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首钢信息化方法论的研究
首钢信息化方法论的研究
首钢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大概从2001年到2005年是北京地区,当时首钢的主要钢铁产业在北京石景山地区,是实现了北京首钢地区的钢铁产业的管理信息化。第二阶段就是首钢在开始搬迁了,从2006-2008年首钢钢铁产业开始向河北地区进行转移,我们在这个阶段上了首钢的迁安、秦皇岛、顺义、曹妃甸等一业四地,在搬迁过程当中首钢的产品结构也得到了调整,从传统的长材,向高端的板材调整,作为钢铁的信息化对象来讲,长材和板材具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板材要求会更细致,更复杂,要复杂的多,是这么一个阶段。
特别体现在MES,也就是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当中板材的产业会比长材对应的系统复杂的多。第三阶段是08年到现在结合首钢曹碑甸钢铁基地的建设和我们其他基地的持续优化,我们到现在形成这么一个阶段,大概的发展是这么三个阶段。
目前首钢的信息化主要成就正如这张图片所展示的,在推进首钢钢铁主业的信息化的功能的和系统功能的架构图。在推进钢铁主业,首钢钢铁主业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由数量型向品种质量效益型,满足客户需求型转变过程中,积极适应首钢钢铁主业转移和做大做强作精的需要,形成了首钢自动化、信息化的一个整个的管理架构和平台。上面这一排是企业资源计划,我们整个首钢集团强调的是集中性,整个钢铁集团覆盖了三千万吨以上的钢铁产能和 1 全国多个省市,包括河北省为主的一些地区,我们资源计划是集中的,我们的资源业务,采购销售都相对是集中的。
实体运作的灵活性,因为首钢这些钢铁基地还都是独立法人,不像国外的集团,实体运作的灵活性。整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因为在钢铁传统产业当中,专业管理划分的也很清晰,各专业在信息化平台上进行协调。各实体,各专业反映的高效性,还有我们各级决策的科学性,在整个信息化平台支撑下我们追求的这几个方面的性能。
下面我们有几个体系概括出来,一个是业务流程体系,一个是我们财务管控体系,一个是我们产销体系。在钢铁的高端板材生产当中是按订单生产的,没有订单是不能生产的,所以这是产销体系。在一个是我们的物流体系,物流系统,还有一个是我们的质监体系,质监体系和产销体系在钢铁当中是非常具有钢铁行业特点的,现在钢铁高端产业是这样的,如果信息化出毛病了确实要停产的,所有产线都正常也不能生产,因为你要管到每一块坯子,甚至包装出来每一包,你要生产出来也没有这个机构,也没有这个定源,也没有业务基础用人工记录,生产出来会来了一帮人,男的女的不知道,政治面目也不知道,你卖给谁去,卖派活,确实信息化非常重要,产销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质监体系,现在钢铁生产,特别是高端板材的生产对质量工作,质量设计,质量过程的控制和最终的质量判定和在线判定都是非常有要求的。
首钢自动化、信息化运行体系构建一个整体的平台架构支撑以上的体系和功能的实现,首钢运行的ERP系统中我们支持业务流程数据打造1085个,曹妃甸业务体系是1702个,这是业务流程和每个月在系统里面跑的数据。我们曹妃甸地区一千万吨钢的产能基本上数据不落地的。目前形成了钢铁企业四级综合自动化、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开发了具有首钢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软件平台,包括我们的MES系统,我们的仓存管理系统,天车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计量管理系统,生产指挥中心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等,还有基于SAP平台的商务信息仓库和运行分析系统,这是我们在信息化领域把三、四级应用叫做信息化应用领域。我们的信息化通过了CMMI5的国际认证。在自动化领域随着首钢高端钢铁产业的发展,确实首钢走进高端板材生产,虽然首钢具有90年的历史,走进高端板材生产还是很晚的,我们在六、七年前轧出第一卷宽带钢,但是发展很迅速。我们目前首钢已经年产高端的汽车板100万吨以上,在短短几年当中发展非常迅速。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自动化也构建了基本上满足钢铁生产的主要的二级模型,都是我们自己在过程当中去提炼和把握的。我们获得了自主创新,集成管理创新等等一系列重大突破。
下面回归主题说一下我们首钢信息化的方法论,为什么要研究方法论呢?为了使首钢信息化建设是综合IT技术,管理技术,企业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有大量的花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里面酝酿着大量的管理变革的机遇,也面临着很多风险的挑战,所以为了规避风险,提高效率,首钢信息化一个特点,就是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对心,虚心的向方方面面去学习,认真的面对自己的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提炼自己的方法论,使得首钢信息化项目能够比较可控,整个的信息化发展比较正常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我首先介绍一下首钢信息化初期建设的方法论,我们的方法论在项目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在项目上线阶段和项目总结阶段,分别担负着不同的任务和特点。我们在任何一个首钢的信息化项目当中都会有方法论的设计,在任何一个项目当中也都会有方法论的总结,具体的在这方面都有文字介绍,我就不讲了。
