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9-05-12 22:3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第一篇:《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刻舟求剑》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只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变化的人。学情分析

1、学生对文言文中字音字义的理解还是有一定困难,诵读课文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

2、在教学中应运用看译文、观插图、查字典、等方法学习文言文,注意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使学生对故事蕴含的道理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并用言语读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事来进行,使课堂与生活相结合。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生字:遽、契、涉、坠、惑,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教学难点: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一个学期以来同学们一定读了不少的成语故事。谁能说说你读过哪些成语故事? 生:(学生说成语故事的名字,或找一个学生说一个成语故事)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有机会我们开一个成语故事会,好不好? 生:好!

师: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成语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再学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看看《刻舟求剑》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 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2.开展互教法。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笔画多和易错的)

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急:上下结构,上面是,中间是彐,下面是“心”底。因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

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忄”旁,右边分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忙”的右半边,下边是。要写紧凑些,可与熟字“流”区别异同点。4.扩词练习,丰富词汇。5.边讲边理解词语: “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2)教师示范。

1、请同学们根据古文的意思,尝试着给古文断句(范读)。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

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 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

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七、教学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明白了在生活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事情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否则会犯错误。谁能用刻舟求剑说一句话?

生:(略)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希望同学们课后多读一些成语故事,到开成语故事会时不仅能说故事,还能说出其中的道理。能不能做到?

生:能。

八、拓展想象

1、假如你也是一位渡江的人,你的东西不小心掉进了水里,你的心情会是怎样?你会怎样做?

2、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你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这个道理,在生活中还能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吗?

4、指名让学生复述故事。播放动画。

5、举生活中的例子。小结:像这样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一个精练、生动的故事里的文体就叫寓言。

6、作者简介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宝剑掉到江里--刻记号--能不能找到宝剑--?

附:成语故事:守株待兔:守是 守候、等候 的意思,“株”是指 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守候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 百发百中: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 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 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第二篇:刻舟求剑教案

卢一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日期:2011-12-19]

来源:卢沟桥一小 作者:刘金利

[字体:大 中 小]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中应该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部分文言文的应用方法和意义,从而体会寓言中蕴含的道理。注重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伤口的内容和情感。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其主体地位。根据教材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贯彻“以读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反复颂读中感受古文的韵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抓住文言文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2.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的23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 察今》。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课文只有53个字,虽文字浅显但蕴含了一定的道理。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也用来讽喻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的行为。

在课文的引入中通过对学生已积累的寓言故事的回忆,将已有的知识唤醒,强调用看注释、结合资料,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同时提出寓言有借事喻人的特点。

(2)学生情况分析:文言文文章,学生在小学阶段所见不多,因此,教会孩子读古文的方法,即是为孩子们今后学习古文推开一扇窗,铺开一条道路。三年级时,学生虽已经初步接触过古文,但要想真正读懂这篇文章仍有一定难度。,诵读文章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驾驶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针对孩子对古文和寓言故事都比较感兴趣这一特点,我决定采用“趣为先、读为主、放为旨”三步走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批文以入情。

这篇文言文主题非常明显,要想让学生入文入理,从人物形象的理解中获得深层次的阅读体验,就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思结合,以读促思,以思悦读。

(4)技术准备:利用书上插图、多媒体课件、《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3.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学习本课生字,正确朗读文言文。

(2).用对照译文的方法学习《刻舟求剑》,读懂文言文。

(3).体会寓意,引导学生从寓言中领悟生活中的道理。教学重点

用对照译文的方法学习《刻舟求剑》,读懂文言文。

教学难点

学习刻舟求剑,引导学生从寓言中领悟生活中的道理。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理解“一字千金,初感文章精美

同学们,老师这有一个成语,你听说过吗?

什么是一字千金呀?它的出处呢?其实这个成语出自一部古书名叫《吕氏春秋》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和宾客们合编的。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全书的内容较杂,包罗万象,语言精炼。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各方人士有谁能在书上增加一个字或者减少一个字的,就赏一千金。”人们蜂拥而至,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的文字加以改动。成语“一字千金”由此而来

现在你知道一字千金是形容什么的吗?(后人用一字千金形容文章价值很高,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可见书中的文字尽善尽美,它可是战国时期的一部经典大作。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吕氏春秋》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名叫《刻舟求剑》。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在上课伊使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的思绪引到历史长卷中,找到与新知的结合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初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自己先看一看,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与我们以前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归纳:读不准、读不好,读不懂。

遇到上述问题,我们应该用那些方法解决呢?

