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引领教师走进参与式教研活动
引领教师走进参与式教研活动
1什么是参与式教研活动?
参与式教研活动使用的是“参与式方法”。“参与”是指个体卷入群体活动的一种状态,既包括个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投入,也包括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互动、个体受群体影响以及个体影响群体的方式和程度。
“参与式方法”是指那些能够使个体参与到群体活动中,与其他个体合作学习的方法。参与式教师活动是在参与式的氛围中,使教师亲身体会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和困惑,以达到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的活动活动。
参与式方法最早在国外一些扶贫项目中运用。研究者发现,在一些扶贫项目中,由于没有调动当地人的积极性,当地人没有“卷入”其中,项目实施往往只是一种“输血”而不能产生“造血”功能,在项目实施者离开或项目结束后,当地的情况又回到原来的状态或得不到预期的改善。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研究者提出并开展参与式行动研究。他们认为,外来的“专家”应该通过与当地人合作,提高当地人的意识和自信,使他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专家”只作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或“协助者”,当地人(特别是当地的穷人)自己具有足够的创造性和行动能力。在教师活动中使用参与式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已有经验和发展潜力,使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在国外,参与式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师活动中。在国内,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采用了参与式教师活动方法,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通识活动中也采用了参与式方法。2参与式教研活动的基本理念
参与式教研活动将教师作为发展中的人,希望通过参与活动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其职业的提高和个人的成长。因此,参与者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教研组长由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标准答案的“发布者”、传递上级行政命令的“二传手”转变成为教师的“协作者”、“促进者”,而参与教师则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创造者”。
任何活动其效果不仅取决于活动的内容,也取决于活动的形式。参加传统的教师活动,教师常有这样的感叹:听组织者讲新的教育观念都很赞同,可是回到实际中却不知从何做起,只好嘴里喊着新观念,继续沿袭老做法,时间久了,对新观念也淡忘了。在新课程实验中就发现过这种情况:有些教师把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完全归因于对新课程的理念认识不到位、观念没转变,因此,一次又一次地听“专家”给教师做报告,试图通过“专家”的报告来转变教师的观念,进而改变教师的行为。又如,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讲起来头头是道,可是在具体操作时却感到不知所措,这种状况与教师活动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实际上,一种理念只靠专家灌输或机械接受是难以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观念的。没有教师的自我反思,与亲身体验,理念往往停留在口头上,难以落实到行动中。其实,教师观念的改变还需要行动的转变作支撑,而教师的行为不转变并非不愿转变,而是不知该如何转变所致。好的活动不仅要让教师心动,更应该指导教师如何行动。
参与式活动主张以行动促进理念转变,强调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融新课程的理念、知识于参与式活动之中,强调教师主动、平等参与活动活动,以及参训教师与活动者、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关注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让教师通过活动自主建构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因此,参与式活动可以缩短从理念到实践的路程。
参与式教师活动方法可以使教师亲身体验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参与式教师活动中,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师不再盲目地相信权威,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选择并形成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
参与式教师活动把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看作重要的资源,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教师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经验,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之所以采取某些行为而不采取另外一些行为有自己的理由。如果活动内容和方式与教师们的日常工作和已有经验没有联系,就不可能被他们理解和接受。参与式活动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教师分享他们的经验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参与式活动过程中,教师们会感到
