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荷花》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4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崧舟《荷花》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崧舟《荷花》教学设计》。

第一篇:王崧舟《荷花》教学设计

王崧舟教学设计《荷花》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例如: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出多元解读。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学生起立,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姿式。教师诵读第3段。

五、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学生坐下后,教师引入:“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鼓励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_________”例如:

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好让我天天与你做伴。

【评点】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养成语感。本案在不同的诵读阶段,落实相应的语感训练任务,对语感培养的客观规律作了有益的探索。教者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精读细赏之后使课文烂熟于心,并因此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背景,进入潜意识之中。以后一旦有相似的情境诱发,就会自然地渗透其间,成为天成的直觉,直觉的天成。此种状态貌似雪泥鸿爪,无迹可寻,实乃日积月累所达成的语感境界。(周一贯评点)

第二篇:王崧舟《荷花》教学实录

王崧舟《荷花》教学实录

师:今天咱们上《荷花》这篇课文。哪些同学看到过荷花?看过的请举手。还真不少,还想不想再看看荷花?

生:(齐答)想。

师:好!咱们一起来欣赏。看完以后,大家再来交流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师:(播放荷花的课件。)生:(欣赏课件。)

师:都陶醉了,是吧?来,跟大家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生1:我看到了美丽的荷花。

生2:我看到正在开放的荷花,还没有开放的荷花,和全部开放的荷花。

师:你看到的是各种形状的荷花。生3:我看到了白色的荷花。

师: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颜色。但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为荷花的颜色换上一个美美的词语?

生3:雪白的荷花。

师:雪白,哦!比普普通通的“白色”这个词可美多了。要是再加一个雪白,那就更美啦!

生3: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

师:听!多美的一个词语。也只有这样的词语,才配得上荷花呀!生4: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荷花。生5:我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

师:好一个“千姿百态”!比刚才老师说的那个“各种形状”要强一百倍!

生6:我看到了绿油油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托着美满的荷花。师:好花要有绿叶衬啊!你不但关注了荷花,还注意到了碧绿的荷叶,看得真够全面的。

生7:我看到刚开的荷花露出嫩黄色的小芽。

师:噢,那不叫小芽,叫小莲蓬。(板书“小莲蓬”,组织学生正音。)谁还有话想说吗?

生8:我看到了亭亭玉立的荷花。

师:“亭亭玉立”,太好了!请教一下,这个词语你是从哪儿学来的?

生8:从课外书上。

师:好!只要做个有心人,哪儿都能学到语文。这么美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

生:(齐答)想!

师:打开书本,咱们到书本上去看看荷花。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他是怎样看荷花的。

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前后巡视。)

师:(在巡视中插话)哪些地方、哪些段落让你体会到他是这样看荷花的,找出来可以再读

一、两遍。

生:(自由选择段落朗读。)师:老师在巡视中发现,俞××同学读得特别投入,咱们先请她来交流交流。你读了课文之后发现,那个“我”是怎么样看荷花的。

生1:我觉得他是在有滋有味地看荷花。

师:有滋有味地看荷花。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1:(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作者是有滋有味地看荷花,你呢,是有滋有味地读荷花。还有谁也想有滋有味地读读这段话?

生2:(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谁听出来了,他有几个词语读得特别有滋味?

生3:雪白的衣裳,微风吹来,翩翩起舞,还有随风飘荡,我觉得他读得特别好。

师:愿意见好就学吗?好!咱们一起来欣赏欣赏他的朗读。生3:(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嗯!连老师都被你读得想翩翩起舞了!好!他们几位体会到了有滋有味地看荷花,你们呢? 生4:我觉得他不光是有滋有味地看,也是如痴如醉地看荷花。师:哪儿让你体会到了如痴如醉?

生4:(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哪儿看出他痴了,他醉了?

生4:他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而且在翩翩起舞。

师:人成了花,花成了人。这不就是如痴如醉吗?来,咱们一起跟着作者再痴一回、醉一回,好吗?

生:(齐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太好了!除了这段话,谁从别的地方发现了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

生5:我从第二段中发现,他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师:读给大家听听,咱们一起体会体会,他是不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

生5:(朗读)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一段话生字多、新词多,非常难读,是不是?你们自己先练读练读这段话,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生:(自由练读这段话。)

师:谁有信心读好这段话?谁有?老师期待着你自信的小手—— 生6:(朗读)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不简单呐!每个字都读得那么清晰、那么准确,为她的自信和水平鼓掌。(掌声响起。)向她学习,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生:(齐读)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真好!刚才他就是从这段话中发现,作者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何以见得呢?何以见得作者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呢?

生1:因为他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生2:因为他连花瓣儿中的小莲蓬都发现了。

生3:因为他不但注意了荷花,还看到了挨挨挤挤的荷叶。生4:因为他对每一种荷花都做了仔细的观察。

师:说得好!作者对每一种荷花都做了很仔细的观察。现在老师来读一段话,看看从中你能发现作者是在怎样看荷花的?(朗读课文)“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好!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觉得作者也是仔仔细细地在看荷花。

生2:我觉得作者是带着想象在看荷花。因为他把一池荷花看成了一大幅活的画,还表扬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生3:我觉得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看荷花的。他看任何一朵荷花都觉得很美。

生4:我觉得作者也是津津有味地在看荷花。

师:说得都很有道理。对课文,不仅要说得好,还要读得好。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5:(朗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师:谁还想读?想读的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师:其实,我更想说,你们的本领也真了不起!你看,才读了几遍课文,就读得这样准确、流利,还能读出自己的感情了。读了几遍书,我们体会到文章里的那个我,他是在认真地看荷花,仔细地看荷花,想象着看荷花,身临其境地看荷花,如痴如醉地看荷花,有滋有味地看荷花。是吧?这样看荷花那才叫美啊!我想,看荷花是这样,读荷花更需要这样。就这么仔细地、投入地、有滋有味地来读,先读一读二、三两个自然段,好吗?一边读一边找,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体会体会,这句子美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找最美的句子)

师:我发现同学们在书上划了很多,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很美,那个句子写得也很美。是不是?咱们交流的时候,就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那个句子挑出来,先读给大家听,然后说说你觉得这个句子美在什么地方,好不好?

生1: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师:美在哪儿呢?

生1:“碧绿”,“大圆盘”,我觉得写得都很美。

生2: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花骨朵儿好可爱的。

生3: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很美:“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我觉得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写出了每一朵荷花的美丽。

生4:我最喜欢这句话:“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师:那么多的句子,为什么最喜欢这个句子? 生4:因为我特别喜欢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师:噢,你是喜欢那个小莲蓬呀,而且还是嫩黄色的,是不是啊?雪白雪白的花瓣儿,跟嫩黄嫩黄的莲蓬配在一起,真的很美!

