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化
〔摘要〕本文通过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现状的分析,结合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教学案例,提出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各个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化起到一定的作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强调以学为中心,通过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达到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问题设计。教学设计中,教师关注的重心应该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学习方式。
〔关键词〕 信息化
教学设计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现状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实现了“校校通”,教育信息化的任务和关注的重心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从一开始的微机装备、局域网建设,到后来的资源库的建设和开发,再到现在关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应用,信息化的含义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由辅助教学手段逐渐发展成教学资源。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等等,最终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教师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中合理、恰当、科学地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就成了教育信息化核心的部分。我们这一代教师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代进入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教育工作者,许多学校建了网络和安装了计算机后,大家都面临着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的新课题。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我们将其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区别于90年代以前没有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强调以学为中心,通过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达到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他的特点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的主线,创设相关有具体意义的情境,将信息技术与完成任务有机整合,促进学生高级智慧能力的发展。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
信息化教学设计要强调以学为中心的,促进学习者创新和综合能力形成的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内容:
单元教学计划:具体地描述教学单元的主题、学习目标、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学习资源等,其中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因此这种教学计划可称为信息化教案。学生电子作品范例:给学生提供参考用的电子作品,可以从各种电子信息源中选取或由教师自行制作。
学生作品评价量规:提供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从内容、技术、创意等方面详细规定了评级指标,利用这种量规来评价学生电子作品,可操作性强,准确性高,既可以让教师评,也可以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教学支持材料:为支持学生有效进行学习活动准备的各类辅助性材料,如软件工具,资料光盘,在线参考资料,参考书目,教师用电子讲稿等。
单元实施方案:包括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学生分组办法、上机时间分配以及征求社会支持的措施等。
(三)教学设计过程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中,教学设计过程可以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八个步骤。第一,首先由教师对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确定学生通过此教学应该达到的水平或获得的能力。
第二,教师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真实的任务和有针对性的问题。
第三,教师根据任务和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确定提供资源的方式,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按照学习目标在教师设计好的范围内有目的地查找学习资源,也可以提供现成的真实可靠的学习资源给学生。如果需要,教师还要制作相关的资源列表,以方便学生查阅,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梳理,使之合理有序,一般情况下应落实成文字呈现的信息化教案。
第五,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要求学生以完成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事先做出电子作品的范例,当然这个范例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应该达到的制作水平进行设计的,有了教师展示的范例,学生浏览后就会对自己将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第六,在评价信息化学习特别是其产生的电子作品时,结构化的评价工具——量规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认真设计将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
第七,最后,还要对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设计,包括实施时间表、分组方法、上机时间分配、实施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软硬件(如不具备,应采取什么方法解决)以及其他必要文档的准备,等等。
第八,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评价修改是随时进行的,伴随设计过程的始终。
(四)存在的问题
可以看到,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信息时代的新型产物,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有着许多优越性。但是,在教师进行信息化的教学实践中,并非所有的教师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的甚至连信息化教学设计本身的优越性都没有很好的体现。究其原因,是在教学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1、缺乏对教学对象信息素养的深入调查。
