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龙岩市长汀县童坊中心学校 黎本武
指导:胡和春等
学段有关目标
1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2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恰当的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4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课后练习提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景象? 3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一种境界“耐人寻味”?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你是怎样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的?)4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抄下来。依上述依据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运用工具书、读课文中的句子掌握“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抄写花美的词语。
2、通过边读边想、边读边画、抓重点词、画表格、读中梳理等方法,简单描述德国人养花、爱花的情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顺序与梗概。
3、了解季羡林,了解二战时的德国。学习重点:提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一、引出课题,简介作者。
师:上课时,黎老师尽量把字写端正,我认为“自己的字是让别人看的!”写得歪歪扭扭就看不清楚了;黎老师帮老百姓写对联,尽量把字写美,我认为“自己的字是让 别人欣赏的。”(板书:自己的 是让别人
的)请用“自己的什么是让别人怎样的”说话。
生:自己的画是让别人欣赏的。自己的歌是让别人听的。自己的作文是让别人看的。自己的书是让别人看的。……
师:多么美好的想法!由此,我想到了一篇我很喜欢的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把课题补充完整)。齐读。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分发课文)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生:季羡林。)师:谁知道季羡林?
师:季羡林被称为“国宝”、“国学大师”、“学界泰斗”,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印度文化专家„„他精通十国语言,曽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35年,25岁的季羡林由清华大学毕业,到德国留学生。1941年获得东方语文博士学位。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归国无路,只得滞留德国。就这样,他在德国生活了10年。直到二战结束的1945年1O月才回到祖国。35年后,也就是1980年,季羡林重访德国,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自由读课文,提出目标。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师:请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师:记住了一些内容,但是比较零碎、散乱。人们常用“博闻强记”形容一个人知识广博,记忆超群。(双钩大字“记”)怎样才能记住更多的内容,记住主要内容呢?靠好的方法!说说你的读书方法。
师:归根到底是边读边想、边读边问,运用圈画批注、图示、表格把想和问的结果记下来。
三、再读课文,简单描述,整体感知,随文识字学词。
1、从题目开始发问: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生:自己指谁?自己的花为什么让别人看?怎样让别人看?自己不看吗?…… 师:等一会在读课文的时候,注意思考这些问题,思考有助于记忆。
2、读第一自然段,简单描述爱花的民族。
师: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一些关键词,帮助记住内容。(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
师:你画了哪些词语?
师:这是文中重复出现的词语,很重要!(板书 在 中占重要地位)谁来说说。师:好!抓住关键词记忆课文内容真是好方法!
3、读第二自然段,简单描述养花的情景。
(1)读第二自然段,想画面,简单描述养花的情景。师:第二种方法——想画面。会不会“想画面”? 生:把句子描写的内容变成一幅画。
师:对!让我们来试一试。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有哪些画面。(生默读课文想画面。)师:用“我看到了„„又看到了„„还看到了„„”讲述画面。
生:我看到了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养花;又看到了他们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还看到了女房东笑着回答我,他们养花是让别人看的。师随学生的讲述,板书:家家户户、脊梁、莞尔一笑。(2)教学“脊梁”。
师:想画面,记内容,真管用!“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脊”字的笔顺容易错,请抬起手,跟老师写一遍。点、提、撇、点,先写两边;然后写中间的“人”,撇捺要长一些,像小鸟张开的翅膀,长短高低要差不多。“脊梁”本来的意思是什么?摸摸自己的脊梁。
师:脊梁是个多义词。听老师说句子,猜猜句中脊梁的意思——没有脊梁的人,容易被困难吓倒。
师:鲁迅是中华民族的脊梁。(3)教学“莞尔一笑” 师:(指示板书)齐读—— 师:什么意思?
师:那些字的意思不好理解?