初期我们大概总结了十多条,就是首钢项目一期大概总结了十多条方法论。因为首钢在这之前没有上过跟管理和业务结合这么紧密的ERP和MES的平台,首钢在2001年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经过反复的论证,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建设一个统一的信息化平台,这在管理上和技术上和项目估计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时也做了很多充分的准备工作,大概在项目前和项目后总结了11条项目的方法论。
清晰的工作路线图和WBS工作分解结构方法。优化管理的过程中首钢的各专业按照统一的工作路线图来进行系统知识的把握,改进工作流程的描述和相关人员的培训,相关制度的完善,流程的实现,流程的验收。涉及到我们的技术改造设备,我们的财务,我们的供应,我们的销售,我们的生产计划方方面面,我们统一模板,清晰的工作 4 路线图要抽象出这种工作路线图来统一进行。在具体的工作中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能够分解的一定要分解到最小单位,落实到具体的作业时间和进度计划,包括人员分配和预算计划。因为在信息化当中项目作为大型信息化项目,我们的感觉在十个月左右,一年以内比较合适。但是作为这种大型的信息化项目拖期也有的时候不可避免,我们认为一个月属于正常,超过这个范畴认为会有比较大的风险,也会带来预算的超支,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到具体工作岗位实政调研方法,这是我们现场描述和产生文化过程当中时刻把握的一个方法,我们信息化团队当中不存在,形成传统十多年了,不存在不了解具体问题的会议的讨论,没有这种事情。如果出现这种事情各级项目经理都会非常习惯的停止会议的进行,这个会议不具备讨论的条件,因为连基础情况,基层的情况都没有摸清楚,这个讨论没有意义。
严密的动态计划和迅速的进度跟进的方法,因为计划是滚动的,我们习惯于周滚动计划,我们目前把这个方法推进了,但是我主管首钢业务当中,我们都会有上一周的总结,下一周的计划,作为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项目不可能从一开始制定到每一周,但是这需要滚动的计划,保证我们里程碑的实现。当然这个事在美国也碰到麻烦了,美国人也是较劲,他非要三个月详细的工作计划,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严格的文档管理方法,在整个综合信息化项目当中形成的文档非常多,我们每个项目都有文档的编码,服务器的划分区,这样便于我们支持管理和信息交流。我们应用ARIS工具描述工作流程的工作方法,我们工作流程一定要用流程图表现出来。基于流程图来讨论我们的IT的信息化的实现和我们管理的流程,在首钢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平衡积分卡的方法,作为信息化项目从本质上来讲,我们坚持认为是一个管理项目,它既然是管理项目,一定要达到管理的目标,具有管理的效果,所以我们应用平衡积分卡不断的完善首钢的KPI考核体系。
首尾相接的系统方法,这是和我们项目定位有关的,首钢的信息化始终以管理为先导,跟管理紧密结合,所以我们在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方案到制度落实,到岗位职责的调整,基础工作的完善,文件的齐全,流程的控制和工作的质量,然后后评估,然后形成一套完整的循环的头尾相接的系统方法进行不断的优化和调整。
一把手复杂的方法。首钢一把手朱书记和董事长在首钢信息化当中总结了四个亲自,这在首钢形成传统。三个亲自就是要求各级的一把手一定要亲自负责,亲自参与,亲自操作。一把手不是一个孤立的一把手,而是一把手的体系,首钢也是传统企业,一把手要抓谁敢不抓,信息化是一个管理变革实现的过程,所以一定是一把手来进行负责。
IT队伍与专业结合,工作以业务为先导的方法论,在首钢信息化组织过程当中,IT队伍和管理人员是混合编组的,以业务为先导,后来又把这个发展发现一些问题,业务为先导的时候尽管大家会基于共 同的IT的信息化理念和平台来讨论问题,但是不免也都带有本专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在这个后面又丰富了,把领导班子的参与和先导,也丰富进来。
学习与培训的方法,记得首钢刚开始实施信息化的时候,在实施过程当中,在网上有一篇文章叫做首钢1.7亿打造IT高消费,我当时代表首钢申请了1.7亿国家贴息贷款,实际上一期贷款用了一个亿,他的文章意思说首钢有钱干这个事,你们是不是太跨越了,亚当斯密的分工论是不是用的好,我当时说需要把亚当斯密的分工论用的好,也需要利用信息化平台吸取当代管理成就,使首钢管理实现良性的循环和跨越式发展。那一篇文章里面说连首钢党校都成了宣传ERP课堂,这没有什么不好,本来党校就讲大量的业务课程,讲讲ERP也不犯错误,只要不违反四项基本原则就行了,学习与培训,知识的传递,理念的统一在信息化项目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以我为主实施项目。这个是我们感触非常深的,一个企业如果把你的管理变革,把你的管理进步,把你的理念的转变寄托于一支未来的团队上,把你的基点放在这方面恐怕这个项目就比较危险了,所以一定要虚心的向外界学习,引进科学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积极的实行两化融合,但是你本身要有这种创新的意识,企业本身必须有创新的影响力,项目的组织力,技术水平和组织能力。说白了具有什么样能力的企业就会干什么样水平的信息化,一点不假,这是我们十多年来切身的体会。我们跟首钢也有对外的国际公司实施的时 7 候,我跟他们总裁讲了这句话,他们后来对比首钢信息化他们信息化过程当中也身有感触。
这是我们初期十一条,当然我们还可以总结一些,基本上围绕项目的组织定位来展开,在首钢后续信息化的优化又有很多新的内容,因为确实没有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提炼,有时间的时候会总结提炼一下。
管理核心架构,先行确定的方法。在首钢的京唐钢铁公司,现在首钢控股子公司,当时是参股的,当时是两个大国有企业合资的公司,当时的架构是重新开始的。首钢一系列管理项目当中都会先进行核心架构的确定和管理的定位。这张图展现的是我们首钢一业多地的管理定位,当时领导基于北京信息化项目的成功,就急着让我启动河北几个钢铁基地的信息化项目,我当时非常忐忑不敢启动,我大概反复的跟领导去讲,大概经过九周左右的时间跟有关的领导,有关部门把基本定位研究妥了才启动了。我当时面对的河北的三个首钢的钢铁基地都是独立法人,又面临着跟总部复杂的业务关系,这些业务怎么定位,在实施当中总部的业务部门发挥什么作用,基地的业务部门发挥什么作用,项目落地的阶段当中他们各自承担的职责和相互之间的平衡,这个很复杂,所以要研究好,这是一个方法。
