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2 22:37: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历史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熟悉教材,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超,诸葛亮等时间和人物,多少有一定的了解。

(2)课外收集有关描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相关资料,和有关三国的成语或歇后语,三国人物,史实方面的诗词

二、教学课题 【知识与能力目标】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超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超战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在三国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能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得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能分析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由此带来的影响;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曹操为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通过三国鼎立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 课《三国鼎立》,本课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实际,出示地图,运用观察、对比和结合现实生活的实例的教学方法来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负的原因,三国鼎立的形成,从而突破难点,进而总结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谈其他因素及心理因素,结合日常生活、学习谈心理因素对自己的影响,结合三国演义三方面的诗词、成语、谚语、和人物塑造方面,扩大学生知识储备,培养他们拓展探究能力。【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中,用百度收索查找一些与《三国鼎立》的相关资料,如主题歌曲,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地图,利用直观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分析曹操胜负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

利用观察、对比、教师质疑,步步紧逼,环环相扣,结合日常生活学习实例谈影响,充分理解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负的原因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趣,导入新课 【百度mp3】播放《三国演义》歌曲

http://508208.com/newhits2/gungunchangjiang.mp3

1、回忆在哪听过这首歌?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听了这首歌曲,同学们一定知道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生答)那好,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

2、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环环相扣。【百度知道】曹操人物图

http://tieba.baidu.com/f?kz=329226945

1、出示曹操人物图,教师质疑。

2、教师质疑:

(1)曹操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在他的一生之中有很多战役,本课主要介绍了那两次战役?(2)他们交战的时间、地点、对手、兵力、结果如何?

3、指生回答,完成下表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照表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方 兵力 结果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三四万 曹操胜

袁绍 十万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二十多万 曹操败

孙刘联军 五万 【三】、逐一分析,加深理解 【百度知道】官渡之战图

http://t2.baidu.com/it/u=3305270438,689138513&fm=3&gp=47.jpg

(一)官渡之战

1、介绍官渡之战形成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争夺地盘,彼此长期混战,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有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人民苦不堪言,统一已是民心所向,曹操很有政治头脑,抓住时机,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运用对比的方法介绍曹胜袁败的原因。A、曹操取胜的原因

(1)在政治上:曹操很有头脑,纳良臣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中可看出重用人才。(此处结合导入框)(2)在经济上:曹操招募流亡之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生产得到了恢复,兵力得发展,深得民心。

(3)在用人上:曹操赤脚相迎许攸,看出招贤纳士,爱才心切。(结合书中插图)

(4)在军事上: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其统一北方奠定基础。B袁绍失败的原因

(1)在军事上:战前喝酒,(2)掉以轻心,(3)骄傲轻敌。(2)(4)在用人上:不(5)听信忠言,(6)气走许攸,(7)一意孤行。

3、通过比较,进而深入,联系实际,学以致用。(1)除了我们学习分析的因素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2)结合项羽的“破釜沉舟”中总结出心里因素。

(3)结合日常生活、学习,举实例谈体会。

(二)赤壁之战 【百度知道】赤壁之战图

http://t3.baidu.com/it/u=1721954155,3201147017&fm=3&gp=25.jpg

1、介绍赤壁之战的形成

曹操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和一些弱小军阀,统一北方后,仍不满足,继而挥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

2、交战双方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对照表和地图)曹操挥军南下,首先与依附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交锋,刘备见大事不妙,纳良臣诸葛亮的建议,急忙难逃,联合孙刘共同抗曹。在周瑜、诸葛亮劝说,谋略之下,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火烧赤壁,曹操慌忙逃跑,大败而归。这就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

3、出示诸葛亮和动脑筋的图片,穿插教学 一提到诸葛亮,同学们不免用足智多谋,老谋深算等词语来形容。那请同学们看教材104页动脑筋右侧图片,完成动脑筋后,进而从三人出行引出桃园三结义。

4、进行比较,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A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性,水土不服,患传染病,影响作战。

B

曹操骄傲自满,战前饮酒作赋,不与当地人民联系,麻痹大意,不分降书真假,导致骄兵必败。(此处结合袁绍和周武王正反两个人物)

C 孙刘联军纳良臣建议,采用正确的战术。

D 进而总结,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在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上,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

E 曹操慌忙逃回北方后,不敢轻易南下,结合刘备、孙权得以喘息的机会,从此,曹操郁闷,不仅死于220年之前,给三国得以形成的机会。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曹操是历史中的人物吗?

