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的历史贡献,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查找历史资料,了解唐太宗,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由学生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③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实时体验,评说唐太宗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学会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感受唐太宗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通过借鉴唐太宗历史经验的学习,感悟这一历史人物给今天的我们所带来的启示,体会唐太宗留给后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难点: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教学用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难点: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4.标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中已学过有关唐太宗的知识,且平时多多少少也有看过关于唐太宗的影视作品,对唐太宗这一人物应该比较熟悉,这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和目标的达成。
2、高二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主动参与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学生预习解决,突出重点难点的分析。【教学理念】
1、以课标为依托,立足教材,围绕主题重新整合课程资源,达成教学目标。
2、以学生为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根据本节内容,初步拟定为“君臣关系组”、“君民关系组”、“民族关系组”与“对外关系组”等四大组。
3、通过猜想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三个板块,把三维目标的落实融会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教学流程】
教学总体设计思路:序幕→ 猜想历史→探究历史→ 感悟历史→ 尾声五大板块 具体分为:从“天平”引入——说说唐太宗可能采取的措施——自读教材,根据材料,分组探讨,提出问题——评说唐太宗,板书总结——以古鉴今,深化提升。【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浏览网络等媒体寻找有关唐太宗的资料。(注意将影视作品混同于历史史实的问题,力避将影视作品中有关唐太宗这一人物的艺术演绎作为立论的依据,使人物的评说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史实基础之上。)
一、序幕:
师:假如面前摆放一架天平,左盘放上 “江山”,右盘加上砝玛 “老百姓”,而定盘的“皇帝”就是天平的游码。我们经常说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其实就是让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天平中央的游码或右盘的砝码发生变动,都会使“江山”摇晃不已,甚至有可能使“江山”不保。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每一个朝代就像一架天平,唐朝就是一架相对平衡的天平。在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你最欣赏哪一位皇帝? 生:唐太宗、唐玄宗等。
师:今天,我们来聚焦唐太宗,了解唐太宗如何使天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二、猜想历史: 投影历史档案:
隋朝末年,人民不堪忍受隋炀帝的暴刑,爆发了全国性的起义。618年,隋朝贵族
李渊推翻隋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公元626年,其次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登上帝位,年号贞观。李世民即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执政初期,国家刚刚经过长期的战乱,国力疲惫,人民因饱受战乱之苦,民心思安。
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政要•纳谏》
师:面对这种现象,如果你是唐太宗,你准备从哪些方面着手稳固江山?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太宗是从哪些方面着手稳固江山,并根据本节内容,将学生分为“君臣关系组”、“君民关系组”、“民族关系组”与“对外关系组”等四大组。学生参照课前准备与教师提供的探究材料,采取由学生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合作讨论,探究历史。教师就如何提出问题进行方法指导和任务布置,让学生明确设问的方向。
三、探究历史:
(一)君臣关系组:
材料一:“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材料二: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魏征去世时,唐太宗曾痛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联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遂亡一镜矣。” 材料三:唐太宗统治时期,天下出现“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局面。
(二)君民关系组:
材料一:“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以不失时为本。”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简宽”。“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贞观二十三年,全国的户数增加到了三百八十万户,粮食连年丰收,粮价持续下跌。百姓开始安居乐业。
材料二:唐太宗尤提倡儒学,对群臣说:“我只喜爱尧、舜、周、孔的道理,有了它好比鸟有翼,鱼有水,失去它就要死,不可暂时失去。”
材料三: 唐太宗说:“通过科举考试后,天下英雄,都在我的掌握之中。”
(三)民族关系组:
材料一:“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华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如,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是四夷可使如一家。”
材料三:唐诗《陇西行》:“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四)对外关系组:
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包括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来到唐朝,来到长安,使长安成了当时世界性的都城。为管理对外交往,唐朝政府还专门设鸿胪寺,负责接待工作。当时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国家有七十多个。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也中国人通婚。大批外国人的到来,给唐朝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文化内容,如佛教、伊斯兰教。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朝鲜和日本)的影响尤其巨大。贞观十九年,日本开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几乎是全面地学习唐朝文化。经过合作讨论、探究交流,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君臣关系组: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用人思想?材料二中唐太宗痛心的话说明了什么?唐太宗为什么把魏征比作一面镜子?为什么唐太宗听到“逆耳”的话感觉难受,但还是采纳呢?产生了什么作用?
