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四单元教案

时间:2019-05-12 22:5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四单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四单元教案》。

第一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生命

教材分析:

生命是地球上最神奇的现象,几亿年前,生命出现在地球上,自从有了生命,地球就显示的多姿多彩,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生命,本单元是让我们了解生命,探索生命,描绘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野草》一课,通过描写植物种子神奇的力量,让人感悟到生命的力量是巨大的,自然联想到生活中有许多不畏艰辛,奋然向上的人。《琥珀》一文则以生动的事例,讲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让人了解到它的科学价值。《人生礼赞》则以诗歌的形式赞美了辉煌的人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所在,从而让学生思考,如何来面对自己的人生,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生命奏响曲》介绍了关于人体内脏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体内到处充满生命的活力与音响,组成了一支生“命奏响曲”《孟子语录》一文以鱼和熊掌巧设比喻表达了:“舍生取义”的观点。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课下要求搜集资料、拓展延伸、探寻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意义。感情朗读课文,在品读中引导学生深入地领会语句的内涵,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优美的词句,能够背诵精彩的句段。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课时分配:

野草 2课时

琥珀 2课时

人生礼赞 2课时

生命奏鸣曲 1课时

孟子语录 1课时

综合活动 3课时

课题:野草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野草》通过描写种子神奇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野草顽强生命力的高度赞扬。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显然文章有着特殊的意义,对于激发人民抗日的信心和斗志,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背景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比如国破山河在,成春草木深。你还知道那些诗句?

2、诗句如此,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是绝处逢生的植物,这种不落在。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文章《野草》(齐读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夏衍。

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汉族,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省余杭县彭埠镇严家弄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代表作品《赛金花》、《秋瑾》、《包身工》、《上海屋檐下》等。

2.理解词语:

致密、瓦砾、意志、顽强不屈、磨练、傲然。

四、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野草的种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①课文中的确有几个难读、难写的字,谁发现了?解剖(注意读音)、韧性的韧注意书写

②(如果有说野草具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师评:你还透过种子的力大感受到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随即板书——力大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中描写种子力大的例子?

①交流(刚才同学们都在很认真的看书,谁来共享一下?

②总结(针对同学们的回答,师直接总结)

(1)作者用了一个种子试验的例子来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2)通过描写种子生长历程„„„

(3)从人们讨论“世界上什么事物的气力最大”的例子„„„

师:总结:课文通过举例向我们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3.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过渡: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笋的成长吗?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小草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两种植物的生长历程?

1、这种力如此之大文中用了三个动词分别是?

2、“透、钻、挺”是什么意思?

3、那换成其他动词行吗?

4、说话要有理有据呀,请你再细细品读着几句话,说说你的理由吧。

5、“透、钻、挺”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掀翻”也给我们同样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提问:从大家的朗读我感受到了那一棵棵小草,一棵棵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的小草,周围是一片黑暗,见不到一丝光明,但是小草们它顽强的成长着,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把我们的心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齐读)。

六、达标检测。1.比一比,组词。

纷()致()坚()此()砾()粉()到()竖()些()烁()2.修改病句。

(1)虽然我和李晓光同窗六年,但是对他不了解。(2)长城像条巨龙在崇山峻岭之间弯曲盘旋。

七、总结全文。

请同学们熟读全文,体会野草的品质。作业设计:

学生熟读课文,并能背诵部分段落。

板书设计:完整的分开、头盖骨 掀翻石块 顽强的生命力。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野草》。

二、检查预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三、探究新知。

(一)学习第7自然段。

过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顽强不屈的小草,感受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这种里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力,而是一种——生命力(生齐说)

1、夏衍对种生命力又是怎样解读的呢?指名读。

2、是呀,这是一长期抗战的力,一种有能屈能伸的力,更是一种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夏衍的话你读懂了吗?

3、别着急,老师相信此时大家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感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相信看完之后你对这句话会有更深的理解

4、出示资料,配乐朗读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

5、听到这你想说点什么?齐读这段话

(学生自由读完以后)--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男生们,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当你们看到大片国土沦陷时,此时你内心激动的心情,你会这样读,男生们,齐――

女生们,作为一名革命勇士,当你看到那些趋炎附势的卖国贼正对着侵略者点头哈腰的时候,你们内心的愤慨一时迸发出来,女生们,齐――

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能坐以待毙吗?难道我们就这样等着帝国主义任人宰割吗?

作为当代小学生,当你看到无数革命先烈战死沙场,与敌人奋力抵抗时,敬仰之心油然而生,我们身上好像拥有着无尽的潜能,力量,这种力是―――

(二)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就像诗中所说的那样,离离原上草„„作为一名爱国作家,夏衍先后用了110多个笔名与敌人周旋,在此期间写下了《野草》他鼓舞着人们拿起武器奋力抵抗,同时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写道:“第八自然段”(读一遍)

五、拓展延伸。

1、作为和平年代得我们,生活中有这样像野草精神的人吗?

2、再来读野草,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请同学们小组内说一说。

(1)假如你是悲观的种子,飘落在石缝里,此时,你遇到了野草,它跟你说„„

(2)假如你是小小的山花,花圃里的玫瑰嘲笑你不艳丽时,你怎么说:

(3)假如你是沃土中的一株矮松,你会羡慕石缝间的松柏吗?为什么?生活中有许多不畏艰辛、奋然向上的人,给同学讲一下。

六、达标检测。

将以上三题说话训练,任选一题简单地写一写。

七、总结全文。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做一个有野草般顽强生命力的人。作业设计:

1、写出你对文章的感悟(100字的小短文)。

2、搜集积累关于描写草的诗句。

板书设计:野草

有弹性 能屈能伸 顽强不屈 有韧性 不达目的不止 力量之大

课题:琥珀

教材分析: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课文说明的是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的形成,让人了解到它的科学价值。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琥珀拍卖物或仿制品以及挂图。收集有关琥珀的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出示琥珀实物或者挂图。(板书课题。)谁能结合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说说什么是琥珀?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这块奇异的流浪形成和发现的过程。2.字词检查。

(l)读准字音:脂(zhi)渗(shen)拭(Shi)澎湃(peng pai)

(2)注意字形:辣 湃 拭 黏

(3)多音字:黏(nian)黏稠(zhan)黏贴

(4)理解:拂拭——掸掉或擦掉。

松脂一一针叶树的树干上流出的胶状液体,是制造松香和松节油的原料。

三、探究新知。1.叙述顺序。

故事发生的时间(第1自然段)。

琥珀的形成过程(第2~12自然段)。

①松脂球的形成;

②化石的形成。

琥珀的发现过程(第13~17自然段)。

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第18自然段)。

2.比较和《黄河象》一课的叙述顺序有何不同。

(1)回忆《黄河象》的叙述顺序。《黄河象》先讲大象骨骼化石;再通过科学家的假想,讲化石形成的过程;最后讲化石的发现和挖掘。

(2)《琥珀》先通过科学家的设想,讲琥珀形成的过程,再讲发现。

(3)比较异同,从中感悟到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要清楚合理。

3、指导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第2~9自然段,思考:这个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演示多媒体课件,进行讨论。

①松树林。琉璃是松脂化石,要具有松脂这个条件,必须在松树林里。

②天气炎热。松树要渗出厚厚的松脂,还要不断地往下滴,没有火辣辣的太阳是不行的。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才会有高温照射,才能流出松脂。

③赶巧蜘蛛准备吃掉苍蝇,这个珍奇的瑰油就在于它里面恰恰有两个小昆虫在一起。

④松脂不断往下滴,才能积成球。

四、拓展延伸:练习有感情地读这一部分。

提示:

(1)天气环境,小苍蝇出现的语段要读得轻快些,心情是愉悦的。

(2)蜘蛛爬过去一节读的语调要轻,请速放慢。渲染出紧张气氛。

(3)蜘蛛扑上去一节速度加快。注意读出重音。

六、达标检测。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形近字组词。

七、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学生复述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板书设计:琥珀 松脂球的形成 化石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

1.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这块玻确的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注意讲全四个条件。

2.松脂球形成后,怎样变成化石的呢?请学习下面的部分。

四、探究新知。

(一)化石形成过程”这部分。

1.默读课文。2.思考: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总结出变成化石的条件:

1)时间长。3)松树腐烂 2)陆沉水漫。4)泥沙掩埋。

(二)情地朗读化石形成的部分,了解发现过程。

提示:要读出孩子的高兴,父亲的惊喜。

为什么令人惊喜?可以让学生讲讲原因。

(三)默读第四部分。

思考: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科学价值?

