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全文5篇)

时间:2019-05-12 22:5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

第一篇: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课题总结

大营盘小学

李鹏

通过近几个月的科研工作来看,我在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重视了思想、理念和方法的引领,收集了大量的原始的过程性材料,有了一点儿切身体验,这主要得益于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参与,得益于课题组成员的帮助。为总结得失,明确经验教训,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开展提供参考,现特将前一阶段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升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准。

理论学习是开展课题科研的先导,课题的研究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需要一支观念先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课题组成员做到“三个一”:每人每学期精读一本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专著,每人每学期至少执教一节汇报课,每人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与本课题相关的课题论文。“三个一”的落实,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的提高,为课题顺利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分层研究,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设定了“实践活动”领域,第二学段设定了“综合应用”领域,第三学段设定了“课题学习”领域,可见新课标在实践活动方面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有着不同要求。为此,我们确立了分层研究的策略。即在低年级实践活动中,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意识;在中高级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数据,运用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和几何知识等数学知识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和信息,用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们把优化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重点来抓。第一要优化实践活动的环境,营造一个宽松的实践活动环境,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让全体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第二要优化实践活动的材料,精选与学生生活有关并具有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材料,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索数学规律;第三要优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第四优化作业设计,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通过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等形式,把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感悟记录下来。

四、形成了数学活动课的系统操作体系

数学活动课是在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搭起的桥梁,是落实新课标中“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目标的重要载体。我们首先对数学活动课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1、数学活动课的类型

总结我校的数学活动课,按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游戏竞赛活动课。将数学知识、实践活动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竞赛活动巧妙的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动手操作活动课。操作是智力的起源,这类活动课通过让学生拼、摆、折、画、量、说等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社会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社区活动,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4)思维训练活动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趣题、思考题等形式组织的知识延伸或提高的活动课,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

(5)课题研究活动课。21世纪是信息时代,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越来越显得重要。开展小课题的研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引导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一些问题抽象出来,转换成数学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质,又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

2、数学活动课的选材策略

(1)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我们在设计实践活动时,应让活动素材源与生活,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

(2)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实践活动是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进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一种形式,所以活动设计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知识经验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思想性、可操作性,教学中可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安排相应的活动。

五、探讨出了课堂教学中渗透实践活动的新模式和教学策略。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实践活动素材,因此,我们要结合平时教学,充分挖掘教材的实践活动因素,在运用数学教材学习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1、构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拓展”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这一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的展开实质是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是以问题为目标定向、以思考为内涵的探索活动。“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引起学生积极的探索和思考以求解决问题,这里的“问题”必须具备障碍性、相对性、探索性的特征。在“建立模型、寻求结论”的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学习课题,在获取知识、理解知识的同时,感悟了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从而学会学习,促进发展。在“应用拓展”的过程中,将学过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将知识巩固和实际应用进行整合,让学生在没有合适的和现成的模式、程序下,只有通过探索和尝试,才能获得解决。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实践活动的策略

一、要巧妙揭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给学生创设发现的机会;

二、要积极组织动手操作实验,创造探索、求真的机会;

三、要适时组织交流讨论,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四、要巧设问题和练习,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

五、要注重联系实际,给学生创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六、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1、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不断转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每一位成员的脑海中,并落实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上。教师能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在培养目标上由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素质的培养转变为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全面素质的发展。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行为得到了根本的转变。在教学环境上打破了教师的绝对权威,代之以师生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不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主动探索的教学环境。新的课堂教学,学生已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主动吸收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的主人。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已经形成了四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发现式、实践探索式、创作交流式、相互评价式。

七、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和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培养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2、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创造学认为人的创造潜能不存在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识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实践活动创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能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释疑或完善他人意见,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同同学教师争辩,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了激发。

3、促进了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

实践活动经学生创设了自主参与的机会,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和“做中学”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知识结构,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数形结合、对应、化归、类比、统筹等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渗透,同时也获得了较多的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4、发展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合作学习是实践活动中经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懂得了沟通和包容、尊重与信任,懂得了共同创造与分享,他们能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能热情帮助别人,这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开展是辩证统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实践活动的开展又促进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如何正确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2、评价是新课程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数学实践活动内教学评价体系尚有待研究

