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走近中国山水画 《诗情画意》教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近中国山水画 《诗情画意》教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走近中国山水画
教材分析:
初中美术课本第十三册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中国画的学习,通过鸟语花香这一单元对花鸟画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中国画注重笔墨以及以物言志的特点,为本单元诗情画意的山水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在这一课中,我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体会。以山水风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古人寄情山水的情怀。体会中国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山水画在涵义、历史发展和构成上的基本知识。
2、通过对课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设计:
1、重点:本课以欣赏分析为主,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氛围,所以,我把山水画的意境感知作为本课的重点。
2、难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在思维灵动上的取向与难以把握,是本课在意境感知与深入教学上的难点所在。
三、教具准备: 学生:国画工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国画作品等。
四、课时安排:
本单元总课时为四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
谈话导入:经过一上午紧张的学习,大家都有些疲劳,很多同学也饥肠辘辘了,现在让我们放松心情,到大自然中去走走,我们中国有一句话说"秀色可餐”,希望我们看到的风景可以让大家暂时吃饱肚子。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集名山之长。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雁荡山之巧石,峨眉山之秀丽,黄山无不兼而有之。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并以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黄山四绝著称于世。最有趣的是,一景多变,移步换形。可以在其中体会诗情画意的山水之美。提问:你们用什么方式来记录你们游山玩水的心情? 再问:古人用什么方式来记录的呢?
引出课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近山水画
二、讲解新知
1.中国画的种类:花鸟、山水、人物。设问: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大门类,但大家知道,为什么古人这么爱表现山水吗? 释疑:中国人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与敬畏,一切神灵皆隐于山水之中,山高水远,山静水动,很多文人都留下了独到的山水观念。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智慧与仁德是人类品格中的两大美德,是君子的象征和标志。古人游山玩水,体现了我们对自然的爱好,寄情山水,表现对人生理想与生活品味的追求,成为中国山水画常见的主题。
因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对于作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简单的说,「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此后大文学家欧阳修亦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所以说,山水画家们常常也是游览名山大川的旅行家,现在我们一起来走进山水画的世界吧 2山水画种类
青绿山水: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中国早期山水画就是青绿山水
金碧山水:在大青绿山水的基础上,用勾金、染金、涂金等方法提注画面,使画面具有金碧辉煌的特点。
浅绛山水: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水墨山水:不用色彩,以墨的浓淡、干湿,表现峰峦山石景色。看了这么多张描绘山与水的山水画,有的同学有疑问了“怎么和现实中的景物有很大的区别的呢?
让我们来揭开这个迷团:比较法。
老师这里有三张图片,分别是对自然风景不同的表现形式,请大家在辨认一下。A. 风景照片:纪录自然
B. 风景油画:再现自然(画家眼中的风景)C. 国画山水:表现意境(画家心中的风景)
a. 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他们的目的在于客观地再现自然,画家们用了什么手法来再现自然的风貌呢?(色彩、光影)
b. 中国画在描绘自然的同时,更注重展示画家的内心世界,所以他们笔下的自然就因人而异地发生了各种变化,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比如:三远(深远、高远、平远)计白当黑、笔墨意趣等。
