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教学设计比较研究的基础与方法论探寻
物理教学设计比较研究的基础与方法论探寻
摘 要:现代教学环境下,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遵循以人为本。尤其是物理课程,作为教育教学重要内容与学科,对学生逻辑思维提升、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对此,笔者结合实践研究,就物理教学设计比较研究的基础和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物理课程 教学设计比较研究 方法论分析
物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还需要做好物理教学比较与设计,提升学生物理学习效率与效果,成为基础前提。现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强调多样化、人性化的教育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课本理论知识,也要注意物理素养的提升进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1]
一、物理教学设计比较研究分析
1.比较教学论发展
作为比较教育学的分支,比较教学一直是比较教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比较教学论属于一种研究方向,是比较教育中能够与教学改革融合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为教学与教学研究提供新的发展方向。现阶段,也有一些人把比较教学论应用在物理课程中,进而为教育教学创造条件。一些教育学者的比较教学理论研究为现代教学研究提供了经验,打开了教学新局面。比较教学论作为比较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教师教学与专业发展提供直接的学术支持。
2.不同结构形式
新课程教育背景下,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实现了课程重组,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的融合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同样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与规划,即为同课异构。该种模式构成教师之间教学设计的对比。而在实际落实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异”或“同”使得同课异构理念出现偏执,严重影响了潜在功能的发挥。笔者认为:同课异构模式应在掌握一线经验的前提下,寻找教学设计比较研究的方法论,为教学实践提出有效作用。
3.教材比较研究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物理教材从照搬照抄至自行编制、长期停滞与改革创新,历经多个时期逐渐走向完善,跟上现代教育教学进步与发展。自新课程改革后,我国物理教材走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材的编制结合不同地区、民族、教育水平的实行多个版本教材,这使得各时间、区域、国家教材的比较成为关注的焦点。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处于鼎盛时期。一些前辈学者提出了不同言论。随后,教材比较研究走向大陆和香港,国内外的比较。直至21世纪,教材改革又一次成为关注焦点,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得到了改革。第一,我国教材和国外教材比较。第二,国内不同地区物理教材的应用。第三,对比新课程改革物理教材。物理教材比较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学设计比较的基础,而物理教学设计比较也是物理教材比?^的产物。
二、物理教学设计比较研究
1.教学设计比较研究的目标
学生学好物理知识首先需要了解相关物理概念与定义,也是物理教材的重要内容。以“压强”教学为例,压强一直是物理课程的必学知识内容,也是学术行业研究重点,有较多理论支持。物理教学中,压强指的是液体与气体压强、阿基米德定律内容,对学生逻辑思维、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据调查显示:关于压强的教学研究可以划分为2类:第一,根据物理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教学经验的教学设计,其内容包含:物理教学、课堂设计等方法。第二,近阶段才有的从课程和教学论专业教授结合专业研究与深度知识完成的《压强概念教学的备课》。
2.教材、教学设计和备课对比
基于物理教学上分析,教学设计与核心多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遵循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想象、实验证明、总结结构、了解压强定义等相关流程展开教学。笔者选择的教学设计更强调实验过程并注意问题提问,使学生了解压强概念,讲求教学思维逻辑性。尤其是实验验证时,注重对比压力作用效果,选择相等受力面积。[2]
在备课教学上注重压强定义的构建需要按照比值定义方法进行,根据比值定义方法对比压力作用效果,注重“比较”思想,即:选择同一标准。将标准转为“1平方米”,选择比值F/S,同时与压强结合。最后,结合生活中的压强进一步说明。这样一来,教学顺序,凸显教学中的逻辑关系。基于学生角度分析,现代教材、教学设计秉承着感性认知、物理定义、课后练习形式,学生形成定势思维,构成完整的知识体制,有利于学生物理知识结构的建立。不过,教学设计过程中缺少逻辑思维的体现,科学方法模糊。对此,物理高端备课对“压强”选择相同标准思想,说明了比值的物理作用,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3]
三、物理教学设计比较研究的方法启示
第一,物理教学设计比较研究打破了个人经验局限性,把物理教学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物理教学设计呈现多元化、系统化特点,教师还应注重教学中心内容的掌握。
第二,做好教学资源的应用。根据物理学发展、科学史将形成的过程与思维还原。学生将大脑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掌握记忆,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将理论知识进行深化理解,以完全掌握知识要点。笔者通常就会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有关物理现象时,我会将物理原理概念进程分层,由简到难,首先从简单的概念进行讲解,再利用实验仪器进行诠释,帮助学生理解性掌握物理原理的知识,理实结合,让学生在一个相对放松的课堂氛围学习。
第三,注意学生个性差异,构建浓厚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产生共鸣,进而主动走进物理学习中。第四,注重教学时效性特显,避免片面式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清晰。总而言之,物理教学设计比较研究不仅是物理一线教学的反思,也是比较研究轮的有效分析。在今后发展中,有待进一步探索,掌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为物理教学创造条件。
结语
物理教学设计的研究与比较有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与专业人才的教育。另一方面,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水平的提高,推动走向更高领域。
参考文献
[1]张培蕊.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才智.2017(23).[2]余升,张俊峰.基于MOODLE平台的初中物理实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8).[3]刘泽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8).
