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信息化研究
对大多数的中小学来说,实现“校校通”的硬性规定期限是5-10年时间。自200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以来,各地中小学都在奋力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教育部这一规定,足以说明国家实施信息化教学普及的高度重视。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令人不可忽视和小觑,特别是对于肩负着祖国未来,走在时代前沿的教育行业而言。各学校以及IT业的众多厂商对这一通知表现出的强烈兴趣和关注很快付诸于实践,教育行业信息化工程迅速启动起来,一时间“校校通”市场成为IT寒冬里众厂商争抢的香饽饽。“校校通”工程的具体实施体现为“物理通”、“资源通”、“教学通”等不同层面,而“物理通”则是“校校通”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石,核心内容就是中小学的校园网建设,我国目前的“校校通”建设更多的还处在“物理通”这一阶段。但对于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而言,“校校通”已经深入到“资源通”和“教学通”等阶段。多媒体教室的兴起就是资源统一利用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表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老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缺乏对枯燥课堂教学的兴趣,因此教学效果参差不齐。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希望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各中小学积极准备或是已经开展应用网络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多媒体教学网络是通过在校园内实施综合布线,形成内部多媒体宽带数字网络并连接每个教室,内部宽带网络通过专线与国际互联网连接,最终形成到达每个教室的信息高速公路。课堂上可以随时双向互动进行视频点播、课件点播、网页浏览等教学内容,也可以在整个学校开展电视会议、广播授课、实物演示等教学。这样既大大减轻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又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性,使教学别开生面。然而,多媒体教室仍存在着相应的弊端。首先,相对于传统的教室,多媒体教室的配备要求较高,造价相对昂贵,因此普通的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数量还很少,一般只作为公开课或者特殊用途,常规的教学根本无法使用。而如今的教学却要求多媒体教学能作为常规的教学模式存在于整个教学当中。另外,多媒体教室的操作较专业复杂,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这又增加了多媒体教学实施普及的难度。因此,目前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主要集中在两大要求上:一是将多媒体应用轻松搬进每个班级;二是使多媒体教学过程更加简单易操作。这就是继“校校通”之后出现的更深化应用“班班通”。“班班通”的出台意味着老师在普通教室中就可移动鼠标,让网络教学成为“家常便饭”。“班班通”的实现让多媒体教学不再是计算机教室的专利,而是步入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然而这对老师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一个新课题。能否有一个脱离计算机复杂操作而又能享受网上共同资源的全新“班班通”解决方案呢?视易“班班通”抓住了这一市场契机,着眼于许多学校对多媒体教学的期盼,从他们对多媒体设备的价格及对整个操作简单化的消费特征切入,基于电视的视易“班班通”解决方案为多媒体教学开辟出一条简单易行的“班班通”捷径。实达网络公司推出基于Ip宽带网络服务平台的多媒体教育机顶盒应用系统解决方案。这就是利用实达网络公司先进的eVideo多媒体教育机顶盒,作为教室应用端设备,并联合其它合作伙伴的多媒体应用系统和系统集成服务,提供一套完整的eVideo多媒体教育机顶盒应用系统。对内是完整的教学系统,提供内部多媒体数据共享;对外通过宽带接口与外界Internet相连,实现信息广泛的摄取和交流,使师生在校园教室内获得实时便捷的信息服务。这不仅丰富了教学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规范化管理和网络化授课显著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目前,实达网络的视易班班通已经成功应用于仰恩大学的信息教学改革当中。以电视为基础教学设备的视易“班班通”具有即时性和双向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概念解释、模型构造、动态演示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该方案立足于应用,为教学提供了必需的资源支撑平台,且极大的利用学校的硬件资源、节省了校方的投资成本,为“校校通”的深化应用开辟出新的指引方向。
第二篇:英语课堂信息化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信息化》的研究课题
研究人:张燕
目前英语教学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为了让大多数学生学会英语,学好英语,把学习英语当成一件趣事。我们在课上要讲授新知、学生要做情景对话、同时还要花大部分时间去巩固练习,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用的,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利用英语教学音像资源——图画、图表、投影、录音、录像等多媒体软件,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规范的语音、语调,还可以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使用的示范。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善学习效果,因此多媒体课件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和是事在必行的事。
数字化信息时代,英语新课程改革,使得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被广泛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渗透更好地为英语课堂教学创设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寓教于乐,让学生主体性得到更大发挥,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给小学的英语课堂带来质的飞跃。
一、关于研究问题的表述
在多媒体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和学习水平与需要选择学习内容,高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非常灵活,可以进行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可以进行网络教学。它不同于传统教学,其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远高于传统教学。特别是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可以提供形象逼真的情景,正确标准的发音,生动有趣的练习游戏,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制作英语多媒体课件时,花了大量的时间。首先,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为了使画面漂亮些,文字富于变化些,或者更能体现教学内容趣味性,往往要在一项或几项课件的设置上进行反复设置、反复演示,寻找最佳的效果。其次,课件的素材收集往往也是耗费时间的工作,通过网上搜索,下载或通过素材库寻找中意的多媒体元素,诸如:图片、声音、视频等等(上述工作是以熟悉制作工具为前提条件的),如果再选择专业的制作工具,进行设计课件那么很容易使教师放松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和体会。
所以,选择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关键,在于做出来的课件能实现你的想法、创意,只要和你的课相吻合,有生动的效果、能抓学生的兴趣就可以了。因为“简单实用且教学效果明显”才是衡量课件好坏的标准。同样容易上手,易学易用也是选择制作工具的重要标准。
