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2课 法国《人权宣言》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法国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制宪议会;《人权宣言》的思想基础、基本原则以及意义和影响。理解和运用:专制统治已成为法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启蒙运动的发展,为大革命作了思想和舆论的准备。《人权宣言》的核心思想。分析《人权宣言》的思想基础以及所确定的资产阶级基本政治原则和产生的重大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权宣言》体现了摧毁封建专制制度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是人类宝贵的思想文化成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法国《人权宣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右图《人权宣言》法文本封面。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制宪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这是欧洲大陆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中国《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最终在这一享誉近代的《人权宣言》中用法律的形式得以确立,“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至今仍在法国宪法中熠熠生辉。大革命中人们高举“人权”的旗帜,给封建特权阶级与封建专制制度以沉重的打击,促进了革命的深入发展。《人权宣言》成为法国大革命彻底性和典型性的重要标志。《人权宣言》阐述的哪些原则和思想对近代民主和法治进程产生影响?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了解一下。由此导入新课。【讲授新课】
一、波旁王朝统治与大革命爆发 1.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 教师补充波旁王朝的发展过程:
波旁家族在法国建立的王朝(1589~1792,1814~1830)。1589年由安托万之子、纳瓦尔国王亨利继位,称亨利四世,波旁王朝在法国的统治自此开始。1610年亨利四世去世,路易十三继位。17世纪中期,波旁家族再度分出长幼两支:长支以路易十四为代表,他的弟弟奥尔良公爵腓力为幼支的始祖。长支相继临朝的君主为路易
十五、路易
十六、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幼支仅路易·腓力出任“法兰西人的国王”,所建统治史称七月王朝或奥尔良王朝。【问题探究】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17世纪起,波旁王朝的君主们致力于强化中央集权:路易十四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大规模兴办王家手工工场,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专制君主制臻于鼎盛。但好大喜功,对新教徒加以迫害,封建统治已成衰败迹象。路易十五时期统治更加腐败。到路易十六时期,法国封建统治终于显现危机。2.启蒙思想的动员
在法国封建王朝不断加强专制统治的过程中,法国启蒙思想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涌现出众多伟大的思想家,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共同吹响了法国大革命的号角,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被推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由此可见,精神力量一旦化为物质力量,其巨大作用是难以限量的。他们学说和理论为法国大革命做了重要的舆论准备。3.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学习探究】:法国大革命是在什么条件下爆发的?学生阅读后,概括指出: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传播,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路易十六的挥霍无度,第三等级人们处境艰难等等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789年爆发了。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传播,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的阶级斗争愈益不可调和,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终于导致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以解救政府财政危机。第三等级代表则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改革。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宣布成立国民议会,7月9日改称制宪议会。路易十六调集军队企图解散议会,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装起义。7月14日群众攻克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
二、《人权宣言》的发布 1.《人权宣言》的基本原则
1789年制宪会议决定在颁布宪法之前,首先确定基本的政治原则。不久,它就制定了著名的《人权宣言》。
【问题探究】:《人权宣言》的思想基础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阅读后,教师概括指出:《人权宣言》思想基础是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思想。主要内容是以法律形式确定启蒙思想家”主权在民“、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反抗压迫”是天赋而不可剥夺的人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有言论、出版等等自由;“私有财产是一种不可侵犯的神圣权利,任何人的财产不得被剥夺”等。
