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学期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第五课《苏幕遮》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2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秋学期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第五课《苏幕遮》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秋学期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第五课《苏幕遮》教学设计》。

第一篇:2016年秋学期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第五课《苏幕遮》教学设计

苏幕遮 授课人:姚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朗读,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正值炎炎夏日,如果我们走到路边看到一枝荷花、一片清新的荷叶,会感到丝丝清凉,也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情思。历代文人咏荷诗词多不胜举,但周邦彦的《苏幕遮》清新淡雅,浑然天成,成为独步词坛的经典之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品味他的这首好词。

二、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三、朗读诗歌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节拍)

3、读出情感。(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词语的抑扬轻重,文句的舒缓起伏)

四、整体感知

1、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

明确:思乡之情

五、课堂探究<分析上片>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2、这些意象的前面后者后面有一个动词,请同学们找出。

3、这些动词很好的体现了景物的意境,请同学们赏析动词的作用?

4、王国维认为“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明确:1.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风荷。2.燎 呼 窥 举

3.燎:烧,点燃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呼/窥:拟人的修辞手法

呼:充满人性化,表现了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窥:把鸟儿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举:十分逼真的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的动态美。

4(1)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构造,让读者过目不忘。

(2)这两句用词精炼,“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色勾勒出来。“举”字最为人们称道,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十分逼真的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 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的动态美。

找一个学生画出“雨后荷塘”图

上片小结:上片写景,词人用这些动词把它们生动的联系起来,整幅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全班同学有感情的齐读上片

六、课堂探究<分析下片>

1、在这么美好的景物下,作者产生什么样的情思呢?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作者的这种情思?

明确:思乡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2、作者上片写荷花,下片直接写思乡,联系两片之间的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 明确:风荷。词人的家在南方,可是他长期羁留京城,旅居他乡。看着眼前的荷塘美景,此时家乡的湖畔,必定也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景致。

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自然过渡到思乡之情。

3、欣赏“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明确:“五月渔郎相忆否?”对写法,反客为主

如果说前面的都是写实景,那么最后一句就转入了虚构的梦境描写。思乡情切,以致梦中飞渡,恍若回到故乡,与友人一起小楫轻舟畅游芙蓉浦了。

下片小结:全词以如梦如幻的乡愁乡梦结束。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全班有感情的齐读下片

4、深化主题 词中除了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外,还寄托了其他什么情感?(小组合作讨论)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全班同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有感情朗读这首词。

总结:周邦彦这首词清新自然,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抒发了深沉的思乡之情,成为咏荷的绝唱,我们再来看一首北宋柳永的《干草子》。

六、拓展延伸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这首词描绘了什么景象?

2、这首词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感情,哪些句子最能体现?

七、课后作业

1、请将“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之景扩写为一段60字左右的写景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至少使用两种修辞。

2、背诵并默写《苏幕遮》

第二篇: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第5课 《苏幕遮》(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苏幕遮

教学目的

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人周敦颐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除了《爱莲说》,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关于莲荷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莲荷有关的词——周邦彦《苏幕遮》

二、知人论世

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宋婉约词派之集大成者,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著有词集《片玉词》。

周邦彦的词作,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羁旅愁思是周邦彦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邦彦词作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苏幕遮》就是一首将思想情绪与荷花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三、解题

“苏幕遮”,词牌名,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另度新曲,为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四、整体感知 1.注释

①溽rù,润湿、湿热。

②呼晴,唤晴,旧时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③侵晓,拂晓;侵,渐近。④宿雨,隔夜的雨。⑤清圆,清润圆正。⑥吴门,今江苏苏州。⑦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⑧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芙蓉,荷花的别称。

2.译文

焚烧着沉香,以驱散闷热潮湿的暑气。拂晓时分,鸟雀鸣唱,报告着天晴的消息,我偷听着它们在屋檐下的说话。初阳映照,荷叶上隔夜的雨水已经晒干,荷叶铺满水面,清润圆正,迎着晨风,亭亭玉立。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时才能回去呢?我家在吴门,却长期旅居长安。五月时节,渔郎是否会想起我呢?我梦中划着一叶轻舟,荡入荷花塘中。