1、我们先来解决读不准的问题。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你有什么办法认识它?(问同学、看生字表、查字典、)

出示:

读不准:问同学、看生字表、查字典(可以顺便把意思看一下)你遇到那些不认识或拿不准读音的字,通过自学把问题解决了,提示给大家。

这些字在句子里,你能读准它们吗?

出示: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 是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 不亦惑乎

放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解决读不好的问题:

指名读评议:有停顿问题。看来读文言文,光是读准字音是不够的,还要做到适当的停顿这样才能把文章读通、读顺、读好。

自由读,读得不顺畅的句子多读几遍。齐读

同桌检查读,把同桌读得不够好的句子好好教他,让他读三遍。指名读

(设计意图:要想理解古文,要先读好古文,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读准字音。)

三、对照译文,理解寓言

1、你们来讨论讨论,文言文读不懂怎么办?(查字典、看译文)

2、文章每一句话都学懂了吗?

你们先互相考一考,同桌两人一组,一人读译文,一人读出相应的文言文。

老师和大家合作来学习,我读译文,同学们读相对应的原文。

(对照译文理解古文这是一种很好的理解方法。)

3、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篇文言文中的哪些重点字你还不懂不太明白?关于句子呢?谁还有没弄懂的?可以提出来,老师和同学们能够帮助你。

4、大意明白了吗? 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老师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在学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馈,以学定教,能使教学目标落实的更具体、更准确、更具有针对性。在师生的充分交流中,把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落到实处,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辅引”的作用,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引导者”。这样,学生对古文的理解来自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教师的灌输。)

四、了解人物,揭示寓意。

1、这是一个怎样的楚人?

A、从文中找一找,从哪看出这位涉江者是一个糊涂的人?

出示: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B|、行为看出糊涂:你能想象他遽契其舟师的心情吗?(着急)体会他当时的心情读一读。

不着急去下水找剑,还说。。语言看出糊涂:

想象他遽契其舟之后他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从着急到从容让我们对比着读一读。一人读遽契其舟前面的内容,一人读他当时说的话。同桌练习读,让我们体会到这个糊涂的人。

C、你还从哪看出他糊涂?

课件辅助: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指导读 :楚人这样的糊涂,你能读出他的糊涂吗?

2、如果你就是同船的人,见到这样楚人这样找剑,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对他说这句话?(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即是考察学生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同时,又训练学生的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

小结:船已经走了,情况发生了变化,还用这个方法找剑,能找到吗?因此,即使他再着急再努力也是找不到剑的。这是南辕北辙呀!简直是太糊涂啦!(板书)所以作者感叹道: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好人做到底,你们告诉他应该怎样才能找回剑?

出示:赶紧下水去找剑

怎样用古文说这句话呢?遽入水求之

4、看到这位楚人做了这样一件糊涂事,对你有什么启示吗?(根据事物的变化选择相应的方法)

看来,这篇文言文大家真的读懂了,能不能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呢?放古筝曲,可以学习古人想象文中的意境,摇头晃脑地读。自由读。指名读 齐读

5、你觉得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为什么吕不韦还要将这样一个故事呢?

其实吕不韦便这个故事是有他的写作背景的。出示:背景: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現时,对象本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秦王。当时秦王要实施变法,宰相吕不韦为了让秦王明白时代在发生着变化,治理国家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所以才写下这个故事讲给秦王听,使他明白这个道理。

出示:这就是寓言,通过假想的小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达到教育人的目的。也就是古人写寓言的目的,因为有些话是不能直说的。

五、布置作业 课后延伸:

你知道吗?春秋战国时期的十大糊涂人所做的是大糊涂事:

买椟还珠 杞(qǐ)人忧天 南辕北辙 郑人买履 画蛇添足 揠(yà)苗助长 守株待兔 邯(hán)郸(dān)学步 刻舟求剑 掩耳盗铃

1、有感情地朗诵原文。

2、从10大糊涂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读一读,想想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这些课外资料的补充,可以使学生对于寓言这一文学奇葩产生更大的兴趣,同时,还帮助学生对寓言故事和成语典故的概念有了清楚的认识。)

板书设计;23 刻舟求剑

坠——契

涉江者 墨守成规

入——求

5.教学流程图

猜谜激趣,揭示课题

初读课文,扫清字面障碍

再读课文,理解古文字面意思

了解人物,揭示寓意。

布置作业 课后延伸

第三篇:刻舟求剑教案

一.话说寓言导入

1.你们都知道那些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等)