君民关系组:据材料一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问题的重要性?体现了什么思想?材料二、三体现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治国思想? 产生什么影响? 民族关系组:唐太宗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并结合史实说明。唐太宗通过哪些方式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 对外关系组:唐太宗的对外政策有什么特点?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每一探究组在学生设问,回答后,教师进行提升,归纳:唐朝由初期的“乱”逐渐地走
向了“治”,从而推出“贞观之治”的内涵,即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往频繁,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并板书如下:
师:综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①他统治时期,能够汲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②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③他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
因此,唐太宗对自己一生“功大过小”的评价是贴切的。
四、感悟历史:
师:读史可以明智,我们要学会以史为鉴。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借鉴唐太宗哪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今天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 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如:用人原则、民生问题、法制问题、处理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等。
五、尾声: 学以致用:
1、唐太宗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有上述认识是因为他
(A)
A.具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理想
B.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
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从小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
2、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A)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
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
3、“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D)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心存百姓的思想
4、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B)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5、《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B)
A.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B.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遍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6、唐朝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最根本的原因是
(A)
A.唐代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对外交通发达
C.统治阶级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D.唐代重视对外贸易
7、小叶准备撰写一篇有关唐太宗的小论文。他拟定了其中一个小标题——特别重视吸取历史教训的皇帝。沿着这一思路,请你帮助小叶在列三个小标题,并分别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问题研讨】
课堂小结 本课总结:
视频播放音乐,教师叙述,历史尽头的回眸,是一串奔流不息的轨迹,伴着丝绸古路悠扬驼铃,寻觅长安古城的雄风。我们看到了历史丰碑,镌刻出的辉煌画卷,那是武功赫赫,文采风流的盛世王朝,及那位知人善任,克己纳谏,以民为本,文德治国,以诚相待,对外友好,安世济民的唐太宗。在他统治时期形成的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为唐朝历史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他的为君之道与治国思想对后来的统治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纳谏和用人方面的优点,特别是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唐太宗以自己的才能、智谋和决断有力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教学反省:
1、本课的教学设计,着重要求学生掌握“贞观之治”的表现。以及唐太宗系列政策对后世的影响。但设计时对教材的收放度把握不准,感觉有点面面俱到。
2、问题问得巧妙,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梯度合理能使不同层面的学生有思考的余地。本课设计的问题广度与深度挖得不够。
3、本课设计了合作探究与角色扮演等环节,关注学习过程,课堂气氛比较“热闹”。但是,我觉得历史新课程仅有“热闹”是不够的,还要进行“加工”。
4、根据“教学指导意见”,本节可以安排两课时。但是本课设计的内容如果安排一节课觉得紧了点,如果安排两节课又觉得有点松,如果要求学生确立探究小组,从网络搜集相关资料或概括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等学习过程所需的时间又是两个课时难以完成的。
课后习题
小叶准备撰写一篇有关唐太宗的小论文。他拟定了其中一个小标题——特别重视吸取历史教训的皇帝。沿着这一思路,请你帮助小叶在列三个小标题,并分别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板书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二篇: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重要概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羁縻府州
2、理解“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晚年自评
3、通过唐太宗的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关心百姓疾苦、晚年自省,认识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为政策略和智慧;通过唐太宗实施的开明民族政策和全方位对外政策,认识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方式、影响的对外交往的繁荣局面;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4、掌握重大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原则,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教学难点]
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课选取中国封建社会中期著名历史人物——唐太宗为典型,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贞观之治”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组成的,因此,要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也要从这五方面入手分析。而要阐述“贞观之治”的表现,也必须从这五方面着手。我们不妨把本课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即(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
一、学生自学、发现问题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3)如何评价唐太宗?