1789年8月26日,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人权宣言》)。全文除序言外,共17条。《人权宣言》全文共17条。教师随后给学生具体介绍《人权宣言》的内容及作用。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示社会上的差别。”这就从原则上肯定了人们之间权利是平等的,意味着反对封建特权与封建等级制。第二条:“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明确提出了人权就是个人的自由权、财产权和反抗压迫权,强调人权是天赋的和不可剥夺的。第六条:“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在这一条中既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又体现了资产阶级“主权在民”的思想。第八条:“法律以外,不得处罚任何人”。这一条指出要依法行事。第十条:“意见的发表只要不干扰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到干涉。”这条肯定了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人身不可侵犯的权利。第十二条:“人权的保障需要有武装的力量;因此,这种力量是为了全体的利益......而设立的”。这一条肯定了政府只是为了保障人民安全和权利,否则就应改变它。否定了君权的神圣和肯定了人民有决定国家命运的权利。第十六条:“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这里说的“分权”就是“三权分立”,《宣言》阐明了要用三权分立的新型国家来保护人权,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集三权于国王一人的专横局面。限制王权,实现自由平等。第十七条规定:“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权利”。这就奠定了《人权宣言》的阶级基础,从而使每一条都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人权宣言》提出的平等、自由、权利都是建立在确保私有财产这个基础之上的。主要规定为:人人生而自由,权利平等,享有自由、私有财产、人身不可侵犯和反抗压迫的权利;享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等自由,其行使以保证社会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只有在给予赔偿时才可以取得私有的财产权。主权属于国民。实行分权原则,任何团体或个人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确授予的权力。法律为公共意志的体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权直接或间接参加立法。没有司法机关的命令,任何人不受逮捕。动议、发布、执行或指示他人执行专断命令者应受惩罚,但抗拒合法的传唤或扣押者构成犯罪。承认法律不溯既往和无罪推定原则。官职和地位向中产阶级开放。
《人权宣言》体现了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原则,后成为法国1791年宪法、1793年宪法和1795年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探究】:《人权宣言》宣布了哪些基本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学生阅读后,教师进一步指出:《人权宣言》反映了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一些基本原则。宣言以自由、平等为核心全面地阐发了公民的政治权利、民事权利以及社会权利。宣言强调了人人生而平等以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信条,规定了人身、宗教、言论、出版等自由权利,并对财产权提供了法律保护。其所确立的人民主权原则、同等权利原则、分权原则、权利保障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等重要原则成为宪政主义理论的核心。
宣言是对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基本经验的总结。美国的制宪经验对宣言影响较大,而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以及卢梭的“公意”和人民主权学说则成为宣言的重要来源,其它如重农学派、伏尔泰以及百科全书派的思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成为宣言的理论来源。
《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一面旗帜,它全面地阐发了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则,奠定了资产阶级宪政民主的基础,在西方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该宣言后来被用来作1791年宪法的前言。《人权宣言》是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为反对封建专治统治,阐明资产阶级社会基本原则而提出的纲领性文献。
总之,《人权宣言》明确宣布自由、平等、财产和安全是天赋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人权;宣布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宣布了资产阶级基本的民主权利;宣布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宣言》的发表,打碎了君权神授的神话,否定了封建等级制,激发了革命人民的巨大热情,起到了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参加反封建斗争的作用。人们高举“人权”的旗帜,给封建特权阶级与封建专制制度以沉重的打击,促进了大革命的深入发展。《人权宣言》成为法国大革命彻底性和典型性的重要标志。2.《人权宣言》的深远影响
【问题探究】:《人权宣言》的颁布对法国及对世界带来的重大影响有哪些?学生阅读后,教师进一步指出:
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世界各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它是法国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法国早在1789年爆发了划时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为了巩同其政权,维护其利益,限制革命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了《人权宣言》。该宣言确立丁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原则;确立了资产阶级法治原则。其中包括“罪行法定主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还确立了资产阶级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主权在民”“国家分权”的主张。《人权宣言》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发展资本主义,解放生产力的要求,在当时起了重要的进步作用。1789 年 8 月 26 日法国通过的《人权宣言》宣称: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和反抗压迫。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代表去参加法律的制定。