)个时,一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那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数数

数的组成

10个 十是100,10个一是10,2个十是20 64由6个十和4个一组成 22由2个十和2个一组成 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第二课时

读数

写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34~35页。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2、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3、进一步尝试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获得新知。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数位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十个十是(),一百里面有()个一。2、6个一和3个十组成()。3、7个十和6个一组成()。4、8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5、62里面有()个一和()个十。

二、学习读数、写数:

1、教学例4:

(1)同位两个一组摆出24根小棒。先说一说它的组成,然后想一想,2捆(即20根)应摆放在计数器的那个数位上?4根呢?

(2)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柱,4个一在各位上拨4颗珠。

(3)在数位板上用数字卡片摆出24,并读出来。提问:“2在哪个数位上?4在哪个数位上?”

(4)教师再摆出42根小棒,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以上过程。当学生写出并读出42以后,让学生对比24与42中的“4”、“2”的意义,加深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

2、教学例5:

(1)学生独立写出例5中上面一组数,写完后轻声读一读。教师将写得又整洁又美观的学生作业进行展示,并抽出其中一个数(如67)提问:6在哪个数位上?它表示什么?7呢?”

(2)例5下面一组数的教学过程与上面一组数大体相同,应强调的是: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要用0占位。

3、教学例6:

45(1)让学生利用计数器拨珠。先一个一个地拨,在个位上拨9颗珠后提问:“再拨上一颗是几颗?”“10个一是非颠倒多少?怎样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

(2)在十位上,一个一个地拨,拨出9颗后提问:“这9颗珠表示多少?”“再拨一颗表示几个十?”“10个十怎样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怎样读写?”

(3)学生在课本上尝试写出一百,并轻声读一读。

(4)教师在黑板上展示100的写法,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和老师写的比一比,看谁写得整洁、美观。对写得不美观的在练习本上再写一次。

(5)请学生对着数位表,同位互相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二、三位各是什么数位?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然后在数上填空。

(6)让学生再回头看例

6、例6中自己写的数,并读一读,然后想一想,写数和读数是从哪边(左边和右边)开始的?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精灵聪聪说的话:“读书和写数,都应从高位起。”

三、练习:35页做一做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七的练习、生活中的数。教学目标:

1、巩固前面所学的读数、写数的知识。

2、熟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你按要求数数:

46(1)从31数到42。(2)从89数到100。(3)从99数到90。(4)数出50后面的7个数。(5)数出66前面的8个数。

2、听老师读数写数:

二十八

三十七

四十九

百 七十七

五十四

三十二

二十一 六十八

五十一

三十三

九十六

二、练习七 :

1、第1题:这是一道数数题。指名让学生数出本班同学的人数。

2、第2题:这是一道估数题。

先让学生估计一下一共有多少个皮球,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再让学生数一数,看看自己估计的差多少,并说一说怎样数比较快?

3、第3题:这是一道数数题,数出指定数的后面的五个数。让学生同位两人合作完成,教师抽查。

4、第4题:这是一道以游戏形式复习数的组成的练习题。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要求。独立连线,指名说一说怎样帮助小动物找家的?

2、第5题:找出数学课本的第23、36、50、79、87、100页。先摸摸50页有多厚,再摸摸一百页有多厚,以增强学生的数感。

3、第6题:这是一道写数的题。教师读数,学生独立写数,指名板演。

4、第7题:这是一道按顺序填数的题。

要求学生先想一想数序列化,再填数。口答订正。

5、第8题:这是一个猜数游戏。猜一猜,我卡片上的数是几?

三、生活中的数:

1、2000年奥运会我国取得28枚金牌。

2、今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3年。

3、公共汽车准乘56人。

4、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的数量能用100以内的数来表示?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读数

写数 10个 十是100 10个一是10 2个十是20

第四课时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38~40页。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能根据数位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重点: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77数到100;从63数到56。

2、写数:三十六

四十八

五十二

七十五

二、自主探索:

1、数的顺序。

(1)观察100以内百数图(课本上),想一想这些数的排列有那些特点?(2)学生独立填满表中空格,重温100以内各数的顺序。然后两人一组,进行找数活动。可模仿小精灵聪聪和明明的提问,采用互问互答的方式找数。

(3)按第1题的要求给指定的数涂色。在涂色活动中加深对数位意义的理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进一步探索百数图的排列规律。让学生4人一组,利用手中的其它百数图进行。找出规律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2、比较大小。

(1)出示39页主题图:左边母鸡一个月下28个蛋,右边母鸡一个月下26个蛋,比一比,哪只母鸡下蛋多?