2.齐读它们,想想这些寓言故事都有那些共同点?(语言简练、故事情节简单、故事中的人物都很愚蠢、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等等)

3、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常带有讽刺或者劝戒的性质。寓言原来是民间的口头创作。世界上最早的寓言式《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已经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当时相当流行的寓言作品。“刻舟求剑”其中的寓言故事之一。选自战国《吕氏春秋》

4、读课题,说对课题的理解。

二、初读寓言感知

1、这则寓言故事是古代文言文,请小朋友试着读读。(抽生逐句读,注重评价读准与否)

2、把课文中的生字、难字认识了,课文就能读得更准确了!(遽-赶紧、契、矣、岂-下面是自己的己)

3、生字回到句子里,看看读得怎样?(读句子——遽契其舟、舟已行矣、不亦惑乎!岂不是太糊涂了吗?)、4、把这些句子送回课文里,又读得怎样?(自己练读,抽生读课文)

5、文言文要读慢些,还要读出停顿之美来。(师生共同读完全文)

三、品读寓言感悟

1、文言文每句话具体都讲了些什么呢?请结合课文下方的译文理解。

2、老师读文言文句子,请小朋友用译文里的话告诉我是什么意思。(老师读句子,学生说意思。)

3、请一个同学读译文,大家一块告诉他是哪句文言文。

4、让我们走进每个句子,看看其中的有些字具体是什么意思?(老师圈字,学生结合译文理解这些字是什么意思。)

5、老师由句到字抽问学生,并板书在黑板上。

6、像这样同桌互相考考。7

其实在文言文里,同样的字在不同的句子里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楚人有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中的者,(是吾剑之所从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中的之。

8、结合文后的译文,同桌商量商量分别是指什么意思。

9、“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个括号里省略了谁?

10、文言文的语言是简练、简约、简洁的。

四、赏析寓言深化

1、楚人刻舟最后能求剑成功吗?为什么?再找文言文中的原句告诉我们。(舟已行矣,而剑不行)齐读

2、所以,“求剑若此”,是求不到剑的!

3、你觉得文中的楚人是个什么样的人,给他取个名字。(——者)

4、作者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找出来读读。(不亦惑乎!)岂不是太糊涂了吗?意思就是“是太糊涂了!

5、你最想对这个糊涂的楚人说点什么呢?

6、带着我们的体会再读读这个课题(齐读课题)。

7、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道变化的人。

8、带着我们对课文的体会,再读文言文,注意读出文言文的停顿之美!

第四篇: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教材分析:

《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意思,在理解译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2、引导学生从寓言中体悟生活的道理,知道世间万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我们对待事物不能一成不变。

3、正确流利的朗读寓言,读出韵味。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内容,体会寓言故事传达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话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五年级所学习的课文《科利亚木匣》吗?说一说。师: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小科利亚才五岁,德国法西斯快要打到他们的村庄,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妈妈把家里的一些东西放进箱子里,然后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也学着妈妈样子,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放在一个小木匣里,他只会数到十,便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埋了下来。

四年过去了,德国法西斯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又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敌人抢走了,小科利亚非常伤心,妈妈对科利亚说:“孩子,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埋在地下,我们现在把他们找出来。”

妈妈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的箱子,而科利亚走了十步,却怎么也找不到他的木匣,科利亚很是纳闷,思索良久,他终于知道了其中的原委:木匣是他四年前埋的,那时还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比以前大一倍,所以应该走的不是一步,而是五步。科利亚走了五步果然找到了他的木匣。师:从科利亚找木匣这件事中,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生讨论

师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万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而我们对待周围的事物也应该随着相应改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这篇故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刻舟求剑》。

二、学习译文,理解文意

1、揣摩句子意思,不懂的词语询问老师,同桌讨论,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生指导学生读课文。

2、整体了解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寓言故事。3、分组演示课文内容,融入自己的设想的情境将故事表现的生动、形象。4、对照课文,讨论演示的内容与文意是否相否,师相机指导。

三、理解寓言,畅谈体会

1、这位过江的楚国人会找到剑吗?为什么?

