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精神文化创新研究计划

时间:2019-05-14 21:4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校园精神文化创新研究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校园精神文化创新研究计划》。

第一篇:校园精神文化创新研究计划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创新研究计划

中学生情感丰富,可塑性强,认知水平、自我意识、道德感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易受暗示,情绪易波动不稳定,道德情感易反复不稳固。而环境和学校教育又对一个人稳固品德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斯普兰格认为,学校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唤醒生命”,而不在于传递知识。“教育之根和文化之根的寻求,只能通过人的灵魂的唤醒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的任何文化建设其核心问题应该是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具有正面导向功能,凝聚激励功能、同化辐射功能、调节适应、约束规范功能。针对时代发展的要求,学校所处的境况,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产生的教育力量能对学生产生潜在而持久的影响,让学生克服不良文化带来的消极因素,自觉接受认同正确的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身内部的道德需要,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素质教育观认为,坚持素质教育应在学校中确立起合乎社会要求和时代精神,积极向上的新型价值观念体系,建设具有渐进性、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人的认识要经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就是一个认识上升、精神成果创造的过程。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农村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创新的内容和方法途径。2.构建符合我校校情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模式。

3.建设积极向上,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打造具有人文、和谐、个性特质的校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4.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人格,促使教师观念、行为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二、研究内容: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内容的创新:(1)学校人文文化的建设(2)学校个性文化的建设(3)学校和谐文化的建设

3.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途径方法的创新:

(1)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打造,和谐家校、社校关系建设,继续创设沙城四中——百姓学校。

(2)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建设。(3)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实施。(4)师生人际交往。(5)校园网络建设。

(7)校训、校风、校标、校徽、校歌、校旗、校服、校刊建设

三、研究方法;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进行课题论证和课题设计。运用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实施过程研究。

运用经验总结法和比较分析法形成阶段成果和终端成果。

四、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5月—2014年8月)

(1)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对我校校园精神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2)对当代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形成研究报告。

(3)制定课题近期研究计划,讨论形成课题开题报告,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研究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

(1)成立课题组,分配课题研究任务,强化研究人员职责。

(2)成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召开开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聘请校外辅导员和法制副校长。

(3)调查了解学校的优良传统、光荣校史和历任校长、历届教师、校友中的优秀事迹,形成文字材料,编纂学校人文教育课程教材,并实施教学。

(4)校训、校风、校标、校徽、校歌、校旗、校服的推广实施。

(5)确立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引导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6)引导师生和谐交往。

(7)建成校园网站,开通校园网络,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8)形成中期报告,并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工作。(10)对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打造、课程实施、校外实践活动、学校人际交往、学校网络建设、制度建设、校训、校风、校标、校徽、校歌、校旗、校服、校刊建设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11)初步形成学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模式。3.结题鉴定阶段(2015年2月—2015年5月)。

(1)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对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打造、课程实施、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实施、学校人际交往、校园网络建设、校训、校风、校标、校徽、校歌、校旗、校服、校刊建设中培育校园精神文化的方法策略进一步提炼。

(2)进行终端研究,形成研究论文集,编纂农村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创新研究成果汇编,撰写结题报告。