生5:我觉得这句话最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他是用幻想的方法来看这一池荷花。

师:他是展开了自己的想象,把它看成是一大幅活的画。画是活的,谁见过?嗯,这句话是写得挺美的,我也有同感。老师也来读个句子,你们体会体会,这个句子美在哪里?(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句子很简单,不仔细品味,你是很难发现它的美的。

生1: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生2:我也觉得“冒出来”很美,让我感觉到荷花长得很茂盛。生3:我也认为“冒”很美,就是说荷花正在拼命往上长。师:好!既然大家都觉得这个“冒”字很美,那我们就来好好的体会体会。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1:露出来。生2:钻出来。生3:长出来。生4:顶出来。生5:穿出来。生6:伸出来。师:但是,你们说的这些字眼作者用了没有呢?没有!尽管意思差不多,但作者什么都没用,就用了这个“冒”字,是不是?为什么?为什么呢?(学生都没有反应。)不着急,好的字眼,美的字眼,是需要用时间慢慢去嚼的。这样,你们先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你觉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生:(自由朗读)

师:谁嚼出“冒”的味道来了?你觉得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叫冒出来。

生1: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不是很慢地长。师:迅速地长出来。好,这是你的感觉。生2:悄悄地钻出来。

师:悄悄地长出来。有点害羞的味道,嗯,这是你嚼出来的味道。生3: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师:争先恐后地长出来。这一朵急着要长出来,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谁也不让谁。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荷花的一种心情,什么心情?

生4:急切的心情。

师:冒是怎样地长?冒是急切地长。生5:迫不及待的心情。生6:非常高兴的心情。生7:非常激动的心情。生8:欢天喜地的心情。

师:太好了!迫不及待地长,兴高采烈地长,非常激动地长,欢天喜地地长,这就是冒出来呀!你们还有别样的体会吗?

生9:心花怒放地长出来。生10:快快乐乐地长出来。生11:亭亭玉立地长出来。

师:是啊,同学们,作者不用“长”、不用“伸”、不用“钻”,就用了“冒”这个字眼。为什么?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想不想看一看这样冒出来的荷花?

生:(齐答)想!

师:(播放课件,随着音乐和画面,教师旁白)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那么急切,那么激动,那么争先恐后,那么心花怒放。看看这一多,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白荷花们仿佛想说些什么?仿佛又想做些什么?

生:(欣赏摇曳多姿的荷花。)

师: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请写在练习纸上。

生:(音乐响起,学生独立写话。)

师:白荷花们,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你想做些什么?

生1:(读话)我是一朵美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让前来观看的游人们更早地看到我美丽的面孔。生2:(读话)我是一朵洁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骄傲地说:“瞧!我长得多美呀!”

生3:(读话)我是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穿着洁白美丽的衣裳,穿着碧绿的裙子,在随风飘舞。

师:荷花仙子来了!真是三生有幸啊!(笑声)

生4:(读话)我是一朵招人喜欢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要跟别的荷花比美,你们谁也没有我这样美丽动人。

师:我欣赏你的自信!自信的荷花才是美丽的荷花。

生5:(读话)我是一朵姿态万千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我终于长成一朵美丽而漂亮的荷花了,可以让许多游客来观赏我。”

师:将自己的美献给游客,你不但有一个美丽的外表,更有一颗美丽的心灵。

生6:(读话)我是一朵快乐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夏天可真美,我也要为夏天添一些色彩。”

生7:(读话)我是一朵孤独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多想找几个小伙伴跟我一起捉迷藏啊!

师:谁想跟这朵荷花交朋友? 生:(纷纷举手。)

师:不孤独,孩子,不孤独。你有朋友,瞧!他们都是你的朋友。生8:(读话)我是一朵充满希望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希望自己变得越来越美丽,这样我就可以成为花中之王了!

师:同学们,其实呀,每个人的心目中都绽放着一朵美丽的荷花。你们心中有,老师的心中同样也有。(播放视频,随着轻柔的音乐和唯美的画面,老师深情地朗诵)

荷花啊

我只能在诗歌里模仿你的 皎洁素雅

用含苞欲放的语言

伴你一夏

我要让蛙声

像唢呐一样

大声呱呱

我要叫醒那些叫做泪水的 露珠

和你一起告别晚霞

荷叶绿水

那是没有尽头的夜晚

荷花啊

我要送你回家

回到你我 秋天那边

繁华褪尽的家

荷花啊

你原本就是因

皎洁素雅

而从池塘的古诗中

出韵的 光华

(掌声,下课。)

第三篇:王崧舟 荷花案例分析

《荷花》案例分析

王老师的《荷花》一课,上得美仑美奂、情趣盎然,让人印象深刻。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去发现、感悟荷花的美,将荷花拟人化、生命化、情态化,进而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荷花的美。首先导入直接了当,并未像一般老师花费许多功夫来导入课堂。王菘舟老师说“今天咱们上《荷花》这篇课文,哪些同学看到过荷花?还想不想再看看荷花?”播放一段有声有色的荷花图,把孩子带入荷花的清秀多姿画面,使学生犹如置身荷花世界。这样的导入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视频中荷花的情景模拟之中。将课堂时间更多的放在对课文的品悟上,这无疑也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这位大师,用他的智慧给我们展示了与众不同的“荷花”。

第一,非常注重对学生对表象与语言的整合能力的训练,即将学生所看通过自己的语言描绘、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的让学生对文字的把握能力得到提高。如在视频播放完毕之后,王老师就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接着回答“看到了开放的荷花;—美丽的荷花;开放的、没有开放的、开了一半的„„—各种形状的荷花;”

当一学生回答道“我看到了白色的荷花。”时,王老师就及时抓住时机,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象和整合能力。王老师:“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颜色。但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为荷花的颜色换上一个美美的词语?”生答:雪白的荷花。师:雪白,哦!比普普通通的“白色”这个词可美多了。要是再加一个雪白,那就更美啦!生3: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

在老师一步步自然的引导下,孩子的回答由原先简单粗糙、不加修饰的到后来慢慢地用上形象贴切的成语。甚至会用比喻句来回答“我看到绿油油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托着美丽的荷花。”这些变化不正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语言整合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的结果,在潜移默化之间,让学生感受荷花盛开的美丽,以及语言描写的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孩子自己体验出来的永远比老师传授的来得有用!