二、生生交流、合作学习
(一)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 ①617年5月,劝父太原起兵
②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③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④617-618年,迎击韩举集团。消灭刘武周势力。⑤620年,进入中原消灭王世充、窦建德势力。⑥624年,消灭各地农民军和割据地主武装,统一全国。
(二)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继位
①原因: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
②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功勋显赫,对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构成了极大威胁。李建成要保住太子地位,就必须除掉李世民。斗争中,李建成得到四弟李元吉的支持,处于优势。626年,他俩借突厥进兵之机,共谋调出秦王府兵将,以削弱李世民的力量。李世民得知后,与亲信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策划,抢先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内设下埋伏。李建成、李元吉上朝路过玄武门,发现伏兵,急忙掉头回马便走。李世民从后面大呼追赶,李元吉仓皇转身张弓搭箭,连发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李世民还箭,李建成中箭而亡。李元吉也被李世民部将射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三)、“贞观之治”
1、概念和性质
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历史上把唐太宗时期的繁荣局面称为“贞观之治”。它是封建地主阶级治国安邦的政治典范。
2、原因
(1)政治方面:重用贤能,选官不避亲仇,用人扬长避短;虚怀纳谏。(2)经济方面:以“存百姓”思想为指导,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3)思想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慎用刑法,仁义为本;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
(4)民族关系方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5)对外关系方面:奉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3、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以具体的史实来论证这些表现:
(1)政治清明:重用贤能,“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如对魏征的任用;用人扬长避短,如对房玄龄、杜如晦的任用; 善于纳谏,如魏征的进谏和太宗的纳谏。
(2)社会安定:囹圄常空,外户不闭。
(3)生产发展:马牛布野,粮价低廉,尚需要联系必修二专题一第二、第三课内容。
(4)文化繁荣:进士科人才济济,科举制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尚需要联系必修三专题二有关内容。(5)民族团结:
①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③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④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这种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6)中外交往频繁:
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这种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也使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
4、影响与评价:
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不仅形成了“贞观之治”繁荣局面,其政治经济制度、用人政策和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贯穿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前期,为唐朝的持续发展和“开元之治”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贞观之治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力求长治久安.但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四)评价唐太宗
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 :
是否有利国家统一; 是否保持政治安定; 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促进文化繁荣; 是否促进民族融合; 是否反抗外来侵略;
唐太宗自己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污。”
历史评价:功大于过。晚年少于纳谏,大修宫殿,难免一些过失,享乐思想做法滋生。封建社会走向强盛时期的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关于太宗治国之道,《贞观纪要》为后代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
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奢侈现象: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
三、师生交流、探究点拨
合作探究1在宫廷的内争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是否带有普遍性? 提示:带有普遍性。在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往往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只能在嫡长子一支中往下传,从而把宗法制度运用到皇帝制度中来。但这一原则常常遭到破坏,因而在宫廷中经常会出现一幕又一幕子杀父、兄杀弟、弟杀兄、叔杀侄一类的争夺皇位的丑剧,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政治现象。玄武门之变的性质就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但是,对于此类事件,我们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合作探究2综合归纳概括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原因及特点
(1)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①中央集权巩固,有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②唐朝经济繁荣,文化领先于世;③对外政策比较开放;④对外交通发达;⑤唐都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2)特点:①盛况空前,政府使节、民间往来频繁,技术交流、经贸往来加强;②对外交往已经不限于一般性的交往,而是唐朝担负起培养人才和经济交流中心的角色;③对外交往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东亚、南亚、西亚甚至欧洲、非洲,都与中国有比较频繁的商业交流和文化往来;④海路和陆路同时发达起来,是我国封建社会对外交往从以陆路为主向以海路为主的转折点;⑤兼容并蓄,广泛吸收和容纳外国新鲜事物,对外来宗教采取比较开明的态度;⑥对外交往影响深远,唐对日本、朝鲜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都产生了影响,并且通过大食将唐文化传到西方。
合作探究3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原因
(1)原因: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几百年民族大融合的结果。从秦汉以来,民族团结融合交流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别是北魏以来民族融合步伐加快,各族间的隔阂和差异远较历史上任何时代为小,这一系列变化当然要反映到隋唐之际人们的思想意识上来。②唐皇族李氏是民族融合的典型,唐太宗本人即有胡人血统,这样的家庭民族偏见比较淡薄,容易接受历史的经验教训。当时的大臣和北方人民中这类胡汉结合的家族是不少的。③唐太宗是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确有一定的政治远见,不仅吸取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采取“和亲”等政策,而且审时度势采取了一些切合实际的做法。(2)特点:①承认少数民族在多民族国家中的合法存在;②对少数民族不大歧视,甚至给予一定的照顾;③相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④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各族自行处理内部事务。
