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路说课稿
《天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文本特点与地位 《天路》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单元路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天路》是一首歌颂青藏铁路的独唱歌曲,而本文正是其歌词部分。
歌词共有五个小节,第一、二小节叙事描写,写藏族同胞盼望铁路修到家乡,反映藏族同胞对青藏铁路的朝思暮想。而歌词剩下的三节是抒情部分,其中第三节和第五节直抒藏族同胞对铁路的由衷赞美,用形象的语言表达这条铁路的意义。歌词的第四小节抒写的是藏族同胞目睹铁路修建之时的欢欣和喜悦。全文结构清晰,层层深入。
把《天路》作为第十单元“路”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因为它能够把单元目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告诉学生路不仅是沟通不同地域的通道,更可以把两地的人民的心拉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而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结合关键词联想与想象,理解诗句内涵。
2、教学目标确立及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① 知识目标: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作者的感情。因此本文的知识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② 能力目标:结合歌词后面的“青藏铁路简介”和搜集到的材料,感受青藏铁路建设的苦难,理解“天路”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会铁路工人排除万难修建铁路,体绘铁路修成后藏族同胞的欢欣鼓舞的心情。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为:由于全诗感情浓烈,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让学深通过读中感受藏族同胞的快乐。
难点为: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的基础上,拉近文章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文章中能“天路”的双重含义。
二、分析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为我校四(6)班学生。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且该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量和情境感知能力都较为不错。本文虽文字浅显,他们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大部分的理解。但由于课文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见识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激发活跃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适时的引导,是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完善自己的情商一次绝好机会。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我认为好的教学方法既要有趣又要有效,这样才能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收获。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点拨质疑法:这是我采用的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具 体操作我将以存疑——质疑 ——解疑的模式进行。
电化器材教学法:根据教学需要,适时使用多媒体电教室教学平台,直观形象而又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2、说学法
“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本课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这种精神,具体的学法如下:读书入境法。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信息收集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
3、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分五部走。
一、以“路”导入,读题质疑。
二、读文释疑,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感悟“天路”。
四、同唱《天路》,感情升华。
五、记录感言,分享收获。
一、以“路”导入,读题质疑。教学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畅谈熟悉的路,继而让生读课题,引导质疑。这样的教学设计这样做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质疑课题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可以引出本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读文释疑,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质疑之后,教师配乐深情朗读,让学生总体感知课文,明确“天路”就是指青藏铁路。继而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平台,把老师汇总学生搜到的材料而建的学习资料包里的内容调出来,学生既能重温自己寻找的内容,也能共享其它同学甚至老师查到的资料,让学生共同交流汇报对青藏铁路的认识,因为学生搜集资料的角度不一样,搜集到的材料五花八门,所以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仅加深了学生对青藏铁路的理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技术的引入,使课堂容量大大增加。
三、本堂课的关键——品读课文,感悟“天路”。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上一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青藏铁路的认识丰满了很多,读起课文来也具有初步的味道了。继而进入重要教学环节“感悟天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完成这个教学环节,我主要抓住反复吟唱的“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中的“神奇”二字入手,让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怎样“神奇”,根据课文的回答,随机指导朗读,让学生在个人读、小组读、评读,齐读中逐渐加深铁路给藏民带来吉祥、安康、幸福的认识,让学生给青藏铁路起名“团结路”“幸福路”“发展路”“和谐路”学生的思维火花迸发,深化对铁路修建意义的认识。从对铁路的期盼,到目睹铁路修建的兴奋,铁路建成后的喜悦,层层深入,深化中心。接下来的环节是结合资料,感悟“为什么称青藏铁路为天路?”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根据资料,说出因为铁路修在世界屋脊上,海拔高,仿佛修在天上,学生容易忽略的是修路太难,在几乎无法修建的地方修起来这一点,为了把难点解决,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让学深即席查找资料,学生兴致高昂,把施工队面临的困难一一道来,这时,我引入修建风火山隧道一段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从事实中体会困难,一幅幅施工图的展示,让学生体会到施工人员的艰辛付出。学生对“天路” 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抓住这一时机,我组织学生同唱《天路》,在韩红富有感染力的歌声和雪域高原风光视频之下,同学们感情在歌声中升华。最后,我让学生动笔,记录自己的感言,畅谈感言,课堂在同学们的深情交流中结束。篇二:天路课后反思