管理没有定好位,业务没有预先的设计,信息化项目是不启动的。三级系统我们采取了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方法,这是首钢信息化建设的高端板材建设当中一个重大成就。因为钢铁产业据我现在看到 8 的产业当中,应该说是制造业当中最复杂的一类,他有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还有复杂的多变量的耦合的因素,可能不搞钢铁人不知道,一个钢铁厂如果产品会有几十万种,不搞钢铁的人不会相信的,他的设备编码到备件级也是上百万条非常复杂。高端板材的制造执行系统,应该说也没有现成的,不像ERP有现成的软件,国外有,但是定制成分也非常大,因为产线变化很多,个性化需求非常多。所以我们在面对高端产线的时候,首钢买先进设备生产先进板材,我开始买这种软件,跟他配合进行一些实施,后来我们消化吸收到目前首钢在高端钢铁上可以骄傲的说,我们的MES系统是世界一流水平,当然这是统一架构,按照软件标准开发规范可配置的先进的钢铁MES系统。
统一四级平台的方法,这也是首钢信息化在某些领域,我感觉受到误解的一点。我们四级平台统一在SAP平台上,在有一些部门推广的信息化方法的四级平台用的是国产的,自己开发的还是国外的,如果你是自主开发的,一下子就加好多分,如果你是国产的也会加很多分,你用的是SAP国外的平台就会扣很多分,这种认识是不是全面的呢?我认为是不全面的。作为我一个企业来讲,我考虑的是花费最少,我考虑的功能最适合我,我考虑的是可持续发展。我们把整个的集团的平台统一在SAP平台上,包括首钢在国外收购的企业,确实我也希望用一个完善的国内的平台来实现这些,但是目前还没有,我也没有看到哪个跨国企业,包括中国的跨国企业用国产的ERP平台来统一整个集团的业务。我们认为在这一条路上认为是花费少的,我们把IT队伍的主要精力用在外界不能解决的问题上解决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设备管理和项目管理快速推进的方法,这个有片子就不细讲了,当时拿到预算,这个预算降低50%以上,我说为什么呢?用这种方法去做,大家按照这种方法去讨论,去做了,我们确实节约了50%以上的投资。
坚持标准配置软件,功能分担的方法。今天我没有带来这张图,在钢铁企业复杂的整个的信息化体系当中,我们坚持了标准配置软件功能分担,这在后续的维护当中可以节约大量的费用,所以信息化不要看一次投入费用,要看日常投入的费用。我们通过做国外的信息化我们知道欧美国家的信息化费用占到销售额的3-5%,这是非常可怕的数字,尽管我们现在绝对值比较低,我现在也在琢磨着是一个挑战。建立端到端的流程体系的方法,首钢的管理体系是用流程体系来控制的,是纵向分解,横向集成的,多元化目标体系构建的方法论,我们在流程体系和战略衔接当中加了一个目标体系,这个也是专门一个方法论,我们也有在最近很多的实施和总结。
集合管理和运维不断优化的方法论,还有在基层操作过程当中分解,我们有ERP,有MES,有各种专业系统够不够,结合东方的管理特点,中国的管理特点不够,我们最近获得了新的角度,围绕它构建我们的IT系统,使它达到指标分解,责任落实,数据对得上,这个系统和我原来的系统还能够衔接。为什么呢?因为他说我不但要看 10 到一个月的消耗,某一个品种的消耗,我要把这些消耗落实到特定的工艺过程和三班的投料者责任人在东方的管理当中就能发挥很好的作用,西方的管理没有这个,西方的管理把这个东西把小车推走多少,记住多少,在中国必须落实到人,有人交接班去,所以开发了这样一个系统。
将信息化作为企业集成创新,实现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这是我们目前的企业战略的共识。关于SAP软件我在这里提供一个数字,我们在首钢信息化京常钢铁公司四个亿,我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公开这个数字,包括所有硬件、软件、工程、服务都在内,我们四级系统大概占八千万左右,软件占四千万左右,其中实施人工费用占多数了,在这里面要占两三千万,我买的软件的许可证大概一千万左右,这里面还有工具软件,包括列的一些名字,真正买SAP是多少呢?650万。首钢所有的信息化项目预算和最后实现的功能都是公开的,也欢迎大家来采访和看,都可以,我就对某些主持评价人员说,你推广的典型我没有看到系统,你看过没有,他说也没有看过,我说怎么能够成为你推广的典型,我说我的系统可以看,预算也是可以看的。
总之首钢在信息化建设当中高度重视方法论的研究和总结,今后还会不断的进行这方面的总结,也希望在这个论坛当中和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得到在座的各位指点,谢谢大家。
第二篇:首钢自动化信息化建设综述
首钢自动化信息化建设综述
2003以来,首钢自动化信息化建设为实现首钢“两个转变”和推进创新工程充分发挥了载体作用,为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自动化生产与现代化管理插上了腾飞的双翅,以其骄人的业绩使首钢成为国内钢铁企业四级自动化建设的典范。
首钢迫切需要自动化信息化为其助跑
打造钢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自动化信息化的支撑,自动化信息化是首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进入21世纪,首钢明确了以钢铁为主业的战略定位,下大力气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决定加快推进首钢自动化信息化产业整合发展的速度。2003年以来,首钢自动化信息化产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主业,以提高首钢钢铁主业核心竞争力为根本,依托钢铁主业发展的优势资源,积极扶植本企业的自动化公司成长,形成与钢铁主业核心竞争能力紧密配套、互动发展的产业体系的发展方针,通过一级、二级自动化固化与优化先进的工艺控制,通过三级、四级自动化固化与优化先进的管理控制,在四级自动化平台上全面体现、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为首钢钢铁主业实施地域转移、产品升级发展提供自动化信息化的有力支撑和可靠保证,走出一条首钢自动化创新发展之路。