自己是受尊重的,自己的经验是有价值的,他们不仅会对自己过去的经验重新评价,而且能够从别人那里获得启示和灵感,在交流中生成新知识和经验。与传统活动方式相比,参与式活动更加关注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具有不同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获得适合于自己的提高与发展。同时,参与式活动更加注重活动过程,即教师的学习过程。
3活动过程和方式的特点 3.1以小组研讨式为主
研讨,是参与式活动的主要方式。要避免一开始就讲理论。要从研讨教师们关注的问题开始,在思想和观点不断交锋的过程中共同研讨,澄清观点和认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使每一个人都能主动地并有较多机会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人数必须受到控制,分组时,可以将共性较多的人分为一组,也可以将差异突出的人分为一组,这应依据活动内容和活动不同阶段的需要灵活安排。共性较多的人在一起便于概括和达成共识,而差异较大的人在一起则便于在观点上相互碰撞,以使研讨更加深入。
3.2以经验为基础
使用参与式活动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每一个人原有经验的价值。看看她们已有的实践经验是什么,已经蕴涵着哪些我们追求的理论和观点,并以这些经验为依托,引导她们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提高。
3.3以问题为“切入点”
老师们常常会提出自己困惑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可以成为我们活动研讨的起点和“切入点”。在自我反思、同事间和与活动者间的交流中积极思考,不断积极建构自己的新认识。教师正是在这种互动式的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提高自己的认识,获得新的发展的。
3.4以实践为核心
教师的发展与提高仅凭已有经验的概括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不断通过实践将已经获得的半信半疑的理论和观念内化。可以说,实践是参与式活动的核心。
教师的理论和观念是通过实践得以理解、内化并指导实践的。教师真正具有的内化的理论和观念是那些与实践融为一体的理论和观念。会说不等于理解,理解不等于内化。要想真正地了解和活动教师,不仅要听教师说,更要看教师做;不仅要给教师讲道理,更要给教师支出可供选择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招”。
3.5以思考贯穿始终
以往的活动方式使我们的教师不习惯于动脑筋。参与式的活动通过“促进者”的引导,使每一个参与者的头脑不断思考问题,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在此过程中,研讨自然要思考,并要思考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践更是带着问题的尝试性实践;就连听指导者讲授,也应伴有思考和讨论。
4如何组织参与式教师活动
4.1参与式活动需要参训者大量的参与,因此活动人数不能太多,一般一个班不要超过30人。如果超过,活动者需要考虑更经常地组织分组活动,使大家都有参与的机会。
4.2活动者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活动开始时(甚至每半天活动开始时)可以开展一些热身活动,如小组成员相互自我介绍,做名片,给小组取名字、自我欣赏、组员相互表扬等,使大家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在精神上得到放松。
4.3讲座时可以使用诸如“头脑风暴”之类的活动,让大家无所顾忌地发表看法。4.4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活动者应进行及时的总结和提升,帮助参与者从感性的经验中生成理性的认识。
教师参与式活动在参与式活动中,活动者应为参与者分享一些经验和理由提供足够的机会和空间,如果参与者感到自己是受尊重的,自己的经验是价值的,那么他们在分享这些经验时会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他们不仅会对自己过去的经验重新进行评价,整合自己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够从众多人那里获得启示和灵感,在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体验。
4.5注重活动过程。参与式活动的倡导者认为,学习本身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项伴随着“忙碌与艰难选择”的活动,是由人、活动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学习不只是为了增加学习者知识资本,而且是学习者自身加入变革的过程。无论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都能够中学习中被产生,被学习,知识和技能的
获得与实践可以是同步的,即时发生的。因此,参与式方法活动特别重视活动的过程,因为过程本身能够引起参与者思变,思变能够改变他们的知觉以及为采取行动所作的准备。活动者活动中鼓励参与者积极参与,这本身就有助于他们提高自尊和自信,树立改革的信心,进而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
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之所以会思变,还因为平等参与的方式本身能够为他们起到示范作用。参与者在活动中不仅仅只是对参与式方法获得一些要领上的理解,而是亲身有所体验。体验学习的重要性不在于学会种操作技术,获得各种技能,而在于获得对于现实的真实感受,而这种内心体验是参与者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原动力。通过对这种活动方式本身的体悟,参与能够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理念和原则,有利于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迁移。