二、关于研究背景的表述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教学手段上看,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对课堂教学特别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构学生认知图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业务进修。然而,如不注重其合理应用,必将导致喧宾夺主,过犹不及的后果。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又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在八十年代指的是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技术又称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集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创设情景,其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多样性、内容生动性,学习过程的互动性等。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把多媒体作为认知工具,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同时利用多媒体有效地辅助英语教学。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有其不可代替的积极作用:多媒体组织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是否能组织学生的集中注意是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堂英语课有一个好的课堂组织教学,将对整堂课的英语教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在英语课前的2-3分钟,我就开始放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唱一些简单易学、节奏鲜明的儿童歌曲或是朗诵一些琅琅上口的英语小诗,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英语的良好境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有利于听说能力的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交际。交际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作为教师,要事先对话题、情景、训练项目进行精心设计。交际活动要让学生练习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有机会练习表达能力。要做到这点,老师必须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离开情景进行教学是不现实的,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则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三、关于研究内容的表述 1.以教学内容为核心,求实用性
在制作课件时教师首先应该考虑教学的内容。围绕这个中心,教师再考虑如何设计表现形式,即如何把内容传递给学生,如何让学生认知学习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主要考虑的应该是开发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功能,用多媒体把信息正确无误、简单易懂地传递给学生。因此,正确无误和简单易懂是衡量课件设计有效性的标准,任何动画、色彩和音响都应该为此服务。在考虑设计对象和如何设计问题时,教师应该考虑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主动性和互动性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和掌握语言。2.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求合理性
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多变的变量,教师在设计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真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各种应变的措施。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喜欢使用教材配套的光盘中的动画进行课文的呈现。其实,不是每个年龄段的学生,也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适合用动画的方式教学。
四、关于研究方法的表述。
1.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
培养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通过视、听、说等综合活动,进行英语技能训练,让学生在有创新的语言交际和实践活动中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传统的语音教学主要依赖于课本和教师的讲解与示范,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具或实物,促使学生直接理解英语,以及录放音手段的辅助。这种教学方式在几年前效果也是很不错的,却往往不能完全适应交际的需要,它已满足不了现代学生的需要。而借助现代现代教育技术,可使学生更准确的理解和运用知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最大的优越性就在于它将文本、图形、动画、静态影像、声音等媒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用更简单、更快捷、更形象、更直观的方式,使学生更迅速、更准确地学会、记住、理解并正确地使用刚刚学到的语言知识,从而将语音学习置于色彩、声音以及影像等多种媒体的综合环境中。
2、运用多媒体课件,点燃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最关注和最感兴趣的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出各种各样直观性很强的情景,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趣味盎然,从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认知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整节课的优化营造一种良好的气氛。
3.运用多媒体课件,突破英语教学的重点难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得不到发挥,学习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介绍者和组织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课堂真正地成为了学生的课堂。认知过程是知识的获得、加工、组织和应用等复杂的心理活动。我们应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究性的数学学习。抓住多媒体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动态模拟功能,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不可见的事物变化过程等,通过多维度的动画形式,显示在屏幕上,化暗为明,变不可见为可见,展示事物演变的过程,让学生获得动态形象的信息,形成鲜明丰富的感性认识,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
4.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创造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习信息的传递方式单
一、迟缓,无法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英语课堂教学后,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借助多媒体,使学生的信息来源从教材扩大到更广的范围,从而使学生能在众多的信息资源中根据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和需要来选择信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还可以提供各种各样新颖的教学活动情景,使学生充满新鲜感。如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播放一些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及就餐礼仪等影片,不仅丰富了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人民情况,学习到纯正英语也有极大的帮助。这些资料打破了英语学习的封闭状态,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一个更加广泛的领域。
5.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现代课程理论着重于学生自学、自悟、自究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信息量大,变化迅速,能大大充实背景材料和学习素材,有利于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节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开阔视野,开启心智,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如果一位教师只是把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作为综合资料在计算机里的一种简单演示,就会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分散学生注意力,最终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全身心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对课堂信息的每一种反应,并积极做出相应的对答,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探索中求知,在欢乐中成长。