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缺乏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深入分析。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三部分构成。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这就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即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信息观念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伦理道德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有些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之前,根本就没有针对教学对象的信息素养进行深入地调查,只是根据其年龄以及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情况大致地估计学生的信息能力。这样,就对教学设计的实施埋下了隐患。比如说,有些教师只是了解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浏览器浏览网页,便推断学生具有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样的假设下,他设计的教学过程是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地上网来查找资料进行学习。其取得的结果就是学生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打开一个又一个网页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这就说明,如果不能对教学对象的信息素养有充分的了解,那么最初制定的教学效果就难以真正实现。
2、没有真正地领会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
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如果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的话,那么他的教学设计会表现出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把握不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或者完全地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或者完全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有的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以教师中心,那么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教学媒体只不过是传统教学媒体的升级版。教学多媒体的优势并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与之相反的是,如果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话,又将陷入另外一种误区。学生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在摸索上面,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二,过于追求教学媒体以及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的信息化,而不适合实际教学情况。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对实际情况了解的不足,往往会使一些技术和方法的使用与实际情况不符。比如,对微格教学方法的使用。笔者曾看到一名刚接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体育教师对体操课进行的教学设计。他在教学设计中为了体现信息化的特色,多次用到微格教学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行动作准确性的训练。虽然微格教学能对学生动作的准确性起到帮助,但是,相比之下,在体操训练时使用镜子来进行实时地矫正则更加经济有效。
3、课程引导问题的设计难以把握。
课程引导问题是用来指导一个单元的学习的,包括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基本问题的特点是指向学科的核心;在某一领域的发展历史和人们的学习进程中自然地重演;孕育了其它重要问题;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是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而精心构造的。如:好看的书就是好书吗?地球上资源能维持多久?数学概念属于发明还是发现?单元问题的特点是为基本问题提供了学科特定及主题特定通道;答案是开放的,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 是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而精心构造的。如:科幻小说是伟大的文学吗?地球上缺水吗?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中虽然对如何设计课程引导问题提出了一些技巧,比如:逆向设计法,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确定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头脑风暴法,将你的问题与几位伙伴分享与讨论,收集其他的思路来修改你的问题。通过创建你的单元计划和作品集来不断修改和改进你的问题。并且引导性的问题是由一系列的由浅入深的问题组成的,而且这些问题的数量和所涵盖的内容也有和教学设计的质量有直接关系。但是,关于引导问题的设计,主要是依靠教师自身的主观理解和知识经验来完成的,所以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4、评价角度还比较单一,难以促进教案的改进。
二、针对现存问题的改进办法
1、教师有意识地改变传统地教育观念。
2、切实考虑学生因素,增加对于学习技能的学习。即教学生如何学习。
3、对问题设计的优化。
4、加强多方面的评价,促进教学设计的改进。
第二篇:《优化》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81-82页。
【学习目标的设置】
(一)设置学习目标的依据
1、基于标准的思考,是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2、教材分析
《优化》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中的第三节课。本节课以“沏茶”和“烙饼”的生活素材为背景,鼓励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关于“沏茶”,教科书提出了三个问题:问题1是让学生尝试解决沏茶如何省时的问题;问题2是通过对可以同时来做的事情的探讨,引导学生优化
程序节省时间;问题3是通过计算不同程序所需的时间,进一步体会优化的思想。“烙饼”,教科书也提出了3个问题:问题1是让学生尝试解决如何尽快吃上饼的问题;问题2是通过解读妈妈的做法,理解学习难度较大的方法;问题3是运用方法继续解决数量较多的烙饼问题。
3、学情分析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沏茶、烙饼,但对于烙饼问题而言,缺乏实际经验。但是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所以,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演绎、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对比等方法,有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从中选出最优方案,提高优化意识。
(二)学习目标:
1、经历解决沏茶、烙饼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 的应用。
2、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合理的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学习重、难点】
重点: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难点: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老师这儿有一个好玩儿的脑筋急转弯,比一比,看谁最善于思考:一个人吃一个苹果用5分钟,那十个人吃十个苹果要用几分钟呢?(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吃苹果”这样一个学生常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涵着数学知识,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步探究,感悟体会
同学们会沏茶吗?谁来说说怎么沏茶?
1、问题一:
淘气想为妈妈沏杯茶,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淘气沏茶要做的事情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培养学生读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沏茶的各项工作,以利于学生最优方案的探索。)
2、问题二:
(1)做事情要按一定的顺序,沏茶的这些工作,哪些要先做?哪些要后做?
(2)按照这样的顺序,一项一项的来做,需要多长时间?怎么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沏茶的流程,一项一项的完成。没有节省时间,进而,促使学生发现有些事能同时做,就省时了。)
3、问题三:
要烧水为妈妈沏茶,怎样安排可以节省时间呢?