《天路》说课稿 《天路》是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第十单元第一篇主题课文。这篇课文是新入选的篇目,文本离学生生活比较远。虽然课本提供了《青藏铁路简介》做为补充资料,但仅凭这些文本内容和孩子的生活阅历,是无法深入理解课文的。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借助《青藏铁路简介》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感受的建设者们身上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在课前广泛搜集有关青臧铁路的资料,通过导学让学生认识到青臧铁路的重要意义,以韩红的一曲《天路》导入课文,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这是一条什么路?为什么把这条铁路称之为天路?建设者在修筑青藏铁路时遇到哪些困难?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找出答案,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更多地了解青臧铁路及建设者遇到的困难,在教学中出示了典型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生对建设者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解读文本所需的广阔的知识背景,如补充了青藏铁路的图片,青藏铁路的路线图,补充了几个“世界之最”的图片,这些资料有效地帮助学生感性认识修建铁路之难,理解“天路”的含义,激发孩子的自豪感。一节课下来,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有一些环节还很粗糙,比如教师的评价语等,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注意这些问题并及时、较好地解决。篇三:天路
《天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天路》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单元《路》的第一篇主题课文。《天路》是一首歌颂青藏铁路的独唱歌曲。这首歌,以其展现神奇的雪域风光、优美的藏族民歌的曲调,以及辽远、悠扬而深情的演唱为广大听众喜爱,迅速广泛地传播开来。歌词共有五小节,前两节描写藏族同胞盼望铁路修到家乡,反映藏族同胞对青藏铁路的朝思暮想。三至五小节是抒情部分,其中第三节和第五节直抒藏族同胞对铁路的由衷赞美,用形象的语言表达这条铁路的意义。第四小节抒写的是藏族同胞目睹铁路修建之时的欢欣和喜悦。全文结构清晰,层层深入,告诉学生路不仅是沟通不同地域的通道,更可以把两地的人民的心拉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天路的含义,领会铁路工人排除万难修建铁路,体会铁路修成后藏族同胞的欢欣鼓舞的心情。
重点:由于全诗感情浓烈,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读中感受藏族同胞的快乐。难点:在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的基础上,拉近文章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文章中能“天路”的双重含义。
二、说教法
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点拨质疑法: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讨论。
电化器材教学法:根据教学需要,适时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直观形象而又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三、说学法
“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正如叶圣 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具体的学法:读书入境法。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信息收集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
四、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亲近美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路?
(山路 马路 公路 高速公路 铁路······)师:鲁迅说: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同学们到天上有没有路?没有路,可有一条路就叫做天路?板书课题天路,看到天路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质疑后,课件出示问题 1.为什么叫天路?
2.这样的路,施工者们要有什么精神? 3.这是一条什么路?
······
师:请大家学习课后青藏铁路简介,思考这些问题做批注。
交流汇报,畅所欲言。
(1坏境恶劣 2 大无畏 脚踏实地 开拓进取3 团结路 发展路 幸福路)
(设计意图: 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认识青藏铁路、了解修筑铁路的施工者的困难、懂得天路的意义;拉近文本与远离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对课文轻车熟路,减轻学习难度,化难为易。)
(二)整体把握,感知美
1.轮读课文,检查生字的读音。2.你学会了那些新词?或者还不会的词语?
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中注意表达 如:我学会某某一节中的某某词 3.自由读课文 思考:每节大概的意思做简洁地批注。
教师巡视后班上交流
a神鹰送吉祥 b 盼望修铁路 c一条神奇的路 d看到铁路的幸福 e走进人间天堂
(设计意图:学生正确流利的读课文,掌握诗歌的大意。)
(三)精读细品,探究美
1.默读课文 想象你仿佛看到的画面,你有什么体会? 2.汇报交流第一节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 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
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 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美 : 青青 霞光 祥云 蓝天 静态美
披 飞 带来 动态美
我们用什么感情读出这么美的诗句呢?
