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如何设计教学目标、过程及结果(5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22:3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阅读课如何设计教学目标、过程及结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阅读课如何设计教学目标、过程及结果》。

第一篇:阅读课如何设计教学目标、过程及结果

阅读课如何设计教学目标、过程及结果

从根本上说,学生阅读能力与学生的兴趣、志向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有的学生在阅读时缺乏自信和耐心,一看到一篇阅读文章,里面还搀杂着一些生词,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教师要把改善学生的语言学习心理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创设条件使学生产生语言学习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建立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自信心。以八年级上册Unit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3a-4为例,讨论一下如何在阅读课中设计教学目标、过程及结果。Unit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3a-4 教学目标:

1.单词:visitor,outdoor,octopus, end, monitor,etc.2.地名:Chicago, California 3.语法:动词一般过去式

4.话题: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

5.句型:Did you see ……? Did you go ……? Were there ……? What did you do? 6.短语:have a great time, watch a movie, a dolphin show, take the bus, at the end of, etc.重点:掌握动词一般过去式的一般问句及其肯定与否定的回答。教学过程:

1.复习前面一课时的内容,包括已学词汇和句子。2.导入新课:Class9 had a great school trip, let’s find out what they do.基础不好的班级导入应简洁。布置任务:默读短文,找出使用了一般过去式的动词。这个任务,学生都觉得比较容易完成,都很乐意去做,并且很快能够完成。然后核对答案,学生很快能够找到成就感。

3.阅读中:先圈出生词,领读并齐读。再标出句子序号,方便学生迅速找到其中某一句,有的学生经常开小差,经过提醒也能迅速跟上。带领全班一起大声读文章,一句一句,长句子该在哪里停顿,要指出。接着,让学生思考,这篇郊游以什么顺序展开的?学生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布置任务:再默读短文找出表示时间的词和短语。最后核对答案,部分学生会有困难,但通过老师讲解也明白了什么词是表示时间的词。

4.阅读后:为检测阅读效果,看看学生记住了多少主要信息,设计一些yes/no问句: Did they have a good time? Did they go to the Aquarium? Did they watch a dolphin show? Did they see an octopus? Did they buy gifts? Did they take a taxi? Did they clean the classroom? 等等。

5.检测:读短文后的五个句子,判断正误。从原文中找依据,改正错误的地方。6.运用:再读3a短文,就学生去玩过的地方说2—3句话,然后写在课堂本上。强调要使用一般过去式,并给出提示,如I visited …… I went there by…… 通过以上的教学步骤,目的是为了给阅读能力差的学生搭梯子,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往前走,克服对英语的恐惧心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只扮演一个导演的角色。教师有效地引导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的理解是保证,学生运用能力是关键,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升华。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真正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第二篇:三维教学目标设计过程的反思

三维教学目标设计过程的反思

摘 要:基于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认识,通过设计并修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对该过程进行反思,初步了解了教学目标内涵并进行阐释,总结三维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反思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教学目标;设计步骤;设计原则

一、有关教学目标的内涵

泰勒提出行为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把学生学习变化行为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类。学习的本质是一种内在的建构过程,该过程难以观察,将这种学习结果的内隐变化通过一些具体的外显行为显现出来,对这些外显行为要求的描述即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能指导教学设计实践,能为教学方法、教学媒体选择和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最先关注的环节,也是重要环节之一。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

1.课标要求分析

包括重点概念、具体内容、活动建议分析。具体参考课程标准关于本节课具体的要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以下简称本节)的分析为:明确“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这一概念。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属于了解水平;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属于理解水平;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属于探究水平;调查生产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的有关措施,属于操作水平。

2.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一般从本节内容的定位、本节重要性说明及本节课具体内容考虑。

本节分析为: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内容承接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后连接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初中生物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第一部分是光合作用的实质,为本节重点,应让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第二部分是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课本上的介绍能够说出即可。第三部分是技能训练,重在训练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3.学生分析

主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入手,可参考教材间相互联系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本节分析为:学生学习本节前,已了解“绿叶在光合作用下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等内容,对光合作用有初步认识。思维上,初中生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要提供形象化、层次化学习方案。

4.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上述分析后,本节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

(1)准确地说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2)正确地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能够设计“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分析给定的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的重要性,形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2)通过光合作用原料的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在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教学者面对众多参考资料,有时参考资料观点并不统一,若参考资料观点有分歧,一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为准。