理解: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五、拓展延伸。

作者根据这块琥珀里面的两只小动物的特征,运用有关知识想象出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也可

以想,这块琅琅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呢?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这篇课文我们学习完了,通过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说。

七、作业设计: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板书设计:琥珀 想象丰富 合理

蝶恋花

答李淑一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这首词在写法上,运用了想象与夸张、双关、引用神话的表现手法,借助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初步认识词的语言特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文字、图片、音乐)

2、学生课前了解作者及文中人物资料,课文写作背景及有关事件。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由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所写的词,题目是——(课件)出示题目,学生齐读课题。解题:蝶恋花是词牌名,答李淑一是标题,意思是答复李淑一。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

(一)字音:读准读通。

(二)理解意思,读出节奏。

1、在这首词中,你读懂了哪些句子的意思,能通过理解重点字词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吗?

2、指名抓重点字词理解句意。

四、探究新知。

(一)想像画面,体味诗境。

1、老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进行想像。

2、学生默读课文,画文结合,找到句子,组内交流。

3、小结过渡:

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让我们伴随着这些画面,走进文中的意境之中。(课件出示动画)全班齐读。

(二)品读句子,感悟情感。

1、请大家回到文中,将那些你感受最深的字词圈出来,将你体会到的感情用

一、两个词批注下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巡视,点拔。

3、请将你的自学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启发。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检查,了解情况。

4、全班交流。每个小组交流一句,一人主要发言,其余进行补充,然后小组齐读或带领全班读。(有不同感受的同学进行补充。)

五、拓展延伸。学法指导,情感升华。

同学们,刚才在大家丰富的想像中,我们走进了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师板书——境),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师板书——情),这就是我们学习诗词的学习方法。(板书“学法”),在这首词中,诗人还运用了“双关”和“神话”写作手法,把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真切。就让我们在这音乐声中,再次走进《蝶恋花 答李淑一》,全班感情朗读。

六、达标检测。背诵诗歌。

七、教师小结:

一个“泪”字,流出了多少人的心声,表达了多少人的感情,它是对逝去亲人最深切思念的体现,它是对心中激情最痛快地倾泄,它是对心愿得以实现的告慰,它是对革命胜利最直接的赞颂,这泪,如倾盆大雨,飞洒人间。

作业布置:

课后阅读:毛泽东诗词《七律 长征》《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和苏轼的《蝶恋花》。板书设计:

课题:生命奏鸣曲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关于人体内脏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体内到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音响,组成了一支“生命奏鸣曲”。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在说明过程中,作者也较多地运用了比喻的方法,使说明清楚准确,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全文结构清晰,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以生动通俗的语言说明了人体器官的声音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身体声音。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个人的了重感冒,去看病的时候,医生会拿听诊器在他胸部听,然后会告诉病人气管有没有炎症,我们很自然就会联想到:难道气管会发出声音吗?他和疾病有什么关系呢?别的器官呢?相信大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定会找到答案。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

1、读一读,并说出前两个词语的意思。痉挛 酣睡 黏稠 鼾音 蠕动 麻痹

(痉挛:肌肉紧张,不由自主的收缩;酣睡:熟睡)

2、课文中的“生命奏鸣曲”是指()()和()等人体的内脏器官发出的声音。并说说他们分别是课文的那几个自然段。

3、理一理课文的条理:你认为课文可以分几段?请说出理由。(引导学生说出课文的结构方式:总-分-总)

四、探究新知。

(一)初读课文。

1.指名读文,正音,并引导感知课文内容及说明方法。2.学生默读思考。3.引导交流,指导明确以下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关于人体内脏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体内到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音响,这些音响组成了一支“生命奏鸣曲”。“生命奏鸣曲”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本文在说明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非常清晰:

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写活着的人各个内脏器官都要发出声音,汇成一支“生命奏鸣曲”。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组成“生命奏鸣曲”的乐章。

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说明心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二层(3、4自然段)说明肺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噶。

第三层(5、6自然段)说明胃肠道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三部分(7自然段)说明人体各种音响组成的“生命奏鸣曲”成为人的生命的重要标志。

(二)品读感悟。

1、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

2、引导交流,抓住有关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并朗读重点部分。如:

作者把心脏比喻成“勤劳的鼓手”,因为它以每分钟60—100次的节律发出声音,把肺脏比喻成“管乐队”,因为“肺里有树枝一样分叉的气管、支气管、小支气管、毛细血管”等。这样,通过比喻把人体有关知识形象地介绍给读者,清楚明白而又准确生动,充满趣味性。又如,作者对于不同情况下心脏声音 的说明:正常状态下,发出“同、特、同、特”的声音,当心脏受到损伤时,它就急剧地跳动,鼓声就从“同、特”变成了“同、特—特”,说明清楚准确,又生动形象,把心脏跳动的有关知识介绍给读者。

3.读课文的2-6自然段完成,并说出理由。

(温馨提醒:注意品味语言的特点,尤其是比喻句。)例如:A、心脏---勤劳的鼓手,理由是:

2、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说明语言生动准确、充满趣味。

(1)比喻,体现其生动性:作者把心脏比喻成“勤劳的鼓手”,因为它以每分钟60—100次的节律发出声音,把肺脏比喻成“管乐队”,因为“肺里有树枝一样分叉的气管、支气管、小支气管、毛细血管”等。这样,通过比喻把人体有关知识形象地介绍给读者,清楚明白而又准确生动,充满趣味性。

又如,作者对于不同情况下心脏声音的说明:正常状态下,发出“同、特、同、特”的声音,当心脏受到损伤时,它就急剧地跳动,鼓声就从“同、特”变成了“同、特—特”,说明清楚准确,又生动形象,把心脏跳动的有关知识介绍给读者。通过形象的比喻让读者易于明白理解。

(2)准确性:(具体数据:以每分钟60—100次的节律,而不说几十下。)

3、全文小结。

从内容到说明方法作简要概括。《生命奏鸣曲》主要为我们介绍了 心脏、肺脏、胃肠道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这些声音交汇在一起,组成的一支特殊的“生命奏鸣曲”,也成为人的生命的重要标志。医生正是利用了这种声音才使用听诊器为我们症疗。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另外,作为一篇说明文,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说明顺序,条理清晰。在语言方面本文又注意了说明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通过具体的数字,大量的比喻把人体内这三大器官发出的声音与人的健康状态的关系说明的清楚明白,易于理解。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人体的哪些声音?能根据自己的了解,说出怎样从声音的变化判断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吗?

(从咳嗽声、打喷嚏的声音、以及嘶哑的嗓音可判断一个人正患感冒、支气管炎、或者咽炎;从人发出的打呵欠的声音可判断一个人疲劳或困倦的程度等。)

六、达标检测。

1、《生命奏鸣曲》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这些声音交汇在一起,组成的一支特殊的“生命奏鸣曲”,也成为人的生命的重要标志。

2、本文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准确、清楚明白、充满趣味。

3、本文采用了()—()—()的结构形式。

七、总结全文。从内容到说明方法作简要概括。

作业设计: 查找“生命的基本功能”“生命的本质”的资料。板书设计:

课题:伟大的日子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导入。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伟大的日子》。让我们走近一个充满生机的小姑娘,走进一个盲聋姑娘不寻常的生活吧,共同感受那个唯独属于她的——伟大的日子。

3、你知道这个伟大的日子是属于谁吗?

4、那么,你对海伦﹒凯勒的了解有多少呢?

5、教师出示幻灯,简介海伦﹒凯勒。

6、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那敏锐的世界。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理解新词。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探究新知。

1、分段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概括段落大意。

2、给每段内容家小标题。

(1)浏览课文内容,小组内概括小标题。(2)师生共同选择最恰当的小标题。

3、走进“生活”感受“伟大”。

(1)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安妮﹒莎莉文的的教学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请找出稳重的句子来说明。(2)教师指导学生来朗读这些句子,并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局的的理解,深入体会安妮﹒莎莉文对海伦﹒凯勒的特殊关爱以及她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

(3)现在大家能不不能说一说,为什么那一天对海伦﹒凯勒是如此的重要,如此的“伟大”?

