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0《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例3)》教材分析范文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4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些学习经验为小括号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本课以生活情境“剪五角星”引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认知冲突,引出小括号,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小括号,感受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同时小括号的出现可以增加式题的变化,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乐趣。
教学准备:课件、五角星学具。
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生活引入
课前准备:班级将选拔运动员参加学校运动会,在前一晚布置学生回去完成两项体育项目自测:1分钟计时跳绳和20米行进托球。
教师:昨天两项运动完成情况怎样,谁来说说。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
(1)我是先进行一分钟跳绳()下,再进行托球练习。
(2)我是先进行托球练习,再进行一分钟跳绳的,我跳了()下。
教师给予肯定,并小结:虽然这两项运动大家完成顺序可能不同,但都很好完成布置的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熟悉事例,在谈话交流中让学生初步感知顺序不同,达成效果是相同的意识,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生活经验。】
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的素材
1.读懂情境,了解信息
教师:为了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运动,老师想请欢欢和乐乐剪一些五角星送给学生。
(课件呈现教材第74页例3情境图。要求动态演示,先出示10个五角星,再出示主题图,主题图中的两位小朋友分别是欢欢和乐乐,对话内容依次出现。)
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表述信息内容:原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
教师:你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课件出示):还剩下几个五角星? 教师:请同学完整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
教师: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找已知条件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是学生初次研究运算顺序的知识,生活情境的支撑为学生提供新知研究的素材,课件的动态演示,为理解运算顺序奠定基础。】
(二)分析问题,初步形成策略
1.动手操作,直观感悟
(1)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五角星或学具代替,摆一摆情境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学具摆出问题。摆好后,与同桌交流你的方法。
(2)说一说
汇报交流。教师请一名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五角星在黑板上摆一摆。
2.分析研究,确定思路
预设情况: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交流学生的作品,在分析比较中巩固对问题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对五角星的摆一摆,再现问题情境,直观了解剪五角星中两次操作,巩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初步确定了解题思路。为符号表征过程中顺序理解的奠定了基础。】
(三)认识“小括号”,理解意义
1.旧知解决,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要求“还剩下几个五角星?”你打算怎么解决?试着在稿纸上列式子。
教师补充:你能用不同的算式来解答吗?
汇报交流。可能出现解决的方法有:(课件出示)
(1)先用总数减去2个,再接着减去3个。
10–2–3
(师板书)
教师追问:这道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减去2个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个后还剩多少。
继续板书计算结果。10–2–3=5(个)
(2)我是先算一共减去多少个,再算还剩下几个。
2+3=5(个)10–5=5(个)
(师板书)
(3)我是用一道算式来解决的。
10–2+3
2.分析算式,感受“小括号”的必要性
教师板书算式“10–2+3”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10–2+3 这样列式行不行?
引导学生计算,让学生发现结果与实际剩下的个数不符。
可能会有学生反馈:,如果这样列式,就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就必须先算10–2=8,再算8+3=11,结果就不对了。
3.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教师:这道题,如果要先算加法,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同桌之间商量,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添加一个记号,说明算式中要先计算“2+3”。
同桌合作,尝试创造。
汇报交流,请学生上来板演。预设情况有:
(1)加一个框框:
(2)加一条横线:
(3)加一个圈圈:
(4)加一个():
教师肯定学生创造这么多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么多的方式,说说自己什么感受?