2.教学目标必须能检验

教学目标是要把学生学习结果的内隐变化外显出来,所以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就必须可检验,即学生学完本节课内容之后的行为变化能够确认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3.教学目标越具体越好

教师方面,三维教学目标设计越具体,越能指导教师教学,教学活动更有条理,而且对于某个教学活动进行到哪一程度也有指导作用;学生方面,学习目标越具体,学习过程目标的针对性越强,对课堂的把握程度就越高。

4.三维教学目标表述ABCD四要素都要体现,缺一不可

ABCD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根据新课程理念,三维目标主体是学生,表述中应避免“使学生”之类的词出现;行为动词的使用可参考课程标准中附录2;行为条件表述要准确表达出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行学习;表现程度要以能够检验的程度副词为首选对象。

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准备的重要环节,要设计好一节课三维教学目标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在了解教学目标内涵的基础之上,按照一定的设计步骤,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不断地反思改正,才能设计出好的三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39.[2]徐继存,周海银,吉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120.[3]黄梅,宋乃庆.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设计[J].课程与教学研究,2009(05):99-103.作者简介:任媛媛,女,1990年出生,汉族,河北大名人,教育学硕士在读,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生物)。

第三篇:“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理解与设计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理解与设计指误

主讲人:孙向军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设计,理解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0014-03 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明确提出。按照新课程理念,“过程与方法”不仅是中学历史教与学双方的手段,更是教与学,特别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对这一目标的设置和理解认识,存在一些争议,目前,可能会影响和制约新课程若干新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近年来,笔者有机会参加了几次新课程下的中学教师说课、授课竞赛和观摩,并拜读了一些教师的新课程教学设计。在这些教学设计中,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和设计,角度各异、提法不一,存在诸多倾向。现将所听、所见几种理解设计问题筛选归类,扼要分析如下,供同仁思考。

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

这是在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与理解上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或倾向,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是课程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其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然而,在目前的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仍然存在着问题。即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行为主体与指向含混不清,或理解为纯粹的教师行为.或在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之间游移徘徊。表现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上,要么设计成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要么理解为教师为主的师生结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等等。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个角度和表述的问题,其实质还是反映了教学理念问题。

案例1: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高三旧课程的新设计)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问题教学法,辅之以多媒体课件,并注重学法的指导。”这个设计,显然纯属教师“教法”的设计,基本没考虑“明清时期外交关系”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设计安排,未考虑怎样让学生体验、感知、学习,更未考虑引导学生运用什么方法来学习、体验和感知。

案例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本课以启发学生活动为主,辅之以讲授法。主要包括四个环节:①提供历史资料、营造历史情境;②学生阅读、欣赏、理解;③学生活动、再现历史;④学生感悟、教师评价。各环节均以学主为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这个设计主要也是在考虑老师如“何教”,“启发为主,辅之以讲授法”,明确地设计了教师的“教法”;后面的“四个环节”,似乎设计出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思路,但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什么?看不出来。后的“均以学生为主”是“过程”的特点,还是什么?不明确。“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用什么内容?训练什么方法?培养哪类“历史思维”?都显得空泛,不得要领。

二、以“能力”代替“方法”(或能力与方法混淆)

能力与方法,是认知心理学中相关联的两个基本范畴。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通常也叫智力。新课程下的历史学科的“能力”(合学科技能),如历史观察能力与历史想象能力、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批判推理与创新的思维能力、综合与应用能力等。

方法,泛指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途径、程序等,在认知心理学上的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方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而采取的手段、途径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则、环节。狭义的方法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采取的具体活动措施与策略。包括记忆、思维、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实验、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访问、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等。

通过具体的方法,可以训练、培养、形成一定的能力。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关之处,但并非等同的,不能简单混为一体。

案例1:七年级“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丝绸之路的教学(教的角度),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通过对丝绸之路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显然,这也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设计“过程与方法”,“三个通过”“三个培养”,都是指的老师。假如“三个通过”是教与学的“过程”设计,那么“三个培养”(“培养”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应该表述为学生为主体的“学会”之类为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应是能力,当然最好能进一步明确是什么样的读图识图方法、怎样的具体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案例2:初中“大变革时代”的“过程与方法”设计为:“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及其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利用都江堰模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评价李冰、商鞅,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这个设计主要是要通过商鞅变法、都江堰工程等重要史实的教学过程,引导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引用“两个主义”的理论引导训练学生相应的学习观察历史事物的方法,虽然显得过大些,但设计还算贴谱,然而,这里应该表述为“方法”,而不是“能力”。