4.6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参与式方法活动与以往的大班讲座活动是不一样的,特别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下组织活动活动,激发参与者针对实际总是进行思考。活动的目的不是为参与者提供一些事实性知识,而是促使他们进行具有总是意识的、高层次的学习,因此,活动中提出的应该肯有思考价值和一定的开放性。
5参与式教师活动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原则
1、平等参与、共同使用。
2、尊重多元、形式多样。
3、利用已有经验,主动建构知识。
4、重视过程,促成改变。
5、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目标
参与式教师培训追求的目标可以概括为:触及情感,引发思考,生成问题,达成共识,推动实践。
6案例
【案例】寻找理想的课堂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教研室 李玉平
“诸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教学研究。大家先建立自己的组织,明确各自的职责,并给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本次活动是由校长亲自主持)会议室里热闹起来,不到两分钟任务就完成了,每个小组都有组织、记录、发言、噪音控制员,有的小组还有挑战员,小组的名字也各有千秋:五朵金花组、百科组、同心小组、探索组、创新组、向日葵组、希望组,后勤组的名字最有意思:为您服务。
在欢快的气氛中,活动活动开始了: “诸位老师,自实施新课程以来,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我们一直想寻求一个标准。今天,我们共同尝试建设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标准。”说完,校长拿出一叠纸发给大家,要求大家回忆上一学期的课堂教学,找出最成功或最失败的一节课,然后写出这些课的基本特征。
教师们一边回忆一边写。
大约过了十分钟,会议室里渐渐热闹起来,小组讨论开始了,气氛越来越热烈,有的组甚至“争吵”了起来。
过了20多分钟,校长终止了争论:“现在,我们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每一个小组发言时间不得超过五分钟。”
第一个小组上台了,发言的是精干的女老师李美霞:“我们首先总结了一下成功的课堂,说不上标准,只是一些基本的特征吧。首先,新课程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喜欢的,其次是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与学生能平等相处,能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不歧视差生。就教学内容来说,能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还有,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课堂上能随机应变,能应付出现的各种局面,同时,教师及时总结整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李老师清了清嗓子,“不成功的课堂首先是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如生字没有掌握,学生写字水平不高,阅读能力培养不到,小组合作实用性不强,两极分化严重。”说完了,她笑着说:“我接受大家的挑战”。
“我们就请同心小组来挑战吧”。校长提议道。同心小组的一位教师站起来:“你说学生喜欢是对的,可是有的课学生喜欢,但
有时又乱得无法进行,请问这是好课吗?”
“这个问题我们也遇到过,这要看教师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学生喜欢和乱不是一回事,有时安安静静也是学习,学生也特别喜欢,我们的意思主要是学生不讨厌上课。”
“我觉得‘学生喜欢’应该这样理解,应是针对过去学生厌学而言的。过去,学生来学校没过两个月,就不想上学了。课改,就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喜欢课堂,有人对‘喜欢’的理解可能就是‘玩’,但事实上‘玩’的课堂学生也不一定喜欢,严肃的课堂学生不一定不喜欢,要看你怎么组织学生学习,怎么样让学生投入,让学生学起来不累,特别愉快„„”
接下来,又一小组发言了。
这位教师年纪比较大,声音不高,语速平缓:“我们年纪大了,也不一定跟得上年轻人的思维。我们讨论后,觉得这样的课就是好课:一是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能想出高质量的问题,有时连教师也想不到。比如,有一次,学生问我:‘为什么54门大炮齐发’?(《开国大典》)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了解到的课外知识多、口头表达能力强,这些就是好课。反过来,学生思维活跃了,课堂有时会产生混乱现象,教师控制不好,这就不行。还有,有时对不同的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教师怕耽误时间,不让他说话,这也不是好课。”
“学生提出你不会的问题,你怎么办?你给不给学生解释?还有,学生对不同的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教师也不是不让讨论,可是时间不够,一讨论,教学任务就有可能完不成。”
台下传来了嗡嗡的声音,看来这个问题也问到点子上了。同心组里站起了一位教师说:“我们所说的提出问题主要是说明教师的教学环境宽松,学生敢说话,敢想问题,也能想出问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说明我们的改革确实见效了。第二个问题我们也有困惑,当学生讨论处于高潮的时候,我们却打断了,确实于心不忍。但怎么办,我们也有些困惑。”
“我来补充,”又一位教师站了起来,“现在改革了,什么是教学任务也要重新思考,过去好像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任务才是任务,实际上,学生讨论也是在完成教学任务,只不过不是我们事先设计好的。实际上,我们认为,这种环境下学生学得不但不会少,反而会更多。再说了,我们不是都说好课是学生喜欢的课,这不就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吗?”