学生说感受,可能会说:方法很多,杂又乱。教师分析小结,引入小括号。
4.认识“小括号”,感受符号化思想
(1)认识小括号。
教师:同学们的创造都有价值,但我们是否应该选用统一的,简洁的符号,来表示先算的“2+3”呢?刚才有同学的想法与数学家们想法一样。创造出“()”,我们叫它他小括号。表示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先计算。(课件出示小括号的写法,加重颜色,动态闪烁)
(2)小括号的写法和读法。
如:将学生创造的第(4)个算式突出颜色分析,并说明: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数,再算小括号外面的。(课件出示算式,突出小括号左右各一个相对的弧,规范写法。)
回顾例题,完善解答方法。
教师示范读出带小括号的算式,“10减2加3的和”,学生模仿试读。
教师:我们用一种新方法解决了“先算一共剪了5个,再算还剩下5个”的数学问题。这种带小括号的算式你了解计算的顺序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经历“小括号”的形成过程,理解小括号的含义,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严谨。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5.运用“小括号”,掌握运算顺序
变式练习:(课件出示)
(1)15+(4-2)
18-(3+8)
请学生说说每题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10+()=15
()-30=52
教师:“10+()=15”的小括号与“5+(2+4)”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10+()=15”中小括号表示未知数,而“15+(4-2)”中的小括号里的加法算式表示先要计算。
(3)10–2 +3=5
10–(2 +3)=5
教师:回忆这两个算式,想一想小括号在算式中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添加小括号?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分析比较,得出:没有小括号的算式从左往右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层次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更加清晰掌握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计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课件出示)
1.练习
18-(5+6)=
4+(15-6)=
25-(7+3)=
8+(3+15)=
2.下面各题中,哪题先算8+4。
16-8+4=
8+4-5=
16-(8+4)=
3.有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通过对比发现异同点,提醒学生注意审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师: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括号,你知道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请举例说说。
第二篇: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材说明
教材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系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既是前面已学加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本节教材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减法计算,二是有关求两数相差多少的数学实际应用问题。其知识内容包括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等三个方面。在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计算的编排上,教材利用一幅标明各种儿童玩具价格的情景图所提供的素材引出例1和例2,例1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例2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减法,更好地理解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经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过程,教材还配合计算过程安排了摆小棒的情景图,让学生在摆小棒的过程中领会和感悟减法计算特别是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练习十二安排了14道题(包括一道思考题),其中第1~4题和第7题主要用于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第5、6、8题主要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其余是综合性练习。
有关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计算应用的内容,教材利用作业评比事件所提供的信息引出两道例题。两道例题在素材的选择上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切实感受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数学,以此加深两位数减一位数减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集中安排两道例题和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切实感受“求两数相差多少”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明确“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就是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多几”的道理,从而为今后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例3和例4都安排了摆学具的情景图,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的操作过程,获得解决比多、比少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在练习十三除安排了一些运用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外,还安排了较多的计算题。这样安排,不仅可以更好地巩固前面所学习的计算内容,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将计算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两者之间的联系。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可用6课时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应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突出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
本教材内容既是20以内减法和整十数减整十数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特别是两位数退位减法的基础,它在整个100以内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原有知识,另一方面也要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做好准备,如在“36-8”的教学中既要注意20以内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迁移,又要为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中的“退位”做好准备。突出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一是教师要有整体把握和处理教材内容的意识,从备课到组织教学过程都注意突出所教内容的前后联系;二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过去所掌握的计算方法解决本节计算问题,让学生感受本节内容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2.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掌握计算方法。根据本节教材内容特点,教学时应避免教师过多的讲解,尽量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去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具体来讲,由于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整十数可直接利用过去已掌握的方法进行计算,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因此让学生自主探索即可掌握其计算方法。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要相对难一些,可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合作探讨,互相启发等途径去发现和总结其计算方法。3.重视学具拼摆。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特别是其中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探索比多、比少数学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学时要重视学具拼摆。