在一般的课时教学目标中,按照三个维度的划分,“能力目标”应该在第一维度中结合重点“知识”学习目标的要求,进行的设计处理,在这里再作设计处理,难免重复。当然笔者所见,有一部分教师的目标设计,有意无意地在第一维度中,只设计“知识目标”没有能力目标”,而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又有意无意地添加了“能力”目标。这样设计是否恰当,可以再讨论。但问题是,不能简单地以“能力目标”置换或取代“方法目标”。否则,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就在无意中被阉割和架空了。

三、方法”设计的泛化、笼统化(旧标的无效)

在“方法”目标设计中,有的设计,思考的角度、方法的设计,也还算合适,但是,“方法”不具体,可操作性欠缺,失于笼统、空泛,很难想象其能否落实和实际教学如何。

案例l:某教师在设计历史必修(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百家争鸣”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设计是: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以及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基本方法。”显然,这个设计在教学实施中,是没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因为,这只是一种泛泛的学习方法要求,本节课究竟如何落实、如何体现,根本没有涉及。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属于无效的。另一个设计:“根据自己的探究主题,有侧重地收集关于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及百家争鸣的资料,并加以选择和分析,构建论据,提出并阐释自己的见解。”这一设计尽管不够完善,但是它至少在具体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体现的比较好,因而是比较可行的,也容易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案例2:高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 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为:“通过感性认识,积累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和现实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史论结合,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空洞设计。前一点,可以理解为是“过程”的思考与设计,后两点应该是“方法”的设计。三点都属

于“放之四海”皆可通用的“过程与方法”。姑且不论其“过程”设计是否贴切,即便将就着成立,也还有一个通过本节课学习“积累”什么重要知识,对什么主要内容“感性认识”,“理解”什么“历史和现实问题”的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是新课程对学生学习方式提出的很突出的总体要求,具体在本节课中怎样实施?学生“自主学习”什么内容?“合作探究”哪些问题?都须明确设计安排。“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史论结合”也须结合本课内容实际而设计实施。是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哪一个、或哪几个具体理论观点,分析理解本课中的哪些问题?这都需要具体明确,否则难脱空泛。顺便说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方法要求,既是新课程的方法要求,也是老课程一直强调的。在新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并能恰当运用之,分析理解重要历史事物、历史问题,是毫无疑义的。但笔者所闻所见,在诸多教学设计上,往往 流于空洞、形式。

四、过程与方法设计上的残缺

曾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设计考虑到了过程,但方法不知所云;有的设计明确了方法及指导方法的思路,但却没有过程,看不出方法是在怎样的教学内容情境下贯彻落实的。笔者所听说课、所看教学设计,漏掉方法的有,更多的是缺失了“过程”,而孤立地思考、设计方法。

案例1:“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呈现历史材料创设情境,循循善诱,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通过阅读、讨论、体验感悟历史。”(强调教;有过程,方法不明确)这个设计,除去教师行为主体的痕迹之外,“过程”设计尚能看出,但在这个过程

中,引导学生主体学习的方法残缺,前一要点基本看不出方法,后一要点的“阅读、讨论、体验”则失去“过程”的依托,“阅读、讨论、体验”的“方法”也有失笼统,缺少针对性。

只有孤立的方法目标,缺漏了必要的、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设计,方法就失去了依托,也就无法落实,无法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

从心理学意义上考量,“过程与方法”理应贯穿于“知识与能力”培养、“情态价值观”渗透的整体过程中,三者是不应截然分开单独实施的。退一步而言,仅“过程与方法”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不可能只留用一个,而有意无意地 抛弃,舍掉另一个。

五、求全贪多、缺少选择

考虑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一节课能围绕主要、重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两个有针对性的、适用的学习方法,基本就可以了。有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可能适合多种方法的设计引导,但也应有所选择、择其要者,不能凡适合的,不分轻重缓急,一律拿来设计使用。