1793 年雅各宾宪法的内容更是直接地体现了卢梭的革命民主主义主张,而这部宪法是迄今为止资产阶级宪法中最民主的一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卢梭是资产阶级宪法理想的最有代表性的先驱,而《社会契约论》就是一部资产阶级宪法的范本。但是,宣言突出规定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没有提出反封建的根本问题,如取消农民的封建义务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规定集会、结社的自由和国家政体的问题,这些正显示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总之,《人权宣言》既先进性的一面又有局限性的一面。它是法国宪法产生的基础,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民主主义的政治法律思想是资产阶级政治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他关于民主与法治,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主张,已成为资产阶级宪法的原则。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颁布的一系列重要政治文献,如 1776 年美国《独立宣言》、1789 年法国《人权宣言》、1787 年美国宪法、1791 年和 1793 年法国宪法等,都反映出卢梭《社会契约论》一书思想的影响。《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这些思想和语言几乎都是卢梭本书的原话。它推动了其他许多国家民主思想的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对亚洲和中国革命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拓展延伸】
《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中最重要的历史文献。有人说《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和战斗旗帜。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谈谈你的认识。思路:发表《人权宣言》的目的是以法律形式确定启蒙思想家主张的“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天赋人权”等观念,从根本上否定并摧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因此是进步的、革命的,是法国大革命中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人权宣言》其核心内容是阐明资产阶级的人权要求和依法治国的主张,有“旧制度的死亡证书,新制度的出生证”之称,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发表《人权宣言》的目的是以法律形式确定启蒙思想家主张的“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天赋人权”等观念,从根本上否定并摧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因此是进步的、革命的,是法国大革命中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人权宣言》其核心内容是阐明资产阶级的人权要求和依法治国的主张,有“旧制度的死亡证书,新制度的出生证”之称,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的发表,打碎了君权神授的神话,否定了封建等级制,激发了革命人民的巨大热情,起到了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参加反封建斗争的作用。人们高举“人权”的旗帜,给封建特权阶级与封建专制制度以沉重的打击,促进了大革命的深入发展。《人权宣言》成为法国大革命彻底性和典型性的重要标志。
课堂小结 【本课小结】
《人权宣言》是制宪会议于1789年8月26日通过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深受十八世纪自然权论和启蒙学说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范本。宣言的基本精神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倡人权和法制,维护资产阶级的地位和私有财产权。人权宣言的进步意义在于它宣告了封建特权阶级统治的终结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开始,宣布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则,第一次把法国启蒙运动所阐明的思想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对打击封建制度,限制王权和进一步启发人民的革命意识起了巨大作用。对于还处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的欧洲各国发生了巨大影响。但宣言也反映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它只不过是宣布以新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来代替旧的封建剥削制度。它所规定的平等是建立在财产不平基础上的平等,是用来代替旧的封建等级制的新的不平等。《人权宣言》既先进性的一面又有局限性的一面。它是法国宪法产生的基础,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课后习题
《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中最重要的历史文献。有人说《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和战斗旗帜。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谈谈你的认识。思路:发表《人权宣言》的目的是以法律形式确定启蒙思想家主张的“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天赋人权”等观念,从根本上否定并摧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因此是进步的、革命的,是法国大革命中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人权宣言》其核心内容是阐明资产阶级的人权要求和依法治国的主张,有“旧制度的死亡证书,新制度的出生证”之称,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发表《人权宣言》的目的是以法律形式确定启蒙思想家主张的“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天赋人权”等观念,从根本上否定并摧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因此是进步的、革命的,是法国大革命中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人权宣言》其核心内容是阐明资产阶级的人权要求和依法治国的主张,有“旧制度的死亡证书,新制度的出生证”之称,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的发表,打碎了君权神授的神话,否定了封建等级制,激发了革命人民的巨大热情,起到了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参加反封建斗争的作用。人们高举“人权”的旗帜,给封建特权阶级与封建专制制度以沉重的打击,促进了大革命的深入发展。《人权宣言》成为法国大革命彻底性和典型性的重要标志。