1、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也可以动手写一写、画一画,2、然后和同桌交流各自的想法。
3、汇报:
从沏茶这个问题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旨在引发学生对沏茶这件事的回顾与反思,在此过程中,明确如何用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结:
看来,要完成沏茶这件事,不仅要考虑做事的先后顺序,还要考虑哪些事是可以同时来做的,通过合理安排,就能节省时间了!像这样,在众多的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优化。(板书:优化)
第三篇:优化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设计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文化与经济、政治”,这是本课的核心内容,重点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突破这一核心内容,课本又分了五个层次:第一,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第二,讲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第三,讲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第四,强调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第五,得出结论并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
二、学情分析
文化,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然而“熟知并非真知”。对于90后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有人说,文化是知识;有人说,文化是艺术。究竟什么是“文化”?只要在社会生活中细细体味,我们就能真切地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
3.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能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探究:采集-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的发展过程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师提示:一定类型和阶段的文化形式,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形成各自相应的文化活动。可见,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
材料展示:张艺谋、梁晓声与施瓦辛格。结论:文化与政治密切相关。新课讲授: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政治、文化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进一步用图示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探究:①文化的发展与经济亦步亦趋吗?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传承性。
②不同形态的文化、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相同吗?
以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和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事例说明。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着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也体现了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文明的落后说明,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探究活动:大片中的文化与经济、政治
以电影《变形金刚》、《2012》等美国大片为例说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美国人这样说文化:
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失去控制》和美国学者约翰·耶马在《世界的美国化》中的观点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教师进一步分析: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交融的表现
A.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日益重要。
B.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和文化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文化与政治交融的表现
A.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B.世界范围内的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探究:在热闹背后是否藏有忧虑?
展示材料:美国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收入
展示材料: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以《功夫熊猫》为例)中国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被美国所利用,并赚中国人的钱,足以说明中国文化竞争力之现状。
追问:我们缺少的仅仅是自主品牌吗?
结论:我们缺少的是文化竞争力!讨论:
“10多年前,美国学者就乐观地预言:“假如将来有一天,美国的原材料枯竭了,美国的工人也不愿工作了,但只要全世界还向往美国文化,我们在市场上就仍是不可战胜的。”
思考:你觉得他的乐观有道理吗? 给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练习:(略,见PPT课件)
1.思想文化同政治、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这主要说明(D)
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
B.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A)
A.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够决定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C.只有先进的思想文化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错误的思想文化不以一定的经济、政治为基础
3.“超女选秀”节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推出了“大众选秀”节目的流行。这反映 “选秀”作为一种文化活动(B)
①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③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④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4.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D)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自治区常委根据本地特点,提出了“小省区要办大文化”的思路。宁夏根据其“岩画文化、丝路文化、本来面目文化神秘而璀璨,边塞文化、大漠文化、黄河文化悠远而豪放”的优势和特点,发展带有民间文化特色和塞上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实施“百县千文化工程”和“千里文明长廊工程”,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带动了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办大文化”的重要意义。答: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落后的小省区可以“办大文化”,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物质文明建设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文化产业本身也是重要的经济部门,发展文化产业,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发展。
课堂板书: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其它拓展材料:
1.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都通过政府的计划以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美国,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都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电影、图书、音乐、动画、游戏、体育、主题公园和其它衍生产品开发与销售,成为美国力量的象征,其影响力无远弗届,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展示了渗透力极强的软实力。英国从1997年起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法国和奥地利等都举国之力做好重大文化产业品牌项目的扶持和经营。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持续经济低迷时,唯独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增长。特别是在以青少年和家庭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动漫和游戏领域,取得了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日本政府的要员甚至提出了“动漫外交”的口号。亲和力强的文化产品的海外销售,极大地改善了日本国家的形象。
2.美国软实力的代表性载体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快餐等,在向世界推广过程中传递了美国式自由、民主、人权等信念和价值观,从而使世界人民向往美国式的社会。面对强势美国文化的影响,很多国家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在1993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法国就提出了“文化例外”的新概念,反对美国将自由贸易范围扩大到文化领域;加拿大则直接颁布法令限制电影发行领域的外国投资;韩国也采取增加国产电影放映时间比例的办法限制美国电影的过分侵入。
第四篇:优化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设计,打造高效化学课堂
作为特级教师,笔者每年都观摩、评价了大量的研讨课、汇报课、示范课和评优课等,也因此拜读了做课教师精心预设的教学设计。笔者发现,凡是有效课堂,其教学设计都具有独创性、实用性、发展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基本特征。因此,注重教学设计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做课经历(已开设各级示范课近30节、曾获评优课省一等奖),以及我市几位做课教师的教学案例,从6个方面来阐述如何优化教学设计,从而打造出高效、精彩的化学课堂。
一、新课的导入,必须先声夺人
一个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新课导入,一定是教师对一堂课通盘考虑的匠心设计,并闪烁着教师的智慧火花。成功的导入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西苑中学许波梅老师在执教《石灰石的利用》时,她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一天,我来到海底世界,遇到正在一起玩耍的珊瑚、贝壳,还有珍珠。他们看到我就围了过来,珊瑚说:“瞧,它好丑啊。”珍珠问到:“喂,你是谁?”贝壳也大声地说:“你从哪里来的?”看到美丽的珊瑚、晶莹的珍珠、五颜六色的贝壳,我感到不好意思了。正在这时海龟爷爷笑着说:“傻孩子们,他是石灰石,是你们的亲戚啊,他和你们一样身体里都含有相同的成分。”听了海龟爷爷的话,珊瑚、珍珠、贝壳和我都非常惊讶。同学们,怎样才能知道海龟爷爷说得是真话呢?