2、历史上有那三国,由谁在那一年建立的,定都在哪?

3、指生结合教材完成教材。

4、称号有什么不同?

曹丕,刘备称帝;孙权称王,于229 年称帝。

5、三国是如何发展经济的?

(1)魏国注重修建许多水利工程,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2)蜀国注重丝织的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3)吴国注重造船业,促进海上交通,吴国大将卫温于230年到达夷洲,即当今台湾地区。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从曹操的一胜一败中总结原因,并能运用生活学习的实例,结合所学表明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五】、拓展探究:出示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在历史舞台上塑造的形象,(结合教材)谈论评价自己最喜欢的原因?(生表明观点,师点拨)

【六】、布置作业:103页动脑筋、106页活动与探究中的找错。

【七】、板书设计: 18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照表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方 兵力 结果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三四万 曹操胜

袁绍 十万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二十多万 曹操败

孙刘联军 五万

三国鼎立的形成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有三个: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其中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也是教会学生分析战争胜负的因素的极好例子,而学生对此也极感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有意把重点放在分析成败的因素上。要引导学生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重要的前提是学生要读懂课文,掌握更多的材料。通过三国演义歌曲引入新课之后,激发学生兴趣。出示曹操图像,我要求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完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内容,并提出从背景、时间、地点、双方、经过、结果等方面去把握官渡之战,将此内容板书于黑板上。并特别要求小字内容也认真看一看。在七·一班上课时,我直接要学生讲一讲战争的背景,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战争。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对战争背景的理解还比较困难,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不够简洁或不得要领。在下一个班七·二班这是这样处理这个问题的:学生在看书以后,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东汉末年,黄河流域的军阀主要有哪两个?谁的势力更为强大?为什么?2)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在政治和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3)官渡之战是谁发动的?目的是什么?当学生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后,也就解决了官渡之战的背景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曹操战胜袁绍的某些因素。

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如此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进行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学生们的说到了这些原因;袁绍骄傲轻敌,不采纳谋士的建议,导致谋士弃他而去;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有优势;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经济实力增强;重视人才,善于用人,采纳谋士兵策略,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学生发言后,我进行了总结,然后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主要有:双方的实力的对比;指挥者的素质;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战争的性质等等。在分析这些原因是,可将双方进行对比。战争胜负不是仅取决于人多粮多,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更重要的是综合实力的对比,包括政治、经济、人心、谋略等。有了这个铺垫,同学们在第二目“赤壁之战”中就显得轻松自如,比较容易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也只用了较少的时间,同时,我开展了素质教育,针对实际生活和学习谈体会,针对舞台形象谈喜欢等教学效率大大也提高了。

因此,我认为,教会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关键一步。运用对比,展开讨论,联系实际是领会历史的精髓。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吉林省

电子邮件:zhaodecheng454545@163.com

第二篇:《三国鼎立》的教案设计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三

(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

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灾难,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转变时期。

②曹操和诸葛亮是我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③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④马钧发明的翻车,在当时世界上是一种最先进的灌溉工具。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辨清某些正统观念和把诸葛亮神化的错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在第15课中,大家学习了“黄巾起义”,哪位同学能谈谈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爆发于哪一年?它的后果是什么?

2.导入新课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而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22课至27课就是写的这一历史时期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今天先学习第22课三国鼎立(板书课题)(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鼎立”?“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就是三个国家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稳定。)

(请一位同学先将课文前的导言朗读一遍)从导言中可知本课要学习两位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历史人物棗曹操和诸葛亮,究竟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们?这也是本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是怎样通过官渡之战统一北方的。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各地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混战不休,最后经过一番兼并战争,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下面几个重要的军事集团:袁绍占有冀、青、并三州(含河北中部、山东东北部、山西),曹操占据兖、豫二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刘璋占有益州(今四川),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地区),还有立足未稳的刘备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

