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4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篇:五年级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诗意童年 灵性飞扬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古诗词三首》及经典诗词十二首(已背过的五首)【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熟诗引路激兴趣

1、出示图片或者题目,请学生背诵相对应的古诗《牧童》、《村居》《小池》《古朗月行》《四时田园杂兴》。

2、激趣谈话,这几首诗都是描写童年生活的。诗人用生花妙笔让我们从充满灵气的诗句中感受到了古人的童年生活,他们的生活是那么的生动、有趣。今天我们穿越时空,再次细细体会古人童年的纯真与美好。

二、品读诗词悟诗情

1、对比读诗知大意

⑴学生自由诵读三首古诗词,初步感知诗词大意。

出示提示:每首诗词分别写了几个孩子?是哪句提到的?诗词中的孩子分别在干什么?你从哪句知道的?

学生汇报:牧童——一个孩子——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自由自在 舟过安仁——两个孩子——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充满情趣 清平乐 村居——三个孩子——大儿„„中儿„„最喜小儿„„

和谐宁静 ⑵指名读诗纠字音

出示多音字对比读,相机指导“亡”“乐”“剥”的读音,“亡”的用法通现在的“无”。

2、释留连填解诗词

⑴学生借助课下注解及工具书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并用“释、留、连、填”的方法把每一首诗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⑵小组内说一说——指名说一说

⑶读了这三首诗,你觉得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

3、重点品读悟诗意 ⑴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品读: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宽阔无边的草场为牧童的出场提供了场景,悠扬悦耳的笛声,烘托出牧童劳作后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⑵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品读: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⑶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品读: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孩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玩耍。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最喜”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憨态: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

4、感情朗读诵诗情

结合读书感悟,练习有感情读诗词,读出自己的体会。

自由读——指名读——快速背——展示背

三、以例悟法学新诗

(一)回顾方法学古诗

对比读诗知大意

释留连填解诗词

重点品读悟诗意

感情朗读诵诗情 ⒉背诵学习杨万里的其他的诗

课件出示: 宋、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3、激趣速背其他十首诗,见主题背诵附页。

(二)古今对比颂童年

师: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穿越千年我们感受了古人的童年生活;回到今天我们正经历着美好的童年,在现代诗人的笔下,童年又有着怎样的乐趣?请同学们速打开书读《儿童诗两首》。

⒈读诗歌完成以下提示: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

⒉读《金色童年》里的《雨后》,读出轻松、读出趣味。

⒊读主题背诵的现代诗11《懒得辩护》、12《童年的期盼》、13《忆童年》、14《童年的记忆》、15《童年的窗口》。

⒋三分钟背诵比赛11《懒得辩护》、12《童年的期盼》。

(三)快乐创作园

1、请熟背主题背诵里必背诗词。

2、拿起自己的笔,为自己的童年创作一首小诗。可以仿照古诗的格式、韵律;也可以写一首现代的儿童诗,写写自己的快乐、希望与憧憬。学生创作的小诗:

浪床铺

北床

捕鱼童年

东方昕宁

卢思翰

床上一片汪洋,而我仍在梦想。

三三两两小童,戏水来到湖中。忽从大梦惊醒,发现湿了被床。

赤脚挽裤摸鱼,消失荷叶丛中。若被老妈发现,一顿训斥难防。想用被子捂干,偏偏却要起床。

夏日捉虫

张月泉

夏日暖风吹绿草,蚂蚱鸣叫三四声。儿童悄悄捉蚂蚱,跳入草丛无处寻。

鲍一佑

童年,一个甜美的谎言,一个回忆的流连。捉蝴蝶,捕蜻蜓,都是美好的思念。

春,打开了季节的轩窗,夏,回忆了儿时的暖阳,秋,沧桑了岁月的痕迹,冬,洁白了人们的幻想。

童年,一段美好的时光,童年,一片深情的思念。

童趣

松山蒙小五年一班

陈明阳 阳光的温暖,伴着春风的和煦。樱花落地,铺成漫天欢喜的思绪。

想伴玫瑰在清风中起舞; 相陪小鸟在天空中唱歌;

也想和小柳树谈谈熊大、熊二与光头强。愉悦的日子总过得很快很快,童年即将把我抛向遥远的太平洋。

但是,甜蜜的记忆

在以后美好的时光里 浮上心灵那最柔软的地方

月光下的喷泉

李吟竹

月光洒满大地,那神秘的月亮勾起了喷泉的兴趣。它们争着抢着要抓月亮,却一次又一次地被地心引力吸了回去。孩子们也想抓月亮,想让喷泉把他们带到天上。喷泉一使劲,哗„„

水珠洒满大地。

(作者:任淑娟;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蒙古族小学;联系电话:***;邮编:024005)

