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研究的特点与教育学方法论的创新
文化研究的特点与教育学方法论的创新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2期
序号
著者 题名 资料类型 出版年 馆藏地(藏/借)
1吴式颖(女,1929~)主编 西方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丛书 专著2010
2谭惠苓(女,1953.6~)主编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校文化研究 专著2009中文图书基藏库(1/ 0)
书刊保存本库(1/ 0)
北区中文图书区(1/ 0)
南区中文图书外借室
3苏振兴 著 西方教育文化研究 = Study of western education culture 博士后报告2008博士论文阅览出纳台(1/ 0)
4刘丽 著 毕业典礼的教育文化研究 : 以C校毕业典礼为例 硕士论文2007
5王喜娟 著 从文化因素研究到“文化研究”: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变 = From the cultura 硕士论文2007博士论文阅览出纳台(1/ 0)
6王淑珍 著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文化研究 = On the curriculum cul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硕士论文2007
7陈慧(女,1957~)著 英语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 专著2006中文图书基藏库(1/ 0)书刊保存本库(1/ 0)
8张晓玲 著 教育视野下的儿童文化研究 硕士论文2005
9张洪林 主编 数学教育的跨文化研究 专著1999中文图书基藏库
书刊保存本库(1/ 0)
北区中文图书区
10白明亮 著 教育文化研究 硕士论文^^^^博士论文阅览出纳台
第二篇:思想政治教育学方法论
题目:专业:姓名:学号:课程名称:指导教师: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课 程 论 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创新思 想 政 治 教 育宫学林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方 法 论吴 忠 海 教授徐 州 师 范 大 学 2011年9 月1 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创新
摘要: 21 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社会。新时代的到来, 必
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强烈震撼,给学校教育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深
刻影响。面对新的形势,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不适应的方面, 尤其是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科技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 使高校政治思想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 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 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途径,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具有重大意义。在领会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的过程中,要认清和克服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缺陷,确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以人为本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与途径 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架设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之间的桥梁, 是实现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交流的渠道,它的作用在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问题,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 “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 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教育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指出: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方法要坚持, 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新情况, 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在新的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和环境更为复杂,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首先,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将使大学生置身于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以广播卫
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化手段将以其覆盖面广、传播容量大、传输效率高而将大学生置身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个体意识与国家意识、本国利益与他国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判断与选择、吸收与排斥等复杂关系之中, 各种社会思潮纷然杂陈, 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改变着大学生的观念, 使得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变得更加复杂。这些都要求我们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审时度势, 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剔其糟粕, 取其精
华, 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 利益的重新调整、新旧观念的碰撞、文化的冲突都深深地震撼着大学生的心灵, 他们的心态正经历着变化与调整。这些变化与调整, 从总体上来说使得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法律意识、竞争意识和利益观念增强。但同时, 一部分大学生的心态也出现了物欲化、粗俗化、冷漠化的趋势,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对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因此, 要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原有的传统的有效的方法固然可以继承, 但毕竟不能十分奏效, 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搏, 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 使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学校改革、发展的大局。
第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 竞争意识、民主和科技意识
普遍增强, 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多元化, 不少大学生的思想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存在思想、道德上的困惑和矛盾。一方面,大学生通过接受正面教育, 感到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另一方面, 大学生对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又产生疑虑, 对某些消极腐败现象感到无所适从, 感到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很大。此外,大学生追求
公平, 崇尚竞争、自强、自立的思想特点都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征。因此, 我们必须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缺陷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较为完整的专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这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但在新形势下,传统的单一化、空对空、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缺陷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首先,价值取向片面化。在价值取向上过分强调社会本位,重社会价值,轻个体价值;重为政治服务的工具价值,轻完善人格的目的价值,没有真正以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全面发展为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管制”功能,追求“整齐划一”的德育效果,将“听话教育”视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无视学生内心深处丰富多彩的个体需要与感受,不注重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不关心学生的正当利益,缺乏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服务”的人文关怀意识。