在构筑自动化信息化平台之初,总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包括首钢内部自动化项目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成立专业管理部门信息部;以首自信公司为核心整合优化首钢内部自动化信息产业资源;加强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的科研开发,确立自动化信息化专业科研项目的单列立项权,建立自动化信息化科研专项资金,明确二级自动化数学模型以工艺牵头,由首自信公司专业单位配合承担;对总公司所有新建和技改等重大工程项目,首自信公司前期介入、全程参与、全程服务,同时带动自动化队伍水平的不断提升。
2001年首钢千兆主干网建成并投入使用;2003年7月首钢投资1亿元启动ERP项目。经过近一年的实施,首钢ERP一期工程正式上线运行。工程覆盖首钢钢铁主流程10个生产厂矿,涉及多个业务部门共计325个流程。通过实施ERP工程,首钢做到了ERP系统(四级系统)与自动化系统(二、三级系统)的全面集成,真正实现了数据不落地,从根本上保证了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实现了产供销全物流链上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三流合一,为获取实时准确的财务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真正实现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搭建起全新的管理平台。2004年首钢ERP一期工程成功上线,管理创新实现新跨越,进入2004年全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前列。
2005年3月,北京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在首钢自动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进一步促进了首钢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由规模经济效益型发展向品种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为首钢自动化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自动化信息化是首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
2003年以来,首钢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促进首钢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由规模效益型发展向品种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先后启动了管理信息化一、二期工程建设。
首钢信息化一期工程2003年7月开始实施,2004年7月上线运行,标志着首钢管理信息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主要内容包括:进行管理变革,在钢铁主流程推进集中一贯制管理。实行财务、备件、供应、销售、信息化等一级管理。明确计量交割点。实现质量检验职能的强化。进一步强化技术体系的职能。
首钢信息化一期工程数据仓库实施了46项高层关注指标的152张综合性报表,涉及主要财务指标、产量及库存指标、主要技经指标、销售指标、设备指标、安全、环保指标、劳动人事指标等八个方面。规范了产品分类标准,统一了产量核算口径、钢铁业成本方案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内容。数据仓库模块的上线运行,为首钢高层领导、中层管理快速地掌握首钢钢铁业在结构、质量、品种、效益、品牌等各方面的运行状况提供了平台,为领导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总公司OA系统于2006年10月22日启动,经历了系统调研设计、系统实施开发、系统测试等阶段,历时4个多月。2007年3月12日系统上线试运行,8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OA系统对文件传递、总公司发文、部门发文、总公司收文、总公司阅文、部门收文、请示报告、信息上报、汇报反馈、会议申请、会议通知、接待申请等13个流程进行了梳理和优化。
2006年6月15日,首钢ERP二期工程启动。以首钢新基地信息化建设为主的首钢ERP二期项目,包括迁钢、首秦、冷轧三地的MES及ERP系统的建设。经过全体参战人员10个月的努力,严格按照项目计划节点推进,完成了现状调研、蓝图设计、系统实现、上线准备四个阶段的工作,新基地信息化项目迁钢、首秦MES及ERP系统已于2007年9月1日上线运行。
首钢新基地信息化二期工程通过信息化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用信息化建设的手段推动管理流程的落实,使管理方式和管理流程固化在一个平台上,从而实现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新基地信息化建设对首钢搬迁调整、总部经济的建立以及一业多地管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铺就首钢京唐通向“四个一流”的快车道