由“白色”到“雪白”再到“雪白雪白”,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词的推敲和调遣,其实上则是对学生语感和语言表达一种重构。当学生用“白色”来形容荷花的颜色时,他对荷花的感受还只是停留在冷静的观察阶段;而通过老师的唤醒,当学生最终在自己的语词储备中找出“雪白雪白”的时候,那么他对荷花的感受已经进阶到情感体验的层面。

第二、《荷花》这堂课的提问设计采用多种提问技术,注重提问的质量,并未出现一些无效提问,诸如:“是不是”、“对不对”等。首先问上,遵循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引导学生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如在导入后的第一段视频观看完,王老师就以“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提问学生,接着学生就各抒己见,同时老师也注意在过程中以学生的回答来引导理解课文。另外在分析完作者怎样看荷花之后,他就让学生自由朗读,并画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子美在什么地方。这同样都是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珍视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其次,提问注重时机性的原则,让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在学生都分享交流了自己认为没的句子之后,并谁没有再分享。这时老师就相机,读出了他认为美的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接着引出“冒”字这一文中的重点,来领学生来品析。

再次,《荷花》问题设计非常特别、新颖。如在学生们交流完自己看到的荷花的样子之后,王老师就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并提问“你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怎样在看荷花的?”学生的回答很丰富:认真地看、有滋有味儿地看(从哪儿体会到的?)、如痴如醉地看、仔仔细细地看(从看的荷花的姿态看出来)、想象地看、身临其境地看„„我想一般老师都会这样处理:课文里的荷花给你留下 什么印象呀?美在哪呢?这样的问题会让孩子只是机械地来找课文中描写得较为美丽、有趣的句子,而很少会去调动自己已有的词汇。

看荷花,全部的精神都聚焦在一个“看”字上。看的“情绪状态”、看的“想象空间”、看的“生命图景”等,决定着作者所能看到的荷花的全部情趣和意象。这里引领学生先去感悟“怎样看荷花”而非“荷花”,用意正在于此。而“怎样看”的唤醒,则是对模糊隐约的“看”的一种生命意识的放大和特写,这样引导学生去品读,话语的表达就愈是具体、传神。

这既是一种隐藏着训练意识的范读,又是一种课堂节奏的调整。针对“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讨论,有学生说到了“有滋有味地看”、“如痴如醉地看”、“仔仔细细地看”等三种个性化的感受。这三都是学生先汇报感悟结论,再朗读相关语段,最后说明得出这种结论的理由。行课至此,教师先读出一段话,再让学生谈谈感悟,就是一种节奏调整的体现。“节奏切艺术的灵魂”,诗意语文,就课的诗意而言,节奏就是它的灵魂。没有节奏的课,就是没有诗意的课。

第三、以朗读来训练学生语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内容。在行文至作者是如何看荷花是,王老师首先就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让学生自己边体会。而在稍后提问时,发现学生还没有什么体会答案,马上又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随后又让学生第三次自由选择朗读自己体会深的段落。在一学生答仔仔细细看荷花,并将这段话“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并不流利的读出来之后,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这段话,接着又指名让学生读了两三次,最后以全班齐读的形式结束。在这一环节中,朗读训练是最为突出的,王老师通过一个学生朗读的问题,指出问题并纠正。先后采用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范读以及齐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把握字词的正确读音,在读中让学生的口语更流畅,在读中加深学生对这段话的体会、理解,充分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第四。“冒”字的教学很成功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王老师的《荷花》,他对于文中“冒”字的开掘更是令人难忘。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他读出认为很美的话引导出“冒”字后,就顺势提问“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学生答到:露出来、钻出来、长出来、、窜出来、挤出来。师:但是,老师觉着很奇怪,它这里没有写荷花长出来,而是写荷花冒出来。

王老师抓住文眼“冒”字而让学生换词比较、悉心揣摩,充分领悟到作者谴词造句之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并怀着各不相同的心情品读着这个“冒”,这个蓄积着荷花的全部生命力的“冒”。学生的悟性和灵性,同样随着对“冒”的解读一起冒了出来,此时对荷花的感悟已经进入了一种拟人化的解读。荷花正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磨灭不去的影像。

王老师后来问:“你觉得荷花怎样的长出来,才可以叫冒出来”?有的说: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有的说“激动地”,还有的说“迅速地”等。实现了对语境的独特感悟,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而之后顺势承接的想象自己就是白荷花是心里的想法,写在纸上及说话交流环节。都是学生正在比较当中品味语言,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之处。

诗意语文进课堂,让语文在学生的语感体会中绽放更美的光彩。

第四篇:王崧舟《荷花》三下课堂实录及评析

王崧舟《荷花》教学实录及评析

师:今天咱们上《荷花》这篇课文。哪些同学看到过荷花?看过的请举手。还真不少,还想不想再看看荷花? 生:(齐答)想。

师:好!咱们一起来欣赏。看完以后,大家再来交流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师:(播放荷花的课件。)生:(欣赏课件。)

师:都陶醉了,是吧?来,跟大家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生1:我看到了美丽的荷花。

生2:我看到正在开放的荷花,还没有开放的荷花,和全部开放的荷花。师:你看到的是各种形状的荷花。生3:我看到了白色的荷花。

师: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颜色。但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为荷花的颜色换上一个美美的词语? 生3:雪白的荷花。

师:雪白,哦!比普普通通的“白色”这个词可美多了。要是再加一个雪白,那就更美啦!生3: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

师:听!多美的一个词语。也只有这样的词语,才配得上荷花呀!

「朱光潜先生曾就情感思想和语言文字的关系作过如下精辟的阐释:“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情感思想和语言本是平行一致的,并无先后内外的关系。”由“白色”而“雪白”而“雪白雪白”,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词的推敲和调遣,其实质则是一种精神的对焦和重构。当学生用“白色”来形容荷花的颜色时,我们说他对荷花的感受还只是停留在冷静的观察阶段;而通过老师的唤醒,当学生最终在自己的语词储备中勾摄出“雪白雪白”的时候,我们说他对荷花的感受已经进阶到情感体验的层面。如果说前一种对话只是头脑的对话,那么后一种对话则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生命的对话。」 生4: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荷花。生5:我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

师:好一个“千姿百态”!比刚才老师说的那个“各种形状”要强一百倍!

「“千姿百态”和“各种形状”的高下之别,正是在精神气质上的境界之别。老师的夸赞是真诚的,更是民主的。就师生间的对话而言,倾听并体认学生的观念是一个根本的前提。」 生6:我看到了绿油油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托着美满的荷花。

师:好花要有绿叶衬啊!你不但关注了荷花,还注意到了碧绿的荷叶,看得真够全面的 「又是一次唤醒,一次不是告诉的“告诉”:美是整体的、生命的、和谐的,精神的内省和观照一样是整体的、生命的、和谐的。」 生7:我看到刚开的荷花露出嫩黄色的小芽。

师:噢,那不叫小芽,叫小莲蓬。(板书“小莲蓬”,组织学生正音。)谁还有话想说吗? 生8:我看到了亭亭玉立的荷花。

师:“亭亭玉立”,太好了!请教一下,这个词语你是从哪儿学来的? 生8:从课外书上。师:好!只要做个有心人,哪儿都能学到语文。这么美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 生:(齐答)想!

