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秦始皇统一六国》教学设计
《秦始皇统一六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设计
1.知识目标:掌握秦统一六国,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等重要概念,掌握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梁两项古代伟大工程。
2.方法和能力目标:收集历史上有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提高阅读有关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归纳“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等问题。
利用地图;教具,投影仪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比较历史时间,人物和方法,提高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二、教学重点
秦统一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焚书坑儒。
三、学法,教法,教具
学法:讨论归纳教法。学具:挂图,幻灯机,实物。
四、教学过程
(一)提问:我在这节课讲秦朝,秦始皇,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呢?今天还有什么痕迹呢?(同学的回答略)
(二)简要回答商鞅变法,讨论归纳“秦完成统一的原因”。(同学的回答略)
引出秦统一六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三)新课内容
1.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秦灭六国(板书)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东方六国更无力抗秦。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都城咸阳。
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让学生看书李白诗句和《秦灭六国顺序表》)
(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板书)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灭六国,完成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完成了统一后,又为巩固国家统一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
专制集权同志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B.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C.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
2.(板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从文化,经济上巩固统一)
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不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让学生看书中插图)
措施:(1)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出现隶书)。
(2)在全国统一后使用圆形方孔钱。
(3)统一度量衡。
意义:有利于巩固政治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3.焚书坑儒(板书)
难点:“焚书坑儒”的处理:(讨论法)问:人们的思想是最不容易统一的,秦始皇是怎样做的?你赞成他的做法吗?大家可以通过时光隧道替秦始皇出主意。
(1)当时旧的思想意识,分邦建国的传统仍具有巨大的历史惯性,反映了社会保守势力还有广泛市场,镇压敌对势力,加强思想控制从维护秦的统一和专制集权统治,则势在必行。
(2)秦始皇采用焚书坑儒,极其粗暴野蛮地破坏文化手段,来维护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威,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
4.匈奴的崛起和秦长城的修建(板书)
让学生看《修怒的崛起》《公元前3世纪匈奴南下形势》图,展示有关长城;兵马俑;灵渠的图片,把握基本的学史方法。介绍秦长城情况(讲孟姜女的故事)。看《秦朝疆域》长城的位置,起止点。
问:同学们;关于长城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5.越族地区的开发(板书)
秦统一后,征服越族地区,设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50万人到那里戍守,为解决交通问题,开凿灵梁,沟通湘水和漓水,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介绍灵渠修建方法)。
小结:秦始皇的功绩不但是他统一全国,更在于他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活动与探究
(师)学习这一课,自始至终都涉及到一个重要人物――秦始皇,关于对秦始皇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纷,褒贬不一,现在同学们就是历史学家,你们看应如何评价他?请同学们合作讨论,中心发言人要把你们组的观点整理好。
(讨论 发言略)教师归纳并评价。
(责任编辑:张华伟)
第二篇:第12课 《秦始皇统一六国》优秀教案
第12课 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古代史第一册)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长平之战。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建立专制集权统治和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焚书坑儒。匈奴的崛起。修筑万里长城。开凿灵渠。秦的疆域。
2. 思想认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专制集权统治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方法:历史结构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战国时期为什么秦国由弱变强?
导入新课 战国七雄长期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安定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讲授新课
一、秦灭六国
公元前260年 长平之战―――东方六国更无力抗秦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都城咸阳。
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 1 的愿望。
(让学生看P70李白的诗句和《秦灭六国顺序表》)
二、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完成了统一后,又为巩固统一制订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
专制集权统治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①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 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③ 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政治上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从文化、经济上巩固统一)
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不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让学生看P71插图)
秦始皇统一的措施:
① 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又出现隶书。)
② 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③ 统一度量衡。
意义:有利于巩固政治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四、焚书坑儒
(让学生阅读P71-72内容)讨论“怎样看待焚书坑儒?”
