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4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太宗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太宗教学设计》。

第一篇:唐太宗教学设计

Tips:1.教学过程中括号中的内容为设计意图以及思路。

2.教学过程中括号外的内容为课件展示以及教师的过渡和总结性语言。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教材和高考分析及应对策略】

本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九课内容。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以及其治国理念和策略。

通过对近五年全国卷一试题的分析发现,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是高考的常考点,其中2015年考察的成吉思汗与丘处机西行,2014年是包拯,2013年是王安石,2012年是道光帝,2011年是钱玄同,近五年的新课标一卷除了2011年考察近代以外,其余都是古代政治家。考察角度各异,可分为背景类、原因类、作用和意义类和内容、措施类。而且除了2013年的第一问让概括指出道光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之外,其他的均直接考察考生对历史阶段性特征的理解,对问题的把握和灵活应对能力。不过我还注意到2011年的试题是考察的是陈寿、朱熹和郭沫若对曹操的态度还有人物评价的方法。且材料即使不是整段的文言文,也会在关键位置因为文言文。

综上,我认为古代政治家的评价侧重于政治家生涯的重要事件的原因、背景、内容或措施、意义和作用方面,且要多引入文言文原典材料,引导学生概括和总结。且,封建帝王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也是影视剧涉及较多的素材,所以在课堂结束,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以实现课堂的升华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尤其应培养阅读把握教材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普通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且历史基础知识和素养会比较差,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积极地去学习,要多正面引导。

【课程标准】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唐太宗德治的特点和贞观之治的表现;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学会人物评价的方法:在尊重史实基础上的一分为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虚心接受建议在自己生活中的作用,并通过唐太宗和隋炀帝的比较认识到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性。

【整体把握】

1.教学重点:唐太宗的性格特征与贞观之治的表现 2.教学难点: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3.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4.课时安排:2课时 5.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播放《贞观长歌》)

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一曲长歌,是否已拨动了你内心的和旋,一段优美的旋律,将我们带进了遥远的大唐。那个时代,那些人不因沧海桑田而尘封,不因岁月流逝而黯淡。他们就像闪亮的星星,璀璨了中国历史的浩浩长空。今天,让我们穿越千年的风霜,去探索历史深处的记忆。提到大唐,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设计意图,优美的旋律和文字,设问性导入,让学生心向往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课讲授:

(为了把课堂连贯起来,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整合方式,把课堂分为四个部分——遥想太宗,印象大唐;直面太宗,梦回大唐;回首太宗,感悟大唐;追思太宗,智慧人生)

(一)遥想太宗,印象大唐

头脑风暴:提到大唐,你能想到什么?(最大限度的调动同学们的知识储备,呈现出完整的大唐)

2(学生得到关于唐太宗和唐朝的印象大都来自于影视剧,所以在幻灯片上打出一些能够展示大唐特色的图片,带学生走近大唐)

(二)直面太宗,梦回大唐

(了解历史最可信的方法:实物考古和史料,选择给学生展示史料来训练学生的古文史料的理解以及针对问题的总结概括能力.能够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经验的是吴兢在开元天宝年间著的《贞观政要》,所以在这部分主要引用《贞观政要》,并佐以其他材料,展现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唐太宗。)

材料一:太宗曰:“忆得武德三年,朕自亲征,无阵不经,无阵不历,杀人数广”

《唐太宗入冥记》

“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 思考:玄武门之变与嫡长子继承制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 今(唐初)自伊、洛(河南一带)之东,暨乎海(渤海)、岱(泰 山),萑(huán)莽巨泽,茫茫千 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 条。

——《贞观政要集校》 武德九年冬,突厥„„以其众二 十万,至渭水便桥之北,„„自张声 势云:“二可汗总兵百万,今已至 矣。”乃请返命(答复)。

——《贞观政要》卷九《征伐》

帝尝叹曰:“今大乱之后,其难治乎?”

——《新唐书·魏征传》

问题:李世民历尽千辛万苦,随父四处征战,杀兄弟,囚慈父得到的江山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从材料中总结出唐初的社会局势。

过渡: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李世民采取了哪些措施扭转大局,造就了贞观治世呢?其中体现出了他的什么治国理念。下面我们通过几段材料来探讨。材料三: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㨮数枚而咒曰:“人以榖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而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 《贞观政要》卷

从材料可看出唐太宗认为政在得民和对“天人感应”的敬畏。唐太宗曾说过“凡 3 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这个说法比之前代政论家的言论,应该说没有太多新意。但作为一个执政者本身,有了这个认识,又能把它贯彻到自己的政策方针中去,其作用就难以估量了。

唐太宗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认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寛简。唐太宗统治时期的《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比《隋律》减少160多条死刑条款。当时人这样描述唐初的社会: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粮价低廉。

