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2:如何引领学生有效参与音乐活动,真正的走进音乐(定稿)

时间:2019-05-14 03:1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业2:如何引领学生有效参与音乐活动,真正的走进音乐(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业2:如何引领学生有效参与音乐活动,真正的走进音乐(定稿)》。

第一篇:作业2:如何引领学生有效参与音乐活动,真正的走进音乐(定稿)

如何引领学生有效参与音乐活动,真正的走进音乐

新课程强调音乐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要遵循参与原则。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引领学生聆听音乐、参与音乐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通过国培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把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用音乐把学习生活联系起来,打造宽广的音乐空间,提高学生领悟力和创造力。比如在参与表现时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声势动作:捻指,吹口哨,用舌头发出哒哒的声响。学生会饶有兴趣地学起来,不过要特别注意组织教学。也可以把音乐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拓展开放。使内容与生活融为一体。

其次,教师要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进行积极地探索。新课程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强调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就必须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情境,让音乐更生动,更形象;我还会让学生多多参与音乐活动,参与情感体验,参与音乐表现,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能在音乐课堂上找到自己成长的舞台,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

合作学习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和分享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在某些教学环节上,以学生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无法很好地完成,这时候,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的利用团队的力量,很多问题就迎难而解了。比如:某个演出方案的讨论,表演形式的讨论等。

探究学习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进行审美教育,我们应该让学生随着美妙的音乐,丰富内心的情感体验,并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总之,教师根据音乐作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利用简单而有效地手段,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真正的走进音乐。通过音乐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最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广泛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自我探究精神,不断走进新课程,使得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提高相得益彰。

第二篇:引领教师走进参与式教研活动

引领教师走进参与式教研活动

1什么是参与式教研活动?

参与式教研活动使用的是“参与式方法”。“参与”是指个体卷入群体活动的一种状态,既包括个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投入,也包括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互动、个体受群体影响以及个体影响群体的方式和程度。

“参与式方法”是指那些能够使个体参与到群体活动中,与其他个体合作学习的方法。参与式教师活动是在参与式的氛围中,使教师亲身体会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和困惑,以达到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的活动活动。

参与式方法最早在国外一些扶贫项目中运用。研究者发现,在一些扶贫项目中,由于没有调动当地人的积极性,当地人没有“卷入”其中,项目实施往往只是一种“输血”而不能产生“造血”功能,在项目实施者离开或项目结束后,当地的情况又回到原来的状态或得不到预期的改善。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研究者提出并开展参与式行动研究。他们认为,外来的“专家”应该通过与当地人合作,提高当地人的意识和自信,使他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专家”只作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或“协助者”,当地人(特别是当地的穷人)自己具有足够的创造性和行动能力。在教师活动中使用参与式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已有经验和发展潜力,使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在国外,参与式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师活动中。在国内,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采用了参与式教师活动方法,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通识活动中也采用了参与式方法。2参与式教研活动的基本理念

参与式教研活动将教师作为发展中的人,希望通过参与活动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其职业的提高和个人的成长。因此,参与者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教研组长由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标准答案的“发布者”、传递上级行政命令的“二传手”转变成为教师的“协作者”、“促进者”,而参与教师则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创造者”。

任何活动其效果不仅取决于活动的内容,也取决于活动的形式。参加传统的教师活动,教师常有这样的感叹:听组织者讲新的教育观念都很赞同,可是回到实际中却不知从何做起,只好嘴里喊着新观念,继续沿袭老做法,时间久了,对新观念也淡忘了。在新课程实验中就发现过这种情况:有些教师把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完全归因于对新课程的理念认识不到位、观念没转变,因此,一次又一次地听“专家”给教师做报告,试图通过“专家”的报告来转变教师的观念,进而改变教师的行为。又如,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讲起来头头是道,可是在具体操作时却感到不知所措,这种状况与教师活动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实际上,一种理念只靠专家灌输或机械接受是难以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观念的。没有教师的自我反思,与亲身体验,理念往往停留在口头上,难以落实到行动中。其实,教师观念的改变还需要行动的转变作支撑,而教师的行为不转变并非不愿转变,而是不知该如何转变所致。好的活动不仅要让教师心动,更应该指导教师如何行动。