轻轻地读一读;
美美地读一读
喜爱地读一读
······
师小结:神鹰带来吉祥,一定是个好兆头。
师过渡:西藏这么美,藏族儿女有好兆头,雪域高原什么样?人们怎样呢?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二四节的异同? 3.交流汇报第二、四节。
(只有一词不同,第二节是“盼望”,表示人们希望有一条铁路修到家乡,期盼的心情; 第四节是“看那”,表示天路已经修成,愿望变成现实,喜出望外的心情。)
(出示课件: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的画面。)
(个别读出感情)
师过渡:多少年来藏家儿女因交通不便造成生活上多少困难,多少雪域高原的人们多想走出家乡,到外面去看看,去闯一闯,可是交通不便,他们依然过着闭塞落后的生活,大家说说这条翻山越岭的铁路是一条什么路?为什么这样说? 4.交流汇报三、五小节
(这是一条神奇的路,把人间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人间温暖”指什么?
(青藏铁路的畅通,带给他们方便,带给他们幸福。)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场面?我们感受到他们什么感情?(各族儿女欢欣鼓舞的情景)
(这两节读出什么感情呢?)
赞美的读一读
幸福地读一读
展望美好未来的 高兴地读一读
欢欣鼓舞地读一读······
谁会背着三、五节?
(设计意图:通过导语、过渡把学生牵引到诗中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情画意;通过不同层次地读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四)回顾总结,欣赏美 1.师:当青藏铁路沿线的人们乘上火车去祖国世界各个地方的时候;当世界各地的人们乘着火车去他们那里的时候;当这些地方的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越过越好的时候;他们会想到那些?(党中央的关怀 修筑铁路的设计者精心设计 施工者的不懈的努力)这人间的温暖就是指他们超人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无私的奉献。我们感受到了党祖国对人民的爱。
2.师:我们从这首诗中受到什么启发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收获或感想。
(五)拓展迁移,创造美
我们一起来欣赏《天路》这首歌。(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诗中走出来,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板书 : 神奇 发展 幸福
天路
实验小学 张莉篇四:《飘逸的南国风》说课稿
《飘逸的南国风》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 路金东,很荣幸就 《飘逸的南国风》 一课向大家做一下汇报。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五个部分来完成我的说课。
首先是对教材的分析:《飘逸的南国风》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
中音乐鉴第 二 章 腔调情韵 第 5节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各地的音乐风格,培养对祖国音乐的喜爱之情,提高审美情趣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从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基础上来看,本章内容立足于高中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选用了南方地区最流行的民歌作为欣赏素材。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我做了3方面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聆听分析三首民歌的音乐特征,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因素,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用地方方言模唱《弥渡山歌》、《对鸟》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聆听、模唱民歌,感受、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难点: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教法与学法:我将采用欣赏法、探究式教学法、讲解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授。
教学程序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一堂课的开始学生尚未完全进入状态。因此我会插入学生感兴趣的与本节课有关的音视频资料作为新课的导入。令学生耳目一新,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葫芦丝配乐的沙画表演,画中有傣族服饰少女,孔雀,大象,大理白塔。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通过画面感受当地的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
新课教学:因为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会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心去欣赏本节的音视频资料,体会作品的情感,感受作品音乐要素的变化。
探究:印象云南,探究云南的具体位置,环境,人文,语言,生活习惯。通过探究,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 也就得到了部分的展示。在此之后老师会演唱三个不同地区的民歌《牧歌》、《掀起你的盖头来》、《天路》片段。与先前几课做一个过渡,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对比不同地区的民歌,更好的把握南方民歌的特征。欣赏完这些我们
一起走进云南弥渡,来体验云南地区的民歌。
欣赏《弥渡山歌》:首先是对弥渡地理人文的介绍。地理弥渡:云南高原西部的大理州东南部,北有云岭和怒山,南有哀牢山和无量,不远有石林和洱海。东距省会昆明 320公里。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是孕育民歌的好地方。
欣赏《弥渡山歌》音频(在大屏幕上展示谱例,歌词)带着如下问题: 1.聆听歌曲,感受音乐情绪。(亲切、抒情)2.注意开头结尾处的巧妙之处。(首尾呼应)
首尾呼应的是那两句:伊。。娜。。(引腔)
集体读歌词,从朗读中感受歌词特点。(结束后学生回答:比兴)
3、歌曲分为三个部分:(老师来领学生们唱)
起:咿---哪----平:山对山来岩(ɑī)对岩(ɑī),蜜蜂采花顺山(尼)来。
蜜蜂本为采花死,梁山泊为祝英(尼)台。
落:咿---哪----梁山泊为祝英(尼)台。
通过探究老师总结:这是一首赞美爱情的歌曲,前六句或比或兴,最后两句切入主题,歌词含蓄。旋律婉转飘逸。前面比兴预示爱情道路上的艰难曲折,最后点题表现追求纯洁爱情的决心。旋律婉转、细腻、抒情,结构短小精悍。
最后完整地唱一遍(跟着音乐一起来,拍手)。同类歌曲欣赏《小河淌水》(被称为东方小夜曲):(欣赏指南:全曲速度稍慢、从容舒展、节奏自然、清新优美,具有独特的云南地方特色)
哎-------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一阵轻风吹上坡,吹上坡, 哥啊!哥啊!哥!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问题:1.谈谈两首云南民歌的共同之处。2与我们所学的西北民歌、中原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对比。
歌词都比较含蓄,旋律多细腻婉转抒情,善用比兴,短小精悍(也是南方民歌的特点)
听三首民歌《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沂蒙山好风光》、南方民歌 根据课程安排,浙江民歌《对鸟》还有湖北民歌《幸福歌》略讲。主要提示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注意当地的语言特点还有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本节课的最后由老师带领学生总结影响民歌风格的主要原因