案例l:必修I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过程与方法”设计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方法获取知识;从对‘始皇帝’和‘皇权至上’的学习中,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掌握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绘制‘中央官制’示意图,学会构建知识体系;讨论‘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这里涉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方法、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等。或许这是由于高中新课程开始阶段的课时教学设计,需要指导、训练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多,而且也都是必要的,因而有“贪多”“求全”的倾向,也许这属于个例,尚可实施,但在一般的情况下,课时“方法”的思考设计还是以适合、适量为原则,须有所筛选,择其要者,以确保其有效贯彻落实。

【作者简介】陈光裕,男,1955年生,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第四篇:语文教学的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

上海市建平中学

刊载于2008年12期《语文教学与研究》

一堂好课,绝对是事先精心设计的,且课堂上又经过教师创造性劳动,适度调控事先的教学预设与实际的课堂情境之间的差距,从而自然生成出的有活力、有灵动的智慧课堂。因此,课前的教学设计(教案)的质量,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与保障。下面以语文教学设计为例,结合个人语文教学实践案例,谈谈如何做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

完整的学科教学设计,应该包含三大部分:

①教什么——教学目标设计;②怎么教——教学过程设计(教师的教学艺 术);③为什么这样教——基于什么样的教学价值观。

完整的“教学预设”总是包括以下基本环节环节:

课前分析(学情分析、环境分析、教材分析)——目标设计——评价量规设计——过程设计(导引——观察、体验、解析示范——归纳——巩固迁移)——评价反馈

其中,“目标设计”、“过程设计”是核心环节。对这些核心环节加以优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但日常教案写作的实际问题是,“目标设计”常常形式化,笼统模糊,难以科学量化评估其教学的效度(即有效性程度);对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也常常是贴标签式的罗列,缺乏外显的形态设计。而“过程设计”又只是机械地预设课件程序,导致“课堂跟着课件走”,教师死守预设,逐一展开程式化教学。

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必要重新审视学科教学中“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的基本规范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1、“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

“教学目的”是指教学行为所追求达到的终极愿景,属于定性分析的范畴;而“教学目标”是指实施教学行为后,在学养、技能、情感、方法等方面预期实现的变化幅度或影响程度,是可以也必须衡量的学科教学效度的具体标杆(或指标)。“目标”的表述尽量不使用“理解、掌握、了解、培养、学会”等模糊用语;“目标”的内容尽量不使用愿景性的语言,而要用可量化评估的描述性语句。

课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若把“学习因果分析的说理方法”做为教学目标之一,在表述上,可以这样描述:

①能在课文中找出运用因果分析的句子。

②能以课文为例,用自己的话解释运用因果关系的基本要求(对应分析;互相推导。)

③、能写出用因果分析表达观点的句子。

2、衡量教学目标有效性的六个维度

①范围:目标必须符合学科知识能力系列的规定以及单元目标意图 ②连续:结果必须互相关联,反映同样的价值倾向。③适合:目标必须适合该年级水平的学生。④有效:目标必须反映和说明我们对它们的定义。⑤弹性:目标是所有学生都可以达到的。⑥具体:目标不能模棱两可,而要用词准确。

3、语文目标定位的“根据”

①学生需求(即学情分析)——关注目标的“适合”、“弹性”纬度,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层次学生,需求是不同的。

②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即知识系列与序列分析)——关注目标的“范围”、“连续”、“具体”纬度。

③课文的功能(即教材分析)——关注目标的“有效”纬度。语文课文的主要有德化、审美、益智、文化、研究、语言思维与训练等基本功能。例如,教学《合欢树》一课,就应该是以体悟“至真至诚至情”的德化为主,不应无动于衷的做支离破碎、寻章摘句的段落分析。

【目标设计课例】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课文《老王》。教学目标有三个: 第一,体悟不幸者的善良;以善良体察善良(道德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内化目标)。教材设计了两个外显行为的练习,来保障落实这一目标并能量化: ① 能概括出老王的善良及杨绛的善良之处。(基本目标要求)

② 能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较高目标要求。这一设计比前一个目标要求更高,且很高明,既在过程体验中潜移默化受到感染教育,也落实了语文学科的读写能力目标)