五、拓展延伸,感受坚强“伟大”

1.幻灯出示海伦﹒凯勒的名言。2.指名分别朗读这些句子。3.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海伦﹒凯勒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六、达标检测。朗读背诵海伦﹒凯勒的名言。

七、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感受到了海伦﹒凯勒坚强不屈和超出常人的意志,我们要向她学习。作业设计:将海伦﹒凯勒的的故事讲给身边的小同学听。板书设计:

综合活动

活动内容:

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学生主持,教师策划,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探讨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从而认

识到我们新世纪的青年一代,如何来面对生命。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学生主持:通过前边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感到了生命的价值。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从而认识到我们新世纪的青年一代,如何来面对生命。

二、出示目标。

三、活动过程。

分成若干小组,组成各个小组。

科学小组——探寻生命的起源,包括人类的形成。

历史小组——追寻生命的传说。

文艺小组——搜集人生、生命的歌曲。

美术小组——抓住一物表现生命主题。

评议小组——评议生命的价值。

三、分工合作

指导学生个体选择主题,学生自行进行小组分工。如:负责创意的,负责图案设计的,负责文字设计的„„当然也可以自己设计

四、创编

1.教师在学生设计中应注意指导,特别注意突出生命价值这一主题。2.学生自由创编。

作业设计: 完成课堂上没完成的作品。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 成果展示:

1、文艺组歌唱人生(如:不能这样活、命运不是辘辘)

2、主持人导入。

3、学生齐诵“|人生礼赞” 制成多媒体课件。

4、科学组讲解生命的起源。

5、历史组介绍生命的传说。

6、美术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7、评议组结合事例评价怎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展示同学们的作品,把大家的意见整理进去,一定会改得精彩。再写点自己的感受。

二、写作文 活动结束后,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或周记。

三、批改作文

1、小组内互相批改作文。

2、注意画出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

3、看看是否突出了乐趣。

四、修改作文 按照同学们的批改意见,进行修改。

五、誊写作文

六、总结

同学们互批了作文,大家的作文水平都有了提高,注意了突出中心,尽量少出现错别字,把话说通顺。

作业设计:板书设计: 单元教后反思:

第二篇:北师大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矛与盾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

(板

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

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 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会认11 个生字和1 个多音字, 会写8 个字。

2.自主积累4 个以上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教学重点:

1.会认11 个生字和1 个多音字, 会写8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时数: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课件出示《鹊蚌相争》的动画片, 学生观看。)

2.学生思考: 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问题? 还想知道些什么?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1.自由轻读课文,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 自学生字。

2.出示会认字字卡, 指名认读。组词。

3.同桌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

1.读读课文, 你认为哪些自然段讲了鹊蚌相争这个故事?(3-6 自然段)

2.精读3-6 自然段。

(1)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认为有意思的地方画上“一”, 不理解的词句旁画个“?”。

(2)学生汇报。

(3)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 想想这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这一段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吗?

③学生汇报。

④老师指导朗读。

(5)学生自主学习4-6 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①请同学们找出写鹊和蚌争论的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朗读, 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么样? 练一练争取让自己读得更好。

②自己读读第4-6 自然段, 想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 同桌讨论讨论, 还是弄不懂就作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 大家解决。(理解: 摆脱、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费力等。)

(6)学生汇报。

(7)齐读第3-6 自然段。

(8)试试看, 自己能绘声绘色地把《鹊蚌相争》讲给大家昕吗?

3.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 其实这篇课文还藏着一个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快找一找吧!(1、2、7、8 自然段)

4.请想读的同学自由地读读第1、2、7、8 自然段, 想想故事里都讲了什么? 比比谁说得最棒!

5.你知道苏代为什么要对赵王讲这个故事吗?

四、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

1.自由读读全文, 读了这个故事, 你知道了些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鹊蚌相争的事情吗? 课后反思:

小抄写员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文章主人公强烈的家庭责任感。

2.通过学习了解叙利奥的内心变化,体会叙利奥家庭成员之间深深的爱。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叙利奥内心的痛苦原因。

2.理解文章结尾的含义。

第三篇: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英雄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崇敬,感受英雄在历史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发现文章中细节所折射的人性光辉,提出问题,深入探究。

课时分配:

《你,浪花的一滴水》 2课时 《金色的鱼钩》 课时

《白衣天使》 2课时 《苏武牧羊》1课时

《南沙卫士》 1课 综合活动 3课时

课题:你,浪花的一滴水

教具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雷锋的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今天,在这里,我要唱一个人。他不是将军,却立下了无数功勋;他不是文豪,却写下不朽诗文;他如此平凡,如此年轻,像一滴小小的春雨,却渗透——亿万人的心!你们知道我要唱的人是谁吗?(雷锋)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有关雷锋的诗歌——《你,浪花的一滴水》。

2.齐读课题,揭示课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雷锋很普通,很平凡,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一样。)

二、检查预习:

1.简单介绍雷锋生平资料。

2.同学们说说:怎样才能把诗歌学好?朗读诗歌是应注意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很会学习,注意到了学习经验的积累,要读好诗歌,不仅要注意到它的节奏,语气,语调,更重要的是正确的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比如全诗的第一节中,作者就用了一个字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哪个字?设立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学生发言)

3请同学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组讨论这首是主要表达情感是什么,你对一滴水有怎样新的理解?

第一节:“太阳”指党和人民军队。第二三四节:刚展翅、才点亮 刚敲响点出了雷锋年轻、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第五节:写出了雷锋的大公无私。第六节:反应雷锋是党的队伍里最杰出的一员。

三、再读感悟

1、指名朗读诗歌感受这首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文欣赏:指导朗读时注意,重音,体会破折号、问好、感叹号所表达的语气。

3、反复朗读 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四、探究新知。

是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全国人民如此深切的怀念他?诗人以他的诗赞扬他,我想我们应以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情感来表现他的伟大。(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四节。)

1、听同学们读着读着,我觉得这个人变了,他变成了(),变成了(),变成了()„„

2、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你如何理解这几句话?写出了雷锋的什么品质?(1)他呵,是一滴水,却能够反映整个太阳的光辉!(雷锋同志觉得他活着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做是一个人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

(2)他呵,是刚展翅的鸟,却能够一心向着党飞!(雷锋同志干一行爱一行,在农业战线上,是治水模范,优秀拖拉机手;在鞍钢,连续3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8次被评为标兵,5次被评为红旗手;在部队,多次立功,被评为优秀战士、节约士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的称号,可以说,在任何工作岗位上,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做出显著的成绩。多么高强的工作能力呀!)

(3)他呵,是才点亮的灯,只不过每一分光都没浪费!(雷锋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永不忘本。他把一切可以节省下来的钱,积蓄下来支援国家建设或帮别人解决困难,想爱惜生命一样爱惜公共财物,抓住每一个机会帮助别人,而且不留姓名,不计个人荣誉地位。多么高尚的情操!)

(4)他呵,是刚敲响的鼓,却能把每一声都化成雷!(对于组织上分配的各项工作,不论大小、条件好坏、是不是合口味、是不是熟悉,他都全心全意去做,并且精益求精,做出成绩后从不骄傲自满,真正做到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令人可敬可叹。)

3、这段诗文中除了比喻,还有什么修辞?读这段文字还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小结:这段文字用了四个比喻句写出了雷锋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品质,所以我们要读出对他这种品质的赞扬,又要读出排比层层递进的气势。

4、指名读诗,学生与老师共评价。(注意指导文中副词的读法。)

5、再读诗歌,集体感悟。

五、拓展升华。

同学们读得真好,真会学习,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习第四节诗的方法自学五六节诗。

1、小组活动,自学五六节诗。(教师引导:注意修辞,注意朗读,注意理解感悟。)

2、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教师补充讲解。(《国际歌》,红旗,花丛,浪花的象征意义。)

4、此时,再来让我们回顾课题《你,浪花的一滴水》,你还觉得仅仅是写雷锋平凡吗?(引导学生理解:更加赞扬雷锋平凡中的伟大。)

六、拓展阅读

1.让学生联想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举例说明学习雷锋楷模的事迹。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孟祥斌为救落水者牺牲的年轻军人 好村官沈浩 好公安任长霞

2.我们感动在雷锋的精神里,你有什么话想说呢?谈一谈。

七、总结全文。

是啊,雷锋已经死了,可他的精神却永世长存,“只响透未来的无穷世纪”,雷锋以他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每一个人,感动着每一个人,鼓舞着每一个人,40多年来神州大地上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活雷锋”。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擦找有关雷锋的资料 板书设计:设疑——抒情——咏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你能把读了这首诗,你对“一滴水”的新的理解告诉同学们吗?

二、检查预习。1.背诵雷锋的名言。

2.联系实际,谈谈对“一滴水”的理解。

三、探究新知。1.品诗赏诗:

这是一首歌颂雷锋精神的现代诗,作者以饱满深情的笔墨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诗句反复咏叹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建立下的不朽功勋。(所以在赏析这首诗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在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的哲理。)2.体会写法:

诗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说一说吗?