材料四: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政要》卷三(基于这点,唐太宗非常重视对人才的选用,不拘一格,各取所长。下面,我们来了解下几位贞观名臣。并总结唐太宗用人的原则。)

长孙无忌(内举不避亲)、魏征(外举不避仇)秦叔宝、程咬金(用人不问出身)房玄龄、杜如晦(用人扬长避短)

材料五:“贞观二年,随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太宗乃聘为容华(嫔妃)······魏征曰:“今郑氏女,久已许人,陛下取之不疑,······岂为父母之道乎?”太宗·······深自克责······令女还旧夫。” 表明善于克制自我。(补充教材上的节俭)

《贞观政要》卷二 过渡:唐朝初年,中国北方的突厥,西部的薛延陀、吐蕃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因为国事未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随着唐朝全国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经营边疆,揭开了中华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

材料六:“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卷198 结合教材总结: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其种落依朕如父母”的效果? 战而后和,设机构管理,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过渡:最彻底的征服是思想上的征服,所谓圣君诛心。这点唐太宗做到了,不仅是对边疆少数民族,还有对于其他国家的吸引

材料七:阎立本《职贡图》感受,唐太宗时期积极友好的对外态度。

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使团、来自不同国家,东南亚热带地区,朝贡。这些都说明唐朝国力强盛、对外开放,形成四方来朝,八方来贺的局面。

过渡:然,随着隋亡的阴影远去,贞观治世的显现,作为手握天下人生杀予夺大权的封建君主,唐太宗有些飘飘然,沉浸在自己的丰功伟绩之中,且更多关注自身享乐。我们通过下面一段材料了解下唐太宗的晚年的变化,以及他的自省。材料八: 资治通鉴:

贞观初期,从谏如流 贞观六年:谏者颇忤

贞观八年:不好直言,勉强含容

贞观十一年: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贞观十三年:虑人致谏,意在杜谏者之口 贞观十九年:顺旨不暇,陛下盛德不可胜哉

从材料中总结唐太宗在纳荐态度和群臣进荐结果方面的变化:由乐于纳荐到深恶直言;由建议被皇帝采纳而积极进荐到惹皇帝不悦而不敢进荐。但到了晚年有所反省,撰写《帝范》。649年,51岁的唐太宗因丹毒发作而逝。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他对自己功大过小的评价是相当中肯的。那么作为后人我们对唐太宗的评价应该是站在事实基础上一分为二。

(三)回首太宗,感悟大唐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对唐太宗做出客观的评价。

过渡:千古明君是一个充满诱惑,让人赞颂的话题,我们在热情讴歌的同事,应该给予理性的透视,其实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史实,还有致用

(四)追思太宗,智慧人生

唐太宗VS隋炀帝:相似前半生,迥异帝王路 善于听取建议、正确的发展方向、团队精神

五.总结提升,假如你是唐太宗贞观年间的一个人(年龄、性别、身份自定),谈谈你的生活,说说你的见闻。

六、课堂小结:

(用一段两分半钟的小视频做总结。)

第二篇: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文分析及教学设计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文分析及教学设计

(版权所有:小草)

版本:河北人民出版社 七年级下册

一、本课在教学中的地位

1、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明君,在他的励精图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古代中国繁荣与开放社会的开创时期。

2、“贞观之治”在中国社会走向繁荣与开放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使初中学生知道历史人物唐太宗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了解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知识与能力

了解科举制的发展演变,认识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综合概括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以唐太宗为主线教授本课

通过师生共同评价唐太宗,使学生初步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探究科举制,使学生初步了解科举制的深远影响。

通过师生共同归纳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使学生初步掌握列举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唐太宗的节用戒奢、招贤用能、虚心纳谏,即使在现代依然具有借鉴作用。

三、内容提纲

由于这一课是以唐太宗为主线讲述的“贞观之治”,所以将提纲分为了三个部分,没有完全按照书上的提纲。

(一)李世民登基

这一部分包括了导言和第一段文字

导言部分主要讲述了隋的灭亡和李渊的太原起兵,建立唐朝。第一段文字主要讲述了李世民于626年登基,次年改年号为“贞观”。这一目的内容提纲提炼如下

1、隋的灭亡和唐的建立

2、李世民登基

(二)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措施

这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教材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属于这一目里的。(除教材最后一段外,剩下的都属于这一目)

1、节用戒奢

教科书正文有两段文字,每段正文下还有一段小字。

第一段正文文字和小字主要讲述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戒奢戒欲,减轻百姓负担。第二段正文文字讲述唐太宗裁汰冗员。小字部分简要介绍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提纲提炼如下: ①戒奢从简 ②裁汰冗员 ③三省六部制