首钢京唐一期一步自动化、信息化建设规模之大、时间之短、要求之高在国内钢铁业中史无前例。围绕首钢京唐公司“四个一流”的建设目标,在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方面,开创了首钢自动化建设史上多项新突破:自主完成的首钢京唐5500立方米高炉自动化系统设计、编程调试和系统成套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其中自动化系统编程调试中有18项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标志着首钢向高端领域转型发展又前进了一大步,消化吸收掌握的自动化炼钢项目,其中副枪模型系统整体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首钢京唐烧结自动化系统项目开发采用的计算模型为首创,首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模型功能更加完善。在大型焦炉中首次采用德国先进的coalmaster产品,从装煤至推焦的生产过程全部实行自动化控制。2250热轧采用二级数学模型,对钢坯质量进行有效监控,降低了煤气消耗,减少氧化烧损。首钢京唐公司能源中心的整体设计方案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系统实时数据采集、传输速率以及数据处理等方面在国内冶金行业达到领先水平。目前,首钢京唐ERP系统、铁前MES系统、热轧MES系统、技质量系统、部分生产指挥中心系统和LIMS系统等已经随着生产工艺装备的投产同步上线,今年已按计划陆续投运高炉、炼钢和冷轧的MES系统。
在较好完成了首钢一业多地信息化设计、项目建设及优化完善任务的同时,还实现了LIMS系统软件的产品化及“首钢决策支持系统”和“首秦大宗物料管控系统”的研发与鉴定。“首钢商务智能和决策分析支持系统”已开发构建完成,2007年1月投入使用,企业信息化系统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着神经中枢作用,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首钢钢铁主业的发展为首钢自动化信息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和舞台,2003年以来,首钢在自动化信息化建设领域,在核心能力培育建设、技术积累、人才积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为国家冶金行业大型钢铁企业跨地区建设管理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奠定了首钢四级自动化发展的良好基础。集中表现在:一是四级自动化核心能力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自动化技术研究开发取得显著成果,有效增强了四级自动化系统总设计、工程总承包、技术总负责的“交钥匙”工程的能力。二是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具备了向更高层次转型发展的基础和潜力。三是四级自动化高端业务实现快速成长。二级数学模型、三级MES、四级ERP等高成长型业务呈现跳跃式发展,带动了团队的技术积累和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形成了适应市场的快速学习创新能力、快速市场反应能力和快速高效的执行力。四是四级自动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四级自动化高端优秀人才,促进了队伍整体素质的显著提高。
自动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首钢快速踏上了信息高速路,搭上了高速行驶的快车。
京唐钢采用了惠普和IBM的服务器(含Lotus办公系统),思科的网络系统、Oracle的数据库、APC-MGE的电源及制冷,据悉,惠普的一台新的Superdone服务器也将马上到位
第三篇:信息化规划方法论的框架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规划一直给予高度重视,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许多着名的规划方法,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有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关键成功因素法(CSF)、战略栅格法(SG)等,张玉林等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基础设施与应用的动态一致性新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分析框架模型。这些方法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些方法大都聚焦于规划的技术分析和流程分析,而缺乏从企业管理视角的系统性思考,信息化规划不仅仅是业务流程的变化。更是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变革,所以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来推进信息化规划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正是这种系统性方法的缺失,造成许多企业规划“技术分析有余、管理理念不足”现象,最终造成规划结果与实际需求相脱节,严重影响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本文从信息化规划的实践出发,运用系统管理思想,在考虑规划过程中不同层级人员的管理角色和不同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信息化规划方法论的框架,并通过对方法论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为其他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工作提供借鉴。
信息化规划方法论框架
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企业信息部门的工作,而是全员参与的工作,信息化规划也不能仅理解为业务流程再造过程,还是企业人员再教育的过程,甚至有国内大型企业的CIO认为。信息化规划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规划过程中的讨论使全体员工从思想上接受信息化带来的管理变革,因此明确企业不同层级的人员在这场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对于构建方法论有重要意义。