其次,教育过程认知化。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等同于知识的认知过程,强调对社会规范的认知、掌握和理解;将德育过程等同于智育过程,忽略了人与人心灵之间的交流,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将“掌握”和“认同”等同起来,忽视了外在的道德需求向学生个体道德需要转化的心理机制研究;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关心不足,忽视了道德修养的巨大作用。学生掌握的道德规范、准则体系缺乏实践,不能有效地内化为道德信念,导致“知而不信”;道德信念也不足以外化、支持和指导道德行为,表现为“言而不行”,导致德育的实效受限。
再次,教育途径单
一、分散化,缺乏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依赖课堂教学进行,忽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隐性教育途径的育人功能。课堂教学过分地强调理论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缺乏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全课程教育的观念,没有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最后,教育方法简单化。将学生视为社会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并采取以灌输为主的德育方法,不重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重统一而不重多样,重结果而不重过程,抹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性和自身的需要,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途径应坚持以人为本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奉行“社会本位”理念,方法和途径存在缺陷,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意见》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并在其指导下积极探索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原则
1.民主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尊重学生的合理需要,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促使受教育者自觉进行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不断促进教育的民主化,避免教育的强制性,搭建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2.个性化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理解学生的合理需求和个体差异,认可和帮助学生实现各种合理需要,从学生的特殊个性心理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不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使每个学生各尽其能,得到相对于学生自己而言最好的发展。
3.开放性原则。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特别是网络的出现,学生信息来源和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教育也应该放到更广阔的空间中进行。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追求开放性,大力拓展教育的渠道和领域,从课堂延伸至课外、校外乃至网络虚拟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的立体式教育。
4.科学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必须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首先,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观念到概念的规律,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其次,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积极能动的建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应把大学生当作发展的主体来考虑,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其主体能力。最后,人们的思想品德结构包含道德知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信念(信)、道德意志(意)、道德行为(行)五个心理要素,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只注重道德知识的传递,更应着力于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培育和养成。
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必须坚持四个结合大学生思想的复杂性、多样化, 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关键是看其是否从实际出发, 能否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与否还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能否灵活地、多形式地、创造性地探索出好的方法。当前,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应该着力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1、坚持政治教育与成才教育相结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政治教育是成才教育的核心, 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有力保证;成才教育又是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大学生要成就事业, 必须首先确立崇高的理想志向,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必须确立成才须先成人的思想。因此, 把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大学生成才教育的基础之上,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基础。同时, 政治教育与成才教育的结合, 能够促使大学生把崇高的理想与勇于探索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 在注重自身修养、道德理想与人格素质不断提升并日趋完美的同时, 激发自己为迎接未来挑战而发奋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2、坚持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两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 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感, 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对大学生的全面教育过程中, 仅有理性教育往往是不够的, 还必须充分认识到情感因素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假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一味强调“高标准、严要求”的教育方法, 而不跟大学生进行感情上的联络与沟通, 大学生就很难积极配合参与, 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 这样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 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 应该充分发扬民主作风, 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 理解大学生的思想感情, 关心大学生的生活需求, 注重理论疏导, 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建立起信任、理解和真诚的感情, 使情与理有机结合。情、理结合能使大学生从教育者的关怀与温暖中自觉地接受教育。
3、坚持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过去我们常常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一味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大学生在思想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践证明, 这种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要求活动的主体具有独立平等的人格, 只有主体的人格保持独立平等, 整个社会才能真正做到自由公正。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大学生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不断提高, 他们渴望能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下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 我们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 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 在充分尊重、信任大学生的前提下,平等对待学生, 充分相信、依靠学生, 采取民主协商、平等对话、双向交流的方式, 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主导教育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实现由“他律”走向“自律”。