2、招贤用能

在这一子目下,教科书正文有三段文字,每段正文文字下都有一段小字。

第一段正文文字主要讲述唐太宗任用贤能不论资历,不记亲疏(正文下的小字部分是针对唐太宗用人原则的一个举例,进一步说明唐太宗的知人善任。)

第二段正文文字以及小字部分主要讲述了科举制的建立、唐太宗沿用了科举制以及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

第三段文字主要讲述了科举制的影响(第三段文字下的小字部分是科举制的一个趣味延伸)提纲提炼如下: ①知人善任 ②沿用科举制 ③科举制的影响

3、虚心纳谏

教科书正文有一段文字和一段小字。

正文文字讲述唐太宗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集思广益,择善而从,虚心纳谏。小字部分讲述了唐太宗与魏徵的故事,也是在说明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三)出现贞观之治

这一子目里包括一段的内容。

这一段主要是对唐太宗治国措施的一个总结。主要讲述了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富裕的太平景象——“贞观之治” 完整内容提纲提炼如下:

(一)李世民登基

1、隋的灭亡和唐的建立

2、李世民登基

(二)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措施

1、节用戒奢 ①戒奢从简 ②裁汰冗员 ③三省六部制

2、招贤用能 ①知人善任 ②沿用科举制 ③科举制的影响

3、虚心纳谏

(三)出现贞观之治

四、正文分析

(一)李世民登基

这一部分包括了导言和第一段文字

导言部分主要讲述了隋的灭亡和李渊的太原起兵,建立唐朝。第一段文字主要讲述了李世民于626年登基,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二)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措施

这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其中“科举制”是难点。教材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属于这一目里的。(除教材最后一段外,剩下的都属于这一目)

1、节用戒奢

教科书正文有两段文字,每段正文下还有一段小字。

第一段正文文字和小字主要讲述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戒奢戒欲,减轻百姓负担。第二段正文文字讲述唐太宗裁汰冗员以减轻百姓负担。小字部分简要介绍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2、招贤用能

在这一子目下,教科书正文有三段文字,每段正文文字下都有一段小字。

第一段正文文字主要讲述唐太宗任用贤能不论资历,不计亲疏(正文下的小字部分是针对唐太宗用人原则的一个举例,进一步说明唐太宗的知人善任。)

第二段正文文字以及小字部分主要讲述了科举制的建立、唐太宗沿用了科举制以及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

第三段文字主要讲述了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改变了过去官员选拔主要由世族把持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三段文字下的小字部分是科举制的一个趣味 3 延伸)

3、虚心纳谏

教科书正文有一段文字和一段小字。

正文文字讲述唐太宗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集思广益,择善而从,虚心纳谏。小字部分讲述了唐太宗与魏徵的故事,也是在说明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以上便是教材中的内容,但教科书关于唐太宗采取的措施中没有涉及到经济方面,教师应该补充关于经济方面的内容:唐太宗重视发展农业,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三)出现贞观之治

这一子目里包括一段的内容。

这一段主要是对唐太宗治国措施的一个总结。主要讲述了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富裕的太平景象——“贞观之治”

五、分析教科书、选择教学辅助材料

(一)李世民登基

1、隋的灭亡和唐的建立

2、李世民登基

辅助材料:①《贞观之治》主题曲——《理想国》

②“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至太平”——白居易 ③隋炀帝杨广图片及其生平简介

通过以上材料,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李世民登基这一子目的内容

(二)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措施

1、节用戒奢

①戒奢从简

辅助材料:Ⅰ“舟所以比人君,君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唐太宗

意在说明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

Ⅱ“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要建一个高台,因爱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

——唐太宗

意在说明唐太宗的戒奢从简。②裁汰冗员 ③三省六部制

辅助材料:三省六部简表(书上第10页)

2、招贤用能

①知人善任

辅助材料:Ⅰ书上小字部分的张周

Ⅱ文字材料:唐太宗坚持“用人唯贤”和“取其所长”原则,任用一大批贤才,不少农民起义领导人、隋朝的官员、少数民族的将领,以及追随李建成反对过他的政敌,都受到唐太宗的重用。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等。

以上材料,意在说明唐太宗用人唯贤,不计资历、亲疏,知人善任。②沿用科举制

辅助材料: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Ⅱ图片:大雁塔进士题名帖

以上辅助材料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科举制 ③科举制的影响

3、虚心纳谏

辅助材料:Ⅰ凌烟阁功臣图并附加文字说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于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春,唐太宗李世民为褒彰开国元勋,亲自作赞,诏令褚遂良题阁,由画家阎立本绘制完成。因而成为集初唐文采、书法和绘画最高成就的三绝之作。这二十四位功臣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和秦叔宝。”