(一)学生分组讨论
(二)听取学生发言
(三)师生交流
四、练习反馈:见学案 ADADC BDAB
五、纠错释疑
六、拓展延伸:
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治世”和“盛世”出现的原因和特点,正确看待历史上出现的“治世”和“盛世”现象。
(1)所谓“治世”和“盛世”。在封建社会里,封建朝廷对统治阶级有些控制力,让多数农民(自耕农)保有一些剩余生产物,得以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和进行再生产,社会上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秩序安定,矛盾缓和,民族和睦,文化昌明等现象。这就是所谓“治世”或“盛世”。它的出现有三种情况:①在长期战乱或分裂之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顺应形势,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了“治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②王朝建立多年后,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这类盛世因承平日久,强盛中也隐含着危机,如天宝危机和安史之乱的出现;③在王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使王朝有所振兴,出现所谓的“中兴”,如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同治中兴等,但中兴并未解决社会根本矛盾,其出现也是暂时的。
(2)“治世”、“盛世”出现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封建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具体原因:前朝末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沉重打击,迫使新王朝的统治者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经济上,采取重视发展生产的措施;社会政局方面,政治清明,社会安定;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互通有无;在文化方面,具备了文化繁荣的条件;广大人民辛勤的劳动生产活动,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科技新成果等因素对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堂小结 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不仅形成了“贞观之治”繁荣局面,其政治经济制度、用人政策和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贯穿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前期,为唐朝的持续发展和“开元之治”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贞观之治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力求长治久安.但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课后习题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原因?(1)原因: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几百年民族大融合的结果。从秦汉以来,民族团结融合交流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别是北魏以来民族融合步伐加快,各族间的隔阂和差异远较历史上任何时代为小,这一系列变化当然要反映到隋唐之际人们的思想意识上来。②唐皇族李氏是民族融合的典型,唐太宗本人即有胡人血统,这样的家庭民族偏见比较淡薄,容易接受历史的经验教训。当时的大臣和北方人民中这类胡汉结合的家族是不少的。③唐太宗是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确有一定的政治远见,不仅吸取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采取“和亲”等政策,而且审时度势采取了一些切合实际的做法。
板书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三篇: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案[定稿]
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案
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下设五个子目,其中“玄武门之变”和“晚年的反省”二目为课外阅读内容。其它三目其实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即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论述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从“社会”二字入手,理解贞观之治的原因和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二、课前导学:
“贞观之治”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组成的,因此,要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也要从这五方面入手分析。而要阐述“贞观之治”的表现,也必须从这五方面着手。我们不妨把本课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即(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
三、教学设计、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
2、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继位
这两个内容《指导意见》不作要求,由教师简单地讲述一下即可。
3、“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政治方面:重用贤能,选官不避亲仇,用人扬长避短;虚怀纳谏。
(2)经济方面:以“存百姓”思想为指导,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3)思想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慎用刑法,仁义为本;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
(4)民族关系方面: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5)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4、“贞观之治”的表现
学生再次阅读教材,依然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概括“贞观之治”的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
以具体的史实来论证这些表现:
(1)政治清明:重用贤能,“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如对魏征的任用;用
人扬长避短,如对房玄龄、杜如晦的任用;
善于纳谏,如魏征的进谏和太宗的纳谏。
(2)社会安定:囹圄常空,外户不闭。
(3)生产发展:马牛布野,粮价低廉,尚需要联系必修二专题一第二、第三课
内容。
(4)文化繁荣:进士科人才济济,科举制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尚需要联
系必修三专题二有关内容。
(5)民族团结:①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③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④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这种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6)中外交往频繁: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
这种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也使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