(3)聘请省、市教科研专家进行鉴定,并将研究成果予以推广。

第二篇: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创新研究

中期报告

聂家桥中心学校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推进文化创新,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发展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学校应成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最好的小环境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多次强调,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建设,增加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中指出,要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创造性。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观念落后,形式集中,内容陈旧,缺乏个性,存在热衷功利主义忽视人本情怀,重校内活动轻社会实践,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等误区。加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文化的更迭和形态的多元,社会开放性和透明性度的提高,信息传播的便捷,使得校园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呈现出纷乱、无主流、浅层次等特征,其育人功能弱化,已无法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乡地处湘西北农村的丘陵地带,一直以来地方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经济工作和物质文明建设上,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得家长忽视了自身的文化陶冶和孩子的文化熏陶,特别是近年,外出进城务工青年激增,隔代抚养现象严重,学生受不良文化冲击误导的机会大大增多。此外我乡地理位置优越,距常德市区仅25余公里,与本县和外县的多个乡镇交界,境内有中南五省最大的竹木和牲猪交易市场,流动人口居多,教师异动较频繁,每学期都有一批外校转入的学生就读,校园文化表现出不稳固、易冲击、无主流、师生审美情趣、价值观出现误区的特性,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据统计,全乡70%的学生缺乏自己的道德标准、目标追求,行为习惯不稳定,整体素质发展不均衡、不协调、是非观念淡薄。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文化由来已久。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有意识地去认识它、研究它。就其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事情。在国际上,罗森霍尔兹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以开放与合作为规范的学校文化能很好地促进学校改进;富兰在其关于学校改革的研究中得出,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国内,校园文化研究在主要起源于高校。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第十二届学代会,竞选学生会主席的几位学生不约而同的以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竞选旗帜。同年5月,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召开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11月,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肯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并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写进了会议议程,中宣部和国家教委对此均表示大力支持。其他许多学校都曾在一定程度上开展过关于“学校文化”的研究。如,上海金山区注重学生发展及学校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坚持以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质。湖南省郴州市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四个方面摸索出了一系列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江苏东台实验小学的《构建小学校园文化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互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很好地探索总结了小 1

学校园文化与社区精神文明的契合和互动模式。但他们的研究都没有着眼于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也没有专门围绕校园精神文化而展开,涉及的对象大多为城市大、中学校。

鉴于此,我们的研究试图摸索新形势下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新的内容、新的举措、新的策略,扭转传统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育人功能弱化的局面,构建符合我校校情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模式,促使学校形成较稳固的精神文化,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农村小学摆脱传统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误区,减少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盲目性和盲从性,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可借鉴的操作方法、模式、经验。

三 研究构想

(一)理论依据

小学生情感丰富,可塑性强,认知水平、自我意识、道德感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易受暗示,情绪易波动不稳定,道德情感易反复不稳固。而环境和学校教育又对一个人稳固品德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斯普兰格认为,学校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唤醒生命”,而不在于传递知识。“教育之根和文化之根的寻求,只能通过人的灵魂的唤醒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的任何文化建设其核心问题应该是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具有正面导向功能,凝聚激励功能、同化辐射功能、调节适应、约束规范功能。针对时代发展的要求,学校所处的境况,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产生的教育力量能对学生产生潜在而持久的影响,让学生克服不良文化带来的消极因素,自觉接受认同正确的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身内部的道德需要,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素质教育观认为,坚持素质教育应在学校中确立起合乎社会要求和时代精神,积极向上的新型价值观念体系,建设具有渐进性、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人的认识要经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就是一个认识上升、精神成果创造的过程。

(二)研究目标

1、探索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创新的内容和方法途径。

2、构建符合我校校情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模式。

3、建设积极向上,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打造具有人文、人本、和谐、个性特质的校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4、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人格,促使教师观念、行为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三)研究内容: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内容的创新:

a学校人文文化的建设

b学校人本文化的建设

c学校个性文化的建设

d 学校和谐文化的建设

3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途径方法的创新:

a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打造,和谐家校、社校关系建设

b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建设

c 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实施

d 师生人际交往

e校园网络建设

f人本主义制度建设

g校训、校风、校标、校徽、校歌、校旗、校服、校刊建设

(四)研究方法;

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进行课题论证和课题设计。

运用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实施过程研究。

运用经验总结法和比较分析法形成阶段成果和终端成果。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2月—2010年5月)

a.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对我校校园精神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b.对当代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形成研究报告。

c.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

d.制定课题近期研究计划,讨论形成课题开题报告,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研究阶段(2010年6月—2012年12月)。

a.成立课题组,分配课题研究任务,强化研究人员职责。

b成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开通校讯通,创办家教学校、召开开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在社区聘请校外辅导员和法制副校长。