第二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的晚风吹来。

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令人向往。这是三首诗词的相同之处。这三首诗词还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内容上,情感上)

6.比赛朗读、背诵三首诗词。

三、走进《儿童诗两首》

(一)《我想》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这首小诗,用笔标画出小作者都想做什么?你最喜欢小作者的哪个愿望,就读好哪个小节,并和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2.同桌交流,班内交流。3.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二)《童年水墨画》

1.提出自学要求:诗中描写了哪些场景?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说说理由。

2.集体交流,分享感悟。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喜欢的部分。

四、总结提升

学习了本组课文,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记忆、珍藏的情景。请你选择其中一首诗或词,加入自己的理解,改写成一篇小故事吧。

第三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设计意图: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为理解这首词奠定基础。】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a.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词的大意,通过品味语言,再现词中的景象。同时,插图作为课文的一部分,应利用插图的直观性特点,引领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在景与情中力求达到融合,从而与作者有着共同的情感体验。】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设计意图:古诗词的语言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阅读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稳性思维,指导学生沿着诗文简练言语的阶梯去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体会诗的意境。】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不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注重情感体验,入情入境,以情感人。】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设计意图:古诗词的学习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拓宽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空间,适当引领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积累丰富的语言,进而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第四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一:五年级上册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一、《泊船瓜洲》

一、导放:我们一定从小就能背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的,古往今来,游子思乡,叶落归根,人们写下了多少动人的诗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词,体会那浓浓的思乡之情。打开教科书,我们要学习哪三篇古诗词?

二、新授。

1、我们首先来学习第一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王安石,原籍江西临川,他曾经做过北宋时期的宰相,也是一位文学家。

2、请大家读读题目,看看你们能知道什么。(泊,停泊。这首诗告诉我们这首诗是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时写的。)

3、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指名读。(指正:间:jian,间隔。画图说明瓜洲和京口的“间”)齐读古诗。

4、再读古诗,借着书下的注释把诗句意思读明白。

指名说读懂了什么。(学生说意思)

师: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几个地方?(三个)距离呢?(一水间,数重山)

京口和钟山这样近,这和作者有什么关系呢?可以联系下文的意思想想看。下文是什么意思呢?(春风又把江南吹绿了,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呢?)

诗人想回哪儿?(钟山)

(师画图:钟山)王安石的原籍是江西的临川,钟山在这儿,王安石的父亲在钟山(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做过官,王安石从小就在钟山长大的,所以他对这里有非常浓厚的感情。可以说钟山是王安石的第二故乡。

5、(指着图)这三个地方这么近,诗人在想:自己什么时候能回家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指名读。指名再读。

6、刚才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们觉得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吟诵这首诗。在你们的想象中,诗人又是站在哪里,看着什么地方吟诵这首诗。(春天的夜晚;站在船头,向钟山方向)师:在这明月之夜,诗人走出船舱,站在船头向对岸眺望。对岸就是京口。诗人想到的是什么呢?此时春风把江南吹绿了,看到此时的情形,诗人想到了什么呢?(想起自己的家乡,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开满了花,再加上故乡那一轮明月,诗人在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呀。)

山清水秀,到处是充满生机的绿色,诗人是用哪一句写下来的呢?(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一句中你们觉得哪一个字用得最好?再读读这一句,把你眼中,心中的绿意读出来。(齐读)

师:一个绿字,却有这么丰富的含义。你们知道吗,关于这个绿字还有一个故事,谁来为大家读一读书后资料袋中的内容。

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们感受最深是什么?(王安石的认真;文章要修改)为一个字要修改十几次,正是因为这样,王安石成了优秀的诗人,文学家。这首诗因此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才更被人们所赞赏。

让我们带着这种赞叹之情读读这句。(齐读;指几位生读)

三、主题升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中表达的正是游子牵挂故土,难以离去的情怀。让我们一起再读这首诗,试着背诵下来。

指名背诵。

二、《秋思》

一、情景创设,引入乡愁

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思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自读自悟,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检查朗读,交流体会情感。(指几生读;齐读;师范读;师生互读;)

3)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三、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1、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秋风看得见吗?(看不见)作者看见的是什么?(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想——家。

2、张籍他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知道张籍?(生介绍张籍)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3.远在他乡,惟有家书以慰藉思乡之情。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生诵读。(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结语: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4.信写好了,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

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诗人把信打开几次?(一次,两次,三次??)