Ⅱ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为君何道而明?何失而暗?”魏征回答:“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太宗对此话深表赞同

Ⅲ魏徵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以上三段材料意在说明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三)出现“贞观之治”

辅助材料:关于反映“贞观之治”的历史图片。

这个辅助材料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了解到唐“贞观之治”的景象。

六、教学设计

教材总体处理设计

1、本课的内容适中,主要是以唐太宗为主线来介绍“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唐太宗的节用戒奢、招贤用能、虚心纳谏都是其励精图治的表现。但教材没有给出唐太宗在经济方面所采取的措施,需要教师给予补充: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这也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

2、通过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工具,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

播放《贞观之治》的主题曲——《理想国》,以此来导入新课。

教师:伴随着这歌声,我们今天就来走进那让我们魂牵梦绕的大唐,看看千古明君李世民是怎样建立的理想国

“李世民登基”教学设计

出示材料“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至太平”——白居易

教师通过白居易的《七德舞》来讲述隋的灭亡、唐的建立以及李世民登基。(1)出示隋炀帝的生平介绍及图片,使学生了解隋朝末年的混乱。

“太宗十八举义旗”这一句让学生了解,李世民在617年追随父亲李渊,太原起兵,进占长安。618年,隋炀帝被杀后,李渊自立为帝,建立唐朝。

(2)“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向学生解释李世民率军活捉东都守将王世充,杀死农民军首领窦建德。基本统一了中原。

(3)解释李世民是如何的“二十有九即帝位”的。

“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措施”教学设计

教师:李世民在登基后是怎样的达到“三十有五至太平”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措施。

1、节用戒奢 ①戒奢从简

运用戒奢从简中的辅助材料Ⅰ、Ⅱ

向学生讲解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戒奢从简以减轻百姓负担。②裁汰冗员

教师:唐太宗认为,“官在得人,不在员多”为减轻百姓负担,唐太宗下令精简机构,裁汰冗员。③三省六部制

这是小字的内容,老师可以适当讲解

教师:大家阅读一下小字部分。唐初沿袭了隋朝的中央官制。教师列出“三省六部制”简表,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理解

2、招贤用能 ① 知人善任

教师:通过阅读辅助材料Ⅰ、Ⅱ,向学生提问,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唐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论资历,不记亲疏,只要是治国安邦之才就委以重任。② 沿用科举制

让学生自主小字部分

教师:唐太宗为什么要沿用隋朝的科举制度? 学生:为了培养和选拔更多的贤能之才。

教师运用辅助材料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和Ⅱ图片:大雁塔进士题名帖 使学生了解科举考试常设的科目以及科举制确立的过程。③ 科举制的影响

教师:那么科举制都产生了那些影响呢? 学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扩大了选拔官员的范围。

教师: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以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的确立,使得许多贫寒人士通过刻苦努力,参加科举,取得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科举取士不重门第,完全取决于考试,改善了选官用人制度,在科举制的激励下,世人读书风气日盛,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虚心纳谏

运用辅助材料的Ⅰ、Ⅱ、Ⅲ向同学提问:这些材料表现怎样的唐太宗呢? 学生:唐太宗虚心纳谏,宽容地对待臣子

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及对学生的提问,使学生了解唐太宗虚心纳谏,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集思广益,择善而从。

4、补充: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

教师:唐太宗除了节用戒奢、招贤用能、虚心纳谏外,他还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减轻了百姓负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出现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出示辅助材料:关于反映“贞观之治”的历史图片。

教师:由于唐太宗居安思危、励精图治,贞观年间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富裕的太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小结设计

再次播放《贞观之治》主题曲,在优雅的歌声中结束教学

教师:“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它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唐太宗通过一系列努力以致“贞观之治”,下面来留下三道思考题,大家课后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一起解答。

思考题: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评价唐太宗?

3、科举制的影响?

第三篇:《唐太宗传》读后感

唐太宗李世民蔡向东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10

简介:本书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分为十三章,包括:青少年时代、征讨各地、太宗即位、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民族关系、天下大治、太宗晚景等。

唐太宗李世民传黄中业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0

简介:本书详细阐述了唐太宗李世民立章建制、偃武修文、修订唐律、任贤纳谏、统一边疆的故事。

唐太宗传宋乃秋主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简介:本书内容包括:“出世篇”、“立业篇”、“兴业篇”、“为君篇”、“政思篇”等。

唐太宗传冯国超(1965.10~)主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5

简介:本书分“贵族出身志在天下”、“东征西战一统宇内”、“与民休息发展经济”等栏目,以生动的叙述和翔实的史料,介绍了唐太宗的一生以及创建的丰功伟绩。

唐太宗传林美荷编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4

简介:本书以生动的叙述和翔实的史料,并配以精美的图片,介绍了唐太宗文治武功达到了古代君王望尘莫及的境界,创建了丰功伟绩。

唐太宗传赵克尧著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2002重印)