师:理解词语有方法,抓住难字查一查。老师查过字典,“莞尔”的意思是微笑的样 子。猜猜整个词语的意思。
师:真聪明!注意,它一般用来形容女性的笑。(指示板书中“莞”)这个字还有另一个读音,东莞(guan),广东省东莞市,号称“世界加工厂”。号称“世界加工厂”的是——
(4)小结
师:刚才,我们运用“想画面”的方法,记住了第二自然段写的是—— 生: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养花;他们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女房东笑着回答我,他们养花是让别人看的。
4、读第三自然段,简单描述花美的场景。(1)画示意图
师:记住课文内容,讲究方法。边读边画示意图,也是一个好方法,我们来试试。齐读第三自然段——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画→),抬头向上看(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画窗子)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起(画窗子多个窗子,写省略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人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画林荫道,板书——应接不暇)。
(2)查字典,理解词语。师:(指示板书)谁来读读——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师:齐读两遍。
师:抓住难以理解的字,查字典,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说说这些词语中难以理解的字。
师:自选一个词,查字典理解词义。师:“嫣”字比较复杂,想办法记住它。师:给应接不暇找个近义词——
师:如果有我把应接不暇和目不暇接的“暇”字目字旁,请你指出错误,讲清道理。
(3)记一记
师:再把第二、第三句话齐读一遍。师:看“示意图”,自由说。谁来说一说——(4)“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读记忆后半段内容。
师:后面的内容不好画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由往下读,自己想办法记。(3)小结:师:这一段,我们主要运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记住了——
5、读第四自然段,简单描述民族的精神。(1)画画比比说说
师:自读第四自然段,用“—”画出写看花的句子。
师:黎老师感到奇怪,写“四五十年以前”(板书,四五十年以前)有两段话,用了很多词句来写花,写四五十年以后的“今天”,只写了一段,而且只用了一句话写看花。为什么?
师:再认真读读这个句子,看看那个词表达了、代替了许多内容? 师引导利用板书,让学生说出“又”字丰富的内容。
(2)小结师:抓住一个字,就读懂了一段话。真是一字千金啊!我们可以这样说,今天的德国和四五十年前一样——
师:今天的德国人和四五十年前一样——
四、浏览全文,回扣课题,理清行文思路,了解文章的顺序与梗概。
1、浏览全文,按文章的顺序说大意。
师:记住了各段的大意,谁能按顺序说说全文大意?有困难可以再浏览全文。
2、回扣课题,呼应导入时的问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师:说得不错,我们基本理解了——(指示课题)
师:还记得开始时围绕课文题目提出的问题吗?请围绕“谁怎样种花?这样种有什么特别之处?说清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要比刚才说得更简要。
3、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想画面”、“画示意图”、“抓关键字词”、“浏览” 等方法学习怎样记住课文内容。希望同学们在今后阅读中注意运用,并不断发现新的方法。这样就能不断提高感知课文大意的能力,最终,你就会成为“博闻强记” 的人!季羡林先生赞叹德国的景色“奇丽”!德国民族“奇特”!为什么?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五、抄写花美的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第二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意思。
3、初步感知文本内容,感受德国人爱花的真切。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2、初步感知文本内容,感受德国人爱花的真切。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音乐,师和生积极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喜欢),那你或者你们的家人养过花吗?都养过哪些花?谁来说一说?(生说。)
师:这些花一般都会放在哪里?(生说:客厅、阳台、院子里等等)师:你们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要把花放在那里呢?(生说。)师小结:是呀,养花可以美化环境,可以陶冶情趣,令人赏心悦目。
一、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他们跟我们一样,也很爱花,但是他们更乐于把自己种的花让给别人看,让别人陶醉于花的艳丽与芳香中。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和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的季羡林老先生一起走进德国,去感受这别样的风情。
师指课题:一起读课题。(生齐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聪明的同学,看了课题,一定有疑问,谁来说?(生质疑。)(答:针对反义词 自己 别人)生:自己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生:自己的花为什么不给自己看要给别人看? 生:自己的花是怎样给别人看的?
3、师:很好,善于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课文,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文,放声自由地读,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去读几遍。【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贵能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文本的学习、感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同时让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正是训练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一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2、师:刚才看到大家读书那么用心、那么投入,老师非常高兴。(指大屏幕)相信这些字词你们一定读得很好。谁来读一读? 出示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莞尔一笑 耐人寻味 脊梁 颇
提生读,及时纠正读音,莞是多音字,另一个:东莞(guǎn)。齐读。
积累词语。
(A一生读完。有不同意见吗? 相机正音。
什么样的笑就是“莞尔一笑”?你能对着大家这样笑笑吗?你还知道哪些笑?