中国山水画采取视点运动的“三远”表现法。这种表现法就让我们在看一幅的时候随着画家的视角边走边看,形成一种动态的意像。所以中国画的画幅,若不是纵画长的条幅立轴就是横长的横卷。总之是追求一个“远”字,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大文豪苏轼评价唐代的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开创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诗与画在意境上的交融,赋予了真正的气韵生动的美感,让诗的情怀进入了绘画,逐渐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小结:山水画不是风景画,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3.中国画中追求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美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说起这意境之美,让我想起了这么一个故事:在宋代,画家在进入画院之前,需要经过考试,只有考试合格的画家才能成为翰林图画院的成员。而考试的方法也很特别,就是由宫廷主考人在古诗中寻找一句现成诗句,作为考试的题目,应考的画家们便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文字的诗句变成可视的图画。有一年,皇帝宋徽宗赵佶取了这么一个题目:乱山藏古寺。大家现在可以静静地思考:如果是你在考试,你会如何表现呢? 有人画乱山之中露出一个塔尖;也有人画古寺的一角。。而真正高明的是画了在荒芜的山野之间画一副飘扬的幡,又或是只画一个小和尚在溪边担水足矣。如此一来,就巧妙的表现了“藏”这一字的意境。今天我也想效仿古人,出几个题来考考大家!互动题: A.吟诗作画
先看这首大家比较熟悉的诗: 1.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在下面的几副作品中,选取适合这首诗的画。(马远《寒江独钓图》)
师补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的场景,表达了诗人遭受迫害被贬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2.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李可染《万山重叠》)B.依画题诗
请在以下的诗句中,选择适合这幅画的诗。1.蜀道难行图.萧谦中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天下黄河》于亚平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c.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4妙笔生花
在刚上课的时候我们游览了黄山,现在我们用画笔把它记录下来吧!简单分解松树与山石的画法,布局构图,教师示范,学生可临摹可自由创作 注意;山水画的篇幅有各种变化,除了多数用长方形画纸之外,斗方,扇面,团扇,卷轴形式多样,可以有多种选择。5作业互评 6书画欣赏
三、收尾总结
中国山水画把具象与抽象完美的集合在一起,用有限的画幅来传达一种真实的空间境象。“言有境而意无穷”,总之山水画的意境在人们的无尽想象之中。
有句古话说:人生有三个境界,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经过了这节课的学习,以后去旅行的各位,你们看到的山是山?水还水吗?
第二篇:优质课教案___诗中有画_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教材分析:
初中美术课本第十三册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中国画的学习,通过鸟语花香这一单元对花鸟画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中国画注重笔墨以及以物言志的特点,为本单元诗情画意的山水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在这一课中,我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体会。以学生熟悉的本土画家的笔下风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古人寄情山水的情怀。体会中国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蒙德里安后期的作品涵义、以及构成中形与色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堂情境的创设,以及图片和视频的辅助,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力。
二、教学重、难点设计:
1、重点:本课以欣赏分析为主,让学生了解蒙德里安作品构图的法则以及作品的色彩程式,体会蒙德里安绘画的风格,并能再创作。
2、难点:课堂教学过程中,蒙德里安的艺术较为抽象,因此要结合具象的视频和音乐去感知画中表达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蒙德里安的作品,感悟绘画体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步提高学生对抽象画的认识和绘画。
三、教具准备:
学生:水粉 水粉笔 水桶 纸胶带 卡纸。教师:多媒体课件,水粉作品等。
四、课时安排:本单元总课时为一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视频导入:请同学们欣赏视频,猜猜这是谁的作品? 提问:你们用什么方式来记录你们游山玩水的心情? 生答,再问:古人用什么方式来记录的呢? 引课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二、欣赏《红 黄 蓝》
1.师:这副作品都运用哪几种颜色? 设问:同学们,红黄蓝我们称为?