四、拓展升华。

1.当今社会中曾经有过以下一些谈论,你能否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雷锋出国了”。(2)“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了”。

2.同学们,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3.雷锋事迹简介。

六、达标检测。1.背诵诗歌。2.写一写身边的好人好事。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雷锋叔叔虽然走了,但是他的故事,他的精神,他的品质早已深入民心,早已生根发芽,一代又一代的“活雷锋”涌现出来,他们如同璀璨的群星交相辉映,放射光芒。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写出关于拓展延伸的话题(任选一题)。

课题:金色的鱼钩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为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自己却牺牲在草地上的感人事迹。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搜集长征的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请你读课文后想一想,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吗?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为什么说它是“金色的”?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

1.师范读课文,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后,多读几遍。

2.联系课文说说新词的意思。3.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

四、探究新知。

1.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

板书:老班长

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讨论明确:

第一次: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明确:这时的炊事班长饱经风霜,然而可敬可亲。

第二次:他那十分严峻的布满红丝的眼睛明确: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睡眠不足,老班长的眼里布满

了红丝,但丝毫不影响他照顾小红军,表现了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板书:照顾、三病号

(1)眉头拧成了疙瘩。(2)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明确:(1)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2)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第二次:第四次: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明确: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像保姆一样照顾小孩一样,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是高度的革命责任感,让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板书:救

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明确:这个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有很大的纪念意义。老班长生前用这个鱼钩给三个小战士钓鱼补养身体,使他们能顺利地走出草地,这个鱼钩挽救的是三个年轻战士的生命。

从这个长满红绣的鱼钩上,我们可以看出老班长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心为同志,有着舍己救为人的高尚品质,这崇高的品质永放异彩,光芒万丈。

板书:怀念

过渡: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你还能从什么地方看出这种品质。

五、拓展升华。

你能列举老班长式的人物吗?

(“马背上的小红军”“草塘中的老同志” “妈妈”“爸爸”„„..)

六、达标检测。复述课文。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作业设计:

1、感情朗读课文,做书后练习题。

2、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课文写了谁的事情?你对红军长征了解有多少?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四、探究新知。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在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时候。)2.老班长担负着什么任务?(保护三个小病员过草地。)

3.把刻画老班长外貌的句子画出来。读后说一说从老班长的外貌,我们可以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

4、你感觉老班长怎样?(饱经风霜,和蔼可亲)

5.齐读课文第1段。小结段意:写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老班长接受了保护三个小病员的任务。

(二)学习第2段。

默读这一段。

思考:这一段写了老班长的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老班长怎样?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

这一段先讲了老班长钓鱼、在讲老班长自己从来不吃鱼,最后讲老班长鼓励病号喝鱼汤。从“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不合拢眼”,可以看出老班长担心着我们的身体,心情沉重,这反映了老班长高度的责任感,他担心病号走不出草地,完不成党交给的任务。其他如:“总能”“我觉得好象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老班长看看我们吃完„„沉重极了”都能说明老班长的精神感人至深。

小结第2段段意:写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儿鱼。

(三)学习课文第3段。

读第三段,思考:这段讲老班长怎样了,为什么会这样?从这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老班长牺牲了,这实际上是他一天又一天的劳累、忍饥挨饿的必然结果,在他生命垂危时,仍然不肯喝鱼汤,而在他倒下去之前,“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在他临牺牲的时候还说“没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这是多么感人的精神。

(四)学习课文第4段。

齐读第4段。

1.“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小梁为什么要这样做?

(联系上下文体会小梁当时的感情。)

2.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因为这鱼钩是老班长用来钩鱼给他们吃的,让他们维持生命走出草地的遗物;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却永远放光芒。小梁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表达了小梁自己永远向者班长学习的决心。最后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小结第4段段意:写小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

五、拓展延伸。

1.出示最后一段话。思考:“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这个长满 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六、达标检测。

1.课文中前后一共出现八次“啊”字,找出带有“啊”字的句子,练习朗读,品悟情感。2.如果我们为老班长立碑,你会在碑上写什么呢?(一心为公、舍己救人、永垂不朽„„)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作业设计:

1、查找长征中具有高尚品质的英雄人物,并讲述他们的故事。

2、体会“金色的鱼钩”的含义。板书设计:

课题:白衣天使

教材分析:

《白衣天使》是北师大版十二册 “英雄” 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一文通过讲述南丁格尔开拓护理事业,建立完善的护理制度以及创立护士学校的曲折故事,向世人展现了一位执著坚毅、勇敢坚强、无畏无惧、用爱心和恒心默默为伤者送去福音的天使。

教学时间: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应该知道每年的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那么知道这个节日时为谁而设立的么?(南丁格尔)是,她为护士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人们称她为白衣天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了解这位伟大的白衣天使。

2.板书:白衣天使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

1.请同学们说说对护士的了解 2.认读生字新词。

四、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想想南丁格尔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边读边画出词语,思考:课文讲了有关南丁格尔的哪些内容? 3.小组内互相交流学习,扫清不认识的字,理解字词的意思。优裕:丰厚,充足。

先驱:时间次序在前的,跟“后背”相对,前辈。4.说说课文主要内容。5.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段(1自然段):南丁格尔是现代护理专业的创始人。第二段(2--10自然段):冲破阻力当护士,奇迹地降低了死亡率。第三段(11--12自然段):创建护士训练学校,培养学生。第四段(13自然段):为纪念,设立南丁格尔奖。

五、拓展升华。教师简介南丁格尔。

六、达标检测。比一比,再组词:

裕()珍()换()慰()讯()峪()诊()唤()蔚()迅()

七、总结全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南丁格尔的事迹,知道了“护士节”、“南丁格尔”奖都是为纪念南丁格尔设立的。那人们为什么称她为“提灯女神”来赞美她,下节课继续学习。

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南丁格尔不顾世俗的偏见和父母的反对,决定从事被人看做卑贱职业的护理工作,并为人类护理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2、学生评价南丁格尔。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

1.课文写了关于南丁格尔的哪些事情? 2.课文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3.听写课文中的字、词。

四、探究新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自己的体会。南丁格尔的哪些精神让大家敬佩?

2、学生读句子,谈体会。出示句子: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何感受?

(2)“毅然”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课文3--8自然段

(1)面对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伤员的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四十二。南丁格尔是怎么做的?(奔赴前线)

(2)她明知道当时战地医院不让出现女护士,分明知道去前线可能···但她坚定的去了。(3)南丁格尔是怎么去前线的?用一个词形容。(义无反顾、毫不迟疑、不假思索、毅然决然···)

(4)此刻,我们感受到的是南丁格尔的?还有她对护理事业的?

4、不仅要面对恶劣的条件,还要面对巨大的压力。她关爱生命,追求人人平等。在前线战场上,她做了哪些让人敬佩的事?

(1)读课文9--19自然段回答。(第9自然段)

(2)在黑夜里,那飘来的灯光,仿佛是永不熄灭的希望之光、生命之光。南丁格尔就是天使,她带来了温暖;南丁格尔就是女神,她带来了希望。让我们再次重温这温情的一幕,齐声朗读。

(3)南丁格尔的到来,使野战医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文中用哪个词形容这种变化的?(大大改善)

5、忙碌了一天的她,也许眼睛已经----(疲惫),双手已经---(酸痛),双脚已经---(肿胀),她应该---(休息),可她却没有。每夜她总是提灯巡房。

6、了解南丁格尔伟大的成就。

读课文11--13自然段,你知道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南丁格尔的伟大不仅仅表现在她个人的成就上,更表现在仅凭自己的仁爱、执着就改写了人们对护理事业的认识,从被人鄙视到让人崇敬,她完成了历史的跨越。

五、拓展升华。

人的一生何其短暂,在这芸芸众生之中生命转瞬即逝。1910年8月,南丁格尔在睡梦中溘然长逝。也许她真的太累了,需要好好休息。即使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她双目失明,却依然坚持为护理事业作宣传。我不知道南丁格尔的墓志铭上刻写的是什么,但我想,学习了这篇课文后,由你们来为南丁格尔刻写墓志铭。

(我们可以站在世人的角度或站在南丁格尔的角度想想)

六、达标检测。

写一写南丁格尔的事迹。(不超过300字)

七、总结全文。

40分钟,我们跨越时空走进南丁格尔,她已经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中永不熄灭的一盏明灯。愿南丁格尔这盏明灯永远照亮你的心灵深处。

布置作业:

1、摘抄本课的生词;

2、熟读课文。板书设计:

课题:苏武牧羊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武牧羊》曲的歌词,约产生于1915年左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泛流传。传说作者是

北京一位中学教师。内容采自古代历史故事: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贵族囚禁冰窟逼降,他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后来又把它遣送到北海边上牧放公羊,说要等公羊生子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苏武不顾威胁利诱,不怕艰苦折磨,坚持19年二终不屈服。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具准备:苏武的资料、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认知情况。2.学生讲解苏武牧羊的故事。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行。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苏

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四、探究新知:

1、师范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苏武牧羊》展示一位不顾威胁利诱,不怕艰苦折磨,坚持信念,誓死不屈的古代英雄。

这是一首歌词,共分两部分。

上片:交待了苏武在匈奴19年的悲惨遭遇和心理压力。突出了他性格坚韧,立场坚定,有民族气节,有爱国思想的特点。

下片:写苏武对家乡祖国的思念,用坚定的立场,坚贞的意念使匈奴对汉朝拱手称颂。全诗写了苏武在匈奴19年的悲惨经历,经过无数次磨难,最终回国的事,表现了苏武不顾威胁利诱,不怕艰苦折磨,誓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全诗运用环境的渲染烘托手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2)找出上片中用凄凉的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表现19年艰苦生活的句子。

(3)“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一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苏武坚贞不移、效忠汉室的志向?