多么引人入胜的童话!它使学生“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心求通而不得之意”,从而很快进入悱愤状态。
棠张中学朱志愿老师在《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中,设计的导入也很有特色:
他采用复习导入法,在复习环节他通过奖励汽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属于借班上课),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作为奖品的汽水,实质是下一步的实验用品。瞧,朱老师的导入和实验用品的发放多么与众不同!
笔者在《物质的分类》教学中[1],设计了如下的排比句作为导语:
学生多了要分班,知识多了要分科,生物多了要分种,物质多了要分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分类”。
虽然寥寥数语,却形象生动、点明主题,难怪一开场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笔者执教《物质的鉴别》实验课时,通过投影“特征反应的应用”(视频配文字)导入新课: 交通警察如何检查司机酒后驾车呢?专家们想到了橙色的重铬酸钾遇到酒精会变绿的特征反应,于是制出了吹气式酒精检测仪;超市的理货员如何及时发现食品包装破损呢?人们想到了黑色的FeO在空气中极易氧化变红的特征反应,于是在食品密封包装盒的透明盖内放有少量的FeO[2]。
这2个新颖、有趣、真实的教学情境,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启发学生的求异灵性。
二、实验的安排,应围绕重难点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化学实验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按照教科书上设计的化学实验开展教学毋庸置疑。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时教师期盼的“标准实验现象”并不能顺利地呈现出来,实验结果也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多方查找原因、科学验证的基础上提出理性的质疑,并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案。这样,实验教学才能有所创新。
笔者在演示“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时,为了说明该实验的物理原理(同温同压下,密闭容器里的气体减少多少体积,与密闭容器相连通的液体就会有多少体积被吸入),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3]:
只要举手之劳(拉动注射器活塞吸入VmL空气,就会有VmL水流入集气瓶中),就把实验的物理原理简易、直观地呈现出来了,这样学生就极易明白“为什么倒流的水的体积等于集气瓶里氧气的体积”,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市教研室赵永胜老师在《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的教学中[4],补充了一个简单实验:
在10s钟内把桌上的纸张尽可能地分成最小块;在选出最小纸张进行展示后,再做课本上的“高锰酸钾研碎、溶于水”的实验。
赵老师增补的这个实验,为学生认识物质的可分性这一难点,做了很好的铺垫!十三中的毛靖、宗金媛老师,在做“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实验中,把课本实验1中的“食盐、蔗糖、消石灰”3种物质,换成“硝酸钾、消石灰”2种物质(见下图):
改进后的实验尊重原实验的教学意图,保留原实验的教学功能,并且得到的硝酸钾溶液又可用于下一步的实验3。两位老师这个小小的改进,真的是简约、简洁、流畅,而且前后照应。笔者和大庙中学的李为才老师在《化学与环境》的教学中,改进了“酸雨模拟实验”(装置见下图):
改进后的实验,体现了创新性、综合性、直观性,有利于学生认识酸雨的形成与危害,也为高中化学的喷泉实验埋下了伏笔。
三、课件的运用,需要恰到好处
教学中对多媒体的选择要注重实用性、追求有效性、体现辅助性。对可用可不用的多媒体,坚决不用!对一定要用多媒体辅助的,要适时运用,不要“电灌”课堂。判断一个多媒体课件是否优秀,就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而不是仅仅有利于老师的教。下面这些课件都很朴实、简洁、实用:
三十一中丁军老师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为了说明“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他设计了如下所示的“水分子分解”动画:
虽然丁老师的这个动画简单,但它形象、直观地说明了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笔者在执教《复习物质的化学变化》时,设计的PPT课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画面如下图所示):
通过播放《爱拼才会赢》的视频,实现环节过渡,同时教育学生要发扬勇于拼搏的精神;然后通过《爱拼才会赢》歌曲中的3句经典歌词(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分别链接一道模拟中考题,只要点击这15个字中的任意一个字,就可以打开一道题目(供学生抢答、演练)。
这个PPT课件得到了所有听课教师的一致赞赏,并广为流传。
四、板书的设计,追求画龙点睛
笔者始终认为,不管教育装备多么现代化,传统的板书绝不能抛弃!独具匠心的板书,方便学生学习,启迪学生智慧,体现了化学之美,也折射了教师的教学素养。
好的板书应该是:文字准确有科学性,层次分明有条理性,重点突出有鲜明性,布局合理有计划性,形式多样有趣味性。