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师举范例:

A、坐车进城路途之中一百块钱从窗户飞了出去,而此人并不着急,说等到到了车站下车再去捡钱。

B、以前我们学校的宿舍楼在西二楼,阳阳的母亲上学期来看望他时直接去西二楼便能找到阳阳,今年开学以后宿舍搬到了东二楼,阳阳的母亲来看望阳阳,仍然跑到西二楼,结果她到了办公室,没有找到阳阳。3、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这位过江的楚国人找到宝剑?

四、学习原文,体味古文

1、出示古文,与译文相对照,自学古文意思。2、分句解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指导朗读,注意断句。

4、、比较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异同。古文语言简洁、凝练。《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白话文浅显易懂。

五、学习小结、拓展延伸

1、通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今后生活中你遇到刻舟求剑的人,你怎样提醒他。

第五篇:《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刻舟求剑》是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它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课文讲了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时,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靠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结果却没有唠叨。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也用来喻讽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

本课与讲读课文《古诗三首》、《西门豹》,阅读课文《三过家门而不入》构成一个单元,包括了古诗、古代人物故事、古文寓言、古代神话传说,使学生从小就接触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2、学生情况分析:

上学期已学过《滥竽充数》《狐假虎威》两则文言体寓言故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结合注解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古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不那么好读的。读通、读顺、读出韵味,很不容易。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最后一段话,明白别人“惑乎”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成语接龙》游戏

师:同学们搜集的成语真多,学习成语时,不仅要知道这个成语,还要了解它的故事,了解它的含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刻舟求剑》,看看它给我们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设计意图: 在最快时间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即复习了旧知,又找到了与新知的结合点,引出今天的课题,同时也是积累词语的过程。)

二、学习字词

师:通读课文,结合课后生字表,用○画出自己认为学习较困难的字,并说说你是怎样记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学生字、词语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基础知识,还明确了记忆字形的几种方法。)

三、理解内容,明确寓意

1、师:下面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2、师:请你像他这样通顺、流利朗读,然后 <出示要求:>

(1)边读边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句,并在小组中交流。(2)交流时,先读原文,然后再说说它的含义。(3)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4)交流汇报

A、估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对策:师:这是什么句子?<反问> 你能试着读一读吗?能在说说它的含义吗? B、估计:<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对策:师:瞧,他用了一个“很”字加重了反问的语气。想一想我们还能用什么词加重反问的语气?

C、估计:真、太、十分、非常、难道

对策:师:介绍:岂:表示反问,怎么、难道。

D、小结:这么多的词都能加重反问的语气,你能将它改为陈述句吗? 估计:像这样找剑,的确很糊涂呀!对策:为什么别人都这样议论呢? 估计:船在动,而剑一直没动

对策: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表示他糊涂的原因吗?<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过渡: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那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求剑的人在事件刚刚发生时又是怎样做的呢?

(设计意图:抓住反问句的语气词,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反问语气,引发学生质疑,引入对古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四、展开想象,深入理解

1、师:轻声读课文,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先说说事情是怎样发生的? 估计:

⑴、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A、<生自由谈> 随生板贴图片

B、假设你是这位过江的乘船人,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估计:着急

师:能用其他的词来表示你的心情吗?(迫不及待、急忙、赶快、迅速、飞快、立即、马上、)C、师:请你选择一个词说说你会怎样做? 估计:立即跳入水中捞剑

叫船夫马上停船,下水捞剑„„

过渡:我们是这样的着急,可是渡江的人有时怎样做的呢? ⑵、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A、对策:他又是怎样想到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他的想法吗? 他想(),所以()。

B、小结: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想法,他遽契其舟,谁能表演一下他遽契其舟的动作。

C、他不慌不忙地遽契其舟,会以怎样的语气说:“是吾剑之所从坠。” 估计:胸有成竹、自信、有把握、坚定、肯定、镇定自若 师:你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吗? D、渡江的人是这样的胸有成竹,假如你是划船的船夫会怎样说呢?

过渡:渡江的人没有听任何劝告,船终于停了,涉江人是怎样做的呢?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

他马上从刻记号的地方跳入水里,发生了什么事?请结合这几方面先说说。①船靠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②他没捞到剑神情怎样?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③岸上看他捞剑的人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 师:课下我们可以为这篇课文进行续写。

3、师:于是众人纷纷议论,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你对渡江的人这种作法有什么评论吗?