B 又一生读完。一词一顿,字正腔圆。就请你领我们一起读一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都是描写?(花儿的成语)你还能说出一些形容花很美,很多的成语吗?(万紫千红 百花盛开 五彩缤纷 色色俱全)【设计意图】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中高年级的学生也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检查中,我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比较中理解词语,运用词语。
(二)二读课文,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师: 同学们们的积累真丰富!因为花美,所以爱花的民族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谁来为我们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提生读,评价朗读。)
2、师:那么德国人养花有何独到之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出示)
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德国人养花有何独到之处呢?(生读,师巡视。)
(1)提生回答。(出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提生交流,抓住关键词语感悟理解。(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养花的人多。你能读出多吗? 感情朗读 追问:还从哪些地方看出德国人养花独特?
理解“脊梁”的意思。(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他们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比较 :中国人如何养花的?
小结:在德国,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养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多么奇怪的事情啊!
(3)女房东是怎样回答的呢?谁愿意和老师来演一演对话的情景。出示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A知道老师为什么请女生而不请男生吗?(对,老师找的是女房东这是一个原因之一,其实“莞尔一笑”多指女性的微笑。)(朗读)她这莞尔一笑,笑的温暖、自然,笑的理所应当
B“正是这样” “这样”在这里指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4)小结: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他们养花是让别人看的,这就是(我为人人),而自己走出去,又会看到别人养的花,这就是(人人为我)。及时板书。他们的崇高境界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捧起书,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教者在课堂上就应该积极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获得一定知识后,再合作探究,定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中高年级已经具备默读能力和一定的速度,在默读中思考感悟文本,效果明显。【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从而养成对文本的理解感受欣赏评价的能力。所以读至关重要,每一次的读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可操作性强。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有效。
三、指导写字,课堂小结。
1、观察生字字形,提醒注意点。
2、仔细看好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指导“脊”、“暇”。
师范写,生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纠正姿势,及时鼓励。
3、展示学生写字作业。
4、师生总结。
【设计意图】2011版课标里强调“每天练字十分钟”,指导学生写规范字,写美观字,这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而教者课堂上的正确指导很重要,指导得法,效果就好。还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教者要适时鼓励评价。
四、布置作业。
1、搜集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2、阅读季羡林的《夹竹桃》。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又将带着新的追求走出课堂,去寻找更为广阔的知识天空,去积累,去品味,去感悟,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五、板书设计。
脊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季羡林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暇
第三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泉太小学 李怀荣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德国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资料,字词卡片,重点句子
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季羡林)那你对他了解多少呢?谁愿意来说说,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他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精通12国语言。2009年7月11日,98岁的季老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遗憾。早在1935年,25岁的季羡林求学于德国哥廷根大学。他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次踏上这第二故乡的土地,感慨万千。于是季老先生写下了《再返哥廷根》一组散文。这篇课文就选自《再返哥廷根》。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共同领略美丽的德国风情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请你找出题目中的一对反义词。是谁的花?(重读自己)又是让谁看的?(重读别人),你瞧,不同重音,体会也会不一样,朗读就是这样的奥妙无穷,再读课题。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季羡林爷爷一起走进德国。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3)想想,课文哪句话概括出了季老对德国的印象?
2、检查字词。出示第一组词语:“天性 宇宙 真切 奇丽 奇特 脊梁 ”指名读,正音。出示第二组词语“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家家户户 耐人寻味” 指名读,正音莞尔一笑、(两个第三声连在一起,第一个字要变成第二声)“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an,三声,表示地名时读“guan”三声,如广东省的“东莞”
看来读音大家都不成问题了,这些词语当中还有七个字要求大家会写,我特别提醒大家这个脊梁的“脊”字,请同学们伸出手指来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注意:规范的写法是先上后下,上面呢又是先两边后中间,下面要写得窄一些。还有哪个生字你认为是难写的?
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两次去德国的印象)
4、文章就是介绍德国的与众不同的景色和他们的风俗习惯的。那么课文中有一句话就概括地写出了季老二赴德国后对德国的印象。接下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概括季羡林老先生二赴德国后印象的句子。(根据交流出示句子)
5、解读中心句
⑴个别朗读,读出一个“奇”。师:你从这个句子中读懂了什么呀?