让学生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去发现两位数减一位数当个位上不够减时,怎样去用十位上的“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以此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动作表象去获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解决求两数相差多少数学问题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过程一方面发现解决求两数相差多少数学问题的具体方法,另一方面又从中发现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也就是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多几的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比多、比少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培养他们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4.让学生切实经历学习计算方法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物观察、学具拼摆等活动经历探索、发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特别是在退位减法教学中充分利用“6减8不够减怎么办”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从摆小棒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并据此找到解决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问题的办法。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增强他们对这一计算方法学习和掌握的实际感受。
5.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买玩具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出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减法计算,让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次,在解决求两数相差多少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用减法去解决,从而体会到我们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都是有用的。另外,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让学生获得在生活中怎样去比较两种物体多少的方法,培养他们用比多比少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关于例1及“做一做”第1题的教学。
例1安排的是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教材设计了如下情景图。
利用图上提供的玩具价格和两个小朋友各有的钱数等信息引出可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列出35-2和35-20两个减法算式。这两个算式一方面反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两种不退位减法;另一方面又为学生在后面的笔算加减法学习中理解为什么要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提前做了孕伏。教材中的情景图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它不仅引出了例1和例2的计算,同时还给学生发现其他的数学问题留下了空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与过程,教材还安排了两个小朋友摆小棒的插图,插图提示学生也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上面的不退位减法。
教学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搞清楚各种玩具的价格和两个小朋友各有多少元钱。然后引出35-2和35-20两个算式。在指导学生观察图时,教师可提出“图上画了些什么”、“两个小朋友看到玩具的价格后想到了什么问题”、“两个小朋友提出的问题怎样解决”等问题,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引出两个减法算式。接着,启发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算出35-2和35-20的差。学生摆小棒时要注意突出两种摆法的区别,让学生明确35-2是从3捆5根中拿去2根小棒,35-20是从3捆5根中拿去2捆小棒。计算后还可适当引导学生对两个算式的结果和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两种不同计算方法的理解。教科书第68页“做一做”第1题是一组针对性很强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感受10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
练习时应由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后让学生适当交流一下自己的算法,重点说出计算时想的过程,要特别注意让学生竖着比较上、下两个算式在算法上的区别,以此进一步强化两位数减一位数在个位上减、两位数减整十数在十位上减的计算方法。2.例2及“做一做”第2题的教学。
例2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这既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利用例1的情景图所提供的一个条件和一个小朋友已有的钱数提出一个问题,并从问题中引出36-8的减法算式。得出算式以后,又通过一个小朋友提出“怎么算呢”的疑问引出摆小棒的方法。摆小棒时,一个小朋友提出“6减8不够减怎么办”的问题,这个问题既反映了退位减法的难点和关键,同时也表达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它可以起到启发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途径的作用。教材中的摆小棒图(见下图),特别是右边小朋友的摆法和想的过程非常重要,反映了退位减法的实质,为学生发现和总结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提供了依据。
教学时,除了重视学生观察图,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并引出问题外,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充分利用“6减8不够减怎么办”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心理需要。
(2)利用上图右边小朋友摆小棒的提示作用,让学生从中发现解决退位减法计算问题的突破口,并从中总结出其计算方法。
(3)教材上只给出了摆小棒算得数的方法,如果有学生利用数的组成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即将被减数36分成20和16,再算16-8=8和20+8=28,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较完整地说一说这种计算方法。
摆小棒时要注意突出“打开一捆和6根合并再减”的操作过程,通过这种操作过程更好地突破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的难点。教科书第68页“做一做”第2题是一组集中巩固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练习题,可用它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教学时一是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方法;二是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以此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并在计算中逐步形成计算能力。
3.关于练习十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第3题和第7题是两道用减法解决的求剩余问题,条件和问题都通过情景图和图上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反映出来的。练习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从图中找出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并独立解决问题。解题时可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想的过程。
第9题是一组有关加减法计算的混合练习,同时也体现了分类思想(实际上是按得数给算式分类)。练习时,可让学生先计算,然后说出这些苹果摘下后分别放在哪个筐里;也可采用连线的方式说明各个苹果应放在哪个筐里。
第10题连续减9,并且每次都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还可以为以后除法意义的学习起到提前孕伏的作用。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一说连续减9的计算过程。如果学生有兴趣,在最后一条横线上写出差“18”以后,还可让他们连续减9直到差为0,并说一说从90里面连续减了几个9以后差是0,以此为后面学习除法的意义和有关倍数问题做好准备。
第11题和13题是与第3题和7题基本相似的练习题,这些习题除可以巩固所学减法计算外,还可以为后面“用数学”特别是根据图中相关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起一定的准备作用。