板书 法国《人权宣言》
第二篇:法国人权宣言(1789)
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 制宪会议 1789年8月26日
组成国民议会的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考虑到对人权的无知、忘却或者蔑视,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现在决定在一项庄严的宣言中阐明自然的、不可让与的、神圣的人权,以便这个宣言,经常地向社会团体的所有成员提出来,使他们持续不断地记着他们的权利和他们的义务;以便立法权的行为和行政权的行为,由于在每一时刻都能够同每一政治制度的目的相对照,从而更加受到尊重;以便公民们的要求,今后建立在简明的、不可争辩的原则之上,永远有助于维护宪法和全体人民的幸福。
为此,国民议会在上帝面前和庇护下,承认并且宣告下述人和公民的权利:
第一条 人们生来是并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社会的差别只可以基于共同的利益。
第二条
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自然的、不可消灭的人权;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权、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
全部主权的源泉根本上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或者任何个人都不能行使不是明确地来自国民的权利。
第四条
自由包括从事一切不损害他人的行为的权利。因此,行使各人的自然权利只有以保证社会的其他成员享有同样的权利为其界限。这些界限只能够由法律确定。
第五条
法律只有权禁止有害于社会的行为。凡未经法律禁止的一切行动,都不得受阻碍,并且任何人都不得被迫从事未经法律命令的行动。
第六条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都有权亲自或者通过其代表参与制定法律;法律对于一切人,无论是进行保护或者惩罚,都应当是一样的。一切公民在法律的眼中一律平等,都可以平等地按其能力,并且除他们的品德与才能的差别外不因其他差别,担任一切高官、公共职位或者职务。
第七条
除非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并且依照法律已经规定的程序之外,任何人都不受控告、逮捕或者拘留。凡要求、发布、执行或使人执行专断命令的人,都应当受到惩罚;但是根据法律被传唤或者被扣押的一切公民,都应当立即服从;如其反抗即属有罪。
第八条
法律只应当制定严格地、明显地必需的刑罚,而且除非根据在违法行为之前制定、公布并且合法地适用的法律,任何人都不受处罚。
第九条
任何人在被宣告为犯罪之前都被推定为无罪,即使断定必须逮捕时,不是为了确保其人身所必需的一切严酷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严厉禁止。
第十条 任何人都不应当因为其意见,甚至宗教上的意见而遭受干涉,但所发表的意见以不扰乱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为限。
第十一条
自由交流思想和意见是最宝贵的人权之一;因此,所有公民,除了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对滥用自由应负责任外,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写作和出版。
第十二条 保障人和公民的权利,需要有一种军警力量;因此,此种力量是为着全体的好处而不是为着其受托人私人的利益而建立的。
第十三条 为了维持军警力量和行政费用,公共捐税是必不可少的;此项捐税应在全体公民当中按照他们的能力,平等地分摊。
第十四条
公民有权亲自或者通过其代表来调查公共捐税的必要性、自由地对此表示同意、监视其用途,并且决定税额、征税基数、征收及期间。
第十五条
社会有权要求其管理部门的一切公务员报告工作。
第十六条
任何社会,如果在其中不能使权利获得保障或者不能确立三权分立,即无宪法可言。
第十七条 财产权是不可侵犯的神圣的权利,因此,除非由于合法证明的公共需要所显然地要求的时候,并且在公正的、预付赔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权都不受到剥夺。
(潘汉典 译
《法学译丛》1981·2)
第三篇:第2课《一面》教学设计
第2课《一面》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把握叙事六要素。
2.学习由远及近描写外貌,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感受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与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运用外貌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感受:有的人,尽管朝夕相处,一旦离开,难以给你留下一个清晰的影象;有的人,即使初见一面,却象刀刻斧斫似的,在你的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鲁迅先生就属于后一种人。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在上海病逝,举国上下,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有一个叫阿累的人,他曾与鲁迅见过一面,先生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鲁迅逝世当月,他把哀思诉诸笔端,写成了一篇,题目为《一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篇。(板书标题)
二、考考你、注音或写字
duó()步
地jiào()
镶qiàn()
困jiǒng()摩suō()
抖sǒu()
恣()情
书jǐ()
jū()躬
nüè()待
hè()然
yīn()切
ào()悔
chóuchú()tuí()唐dǒu()峭
2、解释词语:
颓唐:精神萎靡。
困软:困乏疲惫。
殷勤:热情而周到。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情突然出现。
莽撞:鲁莽冒失。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摩挲:用手抚摩。
打眼:显眼,惹人注意。
憎恶:憎恨,厌恶。
揩油:比喻占公家或别人的便宜。
恣情:放纵感情。
不能自己: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
三、学生展示资料