2.曹操势力的发展壮大

在各国军事集团的混战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后被袁绍和曹操两大军事集团所占领。当时袁绍的实力非常雄厚。然而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在打败青州的黄巾军后,选其精锐,将他们编为“青州兵”。曹操正是主要依靠这支力量,顺应人民渴望安定结束战乱的要求,完成北方的统一(出示曹操彩色画像或指引学生看课本131页的插图)。曹操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的政治家,在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中,他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当时东汉的皇帝是汉献帝,他虽然是个傀儡,但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曹操知道只要把汉献帝控制在自己手里,就可以用它的名义来发号施令。于是曹操借机发兵洛阳,把汉献帝和文武大臣一起劫持到许昌,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东汉时期选择官吏,一是看出身门第,二是看封建道德。曹操则不以此作为用人标准,而且是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他身边的第一谋臣荀彧就是平民出身。他曾三次发出《求贤令》,因而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当时由于农业生产遭到战争的破坏,广大农民流离失所,许多军事集团往往因为军粮不足而崩溃瓦解。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恢复和发展生产,才能使自己强大起来。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曹操采纳部下的建议,招募流民在许昌附近屯田。屯田的农民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几十人一屯。这样,使大批流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来,许多荒芜的农田又种上了庄稼,屯田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以后继续向各地推广。由于屯田农民可以不负担兵役和徭役,而且有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比较高。除了民屯外还有军屯,屯田的兵士按原来的建制,5里一营,每营60人,平时屯种,战时打仗。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开发,军粮供应有了保证,从而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经过推行屯田,曹操的势力得到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在北方仅次于袁绍的军事集团。曹操有了皇帝为他发号令,又有大批文臣武将的辅佐,还有充分的军粮,于是准备同北方最强大的袁绍决一死战。

3.官渡之战

(展示《官渡之战》图,指图讲述)官渡之战前,袁绍的地盘和实力都超过曹操。公元200年袁绍率兵10万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曹操。曹操仅2万兵力迎击袁绍。袁绍的大军到达黄河北岸的黎阳,从这里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津。曹操自知兵力远远不及袁绍,决定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亲自率军到白马津西边的延津,佯装要从这里渡河北击的假象。袁绍中计,将大军西调,准备堵击曹军。曹操立即派兵急救白马,由于颜良没有防备,结果被曹军打得大败,颜良本人也被杀死。袁绍没有冷静分析形势,依仗兵多粮足,下令全军渡过黄河直扑延津。曹军一边撤退,一边故意把辎重财物等丢弃在路上,让袁军四处抢夺,乘其大乱时曹军反击,第二次又打败袁军。

白马、延津两战,曹操只是取得了两次局部的胜利,袁绍的力量仍然大于曹操。曹操决定诱敌深入,主动退到官渡一线,双方在官渡相持达半年之久。曹操自知兵少粮缺,不能拖延,正感为难时,袁绍谋士许攸前来投奔,密告袁绍在乌巢屯粮情况,建议立即偷袭。曹操连夜亲率精兵5000,假装袁军,直插敌人后方的乌巢,焚毁全部军粮。官渡前线的袁军闻讯大乱,曹操全军进击,乘胜歼灭袁军7万人,袁绍只带着800多骑兵逃过黄河,从此一蹶不振,两年后忧愤而死。

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大家看132页右下角框内的那道题,谁能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官渡之战后,曹操又用了几年时间肃清袁军残余势力,到207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通过“官渡之战”一目的学习,同学们再来看看131页曹操的那首诗(不是全诗,是摘录《龟虽寿》中的几句),大家想想,由此他抒发了什么情感?表现了什么精神?(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讲到此处,可对曹操作一简要评价,强调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军、军事家和诗人。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他完全不是某些戏剧舞台上塑造的白脸奸雄。)

二、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之后,准备乘胜统一南方。这时,南方的孙权和刘备正在崛起。

孙权是孙策的弟弟,原来他的势力不大,后来陆续消灭了江南一些地割据势力,地位日益得到巩固。

刘备是汉朝的宗室,东汉末年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各个军事集团的混战中,他因实力不足,没有固定的地盘,曾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最后又投奔荆州的刘表。他一直寄人篱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具有远见卓识的人辅佐,所以刘备在荆州期间十分注意访求贤才。后经荆州名士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得知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人才。身处危境而壮心不已的刘备曾接连3次带着关羽和张飞,冒着严寒,亲往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山中的草庐拜见。前两次诸葛亮未出来,到第三次时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才出来会见。

诸葛亮在隆中从政治、军事、地理、人事等方面精辟地分析了国家的形势,建议刘备先占领荆州、益州(今湖北、湖南、四川一带)为根据地,与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和孙权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力量雄厚的曹操,然后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出兵灭曹,统一全国。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正确的战略策略。此后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2.赤壁之战