参与式活动主张以行动促进理念转变,强调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融新课程的理念、知识于参与式活动之中,强调教师主动、平等参与活动活动,以及参训教师与活动者、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关注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让教师通过活动自主建构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因此,参与式活动可以缩短从理念到实践的路程。

参与式教师活动方法可以使教师亲身体验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参与式教师活动中,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师不再盲目地相信权威,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选择并形成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

参与式教师活动把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看作重要的资源,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教师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经验,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之所以采取某些行为而不采取另外一些行为有自己的理由。如果活动内容和方式与教师们的日常工作和已有经验没有联系,就不可能被他们理解和接受。参与式活动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教师分享他们的经验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参与式活动过程中,教师们会感到

自己是受尊重的,自己的经验是有价值的,他们不仅会对自己过去的经验重新评价,而且能够从别人那里获得启示和灵感,在交流中生成新知识和经验。与传统活动方式相比,参与式活动更加关注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具有不同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获得适合于自己的提高与发展。同时,参与式活动更加注重活动过程,即教师的学习过程。

3活动过程和方式的特点 3.1以小组研讨式为主

研讨,是参与式活动的主要方式。要避免一开始就讲理论。要从研讨教师们关注的问题开始,在思想和观点不断交锋的过程中共同研讨,澄清观点和认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使每一个人都能主动地并有较多机会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人数必须受到控制,分组时,可以将共性较多的人分为一组,也可以将差异突出的人分为一组,这应依据活动内容和活动不同阶段的需要灵活安排。共性较多的人在一起便于概括和达成共识,而差异较大的人在一起则便于在观点上相互碰撞,以使研讨更加深入。

3.2以经验为基础

使用参与式活动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每一个人原有经验的价值。看看她们已有的实践经验是什么,已经蕴涵着哪些我们追求的理论和观点,并以这些经验为依托,引导她们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提高。

3.3以问题为“切入点”

老师们常常会提出自己困惑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可以成为我们活动研讨的起点和“切入点”。在自我反思、同事间和与活动者间的交流中积极思考,不断积极建构自己的新认识。教师正是在这种互动式的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提高自己的认识,获得新的发展的。

3.4以实践为核心

教师的发展与提高仅凭已有经验的概括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不断通过实践将已经获得的半信半疑的理论和观念内化。可以说,实践是参与式活动的核心。

教师的理论和观念是通过实践得以理解、内化并指导实践的。教师真正具有的内化的理论和观念是那些与实践融为一体的理论和观念。会说不等于理解,理解不等于内化。要想真正地了解和活动教师,不仅要听教师说,更要看教师做;不仅要给教师讲道理,更要给教师支出可供选择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招”。

3.5以思考贯穿始终

以往的活动方式使我们的教师不习惯于动脑筋。参与式的活动通过“促进者”的引导,使每一个参与者的头脑不断思考问题,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在此过程中,研讨自然要思考,并要思考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践更是带着问题的尝试性实践;就连听指导者讲授,也应伴有思考和讨论。

4如何组织参与式教师活动

4.1参与式活动需要参训者大量的参与,因此活动人数不能太多,一般一个班不要超过30人。如果超过,活动者需要考虑更经常地组织分组活动,使大家都有参与的机会。

4.2活动者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活动开始时(甚至每半天活动开始时)可以开展一些热身活动,如小组成员相互自我介绍,做名片,给小组取名字、自我欣赏、组员相互表扬等,使大家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在精神上得到放松。

4.3讲座时可以使用诸如“头脑风暴”之类的活动,让大家无所顾忌地发表看法。4.4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活动者应进行及时的总结和提升,帮助参与者从感性的经验中生成理性的认识。

教师参与式活动在参与式活动中,活动者应为参与者分享一些经验和理由提供足够的机会和空间,如果参与者感到自己是受尊重的,自己的经验是价值的,那么他们在分享这些经验时会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他们不仅会对自己过去的经验重新进行评价,整合自己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够从众多人那里获得启示和灵感,在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体验。

4.5注重活动过程。参与式活动的倡导者认为,学习本身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项伴随着“忙碌与艰难选择”的活动,是由人、活动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学习不只是为了增加学习者知识资本,而且是学习者自身加入变革的过程。无论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都能够中学习中被产生,被学习,知识和技能的