举一反三:概述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四、通用:另附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PPT
五、课后练习:、唐太宗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A)
A.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真总结了隋灭亡的教训
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
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D)
A.当一代贤明君主
B.减少决策失误
c.笼络人才
D.维护封建统治
3、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A)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
4、“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D)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心存百姓的思想
5、下列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c)
A.为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B.表明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c.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
D.表明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6、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B)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7、《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D)
A.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B.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遍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8、下列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家和地区是(A)
A.朝鲜、日本
B.印度
c.东南亚
D.西亚、中亚
9、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推动了本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国家是(B)
A.天竺
B.日本
c.新罗
D.波斯
0、唐朝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最根本的原因是(A)
A.唐代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对外交通发达
c.统治阶级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D.唐代重视对外贸易
六、资料汇编:
、唐太宗的三面镜子
《贞观政要•论任贤第三》:太守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2、唐太宗的“存百姓”主张
《贞观政要•论务家第三十》: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及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论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太宗)见其(太子)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
4、“房谋杜断”
《旧唐书》卷66《房玄龄杜如晦传赞》:世传太宗尝与文昭(房玄龄)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谟,……相须而成,俾无悔事。
5、贞观之治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皇帝》: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第四篇:《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课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教材分析
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因此,本课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把本课内容讲好讲活。教学重点: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评价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教学方法 重点突破
“贞观新政”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能力。难点突破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教辅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中国历史上有个封建帝王被称为“千古一帝”,是他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难得的“治世”。今天我们学习
师:(多媒体演示课题)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打开教材,看本课的课题(1分钟)讲授新课
教师演示第一目:唐朝的建立(演示隋炀帝陵)这是谁的陵?可以提供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四个历史人物的画像,请学生猜想。
建议教师和学生一起玩游戏,方法是教师介绍与该图有关的信息,看哪个学生猜得有快又准。
1、这座墓在南方地区
2、它位于古城扬州
3、它的主人死于非命
4、墓主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
5、他下令修建了著名的大运河 ……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2~5分钟)隋炀帝为什么会死于非命呢?请大家看教材第8页正文第一自然段,说说隋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
此处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那一个朝代?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回答问题(5~8分钟)(演示唐高祖李渊像)这是谁?
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玩同样的游戏:
1、他原是隋朝太原留守。
2、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他也乘机起兵。
3、他在几个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并重新统一了全国。
4、他被自己的儿子逼迫禅位,而这个儿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
5、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多媒体展示:
1、唐朝的建立者是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唐高宗
2、唐朝的建立时间是
A、581年 B、589年 C、617年 D、618年
3、唐朝的首都是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东京
学生看图,思考,回答问题(9~11分钟)(演示唐太宗李世民像)这是谁?(如果需要游戏,方法同上)展示: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本P8正文第三自然段。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李世民有战功,但又杀死自己的亲兄弟,迫使自己的父亲退位,自己做皇帝,你怎样看这件事?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朗读,思考问题,可适当讨论,然后回答问题(12~16分钟)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第一、二自然段和唐太宗的话,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唐太宗看到隋帝国在农民战争中崩溃,会受到极大的震撼?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第三、四、五自然段,请一位同学回答: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从谏如流?