释疑:中国人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与敬畏,一切神灵皆隐于山水之中,山高水远,山静水动,蕴涵着天体宇宙无限奥妙,很多文人都留下了对独到的山水观念。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所谓“智者乐水,仁者爱山”,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智慧与仁德是人类品格中的两大美德,是君子的象征和标志。古人游山玩水,体现了我们对自然的爱好,寄情山水,表现对人生理想与生活品味的追求,成为中国山水画常见的主题。
因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简单的说,「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此后大文学家欧阳修亦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所以说,山水画家们常常也是游览名山大川的旅行家,清代大画家石涛就提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名句。
2.刚才在课前,同学们已经欣赏过老师带来的一些作品。他们笔下描绘的都是我们温州乐清和瑞安的山水风光。
画中所绘的其实都是我们身边的风景,但为什么我们看完以后会有似曾相识,却又不知所画何处的感觉呢? 让我们来揭开这个迷团:比较法。
老师这里有三张图片,分别是对自然风景不同的表现形式,请大家在辨认一下。
1. 风景照片:纪录自然
2. 莫奈油画:再现自然(画家眼中的风景)3. 国画山水:表现意境(画家心中的风景)A. 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他们的目的在于客观地再现自然,画家们用了什么手法来再现自然的风貌呢?(色彩、光影)
B. 中国画在描绘自然的同时,更注重展示画家的内心世界,所以他们笔下的自然就因人而异地发生了各种变化,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比如:三远(深远、高远、平远)计白当黑、笔墨意趣等。(西方风景画所采用的视点,多为平视的一点透视与二点透视,主要为静态空间构图。故其水彩画或油画,多根据人眼垂直视角30度,水平视角45度的固定视域,来决定画幅的长与宽的比例,通常是三与二之比。中国人认为:“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所以采取了视点运动的“三远”表现法。这种表现法就让我们在看一幅的时候随着画家的视角边走边看,形成一种动态的意像。所以中国画的画幅,若不是纵画长的条幅立轴就是横长的横卷。总之是追求一个“远”字,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西方有句话:“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而在我们中国,大文豪苏轼评价唐代的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开创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诗与画在意境上的交融,赋予了真正的气韵生动的美感,让诗的情怀进入了绘画,逐渐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
小结:山水画不是风景画,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3.中国画中追求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美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说起这意境之美,让我想起了这么一个故事:在宋代,画家在进入画院之前,需要经过考试,只有考试合格的画家才能成为翰林图画院的成员。而考试的方法也很特别,就是由宫廷主考人在古诗中寻找一句现成诗句,作为考试的题目,应考的画家们便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文字的诗句变成可视的图画。有一年,皇帝宋徽宗赵佶取了这么一个题目:乱山藏古寺。大家现在可以静静地思考:如果是你在考试,你会如何表现呢?
有人画乱山之中露出一个塔尖;也有人画古寺的一角。。而真正高明的是画了在荒芜的山野之间画一副飘扬的幡,又或是只画一个小和尚在溪边担水足矣。如此一来,就巧妙的表现了“藏”这一字的意境。今天我也想效仿古人,出几个题来考考大家!互动题: A.吟诗作画
先看这首大家比较熟悉的诗: 1.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在下面的几副作品中,选取适合这首诗的画。(马远《寒江独钓图》)
师补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的场景,表达了诗人遭受迫害被贬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2.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可染《万山重叠》李可染)B.依画题诗
请在以下的诗句中,选择适合这幅画的诗。1.蜀道难行图.萧谦中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云容水影图》查士标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c.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C.赏画题名 《脊梁》
胡铁铮,号雁石,1946年出生于浙江乐清。
胡铁铮好读书,喜游历,从小生活在三雁之间(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有极为强烈的感情,雁荡是他取之不竭的源泉,笔下多为雁荡丘壑,正是他对雁荡的切身体验和那质朴的情感,才使他的画作有一种亲切与清新,成为雁荡画派的领军人物。《雨后天晴》
周方德(1949-)浙江乐清人。1957年师从倪亚云先生学习绘画。1962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作品《犁手》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化镣为剑》参加全国工艺美展,1986年师从林曦明先生学习国画。1998年为上海龙华革命纪念馆创作《小刀会》雕塑稿,现居上海。《山乡净土》
尚文光,浙江乐清市白家人,1986年毕业于北京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现为浙江省美协会员,浙江中国花鸟画家协会会员,温州美协理事,乐清市政协雁荡诗书画院副院长,乐清市美协副主席,政协乐清市第十届委员。
陈俊雅 男,1976年生,浙江瑞安人。现系:中国画家协会会员 温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瑞安书协篆刻艺委会委员 塘下镇书画协会秘书长。本土书画欣赏 乐清书画家尚文光 瑞安书画家陈俊雅
三、收尾总结
中国山水画把具象与抽象完美的集合在一起,用有限的画幅来传达一种真实的空间境象。“言有境而意无穷”,总之山水画的意境在人们的无尽想象之中。
有句古话说:人生有三个境界,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经过了这节课的学习,以后去旅行的各位,你们看到的山是山?水还水吗?