(4)写出表现苏武的坚定立场,体现他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句子。

(5)写出亲情的呼唤没有使苏武投降,更加忠贞汉王朝气节的句子。

五、拓展延伸。

感悟苏武“不变”的气节。

师:整整19年啊,19年,有228个月!有近7000日!饥食野草,渴饮雪水,苏武倍受摧残,饱受折磨。这19年使苏武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这19年让旌节脱光了羽毛,一切都变了,然而什么没有变?

1、交流(对祖国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使命的责任感、不屈的气节„„)

2、是啊,对祖国赤诚的爱是苏武19年不动摇的基石。

3、学到这里,让我们再来看看描写苏武回国的这段话,有哪些地方让你深深感动呢?把打动你的句子好好读读,用朗读把你的感动带给大家。

4、让我们带着钦佩、更是带着感动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六、达标检测。练习背诵课文。

七、总结全文。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有血战吴淞口的陈化成,还有誓死不投降的文天祥,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课题:南沙卫士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本文对南沙海军在驻守中遭受种种困难做详细介绍:没有固定地哨所,缺乏装备,高盐、高湿和高温,严重缺乏淡水资源是人的生理机能面临十分严酷的挑战与世隔绝的孤独使人们饱受精神上的痛苦。即便如此,戌守卫士那艰苦奋斗、追求作为的精神在南沙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追求精神,铸造了南沙的军魂。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南沙群岛的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祖国领土的最南端,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烟波浩淼、一片汪洋,那里有丰富的渔业资源,那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等矿藏,这片神奇的国土就是祖国的南疆——南沙群岛。你们想欣赏一下它秀丽的景色吗?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里以前没有土壤也没有生命,是日夜守卫的人民解放军在这里创造了奇迹,是他们捍卫国家海洋权益,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他们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学习英雄中的第五课《南沙卫士》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

1.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不认识的词,查字典,注字音。烟波浩渺 蕴藏 礁石 消耗 脊梁 擦拭 溃烂 溃烂 恩赐 珊瑚 坍塌 湍急 呵护 肆虐 慷慨 袒露 2.解释词语。

四、探究新知。

二、提出主线:

(一)通过初读课文,战士们在驻守中遭受的种种困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饿印象,并被他们的精神所深深的感动,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南沙海军在驻守中遭受了哪些困难,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可以体现出战士们具有哪些精神品质,结合课文的内容谈一谈。再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看怎样读才能更好的体现战士们的精神品质。最后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

(二)汇报

1、缺淡水: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汇报。

(1)每日只有5公斤淡水

(2)洗衣难,战士干活不穿军装,怕洗衣费水。

(3)洗澡难

战士们用雨水洗澡。出示句子,练习朗读,体现战士们盼望洗雨水澡的焦渴心情。

南沙桑拿,主要体会南沙桑拿给战士们带来的饿困难,重点体会“烤箱”这一词语。

何正会的遗体。重点体会“长癣、发炎、惟一”等词语。

(4)自己蓄水

小结:

南沙群岛地处赤道边缘,高盐、高湿、高温,雾水是咸的,晒干后便是白白的盐花,放在地上的温度计,一两分钟便会晒爆。连以海为生的渔民都视其为生命的禁区。而勇敢的战士们却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战士们不畏艰难的饿精神不正诠释了英雄的真谛吗?

2、缺蔬菜

出示句子,练习朗读

“半天、切得不能再薄、舍不得”应重读

3、生活单调

训练、放哨、巡逻、侦察,数星、望月、听涛、思乡,体会到什么?

(三)激情朗读,带着对战士的敬佩朗读最后一段。

五、拓展延伸。

通过搜集资料,你对南沙的现状和战士的饿生活还了解哪些?

六、达标检测。

用一段话,写写你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七、总结全文。

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再现了英雄的本色,为了祖国人民的饿幸福。为了捍卫国家海洋权益。

战士们用自己的口号诠释了英雄的真谛,那就是“吃苦不是标准,主动作为、艰苦奋斗、创造一流成绩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战士们的精神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追求精神铸造了南沙的军魂,他们不愧是祖国的饿英雄、不愧是南沙卫士。

作业设计:准备综合活动。板书设计:

综合活动

活动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活动使办“英雄”小报。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使学生知道了英雄即指做出事惊天动地的人,也指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事迹的人。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寻找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了解他们的英雄事迹。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有关“英雄”的名人名言。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

学生互相交流课外有关“英雄”的名人名言。

四、探究新知。1.准备。

指导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课文之前谈谈对“英雄”的理解,并列举出,心目中不同时代的英雄:如董存瑞、罗盛教、雷锋、张华、焦裕禄、杨利伟等等。

指导学生寻找有关英雄的资料,途径:可以从报纸上剪下,可从书中摘抄,也可以上网查找,还可以自己亲自采访撰稿等等。

2.确定学生小报的主编,可以是自己一个人,也可以小组一块编写。

(1)知道学生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反映一个人的英雄事迹,如:《学习雷锋好榜样》——整个版面都是介绍雷锋的事迹,有雷锋的故事,有雷锋的日记,有评价雷锋的诗句:还有读雷锋故事有感,歌唱雷锋的歌词等。也可以写几个人不同的事迹,如战斗英雄: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王成„„

(2)注意所选的文章体裁要力求不同,记叙文、诗歌、散文、格言、读后感„„,做到图文并茂。不能图多文少,也不能只有文章,没有图片。

(3)指导学生把所有查找的材料,根据小报主题、文体、字数进行筛选,做到版面设计活泼、新颖、主题突出。3.交流。

(1)要求学生拿出自己办的或几个人办的小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出好的在班内交流,请大家评价。从版面设计、书写、内容等不同角度来评价。

(2)注意学生在交流时可以讲一个小报中的英雄人物的事迹。

五、拓展延伸。

把所有的小报张贴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课下请同学们参观、评价。

可以请同学写一个小片段,如《读英雄人物有感》。

六、达标检测。背诵名言。

七、总结全文。

经过交流,我们知道了更多的英雄事迹。可以根据大家提的意见修改自己的小报。作业设计:以“英雄”为主题,出一份手抄报。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作文:我心中的英雄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动笔实践。

教具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英雄的资料,体会“英雄”的含义。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一、激趣导入,引出话题

展现课前的搜集,引发回忆。你们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英雄”?

二、出示目标。

三、在课堂上举行“我知道的英雄故事”交流会。

(1)让小组成员针对自己搜集的英雄故事或图片等,交流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事迹。(你心中的英雄是谁?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认识他们的?你为什么敬仰他?)

(2)每组派一人到讲台上交流故事,教师总结指导:作出惊天动的业绩的人是英雄,为寻求真理而献出生命的人是英雄,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迹的人更是英雄。

(3)学生全班交流,各抒己见。(教师和学生随时参与谈话,进行评论。)

四、尝试写作。

(一)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如果要把这些英雄的故事写下来,你认为该注意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2.教师简要提示。

(1)要选择自己了解的、敬仰的英雄来写,只有了解他,才会被他的事迹感动,才会产生敬佩之情。(2)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外貌等表现人物。

(二)理清思路,讨论写法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先后顺序。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2.引导学生列习作提纲,为习作做铺垫。

(三)说说自己的提纲,请其他同学评一评。

(四)写作练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写作)。

附范文:

我心中的英雄

当我在电视机前观看本届残奥会的开幕式时,中国残奥会健儿在鸟巢点燃圣火的激动人心的场面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不禁向我心中的英雄默默地致意!