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比法。

(2)比较学生的各种比法,引导思考:“如果没有鸡蛋图,怎样来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能不能找到一个比较方便的比较方法呢?”由此引入比较用计数器表示的两个数的大小的问题。

(3)学生四人一组,用计数器摆出例8左图中的两个数38和45,然后想一想: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再用同样的方法比较右图中32和30的大小。

(4)引导学生归纳比较两个两位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三、练习:

1、39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应用学到的方法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在圆圈里填上“>”、“<”、或“=”。订正时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2、39页的思考题。

讨论一下,小兔手里的卡片应该怎样放?为什么?指名说一说。答案:38 <58< 60< 79< 98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

28>26 39<45 32>30

第五课时

比多少

教学内容:教科书40页例9,练习8第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2、使学生从活泼可爱的小金鱼身上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准确的语言描述100以内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第五篇:《人是什么》教案2

《人是什么》教案

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 孙玉群

教学目标: 理解文章中心内容;

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加强自身修养。教学重点:

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预习:自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

伫立 挑剔 伉俪 慰藉 暮霭 风烛残年 格格不入 风雨不蚀 多愁善感 完成课后第一大题;并划分全文结构。

一、学生交流《人生的境界》读书笔记,由此思考人生的意义。

二、解题:标题“人是什么”,好像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三、解决课后第一大题

爱因斯坦: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是社会的。/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评论: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生命是短暂的。评论: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歌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评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评论: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孔子:生无所息。

评论: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新时代的人应该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生无所息。讨论: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在谈论“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雨果、加缪两人的观点是忧郁、悲观、消极的。而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等人的观点是积极乐观的。

讨论:作者说这些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个一致性体现在哪里?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四、划分全文结构 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

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个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三个组成部分一一展开论述。

学生划分出这三个部分。思考讨论: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和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

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幸福和满足。

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

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五、重点语句的理解(质疑思辨)

1.“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 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歌德论及西西弗斯,却是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而感到满意、自豪。

2.“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便是死亡。“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样一种状态就等于死亡。“达到了(绝对)满意”,就是自满,停顿下来不再前进,什么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动机都已停止”了。正面的意思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干一件事,“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3.“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 圆明园是废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说成“秋天里的春天”,这个“秋天”并非自然的季节,而指废墟的景观。

4.作者把现时看成1,对未来的憧憬看成是0,是为了说明什么? 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理想越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这是要说明憧憬未来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5.作者为什么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 往事──现时──未来,是生命的进行曲。人是有思维的,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是生命思考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思考,决定着怎样把握现时。所以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可以从生命的过程上去阐明问题,可以从想和做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可以把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阐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阐明我们应该怎样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教后记:

1.第一部分的板书设计为: 爱因斯坦:人是社会的

雨果:人生是短暂的────共同点: 加谬:人生是辛苦的────忧郁、悲观 歌德:人生辛苦但无怨

康德:人生是不断的创造──共同点:人生=不断的工作、创造 孔子:生无所息 2.第二部分板书设计:

回忆往事

得到快乐,增强信心,瞻望未来,弥补不足

把握现实

把握现实,献身中华 给人希望、信心、动力

憧憬未来 3.练习设计:

做一个摘抄工作,摘抄人生格言警句。

下载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案,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案,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化学 原子结构复习教案

    第一节 原子结构 学法指导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基础理论。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能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

    课题2氧气教案-

    课题2 氧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3、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

    课题2化学肥料教案

    课题2化学肥料 教学目标: 1 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学会化肥的简易鉴别 2 培养知识归纳和表达能力,.培养观察分析实验探究能力 3 感受化学对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树立学以......

    课题2 氧气(教案)

    课题2 氧气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 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

    六年级英语上册 单词表教案2 人教新版

    单词表 Unit 1 by [bai] 经,乘 foot [fut] 脚 bike [baik] 自行车 bus [bʌs] 公共汽车 train [trein] 火车 plane [plein] 飞机 ship [ʃip] 船;舰 subway ['sʌbwei] 地铁 h......

    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2全套教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必修2)

    荷塘月色【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

    人教新课标必修2指导教案:离骚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6 离 骚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离骚》是我国古代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