五、关于研究条件的表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引发了对关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更有效的进行教学的探讨。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必须广泛的应用于教育教学,使之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支撑。探索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推进我校发展的需要。
我校“十一五”关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果。课题组教师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网页与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高级培训,教师自制的网页、多媒体课件获得国家省市奖励。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使用,提高了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了广大教师探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和方法的热情。
琼林小学是万江区信息技术示范学校。学校建有四个微机室,一个多媒体网络教室和语音教室,购有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操作平台,仪器设备齐全,具备较为完善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物质环境。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科研工作。每个课题、每个学期都有专项课题研究经费。并能充分保证课题研究所需的学习与研究的时间。
六、研究对象: 全校学生。
七、关于研究过程和成果形式的表述。
实施步骤:本课题的研究大致分为这样的三个阶段: 一、实验准备阶段: 时间:2010年3月---7月 实验任务:
1、确定实验人员,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制订研究计划。
2、定期组织参加实验人员进行科研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
3、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实验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理论与技能的培训,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做好师资准备,奠定坚实的研究基础。
成果:下一步研究计划。
二、实验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时间:2010年9月——2011年1月 实验任务:
1、召开课题会,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培训,及时互通研究信息,确保实验高质、高效完成。从理论上探讨运用网络环境下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效率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2、每位参与实验的教师做一节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公开课,及时全面地对课后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共同研究、探讨网络资源开发与应用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解决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3、实验教师不断依据教学理论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进行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并进行教后分析。
4、通过反复实践,完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结构。
5、组织课题组教师参加各级有关培训,积极向上级平台推荐典型课题案例。
6、召开课题会,总结上一阶段研究情况,并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实验方法: 参考文献、理论学习、上实践课、调查对比等。
成果:撰写实践课研究反思报告。撰写实验报告和成功课例。
三、实验总结阶段
时间:2011年2月 — 2011年7月
实验任务:
课题组将实验相关资料、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对本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反思与总结,得出实验结论,经过讨论后形成研究报告。
成果:
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一、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二、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三、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四、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五、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六、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
七、针对性,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
八、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信息化教学需要注意的原则:
1、多媒体教学应注意针对性。
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内容,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形式、内容、时间安排都应有所不同,这一点我们已形成共识。但是,有一点似乎被许多多媒体程序设计者所忽略,那就是:分层教学。对于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法和不同的练习、考试、评价方法,这也是多媒体大有作为的一个方面,也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软件和多媒体工具,同一软件也要考虑学生的不同类型,包括:不同基础和能力,不同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不同学习兴趣和方法。这种思想早已提出,只是到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才有实现的可能。目前有这种教学思想的软件还很少,有赖于我们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
2、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可以理解为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包括计算机)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此处主要是指操作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例如把几句话的结论板书在黑板上,不一定就比放幻灯片效率低,因为它节约了操作时间。在复习课的时候,多媒体的大容量是有效率的,但必须注意中间的停顿,保证学生把要点记下来,或者,事先把需要学生做笔记的知识打印出来,课后发给每一个学生,这样就更能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3、课外的多媒体。
现在的计算机价格越来越市民化,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性,为自己的孩子配备电脑。教师应该考虑课外的多媒体教学,制作课外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将课堂教学软件交给学生,以帮助学生消化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消化的知识和方法,或帮助学生形成能力,特别是对于差生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好主意。
总之,多媒体教育技术飞速发展,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教师在学习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应该关注教育理论的发展,随时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第三篇:信息化校园论文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InstituteofTechnology.EastChinaJiaotongUniversity毕 业 设 计(论 文)
GraduationDesign(Thesis)(2011-5-8—2011-5-23)
题目:信息化校园分院:电信分院专业:08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班级:(1)班学号:20080210450112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起讫日期:
摘要:教育现代化是现代教育的显著特征,而教育现代化重要标志之一是教育的信息化。信息技术的融入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仅会改变教育的形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我们教育的状态,甚至教育的本质。尽管新教育实验的发端不是始于网络,但新教育从一开始就与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许多一线普通教师正是通过网络认识了新教育,被新教育所吸引并最终积极投身到新教育行列之中。以“e-learning”、“e-teaching”、“服务学习”为主旨的信息化教育是新教育的一个明显特征。“突破校园围墙,营造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开发教育资源,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是新教育实验的一项重大工程。网络给新教育目前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未来新教育实验的发展也必将得益于网络。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新型教学结构;新课程整合一、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勾画教育信息化的宏伟蓝图
(一)、多方论证,科学布局,合理装备。1997年学校进入了整体改造阶段,为了得到全校教师的支持与拥护,我校没有盲目投资,而是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论证,本着装备就是为了使用的原则,开始了教育现代化的规划与建设。
首先,我们开始了学生电脑房、多功能媒体教室的建设与装备工作,让信息技术为教育现代化服务,并逐步让教师学会使用。通过几年的校本培训,学校大多数老师对于信息技术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积极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热潮。
在这个基础上,学校审时度势,决定在2000年开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整体改造工程。我校不仅建设了多媒体电脑工作室、网络教室、微机教室,还装备了双向闭路电视系统、构建100兆到桌面的校园网,为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并运用校园网络进行教学和大队部利用闭路电视系统挖掘教育新途径、新方式提供可能。建成了校园网之后,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热情空前高涨,老师不仅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教学,还开始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的问题,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民主„„但瓶颈出现了——由于一线通的带宽较小,学校网络经常出现拥堵状况,教师和学生使用起来颇感麻烦。
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开始考虑接入宽带。于是学校于2002学年第一学期和中国电信商谈网络改造的有关事宜,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入了宽带,提高了学校网络的速率,与此同时,学校电教组自行开发设计了“局前街小学信息管理系统平台”。该系统可以在网上发布公告、校园新闻,实现数据的上传、下载以及资源共享等功能。目前这一系统正在试运行,并将不断完善。
总结这几年来的信息化建设情况,我们自己也发现,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正随着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生着变化。
(二)、上情下达,积极贯彻,认真完成。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装备工作不能有随意性,而要不断地得到上级主管部
门的指导与帮助。只有这样,学校的建设和装备工作才能步入正轨。所以,我校分管信息化建设和装备工作的领导总是认真地阅读、领会上级的文件精神。然后根据学校的现状,提出我校的装备工作的要求,并以上级精神为工作的指南,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改变工作重心,优化资源配置,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能有条不紊地开展。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广大教师从身边的实例中感受到了教育信息化给教育、教学带来的种种便利,并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自觉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的积极性。
(三)、逐步更新,科学配置,不断完善。尽管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但我们不能指望一劳永逸,我们知道在信息化的社会中,知识和设备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如何使学校的前期投资继续发挥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资源重组,科学配置,不断完善现代化装备的使用功能,是摆在每一所学校面前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工作依然应该注重,并不断提高装备的质量。为此,我们一方面积极探索、挖掘现有设备的使用功能。我们利用现有网络进行教师备课,探索与尝试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另一方面,我们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新的装备投资,特别是软件建设。目前我们正在积极论证添置校园网支撑软件的可行性。因为网络要真正活起来还得依靠大量的应用软件。可由于软件的投资金额较大,再加上市场上同类软件多如牛毛,质量鱼目混珠,因此我们期望通过广泛论证,引进使用先进的管理软件,使学校的校园网能在日常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积极进行机构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一)、成立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在广泛听取学校师生的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一阶段信息化建设工作设想,申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在获得主管部门批准后积极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检查、总结工作中的得失,逐步实现学校发展规划中提出的设想。而在建成后,则重点检查和反思学校的装备使用情况,然后提出更为合理和有效的管理和使用规章制度。
(二)、配备工作负责的管理人员。尽管学校的教师编制较紧张,但学校仍然为管理好学校的网络安排了兼职教师,并合理地安排了工作量,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现代化装备的管理工作。事实证明,适当缩减这些教师的课时,让他们有较多精力投入管理工作的做法是正确的。
(三)、尽最大努力,发挥现代化教育装备的作用。凡是进行了现代化装备的学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率。因为学校领导在决定装备指出就明确地指出装备并不是为了搞形象工程,而是为了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使师生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环境中接受现代化技术的熏陶。自从学校装备了这些现代化教育设施后,我校的做法是积极宣传每一个系统、每一种装备的作用,利用教师业务学习的机会,向广大教师宣传设备功能和使用方法,并对教师进行了有关设备的操作培训。如学校装备了闭路电视系统以后,首先有点教组的成员向广大教师宣传系统功能,然后再进行操作现场演示,并承诺为教师使用现代化装备提供最好的服务。在网络建成以后,学校对网络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专门的讲座,让教师明白利用网络可以做些什么。学校开发成功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之后,也同样培训教师怎
样使用这新的管理平台。这些做法使我校的现代化装备发挥了最大的效能,以保证落实校长室的现代化装备思想。
三、积极培训教师,提高教师认识,发挥信息网络的最大效能
当装备任务完成以后,就是一个使用与管理的问题。如果装备了大量先进的设备,但却大量闲置,这未免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从开始装备的时候起,我校就考虑了如何使有限的设备发挥更大的效益。
(一)、培训教师。教师都想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但却因没有掌握必需的操作技能,所以都有一些怕用。为了让教师消除这种顾虑,我校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去年,我校结合省、市电教馆开展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考试,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潮。在培训之前,电教领导小组制定了培训计划,并向全体教师公布,并反复强调教师必须准时、积极参加培训,不得无故缺席。通过这些培训,全校五十岁以下的教师基本上都能掌握多媒体技术,大多数教师能制作简易多媒体课件,能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指导学生用计算机学习和处理信息,一部分教师已经开始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外,我校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让一部分教师参加更高层次的培训。如我校先后选派曹之杰、何静、袁平平、金东旭等老师参加了电教馆及其他方面组织的各项信息技术培训。这一部分教师充电之后,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电教工作的蓬勃发展。