第二、体会杨绛朴素中见深刻的语言(学科知识内化目标)。教材以“前任、强笑、镶嵌”为例设计了一个外显行为的三组比较练习让学生比较体验。

第三,字词积累的教学目标(学科知识内化目标)。教材设计了一个外显行为的练习:会读会写“愧怍(zuò)”等词语。

这样的目标设计具体、清晰、有效、适合、有弹性。

 上海实验版高一下学期教材也选了《老王》做课文,高一教学该如何确定《老王》目标设计?可以这样设计三维目标:(1)、思想内容(情感目标)的解读定位——

对《老王》文本内涵展开讨论,多元理解、把握深刻的意蕴(如:关爱生命,关注弱者;平等思想与人道精神;两个不幸者对不幸命运的抗争与互勉,等。)(2)、学科知识能力目标——

①语言风格的体验(平淡朴素,含而不露)

②选材立意的感悟(透过生活琐事写人情、人性,展示平凡人生及其生活况味)

③能以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一节为例,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3)、过程方法目标——研究性合作学习

① 学会结合背景资料,研究体悟文本中特定时代的行为心理。② 能用批注法精读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的语段。

二、教学过程的预设

1、教学过程预设的关注点 ①各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最优化 ②各环节的教学方法、策略设计

③问题情景设计。“好钢用在刀刃上,课堂智慧用在问题上。”问题教学设计是预设教学过程的关键核心环节。④ 可能障碍的应变预案设计

2、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

①导入课题 ②体验发现 ③迁移巩固 ④评价反馈

前两项属于“课堂教学任务”的范畴,后两项属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范畴。前者对后者有着决定作用,因此教学设计上尤其要注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着重谈谈导课设计与“体验教学”设计的操作方法。

3、导入课题的方式选择

导课的基本原则:创设适合本课教学目标的学习情境,以求在最短时间激发学生兴奋点,吸引学生注意转移到课堂来,自然贴切引出后续新课题。下面列举几则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课前导语设计:  解题导入式。课例:人教版初一(下)《夜走灵官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小说《夜走灵官峡》(板书),题目交代了故事的情节、时间、处所。作者特别用“走”,而不用“奔、闯、到、过”之类的动词,这涉及到灵官峡的地理特点。请浏览全篇,弄清楚灵官峡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

作者导入式。课例:人教版初一(上)《枣核》

有一位老人,“在没有地图”的人生旅途执著地寻梦,84岁还写了《年轮》的生命宣言。他的名字叫萧乾,现代文学史上很有个性的作家、记者、翻译家。他热爱生命,热爱祖国,即使受到不公命运,也不改一个中国心。1957年错划右派,蒙冤22年才平反。1980年70岁时应邀访美,写下散文集《美国点滴》。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篇——《枣核》

故事导入式。课例:沪版高一(上)第二单元“家庭亲情”

当今世界首富的光环,已经从比尔·盖茨转移到墨西哥电讯大王埃卢身上了。世人更多关注到他财富人生的一面,羡慕每天220万美金流入他的腰包,却很少关注他注重亲情的一面。他常感慨“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他妻子的病逝,更改变了只顾工作的习惯——每到周六,不论多忙,不论在世界哪个地方,他必定要赶回家与家人共进晚餐,享受亲情。“珍惜亲情,学会感恩”,真的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课题。下面,我们就走进表现“家庭亲情 ”的第二单元。

问题导入式。课例:《诗经•卫风•氓》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内涵丰富,不仅具有语言艺术价值、社 会德化功能,还因其现实主义传统而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请运用抓关键词语的方法,用发现的眼光审视《诗经•卫风•氓》,你看到两三千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哪些历史风情?

情景导入式。课例:人教版初一(上)《散步》

1994年9月3日,央视〈综艺大观〉节目为中年人开办了一台专题晚会,展现了中年人内心深处的真实世界。你们的爸爸妈妈此时正步入这个年龄层,你们是否走进过他们的心灵世界,感受过他们的艰辛、重负与情怀吗?今天我们借助莫怀成的散文《散步》所描写的生活细节,感受一家三代之间的理解、尊重与浓浓亲情。

 温故知新式。课例:人教版初一(上)《大自然的语言》

课前请大家背诵《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一段。

不错的,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那是春的消息;知了鸣唱,荷花玉立,那是夏的歌舞;金风送爽,丹桂飘香,那是秋的名片;雪花飞舞,银装素裹,那是冬的盛装。这些景物出现,传递了季节更替的消息,成了报告大自然变化的语言(板书)。他们的学名叫“物候现象”(板书: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 