3.小结: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借吟咏雨后荷花,抒发对故乡及亲友的思念。

五、赏析、探究

1.上片写景,词人抓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嗅觉:)五月盛夏的一个拂晓,沉香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听觉:)已是雨过天晴,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视觉:)初升的太阳映照着荷花,雨洗后的荷叶清润圆正;微风过处,朵朵荷花亭亭玉立。

2.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与景之间关联密切。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将景与情联系起来的是哪个意象? ——见景生情。

——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联想到盛产莲荷的家乡,而“梦入芙蓉浦”。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

3.在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用设问的方式,反写不知旧友“渔郎”是否忆我来表现自己对故乡及亲友的深深思念。这样写,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及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

4.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这两句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风荷”则把微风过处荷叶随风轻摇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了出来。“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了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六、诵读提示:

1.上篇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候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注意词人的情绪变化:

“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 “叶上„„风荷举。”视野开阔,境界清远,需中音中速,语势连贯,其中“风荷举”需重读。

2.下片抒怀,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故乡遥„„久作长安旅。”慢速,似喃喃自语;

“五月渔郎„„梦入芙蓉浦。”充满深情,突出梦幻之感。苏幕遮,词牌名,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幕,一作“莫”或“摩”。代表作有:范仲淹的《苏幕遮》、周邦彦的《苏幕遮·海天一色》。

苏幕遮词牌格律:

仄平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表示可平可仄。(韵)前的字表示韵脚。)

典范词作:

苏幕遮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 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简析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赏析:

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里写的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词人点燃了沉香以驱散潮湿闷热的暑气。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在词人眼里,鸟雀仿佛有着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她们也会“呼”也爱“窥”,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爱。这几句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作者是在为下面写荷花的美丽做感情上的铺垫。“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国学大师王国维评:“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先不说神理如何,但是字句的圆润,就足以流传千古。至于神理或说神韵,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我们不妨把这三句译成白话:“清晨的阳光投射到荷花的叶子上,昨夜花叶上积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面上,粉红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词人之所以睹荷生情,把荷花写的如此逼真形象,玲珑可爱,因为他的故乡江南就是芙蓉遍地。

“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荷花点燃了词人的思乡情,下片开头他就扪心自问,何时才能重归故里呢,那美丽的吴门,苏小小居住的地方。“久”字体现了作者对飘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厌倦,在其它作品中词人一再以“京华倦客”自称,可见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乡。“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结尾三句,词人恍惚间飞到了五月的江南,熟悉的渔郎正在河上摇着小船,穿梭于层层叠叠的莲叶„„这时词人忍不住喊到:打鱼的大哥,还记得我吗?我是美成啊!情到深处意转痴,词人用一个白日梦结尾,给人留下无限的情思和遐想。

这首词写游子的思乡情结,写景写人写情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思乡之苦隐藏在清圆的荷叶下,遗忘在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上„„ 周邦彦:宋代一位在文学史上有较高成就的作家,他的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久被尊称‘正宗’这首诗是作者客居汴梁所作。

板书设计:

上片写景:

出门观荷

初阳宿雨,轻风荷举(描写,活泼清远)

下片抒情:

久客思乡

渔郎忆我?梦入芙蓉(设问,词意多重)

第三篇: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三单元苏幕遮

苏幕遮

【原文】周邦彦《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词的意境美; 吟咏诗韵,体会诗词的语言美。

.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进一步掌握吟诵诗词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人浓郁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诵读指导,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教学难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先请大家一齐回忆学过的有关荷的诗文,师总结)

自古以来,“荷”就是文人骚客钟爱的景物,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尽荷花高洁品格。朱自清带着淡淡的忧愁看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那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柳永《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把杭州特色广而告之。还有,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啊。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咏荷名作------《苏幕遮》。

二、诵读感知,初步赏析

1、学生自读词文,揣摩词人感情变化。

2、指定两名学生演读,学生互评、教师评点。

3、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4、学生自读中反复揣摩。

(你认为每句中哪些字词最富表现力,该重读,为什么这样处理?)