第三篇:优质课教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教材分析:
初中美术课本第十三册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中国画的学习,通过鸟语花香这一单元对花鸟画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中国画注重笔墨以及以物言志的特点,为本单元诗情画意的山水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在这一课中,我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体会。以学生熟悉的本土画家的笔下风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古人寄情山水的情怀。体会中国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山水画在涵义、历史发展和构成上的基本知识。
2、通过对课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设计:
1、重点:本课以欣赏分析为主,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氛围,所以,我把山水画的意境感知作为本课的重点。
2、难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在思维灵动上的取向与难以把握,是本课在意境感知与深入教学上的难点所在。
三、教具准备: 学生:国画工具,收集并预读有关课文以古诗。教师:多媒体课件,国画作品等。
四、课时安排:本单元总课时为四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引入
谈话导入:大家平时喜欢出去旅游吗?
老师第一次到瑞安,你们能否向老师推荐几处瑞安值得一游的去处? 学生答。好的,大家推荐的地方老师有机会一定会去看看!今天老师也向大家推荐一个老师最喜欢的一个地方--乐清雁荡山风景区,希望大家有空能去老师那里看看!
导游法:引导学生随着课件中的图片,游览雁荡风光,师讲解。师:雁荡山是全国十大名山之一,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寰中绝胜”、“海上名山”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
灵峰、灵岩、大龙湫精华荟萃,被称为“雁荡三绝”。
灵峰灵岩奇峰林立、古木参天,最有趣的是,一景多变,移步换形。比如现在看到的这个合掌峰,就是灵峰最著名的景观,随着日出日暮这座合掌峰会逐渐变换成夫妻峰、雄鹰峰等,雁荡体现出了山水多变的特点。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被誉为“天下第一瀑”的大龙湫,上下落差190米,随着季节雨水的变换,呈现不同的风貌。杜牧诗中说道: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水云烟雾难分。图中的为雨过之后大龙湫,如银河倒挂。
来到雁荡大家可以随着当年徐侠客的足迹,在雁荡观景品茶、赏画吟诗,体会诗情画意的山水之美。
提问:你们用什么方式来记录你们游山玩水的心情? 生答,再问:古人用什么方式来记录的呢? 引出课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二、讲解新知
1.中国画的种类:花鸟、山水、人物。
设问: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大门类,但大家知道,为什么古人这么爱表现山水吗?
释疑:中国人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与敬畏,一切神灵皆隐于山水之中,山高水远,山静水动,蕴涵着天体宇宙无限奥妙,很多文人都留下了对独到的山水观念。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所谓“智者乐水,仁者爱山”,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智慧与仁德是人类品格中的两大美德,是君子的象征和标志。古人游山玩水,体现了我们对自然的爱好,寄情山水,表现对人生理想与生活品味的追求,成为中国山水画常见的主题。
因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简单的说,「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此后大文学家欧阳修亦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所以说,山水画家们常常也是游览名山大川的旅行家,清代大画家石涛就提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名句。
2.刚才在课前,同学们已经欣赏过老师带来的一些作品。他们笔下描绘的都是我们温州乐清和瑞安的山水风光。
画中所绘的其实都是我们身边的风景,但为什么我们看完以后会有似曾相识,却又不知所画何处的感觉呢? 让我们来揭开这个迷团:比较法。
老师这里有三张图片,分别是对自然风景不同的表现形式,请大家在辨认一下。
1. 风景照片:纪录自然
2. 莫奈油画:再现自然(画家眼中的风景)3. 国画山水:表现意境(画家心中的风景)
A. 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他们的目的在于客观地再现自然,画家们用了什么手法来再现自然的风貌呢?(色彩、光影)
B. 中国画在描绘自然的同时,更注重展示画家的内心世界,所以他们笔下的自然就因人而异地发生了各种变化,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比如:三远(深远、高远、平远)计白当黑、笔墨意趣等。(西方风景画所采用的视点,多为平视的一点透视与二点透视,主要为静态空间构图。故其水彩画或油画,多根据人眼垂直视角30度,水平视角45度的固定视域,来决定画幅的长与宽的比例,通常是三与二之比。中国人认为:“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所以采取了视点运动的“三远”表现法。这种表现法就让我们在看一幅的时候随着画家的视角边走边看,形成一种动态的意像。所以中国画的画幅,若不是纵画长的条幅立轴就是横长的横卷。总之是追求一个“远”字,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西方有句话:“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而在我们中国,大文豪苏轼评价唐代的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开创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诗与画在意境上的交融,赋予了真正的气韵生动的美感,让诗的情怀进入了绘画,逐渐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
小结:山水画不是风景画,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3.中国画中追求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美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说起这意境之美,让我想起了这么一个故事:在宋代,画家在进入画院之前,需要经过考试,只有考试合格的画家才能成为翰林图画院的成员。而考试的方法也很特别,就是由宫廷主考人在古诗中寻找一句现成诗句,作为考试的题目,应考的画家们便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文字的诗句变成可视的图画。有一年,皇帝宋徽宗赵佶取了这么一个题目:乱山藏古寺。大家现在可以静静地思考:如果是你在考试,你会如何表现呢?