开幕式前夕,随着每一次五彩缤纷的礼花冲上天空,时间就离残奥会开幕式更近了一步,终于只剩

下十秒钟了。这是鸟巢上空出现了礼花组成的数字,“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残奥会开始啦!全场发出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我在电视机前也拍红了手,兴奋得不能自已。然后礼花齐放,它们射在空中像是朵朵花儿在空中绽放,争奇斗艳,十分美丽多姿,还有形似金色瀑布的烟花在鸟巢上空划过,接着我们又观看了《四季》、《太阳鸟》等节目,但是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点燃主火炬这个仪式,因为它体现出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当场内主火炬的点燃仪式即将开始时,只见盲人平亚丽举着火炬,在一条可爱机灵的导盲犬的引导下,把最后一棒火炬传递给了中国残奥会健儿---侯斌。这时我心中有一个巨大的疑问,“他怎么能把神圣的主火炬点燃呢?”,结果却令我十分震惊!在全场观众的注目下,侯斌双手抓住一根细长的绳子,开始向上攀登。哦!刹那间萦绕在我心中的迷团终于解开了,他是要坐在自己的轮椅上,用双手拉着绳子向上攀爬到三十九米高的主火炬燃点。想想我平时爬六层楼就会累得够呛,对于坐在轮椅上的一名残疾运动员来说,仅仅凭着一双手,却要攀爬到三十九米的高空,这无疑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啊!我不置可否地摇摇头,果然不出我所料,他刚爬到一半,就爬不动了,但他只是稍稍休息了一下,就又开始攀登。这时我清晰地看见他脸上汗水滚滚,手不停地颤抖,力量快要用完了。可是他在我们期盼的眼神下,再次把坚毅的目光投向未燃的圣火,选择了继续挑战。此时一首激昂的歌曲响彻全场,这首歌仿佛化作一股无穷的力量,倾入运动员的心田。只见他咬紧牙关,拼命攀爬,终于升到了主火炬燃点,这时他用手艰难地举起火炬,点燃了引火线,随着一簇冲天火光出现在祥云火炬上,久违了四年的残奥会正式开始了!顿时全场欢声雷动,鸟巢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有的观众欢呼雀跃,有的观众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侯斌成功了,他创造了一个奇迹!在他身上,反映出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优秀品质,也表明了残疾人希望和正常人一样平等的心愿,弘扬残奥精神,享受“超越·融合·共享”的快乐!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青少年,我不仅要向残奥会运动健儿们学习,学习他们坚韧不拔、不断进取的精神,我更要以最好的学习成绩回报他们,因为他们是我心中的真正的英雄!

第二课时 修改评议

一、自渎“习作”部分内容,重申本次习作的要求

二、指导学生自己修改 修改步骤: 1.修改错别字。2.修改不通顺的句子。3.修改罗索不条理的段落。

三、小组合作评议

同桌互评,写出评改意见和建议。

四、集体交流,教师点评

选代表习作,集体评议,教师给出修改意见。

五、谈谈修改体会,誊抄习作。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肯定长处,培养自信 1.发下习作,生自评。

2.向全班展示自己在本次习作中的优点:好词佳句,丰富独到的想象,真挚的感情---3.生宣读作品,师生共赏。

4.教师予以鼓励和肯定,不足的地方共同提出建议。

二、教师总结点评 1.小结本次习作得失。

2.指出共同存在的问题,集体评议,下次习作注意。

三、共赏佳作,激励写作

1.课堂上师生共赏优秀作品。激发写作兴趣,增强协作信心。

2.表扬在此次作文中表现突出者,习作进步者,想象新颖者,感情真挚者。3.教师推荐有关表现师生情深的作品,生课下阅读。教后反思:

第四篇: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八单元

古宋一中

第八单元 告别童年

教材分析

本单元收录了《学步》《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我们上路了》《万岁,母校》《童年的朋友》这几篇文章都展现了成长过程中的精彩片段,体现了成长中对美好往事的眷恋。这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告别童年走向成熟的主题。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在朗读过程中,能比较准确的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不畏艰险,勇敢而又脚踏实地走上人生旅途的哲理;师生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之情;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学习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作者生动细腻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在朗读过程中,能比较准确的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不畏艰险,勇敢而又脚踏实地走上人生旅途的哲理;师生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之情;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课时分配:

学步 2课时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1课时 我们上路了 1课时 万岁,母校 1课时 童年的朋友 1课时

古宋一中

古宋一中

教材分析

本课记述了作者的孩子会走路时的情态,动作。给父母带来兴奋和惊奇的同时,也带来感悟,希望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不要失去学部时的那奋勇气,敢于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走好人生之路。教学目标:

学会确定朗读重音、运用重音符号。在朗读过程中,能比较准确的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不畏艰险,勇敢而又脚踏实地走上人生旅途的哲理。教学重难点

体会不畏艰险,勇敢而又脚踏实地走上人生旅途的哲理。教学构想

课中老师先以一段话作示范指导学生学习,接着出示学习步骤:找句子、读一读、写心情、划词语、读出情。学生须抓住某一片段以这五点为学习指南精心阅读,归纳出有关描写心理感受的词语,诸如“胆怯”、“自豪”、“勇敢”、“新奇”、“坚持不懈”等。教学准备:

电脑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你们一定不记得自己蹒跚学步时的样子了,但是你们知道吗?你们学走路时最初迈出的那几部对于你们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学步》,看看这个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出示学生容易错的的字。

转(zhuàn zhuǎn)挣(zhēng zhèng)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仔细思考:这篇文章围绕着一个什么事情来写的?

儿子学会走路了。

三、品读语言,体会心情

1.学生快速的浏览课文,试填空:你咧开嘴笑了,似乎在对我们说:“()”。

2.在学步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的心情是怎样的?

(老师先以一段话作示范指导学生学习,接着出示学习步骤:找句子、读一读、写心情、划词语、读出情。学生须抓住某一片段以这五点为学习指南精心阅读,归纳出有关描写心理感受的词语,诸如“胆怯”、“自豪”、“勇敢”、“新奇”、“坚持不懈”等。)

(1)“儿子学会走路了”父母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那看出来的?父母的心情是非常的欣喜和兴奋。如:“你母亲偶一回头,突然惊喜的大叫:'啊呀,小凡走路了!”“我随声回顾,也大吃一惊。”„„

朗读训练

(2)儿子此时又是什么反应?你是从那看出来的?儿子此时是很高兴。“又古宋一中

古宋一中

兴奋又紧张”、“咧开嘴笑了”„„

朗读训练

(3)父母出了欣喜以外还有中什么样的心情?(担心)“担心”的原因是什么?(儿子路上会有很多危险)

(4)这些危险具体表现为什么?处处潜伏着危险:桌角、椅背、床架、门、高低不平的路、杂草丛生的路、水洼泥泞„„

3.课文中有一句话说“你的生活从此开始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请同学们再看一遍课文讲讲“走路”和“生活”有什么关系?最好用课本上的语言回答。

“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人生像走路一样,前途并不是平坦的,也会有崎岖和艰险。

4.课文最后三段话中作者回忆了小男孩有一次摔跤伤的很严重,作为父亲他的心情得怎样的?(心疼)

5.尽管“心疼”,但他仍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怎么样?这表现了作者对儿子的期望是什么?作者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不要失去了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要勇敢的走,脚踏实地地走。

父母的欣喜 儿子的高兴

儿子会走路了 走好人生之路

父母的担心 儿子路上的危险

四、总结

1.儿子走的是条什么样的路?思考后在填空:你咧开嘴笑了,似乎在对我们说:“()”。

2.根据前面所讲内容,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学步,虽苦犹甜;学步,需要付出代价;学步,要不怕曲折和坎坷;学步,是人生站起来独立生活的开始。在人生的旅途上,不要失去学步时的那份勇气,要这样“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我现在又何尝不是和孩子一样在学步呢? 作业设计:

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和坎坷,是如何对待的?写一个小片断 板书设计: 学步

父母的欣喜 儿子的高兴

儿子会走路了 走好人生之路

父母的担心 儿子路上的危险 课后反思:

古宋一中

古宋一中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回忆了自己小学学习生涯的最后一天——即将分别的感人情节。文章中,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的心里,描绘了师生之间离别时的感人场面,表现了作者对在学校最后一天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师生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之情。教学重难点

体会师生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之情。教学构想

通过谈话导入本课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地词句,写批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电脑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内容

二、展示目标

体会师生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之情。

三、学习新知:

1、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中作者回忆了自己小学生学习生涯的最后一天——即将分别的感人情景。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心理,描绘师生之间离别时的感人场面,表现作者在学校最后一天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3、生读文,找出感受最深的地方。