4、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代表大学生的利益, 维护大学生的利益, 在方法上既要解决好大学生的思想问题, 更要解决好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做到既务虚又务实, 才会收到真实的、持久的效果。如果只注重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 不注重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或许愿, 就不会受到大学生的欢迎。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缴费上学、自主择业使得部分大学生思想压力加大, 思想疑虑增多。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能从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 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各种实际问题,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就能用事实教育大学生, 让大学生在明理时受益,在受益中明理。
六、积极探索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从集中统一走向分层多样,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影响人们思想形成、变化发展的因素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化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坚持必要的集中统一教育方法的同时,必须从个体入手,实行“分层式”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知识结构、个性特征,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突出重点和个性,灵活机动地采用各种教育方法。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区分层次,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布局由集中、大型、统一向灵活、小型、多样的方向转化,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个性。
2.从灌输走向对话,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民主化。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变“强制性的灌输”为“民主化的对话”。实行“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注意培育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没有对话者的参与,对话难以维系;对话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对话者的能力。因此,在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着力培育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第二,要有平等的态度。对话为教育双方的参与和发表意见提供了一个平台,它要求对话双方地位是平等的,都有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权利和机会,任何一方不得靠自己的权威或权势压迫另一方。因此,在对话中要注意平等意识的宣扬和培养。第三,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精神。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预设的而是生成的,对话是对话者对教育者和自身的质疑、反思和超越。因此,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大学生在品德建构和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批判精神,推动大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品德,丰富和发展社会的道德规范。第四,要有开放的环境。对话是人们之间相互敞开的一个理解、宽容与接纳的过程。环境的开放是对话得以进行的前提,只有在开放和宽松的社会大环境中,个体的差异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才能达到“求同存异”。
3.从大张旗鼓走向润物无声,促使思想政治教育隐性化。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思想、心理存在一种“自身免疫效应”,当与人自身固有的思想体系相区别的外界思想进入人的思想时,人自身的原有思想就会形成一个“防护层”,阻止外界思想的侵入。这种外界思想被人感知的程度越大,它所受到的抵触也就越强烈。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的过于直接,是一种生硬的说教和纯学科化的德育,教育方式单调,学生参与不够,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充分表现,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难以收到实效。因此,必须从以大张旗鼓的显性教育为主走向以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为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管理之中,融入到活动之中,融入到文化之中,融入到环境之中,融入到媒体之中,追求一种“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的润物无声的意境,从而提高育人的效果。
4.从重道德认知走向重活动体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化。坚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认知式”教育向“活动式”教育的转变。搞好“活动式”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确立两个中心:一是以教育对象的活动体验
为中心(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性),二是思想道德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即在活动中坚持学生的主体性)。还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外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在两者的关系上更要注重发挥教育对象自身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功能,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潜能中积极、建设性的因素,形成以自我教育为基础的思想品德动态发展机制。二是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关系,在两者的关系上更要注重主体的自我实践体验,充分调动教育对象的道德理性,在实践中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自我提高。三是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相结合。思想的、道德的生活往往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所感、所思、所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他们今后的生活,促进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和人格完善。
七、合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 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的模式。但在新的形势下, 笔者以为应特别注重以下方法:
1、情感沟通法。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因为人是有思想感情的, 思想政治教育应把关心人和关心事结合起来, 主动关心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深入了解他们的困难, 关心他们的冷暖。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重视感情的投入, 用真实的情感, 诚恳和热情的态度去凝聚人, 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因素, 变“说教式”、“号召式”为“引导式”、“激发式”, 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2、典型示范法。先进的典型是光辉的旗帜, 是生动鲜明而又具体的形象, 容易引起大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具有巨大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 非常关注自身的发展, 而先进典型和成功人士的事迹对他们有着强烈的鼓舞、激励和推动作用。为此,我们要善于培养典型, 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注意找出 “身边的闪光点”, 使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3、组织活动法。大学生思想活跃, 可塑性较强, 但是, 大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意识相对薄弱。