阅读,思考,回答问题(17~21分钟)(演示魏征像)这是谁?(魏征)请同学朗读课本P9正文第三自然段。
演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逐亡一镜矣。——唐太宗
提问:唐太宗为什么把魏征比作一面镜子?(提示学生阅读P9最后一段文字)看课件演示文字,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请同学朗读课本P10正文第一自然段。
讨论:唐太宗为什么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我国的封建制度能否保证每个皇帝都能任用贤臣呢?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国家一直保持政治清明,选贤任能呢?(个小组集体讨论,最后请各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指出专制制度下权力过于集中无法保证政治清明,因此,只有实行民主制度,是国家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才能真正保证官员得力,政治清明。这也是我们国家政治改革的努力方向。
朗读,讨论,发言(可联系实际,思考当今社会的政治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22~30分钟)
演示:贞观新政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正文第二自然段到P11第三自然段。概括一下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都做了哪些改革?
请同学概括一下(学生回答后,演示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简要分析一下各部门的相互关系,并指出它的进步之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最后,提问,唐太宗晚年的政局大不如前的原因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可以根据时间在课内完成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下思考,下节课再回答。)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课所学的知识,说说你对唐太宗的评价和认识。
阅读教材,归纳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通过自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概括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阅读并思考,学生发言(30~35分钟)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
教师演示课件使学生理解贞观之治和唐太宗的统治措施之间的关系。(36~38分钟)课堂练习
1、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摇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建了校舍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39~44分钟)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历史故事,将这些故事汇总起来出一期手抄报或者板报,也可以制作成专题网页发布到校园网上供全体师生阅读。(45分钟)
第五篇: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文分析及教学设计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文分析及教学设计
(版权所有:小草)
版本:河北人民出版社 七年级下册
一、本课在教学中的地位
1、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明君,在他的励精图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古代中国繁荣与开放社会的开创时期。
2、“贞观之治”在中国社会走向繁荣与开放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使初中学生知道历史人物唐太宗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了解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知识与能力
了解科举制的发展演变,认识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综合概括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以唐太宗为主线教授本课
通过师生共同评价唐太宗,使学生初步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探究科举制,使学生初步了解科举制的深远影响。
通过师生共同归纳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使学生初步掌握列举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唐太宗的节用戒奢、招贤用能、虚心纳谏,即使在现代依然具有借鉴作用。
三、内容提纲
由于这一课是以唐太宗为主线讲述的“贞观之治”,所以将提纲分为了三个部分,没有完全按照书上的提纲。
(一)李世民登基
这一部分包括了导言和第一段文字
导言部分主要讲述了隋的灭亡和李渊的太原起兵,建立唐朝。第一段文字主要讲述了李世民于626年登基,次年改年号为“贞观”。这一目的内容提纲提炼如下
1、隋的灭亡和唐的建立
2、李世民登基
(二)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措施
这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教材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属于这一目里的。(除教材最后一段外,剩下的都属于这一目)
1、节用戒奢
教科书正文有两段文字,每段正文下还有一段小字。
第一段正文文字和小字主要讲述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戒奢戒欲,减轻百姓负担。第二段正文文字讲述唐太宗裁汰冗员。小字部分简要介绍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提纲提炼如下: ①戒奢从简 ②裁汰冗员 ③三省六部制
2、招贤用能