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生活条件、文化传统、语言特点、风俗习惯、文化交流、审美观念。
结语:和谐的教学气氛需要你我共同营造,让我们携手营造更美好的教学蓝图,我的说课完毕,谢谢!篇五:国家财政说课稿
《国家财政》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国家财政》。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国家财政》是高一政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在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有关知识后,侧重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是如何参与社会分配的,帮助学生感受财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同时又引出了下框税收,因为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本框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可以为学生积极参与经济生活注入新的动力。本框的逻辑结构是:由国家必须履行好对内对外职能,引出国家必须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由国家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必要性,引出财政、国家预算、国家决算——由财政引出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和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由财政引出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进而分析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关系——最后得出财政的巨大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一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联系生活,确定本课时需达成三个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识记财政、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含义,辩证地认识财政赤字现象(2)理解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能够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能分析为什么国家财政收入不是越多越好。
(3)联系实际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图文、课本和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动手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通过交流讨论、畅所欲言,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合作等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青藏铁路”“神八发射”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认同财政的巨大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学习,提高科学素质,树立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贡献而努力的观念。
3、教材的重难点。本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对教材和学生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财政的作用
重点的依据:财政的作用是本课的核心知识,学生在正确认识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基础上,增强学生国家观念,培养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此外,现实生活中,国际风云变幻多端、国内突发事件、重大事件频繁发生,因此,在实践上,理解极其重要。
【教学难点】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难点的依据:这个知识需要运用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财政赤字等知识,涉及的知识点多,易混淆,而结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来理解,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一学生的生活阅历肤浅、社会经验淡薄,有零散的感性材料,没有系统的理性思维,要很好理解和掌握这个内容无疑很难。
二、学情分析
1、有关财政领域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较陌生的,平常生活中是较少关注的。学生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如“财政就是钱”“财政是国家的事不关公民个人的事”等等。本课教学能起到澄清认识、明确自身的责任(依法纳税)的作用。
2、财政知识是较为宏观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也较难。这需要教师创设情景,学生能在情境中构建知识、情感升华,以达到知情融合。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和学生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视频、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合作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和合作探究能力。
3、角色体验法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列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
【学法】学法的指导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要求。本课采用“探究—发现—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依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体验到面临实际问题。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以学定教、以学促教”的教学理念.四、教学手段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设计理念
贯彻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选取真实、典型、具有感染力的视频资料、生活素材,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探究、归纳、整理,以严密的逻辑结构组织教学环节。课堂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导,老师重在引导、点拨、理论提升,使课本知识源于实际,回归实际,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2—3分钟)
热点导入:多媒体展示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和四大工程图片,并播放“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的视频。
提出问题:我国用于修建四大工程、国防、航天工程的费用由谁来提供? 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服务也需要由国家来提供?