思考题反映的是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实际问题,教学时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1)一人与他人握1次手共2人,握2次手共3人,握3次手共4人„„握39次手共40人。(2)小红与每人握一次手,共握了39次手,也就是与39人各握一次手,加上小红本人就是40人。完成以后,让学生分组交流一下解题时的思考方法,还可以让他们举例说一说实际生活中的其他类似问题及其解法。4.例3及第72页“做一做”的教学。
例3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解决这类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教材设计了一个“作业评比”的情景图。图上画出了小雪、小磊、小华等人在作业评比中所得到的红花,并根据各自所得红花的不同朵数,很自然地引出“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红花”的问题。提出问题以后,教材给出了两种解决的办法:一是用减法直接算出答案;二是用摆学具的方式摆出12朵比8朵多4朵。在摆红花的过程中,教材利用了学生在第一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初步认识的“同样多”的概念,把小雪所得的红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磊得的同样多的8朵,另一部分是比8朵多的4朵,这里的4朵也就是小雪比小磊多得的朵数。教材在图中还提供了小华等人得红花朵数的信息(如下图),这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从而促进他们主动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更好发展。图下面两排红花的朵数相对于例3所提出的问题来说是多余的条件,教材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主动选用图中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时,可用多媒体将教材上的情景图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可先只出现四排红花和3个小朋友,在学生搞清楚小雪、小磊、小华各得多少朵红花的基础上再出现左边和右边两个小朋友所说出的话。然后再启发学生根据两个条件提出“小雪比小磊多几朵红花”的问题。提出问题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主要围绕“谁与谁比”、“怎样比”等问题进行,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比的方法。教学中,还可让学生结合讨论用学具摆一摆,使他们在摆的过程中感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过程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实际上就是用大数去和小数比,把大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小数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小数多的,多的部分是几就是大数比小数多几。无论是算还是摆,都要特别重视学生对“谁与谁比”、“谁多谁少”等问题的思考,并根据这些问题去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至于思考的过程,不必要求学生用套话说出。
教科书第72页“做一做”的习题是一道巩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问题解答方法的题目。教材采用小松鼠比松果的形式出现问题,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道题可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让他们交流解决的方法和过程,重点说一说“谁和谁比”、“怎样比”等问题。5.例4及“做一做”的教学。
例4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如果将它和例3综合起来看,它们刚好反映了“求两数相差多少”问题的两种情况,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教材利用例3的情景图所提供的“作业评比”信息,由“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红花”很自然地联想到“小磊比小雪少得几朵红花”的问题。对于问题的解决,教材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边摆学具边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摆学具时仍然是用小磊得的红花去与小雪得的红花一一对应,在此基础上把小雪得的红花分成两部分,即与小磊同样多的部分和比小磊多的部分。这样不仅突出了谁与谁比、同样多、谁多谁少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摆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小磊比小雪少几朵也就是小雪比小磊多几朵。这不仅突出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问题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问题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了求两数相差多少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摆的基础上,教材还突出了用减法计算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这体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问题的方法。
例4的教学要紧密联系例3,首先引导学生根据例3的情景图和“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红花”的问题去提出本题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例3的解题过程去探索“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红花”的解决办法,包括摆学具的方法。最后让学生把例3和例4结合起来,揭示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问题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问题之间的联系。教学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求出小磊比小雪少得4朵红花以后,可启发学生围绕“和例3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就是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少几的道理。摆学具时用小雪所得红花中与小磊同样的部分去与小磊的红花一一对应,在此基础明确小雪的红花由与小磊同样多的部分和多的部分组成,从而得出小雪比小磊多的朵数也就是小磊比小雪少的朵数。“12-8=□”只作为解决“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的一种方法,让学生知道用减法计算也可以解决求两数相差多少问题就可以了,在列算式的问题不必做过高的要求。教科书第73页上的“做一做”是一道巩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问题解答方法的习题,要求学生在观察图、明确条件和问题的基础上列算式解答。教材只给出了情景图,既无法用数数的办法解决,也不便于用学具摆,需要通过减法计算才能解决,其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问题解答方法的理性认识,提高其解题能力。
该题学生列式解答一般不会有多大困难,重点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谁与谁比、怎样比的道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
6.关于练习十三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练习十三中的习题,教材在安排上既重视了求两数相差多少问题的解决,又注意了对前面已学的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减法计算的巩固,并且两方面内容穿插编排,体现了练习的综合性。在计算习题的编排上,教材不仅注意了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计算的混合编排,而且还注意将前面所学的加法等内容带着练习,以全面巩固前面已学的加减法计算。在求两数相差多少问题的编排上教材采取了几个重要措施:一是所有问题都以情景图的形式出现,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减法计算更加紧密地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切实感受减法计算的价值。二是整体编排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以全面提高学生解决求两数相差多少问题的能力。三是注意问题的探索性和开放性,在第5、7、14题中都安排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的解题要求,给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留下了空间,第11题更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提出多种不同的问题。教材还在第77页安排了几道形式比较新颖的习题。例如,第14题将用加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和统计知识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象形统计图告诉学校三种球的个数,然后让学生在解答求一共和求两数相差多少问题外,再提出其他问题。该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有关知识,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再如,第15题是一道开放性的习题,学生填写时可以作出多种不同的选择。