笔者在执教《质量守恒定律》时,调整了教科书上的教学流程,以“理论推测规律→实验验证规律→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定律运用及注意事项→回顾定律发现史”这5个环节为中心,顺次开展新课教学。据此,板书设计如下[5]:
笔者的这个板书不仅体现了教学流程,反映了化学的简约美,也将知识浓缩的恰倒好处。三十三中的张川老师在执教《化石燃料的利用》时,板书设计如下:
张老师的这个板书使知识薄有纲、厚有目,简化了知识,突出了重点,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我原来的同事陈锦老师在《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中,关于“燃烧条件”的板书,设计的妙不可言:他根据汉字“火”的结构,巧妙地把燃烧的3个条件天衣无缝的组合成了“火”字(见下图):
陈老师的“这把火”一定能点燃学生的求知激情,而且学生对老师的钦佩之情也一定溢于言表。
但是,奇而不优的板书不是好板书!如下面“空气”的板书,其知识点浓缩不科学,板书难度比较大,而且板书的是老师的教学过程。
当然,如果粉笔字写得不好,实在不愿意在黑板上板书,也可以在大屏幕上设计电子板书。但是,不管是粉笔板书还是电子板书,都应该画龙点睛、提纲挈领!
五、教学的语言,力争生动形象
语言,是教师履行神圣职责、完成历史使命的重要手段;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主要媒体。不管是生动的比喻、还是娴熟的分析,无论是自然的调侃、还是严密的推理,生动形象的语言总是能启迪学生的灵智、开发学生的潜能。
许多教师在做课时,他们设计的语言都能“先声夺人”,如:
三十一中的石磊老师,语言清晰流畅富有感染力,循循善诱充满启发性;
十三中吴国庆老师热情奔放,语言充满激情,很有煽动性,他因此激活了课堂;
十八中的刘相霞老师,说话抑扬顿挫、语言通俗易懂,她的一字一句无不撞击学生的心灵; 三十六中的王永臻老师,讲解生动形象、点拨恰到好处、分析鞭辟入里,他常把学生带到体物融情的境界;
三十二中的姚元之老师风趣幽默,使得师生交流畅通无阻,也舒缓了学生的心理疲劳,并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当然,要想提高语言修养、语出惊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必须注意积累、自觉运用。
六、主体的地位,必须着力突显 衡量一节课的成效,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动了多少、懂了多少。所以课堂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教师只是参与者、指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满堂灌、一言堂、居高临下、表情严肃、唯我独尊„„这样的课堂都难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英才中学的肖桂林老师主讲《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节,他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出“清水可以变牛奶”、“碳酸饮料我会做”、“降服火魔显神通”、“呼风唤雨谁做主”这4大板块。肖老师围绕这4个版块进行教学设计,不管哪一个版块他都注重联系实际、合理安排实验、精心创设情境、着力营造和谐,使学生看得有门道、听得有兴趣、做得有条理,练得有成效,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核心。
科技中学的王延群老师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复习课中,他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一招一式,无不引起学生的共鸣;他自由自在、不拘一格的言谈举止,无不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因此,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快乐探究,自然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八中王绍凯老师在《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教学中,她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她以人为本、面向全体。所以,学生自始至终全神贯注、独立思考、适时交流,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七、结束语 总之,没有预设的课是不负责任的课,没有生成的课不是精彩的课。我们要精心去“磨课”——磨出细腻、磨出光芒,要反复去“洗课”——洗去沙石、洗出精华,从而使课堂教学上出精彩、露出新意、生出实效。
第五篇:如何优化教学设计
如何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内涵
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教育技术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系统方法,使教育技术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教学设计的概念,目前比较统一的、权威的教学设计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实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从教学设计的概念上可以看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至少有四种理论对其起较大作用:系统理论、传播理论、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这些理论不仅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方法和技术。系统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传播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可选用的教学媒体技术,教学理论使教学设计符合学习规律,学习理论指导了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