(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指图讲述)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统一全国。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先取荆州。在曹军到达前刘表已病死,次子刘琮继位后便投降了曹操,刘备由樊城败退到樊口。曹操占据江陵,收编了荆州水军,并从江陵顺江而下。刘备派诸葛亮东下柴桑会见孙权,要求联合抗曹。诸葛亮最终说服了拥兵观望的孙权,决定派周瑜带领3万人马沿江西进,联合刘备顺赤壁一带同曹军决战。

曹操的兵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他的兵士多为北方人,不习惯水战,而且曹操被表面的强大所麻痹,他的这些弱点被周瑜利用。那时正是初冬季节,一天夜里,江面刮起东南风,周瑜派大将黄盖前去诈降,带领10艘装满干柴浇透油脂的船,外面用布将柴盖好,乘着风势直扑曹营。渐近时,那10艘大船突然着火,迅猛冲进曹军水寨,顿时风狂火烈,曹军战船一片火海,大火又迅速延烧上岸,岸上曹营也被烈火片片吞噬。孙刘联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烧死、溺死的无以数计,曹操只带领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教师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或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此图)赤壁之战后,曹操已无力再南下,他死后,子曹丕于220年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建都洛阳,定国号为魏,东汉至此结束。(应向学生强调指出:此时才是三国时期的开始,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时期人。)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领了长江以南的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进占四川,221年,他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汉,史称蜀或蜀汉。孙权则继续领有江东地区,使其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了巩固,于222年在建业称王,定国号为吴。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大家注意: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南,如同鼎的三足。这一局面的形成,使我国以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走上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这就为以后全国范围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三国建立前后,魏、蜀、吴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注意恢复和发展各自的经济力量。

三、魏、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曹魏重视农耕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和他的后继者更加重视农业,并为此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有:

①继续实行屯田。当时曹魏的屯田区有20多处,分布于西起今甘肃天水,东至今山东淄博和今江苏徐州,北达今天津蓟县,南到淮河的辽阔区域。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淮河南北实行的大规模的军屯,使这一地区的荒地得到开发,生产了大量粮食,对后来晋军灭吴时的军粮供应起了很大的作用(结合课本上的《曹魏屯田图》讲述)。

②大力兴修水利。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魏政府注意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在各地修造陂塘,如在安徽合肥附近修建的芍陂可灌田万顷以上;在颍水南北开了300余里的渠道,灌田达2万顷。此外,在安徽北部、陕西南部、河南等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从而保证了这些地区的农业连年丰收。

③推广先进工具。马钧少年时生活贫困,由于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并十分注意结合社会生产的实践,所以成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机械制造发明家,他最重要的发明是翻车(即水车,又叫龙骨车)。从课本的插图中可以看出,翻车构思巧妙,只要有人上边脚踏,就可以把低处的水不断提到高处,既大大提高了效率又十分轻便。它不但能灌溉,而且还能排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工具。他发明的翻车后来被推广到魏国以至全国。对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种工具在我国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下来,许多地方至今还在使用。

④重视保护农桑。曹操不但重视农业生产,而且十分注意保护农桑,行军时不准将士践踏庄稼,而且身体力行,在这方面做了表率。

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在广大农民和士兵的辛勤劳动下,北方经济逐步从满目疮痍的景象中恢复过来,许多地方仅几年时间,仓库中就已装满了粮食。大家看136页的图画,上面画的是在今甘肃地方农民的牛耕、播种、采桑和扬场的情景,与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接近,说明了整个北方农业的发展。

2.诸葛亮治蜀

刘备称帝建蜀时,诸葛亮被任为宰相,他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治蜀期间,注意发展农业,采取奖励农耕、减轻赋税政策,要求各级官吏重视农业,防止对农民的过度剥削。他还派一部分军队利用战争间隙进行屯田,解决军粮问题。此外,对蜀国境内的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也很重视,专门设置堰官,派1000多人常年修护,使其更好地发挥浇灌沃野千里的川西平原的作用。

手工业方面,蜀汉的纺织业很发达。诸葛亮积极鼓励种桑养蚕织锦,使蜀锦生产有很大发展,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在与魏、吴的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蜀汉财政重要来源之一。从课本136页右下方诸葛亮的那句话中,也可看到蜀锦生产在蜀国经济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蜀国灭亡时,国库中还存有锦、绮、綵、绢各20万匹,可见织锦业之发达。课本中诸葛亮向少数民族赠锦的插图,希望蜀锦技术能在西南地区推广,表现了他对发展蜀锦生产的重视。