练习第2、4、6、10、12、13等计算题时,先要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可适当选择一些题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方法,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第3题求出两个问题以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两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强化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就是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多几的规律。练习第5题和第7题时要突出“其他问题”的提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都要给予肯定,并可选择一些问题让学生说一说提出的理由和解答的方法。
第8题是一组根据卡片上算式的得数找朋友的习题。练习时可设计成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促进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第11题既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但又不必要求每个学生把所有问题都提出来。提出问题以后,可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让他们互相启发。
第14题,先让学生从统计图上明确三种球的个数,再解答第(1)、(2)题,最后再提出其他的问题。提问题时注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比较,从而提出不同的问题,同时也不必要求每个学生把所有问题都提出来。
第15*题是选学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明确符合要求的数有多个,即答案的多样性,不必要求学生把这些数都填出来的。如果有少数学生能说出可填的数的范围,如第1小题可填0~39中的任何一个数,教师应给予充分地肯定和鼓励。
教科书第77页的思考题难度较大,估计学生填写会有一定困难,练习时教师可适当给予指导。首先,让学生明确要求:把9个数填入9个圈里(每个数都填一次),并且使每条直线上的三个数相加的和都是75。其次,在填写方法上可作适当提示,填写方法很多,不管学生怎样填,只要正确都可以。练习时可提示学生先在图的中心圈里填上一个数,这样便于后面思考方便,最好先在中心圈里填“25”,然后依次在每条直线上的另外两个圈里去凑“和是50”的另外两个数,即可按要求填出合适的数。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下册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材分析 冀教版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整十数(P72),教材呈现了教室图书角的实物图和算式,要求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两位数减整十数(P74),教材在前三节的基础上,直接设计了摆小棒和学生试算的过程。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教科书中的数学信息,在充分操作和试算的基础上,经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学会适合自己的算法。
教材(P76)中介绍的看图提问题、解答问题,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情境选取了学生都比较熟悉的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的事情,图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信息,设计非常具有开放性。教学时,首先要通过观察让学生说一说“图中发生了什么事”,“你发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信息,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并列出算式计算,另外要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的利用资源提问题,如果有的问题解决不了,先记录下来。
第四篇:《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1
在教学中,我首先营造春游乘车的情境,让学生看图说出图上的数学信息,启发学生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列出“45+30”,提出问题“怎样计算‘45+30’的得数呢?”学生先自己用准备好的小棒摆一摆,然后说一说怎么摆的。得数是多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追问“为什么要先把3捆和4捆小棒合起来?”接着让学生通过用计数器拨珠计算的方法来验证这道算式的得数是不是75,在学生拨珠的基础上提问“为什么要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先拨3颗珠?”通过摆小棒和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操作活动以及师生共同交流、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要算“45+30”都要先把3个十和4个十合起来。然后,在前面这些活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是通过摆小棒和在计数器上拨珠来计算“45+30”的,如果不摆小棒,也不拨珠子,那怎么计算“45+30”呢?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学生来汇报。但学生汇报的还是采用竖式的比较多,基本上不能准确说出计算的顺序。看来,这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在他们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了,在肯定学生用竖式计算的前提下,我开始引导学生像书上这样进行口算表达。
但是,我当时并没有刻意去强调一定要学生按照这种方法来计算,也认为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这种思考方法。在引出计算“45+30”时,要先算40加30等于70,再算70加5等于75后,我仅让几位学生说一说,再读一读,并未刻意强调所有人一定要掌握。第二天,让学生再按照这种计算顺序来说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过程时,多数学生却说不出来。我当时认为,学生只要学会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就可以了,没必要非要掌握这种计算方法。而且说实话,自己也觉得直接采用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反而更简单一些。于是,我对教材上的编写产生了怀疑,我觉得,为什么不是直接让学生采用竖式的方法来计算呢?这样学生学起来不是更简单吗?教材中要求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先算几十加几十,再算几十加几,或者先算几加几再算几加几十,这样的程序对学生后面学习竖式笔算要先从个位算起,会不会引起负迁移呢?
经过和师傅纪老师的研讨与交流,以及对相关练习的分析,我发现,在很多综合练习中,经常出现这类口算过程的填空,说明这种口算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让学生都掌握,这是进行竖式计算的前提。即在理解这种口算过程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先让学生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先算几十加几十,再算几十加几,或者先算几加几再算几加几十,这是一种口算过程,这种口算过程是和学生的摆小棒和拨珠子的活动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再现了学生的操作活动过程。在操作活动和口算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相同数位相加减的道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知道”。
其实,我在课前也粗浅地与学生进行了一些交流与了解。经过初步的了解,我发现,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就已经学会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算式了,但基本上都是采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的,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因而,他们对于这种类型的计算不难掌握,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但是,当深入追问为什么要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计算时?却很少有人能回答出来,有的学生告诉我,他在外面上辅导班早就学过了,那儿的老师说应该这样计算。看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非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而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时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而教材通过直观摆小棒以及借助计数器就能够帮助孩子从直观角度来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此外,数学不仅仅是一门计算的学问,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孩子只会算不会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因而,研读教参是非常必要,尤其是当我们对教材上的编写意图不明确时更要仔细揣摩、理解,然后才能更好地用教材教,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掌握,这对学生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如果学习数学只需要依靠学生的记忆力,那就将失去数学学习的本质——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的学习,自身的魅力并不在于那一大堆的概念、符号与原理,而在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富有趣味性的思考,这才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2