师:打开书本,咱们到书本上去看看荷花。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他是怎样看荷花的。

「解读《荷花》一文的枢纽,不在客观的荷花本身,而在看荷花的行为意蕴。看荷花,全部的精神都聚焦在一个“看”字上。看的“文化背景”、看的“情绪状态”、看的“想象空间”、看的“生命图景”等,决定着作者所能看到的荷花的全部情趣和意象。引领学生先去感悟“怎样看荷花”而非“荷花”,用意正在于此。而“怎样看”的唤醒,则是对模糊隐约的“看”的一种生命意识的放大和特写,我们说,精神的触角愈是细腻、准确,话语的表达就愈是具体、传神。」

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前后巡视。)

师:(在巡视中插话)哪些地方、哪些段落让你体会到他是这样看荷花的,找出来可以再读

一、两遍。

生:(自由选择段落朗读。)

师:老师在巡视中发现,俞××同学读得特别投入,咱们先请她来交流交流。你读了课文之后发现,那个“我”是怎么样看荷花的。生1:我觉得他是在有滋有味地看荷花。

师:有滋有味地看荷花。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1:(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师:作者是有滋有味地看荷花,你呢,是有滋有味地读荷花。还有谁也想有滋有味地读读这段话?

生2:(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师:谁听出来了,他有几个词语读得特别有滋味?

生3:雪白的衣裳,微风吹来,翩翩起舞,还有随风飘荡,我觉得他读得特别好 师:愿意见好就学吗?好!咱们一起来欣赏欣赏他的朗读。

生3:(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诗意语文从来都不回避“训练”。没有训练,就不可能有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处理“训练”的方式和艺术。就“训练”而言,大体存在三种表现:一种是教师没有训练意识,学生没有训练的经历和感受,我们称之为“无训练”;一种是教师有训练意识,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在接受训练,我们称之为“有训练”;还有一种是教师有训练意识,但学生却在不知不觉中经历训练过程,我们也称之为“无训练”。但谁都清楚,此“无训练”非彼“无训练”也。诗意语文追寻的是一种隐藏了训练意图的“训练”,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训练”,是一种在整体语境和课境中的“有机训练”。」

师:嗯!连老师都被你读得想翩翩起舞了!好!他们几位体会到了有滋有味地看荷花,你们呢? 「“他们几位体会到了有滋有味地看荷花,你们呢?”这看似信手拈来的一句话,实乃是一种“个性化解读意识”的尊崇和唤醒。」

生4:我觉得他不光是有滋有味地看,也是如痴如醉地看荷花。师:哪儿让你体会到了如痴如醉?

生4:(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师:哪儿看出他痴了,他醉了?

生4:他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而且在翩翩起舞。

师:人成了花,花成了人。这不就是如痴如醉吗?来,咱们一起跟着作者再痴一回、醉一回,好吗?

生:(齐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师:太好了!除了这段话,谁从别的地方发现了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 生5:我从第二段中发现,他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

师:读给大家听听,咱们一起体会体会,他是不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

生5:(朗读)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一段话生字多、新词多,非常难读,是不是?你们自己先练读练读这段话,争取读正确、读流利。生:(自由练读这段话。)

师:谁有信心读好这段话?谁有?老师期待着你自信的小手——

生6:(朗读)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不简单呐!每个字都读得那么清晰、那么准确,为她的自信和水平鼓掌。(掌声响起。)向她学习,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生:(齐读)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真好!刚才他就是从这段话中发现,作者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何以见得呢?何以见得作者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呢? 生1:因为他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生2:因为他连花瓣儿中的小莲蓬都发现了。

生3:因为他不但注意了荷花,还看到了挨挨挤挤的荷叶。生4:因为他对每一种荷花都做了仔细的观察。

师:说得好!作者对每一种荷花都做了很仔细的观察。现在老师来读一段话,看看从中你能发现作者是在怎样看荷花的?(朗读课文)“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好!你发现了什么?

「既是一种隐藏着训练意识的范读,又是一种课堂节奏的调整。针对“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讨论,已有学生谈到了“有滋有味地看”、“如痴如醉地看”、“仔仔细细地看”等三种个性化的感悟。这三种感悟的呈现方式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学生先汇报感悟结论,再朗读相关语段,最后说明得出这种结论的理由。但“文似看山不喜平”,课要有变化,合理适度的变化就是一种节奏。行课至此,教师先读出一段话,再让学生谈谈感悟,就是一种节奏调整的体现。“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意语文,就课的诗意而言,节奏就是它的灵魂。没有节奏的课,就是没有诗意的课。」

生1:我觉得作者也是仔仔细细地在看荷花。

生2:我觉得作者是带着想象在看荷花。因为他把一池荷花看成了一大幅活的画,还表扬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生3:我觉得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看荷花的。他看任何一朵荷花都觉得很美。生4:我觉得作者也是津津有味地在看荷花。

师:说得都很有道理。对课文,不仅要说得好,还要读得好。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5:(朗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师:谁还想读?想读的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师:其实,我更想说,你们的本领也真了不起!你看,才读了几遍课文,就读得这样准确、流利,还能读出自己的感情了。读了几遍书,我们体会到文章里的那个我,他是在认真地看荷花,仔细地看荷花,想象着看荷花,身临其境地看荷花,如痴如醉地看荷花,有滋有味地看荷花。是吧?这样看荷花那才叫美啊!我想,看荷花是这样,读荷花更需要这样。就这么仔细地、投入地、有滋有味地来读,先读一读二、三两个自然段,好吗?一边读一边找,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体会体会,这句子美在什么地方。生:(默读,找最美的句子)

师:我发现同学们在书上划了很多,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很美,那个句子写得也很美。是不是?咱们交流的时候,就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那个句子挑出来,先读给大家听,然后说说你觉得这个句子美在什么地方,好不好?

生1: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师:美在哪儿呢?

生1:“碧绿”,“大圆盘”,我觉得写得都很美。

生2: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花骨朵儿好可爱的。

生3: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很美:“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我觉得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写出了每一朵荷花的美丽。生4:我最喜欢这句话:“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师:那么多的句子,为什么最喜欢这个句子? 生4:因为我特别喜欢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

师:噢,你是喜欢那个小莲蓬呀,而且还是嫩黄色的,是不是啊?雪白雪白的花瓣儿,跟嫩黄嫩黄的莲蓬配在一起,真的很美!

生5:我觉得这句话最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成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他是用幻想的方法来看这一池荷花。

师:他是展开了自己的想象,把它看成是一大幅活的画。画是活的,谁见过?嗯,这句话是写得挺美的,我也有同感。老师也来读个句子,你们体会体会,这个句子美在哪里?(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句子很简单,不仔细品味,你是很难发现它的美的。

「既是一种节奏的调整,也是一种顺势而为的重点楔入。已经有五个学生谈了对五句话的审美感悟,该是调整节奏的时候了。我们不难发现,前面五句话的解读都是一种浅尝辄止式的对话,而深入开掘式的对话则从眼下拉开了帷幕。这也可以算是一种“背面敷粉,欲扬先抑”的节奏处理艺术。前五句无疑是在为这一句的闪亮登场造势、蓄势,而这一句的“千呼万唤始出来”,会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此句大有来头,需要仔细理会。」 生1: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生2:我也觉得“冒出来”很美,让我感觉到荷花长得很茂盛。生3:我也认为“冒”很美,就是说荷花正在拼命往上长。

师:好!既然大家都觉得这个“冒”字很美,那我们就来好好的体会体会。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1:露出来。