有人画乱山之中露出一个塔尖;也有人画古寺的一角。。而真正高明的是画了在荒芜的山野之间画一副飘扬的幡,又或是只画一个小和尚在溪边担水足矣。如此一来,就巧妙的表现了“藏”这一字的意境。今天我也想效仿古人,出几个题来考考大家!互动题: A.吟诗作画
先看这首大家比较熟悉的诗: 1.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在下面的几副作品中,选取适合这首诗的画。(马远《寒江独钓图》)
师补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的场景,表达了诗人遭受迫害被贬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2.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可染《万山重叠》李可染)B.依画题诗
请在以下的诗句中,选择适合这幅画的诗。1.蜀道难行图.萧谦中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云容水影图》查士标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c.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C.赏画题名 《脊梁》
胡铁铮,号雁石,1946年出生于浙江乐清。
胡铁铮好读书,喜游历,从小生活在三雁之间(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有极为强烈的感情,雁荡是他取之不竭的源泉,笔下多为雁荡丘壑,正是他对雁荡的切身体验和那质朴的情感,才使他的画作有一种亲切与清新,成为雁荡画派的领军人物。《雨后天晴》
周方德(1949-)浙江乐清人。1957年师从倪亚云先生学习绘画。1962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作品《犁手》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化镣为剑》参加全国工艺美展,1986年师从林曦明先生学习国画。1998年为上海龙华革命纪念馆创作《小刀会》雕塑稿,现居上海。《山乡净土》
尚文光,浙江乐清市白家人,1986年毕业于北京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现为浙江省美协会员,浙江中国花鸟画家协会会员,温州美协理事,乐清市政协雁荡诗书画院副院长,乐清市美协副主席,政协乐清市第十届委员。陈俊雅 男,1976年生,浙江瑞安人。现系:中国画家协会会员 温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瑞安书协篆刻艺委会委员 塘下镇书画协会秘书长。本土书画欣赏 乐清书画家尚文光 瑞安书画家陈俊雅
三、收尾总结
中国山水画把具象与抽象完美的集合在一起,用有限的画幅来传达一种真实的空间境象。“言有境而意无穷”,总之山水画的意境在人们的无尽想象之中。
有句古话说:人生有三个境界,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经过了这节课的学习,以后去旅行的各位,你们看到的山是山?水还水吗?