5、请几名学生分析怎样朗读。

教师:有感情朗读要注意语调,停顿、节奏。

学生1:“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

学生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

学生3:“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学生4:“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

学生5:“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格调轻柔,突出如梦如幻的感觉。

6、有感情齐读。

教师总结:有感情朗读要注意读音,停顿、节奏。这首词上阕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情绪变化:烦闷----欢快-----欣喜----深情

语调变化:低沉-----轻快-----悠长---轻柔

节奏快慢:稍慢-----加快----连贯----放慢

音调高低:低-----------中-------低

7、这首诗的上下片内容分别是什么?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三、合作探究,品味诗词语言魅力。

问题1:词的上片写景,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沉香 鸟雀 初阳 风荷 水面

问题2:找出你最喜欢最欣赏的一句,并谈谈喜欢的理由。六人一小组,组内讨论,代表陈述讨论结果。(以下讨论话题的次序在课堂生成)

a、“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呼”“窥”字的作用。

学生6:鸟雀叽叽喳喳的鸣叫,非常欢快,好像在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呼”字非常有神采,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学生7:词人循声望去,看到鸟儿们一大早就已经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了。“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b、“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1)这几句描写了荷塘怎样的美景?请有散文化语言加以描述

学生8: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着。

(2)师: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你能说说它妙在何处吗? 学生9: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

学生10:这两句词炼字功夫了得。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 “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极富动态美。c、“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生11: 芙蓉浦补足上片对荷的描写,小楫轻舟,芙蓉浦,给人无穷的美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梦字,点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问题3:词的下片抒情,你认为哪些字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先讨论,后交流)学生12: 遥:距离家乡那么远,怎能不想家呢?

久:作者离开家太久了,所以乡愁很浓。

旅:旅居、客居之意

问题

4、作者想起了故乡的谁?这种表达思念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师追问)“五月渔郎相忆否”是从哪个角度写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13: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换位思考,拓展了词的时空,使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师补充: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分析这首诗的反写手法.作者宦游在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作者却不直说自己冬至日形单影只地思念家中的亲人,而是通过设想家中亲人深夜难眠念叨自己这个“远行人”来表达自己思家的复杂细腻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曲笔”的写作手法。)

问题5: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词的主旨)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问题6: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情与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

带的是哪个意象?(练习二)(设计意图:分析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见景生情,“风荷”是引起词人思乡的纽带,而思乡的梦中又是“芙蓉浦”和“风荷”,情中有景。构思精当,浑然天成。

齐诵全词。

四、课堂小结

周邦彦的这首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念故乡和故乡亲朋的情怀。语言清新自然,感情真挚婉约。

五、拓展提高

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结合“因声求气”的方法来鉴赏这首词.鉴赏文字不少于200字。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赏析提示: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女子倚楼思念亲人的情形。在明亮的月光下,年轻的女子,凝望脚下着悠悠的流水,遥望着远处绵绵的群山,孤独无助的身影,充满了哀愁憔悴面容。思女的形象朦胧而又仿佛很清晰。

词的上阙连用了三个“流”字,写出了水的蜿蜒曲折,悠远绵长,也酿造了一种低徊缠绵的情韵。“吴山点点愁” 为本阙点睛之笔。“汴水流,似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如果没有后边“吴山点点愁”,则没有任何意义。而有了“吴山点点愁”,那悠悠的流水仿佛也就蕴含了绵绵的思念与哀愁。下阙连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与强烈。“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归”了吗?“休”了吗?没有,只是一个空想,想来想去,最终还是“月明人倚楼”。诗人运用浅显流畅的语言,和谐舒缓的音律,以“恨”写“爱”,巧妙而又明了地勾画出了思女形象,表现出了思女复杂的感情。特别是那悠悠的流水和交接的月光,更烘托出了无限哀怨忧伤的情怀,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深、词义蕴藉的特点

六、课外作业

背诵这首词;

