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2.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4.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5.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板书设计] 第18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200年 袁绍与曹操
二、赤壁之战 208年 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 三、三国鼎立
1.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 2.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3.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3.讲述新课:
三国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地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4.小结:
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6.课堂练习:
见课件。
7.布置作业:
各地指定教辅材料中的相关练习。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历史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熟悉教材,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超,诸葛亮等时间和人物,多少有一定的了解。
(2)课外收集有关描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相关资料,和有关三国的成语或歇后语,三国人物,史实方面的诗词
二、教学课题 【知识与能力目标】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超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超战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在三国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能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得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能分析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由此带来的影响;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曹操为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通过三国鼎立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 课《三国鼎立》,本课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实际,出示地图,运用观察、对比和结合现实生活的实例的教学方法来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负的原因,三国鼎立的形成,从而突破难点,进而总结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谈其他因素及心理因素,结合日常生活、学习谈心理因素对自己的影响,结合三国演义三方面的诗词、成语、谚语、和人物塑造方面,扩大学生知识储备,培养他们拓展探究能力。【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中,用百度收索查找一些与《三国鼎立》的相关资料,如主题歌曲,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地图,利用直观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分析曹操胜负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
利用观察、对比、教师质疑,步步紧逼,环环相扣,结合日常生活学习实例谈影响,充分理解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负的原因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趣,导入新课 【百度mp3】播放《三国演义》歌曲
http://508208.com/newhits2/gungunchangjiang.mp3
1、回忆在哪听过这首歌?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听了这首歌曲,同学们一定知道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生答)那好,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
2、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环环相扣。【百度知道】曹操人物图
http://tieba.baidu.com/f?kz=329226945
1、出示曹操人物图,教师质疑。
2、教师质疑:
(1)曹操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在他的一生之中有很多战役,本课主要介绍了那两次战役?(2)他们交战的时间、地点、对手、兵力、结果如何?
3、指生回答,完成下表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照表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方 兵力 结果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三四万 曹操胜
袁绍 十万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二十多万 曹操败
孙刘联军 五万 【三】、逐一分析,加深理解 【百度知道】官渡之战图
http://t2.baidu.com/it/u=3305270438,689138513&fm=3&gp=47.jpg
(一)官渡之战
1、介绍官渡之战形成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争夺地盘,彼此长期混战,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有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人民苦不堪言,统一已是民心所向,曹操很有政治头脑,抓住时机,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运用对比的方法介绍曹胜袁败的原因。A、曹操取胜的原因
(1)在政治上:曹操很有头脑,纳良臣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中可看出重用人才。(此处结合导入框)(2)在经济上:曹操招募流亡之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生产得到了恢复,兵力得发展,深得民心。
(3)在用人上:曹操赤脚相迎许攸,看出招贤纳士,爱才心切。(结合书中插图)
(4)在军事上: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其统一北方奠定基础。B袁绍失败的原因
(1)在军事上:战前喝酒,(2)掉以轻心,(3)骄傲轻敌。(2)(4)在用人上:不(5)听信忠言,(6)气走许攸,(7)一意孤行。
3、通过比较,进而深入,联系实际,学以致用。(1)除了我们学习分析的因素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2)结合项羽的“破釜沉舟”中总结出心里因素。
(3)结合日常生活、学习,举实例谈体会。
(二)赤壁之战 【百度知道】赤壁之战图
http://t3.baidu.com/it/u=1721954155,3201147017&fm=3&gp=25.jpg
1、介绍赤壁之战的形成
曹操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和一些弱小军阀,统一北方后,仍不满足,继而挥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
2、交战双方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对照表和地图)曹操挥军南下,首先与依附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交锋,刘备见大事不妙,纳良臣诸葛亮的建议,急忙难逃,联合孙刘共同抗曹。在周瑜、诸葛亮劝说,谋略之下,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火烧赤壁,曹操慌忙逃跑,大败而归。这就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
3、出示诸葛亮和动脑筋的图片,穿插教学 一提到诸葛亮,同学们不免用足智多谋,老谋深算等词语来形容。那请同学们看教材104页动脑筋右侧图片,完成动脑筋后,进而从三人出行引出桃园三结义。
4、进行比较,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A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性,水土不服,患传染病,影响作战。
B
曹操骄傲自满,战前饮酒作赋,不与当地人民联系,麻痹大意,不分降书真假,导致骄兵必败。(此处结合袁绍和周武王正反两个人物)
C 孙刘联军纳良臣建议,采用正确的战术。
D 进而总结,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在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上,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
E 曹操慌忙逃回北方后,不敢轻易南下,结合刘备、孙权得以喘息的机会,从此,曹操郁闷,不仅死于220年之前,给三国得以形成的机会。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曹操是历史中的人物吗?