.我了解的鲁迅:
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15部杂文集。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2.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入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共产党。
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最初发表在1936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
四、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
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读完以后,用简洁的语言讲述出故事情节。(抓住叙述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四年前,“我”在内山书店和鲁迅有过一面之缘,在先生的推荐下,我用一元钱买下了两本书,同时也被先生的崇高人格所感动。
小结: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记叙顺序叫顺叙。
(二)研读课文:
重点分析对鲁迅的外貌描写,学习通过外貌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主要写的是谁?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
明确:鲁迅外貌描写(板书)
2.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
学生读有关文句(三处)。比较三处语句的异同点。
师总结:同:都是突出鲁迅的“瘦”,作者如同一位摄影师,对鲁迅的外貌进行了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的摄制。异:观察的距离不同。
3、这三处外貌描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外貌的哪一特征?
明确:瘦,6处写“瘦”
作者为什么着力刻画鲁迅的这一外貌特征?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窃得外国革命的火种,来照亮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
明确:瘦——突出鲁迅把整个生命贡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4、作者是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但是鲁迅先生却赠书给他,这表明鲁迅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
5、小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同学们,鲁迅被誉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受到人们的爱戴与尊敬,就是因为他具有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就是因为他具有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高尚情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伟大的一生再次表明:有益于人民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我们要以鲁迅为楷模,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通过对三处外貌描写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与观察对象的远近距离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一点在写作中应当注意。
举生活中一事例进一步说明。(或学生习作中的病例。)
五、写作练习:以同学为观察对象,练习外貌描写(思想性格允许揣摩)。小组交流后,请前、中、后三排代表同学读写作片段。
六、布置作业:
从远及近写一个同学或老师的外貌。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
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鲁迅的形象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用他的一句诗来说,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因此鲁迅才是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那么对于这些称呼,你是怎么样理解的呢?
明确:“同志”,表示志同道合,鲁迅和广大革命者包括广大的共产党人有着共同的革命志向。“朋友”,表示亲密无间,鲁迅热爱广大革命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父亲”,表示崇敬和热爱。“师傅”,表示循循善诱,鲁迅热忱地指导广大革命青年。“战士”,表示顽强战斗,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在战斗中总是呐喊着前进。
中还有许多语言值得我们去仔细体会品味,请找出你认为写得比较恰当的词语,在课本上做出批注。
例如: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赏析:“费力”表明我生活艰难,但还是拥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我是一名追求进步的青年。“——他的手多瘦啊!”是从我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在此也有强调的作用,突出了鲁迅的瘦,表现了我对鲁迅的关心,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也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明确重点句子:
.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明确:由于书脊上“鲁迅译”三个字鲜明醒目,更由于“我”心目中早有鲁迅的伟大形象,对鲁迅怀有异常崇敬的感情,因而我心情异常兴奋激动。
2.平素看贯了西装同胞的嘴脸,现在忽然受着这样的优遇,简直有点窘了起来。
明确:这一句是写内山,也是衬托鲁迅。内山与“西装同胞”不同,意味着鲁迅也与西装同胞有异。侧面表达了鲁迅先生的人民大众立场。
3.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明确:鲁迅推荐《铁流》,表现鲁迅的自谦,对战友的支持,对读者的诚恳。
4.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明确:由于置身于狼犬密布的黑暗环境里的警觉,表现了对鲁迅先生的爱护。
二、质疑:
在课本上有这样一些句子,老师点疑问:
例如:先生明明去世了,我们本该十分悲痛,但作者却不愿恣情悲痛,还写到“这还不是恣情悲痛的时候”,这不是矛盾的吗?