这节数学课讲的是小学数学第二册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为了这节课的教学,我备了一天课,又精心设计了课件,想着以一种新鲜的方式来吸引他们的兴趣。但真正去教学是一切并不是和我预想的一样: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20+30=?及50—20=?这两个例题,是让学生由题目列出式子并会计算出得数。我想学生们也许习惯了我在音乐课上与他们有说有笑,所以上我的数学课时一点也不严肃,还跟我开着玩笑。一直到数学式子列出来了他们也没进入状态。在讲解20+30=?时,我提问了几个学生,有个同学竟回了句:“我们都会。”也不回答,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没办法,我有提问了另一个学生,结果更让我火冒三丈,他竟答了句:“我懒得答。”当时差点没压制住自己吼一嗓子,但感觉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想想自己的心态也不是太好,学生们也都没在状态,我决定不再继续往下讲,当然,为了“灭灭”他们的威风,我在黑板上出了几道我“自认为”很难的题给那几位“懒得答”的同学做,看他们的反应及做题的结果我发现他们确实会做,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他们都挺像上讲台做题,好像很喜欢表现自己,这些发现为我以后的课积累了些经验,当然一种挫败感也一直笼罩着我。下课跟静远交流时他说学生们确实会做,不教他们也会,她也同意学生爱上讲台答题,这个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想想自己以前曾见过的资料,幼儿园出现了小学化的倾向,很多小学生的知识在幼儿园都学过了所以将这些可是学生往往都不感兴趣,但当我在批改他们作业时发现他们做得并不那么理想,依旧错很多,他们的知识只掌握了点皮毛而没有完全吃透,而这也一直是小学低年级学习的一个“坎儿”。
当然,这堂课的失败跟自己是有很大的联系的,我听了其他老师讲的这节课,再对比自己讲的,发现了很多缺陷:
一、课堂重难点安排不得当,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如何列出式子而不是如何解式子上,教学目标难以达到也是必然的;课堂语言不够有活力,对学生的问题反馈都是统一的“好”“对”,没能准确反馈,同时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较少;
二、课堂奖励制度不够完善,在我听课及结合自己课上学生的反应我发现,适当的小小的鼓励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用很大;
三、自己成人思维占据大脑,不了解学生思维,不能让自己很好地以一个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也是郭老师听我讲了节二年级数学课后对我的评价,这堂课自己依旧犯了这个错误;
四、忽视课堂纪律问题,在课的开始自己没对学生乱说话等不好的行为予以纠正,“头儿”没开好,所以整节课的纪律都很差,自己的教学也没要达到预想的结果。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3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本节课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捕捉图中的信息,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列出算式,并借助摆小棒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能区别两种算式在算法上的区别。
在观察主题图时,学生对于第一个小朋友提出的“还剩多少元?”的问题感到很容易理解,很快列出算式35—2=,但对于第二个小朋友提出的“我有20元钱买一个娃娃还差多少钱?”的问题,一小部分学生觉得有一定的难。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
(1)“还差多少元”说明什么钱比什么钱多?学生很快领悟:买东西需要的钱比身上带的钱多,
(2)要求还差多少钱就是求什么?就是求35比20多多少。
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35—20=。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我直接把两道算式呈现在现实面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摆完后自己说说怎样算,再把自己的算法与同桌交流。在反馈时,我要求学生结合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学生积极性很高,说得也很到位:算35减2等于几,先从5根里面去掉2根,再把剩下的3根和3捆合并起来,也就是先算5减2等于3,再算30加3等于33;算35减20等于几,先从3捆里去掉2捆,在把剩下的一捆和5根合并起来,也就是先算30减20等于10,再算10加5等于15。你瞧,说的多好!会这样说的学生很多,这得益于我们在前面做计算练习时要求学生除了会算,还要把自己的算法与家长交流。
学生对两种算式的计算方法了解如此透彻,接下来将两种算式的算法进行比较就水到渠成了,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归纳出两位数减一位数是从个位上减,两位数减整十数是从十位上减。除此之外,我还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在老师的的引导下,学生的语言逐步规范,概括出两位是加减一位数都是从个位上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都是从十位上算。
本节课不仅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理解算理、归纳算法以及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更主要的是,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轻松。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4
本节课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是后面学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对于这节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更好地发挥小棒和计数器的作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预防出现把数位搞反的现象,可能有少部分学生把3个十当作了3个一。因此,引导学生分清计数器上的数位,搞清数的组成,是学生正确操作计数器的关键。指名学生在计数器上演示完成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注意强调在摆好4捆和5根之后,在右边摆上3捆,然后把3捆移到4捆下面,展现动态的合并过程,学生对此印象才够深刻。
第二,在算理和算法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学生通过操作计数器或小棒理解了算理,但此时并不代表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法。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头脑里有一个从算理走向算法的转变过程。这点是学生正确口算的关键一步。在这节课上,当学生弄清算理之后,应该及时追问一下:“你准备怎样计算像45+30这样的算式的得数?”让学生提炼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即在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第三,让动手操作与学生的思维过程真正结合起来。低年级学生在动手摆小棒或拨计数器时,往往有些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出现把学具当玩具的现象,把计数器上的珠子任意地拔上拨下,弄得呼呼作响或者把小棒弯来折去地摆图形。“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因此让学生在操作学具时,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说方法,真正实现手脑、口并用,把思维过程和动手操作过程完美结合起来。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5
在教学本节课时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组织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小组交流,使其在交流中明白算理,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如10+20等于多少?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
算法一: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三捆小棒,所以10+20=30;
算法二:用十作单位。10里面有一个十,20里面有两个十,加起来一共是三个十,就是30;