第二篇: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初探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初探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就成为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从小学生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看,儿童是通过活动在其心理结构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构建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小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在机械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了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一、数学实践活动课要体现“数学味”。

数学实践活动,就是充分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能力。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图形和变换”之后,就安排了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剪一剪”。

“剪一剪”这个实践活动紧接在“平移和旋转”后,它的内容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教材上只设计了两个比较简单的剪纸活动,分别是剪出四个排成一行手相连和四个围成一圈手相连的小人。

这样的一个学习内容如果只是让学生按教材的安排来完成两个剪纸活动,那么数学课就会变成了一节美术课。但是,我想教材之所以把这部分的内容放在数学书里,必定还是想要体现出它的“数学味”

于是在学生动手剪纸之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只画半个小人,纸对折1次,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可以得到1个小人;对折2次,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可以得到几个小人?对折3次呢?要得到4个小人,长方形纸要对折几次?就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我把乘法、除法、对称图形、找规律中的相关内容整和在一起,使原有的知识得到了提升,使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这样的教学过程正好也符合了奥苏伯尔的“同化教学理论”,即新知识可以从原有知识体系中派生出来或者引起某些类属的变化。这类学习能使原有知识的概念不断扩展和深化,获得深层次上的精确性。

在这样的制作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变换的奇妙,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发展空间观念的训练;并且能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而这样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更能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使一节貌似美术知识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

二、数学实践要突出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数学实践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其关键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意学生解决了哪些问题,得到了什么结果,还必须关注学生在其中的体验和感悟、发展和提高。

1、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和感悟。

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注入人的情感因素。如数学教材各册中的统计知识中有许多调查题,教师不能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填好统计表和画好统计图”上,还要让学生参加实实在在的调查,并对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决策。一方面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一些方法;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统计的作用,培养统计观念。

2、在开放问题中体验和感悟。

开放问题具有多样性、探索性、层次性的特征,这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学生们把自已的作品贴在教室里,大家一起欣赏剪纸作品(剪轴对称图形),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

3、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

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过程。在一次数学实践活动中,我出了一道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在一昼夜中,时针与分针一共有多少次成直角?”有的学生慢慢地计算;有的学生在纸上画草图;有的学生直接拿出手表(事先要求准备的),用手拨动指针,很快得出答案……大家解决的途径不一样,体会也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因为他们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获得了独有的体验。

总之,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三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课教学模式

一、模式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强调教育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也必须使每个学生达到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规定的合格标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健全的人格。在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的基础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做人”。

2、现代教育理论。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个过程,但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其所知道的过程,而是师生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探究新的教学方式,目的是引导教师从“教”知识向“教” 方法转变,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在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一种新的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即教师要把学生片断的学习经验联系起来,使之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是由内向外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灌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注重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的过程;注重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兴趣;注重创设情境、发展能力;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最终达到使学习者有效地实现当前所学习知识、能力建构的目的。

4、《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独立设置研究性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推动教学方式的转换。本模式强调教师在掌握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注重主题活动设计、过程、组织、指导方法、策略的研究,关注选题方法、开展主题活动的方法、指导活动的策略等的研究与实践,力求使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并把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应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成为一种终身学习的好方法。

二、主题活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及操作要点

主题活动一般分为准备阶段---实践阶段---成果展示阶段三个阶段,整个主题活动的教学流程为:

创设问题情境----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计划)----实践探究----汇报成果----活动评价----活动拓展。

针对主题活动的不同阶段及四大领域的内容特点,相互整合分别设计了起始课教学模式,方案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成果展示课教学模式、手工制作指导课教学模式。

(一)起始课教学模式:

起始课的教学目标是:围绕“话题’的讨论与交流,提出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话题逐步过渡到活动主题,通过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对自己要研究的活动内容有了清晰透彻的了解,便于学生确定自己的活动子课题及制定活动计划。具体操作如下:

情境引入---了解旧知---提出问题---整理归纳---提炼主题---选题分组。

情境引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恰如其分的方式如以音像、图片、谜语、故事、游戏、现场新闻事件分析、实物模型、学生生活见闻、科学小实验等创设具体的谈话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引出要研究内容的大致范围即“话题”,形成探究活动的问题。设计情境引入的要求:(1)情境引入与要研究的内容能够对应起来。

(2)情境引入要能产生问题或能呈现问题,但开放度不能太大,避免产生太多无法研究的问题。(3)情境引入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不能离他们的生活太远。

(4)情境引入的活动要难易适度,要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要能制造一定的认知困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5)情境引入最好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注意。了解旧知:了解学生关于“话题”的内容了解、掌握程度,相关知识的获得途径、方法,启发学生对“话题”内容的思考。

提出问题:通过对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的理解、分析,围绕话题,引导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存在困惑和疑问想研究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1)教师要了解该话题所涉及的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相关知识,能熟练地把“话题”分类,即不同内容的知识点可以包括哪些问题。(2)针对不懂的知识点设计不同的引导方式如观察法、谈话法、实验法、情境回忆法等。

(3)要适当控制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与方向。质量是指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可研究性,即有没有研究的价值,方向是指学生必须在话题内容涉及的范围内提出问题,不能跑题。

(4)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词不达意,没有真正把学生想说的问题表达清楚,教师要适当的引导、调控,要善于从学生的语言表述中分析出学生的表达意图,然后引导学生把真正想问的问题提出来。

强调避免重复问题的提出,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当堂回答,匪夷所思,词不达意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具体指向可能是什么。

整理归纳:把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进行整理、筛选、归类。归纳整理问题的方法:

(1)把简单浅显学生很快就能回答的问题舍去(2)把相类似的、相包含的内容归为一类

(3)把有研究价值,但在现有的教学条件、经济条件下无法开展研究的问题进行归档记录,有研究条件时在研究。

(4)对同一类问题进行概括、提炼,标明所属即子课题。

提炼主题:把学生感兴趣、有研究条件,切入口小的一类或几类问题提炼升华,确定为本次活动的主题。

选题分组:选择同一类问题的学生划分为一个活动小组,由于学生的研究能力有限,一般要求每个学生只选择一个子课题开展研究活动。

(二)方案设计指导课:

方案制定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是研究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由于主题活动时间、地点较为分散,加之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所以活动计划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活动根本,缺少了它,活动就极易陷入随意性,活动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指导课的教学,让学生对完整的方案有基本的认识,了解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理解各部分的基本要求,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大组交流,逐步完善方案的各个环节,明确活动目标和活动步骤,使学生的活动过程更科学。制定主题活动方案主要包括:

1、研究哪个子课题?

2、选择哪种研究方法?

3、研究时间怎样安排?

4、小组成员怎样分工才能更合理、更能发挥每个同学的聪明才智?

5、研究成果采用哪种汇报形式?

6、可能出现哪些问题等等。具体操作模式:

激趣导入---方案预设---合作探究---矫正指引---问题反思---总结提升

激趣导入:教师可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事例或小故事等导入,让学生明白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方案预设: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策划,初步制定活动计划表。合作探究:各组学生通过汇报、实物投影等形式,分别交流展示本组研究制定的方法操作方案,让大家共享活动成果的同时,针对活动方法的具体操作细节组织小组之间、同学之间的对话、辩论等,论证方案的可行性,指出方案的亮点和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让学生明白应从哪些方面去完善自己小组的计划。

矫正指引:对学生普遍存在操作困惑的研究方法或操作细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该方法的定义、使用功能、适用范围、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使学生切实掌握该种方法的基本特征和操作要领,形成正确、全面的方法操作模型。

问题反思:学生根据大家的建议和教师的引导,反思自己制定的活动方案问题出在哪里?是方法选择不适当,还是操作不够规范,还是忽视了某些细节,或是时间安排不合理、人物选择不符合实际、方法操作的不清晰等等,根据所提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本组的活动方案。

总结提升:师生对全课进行总结。

(三)成果展示课:

成果展示课是教师根据学生活动开展的情况,指导学生对通过实践、体验、探究、制作收集的大量子课题信息资料进行筛选、整理,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或把制作的模型、手工艺品等进一步完善,组织学生采取不同的形式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在全班展示、汇报的课型。成果展示课通常是主题活动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课型。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学生展示与汇报自己的成果,包括是成型的小调查、小论文、幻灯片,实物模型、手工艺品,也可以是过程中产生的体会、经验与疑惑。二是对下一研究主题的拓展,可以在学生交流的时机生成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具体操作模式:

教师导入---活动准---小组介绍---成果展示---互动评价---总结延伸

教师导入:一般采用谈话导入。

活动准备:各小组拿出所有的相关资料,整理、讨论汇报形式与分工。

小组介绍:各小组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汇报调查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利用大屏幕或直接展示各小组制作的手抄报、幻灯、音像作品、图片、手工作品等

互动评价:

1、学生自我反思:学生们在成果展示完成之后,让每位同学根据自己在研究小组中的具体表现,对自我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工作做出评价。

2、学生互相评价:可以同一研究小组内组员之间互相评价也可以评价其他小组的表现。

总结延伸:教师对整个主题活动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引导学生回忆开展了哪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有哪些感受和体验,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要开展一个活动需要些什么条件、必须做哪些事情,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对活动中新生成的有研究价值、可操作的问题,可引导学生作为新的活动主题开展个人兴趣研究。

(四)手工制作课: 教学流程:

观赏激趣---原型解剖---要点分析(示范讲解)---设计图样---动手制作---评价展示(原理分析)---拓展应用 观赏激趣:

教师通过实物、图片、投影或录像等,让学生欣赏本节课要制作的物品或物品群,意在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原型解剖:

学生通过观察、分解手工作品,了解作品的组成结构、选用的材料、制作技术、衔接方法等。要点分析(示范讲解):

教师示范讲解制作要点,学生模仿。师生共同分析制作技术、技巧的操作要点,了解、掌握作品的细节操作技巧及主要注意事项(学生容易出现问题分析、点拨)。设计图样:

学生个性化的整体局部模型设计、材料选择、衔接技术。动手制作:

学生按照自己的图样设计动手制作作品,教师根据学生操作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集体、个别指导。指导的策略是指导的内容主要针对制作过程中产生的焦点问题、指导的时机选择为学生交流后无所得时进行指导、指导的深度要点到为止,不要包办代替,也不要放任自流。

评价展示(原理分析):

学生作品展示、评价、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纠错,修正自己的制作技术技巧。评价的主要内容有材料的优化、制作技术的体现、作品各部分的组合与设计、制作目标(工作原理)能否实现、个性化部分的展示、新知识的获得、新问题的产生等。拓展应用:

作品或制作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新问题、新主题的在研究与制作等。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共识。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实践活动”,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从而成为课改的热点之一。

关键字:小学数学

活动课

教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通过数学活动,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活动课一直被广大数学教师所重视。但因该课缺少系统的内容,且没有固定的模式,因而部分教师在操作中有意无意将其上成了补习课、辅导课等。所以就当前数学活动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一什么是数学活动课

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实践和思维想象,培养兴趣、发展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它不同于学科教学,但又与学科教学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数学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数学活动课是对数学学科的延伸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

原则之一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方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阶段性质和任务而设计的国家要求,也就是国家

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发展要求。

原则之二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淡化选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小学数学活动课所说的“人人受益”,不应当以分数、成绩的提高来理解,应当从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予以解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受益,就是指小学生的个性要素,主要指兴趣和情感,通过数学的载体而得到发展。

原则之三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保护“童心”。这一阶段,小学生产生了在幼儿期没有的“好奇、好动、好胜”的“童心”。这三个“好”只有“好奇”“好动”充分得到发展,“好胜”的儿童价值特征才能得以建立。但是要注意,要使“好奇”“好动”的心理状态健康成长,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控制:①调控环境,促使小学生总是保持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②树立模仿典型,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与习惯。