c.调查了解学校的优良传统、光荣校史和历任校长、历届教师、校友中的优秀事迹,形成文字材料,编纂学校人文教育课程教材,并实施教学。

d在学校历任校长、历届教师、校友、全体师生中征集校训、校风、校标、校徽、校歌、校旗、校服,并推广实施。

e.确立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引导高年级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f.引导师生和谐交往。

g.建成校园网站,开通校园网络,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h.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在融入人本情怀的基础上讨论制定修改等学校各项制度,形成学校人本制度汇编。

i.形成中期报告,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中期论证,并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工作。

j.对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打造、课程实施、校外实践活动、学校人际交往、学校网络建设、制度建设、校训、校风、校标、校徽、校歌、校旗、校服、校刊建设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k.初步形成学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模式。

l.邀请专家答疑解惑,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的再深入,理论的再升华。

3结题鉴定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

a.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对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打造、课程实施、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实施、学校人际交往、校园网络建设、人本制度建设

校训、校风、校标、校徽、校歌、校旗、校服、校刊建设中培育校园精神文化的方法策略进一步提炼。

b.进行终端研究,形成研究论文集,编纂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创新研究成果汇编,撰写结题报告。

c.聘请省、市教科研专家进行鉴定,并将研究成果予以推广。

(六)成果预设

1、编纂我校人文教育校本课程教材

2、编纂我校人本制度汇编

3、形成调查报告《聂家桥乡完全小学校园精神文化现状分析》

4、形成研究报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现状综述》

5、形成专集《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创新研究论文集》

6、形成研究报告《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求是》 2008.22

2.关世民:《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2003

3.眭依凡:《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一“学校精神”当论》《教育研究》,1992.03

4.华危特:《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常州卫生学校学报2006.6

5.刘云翔:《学校管理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

6.鲁宏飞:《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7.于瑮:《教育组织行为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第三篇:校园精神文化实施方案

校园精神文化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人生幸福,以国学先贤的丰富丰富养料滋养学生品德情操,与时俱进,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打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办传统文化和时代气息紧密交融的高品位学校。

文化主题阐释:校园文化主题——敬秀和乐

(敬):意含敬畏、敬仰、敬重、敬爱等。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孔子)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菜根谭》)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大出格。”(方孝孺)

敬畏之心,是人成就事业、幸福快乐生活的基石,是社会祥和安乐的润滑剂,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保障,是国家民族持续科学发展的前提。敬仰先贤伟烈,敬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强盛的动力之源。敬人才会仁爱,敬业方有成就。敬,是一切优良品德的核心。

(秀):物秀为材,人秀乃杰。万物霜天竞,群英赛场争。竞争焕发活力,竞争激发潜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执着而坚韧的面对困难挫折,是优秀人才的不二之途。自信大方,大胆秀出自我。打造优秀的自己,磨砺自己的优秀之能,是每个人立足于竞争日益激烈残酷的现代社会的必然选择。全面培养学生使之优秀,锻炼学生特长使之特性鲜明。

(和):和义有四

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据。《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都是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

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云“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养,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都是儒家和谐社会、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无为而治”的道家更是反对社会冲突,希望社会和谐。

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理”与“欲”的关系。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论语》也就是说,人们在追求情欲上,在喜怒哀乐上,在追求物质利益上,要掌握中和的原则,要保持平衡谦和的心态。不能贪得无厌,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见利忘义。这种把对生命价值的关怀与对道义价值的弘扬有机结合起来的人生观是值得肯定的。老子也主张人之形体与精神的合一,他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老子》第10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老子》第56章)这是说,具有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的人伦关系局限,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

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谐共处,协和万邦。《尚书》说:“百姓昭苏,协和万邦”。《周易》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即主张万邦团结,和睦共处。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又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主张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孟子提出“仁者无敌”(《孟子),主张“以德服人”(《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王道与霸道相反,霸道是以武力做后盾,处理国内和国际关系;王道则是利用和平的手段,通过在国际间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关系而扩大自己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和谐思想虽然难免有封建性糟粕的一面,但其优秀一面,仍然是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应对人生挑战和把握时代契机的人生智慧,是当代有志、有识、有为之士成就事业和幸福人生的明智之举,也是家国发展之需。