第二篇: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课标:
2-2-7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
解读:“列举”、“知道”这两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二、【教材简析】
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属于“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中的专题一:通过探索丝绸之路,让学生明白它不仅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均产生了重大影响。课文由四个方面组成,即:“重现:丝路何其远”、“探讨:丝路何以通畅?”、“分析: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的依据”、“寻访:汉代丝路古镇”,突出中华文明渊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概况,知道汉朝推进和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各方面措施。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片和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再认或再现有关丝绸之路的史实,理解丝路在中外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丝路的兴衰演变中感受历史的变迁,增强忧患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丝绸之路的概况,知道汉朝推进和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各方面措施。教学难点:理解丝路在中外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从丝路的兴衰演变中感受历史的变迁,增强忧患意识。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以史导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阅读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引出主题
出示古罗马废墟中出土的汉代绢的图片,设问:汉代的绢为什么出现在罗马的废墟中?
讲授新课:
一、丝路何其遥远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8-71,在书上划出重要知识点,然后独立完成下列各题
一、丝路何其遥远
1.对照张骞出使西域地图,填一填:
张骞出使西域的起点:___________,终点_______; 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___________,终点_______; 你发现A、()为丝路的开通做出了重要贡献。B、丝路最早开辟于()朝。
2.请你描述一下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
3.对照世界地形图,你发现丝绸之路自东向西依次经过了哪些地形区?
4.对照亚洲分区图,你发现丝绸之路经过的境外国家有:
二、丝路何以畅通
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西汉时期对西域在军事、外交、行政管理方面采取过哪些重大举措?
1.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交往频繁。
2. 军事上:对匈奴采取攻势,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3. 行政上:公元前121年,在河套、河西走廊地区,设置郡县,派驻军队,实施统治。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
【论从史出】
史料一:“(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的通中亚的大道,秦始皇的长城纯粹是一种防御的性质„„但是汉武帝的长城用意乃是作为大规模的前进政策的工具。”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
1、汉朝长城与秦朝长城功能有何不同?
2、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有人认为,长城在向西开拓推进和保障丝路通畅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你同意哪种观点?
史料二:“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起亭(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屯田兵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汉书•西域传》
根据材料说说西汉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丝绸之路?
史料三:据《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84)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朝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这则史料说明丝路得以通畅还有什么原因?
三、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的意义
1.出示甘肃嘉峪关东北郊魏晋时期(220—420)墓室中出土的砖壁画
设问:提取墓砖壁画中的历史信息,说说丝路通畅后河西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2.出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的邮票、《驿使图》纪念邮票
分析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的依据:反映了当时邮政的基本要素;出土于丝绸之路(中国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最具代表性的通道之一)的咽喉之地。
四、汉代丝路古镇
【小组合作】 如果你沿丝绸之路观光旅游,你认为最值得去的名胜古迹是哪一处?为什么?