完成《导与练》同步作业中范仲淹《苏幕遮》赏析题。

【板书设计】

苏 幕 遮

周邦彦

触景 生情 燎香图 烦闷

鸟雀呼晴图 欢快 雨后风荷 欣喜

梦人芙蓉浦 思乡 【教学反思】

这次很荣幸能参加青年教师高效课堂大奖赛决赛,这次比赛流程分为五分钟说课和二十分钟空堂上课。在课堂上我遵循学习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鉴赏周邦彦的《苏幕遮》,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由于对这种比赛方式不太适应,加上评委老师都是专家,我的压力挺大的,所以在备课时很有点紧张,上课时也没有完全放开,上课时教学思路不太清晰,教态也没有平时上课自然,甚是遗憾。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没有制作课件和运用影音设备创造课堂氛围,导致朗读环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我这是一堂传统的品读课,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步骤和作业布置,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本来是想上一堂朴实的语文品读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动性,由于没有学生的参与,加上我自己的紧张,结果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在品读诗歌语言环节,我参考其他教案设置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本首词内容和情感的鉴赏,现在看来那几个问题的难度不大,没有质量,以后还是要自己深挖教材内涵,设计好每个程序。

我对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一直不太满意,教学基本功还有待提高。此后一定努力提升文学素养。争取上好每一课。

第四篇: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5课 苏幕遮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15课 苏幕遮

学习目标 1.此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2.全词天然纯美,不事雕饰,别具风韵。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赏析 这首词抒写羁旅相思之情,题材基本属于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情致的深婉,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片写景,视野阔远,暗透乡思。一句一景,自天而地,自波而烟,层层推进,意象缠绵,而无衰颓情味。下片抒情,情深意挚。三层转折。一写愁思难寐,惟归乡之“好梦”方可慰藉“乡魂”之焦虑;二写独倚高楼之难堪;三写借酒浇愁,极写其乡愁之浓,相思之切。

像这首词这样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确切地说,是阔远之境、秀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

一、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

二、背景简介

周邦彦精通音律,创制出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枝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燎沉香(liáo)

②消溽暑(rù)

③芙蓉浦(pǔ)...2.辨形组词。燎燎原瞭① ②缭缭乱嘹檐③瞻屋檐瞻仰

瞭望嘹亮溽暑被褥溽 ④褥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燎沉香:烧 .②消溽暑:潮湿的暑气 ..③干宿雨:晒干,使……干 .④芙蓉浦:水边 .4.文学文化知识。

他的词富丽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他”是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朝代)词人,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宋代格律词派的创始人,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整体把握

1.《苏幕遮》以什么为描写重点?全词共分为几个层次,试简要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词以荷花为焦点,并从这一点上散射开来,最后又集中在这一点上加以收束。全词可分四层。上片前四句是第一层,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气氛;后三句是第二层,从侧面刻画荷花的神韵;下片前四句是第三层,分别叠印出“吴门”与“长安”两个不同的地点;后三句是第四层,又以“梦入芙蓉浦”把前几层散射出的侧面加以归结、收束。

2.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上下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情和景的关系是“见景生情”。联系两片之间的情感纽带的意象是“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过渡到家乡的荷花,很自然地过渡到怀乡之情,不着痕迹。

二、细部探微

3.“呼”“窥”“举”三字生动传神,分别赏析这三个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答案 “呼”字非常有神采,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呼”“窥”非常欢快,好像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也充分表现出作者在闷热潮湿的天气终于过去后的欣喜、愉悦之情。

4.王国维认为词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人间词话》),你认为这三句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的极妙之处当在“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所写荷花的神态。写当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颤动起来。这样作者用十分生动的素描摹绘的一个活泼清远词境,再现于读者面前。作者只用寥寥几笔,就达到了这种境地,只一个“举”字,便刻画出荷花的动态。

一、中心主旨

此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思念朋友的情怀。作者面对着象征江南陂塘风色的荷花,很自然地会勾起乡心。

二、写作特色 1.炼字精当。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

“一一风荷举”,只一个“举”字,便刻画出荷花的动态。王国维《人间词话》赞扬它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实乃一语中的。

2.语言清新爽朗,质朴自然。

全词语言自然明丽,淡雅素洁,别具一格,词境清新而爽朗。

花木寓意

松柏——伟大坚强

铁树——郑重庄严 银杏——古老文明

桂花——高尚不俗

菊花——高洁不俗

竹子——正直虚心 石榴——子孙繁衍 荆棘——困难环境

牡丹——繁荣富贵

红枫——革命热诚

杉树——正直向上

蔷薇——热恋

荷花——天真无邪 芍药——依依难舍 百合——情谊长存 椿萱——父母健康 玫瑰——初恋 紫荆——兄弟和睦

并蒂莲——夫妻恩爱

寂寞周邦彦(节选)(一)东京汴梁。

凡是末世,总要有一些颓乱的氛围。北宋末年,以汴京为首的城市生活越来越向享乐方面发展。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回忆说,当时“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文化阶层的士大夫,也在政治的动荡中磨灭了热情,现实也容不得他们有热情,王安石、欧阳修已经作为古人而远去了,庄严的议论还是在发,可士大夫们的内心已经顺水推舟地享受这世俗温暖而迷乱的生活。