(乐):“乐是心之本”(王阳明),有心安之乐、自得之乐、知足之乐,是一种身心愉悦,超越自我的心境心理状态。师生心境的快乐势必带来教育与学习成长的快乐,这种快乐又会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快乐每一天,快乐三年,快乐一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快乐教学,快乐育人。师生快乐,和乐校园,和乐人生。

文化构思:

1、理念文化:办学理念——敬以养德,秀而成才,乐和人生。

敬以养德: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家国道义、敬畏规章法理;敬仰先贤伟烈,敬仰文化科技;敬重师长亲朋;敬重职责使命;敬爱幼小弱残……敬立心中,德必大成。

秀而成才:浪舸争流,竞先创优。自信大方,、勇于展示。秀自我,秀特长,秀青春,秀人生。

乐和人生:平和心态,和谐各种关系,创造祥和生活,打造快乐幸福人生。

2、精神文化:

一训三风:

校训——仁爱诚信 德馨能秀

校训是学校的顶层文化设计,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育人的最高追求与理想,是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仁爱”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一就是仁爱孝悌。“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同情人,关怀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兄友弟恭,形成一种浓浓的家庭亲情,在学校中以尊重友爱为本,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形成一种团结互助的班级文化。

诚信其核心理念是“信”,“诚信”教育是学校的教育核心,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也是师生的品性、道德成长的目标,我们力求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师生道德与学业的共同进步。

“诚信立身”,诚信是修身的基石。“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礼记·大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可见,诚信是最基本的品德修为,立身必先立诚。内诚于心,外信于行,允然诺,守信用,为人“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乃得堂堂立身于天地。

德馨能秀是师生品德高尚,行为规范,能力出众。学生将来也要品性高洁,各方面的能力超出同侪。德馨能秀是社会和谐发展,民族国家强盛的不竭动力,是我校办学的终极目标,也是家庭社会对学校的最高需求。

校风——自信自强 阳光和乐

校风是学校教职员工的精神状态,学生的精神状态,是一种隐性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学校较稳定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生活等都体现出学校的校风,校风是学校风气的长期积淀。

自信是成功的关键。“恃人不如自恃也”(《韩非子》),“自信者,人亦信之”(林浦【宋】),可见,自信是成事的关键之路。“自信人生二百年”,有自信,才有创造;有自信,才能从容;有自信,才会成功。心中有斗志,相信自己,刚健有为,从容淡定,方能成就自己,奉献社会。

自强是中国人性格形成和人格培养的砥砺之石、冶炼之炉和行为圭臬。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漳中人的精神。漳中从创办到发展壮大,正是凭借这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困难压不倒,厄运不低头,危险无所惧的精神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漳中人在工作中,在发展中更需要以此为训,积极进取,永不停息。我们把“自强”作为校风,旨在教育学生在自己的学业、精神和性格的发展过程中,锤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坚守自己的生活信念,铸造自身的人格力量,形成现代社会公民基本的坚毅的心理素质。

阳光和乐,阳光包含着师生心态心情心理平和开朗健康,学校事务公平公正合理。和乐其核心理念是“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和”是协调,是合作,是沟通,是融洽,“和谐”是学校氛围的终极追求,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谐,语出《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和乐是学校文化的理想状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育人氛围。和谐校园应该是平安的校园、平等的校园、平和的校园、平静的校园,其要义是平等赏识、互助协同、民主尊重、沟通包容、共建双赢。以“和谐”为校风要旨,是希望全校师生和衷共济,在外在的物质环境上、师生内在的心灵中,营造一个能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我提升的幸福快乐校园。

学风——乐学善思 博学笃行

学风是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乐学,意为以学为乐,寓学于乐。语出《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学习的动力。只有乐学,才能把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追求和责任,一种通向智慧的快乐的人生旅途。心态平衡,劳逸结合,学有所用,学有所悟,学有所乐,是人乐学的作为,也是学乐的境界。我们引“乐学”二字,旨在希望教师乐学善教,乐中启智,学生乐学善思,乐中求知,全体师生乐于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共同创建学习型、书香型校园。