【巩固练习】
请指出以下某同学读书笔记的四处错误并改正
卫青出使西域,促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洛阳往西 经河西走廊,出阳关西行,经西藏,越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大秦,这就是横贯亚洲和非洲的“丝绸之路”。
【课堂小结】丝绸之路自汉代开通以来就成为古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桥梁,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重要文明串联在一起,成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板书:
重现:丝路何其遥远经过的路线
探寻丝绸之路 探讨:丝路何以畅通畅通的原因
确认:《驿使图》作为中国邮政标志的依据
寻访:汉代丝路古镇龟兹
第三篇: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必要性
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必要性
[摘 要]管理研究方法论是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传统的规范分析研究,缺乏严谨的实证科学研究训练,使得管理类研究生的研究水平难以得到实质性提高。本文结合管理研究方法论的国内课程设置,分析了开设管理研究方法论的必要性,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改进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管理研究;研究方法论;课程设置。
一、引言。
管理研究方法论是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必修课程之一,①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研究生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为进一步从事深入的专业性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研究方法论不受重视,人们相信观点的正确性而不去追究论证过程科学与否[1],这样往往会使得我们的研究具有逻辑性而失去了论证过程的科学性,难以符合标准的国际学术规范,并进而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对发展我国的工商管理类科学研究、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产生了巨大的障碍。对如何开展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教学进行深入探讨,在管理理论研究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显得尤为必要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开展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必要性。
研究生是国家教育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良好的方法论训练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方法论是以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方法的特点、性质和功能,研究运用方法的原则和方式,以便发现和运用客观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它是我们认识对象、处理对象的基础。具体到管理研究的方法论,就是我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帮助我们进行管理学研究的相关规范,有了这套规范,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持续良性发展,尤其是作为经济主体中最活跃成分的企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发达的企业经济对管理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际营运过程中,企业管理会遇到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有待于作为科学的管理学体系进行指导和解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有着二千五百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国的管理传统和实际情况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借鉴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能够较好促进企业效率得以提高的管理学体系。管理学体系的建立当然离不开科学的管理研究方法论指导,失去了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指导,管理学体系的构建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体系内部就会充满各种矛盾,其结论的可靠性更是值得怀疑。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工商管理类研究生更好的掌握科学分析方法,并将之应用于实践分析,使得他们的研究更加科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只有这样,一套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管理学才能被逐步构建,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常态化,国内学者走出国门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已经屡见不鲜,并且经常有国际学者来国内讲学,这些都促使我们尽快发表一系列能够为国际学术界所接受的科研成果。然而,以往我们的管理学研究大多局限于定性研究,而且是规范性的描述概括。在国外,这类研究通常是以国际知名人士的文献回顾与展望的形式出
现,很少有年轻学者从事此类研究。
国内传统的规范研究不符合国际学术规范,难以与国外学者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更谈不上为国际学术界所接受。如果对现在作为科研主体的研究生加以科学的管理研究方法论训练,就可以为他们未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他们的研究更符合国际学术规范,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把中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和科研成果推向世界。
从更高层面来说,高质量的工商管理类科研成果的出现离不开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指导。以恢复研究生招生为起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为标志的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3],更是将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提升到更高的位置。随着研究生教育的逐步发展和普及,尤其是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得很多学校的教学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难以对研究生进行一对一的亲身指导,而经济的发展又对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的需求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为了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一个比较可行的途径就是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标准化训练,这自然离不开作为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的基础主干课程之一的管理研究方法论的训练。管理研究方法论的学习,可以帮助研究生明白什么是研究,如何进行研究,以及对一项研究成果如何进行科学评价,并最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研究方法论这门课程在很多开设管理学研究生教育的学校中已经逐步得到开设,但是,由于这门课程的开设时间不长,在国内长期不受重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二级学科差异导致管理研究方法论目的性缺失。
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主要包括了会计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和技术经济及管理四个二级学科[4],在我国,这些二级学科在综合型大学中一般都设在商学院。②在开设管理研究方法论时,通常不分专业,面对全体商学院研究生开设。众所周知,不同的二级学科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存在较大差异,例如,会计学研究生主要需要掌握如何应用资本市场数据进行大规模的实证研究,而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则更可能偏重于案例研究和实地研究(field study),旅游管理专业往往更偏好于调查研究。学科之间对方法论学习要求上的差异使得教师难以把握教学重点,导致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的目的性不强,经常在权衡各二级学科的比重上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二)教师的教育背景限制了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深入。