① 当时旧的思想意识,分邦建国的传统仍具有巨大的历史惯性,反映了社会保守势力还有广泛市场,镇压敌对势力,加强思想控 2
制以维护秦的统一和专制集权统治,则势在必行。
② 秦始皇采用焚书坑儒,极其粗暴野蛮地破坏文化的手段,来维护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威,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
五、匈奴的崛起和秦长城的修建
看P72《匈奴骑兵铜像》、《公元前3世纪匈奴南下形势》
介绍匈奴的情况
秦统一后,派大将蒙恬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政府还移民戍边。
为抵御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介绍秦长城的情况(讲孟姜女的故事)(看P73《秦朝疆域》长城的位置、起止点)
六、越族地区的开发
秦统一后,征服越族地区,设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50万人到那里戍守,为解决交通问题,开凿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介绍灵渠的修建方法 梯级运河的滥觞)
七、秦的疆域
讲清四至(看《秦朝疆域》图)。人口2000万,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小结:秦始皇的功绩不但是他统一全国,更在于他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作业:P741-3题
第三篇:千秋功过秦始皇教学设计
千秋功过秦始皇
时间:2015-4-24 地点:高二(2)班教室 授课人:李凤芝
一、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策略和过程,评价秦始皇个人在结束分裂、实现统一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2.列举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和后世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3.通过对秦始皇基本史实的掌握,学会客观科学地分析秦始皇以及其他历史人物的功过。感受秦始皇励精图治、波澜壮阔的一生。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主要措施; 2.难点:专制集权的措施和作用。
三、教学方式及课时
1.教学方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教学方式。2.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成长的道路上到处充满着艰辛,有的人将困境化为坚定,有的人却在困难中郁闷,在等待中死亡,那么在春秋战国那个动荡的年代中,秦始皇是在等待中死亡呢?还是将困境化为坚定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秦始皇。
(二)讲授新课
1.自主学习情况反馈一 ——进行小组评价,提出希望
(1)大多数同学预习认真,书写规范,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优秀小组: 优秀个人:
(2)但也有个别小组及组员敷衍了事,将课本作为寻找答案的工具,将完成学案看成是应付检查的差事,字迹潦草,不求效果。
诸如:(提出批评)
(3)希望表现好的同学再接再厉,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勇往直前。2.自主学习情况反馈二 ——疑惑问题反馈
反馈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学案问题、教材问题、疑问问题:(预设,老师改学案之后可作进一步调整)并通过独自思考、对学、质疑、对抗等方式解决问题。(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概括不全。
(2)秦始皇为了加强专制建立了哪些制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又建立了什么制度?(3)与分封制相比,秦建立郡县制有何好处?
(4)为什么说三公九卿制的建立有利于加强皇帝专制?(5)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目的是?
3、自主学习落实和效果检测:
通过自主学习和问题反馈,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落实基础,在落实基础的基础上,设置有关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试题,进行检测,摸清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材料一 李白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天生)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收尽天下兵器,铸成十二铜人)函谷正东开。”
(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颂扬了秦始皇什么业绩?此业绩的完成意义何在?诗中刻画了秦始皇怎样的形象?请你根据诗意用三个以上的成语来形容。
材料二:秦始皇记功石刻中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2)为了确保“一家天下”的政治局面,秦始皇有哪些重要的制度创新? 4.合作探究,方法总结
材料一:秦之毒天下而之,阿房也,骊山也,行游无度而诛杀不惩也。”„„秦之得天下于力战,民未休息,而筑戌之役暴兴,则民怨起。——(王夫之《读通鉴论》第五卷)材料二: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时下,我们对秦始皇是少骂一些,还是少赞一些?从历史学上来说,这不是个问题,只要把史实考证清楚,当赞处则赞,当骂处则骂就是了。„„但从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以为还是少赞些为好。因为,我们要建设先进文化,就必须与韩非、秦始皇的那一套专制主义政治文化彻底决裂。所以,我说对秦始皇要少赞。——2007年第6期《随笔》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王夫之以什么观点看待秦朝灭亡的?(2)材料二中,毛泽东为什么肯定秦始皇?(3)材料三评价秦始皇的基本倾向是什么?据材料三说明其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方法总结)的认识。
(1)公布探究任务和要求
(2)小组讨论、展示、点评、总结答题技巧 5.情感升华,我的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怎样的体会,学生畅所欲言
6.总结本课,总结知识,总结方法,总结学生上课的表现。
结合史实,谈谈你对秦始皇
第四篇:《秦始皇兵马俑》教学设计
《秦始皇兵马俑》教学设计 咸阳市淳化县马家中心校 马青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合适的方法理解“享誉世界”、“举世无双”、“鸟瞰”、“绝无仅有”、“惟妙惟肖”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说明事物常用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并能根据图片学习课文第4、5小节的写作方法进行想象写话。