(1)老师对学生的爱:语言描写“中学的老师要严格的多,你们要继续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我对你们说的都是心里话,记住我的话吧!”“吹得不错呀,斯巴多尼!”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嘱咐。动作描写“揉了揉他的头发”,体现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最后一段其实含蓄地点明了作者的情感,也可以看作文章的精彩点题之笔。“等我回到家里,如果我做了什么后悔的事,那就是不得不洗去脸上的唾沫印儿,”是说“我”极想留下一些什么学生的东西作为永久的纪念,所有没收上来的东西都已经还给了学生,只有这“唾沫印儿”是学生主动给予的,“我”极为珍惜,不忍洗去,也就是含蓄地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不舍,对学生的爱。

(2)学生对老师的爱:“噙着泪水”、“团团围住”、“热泪盈眶”、“挤”、“抽噎”等等。“拥抱”、“吻”、“抓”、“拉”、“塞”,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同学们对老师的依依不舍之情。

4、写作特点:

(1)本文是回忆性叙事散文,以时间为顺序组织全文。

(2)在行文上富于变幻,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行文方法。

古宋一中

古宋一中

5、练习:我的学生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6、小结:主题思想 作业设计:

基础训练内容。板书设计: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对学生的爱逐一描述

时间顺序 对学生家长的回忆

对学校最后一天的留恋

课后反思:

古宋一中

对校园的不舍 古宋一中

我们上路了

教材分析:

本课描绘我们迈着稚嫩的脚步上路,前面可能会遇到美丽或遇到挫折,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坚定信心,勇往直前,脚踏实地的去开辟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能够运用联想、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体味诗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内涵。教学难点

体味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教学构想

通过谈话导入本课内容,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内容,理清全诗结构。学生再读深入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写批注,体会全诗思想。在通过拓展练习,提高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童年有很多美好回忆,童年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童年也充满着令人感动的丰富情感。成长中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熟中我们频频向童年挥手作别,走向我们自己的路。板书课题《我们上路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句子读准、读通顺)

3、指名读课文。

4、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朗读,全文分三部分(第一节:虽然我们很稚嫩,但我们还们还是上路了;第二节:路上可能遇到美丽也可能有挫折,但我们决不后退;第三节: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要勇往直前,脚踏实地。)

3、分三部分指明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深入理解诗句,体会全诗思想。

1、自由读每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把自己的理解或感触作上记录。

2、在小组内交流。

3、在全班进行交流:

(1)教师重点点拨“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象征的意义。

古宋一中

古宋一中

相思鸟:指美丽的爱情;

金孔雀:象征成功的事业;

橄榄树:指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向往;

曼陀铃:预示着“我们”富有情趣的生活。

(2)理解“风、雨、雷鸣电闪”各比喻了什么?(生活中的困难、学习中的挫折等艰难考验。)

4、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用喜欢的方法朗读。

(2)在班级表演读。(师配乐)

五、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1、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创作一首同一题材的小诗或者替作者补写其他你觉得可以合理添加的章节。

2、给学生时间练笔,然后请学生在班上朗读。

3、总结: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我们要告别父母,告别呵护,告别童年独自“上路”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人生的际遇顺逆交错但不能因此畏缩不前,要勇往直前,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作业设计:

完成《基础训练》相关作业。板书设计: 我们上路了

相思鸟:指美丽的爱情;

金孔雀:象征成功的事业;

橄榄树:指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向往;

曼陀铃:预示着“我们”富有情趣的生活。课后反思:

古宋一中

古宋一中

万岁,母校

教材分析

《万岁,母校》是一首现代叙事诗,这首诗通过叙述母校校庆时学生纷纷回母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赞美之情。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构想

通过谈话导入本课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全诗结构。学生再读深入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写批注,体会全诗思想。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校庆的时候吗?当你们毕业后,也来参加母校的校庆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万岁,母校》这篇现代叙事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学生容易读错的字,注音

2.自由读诗歌,你读懂了什么?

三、学习新知:

1、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万岁,母校》是一首现代叙事诗,这首诗通过叙述母校校庆时学生纷纷回母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赞美之情。)

3、分层次,概括内容。

(1)第一、二小节,点出建校五十年许多学生重新回到母校的感受。

(2)第三至七节,介绍了不同职业的学生。再现了当年母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3)第八至十一节,描述了师生共聚的感人场景。

(4)理解最后一小节。指出从母校毕业的学生,奔赴祖国四面八方,在不同岗位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体现母校的作用,培养我们成为祖国明天的栋梁。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找学生朗读。

6、分组比赛。

四、编排情景剧《20年后再相会》

五、生谈感受。作业设计:

1、写一篇作文《20年后再相会》。

古宋一中

古宋一中

2、描绘20年后的校园景象。板书设计:

万岁,母校 对母校的赞美

课后反思:

古宋一中

古宋一中

童年的朋友

教材分析:

本课童年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回忆的东西,我们却常常将它们忽视了,就在不经意的一刹那,恢复了那美好的,童稚的、纯真的记忆,这时候我们又往往会对你曾经的漠视而自责、懊悔。成长意味着成熟,成熟以后却有着对童稚的眷恋。

教学目标:

学习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作者生动细腻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人物的特征,运用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教学构想:

教这这篇文章时,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明确文中刻画的主要人物及其特点,然后进一步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这让学生朗读品味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完成。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童年灿烂总让我们回味,特别是陪伴我们度过那些愉快的日子儿时朋友更让我们怀念。不知你们的童年朋友是谁?他(她)为什么会让你如此难以忘怀?请说一说。下面我们来看看高尔基《童年的朋友》又是怎样的一位朋友吧。(板书课题。)2.作者介绍。可学生来介绍。

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文章。

1.快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的障碍。

2.文中外祖母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划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三、检查自学的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噗噗 咕哝 绺 鬃 诅咒(让学生注音后,再全班集读)

2.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慈爱、温柔、纯朴、勤劳、坚强、乐观。

3.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放声朗读你喜欢的语句,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读后请在小组内讨论,各说出你喜欢的原因。然后请代表在全班作总结。

四、深入探讨,交流合作

1.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中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2.外婆在孩子的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章中说外婆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朋友”。为什么? 明确:1.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活力、愉快、温暖。

2.因为她不仅善良,有爱心。还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给了我关怀,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3.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在班上交流。

古宋一中

古宋一中

五、总结

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作业设计: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请你认真观察给你上课老师的眼睛,练习写一篇日记。板书设计: 童年的朋友 ——小熊 浪漫、纯真 课后反思:

古宋一中

古宋一中

语文天地 告别童年

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 “告别童年”,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那些印象深刻的往事,特别是充满童真、童趣的小事,还要注意对个人成长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的时间段,如:婴儿期,幼儿园,上小学„„制作童年生活纪念册的过程,是重温快乐、小结生活经验的过程。教师应要求学生请自己的爸爸、妈妈(伴随自己成长的长辈)也参与进来,增进亲子交流,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活动组织

一、准备

1、教师组织学生准备材料:查找收集有关照片,收集有纪念意义的小饰物或送给自已的小礼物;收集自己过去的奖状证书、表扬信、感写信,各年级的成绩单„„收集自己的佳作:习作中的佳品,美术、书法等作品;收集老师、长辈、同学给自己的留言„„也可以收集自己到各地旅游的小纪念品„„

2、老师指导学生整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给照片配上简短的说明或醒目的标题;对小装饰物和小礼物也应配上文字说明;奖状、证书等可以和相关的照片组合在一起相互说明„„老师、长辈、同学给自己的留言最好用原始材料。

3、老师提醒学生准备一个册子,封皮可以是硬纸做成的。封皮上可以装饰图案,题写纪念册的名字,也可以是素色,名字可以题写在第一页上。册子规格可以大些,便于插放奖状、照片等。

二、制作

1、老师可以向学生推存几种编排方式,如:按时间安排、按不同内容编排„„

2、老师可以提示学生,把纪念册做成活页夹的形式,便于添加、整理内容。

3、老师要提示学生除了写“序”、“后记”以外还应设计一个目录,以便于查找相关内容。

4、当学生分部分、按顺序装订成册前,老师还要提示学生在每部分前加一个插页,对此部分内容做简要说明。

5、提倡学生给每一页加上符合内容的装饰。

6、提示学生在纪念册最后留几页空白页,以便不同人、不同时间欣赏后留写感想体会之用。

三、交流

1、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均可。

2、可放在班里大家翻阅,也可有组织地带回家里和家长一起欣赏。提倡欣赏后留言。

3、建议不评选最佳纪念册,因为对于纪念册的主人而言,每本纪念册都是最佳珍品。课后反思:

古宋一中

第五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培养良好的习惯

(十二)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

2、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课本插图和有关事例,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以及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我们学到了关于写字、读书、写日记等方法,为我们以后养成习惯打下了基础。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最后一个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指导看图,领会内容

(一)指导观察第一页

1、学生自由观察,思考: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这是会时想些什么?