点拨:季老就是从两个方面发出了感叹。(齐读)
⑵引导质疑,追寻一个“奇”。
师:抓住关键语句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我们学习文章的一种好方法。谁还能把季老对德国的印象读成两个词?(板书: 奇丽 奇特)你有什么发现?点拨同、异。(奇丽是奇特而美丽的意思,奇特就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德国的景色到底有何奇丽,德国民族又有何奇特呢?不着急,咱们从课文中慢慢寻找,你就会发现。
三、紧抓双奇,深度探究,体会画面。㈠体会“景色奇丽”
1、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记号标出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2、交流
师:谁能说一说你从哪里体会出景色的奇丽了。指名读句,简单说体会。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第一层面:自学交流,体会奇丽
师:同学们,你们也来读一读这个句子,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到奇丽的呢?抓时机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花多花美表现出来吗?
相机点拨“山阴道”
(古代的山阴就是指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古代的大书法家王献之说在山阴的路上走,山水相互辉映,美不胜收,让人有应接不暇的感觉。南宋的大诗人陆游当年漫步山阴道时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篇,就是《游山西村》,其中有两句大家一定记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那季老说德国的景色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使人应接不暇,是什么让作者应接不暇呢?(花)作者把花比作什么?(海洋)谁来说说海洋的特点?(无边无际)整条街上的花就像海洋一样,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让人应接不暇,难怪作者发出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你能带着这种美的体会读一读这句话吗?
第二层面:想象说话,体会奇丽。
同学们用朗读把老师带进了这美丽的景色之中,真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了。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能带着这种美的感受读一读吗?(1-2人)第三层面:角色体验,体会奇丽。
师:同学们,徜徉在这鲜花怒放的街头,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样呢?
①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 ________。
②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____________。
③假如我就是一位在德国旅行的游客,闻到这温馨的花味,我会___________。
3、指导朗读。多么富有诗意的街头呀!置身在这花的海洋之中,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直的让人流连忘返了。季老用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这奇丽的街景。让我们再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正是这奇丽的景色让季老发出了由衷的感叹——齐读中心句
(二)体会“民族奇特”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品读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到了花多,花美的奇丽景色,那么他们的民族有何奇特之处呢,也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划一划,圈一圈,说说从哪里感受到了奇特。
1、学生自读,交流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指名说从哪里体会到了奇特。(家家户户都养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相机指导“脊梁”。是的,这说明德国人爱花,而且都用奇特的方式展示着美,这让作者感到吃惊了。还有哪句话也道出了季老心里的奇怪?
(2):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相机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莞乐一笑是什么意思?在季老看来是很奇怪的事,在女主人眼里却认为是怎样的事啊?这就是让季老吃惊之处,难怪他要发出这样的感叹了——齐读中心句。
德国人为什么这么养花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生活中,还有哪些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行为呢?请先和小组交流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为什么说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呢?这些问题同学们在下节课还将继续探究
2、小练笔。是的,这奇丽的景色源自于他们奇特的养花习惯。这种习惯是源自于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季老说“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如果给“颇”换一个词,可以怎么说?理解“耐人寻味”。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写一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带给你的启发。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季羡林爷爷一起到了德国,初步感受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四五十年后季羡林爷爷再次来到德国,为什么说“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是什么让美丽不会改变?下节课再继续品味德国的独特风情。
五,拓展延伸
1、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比如《德国印象》《我的女房东》等
2、也可以去了解德国人的一些习俗特点
第四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武平县实验小学
潘娟梅
【设计说明】: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这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异域风情”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的训练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异国风情、揣摩积累语言”。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语言延续了季羡林先生作品的一贯风格——朴实而凝练。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但要从如此朴素而洗练的语言文字中感受那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美,体会那其中蕴含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仍有一定的难度。
据于此,结合学段目标、单元训练目标和学生学习的起点,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本课的教学以体会德国奇丽的景色、感受季羡林散文的语言特色为线索,将着力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从文字本身去想象、去猜测、去体会、去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推敲重点词句,在读中感受德国奇丽的景色,体会季羡林散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感受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季羡林散文的语言特色。【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
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备好书写纸。【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1.谈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2.玩“我说你猜”的小游戏,请学生猜猜老师所描述的是哪个国家的人。3.准备上课。