明确:“不愿恣情悲痛”表示在鲁迅逝世后,仅仅感到无限悲痛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顽强战斗。因此“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迹,继续前进”这儿又进一步显示了“一面”给“我”的精神力量。
学生质疑,老师解答。
将重点移至最后一部分。
三、学习写作技巧:
.本文所写的事情是极平常的,但是具有典型意义,小中见大,于细微初见鲁迅的伟大品格。“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地方能表现这种写作技巧?
明确:作者仅仅与鲁迅见了一面,但作者又仔细观察,表现出鲁迅的伟大人格魅力;极力渲染我想买书但又无钱购买的窘态,描写鲁迅“慈祥的眼光”、“奖励似的微笑”、“无偿的赠书”,这就表现出鲁迅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和鼓励;描写鲁迅的肖像,突出头发精神抖擞地直竖着等细节,指出鲁迅虽然瘦但是很有精神,这就表现出鲁迅对旧社会的不调和战斗精神。
2.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也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来。
例如:“正直”“严肃”“慈爱”等词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尊敬、爱戴之情。
3.老师口头说出抓住特征写外貌也是一个特点,再次总结上节课所学过对鲁迅肖像的描写。
总结:本文的这三个特点我们可以学习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这种方法。
作业:搜集有关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鲁迅的革命精神。
第四篇:第2课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矫正坐姿和五指执笔书写方法。
2.学习掌握楷书笔画横的写法和运用。
3.掌握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运笔要领。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逐步提高书写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横画的运笔方法。
教学难点
横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运笔要领,练习横的起笔、行笔和收笔过程。
教学用具
毛笔、墨汁、练习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解法、示范法、对比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带领学生一起做手指操,锻炼五指的灵活和协调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检查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书法家练字的小故事,指名两个学生讲一讲,让同学们思考从这些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引导学生答出:学习书法需要废寝忘食、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等)
3、复习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坐姿。投放五指执笔的书写姿势,指名学生说一下五个小手指是怎么分工的,并上讲台展示执笔姿势,大家一起来评价优点和不足,然后小组内学生互相检查、互相纠正,看看哪位同学做的最像。,最后一块读五指执笔歌以加深巩固。
二、探究新知
1、智力抢答。
投放图片:大家猜一猜像什么?像汉字中的哪个笔画?(生:横)(师:真聪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横。)(板书课题:第2课 横)
2、讲述学习笔画的重要性。
让学生回忆一下汉字的基本笔画有哪些?(生:横、竖、撇、捺等)(师:这些笔画就好比盖大楼的砖瓦,虽然简单,却是基础,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的汉字,都是由这些笔画组成的,把笔画写好了,字体就会看着很漂亮,笔画写的不好看,字就会看着歪歪扭扭。所以想写好楷书,首先应掌握基本笔画的形态和写法。横画是汉字的主要笔画之一,是汉字的基本骨架,在字中起着横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横的写法。)(板书:
一、形态
二、写法)
3、我来读贴认识横。
投放:带有长横和短横组合的例字。仔细观察,横的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总结出横有长横和短横之分,写法基本一样,一长一短。
(1)横画大多左低右高,有些横画中间稍微有个弧度。
(2)有的横画的左端稍尖,中间部分稍细,收尾处较粗。
4、我来分析。
(1)请大家认真观察长横的书写方法。
(2)观察运笔。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写横(教师指名几名学生回答问题,并指导学生逐步思考和分析)
A、起笔:先在米字格中确定好起笔的位置,笔锋先向左轻入纸,朝右下斜按笔。
B、行笔:接着调整笔锋,向右行笔。
C、收笔:然后收笔时向右下顿笔,最后回锋收笔。
注意:笔画的长短、倾斜和弧度,以及收笔的位置和形态。
(3)教师示范书写。
示范横画的写法。学生伸出小手,以手代笔作握笔状在空中跟老师一块写,提醒学生注意横的起笔的位置,以及起笔、行笔、收笔的运笔方法。学生认真听讲,注意运笔方法。
5、书写实践(我来临摹)
1、指导学生书写五个横画。注意横的起笔的位置,以及起笔、行笔、收笔的运笔方法。注意坐姿和执笔的方法。找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讲解优点及时鼓励,指出存在的不足。
2、指导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的三个例字,比较横的形态差别,再分析它们的写法,告诉学生写字前要对字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再拿起毛笔,尝试描红。双钩填墨,临摹例字。
3、教师巡视指导,纠错。提醒学生注意运笔的方法,注意字的长横短横区分开;对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正确、字又写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4、展示评价(我来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先自评、互评,然后教师点评。
(1)自评:说说自己是否学会了横的写法,检查描红是否完全盖住了红色,是否超过了红线,双钩填墨是否完全填满,是否掌握了运笔方法等。
(2)互评:引导学生说说谁的执笔姿势规范,运笔过程正确等。
(3)教师点评:对写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不好的地方指出不足和改进的方法,然后点出共同存在的问题。