开门见山式(最常见的导入课题方式。课例略。)

4、课题体验的展开方式

所谓“教无定法”,因人而异多种多样。凡是合适的(适合课文类型、学生层次、教师特长的),就是最好的。大体来说有下列几种方式:

① 逐层推进式。这是教师常见的教学展开方式——题解、作者、背景、段落 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布置练习。

其优点是简约、流畅、自然,但易陷入按部就班程式化。

② 中心开花式。抓住文中堪称“文眼”的或对前后文起关联作用的关键词句,设计问题情景,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教学《三棵树》,可抓文中“两棵树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一句设问:“这意味着在获得两棵树前,‘我’与外部世界是有‘裂痕’的,那么文章哪些地方写了这些裂痕?两棵树用什么来‘弥合’这些裂痕的?”由此展开全文的研读)

③ 结尾反观式。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深化主题、补充交代式的文章结尾处,往往可以关照全文的。如:《老王》结尾难点句“这是一个多吃多占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就可作为全文突破口来展开全文研读;《陈焕生上城》的结尾写到:陈焕生上了一趟城,身份显著提高,他变得很神气,做事也更有劲了。据此设问:“陈焕生这趟进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对于从城里回来后乡亲们对他的态度变化以及他自身的思想变化,你是喜还是忧?”由此而展开全文研读。

④ 沙龙式。即开放课堂,让学生自由讨论碰撞交流,不同的人不同角度解读 出不同内涵,感悟文本深厚意蕴,让每个学习个体都有收获。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多元化主题类型文本的研究性学习。

课例:对《项链》的主题立意做开放性的理解讨论,学生可能会得出三种解读:

A.小人物的可贵:十年青春代价换取“诚信”;坚守平民的自尊人格 B.命运给人开的一个玩笑(小事成败一个人)C.爱慕虚荣者的教训

第五篇:毛笔字课教学过程

毛笔字课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学生讲书法故事、书法名言等

二、讲授新课

(一)教师讲解

师讲解例字,笔画的写法、汉字的结构。特别注重汉字在米字格中的位置。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学生书空。

(二)学生书写

学生先写一个字,对照例字检查。师生共查。

学生再写两个字,先用铅笔书写结构,再用毛笔书写。师生共查。学生再书写三个字,自查。自查合格后可写作业。

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手把手书写。时刻提醒书写姿势。

(三)书写作业

先书写上次作业所留的三个字,看是否有进步,再书写当日的作业。书写后,分别找出两个较好和两个较差的字,并做出记号。将差的字用笔修改字形或结构。

三、总结

说说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写的好的同学说说是如何书写的?

书法作品展示

注:开学初、期中、期末各测试一次。

下载阅读课如何设计教学目标、过程及结果(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课如何设计教学目标、过程及结果(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写字课教学过程

    如何上好写字课 一、 简单介绍写好字的重要性 俗话说:“字是人的脸面”,不论是应考还是将来立身社会,一手好字都显得至关重要。 二、 简单讲解写字的技巧 (1) 正确的写字姿势。......

    说课教学过程

    立定跳远 八、教学过程: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本节课的学习: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程序。 (1)热身导入部分:用时5分钟 ①课堂常规 ②热身运动:各种仿生跳:既可以......

    研讨课教学过程

    研讨课教学过程 一、出示猜一猜1、2 二、交流平台“说说我的好朋友” 三、出示习作,复习《少年闰土》 四、出示作文题目《我的小伙伴》 五、出示“交流平台”说一说《我的小......

    教学设计(过程)

    过程资料 教学设计:体会古诗词、昆曲、荷文化与苏州园林的比较法学习(2014-04-14 17:54:51)[编辑][删除]转载▼ 第十九课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1:了解......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1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效例句用“只要……就能……”写......

    教学过程设计

    山美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四课《指南针的故乡》教学设计 (一) 课前课件播放《爱我中华》。 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走进课堂,走进本课的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二)谈话导入 播......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李洪星 Unit 2 Do you want to go to Guilin?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询问他人的意愿并表达自己的意愿。运用并使用句型Do you want to -----? I w......

    教学过程设计

    第3节群落的结构 教学重点:种间关系 教学难点:常见种间关系的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和联系 教具准备:PPT课件;狼追捕驼鹿的视频以及爱护地球视频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探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