针对某些豪强官吏侵夺百姓,诸葛亮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打击和限制。对于那些执法严明的官吏,则大力提拔重用,做到赏罚分明,任人唯贤。这是他治理蜀汉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

诸葛亮在执政期间,还注意改善和加强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是这时发生的。孟获是当地少数民族中威望很高的首领,诸葛亮对他“七擒七纵”,终于使他心悦诚服,表示不再反叛。诸葛亮还选用少数民族的首领担任官吏,如孟获官至御史中丞(中央的监察官)。(讲到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赤壁之战正确认识诸葛亮: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许多优秀品格;但他并不是神,所谓“借东风”,无非是他对气象较熟悉并虚心向人民求教的结果。)

3.孙吴开发江南

吴国的经济受东汉末年各个军事集团混战的破坏较少,立国之后继续在原有基础上向前发展。

吴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有二:一是北方农民大量南迁。东汉末年各个军事集团厮杀的主要战场在中原地区,江南相对来说较为安定,黄河流域一带的农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渡,仅213年一次南迁就多达10万户。他们不但为江南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二是山越人大批出山定居。江南地区原先居住着许多越族人,后来居住在平原和交通发达地区的越族人逐渐与汉族融合,居住在山区的逐步形成为山越族。孙权在江南扩展势力,遇到山越人的顽强反抗,他多次派兵镇压,强迫他们出山定居。经过广大汉族和山越人民的努力耕垦,江南肥沃的土地得到大量开发,农作物的产量大为提高,稻米每亩产量达到3斛。此外,吴国还推广了中原地区已广泛使用的二牛一犁的耦耕法,使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纺麻织布是当时孙吴民间的主要手工业,生产的越布(麻织品)闻名全国,麻布生产居三国首位;丝织业也逐渐兴起,三吴地区是丝织业发展的重要地区。

青瓷是吴国著名的特产,产品的釉色已显现较深绿色,釉面也较厚,标志着我国瓷器进入了成熟时期。课本上的插图《吴国青瓷羊》,制作精美,造型生动,是我国早期青瓷中的代表作。

为了适应长江水域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吴国大力发展造船业,现在的福建闽侯是其造船中心。造船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所造的海船长达20余丈,高出水面近3丈,可载六七百人,装载物资可达500吨以上;用于长江水战的船只,有上下5层。

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吴国的海上交通非常发达,远航的船只北达辽东,南通南亚诸国。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等率领1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今台湾),在今台南市和嘉义市一带登陆,后来卫温返回时,还将台湾土著居民数千人迁往大陆。这是大陆和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此后,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可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巩固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可以知道,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势力混战的结果。官渡之战使曹操大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这种鼎立局面,直到280年西晋统一全国才结束。在三国鼎立的时期里,魏、蜀、吴国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由于全国处于分裂和战争状态,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各族人民都迫切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同时,各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北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比较显著,物力和财力都较南方充足,所以后来全国的统一便由代魏而立的西晋来完成。

下面请同学们填写一个表格(三国建国年表),另外还请大家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5.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中的三道题目。

(三)教法建议

1.本课的重点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关于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教师应向学生说明两点:一是客观上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主观上曹操顺应了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正确的政策措施。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本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教师应结合地图向学生较为详细地生动讲述赤壁之战的全过程。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典型战例,可用讨论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交战双方的胜败原因,以培养其思维力和分析力。

3.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4.本课涉及到两个家喻户晓的重要历史人物曹操和诸葛亮,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还要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注意纠正小说、戏剧中错误的正统观念、封建道德观念,以及把历史人物神化等,并要强调历史小说和戏剧不同于历史。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就曹操、诸葛亮的评价问题,在课内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最后作出总结。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通过录像、材料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等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设计思路〗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三国历史多少有一些了解,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分析,可以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初期阶段。东汉末年政局混乱,黄巾大起义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百姓渴望结束混战,实现统一,恢复安定生活。经过“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据有中原、江东、四川等地,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教学设计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通过几段录像及动态的过程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讨论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1:课题动画

图片2:(录像)讲课前我们先看一段反映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的录像,然后我们比一比,赛一赛谁的记忆力好,谁的综合分析能力强。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同学们谁的记忆力好,谁的综合分析能力强,通过录像我们可以看出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情况如何呢?