说得好!会议室响起了一阵掌声。
发言一个接一个,会议气氛热烈,教师情绪高涨。
“现在快放学了,我们不得不终止大家的讨论。诸位老师,大家也可能感觉到了,活动本身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标准,而是让大家在标准的建立过程中,深入了解标准,学习标准,使用标准,促进教学改革的进程。”最后,校长作了总结发言。
点评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的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使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进来。这种研究,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以一个个实际的教学为例,围绕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展开研讨,集思广益,每一个人都将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困惑拿出来,在相互追问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以校为本”的教研,在教师集体中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使“研究”与教师的教学实践融为一体,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教学研究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课例教研,即以一个个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例的教学研究。课例教研活动是围绕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展开的一系列研讨。提供教研的课例不是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罗列或展示,不是优质课观摩,也不是应付评比、评估的“作秀”课。而是课前,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中,以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引发多方对话、自我反思的话题,进行深度思考的教学例子。
课例教研一般按“提炼问题——合作设计——教学行动——对话反思”的程式进行,其主要特点:1.提炼问题,关注教师真实的需要与困惑。课例教研的生命力所在就是直面教室里真实的困惑与需要。从某个层面讲,一次课例教研活动是从一个或几个问
题开始到生成新的问题结束。课堂教学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问题,关键是教师是否有敏锐的洞察力,是否关注课堂上学生的需要。问题即课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成为课例教研的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课堂上的教学问题,并提炼出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时,才能成为课例教研的问题。
2.合作设计,促进教师间的互动、沟通、分享。合作设计是基于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同伴互助备课。教师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需要与同伴,特别是有经验的同行的沟通,需要与教学研究人员的对话,同时还需要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迸发教学灵感。在课题组集体备课中,执教者说设计思路,教研员和其他教师以平等的伙伴关系设身处地谈如何创造性驾驭教材,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有什么需要,怎样点拨等。合作,并不是简单地几个人凑在一起,而是合作者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谦让、彼此接纳。
3.教学行动,立足自然状态的真实体验与感悟。引导教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执教,不追逐所谓的“热点”而放弃实用,不迎合听课者的口味而放弃个性;依托教学设计上课,但并不是演“教案剧”,也不允许“友情出演”,而要根据课堂教学这一真实情境中学生、教师发展的需要来创造性地实施“教学设计”,注重“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
在课例教研中,有时为了切实解决课堂上的问题,满足研究的需要,同一教学课题,应该多层面多次上课。为了研究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会有多人上同一课堂的课,进行比较研讨。
4.对话反思,引发教师思维碰撞、提升教学理念。在对话反思过程中,应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可支持性的参与氛围,让教师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思考。
参与式教研,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了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中,老师们常常为所学到的新理论、新内容、新方法、新思路兴奋不已,迸发出投身课程改革的极大的创新热情,引发了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同时,也改变了教师以往孤军奋战的备课和教学方式,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
第二篇:数学参与式教研活动体会
“参与式”教研活动体会
袁庄乡小学全体数学教师在中心校领导的组织下,2016年12月13日在我们中心小学一一班教室开展了“参与式”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的内容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的第一课时----9加几。
上午8点半在中小学领导陈红丽老师的带领下准时开始,活动第一项按事先分成的小组点名。第二项,宣布活动纪律。第三项是活动的主要内容。分五步进行:
一、自主研修,个人备课。
二、小组研讨,达成共识。
三、集中评议,优化教案。
四、推荐教师,现场作课。
五、课后反思,经典点评。
通过参与本次活动,我深深体会到:“参与”是指个体卷入群体活动的一种状态,参与式教师活动是在参与的氛围中,使教师亲身体会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和困惑,以达到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的活动中。中心小学的常春燕、靳沟小学的姜瑞娟两位老师在参与活动教师的推荐下,按照达成共识后的教案进行授课。课前中心校领导对每一小组的观察点进行分工,课后完成观察表,进行汇报。分别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进行观察。教师的教,从教师提问问题类型、次数、对象进行观察。