(二)、让网络教室真正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尽管我校的多功能电化教室在五楼,但使用频率仍然很高,在去年,学校里曾出现抢着用多功能电化教室的局面。各科教师都尝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学科教学。语文学科中,不管是阅读课,还是作文课,教师都找到了发挥该设施的有效途径;数学学科中,不管是图形教学,还是其它教学内容,教师也都摸索出一些好的做法;而在英语、思品、自然等其它学科中,也曾多次尝试过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除此以外,各个年级、班级及学校大队部也利用已有的影像资料,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然而这样的高频率使用带来了一个问题,网络教室太少,所以学校于去年装备了第二个网络教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局面。
(三)、自制教学软件,为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摸索经验。在信息化建设刚起步时,我校没有建设多媒体工作室,也没有配备制作软件的教师,所以我们无法将这种先进技术引入课堂。这两年,我校筹划建设了多媒体工作室,并首次确定一名教师主管软件制作。随后通过培训、引进教师的做法,不断充实制作队伍。现在,学校基本上已组成了一个稳定的工作小组。工作组先后制作了语文、数学、英语、思品、自然等学科的教学软件,在具体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省市的多项活动中取得了广泛的好评。而且,学校多媒体工作室制作的课件也多次在市电教馆组织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中获奖。
(四)、运用校园网络,积极建设学校资源库。网络仅仅是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才是信息化的内容与实质,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建设校园网络环境,培养全校师生对网络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才是我们目前校园网建设的关键。而特色学习网站又是学校在现有条件下所能开发和利用的最有效的网站形式。它一般由学科教师与他的学生们共同建设与维护,是校园网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至少在现阶段)。
为此我们准备建设静态的研究专题网站、动态的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建设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整合网络教育资源。
四、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认识,积极探索网络教学
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普及,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在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这些新的趋势中所隐含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都反映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学生被看作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经验建构知识,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鉴于这样的认识,学校申报了江苏省“十五”电教课题——“运用信息技术,促使学生探究——合作型学习方式的形成的研究”
(一)、建设能促使学生形成“探究——合作”型学习方式的校园网络环境。学校将建设的重点放在了特色学习网站的建设上,准备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设好如下网页或子网。①建设静态的研究专题网站。这些各研究课题介绍的子网站,为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起辅助教学作用。它主要是介绍学习方法,提供研究课题等,既可用于课堂作多媒体教学,又可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学,成为教师课堂教案的延伸,②建设动态的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各研究主题都建设一个可供师讨论的论坛及聊天室,为每学期各学科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分别开设了若干主题,并可随时扩充新的版块,设立新版主,让师生在网络上实现跨时间、地域的交流与学习;网站还将提供师生对研究成果进行展示的交互平台,可对学习过程成结果进行展示和评价。③建设班级网页和学生个人网页。这样可以把班级的黑板报办在网上,同时在学校办起网络杂志,使广大师生都能加入到网络文化的创作和发展中来,是网络在校园文化发展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④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一个基于本校站点的搜索引擎,模拟出因待网的环境,解决上网查阅资的效率问题,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资料收集、查询系统,通过网站提供的主题分类或输入关键字进行资料查询;网站还提供了搜索登记,可以将外部相关信息进行登记,每个使用者既是信息的获取者,也是信息提供者。
(二)、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的教学模式。探索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的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①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②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③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④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三)、探索教学层面上基于网络的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
我们在开展研究时必须积极探索在网络背景下的新的教学策略(①利用网络创设既虚拟又现实的情景的策略;②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形式结合的策略;③网络平台上任务式的多学科延伸模块式学习与但学科固定教学模块的课堂学习的结合的策略;④网络背景下的评价策略。)和学习策略。(①个别探究学习与探究合作学习相互结合的策略;②运用虚拟环境进行学习的策略。)
(四)、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一个网络建成以后,不仅要网上有车、车上有货,更关键的因素在于车上有好的驾驶员。因此当前要紧紧抓住教师继续教育的机遇,加强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探索信息时代教师培训的新模式和校内外交流模式,尽快使更多的教师熟悉和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新环境,不断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程度、水平和效益。经过这样的努力,争取在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中尽快培养出一批既精通学科教育又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与资源进行教学的教师。
在课题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学校正在创造一切条件,让更多的教师积极投身于这样的研究中来。相信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会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出一定的成效。
当然,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学校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是我们会本着“用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原则精神进一步指导我们的工作,更脚踏实地地实施好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有关精神。
参考文献:
[1] 谢希德.创新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2]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4、56-57.[3] 高景德,王祥珩.交流电机的多回路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1987,27(1):1-8.