大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决不可能仅靠几次谈话和一两个典型就能完成, 而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 我们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影响和教育大学生,充分运用现代传播媒介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 积极创造一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 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4、行为激励法。大学生最初对社会、对国家、对党的认识以及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 一般是从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具体形象和行为的认识开始的。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形象如何, 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 要以自身的言行和精神追求为大学生树立榜样, 要求大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要求大学生不做的, 自己要首先不做, 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人格魅力,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是一个新课题, 只要我们潜心研究, 努力探索, 就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就能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毛泽东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
[2]贾庆林1在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前线, 2000 ,(8)1
[3]李 遥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策略[ J ].江苏高教, 2002 ,(2)1
[4]吴同善1探索高校思想教育与管理的有效途径[J ].中国高教研究,2001 ,[5]邵庆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绛锦聚,李毅.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新途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3):57"62.[7]韩迎春.“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第三篇: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
4、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
研究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
学科特点:1)阶级性
反映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同时其阶级性和真理性高度统一; 2)实践性
它建立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之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为了用它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性必须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3)综合性
首先表现在其在探讨研究时,对相关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进行多变量的综合考察;其次,表现在借鉴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研究。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5、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方法:1)文献法
一是用历史上的文献资料来研究当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现今的状况,过去和现在之间的联系;二是收集当前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状况的材料。优劣:突破时间、空间的界限,研究不可接近的对象,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全面搜集资料,要注意鉴别真伪,对材料做综合分析。
2)观察法
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通过观察进行个案研究或典型研究,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或问题作出深入而细致的说明。3)实验法
分为标准实验(实验组和控制组)和自然实验。
4)社会调查法
社会调查的方式: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和抽样调查。社会调查的具体方法:访谈法和问卷法。同时要注意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
5)总结经验法
在总结经验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对经验的概括要注意全面准确以及有一定的层次性。
意义:1)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2)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3)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篇:文化产业政策与制度创新研究(中)
文化产业政策与制度创新研究(中)
创新实践:文化产业政策与制度创新的内容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进入文化产业政策与制度全面创新的年代。这是一个文化产业政策和制度不断推陈出新的年代,是中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年代。如何创新?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必须借助于国家政策的力量,通过制定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何处创新?创新必须从影响和束缚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入手。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表现在:宏观管理政出多门,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投资主体单
一、行业限制过多,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没有起到基础作用,造成文化资源的大量闲置和浪费;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较大,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够;文化产业组织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状态,文化产业单位普遍缺乏活力。文化产业要发展,就必须进行大胆改革,进行政策与制度创新。
一、创新文化产业政策
(一)确立文化产业地位政策
国家“十五”计划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这是一个历史性创新。从“七五”计划到“十五”计划的不同提法,反映了这个创新的历程。“七五”计划提出“进一步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等各项文化事业”,“八五”计划提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等各项文化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九五”计划提出“大力发展各项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和福利建设”、“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方面的工作”,“十五”计划明确提出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这一创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文化产业自身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必然结果。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在党的报告里使用文化产业的概念,详尽论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作用、发展要求和目的,报告明确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区分,并把文化产业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报告把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放到了增强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战略层面。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2005年中央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从战略高度明确了“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006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认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明确要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激发民族生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创造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从十五届五中全会到《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体现了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战略地位的确立过程。