在大多数商学院中,管理研究方法论这门课程往往主要由一到两位教师来完成,而教师的教育背景往往使得他们只关注于自己的学科领域,难以对工商管理所包含的全部二级学科都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样往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教师上课的内容只对小部分学生有较大作用,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对提升科研水平的作用不大。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开展需要让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学科有一个透彻的把握,然后应用所掌握的方法论知识进一步指导自己的科研工作。教师教育背景的限制使得教师仅对本专业学生会有比较深入的指
导,而往往难以顾及其他专业学生的科研工作需求。
(三)优秀教辅用书缺失,难以满足学生练习的需求。
管理研究方法论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不仅仅需要学生上课的时候认真领会,更需要学生亲自实践,以便更好地掌握各种研究方法。在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往往上课时感觉自己领会和理解了教师讲授的知识点,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课后练习,难以对研究方法有透彻的理解,更谈不上熟练应用。目前,市面上尽管已经有一些国内学者主编的管理研究方法论教程,或者是从国外引进的教材,但这些教材的典型缺陷之一就是没有将学生置于科研环境当中,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如何应用这些方法,这样导致的结果无异于纸上谈兵。
(四)其他基础课程的缺失使得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展开。
管理研究方法论往往在研究生第一学期就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开设,而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中会用到一些基础的统计学知识、统计软件和经济学知识,很多研究生由于本科学科背景上的差异,对某方面基础知识的缺乏使得学生难以有效领会方法的精髓,对所学方法往往一知半解。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先学习一些基础性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管理研究方法论才可以更好的加以领悟和应用,也才能将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进而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最终可以使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提高。
四、对我国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建议与构想。
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在我国已经逐步得到开展,但是存在上述较为突出的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上述遇到的问题,合理安排课程学习,对于提高管理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从四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多角度开展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教学工作。
由于工商管理学科包含了需要应用不同研究方法的二级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该在进行工商管理学科研究方法论通识主义教育的基础上,考虑到各个专业的学科属性,有目的性的聘请各专业骨干教师对其所属专业进行详细讲解,并将该学科的研究前沿知识和方法贯穿其中。这样,既可以避免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师学科背景单一性所带来的知识面狭隘问题,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本专业如何应用适当的研究方法进行有效研究的理解。
(二)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仅仅停留在就方法论方法的水平上,这不利于学生实际科研能力的培养。任课老师可以考虑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采用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一是任课教师对这一领域较为熟悉,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应用研究方法的水平;二是学生通过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模拟学习,增强了自己进行实际科研的能力。
学生学习管理研究方法论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任课教师将自
己的科研应用于教学当中,恰恰可以弥补通常的教学中学生缺乏动手机会的不足,学生则能借此机会让自己对研究方法有进一步的掌握。
(三)合理安排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学习。
学生学习管理研究方法论需要一定的学科基础,这对于跨专业考上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的学生尤其如此。学生在学习了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后,更会明白他们寄希望于通过管理研究方法论学习什么,带有目的性的学习使得学生可以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任何一个人都难以对所有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的熟练掌握,管理学研究生当然也不例外。
我们可以考虑在教授不同的具体研究方法时,合理安排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论文写作和方法模拟,这样可以使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的学习发挥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促进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讲授事件研究法的时候,可以安排会计专业或财务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撰写论文,而在进行数据包络分析时,则可以考虑安排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进行相关方法的模拟应用乃至进行论文写作。
(四)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实际科研能力。
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所有的科学研究能力当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于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并将之提升到知识的水平。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必要的方法,但方法仅仅是工具,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使用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陈春花(2010)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中国的管理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管理研究承担的最重要使命[5],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适合中国国情、促进企业管理水平迅速提高的管理学研究。管理学研究依赖于管理所处的环境,我们在教学中要诱导学生善于从实际中发现研究命题,并应用所学的方法论知识加以解决。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可以考虑在期末考试或日常作业中适当安排学生去解决一些由简到难的问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发动学生的力量,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讨论,从而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
这些方法的实施将会提高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分析了在中国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学术交流日益国际化的新历史背景下,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学研究,进行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指出当前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的构想。
当今的管理知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学术研究发现基础之上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学术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呼唤并鼓励在中国背景下进行本土的管理研究[6]。管理研究方法论作为管理学研究生进入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入门课之一,既需要充分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方法论教学经验,又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进一步
将管理研究方法论教学中国化,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使中国的管理学走向世界的研究方法。管理学教育的逐步规范化和国际化必将进一步对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紧跟国际步伐,开创中国的管理学研究,为世界管理学研究提供增量的知识。
注释:
①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的分类方法,我国现行的管理学科包括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五个一级学科,本文的管理研究方法论主要面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
② 亦有部分学校称之为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等,无实质差别,下文统一称为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2]娄淑华,杨 勇。中西政治社会化方法论之比较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8(2)。
[3]谢桂华。六十年求索与奋斗:一个研究生教育大国的崛起[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
[4]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S]。1992.[5]陈春花。当前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管理研究[J]。管理学报,2010(9)。
[6]徐淑英,张志学。管理问题与理论建立:开展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策略[J]。南大商学评论,2005
论文关键词:
第四篇: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实习人:张琴
实习学科:物理
实习指导教师:刘慧萍
高中物理在高中教学当中占着相当的地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很难的科目,因为它要求学生有抽象的物理思维;对于教师来说,要将抽象的物理形象化,使学生易于掌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实习将近三个月的我来说,对于其中的体会已经颇深了,深知物理不好教,但从老师那也得到了很多经验。
物理这门学科要求严密的思维、抽象的思维,因此也确定了物理不能像其他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那样“好玩”。对于像语文那些科目,涉及到了很多很广的知识,而同时这些知识对于同学们来说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因此这些学科能够比较容易抓住学生的兴趣。而对于物理来说,就没有这样的优势。因此,好的物理教学设计对于物理教学来说非常重要。
教学设计一般涉及到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设计等。对于教学设计来说,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即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习习惯等。
我物理学科实习的班级有三个,一个直升班,一个重点班,还有一个艺体班,三个班级的层次相差很大。因此对于教学设计来说,要结合三个班级的不同情况。
对于物理教学来说,引入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一般物理的导入有以下几种比较常用、实际的方法。
一、旧知识复习导入
物理教学的导入经常用到旧知识复习导入法。课前对上一节课或是上几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主要是对概念、定义、公式的复习,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强化作用。而且旧知识导入法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操作,学生也比较熟悉。
二、情景导入法
前面已经谈到,物理是相对抽象的一门学科,涉及到的很多知识、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比较难以想象。比如力学中的功、动量、冲量,电磁学中的磁场、磁感线等概念,虽然课本对其作出了相应的定义,但是学生会问:它到底是什么?我看不见也摸不着,它们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对于这样的问题,用情景导入法,假设一个情景或者现场呈现一个情景,相应的将生硬的物理概念与生动的生活现象连接起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情景导入法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于课堂教学的进一步进行。
三、实验法
实验在物理当中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那些推理、推导都必须要科学、可靠的实验来验证,之后才能得到认可。而很多伟大的物理发现是从身边的实验现象中得到启发的。而对于今天我们的学生来说,实验的意义主要在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验证与更加深刻的记忆。用实验法导入,第一能够抓住学生好奇、好学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第二能够自然并且有效的导入这堂课要教授的知识内容。
四、讲故事法
一般来说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当具有吸引力的。通过讲一个和物理知识相关的故事,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故事通常可以是和这堂课中心内容有关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是相关的物理学家的故事。
五、提问、设疑法
教师在讲解新课之前,提出一个难度适中、比较有趣的问题,先不作答,留给学生思考,引出新课内容。
当然在这些引入方法当中,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组合能够更加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在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是教学的实施和组织。物理教学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即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来组织教学内容,一环扣一环,使得学生在听课的时候也能得到思维的激发与碰撞。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完全的教授,对于一门对思维要求很高的学科来说更应如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留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发挥他的思维。
实习的这一段时间,对物理教学有了深刻的感触。听不同老师的课,有不同的收获,老师们的风格迥异,各有各的发光点。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会不断累积经验,培养出自己的风格。
第五篇:《探寻光的路线》教学设计
《探寻光的路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探寻光的路线》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出初步设想。教材共分四个部分:分析与总结、实验、收集、活动。
教材的第一部分分析与总结。组织学生依据研究计划开始进行研究,通过模拟实验,解决第一个问题——采光不足的原因。
教材的第二部分是分组实验。学生在解决采光不足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原理后,通过分组实验,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教材的第三部分是收集。组织查阅关于光传播路线的资料,了解更多光的传播途径。
教材的第四部分是活动。根据了解的光的传播路线的知识和收集到的关于光传播途径的资料,提出解决方案,并用文字、图画或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交流。
学情分析
在三至五年级,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对完整而系统的科学探究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前一课通过阅读科学日记,回顾生活中关于采光的问题,并分组开始了对采光设计的研究,制定了研究计划。本课则是在前一节课实验计划的基础上,开始研究行动,探索采光不足的原因,并解决这一难题。
学习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进一步观察采光不足的现象,寻找采光不足的原因;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并试图形成初步解释。
2.寻找解决采光问题的方法,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等方法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索光的直线传播现象,通过不同材料的比较实验了解不同材料光的反射能力。
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以及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评价任务
1.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 5
2.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3.能运用文字、图画或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设计思路。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木板,激光笔、烧杯、水等。
小组准备: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激光笔,直管;镜子,铝板,纸板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模拟实验:建筑物采光问题的原因是什么。1.谈话: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教学说明:再次提出研究问题,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猜想。学生可能提出:因为医院的通道不能通过阳光;建筑物挡住了光线等。
2.实验探究光传播的路线。
(1)演示实验:我们需要哪些材料来做模拟实验?