生2:钻出来。

生3:长出来。

生4:顶出来。生5:穿出来。

生6:伸出来。

师:但是,你们说的这些字眼作者用了没有呢?没有!尽管意思差不多,但作者什么都没用,就用了这个“冒”字,是不是?为什么?为什么呢?(学生都没有反应。)不着急,好的字眼,美的字眼,是需要用时间慢慢去嚼的。这样,你们先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你觉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找一个字代替,不难!难的是懂你的气质和神韵。从这一刻开始,对荷花的感悟已经进入了一种拟人化的解读。荷花正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精神伙伴甚至自己精神的一个影子。」 生:(自由朗读)

师:谁嚼出“冒”的味道来了?你觉得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叫冒出来。生1: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不是很慢地长。师:迅速地长出来。好,这是你的感觉。生2:悄悄地钻出来。

师:悄悄地长出来。有点害羞的味道,嗯,这是你嚼出来的味道。生3: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师:争先恐后地长出来。这一朵急着要长出来,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谁也不让谁。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荷花的一种心情,什么心情? 「四两拨千斤。轻轻一拨,将学生的精神触角由对荷花外形的揣摩深入到对荷花内心的体验。」

生4:急切的心情。

师:冒是怎样地长?冒是急切地长。

生5:迫不及待的心情。

生6:非常高兴的心情。

生7:非常激动的心情。生8:欢天喜地的心情。

师:太好了!迫不及待地长,兴高采烈地长,非常激动地长,欢天喜地地长,这就是冒出来呀!你们还有别样的体会吗?

生9:心花怒放地长出来。

生10:快快乐乐地长出来。

生11:亭亭玉立地长出来。师:是啊,同学们,作者不用“长”、不用“伸”、不用“钻”,就用了“冒”这个字眼。为什么?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想不想看一看这样冒出来的荷花?

生:(齐答)想!

师:(播放课件,随着音乐和画面,教师旁白)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那么急切,那么激动,那么争先恐后,那么心花怒放。看看这一多,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白荷花们仿佛想说些什么?仿佛又想做些什么?

生:(欣赏摇曳多姿的荷花。)师: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请写在练习纸上。生:(音乐响起,学生独立写话。)「又一次典型的语文训练。但是,当这种训练被安顿在情境交融、春风化雨的课境中时,谁也不会怀疑这更是一种学生自觉的精神诉求。精神境域的拓展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共同演奏出一段和谐的生命交响曲。」

师:白荷花们,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你想做些什么?

生1:(读话)我是一朵美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让前来观看的游人们更早地看到我美丽的面孔。

生2:(读话)我是一朵洁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骄傲地说:“瞧!我长得多美呀!”

生3:(读话)我是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穿着洁白美丽的衣裳,穿着碧绿的裙子,在随风飘舞。师:荷花仙子来了!真是三生有幸啊!(笑声)

生4:(读话)我是一朵招人喜欢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要跟别的荷花比美,你们谁也没有我这样美丽动人。

师:我欣赏你的自信!自信的荷花才是美丽的荷花。

生5:(读话)我是一朵姿态万千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我终于长 生6:(读话)我是一朵快乐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夏天可真美,我也要为夏天添一些色彩。”

「花不异人,人不异花;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因了花而充满生命的情趣,花因了人而彰显精神的高贵。好一个“花人合一”的境界!」

生7:(读话)我是一朵孤独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多想找几个小伙伴跟我一起捉迷藏啊!师:谁想跟这朵荷花交朋友?

生:(纷纷举手。)

师:不孤独,孩子,不孤独。你有朋友,瞧!他们都是你的朋友。

「充满诗意的语文老师,总是敞亮着自己的敏感。“孤独”一说,分明是学生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一种隐讳表达。背后也许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也许是一段寂寞的时光,也许是一种悒郁的烦恼,也许是……教师有了这份敏感,才能有献给学生的真诚的人文关怀。」 生8:(读话)我是一朵充满希望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希望自己变得越来越美丽,这样我就可以成为花中之王了!

师:同学们,其实呀,每个人的心目中都绽放着一朵美丽的荷花。你们心中有,老师的心中同样也有。(播放视频,随着轻柔的音乐和唯美的画面,老师深情地朗诵——)荷花啊

我只能在诗歌里模仿你的 皎洁 素雅 用含苞欲放的语言 伴你一夏 我要让蛙声 像唢呐一样 大声呱呱

我要叫醒那些叫做泪水的 露珠

和你一起告别晚霞 荷叶 绿水

那是没有尽头的夜晚 荷花啊 我要送你回家 回到你我 秋天那边 繁华褪尽的家 荷花啊 你原本就是因 皎洁 素雅 而从池塘的古诗中 出韵的 光华

(掌声,下课。)

宋代词人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道:“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他用“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十个字来总括洞庭的秋色之美,由实而虚,发挥词境的张力,试图让读者超越自己文字描写的拘囿,更自由地去想象、去领悟洞庭的秋光秋色,真是神妙之章。

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荷花》一课,恰如这“表里俱澄澈”的洞庭秋色,让人悠然心会,却难言妙处。然妙处虽难言,却总有一种萦怀的感动驱使着我要去表达、去倾诉、去描摹。王老师的《荷花》一课,上得美仑美奂、情趣盎然。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去发现、感悟荷花的美,将荷花拟人化、生命化、情态化,进而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荷花的美,可谓怎一个“美”字了得。

一、在呈象感形中悠然心会清代理论家叶燮就“意会”的机制总结过这样三句话,“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会“荷花”之神韵,首先须将抽象的文字通过外在的媒体和内心的视象转化成鲜明可感的画面。面对画面,学生凝神注目、忘我玩索,久之,必能感悟荷花之美妙神韵。而王老师的教学,正是遵循着这样的机制:

师:今天咱们上《荷花》这篇课文。哪些同学看到过荷花?看过的请举手。还真不少,还想不想再看看荷花? 生:(齐答)想。

师:好!咱们一起来欣赏。看完以后,大家再来交流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师:(播放荷花的课件。)

生:(欣赏课件。)

师:都陶醉了,是吧?来,跟大家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生1:我看到了美丽的荷花。

生2:我看到正在开放的荷花,还没有开放的荷花,和全部开放的荷花。

师:你看到的是各种形状的荷花。

生3:我看到了白色的荷花。

师: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颜色。但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为荷花的颜色换上一个美美的词语?

生3:雪白的荷花。

师:雪白,哦!比普普通通的“白色”这个词可美多了。要是再加一个雪白,那就更美啦!

生3: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师:听!多美的一个词语。也只有这样的词语,才配得上荷花呀!

生4: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荷花。

生5:我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

师:好一个“千姿百态”!比刚才老师说的那个“各种形状”要强一百倍!