(二)组建大型文化企业政策
文化产业政策创新突破口在何处?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首先是来自文化企业自身。我国文化企业主要问题是规模小、分散化、没有竞争力。因此,必须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解决文化产业规模经营和专业化协作的问题。早在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意见的通知》,要求“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包括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在内的广播电视集团”,随后“三台合一”的模式开始形成。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
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强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集团化建设为重点和突破口,着重在宏观管理体制、微观运行机制、政策法规体系、市场环境、开放格局五个方面进行创新,以进一步壮大企业实力、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同年文化部下发《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对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行业,形成以若干大型企业(集团)为主体的市场结构”,明确要求:“打破地区、部门分割,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乃至跨国经营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国家集中培育几个具有导向性、规模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文化企业集团,如演出集团、音像集团、影视集团、文化旅游集团、艺术品经营集团等。”在政府推动下,文化产业集团如雨后春笋。到2003年初,我国已经批准成立了69个传媒集团,其中包括38个报业集团、13个广电集团、1家期刊集团、9个出版集团、5个发行集团和3个电影集团。2001年,内地报业广告营业额超过1亿元的报社(集团)已经达到50家以上,占内地报业广告营业额的80%。2004年国务院对文化部关于组建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等有关问题做出批复。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形成一批大型文化企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有条件的可组建多媒体文化企业集团。” 文化产业集团化获得了国家政策的强有力支持。2004年和2006年,仅文化部先后两批命名了78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另外,内蒙古、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河南、广东、深圳、广西、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5个省、自治区、市分别命名了各自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政策
文化市场的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对文化产业具有决定意义。我国文化市场零散分割,流通渠道不畅,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网络,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我国文化市场处于发展的初期,存在多方面问题,需政府政策的扶持和调控。因此文化市场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培育二是规范。
文化产业的弱小带来文化市场的不成熟,文化市场需要培育。在2001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要求清除阻碍建立和形成统一的文化市场的各种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则明确提出了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目标,并在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完善现代流通体制、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如重点培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建立书报刊、影视产品、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艺术品、演出剧目的现代市场营销系统等。《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健全各类文化市场,更加明确了在发展文化产品市场、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健全文化行业组织、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培育全国和区域性的大型现代流通组织、建设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发展现代文化产品连锁经营、积极发展文化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具体政策。
1994年国务院颁布《音像制品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第一个文化行政法规。此后,一系列规范文化市场的文化行政法规相继出台。1996年颁布《电影管理条例》,1997年相继颁布《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和《广播电视管理条例》,1999年颁布《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与此同时,国家文化行政部门依照国务院条例相继出台部门规章。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的通知》,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电子游戏经营场所、歌舞娱乐服务场所、音像制品经营场所、出版物和计算机软件市场、印刷业及文物市场提出了具体整顿和规范办法。
文化市场准入制度也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为了使国内法规与WTO承诺相一致,2001年起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开始修改有关文化行政法规。修改后的《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和《出版管理条例》分别规定,国家允许设立从事音像制品的分销业务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允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投资建设、改造电影院,允许中外合资和合作方式建设或改造电影院;允许设立从事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业务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2002年文化部修改后的《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管理办法》、《<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2003年出台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了降低门槛,向民营资本开放的具体政策。有关文化行政部门也做出了相关产业的政策创新。
(四)鼓励高科技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发展高科技文化产业是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鼓励高科技文化产业发展既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战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发展重点文化产业,要求确定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推动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国产动漫振兴工程、“中华字库”工程等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在重点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动漫产业政策和游戏产业政策是其中两项重要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列入其中。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由文化部牵头,相关9个部门参加的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部际联系会议制度。这份文件第一次系统、全面地提出了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政策,第一次在政府主导下主张通过财政等政策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某一门类的发展。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民族动漫产业,大幅度提高国产动漫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广电总局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保障国产动画片的播出,鼓励动画原创。2005年文化部和信息产业部联合下发《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首次公布我国政府的网络游戏政策。《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开拓动漫游戏、移动电视等新兴市场”,“积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鼓励扶持民族原创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另外有关文件明确了网络文化产业享有软件产业的优惠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