第四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_______温庭筠的《望江南》赏析
平凉九中教师陈昌俊
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苏轼曾高度评价王维的诗画:“读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初中语文课本中节选的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的《望江南》却也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做之一。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短白蘋洲。”全诗的大意是: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看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全词仅仅27个字,却写得诗韵兼胜。读来好似一幅幅意境幽雅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梳洗罢”画面一:一名女子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独倚望江楼”画面二:着意修饰的女子,独自一人斜倚在江楼上的栏杆旁,凝眸烟波浩渺的江水,等待久别不归的爱人。“过尽千帆皆不是”画面三:水波浩渺,船只如梭来来往往,但不曾有一只小船为她停留。“斜晖脉脉水悠悠”画面四:从日出到日落,斜阳欲落未落,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守着余晖。不尽的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肠断白蘋洲”画面五:芳草萋萋,浮草摇曳,江洲依旧,可她的爱人还没有回来,夕阳西下,思人未归,江水悠悠东去,女子失神无语,愁眉紧缩。这五副画面,时间上看是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上,从楼头.千帆写到白蘋洲;人物情感上,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全词的语言概括,凝练含蓄。一幅幅由众多意象组分起来的画面给读者以美好的享受。
这首词除画面美之外,还表现在它美的语言,美的构思,美的意境。
美的语言:首句三字,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这不是一般人晨起梳妆,而是思妇在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时一种喜悦和激动的情绪反映。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似乎都已经成为过去,等待她的将是如意郎君的归来。这三个字,生动的表现了这个女子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梳洗罢”到斜晖欲下,随时间的推移,独倚江楼的女子眼里,心中,除却陌生的江帆外,在无旁注,其情之痴,其情之深,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美的构思:美在情感的婉转起伏,顿挫有致。思妇的情感是变化的:初登楼的兴奋与
喜悦,久等不至的焦急,对往日相依相守的幸福时光的深深追怀,久盼不归的痛断肝肠......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丰富,一幅美人凭栏远眺图却是“误几回天际相识归舟”的离情悲苦。美的意境:船尽江空,希望落空,这时落入思妇眼帘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本无意,流水本无情,但此刻却顿生情意。斜阳欲落未落,对思妇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守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她的心情,悄然无语,悠悠逝去。白蘋洲依旧,而离人不归,怎不叫人肝肠寸断?
总之,这首词,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画面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日落的余晖也笼罩着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还有那临江的楼栏。点点的帆船,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思,耐人玩味,既清新自然又含蓄凝练,别具一格堪称精品。
第五篇: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结合《清平乐·村居》的教学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艺术和审美情趣
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 丁亚琴
古典诗词,隽永凝练,意境深远,音韵优美。尤其是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非常适合孩子吟诵。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适宜的画面,创设了优雅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词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非凡的审美功能。
而以往的教学往往只在解词析句上兜圈子,对诗词中纷繁的意象、深邃的意境、蕴涵的感情反而领悟不到位。
新课程标准提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建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氛围,落实古诗词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中,需要老师深入研究,细读文本,挖掘语言。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浮想翩翩,用心品味,方知语言的本身就是一幅无声的画面。展开联想,填补空白,才能充分感悟、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懂
1、学会走近作者:以往听课中往往可见,课前资料收集丰富,但是学生匆匆读过。让学生对课外背景信息的吸收过程体现得很明显。学生们的交流中可知他们了解了作者所在朝代、年代、作品数量、写作风格等。在这里资料就起到了充分的作用。
2、看注释学古诗词:“无赖”一词的教学,现代是贬义的,古代指孩子的天真顽皮;再如相媚好一词。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自读自悟,思辨谈论的形式,来理解“无赖”。相比起老师的一味讲解传授的效果而言,这样的自主探究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更为兴趣盎然,更为记忆犹新。