生6:我看到了绿油油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托着美满的荷花。

师:好花要有绿叶衬啊!你不但关注了荷花,还注意到了碧绿的荷叶,看得真够全面的。

生7:我看到刚开的荷花露出嫩黄色的小芽。

师:噢,那不叫小芽,叫小莲蓬。(板书“小莲蓬”,组织学生正音。)谁还有话想说吗?

生8:我看到了亭亭玉立的荷花。

师:“亭亭玉立”,太好了!请教一下,这个词语你是从哪儿学来的?

生8:从课外书上。

师:好!只有做个有心人,哪儿都能学到语文。

面对荷花的生动形象,学生陶醉了、沉醉了。是王老师的轻轻唤醒,将学生从恍惚迷离的沉醉中拉回到现实的沉静,让学生在沉静中回味着荷花的情状和韵致。于是,凝视荷花色泽的有了“雪白雪白”的意会,注目荷花丰姿的有了“亭亭玉立”的神悟。学生的悟性和灵性徜徉在言、象、意的水乳交融中悠然心会。

二、在品词悟情中悠然心会

谁也不会否认,“冒”的教学,是本课的一大亮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其神其韵,都在一“冒”字。这是一个看似平常、实则蕴藉极深的文眼,是一口富含精神和意味的文字的泉眼。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像泥鳅一样从你的感觉之手滑落。但王老师毕竟是大家,一句“我也来读个句子大家听一听”,将大家闺秀“冒”的红盖头掀了起来;又一句“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眼”,呼唤出一排以“长”为代表的小家碧玉齐刷刷地站到了学生的眼前;令人击节称奇的却是这一句:怎样地长出来才是冒出来?于是,风情万种的“冒”字在学生悟性和灵性的滋养下诞生了:

师:谁嚼出“冒”的味道来了?你觉得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叫冒出来。

生1: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不是很慢地长。

师:迅速地长出来。好,这是你的感觉。

生2:悄悄地钻出来。

师:悄悄地长出来。有点害羞的味道,嗯,这是你嚼出来的味道。

生3: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师:争先恐后地长出来。这一朵急着要长出来,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谁也不让谁。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荷花的一种心情,什么心情?

生4:急切的心情。

师:冒是怎样地长?冒是急切地长。

生5:迫不及待的心情。

生6:非常高兴的心情。

生7:非常激动的心情。

生8:欢天喜地的心情。

师:太好了!迫不及待地长,兴高采烈地长,非常激动地长,欢天喜地地长,这就是冒出来呀!你们还有别样的体会吗?

生9:心花怒放地长出来。

生10:快快乐乐地长出来。

生11:亭亭玉立地长出来。

师:是啊,同学们,作者不用“长”、不用“伸”、不用“钻”,就用了“冒”这个字眼。为什么?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

在这里,王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并怀着各不相同的心情品读着这个“冒”,这个风情万种的“冒”,这个蓄积着荷花的全部生命力的“冒”。学生的悟性和灵性,同样随着对“冒”的解读一起冒了出来。这不仅仅是“冒”之内涵的领悟,更是师生生命智慧的闪亮展现。

三、在移情入境中悠然心会

《荷花》一课,特别讲究对语境的“意会”。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道:“书画之妙,当以神会”,事实上,语言文字之妙,亦当以神会。此处所言之“神”之“意”,其实就是学生的悟性和灵性。课只有将学生的悟性和灵性都充分开掘出来时,才能进入真正的妙境。而这样的妙境,我们惊喜的在《荷花》一课中发现了。

荷花的神韵,全在一“冒”字。对于“冒”的内涵,王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字面意思的理解和扩展,而是创设情境,放飞学生悟性和灵性的翅膀,让学生直面荷花的精神,抒写内心的意会:

师:(播放课件,随着音乐和画面,教师旁白)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那么急切,那么激动,那么争先恐后,那么心花怒放。看看这一多,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白荷花们仿佛想说些什么?仿佛又想做些什么?

生:(欣赏摇曳多姿的荷花。)

师: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请写在练习纸上。

生:(音乐响起,学生独立写话。)

师:白荷花们,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你想做些什么?

生1:(读话)我是一朵美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让前来观看的游人们更早地看到我美丽的面孔。

生2:(读话)我是一朵洁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骄傲地说:“瞧!我长得多美呀!” 生3:(读话)我是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穿着洁白美丽的衣裳,穿着碧绿的裙子,在随风飘舞。

师:荷花仙子来了!真是三生有幸啊!(笑声)

生4:(读话)我是一朵招人喜欢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要跟别的荷花比美,你们谁也没有我这样美丽动人。

师:我欣赏你的自信!自信的荷花才是美丽的荷花。

生5:(读话)我是一朵姿态万千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我终于长成一朵美丽而漂亮的荷花了,可以让许多游客来观赏我。”

师:将自己的美献给游客,你不但有一个美丽的外表,更有一颗美丽的心灵。

生6:(读话)我是一朵快乐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夏天可真美,我也要为夏天添一些色彩。”

生7:(读话)我是一朵孤独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多想找几个小伙伴跟我一起捉迷藏啊!

师:谁想跟这朵荷花交朋友?

生:(纷纷举手。)

师:不孤独,孩子,不孤独。你有朋友,瞧!他们都是你的朋友。

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种借助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策略,王老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内涵,培养了创造能力。

在这里,我们惊喜的发现,荷花已被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拟人化甚至人格化了,荷花已不在是自然之花,荷花成了学生的心灵之花。我们强烈的感觉到,不是荷花在言说,而是学生自己在言说;不是在言说荷花本身,分明是在言说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体验、悟性和灵性。于是,一朵朵人格的荷花、文化的荷花盛开在学生的纯净心灵中。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暖暖的人文关怀。当一个孩子借着荷花诉说着内心的孤独和烦闷时,王老师的感觉是如此敏锐、如此细腻又如此敞亮,一句“谁想跟这朵荷花交朋友”,仿佛暖日冬阳化开了孩子心灵的冰冻;一句“不孤独,孩子,不孤独。你有朋友,瞧!他们都是你的朋友。”更是给这个孩子以莫大的抚慰和真诚的关切。心灵,从此不再孤独!至少在那一刻!

第五篇:雷雨教学设计王崧舟

篇一:《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王崧舟)《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

王 崧 舟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新大纲也强调指出:要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情感因素,如何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进而抒发自我情感、升华自我情感?