原则之四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突出具体形象思维,给学生以能力的钥匙,不给知识的包袱,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这个阶段小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为了实现这种过渡,可采取下列措施:①提供充足的有趣的数和形的具体形象材料,让学生拓广知识,扩大眼界。②通过设悬念,设问题情境,积极启发小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促使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换,同时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以及让学生掌握不完全归纳法之类的数学方法。

三、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形式 1.数学游戏。

设计数学游戏的思路,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游戏内容要通过丰富而新颖的形象来包装。大家都知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知开始的。

②游戏展开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戏剧性活动来实现。

③游戏结构要是美的结构形式。数学游戏美的结构,是指美的语言、美的教学态度、美的板书设计及教具运用。最能直接打动低年级小学生心灵的是美。

2.数学讲座。

小学四年级后开展数学讲座,这是有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健康品德形成的好形式。这种以数学讲座为内容的数学活动课取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取材于学科知识的扩张,发展学生能力。这类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智力型②实用型,③动手型,3.数学实践。

此类的实践活动,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知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广阔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的锤炼,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坚强个性。4.数学墙报。

这是继数学实践之后,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活动课的好形式。这种活动的开展,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会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美的欣赏能力,宜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中广泛开展。

四、当前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课的内容过多受课程标准及教材束缚。为什么我们农村学生的知识范围狭窄,数学能力低下,根本及不上城市的学生,究其原因是与我们平时教学方式和他们的学习内容有密切关系。目前,我们的孩子只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仅仅是课本的知识,大部分教师也把教好数学课本,学生很好地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唯一目标,根本无暇顾及选取那些能够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学习材料来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虽然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受学科知识和教计划的限制,是在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和活动的,但她不必因此而“紧扣”教材和课程标准,应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基础,尽可能尊重、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学“有用”的数学,学“必需”的数学,学“不同”的数学,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掘数学发展潜能、促进良好的个性发展为目的,力求通过富有趣味、形式多样的课外数学活动使学生从小能用数学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来思考生活,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

(二)狭小的时空阻碍着活动课开展。学校的数学教育长期以来只停留在班级授课制形式下的一种“狭碍”的教育状态,学习的场所大多被圈在班级之内,最多也只是在校园

之内的活动。她的显著特点是让全体学生在纸上机械反复地演算,训练的只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导致学生其他数学素养很难得到更好地发展。然而,小学数学活动课则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其活动不受教学时空的的限制,不管是在课内课外,还是在校内校外,都可以成为数学活动的美好天地。正因为如此,小学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育图画中的“飞白”,其广阔的时空是广大师生在数学教育教学改革中塑造自我、拓展自我、提升自我、实现“共同生成”的多元开放的天地。

(三)活动课成为应试教育的“自留地”。当前,由于深受应试教育和择校风的严重影响,导致学生一天到晚埋在作业堆里过度学习,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当然,教师也不例外,成天地批呀讲呀练呀,凡是可以利用的时间就一点也舍不得浪费。于是,一天到晚不是上语文课、就是上数学课。另外,即使不这样的做的有些教师和学校,却把数学活动课与课外兴趣小组等同起来,进行一些高难度的解题训练,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乐园。如:开展数学学科竞赛等。然而,小学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既不是“双基”的补课,也不是为“竞赛”服务的拔尖训练,应该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作为根本宗旨,以自愿参与、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原则,是数学课改中的“生活数学”、“实践数学”、“探究数学”、“创新数学”等子课程,是践行新教育理念、深化素质教育的“责任田”。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活动课内容的选取。数学活动课没有统一的教材,这给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带来不便的同时,也给教师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再者,活动课程应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达到共同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选择内容时既应结合数学教材,又不应局限于大纲要求;既要注意拓宽知识,扩大视野,又要结合学生实际,突出重点。特别要注重挖掘活动课程自身的优势,来显示学科课程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因此,加强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的设计,不但有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造精神。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除了围绕教学目标考虑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还着重注意突出以下三个“性”:

1、趣味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问,求知欲强,因此在选取内容时尽可能使活动题材新、奇、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以便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课既能在知识水平上有所提高,又能感受到心理的愉悦,体验成功,受到激励。在活动过程中做到“五个化”:⑴活动形式游戏化;⑵列举范例生活化;⑶化解疑难故事化;⑷数的演算奇妙化;⑸介绍人物传奇化。例如,根据街头现象设计的“转转糖游戏”和“一元钱摸球中大奖”为题材的数学活动课,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拟的转糖,摸球开始,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揭密,明白了这些都是骗局,使学生不仅学习和运用了数学知识,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自主性。小学数学活动课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自始至终是活动的主体,自主活动是数学活动课的形式,是活动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数学活动课区别于数学学科课程的主要特点。要让学生有充分自主的权利,调动多种感官,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拼一拼,重视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参与活动过程的始终。在具体实施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正确认识教师作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排斥教师的作用。在活动课中,教师起指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课的内容、目的、特点,精心设计、因势利导、组织参与并指导学生的活动,指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问题。事实上,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组织,都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适当的帮助。教师能够指导有方,是数学活动课成功的关键。二是合理把握,因材施教。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应在面向全体的情况下,实行因材施教。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思维能力、表达水平等具有显著不同,形成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此,对同一班级、同一内容不强求一律。要采取多内容、多形式、多层次的活动,争取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上均能有所提高。比如,允许学生起点不同,掌握程度有差异,发展上不受限制等等。

3、思考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一个道理,悟出一种思想,掌握一种方法,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五年级“测量的学问”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启发学生如何利用普通的测量工具,去比较准确、简单地量出一张纸的厚度,一个呼啦圈的周长和一捆乱铁丝的长度等。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学生总结出“聚少为多,化曲为直,变长度为重量”的方法。一下课,同学们高兴地说:“我们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4、实践性。在学科课程的知识教学中,小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抽象,学起来很枯燥。

数学活动课则侧重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这种活动应尽可能反映现实的需要,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具体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尝试或模拟。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组织“小交警”活动,不仅在繁华地段协助交通,同时还进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流量统计,回校制成统计图,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综合能力得到发挥,同时对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活动课内容要形式多样。数学活动课的形式是由目标及活动内容决定的。数学活动课以其开放的内容,较强的实践性与自主性,构成了其自身与数学学科课程的显著差异。因此,它的活动形式、活动空间也呈现出多样性,以活动空间来划分,可分为两类:

1、校园生活中的数学活动

(1)开设拓宽知识课。它是在完成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学生已具备相应的数学知识和一定的数学能力的条件下,围绕一个专门的知识疑点、重点、难点,或解疑、或化难、或加深拓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一些数学问题。比如在教学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后,设计数图形的活动课,旨在强化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有序地观察和数出这些图形的能力,并为学习组合图形打下基础。

(2)进行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既富趣味性,又可强化数学知识,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种较好的数学活动。不但扑克、魔方、火柴可作为游戏的道具,连自己的身体器官(如手指)等也可以担任重要角色。形式主要有:开火车、夺红旗、对口令、猜数学迷语、对数字对联、填数字成语、病题会诊、数学游乐园等,但要注意不要被形式所累而忽略了活动的内容,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余掌握知识和技能。

(3)开展数学竞赛。但要注意与“数学奥林匹克赛”的区别。其形式有:书面竞赛,但要注意不要一味求难求深,应以数学基础知识为主,适当安排一些技巧性较强的综合题、发展题;组织活动比赛,如:巧算24点比赛,可以是两人或四人小组比赛,也可搞面向全班、全年级的擂台赛;实际操作比赛,可比赛快移火柴、几何形体制作等;校园里的数学问题征集比赛,看同年级哪个班收集的数学问题多等等。

2、社会实践中的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课要结合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数与形的角度与观察周围事物,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因此,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走向自然、深入社会。比如,在教学了统计图表后,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所在居民楼各户半年的用水量,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并作简要分析;或在教学了轴对称图形后,搜集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等等,使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是有价值的数学,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正常开展,使得数学学习少了一些抽象,多了一份具体,不再是远离生活的“逻辑形式”,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因为那些现实的、有趣的、研究性的课外活动给他们提供了思考、探索、合作、实践和创新的机会。在活动中、在生活里,学生不但会“思考数学”,而且会“数学地思考”。同时,数学活动课还可以让更多的教师投身到“生活数学”、“实践数学”、“探究数学”、“创新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去,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学生的对话者、合作者,他们在参与中更新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使教与学逐步向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而且,通过对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开发和数学活动的设计给广大教师一个数学教育的研究与创新的平台,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

总之,小学数学活动课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发展,它与数学学科课程相辅相辅成,功能互补,共同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数学课程体系,增强了数学课程的整体功能,有利于全面落实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为乐而不为呢?