恰巧又是一个精通艺术、善于享乐的宋徽宗做了皇帝,更助长了这种气氛。周邦彦本来也有些文人常有的建功立业之想,但他既不具备相应的才能,也没有升迁到必要的地位,也就自然地走进这种生活圈子,把精力放在音律研究、填词作曲上。提举大晟府,其实是发挥了他的专长。但是,这样的专长,是否是他想要的生活呢? 他是寂寞的。

(二)浙江钱塘。

周邦彦出生在这个文化高度发达、富饶美丽的地方。童年的无忧无虑,青年的年少轻狂,再到逐渐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和生活的艰辛,这往往是许多人走过的成长模式。周邦彦在少年时代个性较为疏懒,但是却很热衷于读书。古代的文人大多是希望自己可以进入朝廷效力的。致君尧舜曾是很多文人的理想。但是很多时候,书生和文人只是政治的附庸而已,仅此而已。

周邦彦耐不住寂寞了,或许就是耐不住寂寞才会使他更加寂寞。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我没有看过这篇文章,但是我觉得其言不由衷的地方肯定会有很多。于是,他进入了官场,开始了宦海生涯。

几个职位做下来,周邦彦既没有那种建功立业的才华,社会也没有给他相应的地方。他是个艺术家。你让一个艺术家去从事政治,是玩笑还是不幸?提举大晟府,倒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他的专长。

(三)4 四川眉山。

苏轼可以说是北宋文坛上横空出世的天才。而天才那挥洒的才情和汪洋恣肆的文风是学不来的。

苏轼的词填得很棒。他往往不受限制,苏轼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词的可读性胜于可歌性。而他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潇洒与豪放是学不来的。他具有豪爽开朗的性格,再加上他丰富的经历、杰出的才华,改变了当时一些词人士大夫把此作为酒边尊前娱宾遣兴的做法,他就是横亘在许多词人面前不可逾越的高峰。但在一定程度上,对词的配乐而歌有所违背。

周邦彦只有将注意力转向词的音律可歌之上。他是极端注重词与音乐的配合的。他任大晟府提举,属于国家的音乐学院教授或者是校长,而最高统治者是喜欢把词用音乐演绎出来的,温软的词,轻曼的舞,渲染出一片歌舞升平,那温柔乡里,一个王朝落寞的身影已经日薄西山。但是这和周邦彦是无关的,他应该是一个艺术家,不但语言玩得好,而且曲子作得也好,深为当时的人们所喜爱。在一定的时空下,人是无法突破时代的局限的。在后代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对当时的人来说却很困难。周邦彦的成就是杰出的,他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也是独具匠心的开拓者,他的影响是巨大的。“词中老杜”也不是浪得虚名。

他开辟了一条形式主义的道路,他或许也不想这样,可是,本身的才情,社会的需要,他别无选择,他是寂寞的。

(四)江西诗派。点铁成金。寻章摘句。

唐代的诗人给了后代人很大的压力。这是文化的继承,也是文化的消解。后代人面对前人留下的遗产,既兴奋又沉重。词人的境遇也是如此,似乎好的词句都被前人写光了,搜肠刮肚,总也逃不出前人的范畴,只有融化前人诗句入词。周邦彦做到了浑然天成、如从己出的境地。晏几道、贺铸也善用前人诗句,但他们往往是一首词中偶尔化用一、二句,而且主要是从字面上化取前人诗句,或是一字不改地全句嵌用,或是句法不变而略改几字。而周词往往是一首词中数句化用,不仅从字面上化用前人诗句变成新的语言,更从意境上点化前人诗句而创造出新的意境,从而把它发展为一种完备的语言技巧。“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时光流逝,裹挟着鲜活的生命和才情。宋末沈义父《乐府指迷》就说:“凡作词,当以清真为主。盖清真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井气。”相信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是寂寞而无助的。他只有竭尽才情,才会有这样的成就,其实,他多希望这些句子是自己的“原创”而不是化自前人啊。