简介:本书以时间为序,对唐太宗随李渊发动“晋阳起兵”到创立“贞观之治”历史的各个方面,包括他一生的军事、政治活动和思想作风及宫闱生活等,都作了叙述;探讨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与阶级关系。

李世民传王复之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2简介:本书介绍了李世民的一生,包括出自贵胄/初露锋芒;起兵晋阳/志在天下;继往开来/建章立志;太子**/一代英主等内容。唐太宗传袁英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5.6

唐太宗,名叫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后人称之为为“贞观之治”。因此有人说他是唐朝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另外其书法也备受好评。

我选取了赵克尧与袁英光先生的两部《唐太宗传》,比较而言,袁英光先生的传记较为简略,重点在于唐太宗即位前如何辅佐其父夺取天下以及即位后抗击东突厥、治国政策;而赵克尧先生则详细的描述

了李世民的少年时代、夺取地位、开国政策、宫闱生活以及晚年喜好等等。另外赵克尧先生传记最大的特色就是每章后几乎都有历史原因、政策意义之类的分析。(如果哪位同学也对李世民感兴趣的话,以上两本值得一读,尤其是赵克尧先生的写得比较和学生口味)其实后人对唐太宗的评论总体都是正面的,即治世明君。但关于宣武门之变却有不少争议,有人评价他大逆弑兄后逼父退位,有人为其辩护无奈为之„两部传记都提到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之争,并非野史传闻李建成迫害李世民,然而袁英光先生传记中却有秦王密报建成与元吉淫乱尹德妃与张婕妤一段,虽未评论,却明显贬低李建成一派。在赵克尧先生的传记中描述是李建成因留守京城而与后宫相熟,故勾结后宫对付李世民,而李世民亦营结私党欲谋取帝位,更加客观。

其实中国古代的历史有些是经过加工改造的,特别是关于帝王的部分,我们不能尽信流传下来的史书。首先,历来史书所载之建成,阴险狡诈,好色贪功,与襟怀磊落、英明神武的李世民站在一起,不得不让人庆幸登上帝位开创大唐盛世没有所托匪人。然而透过历史的重重黑幕,我们可以隐约看到,李建成与上述形象是有很大距离的。李渊晋阳起兵之后,李建成西渡黄河,攻克长安(长安的战略地位在当时并不亚于后来李世民所攻下的洛阳,甚至犹有过之。李建成在战争初期即占据长安,唐军声威大振,顿时成为最有希望问鼎中原的一支割据力量,使得蜀地的势力不得不下决心依附于唐,使西秦霸王薛举被切断在西北成为孤军,又令王世充占据的洛阳的西方成为了死路,更使当时蠢蠢欲动的突厥不得不顾及强大的唐军加上坚城长安的效果。),又与窦建德相持,没有让当时气势正盛的夏军逼近太原,军功与李世民相比毫不逊色。即便说李世民更善用奇兵,有虎牢一战的经典战例,也不能肯定李建成的用兵能力就比李世民差多少。因为在历史上(尤其是唐后,理由后具),在宫闱之战中败北的人即使有再经典的战例,大多也不会被详尽地记入史书,顶多说上一句“建成纳计,乃克长安”。

再看李建成的人品,史书上最不堪的大概就是蒸淫父姬的罪名了,史载李世民于武德九年密奏高祖“建成、元吉淫乱后宫”,可谓石破天惊的一笔。因为直接跟皇帝老爹说我哥我弟给您戴了项绿油油的帽子(而且居然能让史官知道),未免也太过滑稽,任李渊脾气再好,大概也不会窝囊到让此事不了了之罢。这条史载记录大半是李世民座下史官原创的吧,便保守估计,也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含糊道“宫禁深秘,莫能明也”。李建成无论是在正史中,还是在稗史小说中,均以阴谋家身份出现,然而其阴谋却屡屡失败,让人怀疑他究竟是否窝里斗的料。加之首提造反的乃是刘文静(后为李渊所杀),李世民只是鼓动者之一,且其军功至此尚半点未立,那么这个“皆汝所致”就无从说起了。而且这个“请以世民为世子”的“将佐”事迹并未载于史,殊为可疑——试想如有人慧眼如此,如何会被李世民漏掉?由此推测,“废立”之说,十有八九有如“高祖斩白蛇”“刘备靠大树”一类的“事后诸葛亮”编造出来的。另外就是和尚道士的预言了,名字尚无,便有“年二十,可济世安民”。武德四年,攻打洛