算法三:数的组成:10和20组成30;
算法四:类似竖式的算法。这样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理念,使学生既在交流中锻炼了语言,明白了算理,又开阔思路。
在巩固练习阶段设计了加减对照练习。如30+40与70—30,为便于学生掌握,让学生自己摆一摆,使其在操作中体验整十数加减转化10以内加减过程,从而理解整十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计算30+40时,用10根一捆的小棒来摆。先摆3捆小棒表示30,再摆4捆小棒表示40,然后让学生依次回答:一共摆了多少捆小棒?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是用3+4算出结果的。接着,让学生说出算的过程。在计算时也有出现这种情况50+20=52。因为学生两位数中每个计数单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还不是十分明确,把第二个加数中2个“十”当作2个“一”来加。
教学中,我对有困难的学生借助计数器拨一拨,渗透竖式计算时的数位对齐意识。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6
今天邀请我的师傅刘老师听了自己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一课,课后我们师徒二人进行了交流讨论,刘老师对这节课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同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受益匪浅。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现将心得体会及自我反思梳理记录下来,督促自己快速成长。
这节课我的想法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拨计数器,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更好的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学生在列出算式26+3之后,有的孩子能很快口算出得数是29。我让学生用小棒或计数器来算一算。指名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用小棒摆一摆,这名学生摆好2捆和6根之后,又在6根下面摆了3根,然后又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体现了一位数应该加在个位上的道理。
学生在动手摆小棒或拨计数器时,让学生学习有明确目的性,让学生在操作学具时,边动手操作边说方法,真正实现手、脑、口并用,把思维过程和动手操作过程完美结合起来。
最后再用课件将小棒图和计数器图共同呈现来提升算法:无论是摆小棒还是拨计数器我们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更加条理清晰的理解算理,为后面说算法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方法。
值得反思的地方是,当26+3等于多少?你想怎样算?这个问题抛出以后学生能说出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方法来算。但指名让学生到投影展示算法的环节时,没有让孩子充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说,我急于规范孩子的想法:“先算什么,在算什么?”这个问题,将孩子摆小棒时最原始的算法给打断了,其实这一环节不用急于规范孩子的摆法和算法,只展示出孩子们最原始的想法就可以。所以这个环节浪费的.时间过多。
再一点就是,对于大班额来讲,全班动手操作来探究算法无疑是一种挑战,整节课无论怎么强调计数器、小棒放在桌角,总会有稀稀拉拉“哗啦哗啦’的声音发出,这与孩子们天生好动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要求老师平时训练有素,如学生回答问题或质疑问题时一定要养成先举手的习惯。分组合作讨论时,开始结束都要做好统一要求,教师的言语或手势就要做到令行禁止。另外,还要多花精力精心备课,巧妙设计每节课,老师课上得有趣,才能更好的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将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味。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7
反思《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课堂教学,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对教材的挖掘还不够深入、透彻。虽然课堂上注意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但课本中的一些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好,挖掘欠细、欠深。
2、课堂教学机智还欠灵活。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在课堂上,一是未能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进行验证,从而深入体验、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算法和算理。二是知识重难点的处理,教师“牵”的成分比较大,“放”的成分比较少,应尽最大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3、教师语言欠精练,板书不够适时。
这些,将激励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8
我认为,本节课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只要发挥好辅助作用就好。所以整堂课,我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开始,通过书本提供的情景图,让学生先提出问题,备课前我预设了几个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然后,出示,让学生帮助我解决,而不是要求他们解决,提升学生的位置,可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然后通过学生间互相讨论,总结出多种计算方法,教师只需要在最后把学生的发现再做整理即可。
教学环节虽然进行的很顺利,教学目的最终也完成了,但是有几个问题还是值得深思。
一、计算课如何引导学生说明算理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虽然可以正确的算出结果,可是,当我问到“你是怎么想的”的时候,很多人都不能表达。该如何引导呢,为了节省时间我在课堂上是直接告诉他们计算方法的。事后回想,或许可以通过比如摆小棒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说理,明理。
二、如何让多媒体来辅助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手段传递教学信息,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以声情并茂的教学内容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也使教师的教学过程简单轻松。但要利用得合理,要不就适得其反。
三、注意差生的练习
在课堂上,特别使公开课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会避免选择差生回答问题,目的使怕暴露问题。不过,事后回想,如果差生可以在课堂上暴露出问题,然后得到老师的及时纠正,远远比课后教导要有效果。所以,在可堂上,教师不应该回避错误,而应该面对它,及时纠正它,也可以警示其他的学生不要范同样的错误。
四、语言上要更加的简练为好
不要替孩子说话。让孩子把自己的话语表述完整,由于怕孩子说的慢,总是提醒孩子说,这样会打断孩子的思路,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不信任,以后要慢慢的改正。
这节课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对于练习的形式,方法的指导,都应好好设计,练习是为了巩固新知的,精心的练习设计会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练习的设计,我会更好的吃透练习的目的,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出他们喜欢的小游戏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练习中来,在欢乐中巩固学习的新知识。
第五篇: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案
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不进位)
李小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的例题和第47页“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究两位数加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算法的过程,理解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从而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
2、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及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具准备
计数器、小棒、小黑板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10捆小棒(每捆10根),每两人准备一个计数器。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还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这里老师有几道题,看谁在这些方面学得最好。
2.口答:
(1)3个十是多少?3个一是多少?