(五)5 河南商丘。

我没有想到这个寂寞的词人最后的归宿居然是河南商丘。

他虽然没有那么多的风雨飘摇的日子,但宦海沉浮,还是给了他许多漂泊和流浪的感觉。“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不知道后世琼瑶的《一帘幽梦》是不是也得益于此?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生老病死,谁也不用着急也逃避不了。他还是念念不忘“急管繁弦”,虽然有随遇而安的意思,可文字里的寂寞与哀伤着实掩饰不住。最后的一抔黄土,掩埋了一代词宗,词人那寂寞的心,却通过古老的象形文字而得以千年之后仍可以触摸,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说,读清真词,“文字之外,须兼味其音律。”“今其声虽亡,读其词者,犹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分相宣,清浊抑扬,辘轳交往。两宋之间,一人而已”。

古老的河南,是华夏文明的起源,让他葬在这里,是暗示还是一种宿命?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宿将

宿舍

星宿

宿命论 ....B.辅助

浦口

胸脯

惊魂甫定 ....C.舟楫

编辑

缉拿

缉鞋口 ....D.燎原

潦倒

寮房

眼花缭乱 ....答案 D 解析 A.星宿拿读jī,.xiù,其余读sù。B.“辅”“甫”读fǔ,“浦”“脯”读pǔ。C.缉.缉鞋口读qī,其余读jí。D.都读liáo。.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清秀

山清水秀

千金

千斤重担 B.衣襟

衣锦还乡

停止

停滞不前 C.急风

疾风劲草

风声

谈笑风声 D.违犯

违反纪律

申明

郑重声明 答案 C 解析 谈笑风声—谈笑风生。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梦入芙蓉浦

浦:水边 .B.叶上初阳干宿雨 ..

宿雨:昨夜下的雨 C.侵晓窥檐语 . 侵:侵犯 溽暑:潮湿的暑气 D.燎沉香,消溽暑 ..答案 C 解析 侵:渐近。

二、文本阅读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注 芙蓉:荷花的别称。

下阕两个问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由此引入故乡归梦。一个家住吴门、久客京师的人,面对着象征江南陂塘风色的荷花,很自然地会勾起思乡之情。

三、课堂延伸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荔枝香近周邦彦

照水残红零乱,风唤去。尽日恻恻轻寒,帘底吹香雾。黄昏客枕无憀,细响当窗雨。看两两相依燕新乳。

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暮往朝来,心随片帆轻举。何日迎门,小槛朱笼报鹦鹉。共剪西窗蜜炬。

注 ①无憀:无聊的意思。②燕新乳:燕子刚刚孵出雏燕。③报鹦鹉:都暗含鸟雀恋巢之意。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蕴涵了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描绘了一幅凄美的景象。乱红飘零水中,随风而逝,在尽日的微寒中,室内香雾萦绕。黄昏时面对细雨当窗,一个人在静静地观看燕子成双。词中蕴涵了词人踪迹无定,凄切思乡,孤苦无依,寂寞闲愁的感情。

(2)衬托:下片先写行舟待发,江浦又绿来衬托游子思归。虚实结合:最后三句写虚景,写对未来的展望,对未来的绵绵期冀。化用典故:化用了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

③②

[注]

浦。

夜雨时”诗句,写出了倦客思归,对家园的向往之情。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解析 词开篇推出了一个凄清的秋景,而且已近昏暮,这很像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在此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在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并无大雁的踪影。

“更深人去寂静”承上启下,将词境更推进一步。夜已深,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上。此时此刻,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啊。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上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本词在结构上颇具匠心,请结合全词分析其结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词的结构颇具匠心:上下片均为前两句写景,后一句由景入情。上片写远景,极尽空间寥廓之感;下片写近景,抒发时光流逝之慨。这样的布局谋篇,把作者的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① 8

第五篇:高中语文 第1单元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单元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下载2016年秋学期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第五课《苏幕遮》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秋学期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第五课《苏幕遮》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