过程与方法
利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料,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解读、模仿来理解秦陵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1、领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2、学习作者通过观察展开联想来展示兵马俑鲜明的个性特点的写法。教学难点
根据所给图片学习课文的写法进行想象写话。教学方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1.谈话引入(课件1)
1974年3月29日,在我国陕西西安临潼西扬村的农民在挖井的时候发现了一支沉睡了千年的地下军队,我们一起去看看(播放录像。《秦陵兵马俑》挖掘过程的视频)
2.板书课题:这支地下军队的发掘震撼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就是秦兵马俑(生齐答师板题)秦陵指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而俑是陪葬秦始皇的陶制人像,所以它是单人旁,(齐读课题)
3.师适当说明
“古人认为人死了但人的“灵魂”却不会死,他们相信自己在活着的时候享受的优裕生活,可以在用“随葬”的方式带到“阴间去”所有也就有了“随葬”的风俗了”。
在“始皇帝”统一中国前,中国还是在“奴隶社会”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奴隶主死后,都要用“活人”也就是“奴隶”来陪葬。但到了商代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渐渐获得了人身的自由,“奴隶”的陪葬就改成了用“佣”代替“活人”的方式来进行,到了唐代佣的“随葬”就逐渐衰落,到了清朝初年就逐年消亡,改成了用“纸偶烧毁”来替代“随葬”,可以说用“佣”随葬风俗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出示学习建议,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划出文中概括介绍兵马俑的句子。
2、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件2)(1)。指名选择多音字的注音。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着短甲 撒开四蹄 战车千乘 惟妙惟肖(齐读多音字所在词语)(2)交流课文中概括介绍兵马俑的句子。(课件3)
A.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出土,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理解词语“举世无双”、“享誉世界”
这两个词作者用在一个句子里,是不是重复了?(没重复,举世无双的意思是是世界上只有这一个没有其他的,享誉世界是世界上都知道它的名字)(作者在这用这两个词就是说为了说明秦兵马俑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很高的。看来作者把这两个词同时用一个句子里是有意而为之,齐读这个句子)
还找到了哪个句子?(课件4)
B.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1.问:这个句子写出了秦陵兵马俑的哪两大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同时还用了一组关联词把这两个特点连起来
板书: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找关联词、引读。(不仅、而且)2.学习过渡段,生书上批注。写规模宏大是课文哪几小节内容,(2小节)写它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又是哪几小节内容? 这个句子不仅概括了第2小节的内容还概括了4—8小节的内容,这样的句子我们把它称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发现没有这句子单独成段,这样的我们把它叫过渡段,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可以运用这样的过渡段。
C.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课件5)
这句话中“绝无仅有”和第一段中的哪个词对应?(举世无双)秦兵马俑绝无仅有的是——它“惟妙惟肖”,的模拟军阵的排列。齐读句子
3、总结文章结构。
作者开头写秦兵马俑举世无双,是()的珍贵历史文物。A句子(引读),接着具体描写了兵马俑不仅(),而且()()B句子。最后作者再次赞叹道: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的。C句子(齐读),这在写作结构上叫 “总-分-总”(批注)
三、研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感受秦陵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古代的雕塑家们把兵马俑雕得像活的一样,高明的作者又把他们写活了,我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它们读活呢?让我们一起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自读第2小节,边读边找出作者是如何写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
1、学生自读、自悟。
自由读第2节,找出相关语句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课件6)(1)、作者通过什么写出了兵马俑规模宏大
20000 五十 八千(和学校学生数;年级学生数,班级学生数作比较)”这些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230 62 14260 六千(批注“列数字”)
问:“20000平方米”有多大?引导学生读课文找答案。(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批注打比方)与教室面积相比较,让学生动笔做除法,算出大概是教室的多少倍,闭眼睛想象教室面积的10倍,20倍,30倍,50倍,100倍,150倍,200倍,250倍,300倍,350倍,400倍,450倍……能看到边沿吗?能想象到有多大吗?” 兵马俑真是——规模宏大(2)作者还通过什么写兵马俑规模宏大?
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经盖起了一座拱形大厅(批注“举例子”)(3)、理解“鸟瞰”
我们从高处往下看的时候,你会觉得下面的东西很小,可现在你发现没,站在一号坑往下看,引读(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真像)兵马俑真是——规模宏大
(4)、齐读第2小节。
(二)感受“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课文中给我们介绍了多少类型的兵马俑
1、圈出兵马俑的名称,体会“类型众多”。(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俑)
2、学习将军俑和武士俑的区别,体会“个性鲜明”。这么多类型的兵马俑到底是什么样的的?