信息化规划是涉及战略、管理、流程等诸多要素的系统再造的论证过程,缺乏系统思考必然导致信息化建设只重视解决眼前问题。而缺乏长远的规划,这种短期行为的规划最终会造成企业多种标准的子系统并存,而不同子系统之间无法形成数据传输和共享的“信息孤岛”局面。尽管可以在不同子系统之间不断开发许多“补丁”系统实现数据传输。但是这种不在统一数据平台的系统集合仍然不能达到企业及时、准确信息获取要求,正如Thomas所说,如果系统是片断式的,那么其业务也将是片断式的。因此,从战略、管理以及过程等要素去构建信息化规划方法论正是体现系统思考:系统实践的规划思想。
整个框架模型分三个不同视角进行论述,企业决策层依据企业战略,明确战略需求和信息化投资决策,它是信息化规划驱动要素:企业管理层通过对关键影响因素的把握,协助规划人员梳理业务需求,控制规划风险,它是信息化规划支持要素;规划操作层则是在需求分析基础上将规划工作落实到位的问题。强调的是流程与方法。框架模型从内容上体现规划的战略决策、规划的管理支持再到规划实际操作整个工作链,体现了系统规划思想。
方法论的战略一致性视角分析
信息化规划首要任务就是企业要清晰回答企业为什么要进行信息化投资来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要明确信息化能力如何转化到企业竞争能力。美国MIT的一项重要研究表明,IT是整合跨部门业务流程,获取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的公司规划(Business Planning,BP)与信息系统规划(Information Systems Planning,ISP)战略一致性就是公司利用IT从战略和实施两个层面整合企业各种内部资源,集成关键业务流程,形成核心战略能力。实现战略的一致性和BP-ISP的适配,首先要企业决策层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业务范围和核心能力,它是制定信息化战略以及实现战略一致性的前提。其次必须清晰界定企业的战略需求,这里需求分析与项目启动后需求分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它主要是结合企业长远发展的需求和企业的管理模式等情况,理清信息化建设项目与企业战略、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信息投资决策则是企业决策层在信息化规划中的第三项任务,企业决策层根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企业能力,界定信息化建设的范围,并从战略角度评估投资风险,为后期投资方案的选择、系统的选型和项目的控制等提供决策的依据。
当然,战略一致性的适配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tlenderson提出了四种方式,而Papp R.等在原来以企业战略和IT战略为驱动力所形成的基础上,考虑组织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作为驱动力等情况。把适配方式扩充为12种。如何选择适合本企业适配方式,要根据企业不同的情境。比如从战略执行角度实施一致性适配路径是比较常见,它以企业战略作为驱动要素,企业战略决定业务组织,业务组织决定了IT基础架构与流程,企业高层管理者在这种模式中主要是企业战略的制定。但是这种模式会造成现有组织结构与信息系统架构对企业战略的约束而使企业战略难以实现,而以信息技术作为竞争优势的企业显然不能用这种适配模式,它必须以IT战略作为驱动,企业战略必须服从IT战略,这种模式中企业决策者最主要的作用是提出业务愿景,因此选择何种方式必须结合企业特点分析,从多种适配方式中选择最合适的。
第四篇:管理研究方法论读书笔记
《管理研究方法论》
读书笔记
《管理研究方法论》讲的是研究逻辑和研究规范,实际上就是研究工作的思维方式。本书旨在探索管理研究的内在规律和规则,阐明如何规范地去做研究、写论文、以及如何评价一项研究成果和论文。这样,有三个方面的效果:第一,有基本规范可循,少走弯路,提高研究工作效率和质量;第二,有规范边有共同语言,可以相互促进,在评价中取得共识,便于沟通;第三,有利于参与国际学术讨论。说实话,这本书对研究生来讲也许挺简单易懂,但是对于普通本科生而言,可能需要同学们接触更多的相关书籍和研究报告予以学习之后才能明白该书中所讲的理论知识。
方法论指的处理问题的一般途径和路线,而方法指的是处理问题的具体的做法。研究论文的撰写是一个很花心思的事情。关于研究工作的成果用学术期刊论文和研究生论文表达出来是最常见的。但是有关于研究论文,最重要的,也是属于论文的灵魂的是创新性,创新点。能称得上科学研究成果的论文,又是具有创新性的,所谓有创新性则是索命要有新的发现和经过论证的研究假设。当然在有创新性前,研究者需要做的应该是阅读更多的相关书籍,了解更多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更有能力去写作从而告诉读者一些理论,从而完成自己的研究。百度上对方法论的解释如下:“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在学习了整本书过后,我觉得方法论是一种理论,一种结合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具体过程的理论。也就是说是结合了实际而形成的一种实践理论。而研究者需要用这种实践理论在阅读,调研,分析,写作上。那么创新成为了方法论最有用的主题。研究者要以长辛店为主线来筛选内容,安排主次,而让与创新点无关或联系不密切的知识性内容愈少愈好。让读者能够更加明白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创新着重强调研究假设论证,但并非不重视理论的体系。一篇好的论文,所有的论点都是需要经过论证的,没有论证,所有的创新点都只能是一纸空话。而对于每一创新点而言,理论体系则给它们都提供了有价值的地位。
关于论文的写作格式,虽然摘要和结论并不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也没有提供纵多有用的创新点,但是关系到首尾的它们在论文是不可缺少的。摘要在论文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篇论文是否能引起读者的重视,摘要成为了垫脚石。就像我们在英语四六级考试时做阅读题,我们往往会着重地阅读首尾部分,往往希望从这两部分看出端倪,即使看不出任何与答案有关的信息,下一题,下一次考试,我们仍然会选择先看首尾。摘要作为一篇论文的微型版本,能让读者粗略判断整篇文章的价值,但是字数却不能太多。在写摘要的同时,研究者就需要