(2)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多少?4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多少?(3)4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5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口算:
80+2= 30+4= 30+6= 80+20= 30+40= 30+60= 你是怎样想的?
4.教师对复习情况进行小结,以表扬鼓励为主。
二、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春天来了,你最想到哪里去看一看,玩一玩?去这些地方可能要坐车,就让我们一起去停车场看一看吧!1.出示例题图。
(1)谁来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大客车有45个座位;中巴车有30个座位;小汽车有3个座位。)
(2)提问: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3)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下列问题: ① 大客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② 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③ 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④ 三辆汽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4)怎样列算式?
根据学生口头列出的算式,教师板书: 45+30 45+3 30+3 45+30+3 2.引导学生观察这几道算式,提问:在这几道算式中,哪道算式的计算方法我们已经学过?(30+3)
3.指出:45+30是两位数加整十数,45+3是两位数加一位数,这两道算式的计算方法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学会了这两道算式的计算方法,后面的这道连加的算式也就会计算了。
三、探索算法
1、探索45+30的计算方法
(1)提问:你准备怎样算?瞧,你的手边有小棒、计数器,能不能利用它们来帮助你算一算呢?
(2)方法一:摆小棒
提问:谁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来算的?上台演示。
教师提问:先摆哪个数?(45)然后呢?
追问:把30摆在哪一边?
把3捆小棒摆这一边,你们同意吗?这样摆有什么好处呢?(引导:它们都是整捆的小棒,这样摆看得很清楚)
提问: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一共有多少根?(75)
追问:你是怎么一眼就看出来的?(4个十和3个十合起来是7个十,7个十和5个一合成75)
肯定学生的算法,指出:刚才的算法,是把几个十和几个十合在一起的。(3)方法二:拨计数器
(a)提问:有没有小朋友是拨计数器的?
师引导:
第一个加数是多少?十位上是几,个位上是几?怎样在计数器上拨珠?
第二个加数是多少?十位上是几,个位上是几?怎样在计数器上拨珠?
提问: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3颗珠子?(因为30表示3个十,所以要在十位上拨3颗珠子。)
讲述:瞧,十位上原来有4个十再加上3个十变成几个十?(7个十)70加上个位上的5就是?(75)
小结:通过刚才小棒和计数器的演示,我们知道:45是由4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要加上的是30,也就是3个十,所以把4个十和3个十先合起来,得7个十,即先算:40+30=70(板书),再把7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即再算:70+5=75(板书)
(b)提问:如果我们现在不摆小棒,也不用计数器拨珠,你准备怎样算45+30呢?
让学生把计算过程再说一遍。
2、探索45+3的计算方法
(a)45+3会算吗?自我探索45+3的算法,再组织交流。然后用计数器演示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要加的数是3,也就是3个一,所以要把5个一和3个一先合起来,得8个一,即先算:5+3=8(板书),再把4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即再算:40+8=48(板书)。
(b)提问:如果现在不摆小棒,也不用计数器拨珠,你准备怎样算45+3呢? 让学生把计算过程再说一遍。
3、比较45+30和45+3的算法,领悟算理。
讨论:这两道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结:相同的地方是:都把两位数看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如都把45看成4个十和5个一)。不同的地方时:如果要加的是几个十,就和两位数的几个十相加(如要加的是3个十,就把3个十和4个十相加);如果要加的是几个一,就和两位数的几个一相加(如要加的是3个一,就把3个一和5个一相加)。因为在加法计算中,只有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
4、谈话:刚才我们还有一道连加的算式还没有解决,你有信心完成吗?
师生交流,共同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同桌学生合作,现在计数器上拨珠,再填出结果。然后指名两人分别交流两组题的思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这次我们不用计数器了,有信心算对吗?
(1)独立完成(2)集体核对
(3)说说2+67你是怎么算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这幅图中告诉我们那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用到什么方法?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出色,看来大家对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相关知识掌握的很牢靠。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继续努力,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