估计:他太傻了,师小结:比喻不能用变化眼光看待问题,不会灵活处理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图画再现、生活展现、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品味——想象说话——朗读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五、列举事例,总结课文.师: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我们一起看一看。

事例1:李娜在一家民营企业做文秘工作,打印部提出的要求是:节约用纸,一张纸要正反两面用,非正式文件,一般不得用空白纸。有一次,废纸用完了,李娜只好用空白纸打印,经理一看用的不是废纸,脸色陡变,说:“为什么不用废纸打呀,打印室不是有明文规定?” 李娜解释说:“废纸用完了。”

人力资源部经理似信非信:“每天打印那么多文件,我就不相信打印室没有一张废纸!”

经理不相信,亲自到打印室检查,翻箱倒柜,还真找出几张废纸。在月末例行的会议上,经理扣了李娜当月的奖金。

从此以后,每到实在没有废纸可用的时候,李娜就非常着急。后来,有人指点:没废纸的时候,就把空白纸先打印一份其他文件,然后翻过来再打印。这样就永远有了用不完的废纸。从此,李娜再也没有挨过经理的批评。

又到了月末例会,经理对打印部的工作非常满意,提出表扬,还发了100元的节约奖。呵呵,是不是有点令人感到奇怪呢?为了节约一张纸,我们不得不浪费了更多的纸张和油墨,这其中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不在于别的地方,就在于那个经理太过于自负,只知道以自己的经验办事,不能灵活处理问题,这跟那个楚国人刻舟求剑的行为又有什么两样呢?

事例2:我好几个月没有上小王家去了, 今天想去找他玩.我记得他家门口有一个破旧的小杂货铺, 很好找.谁知走到那里, 杂货铺不见了, 盖起了一座新的大楼.你能因为有了这个变化, 就不承认那里是小王的家吗?

事例3:有个同学說, 我妈妈没有文化, 照样当先进生产者.他怀疑学文化是不是真有必要.他不知道, 妈妈有妈妈生活的时代, 而我們却要一直工作到二十一世纪去.我們面临的任务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需要的文化自然要多些.谁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个变化, 不及早做好准备, 适应时代的要求, 总归要被时代淘汰的.

小结: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作为学生我们更要用一种长远、变化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学习,只有我们学习好了,能力强了,才能适应我们飞速发展的知识时代,信息时代。(设计意图:促使学生知识和认识能力的迁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六、理解寓意,积累词语

1、师:谁能再说说刻舟求剑的含义?

2、师:请你结合成语的含义,选择填空

守株待兔

见机行事

墨守成规

看风使舵

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

与刻舟求剑相近的成语:()()

比喻试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设计意图:加深对成语寓意的理解,又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

七、讲述故事

请同学们先看一则动画,然后展开想象,用白话把这则故事讲给同学听。<指一名展示>(设计意图:采用动画的形式,既调动学生的兴趣,又有效的引导学生想象,更好的理解文本。)

五、学习效果评价计

1、说说刻舟求剑的含义?

2、结合成语的含义,选择填空

守株待兔

见机行事

墨守成规

看风使舵

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

与刻舟求剑相近的成语:()()

3、展开想象,用白话把这则故事讲给同学听。

六、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根据本课拟定的“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的教学重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自学字、词、句,理解古文的内容。

2、抓住重点句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

3、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想象思维活跃的学习心理,采用了“想象描述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创设情境、想象情境,让学生披文入境,品词品读,并进行说话训练。

4、针对本课教学难点,以直观教学法辅助教学,利用贴图动程演示,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下载《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刻舟求剑_教案

    《刻舟求剑》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刻舟求剑》是小语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

    《刻舟求剑》 教案

    《刻舟求剑》 教案 《刻舟求剑》 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刻舟求剑”的典故背景及含义。2.理解“刻舟求剑”在生活中的应用。3.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

    刻舟求剑优质教案(精选)

    刻舟求剑 教材分析 《刻舟求剑》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只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明白必须根据......

    寓言二则《刻舟求剑》《郑人买履》(教案)

    《寓言二则》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

    刻舟求剑 笔记

    古代寓言二则之《刻舟求剑》笔记 授课教师:范厚强 授课时间:2014 年 9月22日 字词积累。 遽jù 契qì 矣yǐ 若ruò 容易写错的字。 涉 遽 已 文学常识 《刻舟求剑》选自《吕......

    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篇一:成语故事 刻舟求剑 【典故】 从前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江里。于是他急忙在船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停后,他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

    刻舟求剑读后感

    刻舟求剑读后感《刻舟求剑》这则故事讲了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结果捞了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