【设计意图:课前,在“我说你猜”的互动游戏中拉开教学的序幕,可以活跃气氛,也可以激发学生想去了解各国人民,了解异国风情的好奇心。】
一、揭题,简介作者
1.复习旧知:同学们,上个学期,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平易近人、学识渊博的长者。他就是(季羡林)。
2.课件出示季羡林的简介,指生读,明确其散文的最大特点: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知道季羡林爷爷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朴实、凝练)。
3.揭题读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重返哥廷根》这篇文章的节选内容。(指生读题)【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复习和简介,让学生对季羡林的语言特色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了解大意
1.过渡,提出初读要求:下面就让我们随着季羡林爷爷,一起走进德国,去领略那独有的风景。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50页,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生字词读音,教师相机正音。3.直奔重点,教学难写、易错的生字。(1)教写“脊”字。(2)教写“暇”字。
(3)生在书写纸上练写这两个字。
(4)同桌互相检查,重点检查“暇”字的偏旁有没有写对。
【设计意图:教学生字时,直奔重点,抓住难写、易错的生字,多下功夫,可以把有限的时间、力量用到实处,提高教学效率。】
4.从词语入手,整体把握:(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待会儿老师要请同学们从大屏幕上选择两三个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在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用文中的关键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既让学生在巩固生字词的过程中再次整体感知了课文,又可自然地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品读,感悟语言
(一)过渡,提出自读要求: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在季羡林爷爷朴实、凝练的文字中去感受那奇丽的景色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画出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语句,并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自己的体会。
(二)读后交流:
1.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投入,现在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收获。为了尊重作者的写作顺序,咱们先来交流第二自然段中能让你感受到景色奇丽的句子。
(1)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顺学而导,品味“家家户户”的意蕴:引导学生想象家家户户都在养花的情景,感受那奇丽的景色以及季羡林散文的语言特色。(2)品味“脊梁”:先理解“脊梁”的意思(花的脊梁就是花的背面。),再引导学生感悟“脊梁”的妙处:在花的背面,我们只能看到什么?养花的德国人,看不见那争奇斗艳的花朵,只能看见——,他们看不见那娇嫩可爱的花朵,只能看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领会季羡林散文的语言特色。(3)下面,就让我们在读中去感受这种文字的魅力吧。(出示第二自然段中的重点句,指生读。)
2.继续交流第三自然段中能体现景色奇丽的句子: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紧扣重点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那奇丽的景色以及季羡林散文的语言特色。
(1)品读“花团锦簇”。
①紧扣“锦”和“簇”这两个字的意思,初步了解词义。
②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加深理解:读着“花团锦簇”这个词,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金灿灿的迎春花开了,一串连着一串。你的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谁能学着老师的样子,说一说。③学生交流,小结板书词语:像这样,一团团,一簇簇,色彩艳丽的花聚集在一起,就叫(花团锦簇)。(2)品读“姹紫嫣红”。
①根据部首,猜测“姹”和“嫣”的意思。②小结,板书词语:是啊,五颜六色的花像女子一样非常娇艳美丽,就叫(姹紫嫣红)。
③词语积累:在课外,你还积累了哪些形容花很多,很美的四字词语呢?(3)课件播放视频,欣赏德国街道上奇丽的景色。(4)创设情境引读重点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5)了解出处,图文结合,体会“山阴道上”的妙处:作者为什么要把德国的大街比作山阴道?
(6)回归整体,读出感受。
(7)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体会“应接不暇”的意思:当我们走在德国的街道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们看了左边,还想看(右边),看了前面还想看(后面),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应接不暇)。
3.小练笔:当我们来到德国,走在德国的街道上,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呢?请你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写下来。
(1)学生练写。(2)汇报交流。
4.小结:这样奇丽的景色,在其他国家都看不到。这就是德国独有的风景。【设计意图:在整个品读环节中,以体会德国奇丽的景色、感受季羡林散文的语言特色为线索,充分尊重学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引导学生用心读书、用心感悟,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从文字本身去想象、去猜测、去体会、去感悟,理解“家家户户”“脊梁”“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等重点词语的意味,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结课,设置悬念
今天,我们随着季羡林爷爷一起来到了德国,在他朴实、凝练的文字中,感受到了那奇丽的景色。那么,创造这奇丽景色的民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它又会引发作者怎样的思考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下课!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是对本节课学习的总结,又创设了悬念,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有待探索的空间,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同时,也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附: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朴实、凝练)
家家户户
奇丽的景色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第五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长兴七小 徐敏红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情感。
1、师:同学们请看图片,他是谁?他精通12国语言,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东方学者”。他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曾提出“三贯通”。让我们再恭恭敬敬地叫一声他的名字。
同学们,1935-1945年,25岁的季羡林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梦想来到德国,德国人民种花、爱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后他故地重游,感慨万千,写下了这样的名篇。
2、读了这个题目,你发现什么?读好一组反义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要求:自由读,学习生字新词。思考:季老先生几次踏上德国?德国给他留下什么印象?)