获得与实践可以是同步的,即时发生的。因此,参与式方法活动特别重视活动的过程,因为过程本身能够引起参与者思变,思变能够改变他们的知觉以及为采取行动所作的准备。活动者活动中鼓励参与者积极参与,这本身就有助于他们提高自尊和自信,树立改革的信心,进而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

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之所以会思变,还因为平等参与的方式本身能够为他们起到示范作用。参与者在活动中不仅仅只是对参与式方法获得一些要领上的理解,而是亲身有所体验。体验学习的重要性不在于学会种操作技术,获得各种技能,而在于获得对于现实的真实感受,而这种内心体验是参与者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原动力。通过对这种活动方式本身的体悟,参与能够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理念和原则,有利于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迁移。

4.6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参与式方法活动与以往的大班讲座活动是不一样的,特别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下组织活动活动,激发参与者针对实际总是进行思考。活动的目的不是为参与者提供一些事实性知识,而是促使他们进行具有总是意识的、高层次的学习,因此,活动中提出的应该肯有思考价值和一定的开放性。

5参与式教师活动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原则

1、平等参与、共同使用。

2、尊重多元、形式多样。

3、利用已有经验,主动建构知识。

4、重视过程,促成改变。

5、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目标

参与式教师培训追求的目标可以概括为:触及情感,引发思考,生成问题,达成共识,推动实践。

6案例

【案例】寻找理想的课堂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教研室 李玉平

“诸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教学研究。大家先建立自己的组织,明确各自的职责,并给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本次活动是由校长亲自主持)会议室里热闹起来,不到两分钟任务就完成了,每个小组都有组织、记录、发言、噪音控制员,有的小组还有挑战员,小组的名字也各有千秋:五朵金花组、百科组、同心小组、探索组、创新组、向日葵组、希望组,后勤组的名字最有意思:为您服务。

在欢快的气氛中,活动活动开始了: “诸位老师,自实施新课程以来,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我们一直想寻求一个标准。今天,我们共同尝试建设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标准。”说完,校长拿出一叠纸发给大家,要求大家回忆上一学期的课堂教学,找出最成功或最失败的一节课,然后写出这些课的基本特征。

教师们一边回忆一边写。

大约过了十分钟,会议室里渐渐热闹起来,小组讨论开始了,气氛越来越热烈,有的组甚至“争吵”了起来。

过了20多分钟,校长终止了争论:“现在,我们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每一个小组发言时间不得超过五分钟。”

第一个小组上台了,发言的是精干的女老师李美霞:“我们首先总结了一下成功的课堂,说不上标准,只是一些基本的特征吧。首先,新课程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喜欢的,其次是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与学生能平等相处,能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不歧视差生。就教学内容来说,能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还有,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课堂上能随机应变,能应付出现的各种局面,同时,教师及时总结整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李老师清了清嗓子,“不成功的课堂首先是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如生字没有掌握,学生写字水平不高,阅读能力培养不到,小组合作实用性不强,两极分化严重。”说完了,她笑着说:“我接受大家的挑战”。

“我们就请同心小组来挑战吧”。校长提议道。同心小组的一位教师站起来:“你说学生喜欢是对的,可是有的课学生喜欢,但

有时又乱得无法进行,请问这是好课吗?”

“这个问题我们也遇到过,这要看教师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学生喜欢和乱不是一回事,有时安安静静也是学习,学生也特别喜欢,我们的意思主要是学生不讨厌上课。”

“我觉得‘学生喜欢’应该这样理解,应是针对过去学生厌学而言的。过去,学生来学校没过两个月,就不想上学了。课改,就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喜欢课堂,有人对‘喜欢’的理解可能就是‘玩’,但事实上‘玩’的课堂学生也不一定喜欢,严肃的课堂学生不一定不喜欢,要看你怎么组织学生学习,怎么样让学生投入,让学生学起来不累,特别愉快„„”

接下来,又一小组发言了。

这位教师年纪比较大,声音不高,语速平缓:“我们年纪大了,也不一定跟得上年轻人的思维。我们讨论后,觉得这样的课就是好课:一是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能想出高质量的问题,有时连教师也想不到。比如,有一次,学生问我:‘为什么54门大炮齐发’?(《开国大典》)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了解到的课外知识多、口头表达能力强,这些就是好课。反过来,学生思维活跃了,课堂有时会产生混乱现象,教师控制不好,这就不行。还有,有时对不同的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教师怕耽误时间,不让他说话,这也不是好课。”