【设计特色】

以读感悟,读中熏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

一、诵读课题,启动情感

用课件呈现题目及丰碑的画面,教师动情诉说:“同学们,这是一座为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高高耸立的丰碑。这座丰碑是由千千万万个为祖国、为朝鲜、为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烈士的英灵筑就的。在这些英灵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学生齐读后,教师引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上来板书。”(估计多数学生会板书“纹丝不动”这个词。)2.教师:“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划一划,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这个词的。”学生快速默读,教师随机点拨,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情。例如:

(l)“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这是从原因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2)“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这是从表现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3)“但是这样一来??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这是从后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4)“为了整个班??没发出一声呻吟。”(这是从结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三、潜心会文,领悟情感 1.教师范读第7、8两段课文:“请同学们也像老师这样,怀着无比崇敬、无比悲壮的心情,深情地读读这两段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深深地打动了你。把这些地方划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会被感动。” 2.对第7自然段中有关内容的点拨。

(l)“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我为什么只能盼望不可能出现的奇迹,难道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的战友吗?我为什么痛苦?烈火不难扑灭却不能会扑,自己明明能救却不能相救,看着朝夕相处、亲如手足的战友被烈火烧灼着、煎熬着、炙烤着,我怎能不悲痛欲绝啊!”(2)“此时此刻,战友的紧张也就是我们的紧张,战友的担心也就是我们的担心,战友的矛盾也就是我们的矛盾,战友的痛苦也就是我们的痛苦。邱少云的生死抉择,牵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撩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情呀!” 3.对第8自然段中有关内容的点拨。

(l)“烈火中的邱少云与千斤巨石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对呀!邱少云和千斤巨石一样,他们都不怕烈火焚烧,都不会挪动一寸地方,都不会发出一声呻吟。但是,请同学们注意千斤巨石是没有生命的呀!而我们的邱少云,他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啊!一个人在烈火烧身的时候,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痛苦啊?”(用课件播放电影片断《烈火中的邱少云》。学生观看。)4.学生交流感受以后,教师引入:“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你觉得怎么读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你就怎么读。”

四、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1.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后教师引入:“战斗结束了,邱少云的战友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用邱少云生前挖坑道时用过的铁锤和钢钎,在陡峭的‘391’高地的石壁上,刻写了一句纪念他的碑文。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你也亲眼目睹了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幕,你会写一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来歌颂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撰写的碑文。3.学生交流以后,用课件呈现:“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教师引入:“同学们,这就是邱少云的战友在‘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这句碑文,是邱少云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情地朗读这句碑文!”(学生起立,齐读。)4.教师高声总结:“同学们,有了这种精神的军队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老师相信,这句碑文,一定会世代相传!这种精神,一定会永放光彩!”

【评点】

由“纹丝不动”这个词语带动两段(第7、8段)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潜心感悟。教师的大胆取舍,为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创造了条件。只有这样让学生从心理上占据主动地位,才谈得上主动阅读、主动感悟和主动评判;语文课堂也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结尾补充“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营造了情感高潮,这种“超文本”的处理,大有情韵在胸、绕梁不散之感。(周一贯评点)篇二: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点评】

篇三:王崧舟去年的树实录教案

王崧舟《去年的树》实录

一.品读“天天”,进入文本

1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这个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愿意来读一读,故事的开头?

(师:声音真响亮,吐字真清楚。)

2.师: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唱、一个听、多好的朋友,多美的画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故事的开头。

(学生齐读故事的开头)

3.师:想一想,鸟儿可能会在什么时候给树唱歌呢?

生:春天、秋天、夏天、清晨、傍晚、难过的时候、高兴的时候„„

师:大家想的都没错,鸟儿可能在春天唱歌,可能在夏天唱歌,鸟儿可能在清晨唱歌,可能在傍晚唱歌,可能在高兴时唱歌,也可能在难过时唱歌。

师:你们刚才的这些想象是从开头的哪个词语中联想到的?

生:天天

师:没错,正是天天这个词让我们在故事开头的时候就能看到那么多的画面。

师: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的开头,注意把“天天”的味道读出来。

(学生齐读故事的开头)

师:是的,一个天天唱,一个天天听。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是一对怎样的朋友啊!我们看:(配乐)

当太阳露出笑脸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树叶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大树孤独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大树悲伤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大树无聊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就这样,一个天天唱,一个天天听。这是一对多么好的朋友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象,看着眼前的画面,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

(学生齐读故事的开头)

师:同学们,从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了树和鸟儿之间是一份怎样的感情?

生:真挚的感情、如火的感情、深厚的感情、师:是的,这是一份多么友好,多么真挚又多么深厚的感情啊!

师:我们把“深厚”这个词写下来,你可以在天天旁边,注上“深厚”这两个词。(板书:深厚)

师:森林里一定有千万棵树,鸟儿却单单为这棵树唱歌;这棵树长地-------?谁来读一读? 生:树长得特别高大,特别强壮。(生说师板书特点)(健壮)

师:谁能接着往下写,好像-----------?(树长的特别高大,特别强壮,好像---------?(守卫森林的战士))

师:森林里也一定有千万只鸟儿,树却只喜欢听这只鸟儿为他唱歌,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儿呢?

生:特别可爱、特别美丽。(生说师板书特点)

师:谁能接着往下写,好像-----------?(好像森林里的歌唱家、好像一位仙女)

5.师:好的,现在我们从新讲述这个故事的开头。大家看,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特别----,好像-----。鸟儿长得特别------,好像------。就这样,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喜欢这个开头吗?(喜欢)为什么?

生:因为写了鸟儿和树的特征。所以这个开头读起来就比较-----?(详细、生动)

师:大家看,这是我们大家经过加工、想象形成的一个新的开头。读起来,大家都觉得特别详细、特别生动。让我们再一起美美的读一读这个生动、详细的开头。

(生读加工后的开头)

师:多好的开头,但是,我们这个故事的开头,并不是这样写的。写了树的高大吗?写了树的强壮吗?写了鸟儿的可爱吗?写了鸟儿的美丽吗?(生答没有,师擦去词语)师:原来,我们这个故事的开头对树和鸟儿的外貌只字未提。大家认为故事的这个开头和我们一起加工创造的开头比那个生动、形象?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本文中的这个故事的开头,来品品他带个我们的味道。

(学生齐读故事的开头)

师:毫无疑问,和我们加工想象的故事开头比,这个故事的开头就比较---?(普通、平淡)

这样的开头,就显得比较平淡。(板书:平淡)你可以在故事的开头写上“平淡”这个词。

师:这样的开头,好像比较平淡,那么故事往下讲的时候还是这么平淡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故事的结局又是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品读对话,体会情感 1.师:考考大家,《去年的树》这个故事中一共出现了五个会说话的人物,谁还记得吗? 生:树、鸟儿、门、树根、小女孩。

师:这就是故事中五个会说话的人物,故事就是在这五个人物之间展开的。我们先来看看树和鸟儿之间的对话。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对话)

师:接下来的对话发生在鸟儿和树根之间。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对话)

师:接下来的对话发生在鸟儿和大门之间。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对话)

师:最后的对话发生在鸟儿和小女孩之间。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对话)

师:大家看,故事中一共出现了五个人物,这些人物之间都是通过对话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五个人物,四次对话,构成了这个童话最主要的内容。2.分角色朗读。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五个人之间的对话,怎么读呢?我们来分一下角色。师:谁愿读鸟儿的话?好,请你读。老师有一个小小的提醒,鸟儿的话是最多的,鸟儿的感情起落也是最大的,要注意哦。