对创新点定位。而创新定位需要作者深入思考,辨析主次轻重,提炼出创新点。论文中的理论创新是核心,是代表论文水平的标志,也是最困难的。可以这样说,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论文也就解决了一大半了。所以,应该先重点突破这一点。同时,因为整个论文基本上是围绕这个问题的突破或创新而展开的,所以,这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也就无从谈起论文的写作了。那么,就一定先要进行研究,有了成果,才会有东西可以写。因此,学校对于研究生要求发表论文,特别是要求在一级学报和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因为,如果没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还是不容易的。因为这过程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是最困难的,所以不要急,要慢慢来。要有一个蕴踉的阶段,要多尝试。对摘要也是有要求的,有关引导性和支持性的解释词语应该尽量少,同时要采用陈述方式来描述。
关于论文主体,第一章往往会是绪论。绪论则是需要研究者阐明问题,论文首先需要的是点题。问题不能过广,也不能过宽,要适当提出,要明确有使用价值的,有研究价值的。作为管理研究,作者需要把问题现实化的阐明清楚,把实际联系应用进去。界定好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对问题进行阐明。文献综述则是对研究论题的背景理论和价值做阐明。在提出问题之前对整个论文的文化,生活,历史等各个方面做背景的分析。在论文的写作中,知识性的东西越少越好,更多的是需要实际运用的东西,所谓用事实说话,在论文中也是这个道理。对于创新点的论证是整篇论文的中心,只有论证的精彩,论证的恰当,才能使研究结果更具吸引力。论证的过程是需要围绕着以问题提出的假设向深处、细处展开的。通过假设的提出,数据的收集,资料的分析,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进行论证。整个过程中需要不同的研究工具,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对于结果和结论,研究者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假设进行比较,最终做出一个讨论性的结论,对整篇论文进行一个圆满的句号。涉及到参考文献的部分则是区别学术期刊文章与杂志文章的标志。学术论文是要作为未来别人研究的根据,那么里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代表着一种知识的断定。如果某一个观点,某一句话不是来自于研究者本人的,而是利用以前的研究作为依据的,那么就需要把这些依据记录在参考文献中,以便后人的研究人再次了解和查阅,同时也为了防止抄袭他人成果。当然大部分的学术论文还是需要有附录的,这些附录代表了研究者在研究工作中所作的努力和依据,能够证明这些努力使研究者本人或其团体不懈努力的成果,而非盗取他人的思想和劳动成果。
科学是一种求知方式,一种通过研究分析过程过后而提出的方法。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严格相信科学,为我们的科学研究,管理研究奠定下结实的基础。
第五篇:管理研究方法论-读书笔记
企业管理赵扣
《社会科学的理路》读书笔记
在《社会科学理路》一书中,作者首先指出所谓认识论就是一种人类认识外在世界的努力。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即人类何以认识外在世界,西方世界中,自笛卡尔建立的“主/客”对立二元论,人们便形成将认识主体(人自身)与外在世界对立起来,加以认识的传统,并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次,本体论所关注的基本问题是关于现实的本质以及世界中人类的本质,在西方哲学史里,关于世界中所存在事物之本体论,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实在论”主张外在的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观念论”则认为所谓的实在并不是独立于人的思想而存在,而是人类内在思维特根斯坦和外在事物交互作用的产物。,正是依据这两种看法,众多思想家形成各类不同面向的理论,例如“实在论”下有朴素实在论、批判实在论(criticalrealism)、直接实在论(directrealism)、间接实在论(indirectrealism)之分最后,方法论关注的则是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最佳途径,具体来讲,就是研究者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知晓其所关注的对象。上述三种概念共同构成世界观,而三者之间又具有逻辑上的关联。一个研究者对于方法论问题的回答,必然会受到其“本体论/认识论”立场的限制.而不能随意选择任何一种方法论、在对世界观内涵进行系统阐明之后,作者便开始以“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为参照框架,对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综合来说,就世界观的不同,该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哲学家所进行的“知识”探讨,针对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可称为客观研究途径,后半部分才可以说是纯粹社会科学的哲学,可称为主观研究途径。这两种研究途径又可细化为五种研究典范,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结构主义、诠释学、批判主义。全书即根据这五种典范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上的差异展开。