学生简单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要实现这些服务,国家必须直接掌握一定的收入,那国家的收入从哪里来?又具体用到哪里?他对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安康有什么作用?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国家的财政。从而引入本课教学。
设计意图:通过既形象又生动的情景设疑,既达到导入新课,又促进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展示的图片和视频,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自豪感。
第二环节 交流互动 合作探究(25分钟)
一、财政及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1、财政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简单总结出财政的含义、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的含义,并展示财政部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审议的《关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片段,让学生充分体会国家的财政是一个收入和支出的过程,并且要通过预决算来实现。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学生通过看书简单了解就可以,并且通过直观演示可以使学生身入其境进行体会。
那么国家通过哪些渠道获得财政收入?国家最后又把钱花到哪些地方去了?从而引出第二个问题:财政收入和支出
2、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看课本并投影国家财政收入来源饼状图和1995年—2012年国家财政的支出情况柱状图,并展示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总数和税收收入总数。设问:结合课本和两个图表,可以看出国家财政收入的渠道有哪些?财政支出都分为哪几个方面?计算2012年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并谈谈这一比例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财政收入的渠道和财政支出的方向非常简单,学生看书,结合图,自己就可以总结出,教师不需要讲解,也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进行探究。而让学生通过计算,可以感知税收在我国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得出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的结论,也为下节课学习增强自觉纳税意识奠定基础;展示两个数据图,特别是展示95年至2012年财政支出情况图,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经济图表信息的解读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是变化的,经济建设支出占首位也不是天经地义的,政府可以把更多的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同时,我将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调整,将这部分内容提到财政的作用前面让学生学习,先分析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及其关系,在此基础上再理解财政的作用,这样学生构建知识能更流畅,既有综合又有分析。另外,这个知识点还有两个疑点也需要让学生弄明白:一是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二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所以我还设计了以下三个探究活动:
(1)、影响你家庭收入和你的零花钱的因素都有哪些?并分析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因素会有哪些?
(2)、讨论:国家财政收入是不越多越好
(3)、探究:有人认为,一个国家不能有赤字,只有“年年有余”,国家才算富有。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经过激烈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发言,并和其他同学一起对发言小组进行适当评价,适时指出其知识上的欠缺,并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知识上的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设计“你的家庭收入和零花钱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可以从个人推及国家,引出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设计两个讨论题,一是考虑到学生社会经历少,并且受中国的家庭传统观念影响,学生会认为一个国家和一个家庭一样,存钱越多越好,借钱就意味着不好,同时还可以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各抒己见,充分交流,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扬钻研精神、勇于探索创新精神,也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知识,扩展思维,为下面理解财政的作用打下基础;
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相互评价,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查缺补漏,可以提高学生判断分析能力和理论概括能力。
二、财政的作用
那么国家财政在收入和支出的过程中发挥着哪些重要作用?从而引出财政的作用这一重点。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一重点,我进行了以下设计,逐个突破。第一,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多媒体展示三组数据:一是“十一五”时期国家投向民生各个领域(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的财政支出数量及其取得的成就;二是 2013年国家准备投向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数量及其具体投向。三是去年我母亲住院所用费用及其农村合作医疗给报销和救济的款项数量。
请学生仔细阅读数据,并分小组进行讨论:通过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国家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哪个领域起着怎样的作用?你能不能结合身边的事例加以说明?
学生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在一边要注意观察和倾听,以便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和存在的问题。充分探究后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从数据中提炼信息,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民生问题,然后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归纳和升华: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设计意图:一是通过数据和身边的事例感受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生活的作用,感受到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二是培养学生从数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第二,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多媒体回放导入时所用的四大工程图片,并展示介绍各个工程所耗资金。同时播放歌曲《天路》。
然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1)仅仅靠个人出资能完成四大工程的建设吗?为什么?