然后要找一颗树,谁愿意做树?请这一列的同学读树。

接下来是树根,请这一列的同学来读,好吧!再往下就是门先生了,门先生就请这一列的同学来读。

最后一位是谁?小女孩就请这一列的同学来读。

任务分完了,可以开始了吗?(可以了)不可以,为什么?(还有旁白)我来读旁白吧。

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开始。

(分角色朗读)

师:读得都挺好,然而有一个小小的遗憾,不知道你们听出来了没有?在刚才的分角色朗读中有一个人没读好。谁呀?(旁白)惭愧呀!旁白读的一点感觉都没有。不过,换成你们来读也读不好,因为这旁白没办法读。但,老师知道你们是有经验的人,你们一定知道怎么样的旁白,我们读的时候会有感觉的?我们先回忆一下,大家看,这是我们前面学到的一个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中的人物旁白。(出示《巨人的花园》片段)朗读片段。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谁来读?(你生过气吗?)我们一起生下气,齐读。很有生气的味道。大家发现没有,刚才大家在读这句旁白的时候有一个词一定帮了你大忙了?哪个词?(很生气)有了很生气,脾气就上来了,嗓门就大了。

我们来看第二句,谁来读?(指生读)你瞧,刚才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旁白中也有一个词在提醒你,你该干什么了?(该发脾气了)该发脾气了,于是脾气又上来了。

最后一句,我们一起来读。注意巨人是大声斥责。预备起。我知道正是旁白中的那个大声斥责帮了你,让你找到了感觉。所以,你们知道怎样的旁白读起来有感觉? 生:有形容词(形容心情的。形容表情的,形容感情的。)

师:把形容心情的、形容感情的、形容表情的词加上去,读起来就会有感觉了。但是,咱们看《去年的树》,树对鸟儿说,有表情吗?鸟儿说,有心情吗?所以说,我这旁白没办法读好。怎么办?(加一加形容词)

师:咱们琢磨琢磨,这些人物在对话的时候心情如何、感情如何、表情如何,然后把这些形容词添加进去,然后完成练习二。

2.师:看到大家已经端端正正的坐好了,说明大家已经体会到了他们应该有的心情、表情和感情。

师:让我们一起重新走进《去年的树》这个故事。我们一起再一次加工和创造这个故事《去年的树》。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我们的鸟儿必须要飞到遥远的南方去过冬。一对朝夕相处的朋友,一对形影不离的朋友就要分开了,想一想,这时候,树的心情怎样?鸟儿的心情又怎样?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依依不舍、恋恋不舍)

师:是的,此时此刻,树是依依不舍,鸟儿是恋恋不舍。这两份感情是想通的,因为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师:当寒冷的冬天快要来临的时候,当这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快要分手的时候,他们还有可能怀着怎样的感情呢?请你读。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难过、恋恋不舍)

师:这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就要分手了,当然是难过的、恋恋不舍的。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别样的感情?请你读。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伤心、郑重)

师:鸟儿是郑重的,那就意味着鸟儿对树做出的承诺是非常认真的、是毫不犹豫的。师:这就是树,这就是鸟儿。在他们分手的时候,一个依依不舍、难过、伤心。一个恋恋不舍、回答郑重,其实也一样的难过、一样的伤心。

师:现在我们一起怀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他们之间的对话。我读旁白,大家读人物之间的对话。准备: 师:日子一天天的过去,鸟儿以为可以永远这样快乐的给自己的好朋友---树唱歌。然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了,我们的鸟儿必须飞回遥远的南方去过冬。就这样,这对好朋友不得不分开了。只见大树依依不舍的、难过的对鸟儿说(生读大树的话),鸟儿恋恋不舍的、郑重的说(生读鸟儿的话)。说完鸟儿飞向了遥远的南方。

师:于是,我们的树开始了一个冬天的漫长的等待。大家看,北风呼呼的吹来。大家看,大雪纷纷的落下来。森林里一片死寂。我们的树就在寒风中,就在大雪中,耐心的等待着。等待着春天的到来,等待着好朋友鸟儿的回来。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虽然是寂寞的、虽然是冷清的,然而,树的内心是温暖的。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指生读对话)

师:是的,心中有这样的约定,有这样的期盼。于是,他就变得温暖了。

师:这是两个好朋友心心相印的约定,就这样,他们怀着各自的约定,开始了一个冬天的漫长的等待。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鸟儿和树根的对话,板书:焦急、惶惶不安、迫不及待、心急如焚„„)

师:树根告诉她,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这时,鸟儿傻了。他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告诉自己必须找到树。他知道她和树之间是有约定的,此时此刻,这个关于春天的约定如此真情的、强烈的在她耳边回响起来。

引读——(树和鸟儿的约定)

师:鸟儿知道,树一定在某个地方等着自己,于是鸟儿不顾劳累,飞向了山谷,飞向了山谷中的工厂,落在工厂的大门上。此时,鸟儿的心情又是如何?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忐忑不安)

师:她多么希望,她的好朋友树出现在她的眼前啊。她多么希望再为好朋友树唱起去年的那首歌。然而,门先生告诉她,树啊已经被切成细条条儿做出火柴卖到村子里去了。此时,鸟儿的耳边又一次响起了她和树关于春天的约定。而声音变得越来越微弱了。指名读——(树和鸟儿的约定)

师:这声音刺痛了鸟儿的心,她告诉自己不管好朋友在哪,一定要找到他。她飞呀、飞呀,在夜幕降临时,她飞到了村子里,飞到了小女孩的家里。

下载王崧舟《荷花》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崧舟《荷花》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灯光教学设计 王崧舟

    灯光 王崧舟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关心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2、学习生字词。3、有感情读文。 教学......

    王崧舟丑小鸭教学设计

    篇一:《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王崧舟) 《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王 崧 舟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设计特色】 【教学......

    王崧舟教学设计鸬鹚

    王崧舟教学设计——《鸬鹚》 [设计依据] 《鸬鹚》系浙江省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1课,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郑振铎先生。课文从命题上容易被人误解为是一篇......

    王崧舟教学实录

    王崧舟教学实录——《只有一个地球》 第一课时 师:美国有家世界著名的杂志《时代周刊》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哦?它是在美国发行的,是英文写的(众笑)它每年都评出一位新闻人物,评出......

    王崧舟教学实录

    王崧舟教学实录——《威尼斯的小艇》 执教者: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 评课人:特级教师钱正权 师:同学们很精神。 生:老师很精神。 师:同学们,我们看黑板,读一读课题。 生:威尼斯的小艇......

    王崧舟教学实录

    笑谈《草船借箭》的智慧 【观点】 诗意语文是自由对话的语文。自由对话,首先要致力于课堂自由文化的建构。自由文化的建构,我们认为有以下一些要义:一、师生、生生之间在人格上......

    王崧舟老师的教学设计

    篇一: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案十一月十七日上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王崧舟老师在河南商业学校作了一节语文展示课,现将他的课堂实录传上,供大家学习......

    鲸教学设计王崧舟(5篇模版)

    篇一:《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王崧舟) 《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王 崧 舟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新大纲也强调指出: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