2、历史上有那三国,由谁在那一年建立的,定都在哪?
3、指生结合教材完成教材。
4、称号有什么不同?
曹丕,刘备称帝;孙权称王,于229 年称帝。
5、三国是如何发展经济的?
(1)魏国注重修建许多水利工程,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2)蜀国注重丝织的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3)吴国注重造船业,促进海上交通,吴国大将卫温于230年到达夷洲,即当今台湾地区。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从曹操的一胜一败中总结原因,并能运用生活学习的实例,结合所学表明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五】、拓展探究:出示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在历史舞台上塑造的形象,(结合教材)谈论评价自己最喜欢的原因?(生表明观点,师点拨)
【六】、布置作业:103页动脑筋、106页活动与探究中的找错。
【七】、板书设计: 18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照表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方 兵力 结果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三四万 曹操胜
袁绍 十万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二十多万 曹操败
孙刘联军 五万
三国鼎立的形成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有三个: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其中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也是教会学生分析战争胜负的因素的极好例子,而学生对此也极感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有意把重点放在分析成败的因素上。要引导学生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重要的前提是学生要读懂课文,掌握更多的材料。通过三国演义歌曲引入新课之后,激发学生兴趣。出示曹操图像,我要求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完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内容,并提出从背景、时间、地点、双方、经过、结果等方面去把握官渡之战,将此内容板书于黑板上。并特别要求小字内容也认真看一看。在七·一班上课时,我直接要学生讲一讲战争的背景,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战争。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对战争背景的理解还比较困难,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不够简洁或不得要领。在下一个班七·二班这是这样处理这个问题的:学生在看书以后,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东汉末年,黄河流域的军阀主要有哪两个?谁的势力更为强大?为什么?2)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在政治和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3)官渡之战是谁发动的?目的是什么?当学生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后,也就解决了官渡之战的背景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曹操战胜袁绍的某些因素。
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如此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进行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学生们的说到了这些原因;袁绍骄傲轻敌,不采纳谋士的建议,导致谋士弃他而去;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有优势;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经济实力增强;重视人才,善于用人,采纳谋士兵策略,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学生发言后,我进行了总结,然后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主要有:双方的实力的对比;指挥者的素质;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战争的性质等等。在分析这些原因是,可将双方进行对比。战争胜负不是仅取决于人多粮多,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更重要的是综合实力的对比,包括政治、经济、人心、谋略等。有了这个铺垫,同学们在第二目“赤壁之战”中就显得轻松自如,比较容易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也只用了较少的时间,同时,我开展了素质教育,针对实际生活和学习谈体会,针对舞台形象谈喜欢等教学效率大大也提高了。
因此,我认为,教会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关键一步。运用对比,展开讨论,联系实际是领会历史的精髓。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吉林省
电子邮件:zhaodecheng454545@163.com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
案
【课标要求】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情感目标: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找出下列两个故事,自己熟悉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看谁的故事讲得最精彩。
.官渡之战
温馨提示:时间
交战双方战争特点
影响
2.赤壁之战
3.熟悉三国鼎立形成过程自己独立完成下列表格,小组内互相交流,看谁做得最好。
国家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魏
蜀
吴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读一读,想一想
材料一
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
材料二
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下层的人,它也注意提拔。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材料三
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他决定推行屯田制。
.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
2.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3.请你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试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在班级内交流。
四、知识整合.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2.两大战役: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3.三分天下:魏
蜀
吴
4.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5.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五、巩固练习
.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战役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战役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成语典故“火烧连营”“草船借箭”都出自哪一战役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战役
4.下列人物不是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
B.诸葛亮
c.孙权
D.曹操
5.公元207年,曹操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献帝
D.统一北方
6、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了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