要求说出:政治上:政局混乱,外戚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农民起义

军事上:军阀割据

经济上: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

教师归纳;外戚宦官轮流执政导致东汉后期政局混乱,政治非常腐败,朝政腐败,官逼民反,公元184年爆发了张角等领导的黄巾大起义,朝廷无力扑灭烽烟四起的农民起义,只好号令各地豪绅组织地方武装就地镇压,由此造成地方势力恶性膨胀,中央政权日益衰落,东汉政权名存实亡,逐渐形成群雄割据,天下大乱的局面,三国鼎立的时代也从此拉开了帷幕。

一、曹操统一北方

1.了解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情况(识图)

图片3:我们来看当时主要的军阀割据势力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有曹操,袁绍,袁术,孙权等,在中原的军阀混战中,有一个人越来越突出,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曹操以数千人起家,他採取了哪些措施使自己的实力逐漸强大起來的呢?

2.材料分析:曹操势力日渐强大的原因(材料一)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招贤纳士。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图片4:材料分析

196年,曹操把流离失所的汉献帝接到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党取得了优势地位。曹操爱才若渴,连下几次唯才是举令,于是一大批贤臣名将聚于麾下,采用屯田政策,(招募流亡农民,垦荒屯田,不仅解决了流亡农民的生计问题,而且对北方的生产恢复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更关键的是它解决了大部队粮草供应的难题)。就这样,曹操敢于向当时的大军阀袁绍挑战,双方在官渡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

3.讲解“官渡之战”

flash动画:官渡之战

4.分析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附材料二,加以说明)

材料分析:毛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

——《三国志》

我们看到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明显处于劣势,然而兵力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它还取决于其他很多因素,曹操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打败不可一世的袁绍是因为他占有许多优势。回忆一下我们所讲的内容,想一想曹操拥有哪些有利条件?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上的优势。招贤纳士,谋士如云,勇将如雨。

实行屯田政策,解决了大部队粮草供应问题。

而袁绍这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一则材料

图片5:材料分析:沮授说绍云:“„„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弗能用。

——《三国志》

袁绍自恃祖上根基深厚,地大,兵多,粮足,听不进正确意见。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傲慢,不采纳许攸的建议;曹操虚心,接受降曹的元少谋士许攸的意见,也是曹军取胜的重要原因。

5、强调官渡之战的作用

图片6: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1.了解曹操的远大志向

图片7: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对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207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时曹操 53岁了,他的壮心时什么呢?(南下统一全国)那他将遇到的对手是何许人也?

2.简述刘备、孙权情况。

3.重点介绍:三顾茅庐,隆中对。

这时孙策遇刺身亡,他的弟弟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并大有发展,控制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

刘表没有什么大志,反倒是依附于他的刘备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了在隆中隐居的诸葛亮,接受了这位年仅26岁的卧龙先生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最终实现了三分天下的鼎立之势。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设计了一幅怎样的战略蓝图呢?看书102页回答,从此隆中对策成为刘备集团的战略方针,按照这个战略方针,诸葛亮出山的第一件事就是联吴抗曹,孙刘联军同曹操展开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4.分析赤壁之战交战双方的优劣势

208年曹操率领20多万大军南下,而孙刘联军当时只有不足5万兵力。这一次曹操是占有绝对的优势兵力,然而我们都知道他却残败而回,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原因。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一战对曹操有哪些不利因素:

多北方士兵,不习水战。铁锁联船。

(北方士兵水水土不服,疾病流行。)

曹操被表面的强大冲昏头脑,骄傲轻敌。

再看对孙刘联军来说可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他们利用曹军的弱点,制定了火攻的计划,运用诈降计,在一天夜里,东南风起,黄盖诈降,火烧赤壁,曹操惨败,仓皇逃回北方。

归纳:曹操:20多万人马,占有绝对优势;士兵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只得用铁链将战船连在一起;骄傲轻敌,中了黄盖的诈降计。

孙刘联军:不足5万,处于劣势;采用火攻,大败曹军。

图片8:flash动画:赤壁之战

5.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之战后,曹操率残部仓皇逃回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并向岭南地区发展。刘备占据了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攻占四川,也得到了休养生息的立足之地。所以赤壁之战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格局。公元20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简单分析孙权称王而不是称帝的原因)。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三国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分裂时期,但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三国鼎立局面最终结束于西晋的统一。