教学说明:师生共同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纸箱做建筑物,手电筒做光源,探究部分建筑物内部采光不足的原因。
(2)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教学说明:这一环节希望学生能根据模拟实验,观察到光传播的路线,思考影子形成的原理。
(3)学生实验:我们用弯管吸管能看见日光灯吗?为什么?
教学说明:师生共同利用弯管吸管观察日光灯,通过这一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3.阅读资料。
(1)谈话: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教学说明:日光灯不能透过弯管进入我们的眼睛,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知识链接:阅读课文第17页;课件演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 2 / 5
形成、小孔成像等。
教学说明: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直观地演示光直线的传播的现象,了解古人怎样研究和利用光直线传播原理的。
二、问题解决
1.谈话: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改变建筑物的构造)
教学说明:学生应该有使用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经验,但是可能没有思考过光的传播这个问题。提出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就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2.实验探究:我们能利用手中的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个地方吗?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教学说明:师生共同利用镜子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个方位,让每一组学生利用镜子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在使用镜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再次实验。
3.拓展研究:各种材料反光性能有什么不同?
教学说明:师生利用材料超市里提供的各种粗糙程度不同、颜色不同的材料,依次进行反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各种材料的反光特点。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材料颜色越浅,反光能力越强;什么颜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中的发现,并记录到记录本上,是科学探究学习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拓展学习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说明:在获得结论之后,需要引导学生把获得的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交流生活中的光反射现象,将本节课学习到的光的反射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反映了我们科学学习的成果。
2.作业:请课后收集和查阅有关光传播的资料。
教学说明:收集查阅资料是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自主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获得,有过程的体验,更有方法的习练。
/ 5
第二课时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1.谈话: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关于光传播的资料?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教学说明:相信学生巨大的能量,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好,收集的更多。3.教师课件展示:光导纤维、放大镜汇聚光线等。
教学说明:运用课件把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光导纤维等高科技,以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变光传播路线的新方法。
二、设计方案
1.谈话:我们刚才交流了这么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资料,我们怎样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呢?请各小组利用文字、图画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分组设计解决方案。
教学说明: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表达我们的设计方案。
2.交流展示:我们的方案设计好了,请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组同学注意倾听,提出好的建议。
教学说明:很多时候,我们设计的方案是不完善的,需要改进的,只有相互之间的交流才能促进我们不断改进;注意倾听,才可能对别的小组的方案提出建议;注意倾听,才可能对自己的方案进行反思和改进。
3.阅读:自主阅读P28/29页的科学自助餐。
教学说明:科学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拓展性的阅读资料,教师要利用这些资料帮助我们的教学。阅读科学自助餐的资料,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本组的采光方案,结合同学们的建议,对本组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订。
4.改进方案: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拓展
谈话:请大家准备材料,下节课按照我们的方案进行实验,看我们的方案能否成功。
/ 5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小学科学课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本课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几组实验来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他们在一系列活动中感知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性质,达到本堂课教学目的: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体验科学知识,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2.注意到了科学知识同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
3.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4.适当设置趣味性教学环节,能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