(五)促进文化产品出口政策
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产品出口,是我国入世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文化部《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鼓励文化产业单位面向国际市场,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出口优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产品。2003年在《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2005年文化部制定了《国家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暂行)》,并全面开展了国家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认定工作。同年,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产品进口管理的办法》,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等八部门的《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若干政策》。《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具体规定了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实施 “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的具体政策,关于做大做强对外文化贸易品牌,重点是扶持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演出展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支持动漫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新兴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的主导作用,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同时要求,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我国文化的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2007年,文化部、商务部
等六部门又出台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并下发文件要求各地上报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和重点文化出口项目。
(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我国传统的文化投融资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形成的,这种资源的配置方式的低效率导致我国文化投资主体和投融资渠道单一,国有文化单位体制僵化、机制不灵,从而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的受到极大的限制。文化部《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调整投融资政策,广开发展文化产业的筹资渠道,鼓励和放宽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国家鼓励发展的文化行业和产品,取消一些对非国有经济成分投入的限制。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原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将旅游、文化、体育等新兴服务业作为“十五”期间发展的重点,进一步对社会资本开放准入门槛。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对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企业,符合条件的可申请上市等投融资问题做出了四项具体政策。200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放宽了社会资本的准入范围。2005年国务院专门下发《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在具体十项规定中,明确社会资本可进入和不可进入的文化产业领域。同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和建立健全信用担保系统方面加大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做出了具体的政策规定。《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申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加强和改进服务,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
(七)扶持文化产业的财政税收政策
总的来说,我国文化产业组织比较弱小,需要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予以扶持,尤其是财政税收政策。同时我国文化产业组织大多数是由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单位而来,因而转变过程中更离不开财政的支援。财政税收是最有效的调节手段,通过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明确了试点地区可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制定相应使用和管理办法,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在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实行减免的优惠政策。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支持力度,要求扩大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省和有条件的市、县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同年,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出台了具体的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
(八)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政策
文化部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抓好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大力培养和引进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等各类文化产业急需人才,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鼓励支持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以及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参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工作,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累人力资本。《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加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建设先进文化、培养文化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作为规划的具体
内容,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整合相关学科资源,集中开展文化产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先进文化建设服务;鼓励文化单位与高等学校合作举办高级研修班、培训班,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鼓励和支持文化人才参加学术研究和交流,承担重大课题和项目。1999年和2002年,文化部分别在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设立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起步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为引导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根据文化产业形势的需要,文化部又命名了6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并向各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和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下达了2007文化产业研究课题任务,要求就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若干重大课题展开研究,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二、创新文化产业制度