105页小字,了解三家归晋。

三、每课一得

了解《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区别

图片9:三国鼎立从酝酿到结束,将近百年,一时多少豪杰,他们的故事,以其特有的魅力,代代相传,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最后由文学家罗贯中写成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它来源于历史,却又有别于历史,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虚构的内容,我们学习历史要注意辨别小说与史书的不同。

四、巩固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点学习了两次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两次战役都和一个人物有关(曹操),但结果却不同: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赤壁之战曹操却在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惨败而回,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展开讨论)

图片10:评价曹操(略)学生展开讨论。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的探究式的教学理念。首先,教师通过展示反映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的录像,要求学生分析和归纳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使学生机获得了直观的历史感受,又提高了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其次,教师通过补充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了官渡、赤壁两次战争的胜败决定因素,既提高了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第三,教师特别重视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中的人物的区别,引导学生对此进行了专门的探讨,有助于学生重新审视三国历史,学会区分文学和史学的不同。第四,教师重视历史地图的运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理解历史地图的能力。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了学生的其他能力,是一堂素质教育的好课。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

【课标要求】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情感目标: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找出下列两个故事,自己熟悉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看谁的故事讲得最精彩。

.官渡之战

温馨提示:时间

交战双方战争特点

影响

2.赤壁之战

3.熟悉三国鼎立形成过程自己独立完成下列表格,小组内互相交流,看谁做得最好。

国家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读一读,想一想

材料一

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

材料二

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下层的人,它也注意提拔。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材料三

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他决定推行屯田制。

.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

2.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3.请你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试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在班级内交流。

四、知识整合.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2.两大战役: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3.三分天下:魏

4.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5.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五、巩固练习

.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战役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战役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成语典故“火烧连营”“草船借箭”都出自哪一战役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战役

4.下列人物不是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

B.诸葛亮

c.孙权

D.曹操

5.公元207年,曹操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献帝

D.统一北方

6、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了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

六、中考链接

.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哪一个军阀?()

A.刘备

B.袁绍

c.孙权

D.刘禅

2.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

A.200年

B.208年

c.220年

D.222年

3.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

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操军不习水战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4.图l《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示政权的都城在()

A.成都B.长安c.洛阳D.建业

5.XX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办考古学论坛,“河南安阳曹操高陵”被列为XX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普遍关注。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的统一

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7.右图所示的古代著名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8.(XX•安徽)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

①招贤纳士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自立为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是

()

①官渡之战

②赤壁之战

③淝水之战

④刘备称帝

⑤孝文帝改革

⑥三顾茅庐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⑥

第18课

三国鼎立

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见课本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优势(2)唯才是举(3)实行屯田

2.骄傲轻敌,不习水战,孙刘联军使用火攻

3.略

4.都是以少胜多(2)胜方都是指挥得当,败方都是骄傲轻敌(3)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五、巩固练习

.c

2.D

3.A

4.D

5.A

6.A

六、中考链接

BAAAD

DcAA

第五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2016)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方法: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认识到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重点难点:

重点: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

难点:理解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教学准备:

魏国的水利、蜀国的丝织、吴国的造船等资料;三国故事;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片段;毛泽东诗词《浪淘沙·北戴河》;曹操生平资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历史创作的文学作品,存在着很多虚构的成份,那么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大家所熟悉的三国人物的真实面目又如何呢?

第16课三国鼎立(板书)

一、感知理解

一、官渡之战

1.引导: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学习的东汉历史。由于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黑暗政治局面,导致爆发农民起义。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掌握地方政权的豪强地主开始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农民起义被镇压后,这些军阀之间长期争夺,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下面请同学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说说当时在北方主要有哪几股势力,各自情况如何。

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河北的袁绍。袁绍占据河北一带,战乱较少,人口众多,粮食丰足,势力很大。曹操占据河南一带,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曹操(155~220年),汉魏之际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96年,曹操率军迎汉献帝到洛阳,总揽军政大权,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此后三年,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相继击败张绣,擒杀吕布,困死袁术,赶走刘备,占据豫、兖、徐等州,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在曹操势力迅速发展之时,袁绍的力量更强大了。先后占有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在汉运将终之际,他很想由自己统一中国,称帝天下,于是与曹操势力发生冲突,终于演变成一场大战——官渡之战。

2.官渡之战。

(1)引导:请同学们自读课本相关内容,复述“官渡之战”的经过。

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后来,曹操采纳谋士的意见,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袁绍带领数百骑兵逃回河北。