“学生提出你不会的问题,你怎么办?你给不给学生解释?还有,学生对不同的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教师也不是不让讨论,可是时间不够,一讨论,教学任务就有可能完不成。”

台下传来了嗡嗡的声音,看来这个问题也问到点子上了。同心组里站起了一位教师说:“我们所说的提出问题主要是说明教师的教学环境宽松,学生敢说话,敢想问题,也能想出问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说明我们的改革确实见效了。第二个问题我们也有困惑,当学生讨论处于高潮的时候,我们却打断了,确实于心不忍。但怎么办,我们也有些困惑。”

“我来补充,”又一位教师站了起来,“现在改革了,什么是教学任务也要重新思考,过去好像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任务才是任务,实际上,学生讨论也是在完成教学任务,只不过不是我们事先设计好的。实际上,我们认为,这种环境下学生学得不但不会少,反而会更多。再说了,我们不是都说好课是学生喜欢的课,这不就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吗?”

说得好!会议室响起了一阵掌声。

发言一个接一个,会议气氛热烈,教师情绪高涨。

“现在快放学了,我们不得不终止大家的讨论。诸位老师,大家也可能感觉到了,活动本身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标准,而是让大家在标准的建立过程中,深入了解标准,学习标准,使用标准,促进教学改革的进程。”最后,校长作了总结发言。

点评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的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使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进来。这种研究,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以一个个实际的教学为例,围绕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展开研讨,集思广益,每一个人都将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困惑拿出来,在相互追问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以校为本”的教研,在教师集体中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使“研究”与教师的教学实践融为一体,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教学研究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课例教研,即以一个个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例的教学研究。课例教研活动是围绕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展开的一系列研讨。提供教研的课例不是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罗列或展示,不是优质课观摩,也不是应付评比、评估的“作秀”课。而是课前,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中,以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引发多方对话、自我反思的话题,进行深度思考的教学例子。

课例教研一般按“提炼问题——合作设计——教学行动——对话反思”的程式进行,其主要特点:1.提炼问题,关注教师真实的需要与困惑。课例教研的生命力所在就是直面教室里真实的困惑与需要。从某个层面讲,一次课例教研活动是从一个或几个问

题开始到生成新的问题结束。课堂教学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问题,关键是教师是否有敏锐的洞察力,是否关注课堂上学生的需要。问题即课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成为课例教研的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课堂上的教学问题,并提炼出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时,才能成为课例教研的问题。

2.合作设计,促进教师间的互动、沟通、分享。合作设计是基于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同伴互助备课。教师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需要与同伴,特别是有经验的同行的沟通,需要与教学研究人员的对话,同时还需要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迸发教学灵感。在课题组集体备课中,执教者说设计思路,教研员和其他教师以平等的伙伴关系设身处地谈如何创造性驾驭教材,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有什么需要,怎样点拨等。合作,并不是简单地几个人凑在一起,而是合作者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谦让、彼此接纳。

3.教学行动,立足自然状态的真实体验与感悟。引导教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执教,不追逐所谓的“热点”而放弃实用,不迎合听课者的口味而放弃个性;依托教学设计上课,但并不是演“教案剧”,也不允许“友情出演”,而要根据课堂教学这一真实情境中学生、教师发展的需要来创造性地实施“教学设计”,注重“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

在课例教研中,有时为了切实解决课堂上的问题,满足研究的需要,同一教学课题,应该多层面多次上课。为了研究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会有多人上同一课堂的课,进行比较研讨。

4.对话反思,引发教师思维碰撞、提升教学理念。在对话反思过程中,应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可支持性的参与氛围,让教师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思考。

参与式教研,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了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中,老师们常常为所学到的新理论、新内容、新方法、新思路兴奋不已,迸发出投身课程改革的极大的创新热情,引发了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同时,也改变了教师以往孤军奋战的备课和教学方式,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

第三篇:让学生走进音乐天堂

让学生走进音乐天堂

辉县市文昌高中

付军华

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和教育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可是在我们这些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内却出现了令人忧思的现状:预备后学生唱歌的人数很少;平日里学生只会模仿一些歌星在瞎哼哼;很少有学生识谱,会唱歌曲;会演奏常见乐器的学生几乎没有……这些状况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音乐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学校的音乐教育只是面向少数音乐特长生的饿专业音乐教育。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教育,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除了丰富自己的专业只是以外,还要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立志让每一个学生走进音乐天堂。