二、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课堂教学具体设计首先由新理念支持,没有新理念就无从谈起设计课堂教学。现在我们着重谈四大理念:(1)课堂教学设计主体的多元性(2)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设计(3)为不同的学习设计不同的教学(4)教学设计贯穿教学全过程。这几方面是传统教学设计不太关注的方面,在新课改中被突出了出来。现在我们首先谈一下教学设计的主体问题。
(一)课堂教学设计主体的多元性
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主体必然是教师,学生被排除于教学设计之外。学生只是教学的接受者和被加工对象,学生是客体。“就像砖瓦与建成怎样的大厦,怎样进行建筑设计师毫不相干的一样,学生对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也只能保持缄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发挥一定的主动性,但这些主动性是预先设计好的,使被赋予的,学生的客体地位仍然是确凿无疑的。”
新课程十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既然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教学中存在“课间设计”,必然对话的参与者之一——学生不再是教学加工的对象,有权对教学过程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就理应参与进教学之中。
那么学生的参与教学设计表现为三种形式。其一是,学生以出乎意料的质疑、问题、插嘴“干扰”教师的原有设计,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路径而改变原有设计,学生影响了老师的教学设计。其二,在教学中,也存在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教学的情况。其三,有的教学设计可以完全由学生来完成,学生自我来设计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者指导学生的教学设计。新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大多数都应该由学生自己来设计。
(二)教学过程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教学设计思想
在既往的教学设计理论中,教学过程的确定性受到了充分的主意。我们经常说“教学有法”,教学过程的确定性对这种“有法”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揭示了教学过程的若干规律,这是值得肯定的努力。
但是,教学过程除了确定性的一面,大量存在着不确定的一面,甚至可以说,不确定性才是其主要的特征。教学即使经过周密的设计,也存在着不确定性。教师必须认识到原定的教学设计受到“干扰”是正常的。相反,所有的教学设计都一帆风顺的实施下来,却是有些不正常。这说明教师的课堂教学并没有真正实现对话与互动。教学过程中的这种不确定性补充、修正、完善了教师原有的设计。所以,新课程教学设计需要给生成留足空白的预设。
传统的课程评价(包括观摩课、汇报课、实验课的评价)除了看重是否精确地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还往往着眼于教学思路的构架与程序如何,是否环环相扣,是否逻辑有序,是否紧紧地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并引导其到达认知彼岸。这样的教学过于强调预设和封闭,往往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另外,环环相扣、精细严密的设计,必然使生成无处容身,即使生成的生长点出现了,老师考虑到原先逻辑有序的预设而不愿越雷池半步。因此留有空白的预设才是生成的生态环境,课堂预设应是有弹性的留白的预设,它的操作定义应该是精心而不精细(无意向留白)和预设更应预计(有意向留白)。
精心而不精细。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精心的安排,但精心不等于精细。精细了必然丝丝入扣,必然天衣无缝,生成就无立锥之地。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我们认为板块说(只考虑整体布局,设计几个板块,不预设细节)就是给生成留足空间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巧的是许多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设计都是这种粗线条的板块式设计,如:宁鸿彬教《中国的石拱桥》大体分三步。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在文章标题前加修饰语,促使学生思考)
2、学生提出问题,讨论;教师提问,讨论。
3、练习。陈军的《死海不死》的教学与宁鸿彬的课有异曲同工之妙。
1、用15分钟读几遍课文,每个提出5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
2、师生共同整理并解决其中主要问题;
3、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这些课在过程中不断有新知火花的迸发,毋需我这里赘述了,这些火花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