(2)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的描述说说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答案: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在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在军事上战术得当;袁绍不善于用人,骄傲轻敌。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他想乘胜南下,统一全国。南下途中,在赤壁地区遭到孙刘联军的阻击,双方在此展开了一场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背景。

曹操统一北方后,想乘胜南下,统一全国。那时候,长江中下游一带两个军阀势力有所发展。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一个是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他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自己。请一位同学讲讲“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三赴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刘备的苦苦相求下,诸葛亮决定出山辅刘,并且帮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先取荆、益二州为基地,安抚西南各族,内施新政,外结孙权,等待时机,北进中原,则统一大业可成。刘备非常佩服,拜为军师。此后,刘备的势力迅速发展起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赤壁之战”的具体过程。

2.赤壁之战。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中“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

曹军南下,人数众多,刘备感到抵挡不住,急忙南逃。诸葛亮建议联孙抗曹,双方组成了约五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与曹军对峙。

(2)提问: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主要采用了什么战术打败曹操?(火攻)

(3)引导:赤壁之战主要在长江上作战,在水上作战,用火攻怎能奏效?

曹操把所有小船用铁索连接起来,上面铺上木板。船被火烧着后,一时很难分开,因此损失很大。

(4)引导: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冬天我国常刮西北风,而大战的晚上恰好刮东风,这是怎么回事?

答案一:可能是偶然因素,因为在冬天,我国境内也不是每天都绝对刮西北风的。

答案二:诸葛亮会观察天象,提前就知道某一时间将会有东风刮起,故把决战时间放在了那天晚上。

答案三:《三国演义》中说是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的。

关于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我们前面讲过,大的战争或战役,它打的是军力、人心、士气、经济、政治等,绝不是一个因素就可以决定一场战争或战役的胜败的。拿赤壁之战来说,诸葛亮抵柴桑(今江西九江)向孙权陈述联合破曹时,就帮助孙权分析了曹操的不利因素:曹军虽众不习水战;刘琮新降,军心不服;远离后方,补给困难;长途行军,士卒疲弊;胜兵压境,骄傲轻敌;水土不服,已染疾疫等。除此之外,曹操还有一大弱点,即后方不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活动,曹操有后顾之忧。对孙刘一方来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绝不是偶然的,孙刘不占“天时”,但占“地利”,尤其还占“人和”,还有就是战术正确。

下面我们来看赤壁之战的最大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占领四川。

引导: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在曹、孙、刘之间形成了一种什么势态?三方面的力量达成了一种暂时的平衡。

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220年,曹丕废献帝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请大家看课本上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从中找出洛阳、成都、建业三地,并了解魏、蜀、吴三国的疆域大小。

过渡:三国鼎立期间,魏、蜀、吴三国为了打败对方,都特别重视发展生产,增强自己的实力。因此,三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

2.三国经济的发展。

强调:大家在看书时,注意掌握下面三点:(1)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2)蜀国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三国;(3)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有什么作用?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曹操雄才大略,为实现全国统一作了长期准备,但赤壁之战后,他不得不退回北方。孙权和刘备也是一代豪杰,他们都想由自己来实现统一,但都力量不足。因此,才形成了三国鼎立的状态。这三个国家为了保卫自己并企图实现统一,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一定的发展。所以,三国的出现比起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来说,是无秩序中的有秩序,是大混乱时期的暂时稳定,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安定的愿望的。三国鼎立是局部的统一,是最后走向全国统一的一个步骤,代表了统一的趋势,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

本课小结:

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完成了本节课主要知识的学习,下面我们一起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为方便记忆,我们用一、二、三、四来总结本课知识。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二次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三个政权:三国名称和都城

四个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

教学反思:

下载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共5篇)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 1.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关注情感的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2.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学......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2.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

    历史教学”三国鼎立“案例分析

    《三国鼎立》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房县城关四中 丁章军 教育的改革在全国迅速的开展着。作为一线的教师,自己的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都在加强,并以此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希望自己......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 岳麓版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三国鼎立局面主......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教案设计范文合集

    (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掌握铁器与牛耕、李冰与都江堰、手工业的进步和封建城市等基础知识。2.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帮助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1课《三国鼎立》(本站推荐)

    方方正正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1—27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

    七年级历史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七年级历史 、唐玄宗时,在农业方面,共修建了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南方水稻广泛采用栽培,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