(三)引导者对活动课的正确认识。小学数学活动课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活动为形式,通过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数学活动课的设置,是社会发展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数学活动课能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能扩展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技能和学习能力;能启发学生思维,学习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不管是学校的领导还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而且还要积极向学生、家长和全社会的人们做好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打消他们的疑虑,使他们成为我们师生数学活动的支持者和指导者。

总之,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 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单位:包头市东河区康复路小学

论文题目: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姓名:胡洁

第五篇:加强农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

加强农村小学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

学习他人的间接经验让我们站在了无数巨人的肩膀上,使我们的社会文明得以飞速发展。然而只重间接经验的学习,轻视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我们教学中的一大弊端。间接经验依赖于直接经验,没有他人的直接经验,就没有我的间接经验,但如果我们一点直接经验也没有,我们便无法更好地学习书本知识。我们的间接经验必须经我们的实践才能转化为我们的直接经验。实践活动就是我们小学生获取数学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业负担,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课程标准》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数学学习四大领域之一。同时《课程标准》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由此可见,实践活动是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它不同于一般的数学课外活动或创设生活情景的教学方法。由于没有有效的评价手段,实践活动课在实际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特别是在农村,要么在公开课上,做做样子;要么根本就

没上。它是当前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就其原因,是没有充分认识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意义和作用。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一谈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作用。

一、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社会意义,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与更强的学习动力,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和成功联系起来的。而活动课正好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使之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对数学学习也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西师版》三年级教材“认识东、南、西、北”教学后安排的实践活动:办数学小报。通过让学生向爷爷奶奶请教,上网查询。以问、查、画,等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实践活动有利于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

实践活动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摈弃了学生最讨厌的重复巩固,反复练习,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明白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就巩固了新识。有利于教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西师版四年级教材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后,设计了“节约一粒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通过小组合作数一

数,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计算讨论13亿人一天节约的大米有多少吨?可以供多少人吃一年?通过活动很好地巩固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的教学。

三、实践活动使数学更贴近生活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于是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对数学学习也就不感兴趣。《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企业参观、调查和实际测量等活动,如《西师版》三年级的一节实践活动课《小调查》,让学生到商店调查商品的重量,比如面条、味精、奶粉、洗衣服等,实际称一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质量、同学的体重等,这样能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更加牢固地建立克与千克的实际观念。

四、实践活动能养成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

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 1 ∕3 SH,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

∕3SH。实践证明,其效果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

五、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例如,《西师版》一年级教材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有趣的图形拼组”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学具,开展“拼一拼,讲一讲,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因此,正确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对小学数学教学意义重大,农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关键在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扎实开展好数学实践活动课,既落实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又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下载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三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

    小学三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智慧游乐场》教学设计广州市荔湾区乐贤坊小学 :陆秀华 一、教学内容: 数学知识在日常活动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 1 、联系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

    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策略 数学实践活动课,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

    小学三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外活动课 教学对象: 小学三年级学生。教学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提高学生的文学能力,加强数学与文学的联系,体现学科间的互通性......

    小学音乐活动课教学模式

    小学音乐活动课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和补充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地是把活动......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的探索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的探索栏 目 树 形 导 航 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初探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初探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中一门全新的、系统的课程,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主要指以......

    12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要在经历过程中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像其它数学课一样,每节课都有既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几点尝试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几点尝试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梅窖中心小学李作柱联系电话:***邮箱:xghsxx@163.com联系地址:江西省兴国县梅窖镇中心小学邮政编码:342432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