第一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二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三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 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乍起,思乡涌起,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再读《秋思》

《长相思》教学设计

一:背诵导入:背诵〈泊船瓜洲〉与〈秋思〉。

读改写的〈秋思〉(小故事)

评价(对秋天景色的想象,又有对写信时拆信时画面的想象,让我听起来真的感受到了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在王家石的眼里,乡愁是那吹绿了的春风,在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那一封写了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是什么呢?

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首〈长相思〉

二、新授。

1、这首与前面两首有什么不一样?(这是一首词)

四年级学过一首词,叫〈渔歌子〉,“渔歌子”是词牌名,“长相思”也是词牌名。

纳兰性德,是清代词人,他的家乡在北京,他是康熙黄帝的侍卫,经常随着康熙黄帝一起出征。这首词就是他在随康熙黄帝远征途中写下的。

2、自由读词,注意生字,把字音读音,把词读通顺。

指名读。

古人把一夜等分成五更,一更大约相当于两个小时。古人没有钟表,每到夜晚,值夜的人手里拿着一个竹筒,敲三下,用来报时。从每天晚上七时起更。

诗人怎么知道一更过去了,两更过去了?(他一直在听,睡不着)

3、同桌互相把这首词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让我再读这首词,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征途)你从哪儿读懂这是在行军途中?作者的“心”又在哪里?(心在故园)

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诗人跟随康熙皇帝远征,此时离家越行越远,夜里风雪大作,难以入睡,此里,在我们的眼里仿佛看到了什么?(军人睡不着,纳兰性德。。)

5、指名读,读出思乡之情。

诗人是这样深深地思念着家乡,思念着亲人。可是他这样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可他为什么还要去远征呢?(保家卫国)

在前线奋勇杀敌的壮志,加上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孤独与寂寞,写成了这首《长相思》

6、齐读词。背诵词。指名背诵。

三:三首诗比较。

1、三首诗在写法上都有哪些相同之处?(都有写景,借景抒情)

2、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注意写工整。篇二: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5 古诗词三首

一、设计意图: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或喜或悲,或叙或议,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本课三首古诗词,分别是《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这三首古诗词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本教学设计,在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的达成上,力求通过读、思、议,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者、教者、作者融为一体。在自渎自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学生吸纳、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2.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3.通过应用课后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三、课前准备:课件

四、课前预习: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对于王安石,你了解多少呢? 1.简介诗人

指名介绍王安石,教师适当补充,特别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这位“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虽然出生在江西,却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在南京度过青春时代,在南京三次任知府、两度守孝、两度辞相后居住,在南京先后生活了近二十个年头,逝世后又葬在南京钟山脚下,他的父母兄弟死后也葬在南京,他在南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和壮丽的诗篇。)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3.剖析题意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绝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在本诗中作何解释?(停靠)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

请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1.初读古诗,感知内容

(1)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2)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3)说说古诗大致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你从哪几个字体会到的?说说你的理由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1)“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诗中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师解释:一道长江水,数重高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和“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3)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4)“还”什么意思?读什么音呢?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5)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6)谁能把整首诗读一读?

(7)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 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4)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的春景。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择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

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五)作业设计 1.推敲文字

(1)旺 浓 闹红杏枝头春意()

(2)动 拂 翻 皱 起风乍起,吹()一池春水。2.默写古诗

3.作者把思乡情藏在哪些文字里了?

(六)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第二课时

(一)揭题,释题,读题 1.板书“秋”,一个“秋”字让你想到了什么?

是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但秋天也是万物萧条的季节。古人在造“秋”字时,把“秋”字画成了一个小虫子。当秋风吹起,落叶纷飞,秋虫便在草丛里悲鸣,它的叫声,在遍地黄叶,百草凋零的秋色里显得格外凄凉。所以,“秋”字包含了凄凉和悲哀的情绪。正因为这样,历代的文人经常借秋天的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伤感凄凉的心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一首《秋思》(板书:思)2.读题,该怎么读,指名读

“思”读得长一点,带点幽怨和淡淡的忧愁,思念长长,不可短。

(二)读诗,知诗

1.读通诗句,正音“重”,理解为:堆积,一层压着一层,表示很多。2.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初步理解诗的意思 3.你们知道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4.小结:是啊,一封小小的家书,承载了诗人对家乡多少的牵挂啊!