阳的李世民带房玄龄拜访了远知道士,道士的预言还是很有客观依据的:“你将作太平天子,愿自惜。”李世民自是“眷言风范,无忘寤寐”。大概他便是从此才坚定了夺位建成的决心罢。同一年攻下洛阳后,他招贤纳士,设天策府、文学馆,闲则共话古今,纵谈天下,俨然君臣气派。封德彝便注意到:“秦王恃有大勋,不服居太子之下。”于是在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的斗争中,李世民于情于理都处在主动出击的位置,但是重要的一点是,李建成得到了弟弟、宫中、朝中多数高官甚至父亲的支持,李世民不可避免地处于弱势地位。那么,形势便要求李世民不断示弱退让,保存实力,营造环境,以求一击必杀。

由上,可以清楚看出,李世民的脸上可谓浓妆艳抹,厚厚地擦上了一层脂粉,而费心费力为他上妆的,正是他手下主管删略《国史》,编《高祖实录》、《太宗实录》的房玄龄等人(其实房玄龄也只是署名的主编而已,动笔者不详,盖有许敬宗、李延寿、李淳风等)。当然李建成也并非没有主动出击过,面对日益增加的秦王势力,李建成无疑比任何人都要担忧。他的对策,就是分化、瓦解秦王府的文武将佐,企图孤立李世民,再一举消灭他。然而李世民的策略要高出一筹,他将计就计,让手下假装离开长安再偷偷潜回天策府,示敌以弱,出敌不意。之后他又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收买了许多东宫势力下的要人,其中两个,在玄武门之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是东宫官王

[目至](字库无),他在玄武门之变前一两天,密奏说“李建成、李元吉正在密谋害秦王”,结果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召集部下策划政

变;第二则是更为举足轻重的人物——玄武门总领常何,正是由于常何的合作,李世民才能够伏兵玄武门,袭杀李建成、李元吉。而这个常何的动向,也是颇耐人寻味的。他早在洛阳之战时便追随李世民,虽曾从李建成征讨河北,但入长安却是奉李世民之令。李建成为什么会信任他呢?窃以为,常何很可能是李世民的反间。我国历史书上幽默地写道,玄武门之变实质并非兄弟间争夺皇位的政变,而是地主阶级内部新兴地主官僚集团和旧世族官僚集团之间为争夺国家领导权而发生的尖锐斗争。

因此我们应该客观的对待宣武门之变的事实,不能因为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而将其彻底美化,当然也不能因为弑兄这件事实将其彻底批判。

另外两部传记都提到李世民“广开言路、从谏如流”以及“推行科举、广纳贤才”以及其与臣子之间的口舌之争。尤其是与魏征这个李建成的前家臣,李世民不仅没有因为其辅佐过李建成而疏远他,反而加以重用,而且数次被气到“誓杀此田夫”回头却采纳魏征建议,让人不觉莞尔,这皇帝太好玩了!从此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确实是一位明君,一位初具民主意识的君王!而且李世民在位期间推崇儒学,统一经学,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释家是一律压制,而对于道家,赵克尧先生说的是推崇,而袁英光先生却是来了一句“外崇内抑”。李世民推崇道教一方面是提高李家地位,而另一方面是为了抑制佛教,从长孙皇后病后一句“道、释异端之教。从汝言,吾不如速死!”可见一斑。这与赵克尧先生的“崇道尊祖”以及唐太宗“晚

嗜丹药”有所出入,而且他提到唐太宗是服药暴亡,而袁英光先生却未置一词。在赵克尧先生的传记中还提到唐太宗的各种兴趣,如“喜好弓马”“属诗赋文”,值得一提的是唐太宗的书法那是相当不错(据赵先生说)。

从两篇传记比较而言,都比较公正的述写了唐太宗的一生,从青年到即位后至死,袁英光先生更多的着重于李世民的丰功伟绩,而赵克尧先生的手笔则更为细致,不仅客观的描述了宣武门之变,还加上的自己的评论及分析(还是比较合理的)以及其爱好特长,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的君王形象,让这位千古一帝更接近生活。简而言之,李世民的确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不论其政治头脑还是人格魅力!