第四篇:城市供水信息化研究
城市供水信息化研究
一、供水行业的信息化概述.供水行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1.1定义 1.2主要目标 1..3基本结构
1.3.1给水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SCADA系统)
1.3.2水厂自动化控制系统(DCS系统)1.3.3供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GIS、GPS系统)
1.3.4自来水客户服务系统 1.3.5查表和营业收费系统 1.3.6给水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Intranet和Internet)
1.3.7给水地理信息系统(MIS系统)1.3.8给水动态数学模型系统
1.3.9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2.供水行业信息化的建设阶段 第一阶段:水厂工艺自动化 第二阶段:城市管网计算机管理 第三阶段:营业收费
第四阶段:综合管理信息化
二.、全省给水行业信息化技术发展概况
1.供水信息化应用的现状
1.1十年来,我省水厂信息化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
1.2.给水行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势头强劲
2.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整体规划,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2体发展水平不高 2.3发展不平衡 2.4维护管理跟不上
三.、供水行业信息化系统的技术指导意见
1.生产领域
1.1给水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 1.1.1构成模式
1.1.1.1一级调度模式 1.1.1.2二级调度模式
1.1.2数据通信方式 1.1.3调度系统的功能 1.1.3.1基本功能-数据通信功能-数据管理功能-监测和报警功能-调度功能-事件处理功能 1.1.3.2扩展功能-信息共享功能-科学调度功能
-计算机辅助管理和决策功能-其它扩展功能 1.2水厂DCS系统 1.2.1系统特点:
1.2.1.1 生产过程自动化 1.2.1.2工厂自动化 1.2.1.3实验室自动化 1.2.1.4办公室自动化 1.2.2技术性能指标 1.2.2.1系统的可靠性 1.2.2.2系统的可用性 1.2.2.3其它指标-可维护性-安全性
-数据的正确性-传输时间-报警响应时间-查询响应时间
-系统实时数据更新时间-远程控制指令的响应时间-热备冗余系统的切换时间-计算机画面的切换时间-主机联机启动时间
-网络中数据通信负载容量-可扩展性
1.3给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 1.3.1软件的整体结构 1.3.2系统的主要功能要求
1.3.2.1自动计算出最小的封闭区域 1.3.2.2自动生成抢修区域的管网图纸 1.3.2.3查询出所有受到影响的用户 1.3.2.4自动生成需要关闭的阀门序列,并给出阀门的状态。
1.3.2.5允许用户进行交互调整关闸方案
1.3.2.6自动通知相应部门-用水量分析功能-管网平差计算功能-管网等水压曲线功能-管网运行状态分析功能-管网辅助设计功能 2.服务领域
2.1自来水客户服务中心-强大的服务功能-方便的服务方式-更大的服务透明度-打破管辖区域限制
2.2查表和营业收费系统-系统管理-水表管理-帐户管理-抄表管理-费用管理-票据管理
2.3计算机网络 2.3.1网络结构
2.3.2网络的安全保密管理 2.3.2.1设置防火墙 2.3.2.2服务器密码设置 2.3.2.3CGI加密保护 3.管理领域
3.1综合管理信息领域 3.1.1用途 3.1.2系统内容-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邮件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综合统计系统-综合查询系统
3.2给水管网数学模型系统
-搞清目前给水管网系统中的实践情况并对其能力做出评估
-确诊管网中的异常情况(如摩阻突变、错关阀门等),并提出解决方法
-现行系统的改建、扩建设计;-新系统的设计
-给水管网的中、长期规划
-新水厂、水库、增压泵站的安排,新水源的挑选
-指导日常的管理调度,降低运行成本-处理给水系统的突发事故-安排管网维修、检漏计划-水质调查中的水流路径研究 3.3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全信息检索查询-实时管理-虚拟仿真-可视化表现-营销业务-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调度-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决策
四、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
1在给水信息系统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1 建立信息系统掌握的原则 1.2保证适用、适度超前
1.3采用开放性系统,确保可持续发展 1.4量力而行、讲求效益 1.5经济合理
1.2.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2.1规范设计工作 1.2.2处理好以下关系:
-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先进与实用的关系
1.2.3应注重解决以下问题-选好队伍-加强监理-配备人才-注重软件
2.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 2.1管理机构的设置 2.2系统设备的维护制度 2.3档案资料管理
2.3.1信息系统档案资料-系统设计方案-系统操作说明书-系统测试报告-系统软件
-系统开发平台及使用手册(指南)指令集
-系统所用各种设备及仪表的说明书-系统竣工图纸和资料 2.3.2生产报表档案-生产报表
-调度值班日志、记录表
-给水生产分析,生产计划及各种生产指标完成情况
-调度运行方案
-可满足给水生产调度、给水分析要求、建设部对企业考核等所需要计算机存储的各种给水参数。
2.4备用备件管理 2.5系统的故障处理
2.5.1系统故障还可分成硬件故障和软件故障两类
-硬件故障
2.5.1.1整个大系统崩溃,无法运行,如工作主机、网络服务器发生的不可恢复损坏。
2.5.1.2指大系统的局部设备无法工作,如某个子站损坏;
2.5.1.3影响大系统和局部模块正常运行且可恢复的错误。
-软件故障
a功能错误: b系统错误 c过程错误 d数据错误 e编码错误
2.5.2系统故障的发现和处理五、十五期间对供水系统信息化技术的实施意见
1不同的类型的水司在“十五”期间的奋斗目标
1.1中心城市(杭州、宁波、温州等或日供水量大于100万吨/日的水司);
1.1.1必须实现的目标:
1.1.1.1建立和完善给水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SCADA系统)