(2)国家对四大工程的财政投入体现了财政在经济社会哪个方面的作用? 学生充分探究后,小组发言,最后教师再和学生共同进行知识上的升华:这些基础设施工程投入大、成本回收期长,仅靠个人投资无法兴建,只能由政府通过财政予以支持。同时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第二篇:《天路》赏析
《天路》赏析
雄 师 范 学
课题名称:《天路》赏析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2009年12月27日
-0
《天路》赏析
连续在羽调式主音上方三度音和下方二度音作了短暂延留后,突然将五度音大跳至下方八度,再上行回落主音,显得更开阔、明亮又撼动人心。《青藏高原》从上方属音开唱,《天路》则由低八度主音开声,这就有效地避开了模仿重复的“雷区”。该作品结构为带反复的二段体,4/4拍,羽调式,中速稍慢。A段基本在中低音区徘徊,“清晨我站在青青的草场,看见神鹰披着那霞光……”第一个音以全曲最低的中央C为起点,第一人称开始温和平静地独白:前4句反复再接后4句,为B段的发展做了足够充分的铺垫,A段终结与起始在同一高度,舒缓悠扬的节奏,表达出一种蓄势待发的情感;B段是全曲的核心和高潮。经过一个2/4拍子的短暂过渡,音乐直接冲向制高点,“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吔)……”作曲家把这个“天”字,放在高潮的巅峰。这个制高点的设置,突破了歌曲创作的常规,一般写法把高潮安排在结尾部分,而印青的处理犹如神山奇峰拔地而起。这里g2的出现并不让人感觉生硬突兀,而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为豁然高涨的情绪开通了一个喷发宣泄的闸口。A段和B段的对比,除了音区的落差外,在歌词“摆字”上也做了精心设计,A段字宽松稀疏,B段字密集紧凑,十分巧妙地利用相同的节拍速度,形成不同的节奏语感的变化。而乐句之间重复音的运用以及句头句尾起音落音的安排,无不体现作曲家的个性语言。“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特别耐人寻味,前半句拉开与藏谣的距离,后半句又不露痕迹落叶归根。作曲家的深厚造诣可见一斑,令人敬佩。
注释:作曲:印青,1971年入伍.大校军衔,1970年他考入江苏省军区某部业余演出队成为了一名小提琴手。演唱:韩红,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当今流行乐坛创作、演唱实力派歌手,其藏文名“央金卓玛” 原唱:巴桑,韩红已买断演唱版权。
参考文献: 一、六十年稿件:《天路》
二、国庆60周年献礼大片《雪域天路》 主演:刘威 奇道 江涛 尹铸胜 夏力薪
集数:40集
语言:中文字幕
类别:国庆60周年大庆的献礼片
第三篇:天路解说词
有一条路,是七色的彩虹 有一条路,是梦想的故乡 有一条路,叫天平铁路
站在清晨的山巅,它点燃黎明的朝阳 站在日暮的山谷,它描摹黄昏的宁静 看那一条神奇的天路,终于修到了我的家乡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幸福的歌声传向四方
第四篇:学唱歌曲《天路》
学唱歌曲《天 路》
教学目的:
1.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感受藏族风格歌曲的特点。2.学习常用记号渐弱、波音。
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演唱,体会歌曲风格、韵味。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示范法、练习法。
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二、发声练习:
三、复习旧歌:《菁菁校园》
四、学唱《天路》:
1.导入:
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座的同学你们有去过西藏的吗?很遗憾,我们都没有去过西藏,但是我们在电影,电视或是一些书刊杂志上一定能了解到西藏的一些知识,提到西藏我们脑海中会有很多画面,谁来介绍一下你了解的西藏是什么样?西藏都有什么?