第四篇:《唐太宗》读后感2000字

《唐太宗》读后感2000字

杨婷

当李世民与部下谋士商量并策划射杀死李建成与李元吉后开始了自己的帝业之旅,我也对这本书的精华做了些许整理。

唯才是举,不计门第,提升贤良马周(被常何识中),资格厉治腐败贪污,长孙无忌降级为濮州县令,庞相寿也是发配钦州,李幼良变为庶人,为了精中择优,裁减官员还做考官条例,惊动太上皇的势力,唐太宗利用攻打突厥之意,选出攻打将领,让李渊对自己之前选出的贵族权臣失了信,结果李渊只好让唐太宗裁人。

攻灭突厥,封李靖为光禄大夫,右仆射。处置突厥头领的情况下,突厥被囚禁期间放火烧殿,在朝臣愤怒情况下,唐太宗下令将突厥首领任命为朝中要臣。从此突厥与大唐和谐,唐太宗威震四方。

太子李承乾无心学习,被长孙皇后责骂,结果心中暗自思忖怎样对付魏徵。

唐太宗大兴建乾元殿,房玄龄和马周劝谏无效,马周求助魏,唐太宗面对魏徵的觐见说意见将玩耍的鸟放置在袖子中,听其劝谏的关于修宫殿的,管教太子无方的,还有禁止宫中高发髻的话很不耐烦结果鸟已经死去

承乾举办蹴鞠,故意伤害魏叔玉,派人打伤他而且把他打的很惨自己却装疼,长孙皇后看到后为魏叔玉家送来药,魏叔玉好一阵才好

因唐太宗认证朝臣傲视太子,很生气,魏徵劝谏惹怒唐太宗,对于宫人充塞,狩猎无时,旧弊整顿一一说来,盛怒之下,魏被唐想的变形,所有光辉的形象可以用叛国贼子来形容,还想到以前辅佐李建成的忠心,不知君臣之礼,怒气之下要杀魏,下令去杀之,这时皇后劝谏,唐才悔悟,立即赶往魏家,正在临死前还在写诤谏书的魏,劝告他的孩子需要做一个劝谏的人,辅助国家,正接受赐死,唐及时阻止了。魏没有死去,唐做了停建乾元殿,贬权万纪为齐州长史,升魏为门下省长官侍中和马周中书省副长官中书侍郎。

长孙皇后已经离开,临死前不忘写女则,还劝告陛下用贤人,教好孩子,放女仆。死后被册封为文德皇后。

由于唐思念文德皇后,杨妃失宠,特意找了武则天,唐对她一见如故,她特别大胆,不怕皇上,宠信她,她让唐立杨妃为皇后,这被魏劝谏为不妥之策。

由于西突厥阻断商路,唐军派使臣去和解结果被西昌军所绑要挟唐军,但唐军骗西昌军放人就不攻打,最后放出唐使,被唐军歼灭。唐取消高昌国号,贬麴智盛为庶人,在高昌之地置西州,归大唐管理。

太子与妃子的游玩被唐与李泰看见,被唐批评,太子心声怨恨,派谢大昌刺杀李泰遍放芳娃和大昌,可是失败,大昌被将军贺兰楚石杀死并取头颅,结果芳娃看到以死拼命,结果被杀

太子愤恨之下与其将军密谋篡位之事,被权万纪发现,告发皇上,而且还说候军集与魏交好恐怕也有谋反之意,皇上得知将太子贬为庶人,把同党也杀害了,最后李佑怀疑是权万纪告密,把他偷偷杀死,权万纪的妻子儿子哭诉唐,唐怀疑魏是同党叛贼,将魏的墓挖出,魏惨遭鞭尸。太子在囚牢中告知唐,李泰也有居心,虚情假意,唐最后与大臣商量定储位继任者,定晋王成为太子最终人选。虽其懦弱可是心地善良。

为了扬威,唐自己愿出征高丽,朝臣劝阻,但是无效,只身前往,最后败退而回,身上还染疾病,身边的大臣一个一个死去,或是不愿问朝事,唐也慢慢身体虚弱,临走前,与太子说了自己功绩,劝告太子要抚恤魏,复其官职,重新立碑旌表。

回忆自己的贞观之治与现在的垂暮之际,唐还是很多后悔地方的,当初的旭日东升与现今的血红夕阳沉沦,今非昔比。

人的一生非常短暂,从唐太宗与谋士和武士打败太子与四弟后,他的帝王之业由此展开,他需要把国家的外忧突厥稳定,对内需要把国家对百姓的赋税大减,对于人才方面,在前期他也深知自己也是一个待塑之才,需要大臣的辅佐方可成器,同时他也勇于纳谏,他也很幸运,他的皇后,是位相貌与才德兼备的聪慧才女,对于唐太宗做的不当之处她会处处留心并禀告唐太宗,同时,唐太宗也会反思,长孙皇后的过人之处也在于对于自己的树高发髻被魏进谏后也反思自己不能败坏世风,很快放下高发髻,临终之前,不忘劝诫魏王李泰(很胖、但是好学,对于争储位也有野心),晋王李治(性格懦弱但善良且年幼),太子承乾(想争储位但是无谋略,曾经与下边将士楚兰贺石联合篡位以失败告终,对母后死后一段时间又沉迷于酒色以玩弄下人与动物为主)。