(九)创新文化产业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创新的核心是产权变革,而产权变革就是要实现所有制结构创新,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起实质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以此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首先,进行所有制结构的制度创新。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了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范围,随后国务院又下发《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提出进一步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同年,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此前,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已经承诺对外资开放的文化产业领域。这样文化产业国有单一所有制的格局被打破,文化产业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得以建立。其次,积极推进产权变革。在《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股份制改造,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符合上市条件的,经批准可申请上市的具体政策规定。《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要求:一般艺术院团和除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外的出版单位及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等报刊社,新华书店、电影制片厂、影剧院、电视剧制作单位和文化经营中介机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行业组织所属事业编制的影视制作和销售单位,新闻媒体中的广告、印刷、复制、发行、传输网络部分及影视剧等节目制作与销售部门,分期分批完成转制为企业的任务;同时提出了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改造的政策目标: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国有和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十)创新文化行政管理体制
十六大以来,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取得了一系列进展。2003年在文化部下发的《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能力,要求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行政职能,实现从计划经济管理向市场经济管理、从办文化向管文化、从管政府文化单位向管整个文化行业的转变,并提出了政企分开、理顺政企关系,建立符合现代行政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政企关系的目标。这个时期重点开展了文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推动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了文化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和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仅新闻出版署就取消了“设立出版物批发市场的审批”等28个行政审批项目,向省市下放了5个审批项目。此外,对文化行政机构的设置也进行了尝试性调整。2004年中央有关部门明确了在综合试点的地区的省辖市、县级市和县级现有的文化局、广电局和新
闻出版局合并,设立文化广电新闻局,履行原三个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在《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文化领域宏观管理,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建立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预报、引导、奖惩、调节、责任、监督、保障、应对等机制;同时提出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更加明确的要求:明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推进依法行政,改进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实现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管理转变。
第五篇:管理研究方法论读书笔记
《管理研究方法论》
读书笔记
《管理研究方法论》讲的是研究逻辑和研究规范,实际上就是研究工作的思维方式。本书旨在探索管理研究的内在规律和规则,阐明如何规范地去做研究、写论文、以及如何评价一项研究成果和论文。这样,有三个方面的效果:第一,有基本规范可循,少走弯路,提高研究工作效率和质量;第二,有规范边有共同语言,可以相互促进,在评价中取得共识,便于沟通;第三,有利于参与国际学术讨论。说实话,这本书对研究生来讲也许挺简单易懂,但是对于普通本科生而言,可能需要同学们接触更多的相关书籍和研究报告予以学习之后才能明白该书中所讲的理论知识。
方法论指的处理问题的一般途径和路线,而方法指的是处理问题的具体的做法。研究论文的撰写是一个很花心思的事情。关于研究工作的成果用学术期刊论文和研究生论文表达出来是最常见的。但是有关于研究论文,最重要的,也是属于论文的灵魂的是创新性,创新点。能称得上科学研究成果的论文,又是具有创新性的,所谓有创新性则是索命要有新的发现和经过论证的研究假设。当然在有创新性前,研究者需要做的应该是阅读更多的相关书籍,了解更多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更有能力去写作从而告诉读者一些理论,从而完成自己的研究。百度上对方法论的解释如下:“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在学习了整本书过后,我觉得方法论是一种理论,一种结合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具体过程的理论。也就是说是结合了实际而形成的一种实践理论。而研究者需要用这种实践理论在阅读,调研,分析,写作上。那么创新成为了方法论最有用的主题。研究者要以长辛店为主线来筛选内容,安排主次,而让与创新点无关或联系不密切的知识性内容愈少愈好。让读者能够更加明白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创新着重强调研究假设论证,但并非不重视理论的体系。一篇好的论文,所有的论点都是需要经过论证的,没有论证,所有的创新点都只能是一纸空话。而对于每一创新点而言,理论体系则给它们都提供了有价值的地位。
关于论文的写作格式,虽然摘要和结论并不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也没有提供纵多有用的创新点,但是关系到首尾的它们在论文是不可缺少的。摘要在论文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篇论文是否能引起读者的重视,摘要成为了垫脚石。就像我们在英语四六级考试时做阅读题,我们往往会着重地阅读首尾部分,往往希望从这两部分看出端倪,即使看不出任何与答案有关的信息,下一题,下一次考试,我们仍然会选择先看首尾。摘要作为一篇论文的微型版本,能让读者粗略判断整篇文章的价值,但是字数却不能太多。在写摘要的同时,研究者就需要
对创新点定位。而创新定位需要作者深入思考,辨析主次轻重,提炼出创新点。论文中的理论创新是核心,是代表论文水平的标志,也是最困难的。可以这样说,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论文也就解决了一大半了。所以,应该先重点突破这一点。同时,因为整个论文基本上是围绕这个问题的突破或创新而展开的,所以,这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也就无从谈起论文的写作了。那么,就一定先要进行研究,有了成果,才会有东西可以写。因此,学校对于研究生要求发表论文,特别是要求在一级学报和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因为,如果没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还是不容易的。因为这过程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是最困难的,所以不要急,要慢慢来。要有一个蕴踉的阶段,要多尝试。对摘要也是有要求的,有关引导性和支持性的解释词语应该尽量少,同时要采用陈述方式来描述。
关于论文主体,第一章往往会是绪论。绪论则是需要研究者阐明问题,论文首先需要的是点题。问题不能过广,也不能过宽,要适当提出,要明确有使用价值的,有研究价值的。作为管理研究,作者需要把问题现实化的阐明清楚,把实际联系应用进去。界定好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对问题进行阐明。文献综述则是对研究论题的背景理论和价值做阐明。在提出问题之前对整个论文的文化,生活,历史等各个方面做背景的分析。在论文的写作中,知识性的东西越少越好,更多的是需要实际运用的东西,所谓用事实说话,在论文中也是这个道理。对于创新点的论证是整篇论文的中心,只有论证的精彩,论证的恰当,才能使研究结果更具吸引力。论证的过程是需要围绕着以问题提出的假设向深处、细处展开的。通过假设的提出,数据的收集,资料的分析,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进行论证。整个过程中需要不同的研究工具,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对于结果和结论,研究者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假设进行比较,最终做出一个讨论性的结论,对整篇论文进行一个圆满的句号。涉及到参考文献的部分则是区别学术期刊文章与杂志文章的标志。学术论文是要作为未来别人研究的根据,那么里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代表着一种知识的断定。如果某一个观点,某一句话不是来自于研究者本人的,而是利用以前的研究作为依据的,那么就需要把这些依据记录在参考文献中,以便后人的研究人再次了解和查阅,同时也为了防止抄袭他人成果。当然大部分的学术论文还是需要有附录的,这些附录代表了研究者在研究工作中所作的努力和依据,能够证明这些努力使研究者本人或其团体不懈努力的成果,而非盗取他人的思想和劳动成果。
科学是一种求知方式,一种通过研究分析过程过后而提出的方法。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严格相信科学,为我们的科学研究,管理研究奠定下结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