在这一子目下,教科书正文有三段文字,每段正文文字下都有一段小字。
第一段正文文字主要讲述唐太宗任用贤能不论资历,不记亲疏(正文下的小字部分是针对唐太宗用人原则的一个举例,进一步说明唐太宗的知人善任。)
第二段正文文字以及小字部分主要讲述了科举制的建立、唐太宗沿用了科举制以及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
第三段文字主要讲述了科举制的影响(第三段文字下的小字部分是科举制的一个趣味延伸)提纲提炼如下: ①知人善任 ②沿用科举制 ③科举制的影响
3、虚心纳谏
教科书正文有一段文字和一段小字。
正文文字讲述唐太宗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集思广益,择善而从,虚心纳谏。小字部分讲述了唐太宗与魏徵的故事,也是在说明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三)出现贞观之治
这一子目里包括一段的内容。
这一段主要是对唐太宗治国措施的一个总结。主要讲述了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富裕的太平景象——“贞观之治” 完整内容提纲提炼如下:
(一)李世民登基
1、隋的灭亡和唐的建立
2、李世民登基
(二)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措施
1、节用戒奢 ①戒奢从简 ②裁汰冗员 ③三省六部制
2、招贤用能 ①知人善任 ②沿用科举制 ③科举制的影响
3、虚心纳谏
(三)出现贞观之治
四、正文分析
(一)李世民登基
这一部分包括了导言和第一段文字
导言部分主要讲述了隋的灭亡和李渊的太原起兵,建立唐朝。第一段文字主要讲述了李世民于626年登基,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二)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措施
这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其中“科举制”是难点。教材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属于这一目里的。(除教材最后一段外,剩下的都属于这一目)
1、节用戒奢
教科书正文有两段文字,每段正文下还有一段小字。
第一段正文文字和小字主要讲述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戒奢戒欲,减轻百姓负担。第二段正文文字讲述唐太宗裁汰冗员以减轻百姓负担。小字部分简要介绍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2、招贤用能
在这一子目下,教科书正文有三段文字,每段正文文字下都有一段小字。
第一段正文文字主要讲述唐太宗任用贤能不论资历,不计亲疏(正文下的小字部分是针对唐太宗用人原则的一个举例,进一步说明唐太宗的知人善任。)
第二段正文文字以及小字部分主要讲述了科举制的建立、唐太宗沿用了科举制以及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
第三段文字主要讲述了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改变了过去官员选拔主要由世族把持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三段文字下的小字部分是科举制的一个趣味 3 延伸)
3、虚心纳谏
教科书正文有一段文字和一段小字。
正文文字讲述唐太宗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集思广益,择善而从,虚心纳谏。小字部分讲述了唐太宗与魏徵的故事,也是在说明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以上便是教材中的内容,但教科书关于唐太宗采取的措施中没有涉及到经济方面,教师应该补充关于经济方面的内容:唐太宗重视发展农业,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三)出现贞观之治
这一子目里包括一段的内容。
这一段主要是对唐太宗治国措施的一个总结。主要讲述了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富裕的太平景象——“贞观之治”
五、分析教科书、选择教学辅助材料
(一)李世民登基
1、隋的灭亡和唐的建立
2、李世民登基
辅助材料:①《贞观之治》主题曲——《理想国》
②“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至太平”——白居易 ③隋炀帝杨广图片及其生平简介
通过以上材料,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李世民登基这一子目的内容
(二)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措施
1、节用戒奢
①戒奢从简
辅助材料:Ⅰ“舟所以比人君,君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唐太宗
意在说明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
Ⅱ“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要建一个高台,因爱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
——唐太宗
意在说明唐太宗的戒奢从简。②裁汰冗员 ③三省六部制
辅助材料:三省六部简表(书上第10页)
2、招贤用能
①知人善任
辅助材料:Ⅰ书上小字部分的张周
Ⅱ文字材料:唐太宗坚持“用人唯贤”和“取其所长”原则,任用一大批贤才,不少农民起义领导人、隋朝的官员、少数民族的将领,以及追随李建成反对过他的政敌,都受到唐太宗的重用。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等。
以上材料,意在说明唐太宗用人唯贤,不计资历、亲疏,知人善任。②沿用科举制
辅助材料: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Ⅱ图片:大雁塔进士题名帖
以上辅助材料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科举制 ③科举制的影响
3、虚心纳谏
辅助材料:Ⅰ凌烟阁功臣图并附加文字说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于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春,唐太宗李世民为褒彰开国元勋,亲自作赞,诏令褚遂良题阁,由画家阎立本绘制完成。因而成为集初唐文采、书法和绘画最高成就的三绝之作。这二十四位功臣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和秦叔宝。”