对于本次学习收获最大的是:对于学习目标的制定,评价任务的设计有了清楚的认识。评价任务要紧紧围绕制定的目标去设计,并且要及时修改完善,使评价任务的设计更合理,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的一致性,评价任务的设计是为了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二者是一节课的关键。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与同组老师多学习,多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进步。
“参与式”教研活动体会
袁庄乡中心小学 李喜玲
袁庄乡小学全体数学教师在中心校领导的组织下,于2016年12月13日在我们中心小学一一班教室开展了“参与式”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的第一课时----9加几。
上午8点半在中小学领导陈红丽老师的带领下准时开始,活动第一项按事先分成的小组点名。第二项,宣布活动纪律。第三项是活动的主要内容。分五步进行:
一、自主研修,个人备课。
二、小组研讨,达成共识。
三、集中评议,优化教案。
四、推荐教师,现场作课。
五、课后反思,经典点评。
本次教研活动主要目的是商讨学习目标、评价任务以及教学流程的制定。上午的安排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一)小组研讨,达成共识。
教师们分为四组,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记录员、计时员、中心发言人。学习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制定,尤其是在行为动词的确定上反复斟酌,仔细推敲,寻找具有可检测性的目标。而评价任务要针对学习目标制定,其中包含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并说明评价内容是为了检测哪条目标而制定。研讨过程中每位老师都积极参与洽谈同课同构的设计思路,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建议,最终达成共识,由记录员记录在纸上。
(二)代表汇报,专家答疑。每组的中心发言人汇报本组的设计思路,以及设计时遇到的困惑。
(三)集中评议,优化教案。
对于四组设计出的教案,老师们集思广益,发表各自看法,对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及教学流程逐一分析,寻找最合理、最具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最终确立出了《9加几》的教学设计方案。
下午,中心小学的常春燕、靳沟小学的姜瑞娟两位老师在参与活动教师的推荐下,按照达成共识后的教案进行授课。课前中心校领导对每一小组的观察点进行分工,课后完成观察表,进行汇报。分别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进行观察。教师的教,从教师提问问题类型、次数、对象进行观察。
通过本次活动,我从中学到了不少教学经验,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集体备课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教材教法的研究。我真的觉得自己的教学思想有了很大改观。
“参与式”教研活动体会
袁庄乡中心小学
李喜玲 2016.12.14
第三篇: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制度
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制度
为保证白旄镇小学教研科研活动顺利开展,提高教研科研活动的水平和效率,以教研科研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经教研室研究,教委领导决定,制定白旄镇小学教师参加教研科研活动的制度措施与考评办法如下:
一、制度措施
1、学期初,各教研组须根据镇教研室制定各单位教研工作计划和学科教研计划,安排活动。
2、学校每月召开一次教研组长会议,各学科每周进行一到两次教研活动,定期进行集体备课。
3、各单位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试验课、汇报课活动,探索教学规律,推动教学改革。
4、建立各学科教师梯队,鼓励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抽查学生作业和试卷,业务主任要经常了解分析教师教学情况,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6、关心和鼓励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进修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7、提倡教师多写教育教学专题总结或论文,每人每学期至少向教导处上交二篇以上教学专题总结或论文。
8、积极参加教学科研活动,根据课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探索研究,提高科研能力。
9、各教研组长要详细记录每次教研活动情况,各种资料要及时归档。
10、学期或学年结束时,要做好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工作总结,学校要给予评定并奖励。
11、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科研活动时,要严格遵守活动纪律。
12、凡参加教研科研活动的教师根据考评办法给予加分。
13、凡无故不参加活动的,是教干的每次扣学校综合量化评估分2分,是教师的每次扣教师综合量化评估分1分;迟到、早退的,是教干的每次学校综合量化评估分1分,是教师的每次扣教师综合量化评估分0.5分。
14、不按活动要求去做,未完成活动任务或活动效果不好的,是单位的每次扣综合量化评估分10分,是个人的每次扣教师综合量化评估分5分。
15、根据考评办法对单位和教师进行量化积分,记入年终综合量化成绩。
二、考评记分办法
1、讲课类活动
参加省、市、县、镇级活动,每次分别加8、6、4、2分。
2、论文、课件制作、案例、征文类活动
参加省、市、县、镇级活动,每次分别加4、3、2、1分。
3、听课学习类活动
参加省、市、县、镇级活动,每次分别加2、1.5、1、0.5分。
4、业务培训类活动
参加省、市、县、镇级活动,每次分别加2、1.5、1、0.5分。负责培训的教师加倍。
5、组织各类比赛活动
担任各类比赛活动评委教师按省、市、县、镇级分别加8、6、4、2分。
6、活动考勤
凡应参加而未参加的每人次按省、市、县、镇级分别扣8、6、4、2分。有事须向镇小学教研室书面请假,扣分折半。
7、凡无故不参加活动的教师或单位,根据相关制度给予相应的扣分,记入年终综合量化成绩。
三、本制度及评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大长田中心校
2011.9
第四篇:小学语文参与式教研活动方案
小学语文参与式教研活动方案
活动主持者:李银娟 活动参与者: 一、二年级语文教师 活动时间:
2017年9月22日上午 活动地点: 苟堂中心小学
活动主题:一年级语文“参与式”教研活动
活动目的:1.挖掘个人潜能,积极参与本次教学教研活动。2.有效进行集体研讨,达成教学上的共识。3.完成 《ai ei ui》的教学设计。
活动流程:1.依据主题,个人思考
从学生和教材来分析,说说你是如何来设计这节课的?