6、知识拓展
1、投放学生书法作品和名家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
2、投放书法名人故事,激励学生热爱书法,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练习书法。
小结:同学们练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练习书法,老师希望大家人人努力,争取成为小小书法家!
第五篇:第2课但愿人长久 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材简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意的具体体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书法诚挚祝愿的情怀。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从这首词中作者录引了其中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这样写,便于学生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为将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也让学生在初学古典诗词中增进人文修养,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3.学会诗文对照来理解诗词的含义。【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和热爱人生、积极豁达的胸襟。学会诗文对照来理解诗词的含义。【教学难点】
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感情变化的原因。【教学评价】
1.在检查学生的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案、自由读、小组检查读以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检测目标1)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读、标、思、议、读等学习方式,加之资料引入、音乐渲染等方式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人物情感。(检测目标2)3.借助拓展说话练习和相关诗句的吟诵,感受古人借月抒怀的文化情感。(检测目标3)【教学准备】 学生:
1.完成预习案;
2.通过网络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和古人表达思念亲人的诗句。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针对性教学。【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背景音乐播放《明月几时有》,屏显:花好月圆 皓月当空 明月高悬 欢聚一堂 团团圆圆 合家欢乐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一看这些词你就能想到哪个节日?(中秋节)2.中秋是月圆的日子,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多美呀!让我们试着读好每一个词,行吗?(练读)谁读得美,谁先来? 3.读得多美呀!一个词儿就是一幅画,一篇文章就是一段情。这就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
过渡:千年以前,就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4.揭词、读词: 课件在之前的图+音乐上打出以下生字:官 尝 赏 绪 睁 悲 缺 虽 宽
(1)自己轻声读读,谁愿意读?谁还想读?
(2)苏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词的?在课文中他的心情前后经过了几次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但愿人长久》,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了解诗人。【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快速进入本课学习状态。二.预习展示,梳理质疑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案,组织学生看看生字写得是否正确、规范。(2)学生互评书写,练写写错和写的不满意的生字。2.检查认读理解。
出示词语:观赏 埋(mái)头 品尝 形影不离 阴晴圆缺 宽慰 埋(mán)怨 心绪不宁 十全十美 悲欢离合
正确读词,强调“埋怨”的“埋”字读“mán”。3.检查朗读课文。
(1)前后四人为一组,由组长带领按照1到4号的顺序检查读书,互相纠正,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间展开挑战,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组织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读错或读断的地方。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自学成效,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课堂教学。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在刚才读过的词语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苏轼情感的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助具体语境初步理解“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用“心绪不宁”写句子。
3.你能用上这三个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总结:抓住表现人物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好方法。【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掌握整篇课文感情基调和重点 四.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读了课文,从苏轼情感的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思念)从哪儿体会到的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作业: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苏轼在这个月圆之夜的感情变化。课下让我们搜集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感情得朗读一下,下节课一起看看谁读得最好!