后期的唐太宗其实也有过错,为了自己的声望提升,他主张自己攻打高丽,但以失败告终;不听臣下意见,执着修建当初被隋朝修建的宫殿被自己烧毁但是又重新修建;修建宫殿导致赋税繁重,壮丁也怨声载道,芳娃与谢大昌的凄惨爱情故事也是这个朝代的牺牲品,也反应了后期唐朝走向灭亡的一个原因之一;对于自己的功利迷了眼,反看谋士直言建议特别是魏的建议,他2次觉得魏完全是反叛,()完全不顾自己的颜面直接反对皇上的意见让他很难堪,一次差点将魏赐死,一次把魏的坟墓挖开鞭尸,索性,当初因为自己的夜照白无缘无故的死了,唐直接把养马人杜十三杀死,后来唐也曾悔悟自己的过失。

对于房玄领,他是位忠臣,但是他也明白帝王之下自己的性命深受帝王的言行与喜怒哀乐的影响,所以他的进谏挺中立的甚至有想法但是不敢说,当然,在进谏时他也有自己的一套进谏方案;对于魏徵,最伟大的忠臣之一可以这样评价他,对于之前辅佐过的太子,他力报救命之恩,对于做事不当的皇上他敢于直谏,对于其他的谄媚大臣他毫不含糊的一针见血直接批判他们的媚词,他是正义的化身,被冤枉赐死的他,毫无害怕感,临走前他还嘱托魏叔玉好好读书,为大唐效力,还在写最后一封诤谏书,他的美,是一位完全为大唐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忠臣谋士,他毫无隐晦的直接建议给唐太宗的开展帝业铺垫了一层厚厚的前进双翅,历尽沧桑为国家,肝胆相照为圣上。

文:杨婷

第五篇: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3、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唐太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隋炀帝的暴政。(过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起农民的武装反抗,隋朝官员李渊和他的儿子李世民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618年,隋炀帝被杀,不久,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二)讲授新课

(多媒体投影简单介绍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庙号太宗。626年,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他以贞观为年号,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国富民强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提问:李世民是怎样登上皇帝宝座的呢? 学生回答:玄武门之变。

教师简单介绍一下玄武门之变的过程。

(多媒体投影展示)玄武门之变发生于626年。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太子李建成随即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李建成曾经下毒害李世民。武德九年即626年,突厥犯边,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李世民。有人把这一密议告诉了秦王。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抢先一步杀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3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2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过渡)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他以贞观为年号,在他统治时期(627—649)出现了国富民强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探究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然后(投影展示)逐一重点分析

一、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集自鉴录》

二、任人唯贤,知人善用。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智者取其智,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

三、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古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

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

卷七十一

四、轻徭薄赋,发展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对为本。”

五、重视教育,完善科举制,培养人才。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六、不分华夷,民族关系融洽。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唐纪》

最后教师归纳小结:

 总之唐太宗能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并采取以农为本,减轻徭赋,完善科举制等一系列开明务实的政策,使得贞观年间(627—649)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过渡)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很多人对他都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并归纳一下。(多媒体投影)

 北宋‧欧阳修 在《新唐书‧太宗本纪》赞曰:“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明‧明宪宗 在命儒臣订正《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 毛泽东:“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过渡)其实唐太宗对自己的功与过也是有说法的。

(多媒体投影)

 唐太宗曾说过:「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翦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安,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颇有自矜之意。此吾之过也。」

 唐太宗自己承认,「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於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

最后教师小结: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辉煌的政绩足以使得 唐太宗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与大臣论治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和君臣一体的政治局面,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政治家多把唐太宗作为自己效法的楷模,把贞观之治作为自己追求的政治目标。

史海拾贝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薨。谥号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三)作业布置

结合学过的史实来说一说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

下载唐太宗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太宗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的历史贡献,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

    唐太宗心目中的“执行力”

    唐太宗心目中的“执行力” 现代企业管理重视执行力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总认为执行力有欠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都是执行力惹的祸,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说执行是与决策相对应的......

    唐太宗心目中的“执行力”

    唐太宗心目中的“执行力”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现代企业管理重视执行力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总认为执行力有欠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都是执行力惹的祸,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说......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 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 明,是......

    唐太宗的名言有哪些

    江山,美人,自古以来都归皇帝所有,人人都想做皇帝,但是,谁能明白皇帝的难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皇帝的名言,欢迎来参考!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对为本。选......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学设计 教案五篇范文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重要概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羁縻府州 2、理解“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对外政......

    唐太宗教子尊师的故事

    唐太宗教子尊师的故事 时间:2014-11-02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1219次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古代,人们就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敬仰。“天子、元......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06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案 课程标准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 ②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能力培养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