要求:人人写一两条,并注上名字,最后上交。
2.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1)由各组分配选一名:
组长,记分人,执笔人、发言人、图像收集人、补充员及评价员。(2)组长并写出分工名单,最后上交。3.小组交流,形成初稿 主要任务:(1.)小组内分享各自设计好的教学方案。(2.)修订学习目标,明确评价任务。
(3.)智慧碰撞,形成具有各组特色的新的教学流程。要求:设计教学流程时,每块用时请标明。4.展示分享,达成共识
在各组展示的优秀教学设计中,进一部梳理优化,达成共识,最优化教学设计出炉。
第五篇:让参与式教学走进课堂
让参与式教学走进课堂
-------读《走进“三生”课堂在学思中前行》心得体会
高碑店五中张学会
在暑假期间,根据学校的要求,我认真阅读了《走进“三生”课堂在学思中前行》这本书。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实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对自己的定位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但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仍然突出和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以讲台为中心,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从而降低了对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这样就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他们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的束缚,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
一、创设良好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设制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学中,不仅要设制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而且还应该用新颖的环境设制,让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情境之中,全身心“参与”并积极主动地学习。
首先,设制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教师必须和学生成为朋友、兄长,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使他们产生想说、敢说、想做的欲望,从而滋生出参与学习的动机,慢慢就会自觉地行动起来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一种欢快和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动、激动和惊奇,那么就谈不上
热爱科学、热爱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将寓言、故事、和游戏等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东西带入课堂,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喜爱他学习的课程,从而达到积极参与的目的。
其次,利用新颖设备,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
新课程提倡教学中应用现代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将形、声为一体的现代技术引入课堂,让静止的图形变为动态的图像,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生命受到威胁”时,使用多媒体技术,把各种动物奔跑的动作显现出来,同学们会表露出非常惊奇和积极活跃的表情。同学们学习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这为他们今后学习好“三生”课带来了欲望。
最后,结合实际,积极参与
只有贴近生活才能让学生觉得学的知识有用,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知识对生活的运用”,这样才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要使学生所学知识生活化、实际化,让学生感受到学的知识有价值,从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设制合理机会,让学生参与其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了参与的欲望,还要有参与的机会。在教 学环节中,教师要结合实际,从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个性特征出发,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同等参与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扩大学生的思考空间和创造空间,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热爱学、学懂、学会。
三、适当赏识,鼓励学生参与
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并不是让学生如何接受知识和能力,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身实践,主动体验。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动手操作,口语交流,动脑思考,从而在参与中获取知识,不断发展自我。要想让学生真正做到实践,积极参与,热爱学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赏识是一种超越血缘、亲情的,是崇高的、理智的、公平的,而不是论学生的性别、丑俊、贫富,学习优劣。教师对学生的爱都是“暗含期待”而不是一锤定音,充满激情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教师是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赞扬和赏识。
四、实践运用,让学生做主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大部分同学都想展示自我,教师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自我,让他们自行尝试,自行实践,体验成功,培养自信。从而深化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活动中自觉学习,力争更好。
新课程理念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善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善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和体现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并强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学习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就会有更深的认识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