第二课时
四.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读出了苏轼情感的变化过程。(板书: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这不同的心情背后,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请同学们有感情得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品读1-3自然段,感受“心绪不宁”之思。
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是什么让苏轼平静的心绪变得不宁了?找出相关的句子。
(1)出示: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①交流。(佳节团聚、倍感孤单)
深化点拨:这是一个家家团聚的中秋节,你能想象一下人们是怎么过得吗?(引导学生抓住“皓月当空”“欢欢喜喜”让生想象中秋节佳节,别人团聚的情景。)此时的苏轼却是孤单一人,他怎能不思念他唯一的亲人啊!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②齐读第二段。
(2)中秋佳节,苏轼想到了什么? ①结合苏轼的回忆,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具体表现。②从“聚少离多”、“七个年头”又体会到什么?点拨深化:和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兄弟阔别多年,此时他的心里充满了对弟弟的无限思念,因此变得心绪不宁。③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苏轼内心的这份浓浓的思念。学生展示读——师生评析——教师示范——配乐朗读。2.品读第四自然段,感受“埋怨”之思。(一咏三叹式朗读)
过渡:月亮渐渐西沉,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射了进来,那是一幅多美画面,苏轼躺在床上孤枕难眠,不由得心生埋怨。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他在埋怨什么?你从中能读出他怎样的心情?出示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1)学生交流:(无奈、忧伤、烦恼)
(2)拓展深化: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亲爱的弟弟却远在千里之外,这轮明月,让苏轼想到了从前和弟弟、和父母一起过中秋的快乐时光。他仿佛看到了...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听到了...(3)是的,多少亲人团聚的欢乐时光都已远去,月圆人不不圆,他心生埋怨啊!引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4)月亮真的无情吗?(交流)简介背景资料:
此时他的父母、妻子都相继去世。想起这些过世的亲人,痛楚在心底撕咬着他。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
苏辙较近的地方济南做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山东诸城)后,相距并不太远,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刻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他怎能不思念他的弟弟?他怎能不心生埋怨啊?
再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5)孤独、悲伤的苏轼多么思念他的弟弟啊!苏轼还会埋怨什么?引导学生将文中的省略号补充完整。
小结:明月呀!为什么不让我们相见呢?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感受这份思念之苦吧!
配乐再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3.品读五六自然段,感受宽慰之思。
过渡:在万般无奈忧伤后,他的心情竟意外的得到宽慰,为什么?(1)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2)读上面句子,思考:苏轼想明白了什么?你从他的领悟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让生结合句中的“离、合、圆、缺、隐、现”几个反义词和“十全十美”“远隔千里”“美好感情”,体会他想开了豁达了。)
(3)悲伤、难过、痛苦、快乐本是人生的必然,没有一帆风顺的,刚才还是悲伤难过,而此时却能这样想,可见他是多么豁达乐观啊!这正是他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于是,苏轼把自己的领悟化作了这首著名的词。引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指导朗读半首词,在读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对这半首词的理解。(5)五六自然段对比读,体会文包词的特点,深入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6)播放《水调歌头》朗诵视频。
小结: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独特心境的再现。本文作者就是用这样一篇文包词的形式,让我们理解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蕴含的浓浓的思亲情怀。【设计意图】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理解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精神境界的水平。五.回归整体,自学探究
1.练习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2.写话练习:苏轼这首《水调歌头》创作以来,因其真挚的感情和美好的祝福,被广为传诵。尤其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千古名句。这里的“情”不单单指手足之情,还可以指父子父女之情、夫妻之情、朋友之情、同学之情...同学们,如果让你把这句话送给一个人,你想把它送给谁呢?为什么?请简单的写下来。
3.课下搜集描写月亮的诗句抄写并吟诵,看古人在对月亮的描写中还表达了哪些情感?
板书设计:
1.但愿人长久
苏轼 :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 语用训练点:
1.引导学生学会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含义的方法;
2.进一步搜集相关的资料,加强对《水调歌头》这首词的整体认识 3.积累思念家乡或亲人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