1.1.1.2建立和完善水厂集散型控制系统(DCS系统)
1.1.1.3建立和完善供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GIS、GPS系统)
1.1.1.4建立和完善自来水客户服务系统
1.1.1.5建立和完善查表和营业收费系统
1.1.1.6建立和完善给水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Intranet和Internet)
1.1.2-奋斗目标:
1.1.2.1争取建立给水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
1.1.2.2争取建立给水动态数学模型系统1.1.2.3争取建立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
1.2地级城市(或日供水量介于50-100万吨/日的水司)
1.2.1必须实现的目标:
1.2.1.1建立和完善给水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SCADA系统)
1.2.1.2.建立和完善水厂集散型控制系统(DCS系统)
1.2.1.3查表和营业收费系统 1.2.2奋斗目标:
1.2.2.1争取建立供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GIS、GPS系统)
1.2.2.2争取建立自来水客户服务系统 1.2.2.3争取建立给水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Intranet和Internet)
1.2.2.4争取建立给水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
1.3县级城市(或日供水量介于10-50万吨/日的水司)
1..3.1必须实现的目标:
1..3.1.1建立和完善给水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SCADA系统)
1..3.1.2建立和完善水厂集散型控制系统(DCS系统)
1..3.1.3建立和完善查表和营业收费系统
1.3.2奋斗目标:
1.3.2.1争取建立供水管网信息管理系
统(GIS、GPS系统)
1..3.2.2争取建立供水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Intranet和Internet)
1..3.2..3县镇(或日供水量小于10万吨/日的水司)
1.4必须实现的目标:
1.4.1建立和完善水厂集中型控制系统(CCS系统)
1.4.2建立和完善查表和营业收费系统。1.5奋斗目标:
争取建立给水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CCS系统)
2.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和推广的主要技术
2.1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包括数据仓库(DateWarehouse)Web数据库技术等。
2.2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TM(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TransferMode)、动态交换技术(DPST)、MAP技术等。
2.3通信技术:
通信信道分为无线信道和有线信道两类
无线信道包括甚高频/特高频(超短波)、微波和卫生等多种信道。
有线信道包括市内电话网、专用通信线路、专用光缆、载波等多种信道)。3
第五篇:信息化企业管理模式研究
信息化企业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同时其也成为了推动企业的管理变革的主要力量。在此背景之下,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已成为许多企业在管理方式上的首选。信息化的企业管理不仅能够让企业在生产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广泛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于管理者而言,还能够对企业的信息数据亲自进行监控,减少了繁杂的人员工作量,节约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企业效益。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一、信息化企业管理
信息化的企业管理实际上是通过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以及各种通讯技术支持企业管理的模式、理念、手段、制度等内容,从企业的产品开发到服务等各环节内实现系统化和网络化,最终形成电子商务。因此,企业信息化不仅代表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进行企业管理,更是意味着企业管理变革的时代的来临。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企业管理者在关注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开始了对无形资产的关注,无形资产主要指的是企业的业务数据与信息等。因为信息化管理模式最大的特点是:
(一)注重系统地管理企业的知识资产,倡导企业有效地整合知识资源;
(二)顾客是企业最主要的服务对象;
(三)提高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提高企业核心的竞争力。因此,针对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变革,变革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根据企业日益变化的生产环境以及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要求来革新传统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从而使得企业的各个环节达到效能的系统化与最优化[1]。
二、构建企业管理平台
企业的知识管理平台作为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主要构成部分为:企业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建设与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其中,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建设作为信息化管理的核心部分,而信心技术的基础建设是整个信息化管理的基础部分。