善思,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勤学而善思,学业则必成。勤奋是为学之本、成功之途,古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话,就说明了其中的道理。常言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有了辛勤的劳动,我们才会有成果,不劳而获的事情是不存在的。“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肤之所触,都是外在的刺激,其内在的要义、联系、规律只能通过我们的思考才能获得,也才能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境地。另外,学习还要具有批判精神,不人云亦云,凡事多思多问,才能通微穷理。

博学,语出《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希望全体师生通过刻苦的学习和实践,获得广博的知识,不仅懂得自己攻读的专业,也能跨越学科的边界涉足其它的领域;不仅有自然科学的训练,还要有人文艺术的修养;不仅要有较全面又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广博的胸怀,面向社会,看待人生,走向未来,在生命旅途中永无止息地学习和充实自己。

笃行,语出《礼·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树立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意志,努力践行所学,忠诚的履行承诺,使所有目标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一贯重视的“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修养践履,求真务实”的民族精神。

教风——厚生敬业 乐教善导

教风是指学校教师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涉及教师的政治觉悟、思想道德、精神风貌、教育观念、知识水平、治学态度、科研能力和育人方法等。

厚生,语出《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厚生”原意指要尊重、关爱、厚待社会民生及一切生命体,体现的是一种关爱民生、兼及天下的济世情怀。这里指学校尽力为老师服务,老师尽力为学生服务,形成友爱互助、和谐融洽的同事关系以及关爱学生、努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尚师德。“厚生”意味着对师生精神上的仁厚,环境上的宽厚,待遇上的优厚;意味着以人为本,厚爱学生,尊重之、理解之、赏识之、信任之,使其品学兼优,德能并进,服务社会,充裕民生。

敬业,宋朝朱熹说:“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将“敬业”引入教风,就是要求教师用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就是要求教师忠于职守,诲人不倦,以育人为乐;就是要求教师严谨治学,潜心施教,创优良绩效;就是要求教师热爱教育,关爱学生,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乐教,梁启超倡导“敬业与乐业”,黄炎培主张“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敬业重在责任心,乐业重在兴趣。教师不仅要达到敬业的高度,还要进一步升华到乐教的境界。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脚踏实地、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开拓创新,从自己职业中领略人生的快乐,从而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

善导,语出《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触,众志成城,这是教学的辩证法。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应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地获取新知识。而老师只有认真学习,反复实践,时刻自我充电,才能逐步掌握“教”与“导”的最高艺术,臻于善境。善教者“授人以渔”,最终达到不需要教,善导者“导而弗牵”,最终让求学者健步如飞,这就是教师的永恒追求。善导也意味着创新。《礼记·大学》中就明确提出:“苟日新,日日新”这一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有创新意识,有创新精神,有创新行动,唯如此,才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做为学生要摒弃传统的学习方式,合理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善于质疑,敢于创新,具备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自然学习的求知进取的精神,唯如此,才能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第四篇:生态校园礼仪文化的研究实施计划

“生态校园礼仪文化的研究”实施计划

大扬气小学

为全面推进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工作、提高师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礼仪素养,结合我校子课题“生态校园礼仪文化的研究”和我校具体情况,特制定子课题实施计划如下:

一、活动意义

文明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为落实《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明、讲究文明的行为举止,构建和谐校园。我校将扎实有效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也全面提高我校德育教育工作水平,形成德育工作特色。

二、组织机构

组 长:刘春海

副组长:李红梅

组 员:班主任教师

三、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校园内显性礼仪(坐、立、行、走、语言)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目的,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文明礼貌的校园文化环境。

四、文明礼仪教育具体内容

本学年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礼貌用语及体态语言的使用,校园礼仪、家庭礼仪。本文明礼仪教育的侧重点是,校园内和家庭中日常显而易见的“显性礼仪”,主要包括:

1、礼貌用语:如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

2、体态语言:如微笑、点头、招手、握手、鼓掌、回答问题起立等。

3、日常行为:大型集会快、静、齐;不乱扔纸屑、果皮等杂物;养成随手拾废物的习惯;上下楼梯、进出校门靠右行;小学生上学、放学3人以上要排队行走等。

4、尊敬家人:与家人相处,也要以礼相待,放学回家见到父母,要主动打招呼。有求于家人时要说“请”,得到家人帮助后要说“谢谢”,因不小心而影响了家人时要说“对不起”,就寝前,要与家人互道“晚安”。

五、实施文明礼仪教育的措施、及要求

(一)加强领导

1、成立由校长为组长,正教主任为副组长,班主任为成员的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做到组织健全、措施得当、管理到位。

2、及时召开全体师生参加的文明礼仪教育动员大会,组织广大师生学习有关礼仪方面的知识、开展讨论,深刻领会、高度认识礼仪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在教室、楼道、墙壁等

显处装帧、书写与礼仪有关的名言警句,并充分利用板报、手抄报、、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礼仪教育方面的知识,营造教育氛围。

(二)精心组织,强化落实。

【第一阶段】:活动启动

主题升旗仪式:举行一次主题升旗仪式,进行主题国旗下讲话,邀请学校相关领导参加,并由校领导宣布活动的正式启动。

【第二阶段】:宣传阶段

1、以年级为单位,设计主题班会方案,对此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意义、目的、内容、措施等进行宣传。

2、各班以中队长为代表,成立班级文明礼仪小队,对落实学校文明礼仪活动表决心,并倡导全班同学积极履行个人职责,以学校文明礼仪相关要求为目标去行动。

3、各班举办主题班队会一次.4、各班以本次学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相关内容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

【第三阶段】:活动开展

1、低段学生举行“文明礼仪儿歌大家读”活动(由低段各年级组组织,交流展示形式待定)。

2、高段学生举行“文明礼仪宣传标语”创作大赛(由高段各年级组组织),根据提交材料情况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同时将优秀作品制作展版展示,并优选其中一些制作成宣传条幅张贴于校园各处(条幅中注明创作学生名字)。

3、国旗下讲话号召活动。由少先大队部成员负责,国旗下讲话分别对就餐礼仪、校车乘坐礼仪、校园交往礼仪教育的突破点进行强调并号召同学们积极行动。

4、举行“我是校园礼仪小使者”征文评比活动,将评比出的学生集中制作展版进行宣传、学校进行颁奖、国旗下讲话中进行表扬、典型事迹进行汇报。

5、在广场举行“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比赛,号召家长观看。

六、具体安排

四月:

1.公布文明礼仪教育工作计划

2.会用礼貌用语,主动问好

3.宣传文明礼仪教育课间出入教室安静有序

五月:

1.“文明伴我行”主题班会

2.集体活动做到快速、整齐

六月:

1.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2.上下楼梯有序,慢步轻声靠右行

九月:

1.小学礼仪教育讲座。

2.食堂用餐有序排队,安静进餐

十月:

1.文明礼仪教育征文

2.有序开展课间活动 文明有序

十一月:

1.文明礼仪演讲比赛

2.文明等车有序乘车

十二月:

1.文明礼仪寄语评比

2.校园内自动成行教育

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校会不断总结、反思,争取在“生态校园礼仪文化的研究”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新路,提升我校的办学品味

第五篇:大庆精神研究与创新

1)石油在国民经济和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1.石油是最优质的常规能源2.石油是优质的化工原料3.石油是最优质的润滑油脂原料

2)大庆油田在全国石油工业中的地位?

答:1.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保证了我国原油产量近期的持续发展2.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改善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布局3.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使我国从石油进口国变为石油出口国

3)大庆人“三老四严”“四个一样”求实作风是什么?

答:“三老四严”是大庆石油职工在会战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其主要内容是:对待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三老四严”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庆石油队伍过硬作风的集中体现,是我们一次创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三老四严”作风体现在操作岗位上,就是“四个一样”。即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4)铁人名字的由来?