2、读词语
脊梁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
(1)读准“脊梁”。
(2)哪些词语描写花的?花很多,眼睛都忙不过来了,那就是——(3)莞尔一笑,什么意思?做动作。(4)书写“嫣”姹。
3、感知课文内容。
(1)季老先生几次踏上德国?德国给他留下什么印象?(2)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回答这个内容。(3)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看标点,是什么句子?
(4)理解“双奇”(课件)出示句子: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①(板书“奇丽 奇特”)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呢?(出示课件): “奇”的释项: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 出人意料的;令人难测的惊异的
这里的两个“奇”字,选哪个比较恰当? ②)比较 “奇丽 奇特”。齐读句子。③这两个词语能换位吗?
是的,这里有一种罕见而特殊的美丽;这是一个奇怪而特殊的民族。带这种感受再读读。
要想更深地了解这个民族的风俗,我们还要细细品味文中的语言。
三、品读语言,感悟精神
请大家再快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景色奇丽的相关语句,圈出景色奇丽的词语。(出示自学提示1)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学习:
1、(课件出示):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读句子。读这个句子感受到景色奇在哪里?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板书)(出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课件)
(3)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花的词语?写在书上。
(4)听老师朗读。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说说眼前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
(5)德国的大街小巷比你想象中还要美。(配乐展示花街的图片)(6)花的海洋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7)是啊,说得很好。不管走到哪一条街都会看花的海洋,花的世界。不管走进哪一条街都闻到了花的清香。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到了德国,走过东街——(引读)分组读
我们走过西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南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北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任何一条街 ——生读:抬头向上看„„(8)此时此刻
假如你是一位刚做完作业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街头,你会――
就是不管在学校写作业有多累,现在书包有多沉,看到这如花似玉的街头,心情都非常好。
假如你就是远离他乡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香味,你会―― 读文章就应该抓关键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想象意境,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2.德国人民养花究竟和中国人民有什么不一样呢?出示自学提示二:画出民族奇特的句子,说说让人感到奇特的理由是什么。(课件出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1)这个景色“奇”在哪里?
(2)家家户户是什么意思?:你是德国人,请问你家种花吗?(指另一学生)你呢?„„这就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3)“脊梁”是什么意思?花的脊梁指的是——(举着一盆花)
是呀,他们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看到的是——看到的是——
3、是呀,这么美的街,无论是谁来到这里,都忍不住驻足观赏,忍不住赞叹一番。正是这样奇丽的景色让人感到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于是,让季老先生
在此产生了一种人生感悟。在课文中找出这个感悟。(课件):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啊?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2)就是这种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这种境界里你明白了什么?结合这句话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就是我为别人着想,别人就为我着想。我为别人服务,别人就为我服务。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要懂得感恩,先人后己。
(4)师生合作读。在德国,人们就是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生: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了别人的花
(5)是的,就是这种奇丽的景色,这种奇特的民族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止德国人民,我们中国人民不也是这样的吗?还记得吗?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灾害,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抗灾,战胜困难,多少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爱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我们才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 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了别人的花。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拓展学习,加深理解
听到你们说的这些,我也想起了一首诗,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一起读吧(配乐课件):
给 予
如果你给我一条鱼 我就让你看到整个海洋世界 如果你给我一朵花 我就让你拥有一片花海 如果你给我一片树叶 我就让你看到整片树林
如果你给我一双翅膀 我给你一方自由飞翔的天空 如果你给我一滴眼泪 我就让你得到爱的阳光 让它温暖你那四季如冬的心 让快乐和幸福永驻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让我们每个人都绽放成最美的风景 在自己的心里
五、作业:
板书设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