(一)构建知识管理的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即KMS,其以如何加强企业信息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增加企业的信息价值作为主要的目标,是一个能够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管理技术、网络技术与企业的管理进行有机结合的方式。在该系统中主要包括了全球网络、软件工具、知识库、知识的存储和加工的系统等方面。在KMS下,企业可以实现
以下管理内容:
1.管理、表示企业知识
2.积累、传递企业知识
3.挖掘新知识,使旧知识再生
(二)企业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建设
若要构建信息化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的首要工作就是做好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在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之下,企业必须利用各种有效方式将自身的信息化系统与社会的信息化系统进行对接,以便共享资源。其次,根据企业的真实需求,将信息技术的结构建设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长远规划相结合,最主要的是与企业的信息资源相结合。同时,为了能够使企业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市场,企业的信息技术必须时刻结合企业的业务工作,以便随时能够重新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根据需要重新去构建管理模式,以便达到优化系统效能的目标[2]。
三、构建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措施
企业的无形资产作为信息时代之下企业进行经营与管理的重要资源之一,整合、优化企业资源是实现企业有效管理的办法之一。
(一)企业管理者应树立现代化的管理意识
企业若想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现代社会满足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管理者必须加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因此,对于企业的管理战略,管理者必须纵观全球,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主,因为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就是有效整合、共享企业资源的同时能够利用该资源给企业的各种经济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二)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在建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时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建立,并且注意其应满足适应性与先进性,不能够一味地认为高科技就是最好的而忽略了企业的实际需要。因此,信息系统的建立,首先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拟定出科学、合理的建设计划,根据与合作伙伴的经营关系做好各种市场调查,弄清企业的管理结构,在这些基础之上去探索出适合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保证随时的改革与更新[3]。
(三)日常工作信息化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时,必须强制、严格要求企业的日常工作按照信息化流程进行操作。员工在业务在最初发生时就应该一次性地录入系统,后继的工作者便可以根据系统预定的流程进行规范处理,避免出现人为操作的虚假信息。同时,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业务需要,跟踪企业信息的处理过程,若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提升管理。
(四)建设信息化队伍
企业员工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主要人员。企业必须根据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强化对企业员工的信息技术培训,根据岗位的需求让员工掌握、革新相应的信息技术技能。同时,在引进信息化人才时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务必保证所有的员工都能够独立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工作,促进企业员工整体的信息化水平。
(五)统筹规划信息网络
企业必须统筹规划信息网络,分步实施信息化系统的开发,从企业最突出的问题着手解决。一个好的统筹规划,必须与企业的管理思路、战略规划、周边环境等紧密结合,从而能够更好地位企业的整体发展服务。企业提供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培养自身的信息化力量,最大限度发挥现有信息化作用,建立起一个属于企业自身的信息网络系统。
四、结束语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得许多企业开始重视自身的信息化管理,不少企业更是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管理阶段。信息化管理主要是通过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对企业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和整合,使分散的数据能够集中到信息中心,为企业制定决策提供有效依据,保障了决策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决策者还能够通过信息中心对企业的数据信息进行监控,防止部分员工上报虚假的企业信息。总而言之,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更是现代社会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高玉平,王嘉.浅谈信息化建设模式下的企业管理理念创新[J].现代营销,2013(05):159.[2]翁江平.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2(11):48.[3]何宇超.生命周期理论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创新[J].中国商贸,2013(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