了解西藏:〈生答师补〉(美景:山上雪,山下绿草,景色壮观,羊群满山坡等)西藏确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难怪有许多艺术家他们非常渴望去西藏看一看,觉得那里很神秘,令人想往,他们觉得去那里好象能够寻找到艺术的灵感。
2006年7月1日上午青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结束了“世界屋脊”西藏不通火车的历史,这条举世瞩目的铁路还创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
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全线总里程达1142公里。
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最高点在唐古拉山,海拔为5072米,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青藏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区里程达550公里。创世界高原铁路最高时速。列车在冻土地段时速100公里,非冻土地段时速120公里,这是世界高原铁路的最高时速。
世界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世界最高隧道风火山隧道位于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上,全长1338米,轨面海拔标高4905米,全部位于永久性高原冻土层内。
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是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
海拔最高的火车站。青藏铁路唐古拉车站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5068米。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海拔4600多米、全长11.7公里的号称青藏铁路第一长桥的清水河特大桥飞架于昆仑雪山下。
青藏铁路的建成,将极大地促进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加快西藏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今天,我们听听铁路建成后西藏人民内心的感受,学唱《天路》
2.观看MTV。3.学唱: 带唱曲谱。
讲解渐强记号和波音记号。
集体哼唱。
4.指名朗读歌词,5.带唱歌词。学生自由练唱。分组比赛。6.指名唱。齐唱。7.随录音齐唱。齐唱。8.讲评。
9.现将观看MTV,同步哼唱,体会西藏风格歌曲的特点。明确:
从歌曲中我们可感到藏族歌曲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什么特点呢?(高亢,粗犷,豪放)象对千万座大山在歌唱,和他们民族的性格?(热情,勤劳,勇敢,善良)从歌中还可领略出西藏的文化生活和风土人情。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后练唱《天路》。
2.收集藏族歌曲,相互交流。3
第五篇:天路教案
课题:欣赏《天路》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天路》的歌词内容,进一步了解藏族民歌的音乐风格;
2、学生能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有表情地演唱;
3、在理解和掌握歌曲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其它艺术形式对歌曲进行诠释和表现,提高创造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都接触过一些藏族音乐,但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以及爱好,他们对藏族音乐了解比较片面,对于音乐的作用及特点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感性了解基础上。在本节课中通过音响、音像的视听以及教师的讲解中需要引导学生懂得:藏族音乐的不同表现手法对藏族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和所起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需要安排一定比例的鉴赏感受时间,引导学生在聆听、感悟藏族音乐的基础上,体验、领会天路对藏族人民的意义。
教学重点:学唱《天路》,并了解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和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能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自信的有表情地演唱。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讲授法、视听结合法、练习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一)播放歌曲《走进西藏》;
(二)学生随音乐进教室,初步感受藏族音乐风格(目的: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为下一步学唱新歌作好情感铺垫。);
(三)师生问好!
二、导入:
(一)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生活着五十五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民歌也是各少数民族音乐中最基本的音乐形式。它们流传最广,数量最多,始终伴随着各民族群众的生活,表达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理想。少数民族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藏族歌曲——《天路》(多媒体显示)
(二)请学生描述一下青藏高原的地貌特征,再由教师补充。(青藏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它被称为“世界屋脊”,“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真实写照。
(三)多媒体显示青藏高原风光画面。
三、新课教学:
(一)教唱歌曲。
1、播放韩红演唱的《天路》视频,整体把握藏族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感情气质;
2、分两部分跟录音哼唱;
3、在分段练习的基础上,完整演唱全曲,并分析该歌曲的曲式结构(二段体);
4、欣赏合唱曲《天路》(右手挥拍),让学生分析比较,更喜欢哪种形式的演唱,为什么?(韩红的
演唱能将个人风格、歌唱技巧及时代特点完美地融为一体,表现力和感染力特别强。而巴桑的演唱声音纯 净,藏族风格比较鲜明。)
5、分析促使藏族民歌音乐特点形成的因素:
(1)分布区域及地理环境。
(2)生活特点及风俗习惯。
6、提问:“除了用歌唱,我们还能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歌曲《天路》?
7、根据学生的建议,采用朗诵、舞蹈、器乐、歌唱相结合的形式,有表情地演唱。
(二)歌曲欣赏。
1、藏族民歌《翻身农奴把歌唱》。(歌唱家才旦卓玛高超的演唱技巧及独特的音色,拨动同学们的心
弦,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使学生联想到藏区的生产、生活及藏胞在奴隶制下牛马不如悲惨历史,入情、入境
地体会和感受歌曲的情绪,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
2、欣赏歌曲《公仆赞》,并讲述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的感人故事。
四、拓展学习:
欣赏萨克斯版《天路》
五、教师总结:
太阳和月亮同有一个母亲,那就是光明。藏族和汉族同有一个母亲,那就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最后,学生在歌曲《爱我中华》的歌声中离开教室。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孔繁森用生命书写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新篇章,为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
孔繁森出生于1944年出生,是山东人。1994年,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17岁的孔繁森参军,在部队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并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进藏后,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到任仅4个月的时间,他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后,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群众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还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5岁的贡桑。收养孤儿后,孔繁森生活更加拮据,为此他曾3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900毫升的鲜血蕴含着孔繁森对藏族孤儿深深的爱。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
阿里地处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这里地广人稀,常年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摄氏度,每年7级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望而却步。
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一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遗产,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2009年9月孔繁森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青藏高原的风光
西藏的布达拉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