2、指明回答,教师补充

第一幅:在天文台,老师和同学参观古代的天文仪器。同学门看到这台仪器,一定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

第二幅:在天文台的天文展览馆内,墙上贴着宇宙中星体的照片,希望大家长大后到太空中研究宇宙的奥秘。

第三幅:简介: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和图画,大多出自著名书法家和书画家之手,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同桌共同参观三幅图,回顾主要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指导观察下两幅图

1、学生自由观察插图,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思考:图上有哪些人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有什么意义?

2、同组相互交流,感受体会

(三)学生交流:观察了这些图画,你有什么想法?

三、教师小结

四、练习介绍自己的家乡

1、自由练习

2、台前介绍

3、教师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从小就要到学校里学习知识,长大后才能胜任祖国交给我们的工作。因此,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学生齐答:运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二、指导看图

教师带领学生依次观察插图,弄清图中内容。

1、第一行两幅(1)教师简单介绍

(2)学生讨论:控制室和播放室的几位同学是怎样工作的?(3)班级交流

2、第二行左图

(1)提问: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表情如何?

(2)教师小结:这几位同学的字真棒,但这并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他们长久的练习换来的。只要大家坚持天天练习,相信有一天你们的字会写的更好!

第二行右图:(1)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从图中得知,演讲要注意什么?

(2)请一位同学作一次简短的演讲,学生评价。(3)教师总评

3、第三行左图

(1)观察图中的人物在干什么?(2)自由练习朗诵,体会方法。第三行右图

(1)观察插图,回答:图上的人在干什么,黑板报出的怎样?(2)教师补充:办黑板报要先选择好内容,确定栏目,设计图案。

4、左上图

学生观察,谈谈怎样编手抄报?

5、右下图(1)教师简介

(2)学生交流:他们演的怎样?怎样才能演好课本剧?

(3)教师小结:参加课本剧演出,可以锻炼自己运用语文的能力,陶冶艺术情操,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情感。

三、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长江之歌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全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即第二小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请同学们自由说说看。

4、放录音:《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处学效果。(1)出示词语:

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荡涤:洗涤。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乳 汁 哺 挽 涤 埃 灌 溉

2、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一些。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出示: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人母亲的情怀。引读。

3、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4、交流:(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精读第1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2)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4)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6)齐读第1节。指导背诵第1节。

6、精读第2节。

(1)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4)指导朗读第2节。(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六、作业设计: 改病句。

1、妈妈买了许多食品、苹果、梨子和水果。

2、体育用品商店摆满足球、排球、篮球、地球仪等许多体育器具。

3、爱迪生经过努力,发现了电灯。

4、革命烈士十分顽固,誓死不说出党的秘密。

5、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

七、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豪迈

雄壮

2、三亚落日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题目是:2 三亚落日(板书)(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本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课文却特意写了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范渎课文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浯: 美妙绝伦 硕大无比 收敛 涨溢 赤朱丹彤 热带风情 悄然无声 笑颜 2.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浯: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比 玫瑰 涨溢 一盏 蘸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指名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硕大无比:硕,大;无比,没有什么可比得上。形容无比的大,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收敛:(光线等)减弱或消失、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第3~5自然段)

课文第1、2自然段分别写什么?

(在三亚看落酬艮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学生划分段落。

四、精读训练

1.轻声读课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讨论交流。(板书:真右诗意)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

(有涛情画意,能止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1)学生试渎。

(2)指导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等词句,(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范读、齐读。

五、指导书写

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提示:

溅、涨: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芒:-亡下结构,“亡”不要漏掉点。敛:第二画是“、”,第七画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听写生字词: 2.齐渎第一段。

二、精讲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力'?

1.(出示三亚风光图)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

(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板书:热带风情)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下做上记号。交流:

①“蓝透子”、“碧玉般”、“玉屑银未般”、“金灿灿”等词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状美,②“挺拔俊秀”等词突出了椰树的姿态美。

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①“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 ②“蘸”、“搔”拟人化手法的运用。③“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4)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秀,沙那么亮,怎能不让人喜爱至极呢?齐读第二段,渎出喜爱之情。

(5)指导背诵。

三、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2.交流:

(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板书:像孩童)投影映示: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①哪些地方写出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红扑扑、抖落、溅出)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③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④指导朗读。要求抓住关键问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2)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

(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①投影映示: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厂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轻声读这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b、指名说。

(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板书:像灯笼)

c.指导朗读第二个句子。②读夕阳“在海面蹦跳”的句子。a。你怎么理解句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在“海面蹦跳”的情景i d.指导朗读。③投影映示: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人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分组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句话:写法的不同。b、第二句话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指名说。

(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日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板书:像跳水员)

d.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e.齐读第二句话。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

(“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3.通读本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指名读,再抄下来。

4、指导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课文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包含着作者对这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让我们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气景观。

3、烟台的海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4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感悟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揭题: 同学们,你们看过或游览过大海吗?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生活情景。看中国地图,沿海城市很多,有没有北面面临着大海的城市呢?(烟台)揭题。注意海的笔顺:最后三笔,先写上面的点,接着写中间的横,最后写下面的点。再从地图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过渡: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作者想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看画面,听配乐朗诵,说说自己的感受。

是的,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各不相同,景色太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检查自学:(1)读生字及词语。

独特、景观、深褐色、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巨浪拍岸、蔚为壮观、壮丽、嬉笑、害羞、崇山峻岭、过滤、宛如、如痴如醉、呢喃、细语、体验、湛蓝、凝重、轻盈、浪漫、忙碌(2)指名读课文,评议纠正

(3)理解词语。看录象,有关轮船、锚及起锚的过程。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5 分清段落层次。

三、学习第一段: 1 齐读 读懂了什么?(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四、写字指导 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2 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 1 抄词。2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过渡: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谁能把文中那句概括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作者是怎样具体为我们介绍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呢?细读课文。

二、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独特” 朗读想想这一段除了写海,还写了什么,分层。(海,人)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看看题头的照片,体会一下该如何读好这段话。(突出“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语,感受寒流袭来时,烟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的?读第二层。

(突出“纷纷顶着……观赏……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词语,体会烟台人和外地游客不畏严寒、不怕风浪的豪迈情怀)通过读,你欣赏到了烟台的海冬天的风光了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海是怎样的?你又是怎样享受这冬海风光的? 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愿意记住它吗?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内试背,最后有感情地背诵给大家听.小结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整体读,想想讲了那几个意思——分层朗读、理解、体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背诵。

三、用上面的方法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 1 学生自学(读、说、背)2 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各小组成员分工读、说、背向全班汇报,评议结果。

(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第4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第1—4自然段。3 造句。

第三课时

一、复习在冬、春、夏三季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特点? 2 能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2-4自然段。

二、继续学习第二段 自渎第5自然段,整体感知。2 找出句子,朗读并体会海的特点。

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这又表现在哪里呢?

从“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体会出秋日烟台的海清新高

远的格调和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把2—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一开始来介绍呢?

一般的地方,冬天是萧条、冷落的,而冬天烟台的海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又显的那么凝重。(理解凝重)冬天烟台的海景象尤为独特,所以一开始就介绍它。

三、细读第三段: 1 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全文,体会这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3 欣赏画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四、总结全文: 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你来做导游向游客作一介绍。比谁介绍得好? 你游览过什么地方?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能把那里的景色给同学们介绍吗?

五、作业: 课后向爸爸、妈妈等说说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样子,让他们也感受一下那里的壮观、美丽、蓬勃、充实。写一个片段,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板书设计:

3、烟台的海

人 冬

凝重

不畏严寒 春

活泼

勤劳播种

宁静

人海相依 秋

高远

充实忙碌 ————————-————————— “画”“背景”“舞台”〈————〉“活剧”

4、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8.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

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

进入内洞的过程。

(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1.抄写生字、生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

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学生在本上写)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下载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四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最终定稿)

    你,浪花的一滴水雷锋,原名雷正兴, (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雷锋出生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试卷(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试卷一、积累与运用1、依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狂lán屏障哺育诗意盎然gěng咽qí岖阻yì炽痛háo鸣qìn......

    2018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2018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20、故宫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故宫的赞美和热爱故宫......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解读及教学设计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生命 单元备课: 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本单元围绕“生命”这一话题,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诠释了生命的内涵;或形象地描绘了生命的神奇力量;或介......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养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体会到乐趣所在,有所感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作者心情,能将作者高兴处读 出。 3、找到你最能体会作......

    2018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模版)

    2018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鲧禹治水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讲这个故事。 2、引导......

    北师大六年级下册语文美猴王

    美猴王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通过动作、语言描写刻 画人物的方法。 2、让学生汲取人物形象的精神养分,培养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美猴王的性格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