二、引导学生走入意境
1、读词句想象画面:《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出现在人教版五(下)教材中,作者将茅檐、小溪、青草、翁、媪、三个小儿这些人物景象巧妙地结合在一副画面里,赋予了这些乡村平常景物以新的意境,构成了淡雅、质朴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老师要努力抓住古诗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特点,把“词”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借助画面来理解词意:
上课时,老师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将这首词还原成一幅精彩的画面,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幅画面。学生通过初读、自读、同伴谈论中完成了他们的作品:
图1:茅屋低小,溪上青青草,图2:一对幸福的老夫妻感情很好。图3:大儿田里锄苗。图4:二儿正织鸡笼。图5:小儿卧剥莲蓬。
尤其精彩的图画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小儿的无赖,同学们说得活灵活现。小儿子卧在地上剥莲蓬,两只小脚丫翘起来,随意地摆动着,嘴里还哼唱着歌谣,时而专心致志地剥着莲蓬,时而又笑嘻嘻地,做几个鬼脸,边剥还边把几颗莲子送到嘴里去。画龙点睛的是老师的引导:小小年纪,正是最顽皮、淘气的时候,却也能帮着父母做点事情,难怪翁媪最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么多的画面都是孩子们自己从词中读懂的,其实是处于同一个意境中,所以老师师引读:溪上是„„溪头是„„溪东是„„所以说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从而让孩子们真正走入了词的意境中。
写的是:一所低小的茅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潺潺的、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了酒,亲热地坐在一起聊天。还有三个勤劳能干的孩子。恬静安逸的农村生活。
2、给词句补白内容: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重点研究:醉 相媚好
(1)、师:刚才这么美的画面正如词中所用的一个“醉”字。那咱们就走进画里,和这家翁媪来聊聊。
(2)、师:“相媚好”是怎么个好?生:互相逗趣、取乐。
师:是呀,好一个“相媚好”,老爷爷老奶奶年纪这么大了还互相逗趣、说笑,还这么相亲相爱,多么快乐呀!看到翁媪这么恩恩爱爱,连作者辛弃疾都情不自禁地走进茅屋去问了。
两位老人就这么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一切,互相逗趣、取乐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几杯酒下肚,话就多了起来。他们会聊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可以借助课文的插图和这首词。同桌之间先聊聊。
(3)、指名说: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了捋胡子,笑着说:“ ____________。”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_____________。”
他们可能会聊村子里优美的景色,聊勤劳、可爱的儿子,他们互相还会怎么逗趣、取乐呢?比如,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的回顾、对未来生活有什么愿望等。请大家写一写。
学生的交流精彩纷呈:
※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了捋胡子,笑着说:“老伴,瞧!咱们的孩子多懂事!。”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儿女懂事,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了捋胡子,笑着说:“老伴,你和以前一样美,美得像这风景!”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你还像年轻时那么帅气”
通过想象画面、补白内容深入理解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句词的含义。课文的插图真是这句词,而巧妙地补白充分地感悟其中的含义。这就可谓是“画中有词”。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的。因此,教师不多做讲解,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
3、借助音乐走入画面:伴着悠扬的古琴曲,给学生创设了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词的节奏也与诗是不同的。在第一次学生读词时,仔细听孩子们的朗读,纠正学生错误的读音,力求做到准确。而在理解了词意后,学生可以根据词意有节奏来读,孩子们兴致很高,效果也很好。
三、引导学生有所提升:
老师对背景的了解要深入:《清平乐 村居》的作者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投归南宋,虽有出将入相之才,政绩昭然,却未尽其才,遭人嫉恨。42岁被弹劾落职,退居江西、浙江20多年,抑郁而死。他的词以气魄宏伟、慷慨悲壮、意境雄奇见长,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这首簇就是他归隐江西上饶闲居农村所写。全词46个字,描绘了一幅声色俱佳,生活气息浓厚的农村风俗画:它不同于那些“金戈铁马”之作,显得淡雅清新,简洁自然。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也表达了词人向往和平,向往统一的愿望,与词人一贯的爱国基调是一脉相承的。
正是基于这样深入的了解,在学文之后,还再次引入作者辛弃疾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写这首词的意义所在,是出于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引出“安居乐业”这一主题。使词的思想含义得到升华。
同时延伸拓展了同一风格的一首词: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这首词上片写的是农村夏夜的景象,月白风清,送来了阵阵稻花香,处处蛙声相应,一片丰收景象,它给农民们带来无限喜悦,下片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见。笔调灵活、轻快。所写之景、所叙之事,无不给人一种轻松和谐之感。浅显易懂,无需讲解。
并且推荐了不同风格(豪放的爱国词),让学生去读。这样对于学生独立鉴赏积累古诗词的能力大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