答:在艰苦紧张的石油会战期间,王进喜整日整夜地奋战在井场,饿了啃几口冻干粮,困了就躺在成排的钻杆上,枕着钻头睡一会儿,从安装钻机到钻完第一口井,他一连几天几夜没离开井场。井场附近的老乡们,经常见到王进喜这种超常的干劲,非凡的吃苦精神,并被他这种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深深感动。邻居赵大娘说:“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呀!”老乡们也都赞颂他为“铁人”。从此“铁人”的名字不胫而走,传遍了整个大庆油田。5)大庆精神产生的思想基础?

答大庆精神产生形成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背景下一个艰苦创业的特殊年代,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实践中,不但获得了历史的传承弘扬,更得到了科学的创新发展.大庆精神之所以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发展,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外,还源于两个思想文化基础:一是旺盛的文化活力;二是蓬勃的思想张力.大庆精神产生于60年代石油会战,47年前,铁人王进喜一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感动、激励了几代人。当我们年轻的共和国经济建设急需石油的时候,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批“大庆石油人”凭借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开发建设了当时全中国最大的油田,从此大庆油田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石油,结 束了中国人依赖洋油的日子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与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大庆精神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培育和倡导。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在实现四化的过程中,还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要发扬大庆精神。” 6)大庆精神的丰富内涵(八个字、十个字、基本内涵和丰富内涵)

大庆精神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基本内涵,以“发展、创新、创业、科学、人本”为新时代内涵.“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7)怎样学习继承发扬大庆精神?(五百字以上)

大庆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把“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发扬光大,把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的传下去„„继承发扬大庆精神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认真学习,扎实努力。要立足学业,埋头苦干,奋发进取,做专业学习的尖子。学习中要讲究细、讲究实、讲究准,讲究严,讲究精,讲究新,讲究快,创造一流的学习成绩,充分发挥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的优势。

二是要慎独慎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在自己的内心形成一种压力,让这种压力敦促自己,成为一个有上进心的新时代青年。

三是要经常自我反省。一个人如果不经常的自我反省,就很难有很大的进步。要经常在学习中从人格上、从道德上、从灵魂深处反省检讨自己,发现不足,及时修正,努力做到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大庆精神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渲染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要积极倡导新时期“铁人精神”所蕴涵的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百折不挠的旺盛斗志,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以铁人事迹为榜样,埋头苦干,忘我拼搏,艰苦奋斗,以铁人精神为动力,与时俱进,积极进取,奋发有为。让“大庆精神”激励着我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勇攀高峰,为祖国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574字

下载校园精神文化创新研究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校园精神文化创新研究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与环境育人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建设,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及其重大的影响。创设出一种环境氛围,会不断陶冶小学生情......

    用红色文化塑造校园精神

    依托红色文化 塑造校园精神 一、背景分析 云台,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折腰。革命先贤、先烈为了崇高的理想,凭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

    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浸润社区建设结硕果 在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我们集贤里社区围绕“活跃开展文化,倡导文明生活”为主题,积极推动文化进社区,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营......

    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积极培育创新文化

    李长春在福建调研时强调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积极培育创新文化为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提供强大支撑新华网福州3月27日电(记者梅永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近日在福建调研......

    创新“红色文化” 筑就精神高地

    创新“红色文化” 筑就精神高地 乔林生 阅读提示 “红色基因”在我国主流文化的发展脉络里起着重要作用,“红色经典”参与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道德理想与价值追求,成为中华......

    文化创新

    10、材料一:党的18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国家文......

    创新文化

    创新企业文化,将安全文化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在一定的安全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要使企业生产经营要素达到和谐统一,要使企业以人为本、全面减灾增效......

    文化创新

    2010级高三政治导学案 -----文化生活编号:067使用日期:2012.12.30班级姓名学号课题:文化创新编制:曹淑云审核: 范玉娥包科领导: 【课标考纲解读】骨干知识梳理1.为什么要进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