《社会科学的理路》第一篇,是以介绍维特根斯坦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作为起始的。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出版以来,西方的科学哲学才有了快速的发展。到了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孔德首先提出“实证主义”一词,希望用它来指称关于科学和历史的一种知识论和世界观。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逻辑是世界的镜子”,逻辑将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结方式。随后维特根斯坦表明语言与世界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二者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对应关系,即事实对应于命题,原子事实对应于基本命题,对象对应与名称。在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中,由于语言与世界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因而语言能够真实的反映客观存在,而理论与命题也将是外在世界逻辑结构的体现。
语言游戏论:从意义上来看,语言不再是具有描述功能的事实逻辑图像,而其意义更多的是在生活实践中体现。“语言游戏根植于生活形式,归根结底是人生活实践的一部分。有多少种生活形式,有多少种生活实践,就有多少种语言游戏。”受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的影响,维也纳学圈的领军人施利克由“批判实在论”转向“逻辑实在论”,并在维也纳学圈中广为人知。施利克不再认为哲学是一个命题系统,其目标也不在于获得知识;哲学应是澄清意义的活动,旨在澄清概念以及分析陈述的意义。
向后实证主义的转变:在认识论上,波普认为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具有“可否证性”,如果一个理论的陈述或命题无法用经验的方法来加以验证,则它就不能称作“科学。”,此外,波普承认外部世界是客观实在的“实在论”者,但其不同于逻辑实证论者对理论的全盘肯定,在他看来,科学理论的本质不过是科学家们为了探究世界的一种假设或猜想,是对以往经验的一种总结,但未必能够行之
企业管理赵扣
有效的预测未来。因此,波普的科学发展模式相当于一种科学知识成长模式,且是一种非决定的开放模式。,后实证主义的深化:自波普开创后实证主义的历史先河以来,以其学生为代表陆续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可视为后实证主义的深化。严格意义上说,库恩在世界观上没有特别贡献,但其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及后期的“辞典理论”却揭示了后实证主义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劳丹则在反对科学实在论,宣扬实用主义真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研究传统”或“科学研究传统”的科学哲学。
1945年,法国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发表了《语言学的结构分析与人类学》,第一次将结构主义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人类学上。结构主义理论有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一是整体性,二是共时性。
诠释学是由19世纪德国哲学家 F.E.D.施莱尔马赫和W.狄尔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创的。他们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客观主义。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他认为,人的“主观意向性”控制并决定了意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人的认识过程以及他在此一过程中所呈现的主客观关系,都受到主观意向性的主宰。海德格尔的诠释学是以现象学的方法研究“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的“个人之存在”,通过“亲在”对其自身存在意义及其“周在”关系的“理解”,来完成他对“亲在”之本体论意义的论证。伽达默尔发展出以语言为中心的辩证诠释学。伽达默尔和海德格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辩证观。伽达默尔认为真理的获得不是经由方法,而是经由辩证。
批判理论是指通过揭露制度和文化中的霸权对畸形社会(如奴役、不平等、压迫等)的制造和复制,启蒙人的自觉、反抗的意识和能力,以获得自由、解放的理论。其中,霸权即特权群体通过能够行使权力的各种机构,尤其是政治、司法和教育制度,来维护其对其他群体统治地位的方式。批判理论认为对一事件进行解释时应结合三个层次:层次一,即个人角度;层次二,即制度角度;层次三,即结构角度。
建构实在论的主要观点:建构实在论将“实在”分为两种,一种是“实在自身”,另一种是“建构之实在”。建构实在论认为,所有的科学活动都必须预设有实在本身,而且必须区别“实在自身”与“建构的实在”。建构实在论并不讨论科学命题系统的有效性问题,而是将理论命题的合法性问题保留给个别科学。它的目标不在于重新建构一种逻辑,而在于如何实践科学家所建构的微世界。它承认建构科学的方式有许多种,而不是只有一种。因此,科学家必须要反省并整合他们所建构的微世界。这样的反省通常是一种程序,一种不具备严格规则,而希望能引生出各种不同洞见的程序。重新反省并整合科学的建构活动,其目标并不在于检验个别科学的标准或方法,而是去理解科学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