六、中考链接
.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哪一个军阀?()
A.刘备
B.袁绍
c.孙权
D.刘禅
2.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
A.200年
B.208年
c.220年
D.222年
3.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
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操军不习水战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4.图l《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示政权的都城在()
A.成都B.长安c.洛阳D.建业
5.XX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办考古学论坛,“河南安阳曹操高陵”被列为XX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普遍关注。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的统一
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7.右图所示的古代著名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8.(XX•安徽)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
①招贤纳士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自立为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是
()
①官渡之战
②赤壁之战
③淝水之战
④刘备称帝
⑤孝文帝改革
⑥三顾茅庐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⑥
第18课
三国鼎立
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见课本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优势(2)唯才是举(3)实行屯田
2.骄傲轻敌,不习水战,孙刘联军使用火攻
3.略
4.都是以少胜多(2)胜方都是指挥得当,败方都是骄傲轻敌(3)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略
五、巩固练习
.c
2.D
3.A
4.D
5.A
6.A
六、中考链接
BAAAD
DcAA
第四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2016)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方法: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认识到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重点难点:
重点: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
难点:理解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教学准备:
魏国的水利、蜀国的丝织、吴国的造船等资料;三国故事;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片段;毛泽东诗词《浪淘沙·北戴河》;曹操生平资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历史创作的文学作品,存在着很多虚构的成份,那么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大家所熟悉的三国人物的真实面目又如何呢?
第16课三国鼎立(板书)
一、感知理解
一、官渡之战
1.引导: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学习的东汉历史。由于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黑暗政治局面,导致爆发农民起义。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掌握地方政权的豪强地主开始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农民起义被镇压后,这些军阀之间长期争夺,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下面请同学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说说当时在北方主要有哪几股势力,各自情况如何。
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河北的袁绍。袁绍占据河北一带,战乱较少,人口众多,粮食丰足,势力很大。曹操占据河南一带,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曹操(155~220年),汉魏之际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96年,曹操率军迎汉献帝到洛阳,总揽军政大权,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此后三年,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相继击败张绣,擒杀吕布,困死袁术,赶走刘备,占据豫、兖、徐等州,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在曹操势力迅速发展之时,袁绍的力量更强大了。先后占有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在汉运将终之际,他很想由自己统一中国,称帝天下,于是与曹操势力发生冲突,终于演变成一场大战——官渡之战。
2.官渡之战。
(1)引导:请同学们自读课本相关内容,复述“官渡之战”的经过。
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后来,曹操采纳谋士的意见,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袁绍带领数百骑兵逃回河北。
(2)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的描述说说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答案: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在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在军事上战术得当;袁绍不善于用人,骄傲轻敌。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他想乘胜南下,统一全国。南下途中,在赤壁地区遭到孙刘联军的阻击,双方在此展开了一场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背景。
曹操统一北方后,想乘胜南下,统一全国。那时候,长江中下游一带两个军阀势力有所发展。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一个是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他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自己。请一位同学讲讲“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三赴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刘备的苦苦相求下,诸葛亮决定出山辅刘,并且帮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先取荆、益二州为基地,安抚西南各族,内施新政,外结孙权,等待时机,北进中原,则统一大业可成。刘备非常佩服,拜为军师。此后,刘备的势力迅速发展起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赤壁之战”的具体过程。
2.赤壁之战。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中“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
曹军南下,人数众多,刘备感到抵挡不住,急忙南逃。诸葛亮建议联孙抗曹,双方组成了约五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与曹军对峙。
(2)提问: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主要采用了什么战术打败曹操?(火攻)
(3)引导:赤壁之战主要在长江上作战,在水上作战,用火攻怎能奏效?
曹操把所有小船用铁索连接起来,上面铺上木板。船被火烧着后,一时很难分开,因此损失很大。
(4)引导: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冬天我国常刮西北风,而大战的晚上恰好刮东风,这是怎么回事?