(三)品诗,悟诗

1.你们看,诗题虽说写“思念”,但诗句里再也没有出现思字,作者把这个思字藏哪儿呢?现在请你们默读全诗,看哪些字词背后藏着作者的思念,把它们画下来。然后与同桌进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品味诗情

(此一环节以“见秋风”开始为好。如果学生先找到“又开封”等,则可让学生将重点词语全部找出再依次品味。)a 品读“见秋风”“意万重”。

(1)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先说“见秋风”。)

(2)秋风没有形状,难道真能看到吗?那么站在秋风中的张籍到底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3)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草,凋谢的百花,它们都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这叫叶落归根!而张籍的根在哪里啊?在洛阳吗?(4)课件:张籍简介

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人(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人)。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写这首诗时,他已离家将近十年,独自在洛阳生活。

(5)同学们,张籍的根在洛阳吗?在这些四处飘泊的日子里,张籍能见到父母慈爱的面容吗???他能得到妻子细心的照顾吗???他能听到儿女亲热的叫唤吗???(6)他离家近十年,四处漂泊,就像秋风中飘落的??(树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花朵)都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毫无疑问,张籍想家了!但他能回家吗?想家却不能回,张籍怎么办!(写家书。)

(7)可是,离家近十年的张籍,那他该有多少话要在家书中说啊!同学们,你就是张籍,你在家书中会对谁说?

指名回答??(8)有这么多的话要对亲人们说!这就是——意万重!(板书!)

(9)张籍在写下这“意万重”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悲伤,忧愁,思念,痛苦,无奈??(10)就请你读一二两句,读出张籍的悲伤;

就请你读,读出张籍的忧愁;

那就请你用朗读表达出张籍的思念;

朗读指导:联系体会到的张籍的心情悲伤,忧愁,思念,痛苦,无奈??注意速度、词气、表情??)

b 品读“说不尽”“又开封”。

(1)原来,无论是“见秋风”还是“意万重”,词语背后藏着的都是张籍的思乡情!张籍的思乡情还藏在哪儿呢?(“说不尽”“又开封”。)(2)同学们,他为什么会担心说不尽呢?

(3)张籍“又开封”是在什么时候?同学们,我就是捎信的人,可我怎么也不明白,张籍为什么要这样做?谁能告诉我?

(4)设计“行人”与张籍的对话:张籍啊张籍,我就要走了,我也急着要回家呀!你为什么还叫我停下,要把信打开呢?

(5)同学们,你们是否看到,张籍把信开封之后,他做了什么?(6)担心说不尽,所以又开封,这就是——

(7)同学们,心中想,手中做,放不下,因思乡。这正是——(8)千言万语说不尽,字字句句都是情。这正是—— 3.主题升华

(1)捎信人带着信走了,他带走的仅仅是一封信吗?还带走了什么?怪不得孟郊有诗云: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课件出示)(2)张籍在瑟瑟的秋风中,望着捎信人远去的背影,不禁吟诵起:洛阳城里见秋风--------(3)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完,道不尽的思乡情,齐读(配乐)

(4)秋思,不着一个“思”字,却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的心,再读(配乐)

(四)课外拓展 1.教师引读:

篇三: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3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之3 作者:重庆市九龙坡区铁马小学 潘涛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4.同桌互读,练说。5.指数名学生说。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 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7.感情朗读。〖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2.指名答。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3.学生练写。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1、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诗情。

2、突破方法:

充分朗读,讨论。

【教学准备】

1、了解三位作者生平。

2、收集思乡的古诗。

【教学程序】

一、学习《泊船瓜州》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生回忆,师总结: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⑵ 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2、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3、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⑴ 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 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⑶ 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4、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⑴ 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⑵ 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⑶ 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⑷ 同桌互读,练说。

⑸ 指数名学生说。

⑹ 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⑺ 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⑻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⑼ 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⑽ 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⑾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⑿ 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5、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⑴ 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⑵ 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⑶ 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⑷ 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⑸ 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⑹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⑺ 感情朗读。

6、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⑴ 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⑵ 练习背诵。

二、学习《秋思》《长相思》

1、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2、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⑴ 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⑵ 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⑶ 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⑷ 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⑸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3、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⑴ 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⑵ 指名答。

⑶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⑷ 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⑸ 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⑹ 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⑺ 小组内交流:

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⑻ 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⑼ 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⑽ 感情朗读。

⑾ 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⑿ 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⒀ 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4、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同伴互评】

设计者将三首古诗融为一体,第一首古诗精讲,第二首略讲,第三首古词就基本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循序渐进。在诗文学习中,教师较好地抓住了以诗情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拘泥于以诗讲诗,同时又注意了三首古诗的一贯性,让学生体会到,乡思的表达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在最后一部分加上一个三诗的对比,相信对表达方式的感悟,学生会有更深的理解。

下载五年级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

    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自读中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预习1......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5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5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