Ⅱ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为君何道而明?何失而暗?”魏征回答:“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太宗对此话深表赞同
Ⅲ魏徵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以上三段材料意在说明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三)出现“贞观之治”
辅助材料:关于反映“贞观之治”的历史图片。
这个辅助材料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了解到唐“贞观之治”的景象。
六、教学设计
教材总体处理设计
1、本课的内容适中,主要是以唐太宗为主线来介绍“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唐太宗的节用戒奢、招贤用能、虚心纳谏都是其励精图治的表现。但教材没有给出唐太宗在经济方面所采取的措施,需要教师给予补充: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这也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
2、通过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工具,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
播放《贞观之治》的主题曲——《理想国》,以此来导入新课。
教师:伴随着这歌声,我们今天就来走进那让我们魂牵梦绕的大唐,看看千古明君李世民是怎样建立的理想国
“李世民登基”教学设计
出示材料“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至太平”——白居易
教师通过白居易的《七德舞》来讲述隋的灭亡、唐的建立以及李世民登基。(1)出示隋炀帝的生平介绍及图片,使学生了解隋朝末年的混乱。
“太宗十八举义旗”这一句让学生了解,李世民在617年追随父亲李渊,太原起兵,进占长安。618年,隋炀帝被杀后,李渊自立为帝,建立唐朝。
(2)“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向学生解释李世民率军活捉东都守将王世充,杀死农民军首领窦建德。基本统一了中原。
(3)解释李世民是如何的“二十有九即帝位”的。
“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措施”教学设计
教师:李世民在登基后是怎样的达到“三十有五至太平”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措施。
1、节用戒奢 ①戒奢从简
运用戒奢从简中的辅助材料Ⅰ、Ⅱ
向学生讲解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戒奢从简以减轻百姓负担。②裁汰冗员
教师:唐太宗认为,“官在得人,不在员多”为减轻百姓负担,唐太宗下令精简机构,裁汰冗员。③三省六部制
这是小字的内容,老师可以适当讲解
教师:大家阅读一下小字部分。唐初沿袭了隋朝的中央官制。教师列出“三省六部制”简表,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理解
2、招贤用能 ① 知人善任
教师:通过阅读辅助材料Ⅰ、Ⅱ,向学生提问,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唐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论资历,不记亲疏,只要是治国安邦之才就委以重任。② 沿用科举制
让学生自主小字部分
教师:唐太宗为什么要沿用隋朝的科举制度? 学生:为了培养和选拔更多的贤能之才。
教师运用辅助材料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和Ⅱ图片:大雁塔进士题名帖 使学生了解科举考试常设的科目以及科举制确立的过程。③ 科举制的影响
教师:那么科举制都产生了那些影响呢? 学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扩大了选拔官员的范围。
教师: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以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的确立,使得许多贫寒人士通过刻苦努力,参加科举,取得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科举取士不重门第,完全取决于考试,改善了选官用人制度,在科举制的激励下,世人读书风气日盛,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虚心纳谏
运用辅助材料的Ⅰ、Ⅱ、Ⅲ向同学提问:这些材料表现怎样的唐太宗呢? 学生:唐太宗虚心纳谏,宽容地对待臣子
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及对学生的提问,使学生了解唐太宗虚心纳谏,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集思广益,择善而从。
4、补充: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
教师:唐太宗除了节用戒奢、招贤用能、虚心纳谏外,他还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减轻了百姓负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出现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出示辅助材料:关于反映“贞观之治”的历史图片。
教师:由于唐太宗居安思危、励精图治,贞观年间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富裕的太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小结设计
再次播放《贞观之治》主题曲,在优雅的歌声中结束教学
教师:“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它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唐太宗通过一系列努力以致“贞观之治”,下面来留下三道思考题,大家课后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一起解答。
思考题: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评价唐太宗?
3、科举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