答案一:可能是偶然因素,因为在冬天,我国境内也不是每天都绝对刮西北风的。
答案二:诸葛亮会观察天象,提前就知道某一时间将会有东风刮起,故把决战时间放在了那天晚上。
答案三:《三国演义》中说是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的。
关于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我们前面讲过,大的战争或战役,它打的是军力、人心、士气、经济、政治等,绝不是一个因素就可以决定一场战争或战役的胜败的。拿赤壁之战来说,诸葛亮抵柴桑(今江西九江)向孙权陈述联合破曹时,就帮助孙权分析了曹操的不利因素:曹军虽众不习水战;刘琮新降,军心不服;远离后方,补给困难;长途行军,士卒疲弊;胜兵压境,骄傲轻敌;水土不服,已染疾疫等。除此之外,曹操还有一大弱点,即后方不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活动,曹操有后顾之忧。对孙刘一方来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绝不是偶然的,孙刘不占“天时”,但占“地利”,尤其还占“人和”,还有就是战术正确。
下面我们来看赤壁之战的最大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占领四川。
引导: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在曹、孙、刘之间形成了一种什么势态?三方面的力量达成了一种暂时的平衡。
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220年,曹丕废献帝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请大家看课本上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从中找出洛阳、成都、建业三地,并了解魏、蜀、吴三国的疆域大小。
过渡:三国鼎立期间,魏、蜀、吴三国为了打败对方,都特别重视发展生产,增强自己的实力。因此,三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
2.三国经济的发展。
强调:大家在看书时,注意掌握下面三点:(1)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2)蜀国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三国;(3)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有什么作用?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曹操雄才大略,为实现全国统一作了长期准备,但赤壁之战后,他不得不退回北方。孙权和刘备也是一代豪杰,他们都想由自己来实现统一,但都力量不足。因此,才形成了三国鼎立的状态。这三个国家为了保卫自己并企图实现统一,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一定的发展。所以,三国的出现比起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来说,是无秩序中的有秩序,是大混乱时期的暂时稳定,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安定的愿望的。三国鼎立是局部的统一,是最后走向全国统一的一个步骤,代表了统一的趋势,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
本课小结:
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完成了本节课主要知识的学习,下面我们一起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为方便记忆,我们用一、二、三、四来总结本课知识。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二次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三个政权:三国名称和都城
四个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
教学反思: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 岳麓版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教师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导入新课
请学生听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曲子,问学生阅读过这部小说没有,这部小说反映了什么内容?
展示:曹操、诸葛亮的图片
师: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曹操、诸葛亮
师:他们是时代造就的英雄,他们推动着历史的发展。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造就英雄的三国时代。说出本课课题——三国鼎立
教学过程
(一)官渡之战
师:分立的政权总离不开频繁的战争,在军阀的混战中逐渐形成了几支比较强大的势力,在北方形成了以曹操和袁绍两支最大的军事集团。最终双方发生了军事决战——官渡之战。大家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学习一次重大的战争?(建议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五个方面学习战争。)请学生根据提示的五个方面朗读课文并做作出简要的回答。
师:一场官渡之战让曹操名扬天下,只有3万兵力的曹操为什么能够打败拥兵10万的爱心
用心
专心
师:学生从战争的五个因素方面回答,如有不足教师做补充。通过一段录像感受“火烧赤壁”的壮烈场景。
师:请学生思考孙刘联军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生讨论,从各个角度提出个人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给予积极的评价。
总结: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2)自恃有20万大军,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3)战术错误,用铁链把战船连起来。
(4)大敌面前孙刘两家精诚团结。
曹操兵败退回北方后再也无力南下;刘备趁机占据荆州大部取得了立足之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明确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在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建立魏国,才正式进入三国时期。此后蜀、吴相继建国,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小结:
三分天下的政治局势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混战的结果,也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经阶段。分裂的三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英雄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演绎着自己的多彩人生,谱写着壮丽的历史篇章。
探究:
1、从曹操名扬官渡到兵败赤壁只有短短的八年时间,结果却是天壤之别,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如何正确的评价曹操?(点明真实的历史与小说的区别)
2、三国鼎立局面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板书设计
一、曹操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战胜袁绍,基本统一北方
爱心
用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