(1)读课文4、5小节出示四张图片,讨论、连线哪张是将军俑、哪张是武士俑?你的依据是什么?(身材差不多,衣着不同、神态不同、动作)(课件7)
(2)、将军俑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作者不禁产生了联想: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肩。
3、自由读第4、5节,还有什么发现(作者由观察到的产生了联系)
4、小结写法。(课件8)
作者看到的是泥土做成的冷冰冰的陶俑,正是源于内心的喜爱之情促使了想象产生,使兵马俑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想象,具有神奇的魔力,它赋予了兵马俑生命,使他们活了起来。下面,清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再次走近兵马俑,去感受那轻微的呼吸声,„„(由教师范读“每一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珍贵的艺术珍品”部分。)
在学生充分展开联想,想象兵马俑神态之后,我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段,品析作者的表达方法。(每一句话的前半句均是写实,好像之后都是想象)板书
写作方法: 写实加联想(课件9)
5、练习写话:有的-----有的-------
四、知识迁移,拓展写作。
1、观看录像(除了作者介绍的这几种俑外,还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俑)
2、写作练习(课件10)
选择一种类型的兵马俑,写一段解说词.3、讲评。(课件11)
五、总结
当这支浩浩荡荡的地下军队一下子出现在世人面前时,全世界都震惊了,成千上万的人涌向西安,先睹为快。甚至有人说“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那一行行,一列列的金戈铁马,那么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朝当年兵强马壮,横扫六舍,一统天下,威镇四海的壮观场面,秦始皇兵马俑真不愧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将代表中国,永远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板书设计
19*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写实+联想
第五篇:秦始皇兵马俑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秦始皇兵马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8个绳子,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能用“也许”、“似乎”造句。
4、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⑴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⑵继续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
难点:⑴准确说出第3自然段的写作顺序和作者观察兵马俑阵容的顺序。⑵用“似乎”、“也许”造句。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审清题意,读通课文,给课文分段。
2、初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学习第1、2、3自然段,完成作业本上的第1、2题。
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1、出示课题,在“俑”下加点,提问:“俑”是什么意思?(古时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木偶)再提问:从题目看,你知道文章写什么?
2、简介秦始皇兵马俑的概况。
二、一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
2、划出生字新词;
3、思考问题: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
三、检查一读课文的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
2、了解划出的词语;
3、指名回答问题(一读的思考题)并板书(阵容、神态);
4、完成作业本上第1、2两题。
四、二读课文
1、自由读,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五、三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六、学习第一段
1、齐读。
2、课文一开头就介绍了什么?(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3、让学生知道: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兵马俑博物馆是陈列1974年从秦始皇陵墓的兵马俑坑中发掘的兵马俑的地方。
4、让学生试着概括段意后,再对照课后的段意,让学生明白课后的段意概括的即简洁又确切。
七、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外到内分别写了什么?(镏金大字、大厅)为什么说大厅极为壮观。
3、按由外到内的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厅的壮观。
4、这一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
八、学习第3自然段
1、边默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写兵马俑的军阵的。(用“总分总”的段式,指导学生进行复述。)
2、完成作业本上第6题。
3、结合讲评,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段意。(兵马俑军阵威武雄壮)
九、总结学法,齐读1、2、3自然段。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兵马俑的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能用“也许”、“似乎”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和新词。
二、指名说说第二、三自然段的段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边默读边思考,完成填空,课文是怎样写兵马俑神态的?
①这些兵马俑神态。有的兵俑,,这是久经沙场,屡建战功的;有的兵俑,,这是刚入伍的。
②一匹匹战马,,似乎在倾听雄壮的号角声。
2、引读理解。
这一段作者先总写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再分别写老战士的外貌是(留着胡子),神态是(虎视眈眈,神情十分严肃);写新战士的外貌(束着头发),神态是(一脸稚气);战马的外貌是(膘肥体壮),神态是(竖耳瞪眼)。
①句中“也许”可换成什么词?(或许可能)在句子中表示推测和估计的意思。
②句中“似乎”可换成什么词?(好像)在句子中表示推测,不肯定的意思。
3、齐读第4自然段。
4、概括第4自然段的段意。
5、小结:作者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词语描写了兵马俑的外貌、神态,使我们身临其境,仿佛回到远古时代,目睹士兵和战马的风姿,同时由衷地赞叹起塑造兵马俑的古代艺术家那高超的技艺。
6、用归并法概括第2段段意。
四、学习第3段。
1、齐读第3段。
2、讨论。
①“沉睡”是什么意思?“沉睡了两千多年”是指什么?
②“重大发现”已经说明了这个发现的意义之大,前面再加上“最为”两字说明了什么?
3、概括段意。
五、总结全文,独立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1、指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讲评。
2、同桌互说课文主要内容。
3、做作业本上的第5题。
4、讲评作业,揭示归纳的方法。
六、作业练习
1、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后的讲评。
2、做作业本上第4题。①指名读。
②比较句子,写出带点词语的近义词。
3、指导造句
①“也许”是什么意思?
②造句举例: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想法也许是对的。③试着造句,讲评。④“似乎”是什么意思?
⑤造句举例:前段时间,爷爷病了。经过医生的诊治。爷爷的病似乎好起来了。⑥试着照句,讲评。课后小结:
(本文来自布克网:(www.xiexiebang.com)文学栏目http://www.xiexiebang.com/wen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