一、让学生课堂成为学生的音乐天堂

音乐来源与生活,因此,音乐课堂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让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另外,在教学内容上,课堂音乐教育是完全融入了社会,是真正走进时代。是切实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1、引导学生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重点了解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如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在音乐欣赏课中,让学生体会出乐曲的凄凉悲愤、跌宕起伏的旋律,表现作者一生坎坷的遭遇和兴明未来的憧憬。特别是首句是一个简单的下行音调,哀怨而凄凉,犹如内心世界思绪万千的无限感慨和叹息,让学生在欣赏时,先调整身心,是全身处于一种有控制的状态,可以体现到档期回肠的感觉。

2、在音乐学习中,教给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方法,使学生从音乐创作、历史、美学和评论等方面分辨音乐的美与丑。如在教读高中音乐欣赏课大的《伏尔加河船夫曲》时,可让学生先了解初中课本《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配上课本插图:十一个衣衫褴褛,神情各异的纤夫在如何吃力地拖船,这样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体会出乐曲中音量渐次加强,在持续的高音“3”上达到高点,然后力度逐渐下降,以极弱的声音结束,表现当时场景。

3、增加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的通俗音乐,影视音乐,电脑音乐等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的音乐知识去欣赏课外音乐。如:选择一些学生喜爱的影视音乐《红楼梦》中的《杞凝眉》一段,让学生体会借爱情反应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体会歌词古朴,典雅的旋律。可让学生课外找《红楼梦》中的所有乐曲,逐个欣赏,体会其中的韵味。

二、让课外空间成为学生的音乐天堂

当今社会,音乐信息飞速发展,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有利有弊。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课外音乐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利用校园广播站课外播放一些体现趣味性、时代感的歌曲,如《我的中国心》、《让世界充满爱》。利用校园橱窗展示民族乐器图片,如:常见的月琴、三弦、扬琴、等,利用教师内电视媒体课外活动时间展示一些有时代特征的音乐会等,如:维也纳音乐会,甚至有个别学生自发组织乐团,如我校的“冰队乐团”等,这些实践活动的参与,既丰富了枯燥的高中校园生活,又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的艺术修养,陶冶了他们的艺术情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课外活动的音乐天堂中增强美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

三、让“节假日”活动成为学生的音乐天堂

节假日是愉快的,更需要音乐的点缀,高中学生应积极参与到文艺活动中来,如每年的元旦文艺汇演,教师节文艺演出等活动,我们便组织学生从制作节目到汇演结束,整天的排练、预演,无论节目指导,还是形象设计,都从美学、音乐学角度出发,让学生在汇演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每年的庆“五一”月末晚会,我们更是投入经理和人力排练,我们制作的“相约九八”、“筷子舞”、以及在今年的建国六十年中我们的“红歌联唱”教师节中排练的“那就是我”更是让学生从中体验到音乐、舞蹈中的快乐和对学生的身心教育,让我们每一次活动都能成为学生的音乐天堂。

以上几个方面的尝试,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浓厚的音乐兴趣,更重要的是想让学生在音乐的天堂中塑造他们的人格。高中学生的情感日趋丰富,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为提高他们的中和素质适应社会,更需要音乐教育的培养,通过这些的努力,力求让学生走进音乐的天堂,成为有用的人。

第四篇:让音乐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里

让音乐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里

摘要:在新课程发展的今天,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时下的主题。音乐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的职责所在。虽说在小学、初中阶段,目前许多学校未有很大的重视,但我们应该先行动起来。我作为一位一线的在职教师深感责任的重大。

音乐中美的旋律、变化的节奏,对人的精神、情操的陶冶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力量。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音乐课没有得到师生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对于我们乡村中学胡老师来说,上到校长,下到学生都认为音乐课是休息课,是简单的唱几首歌而已。如何建构有效音乐课,让音乐课成为学生重视、乐学的课,领导重视的课呢?我通过多年的教学经念,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合理使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老师要灵活地使用教材,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而当前素质教育发展要求是:以人为本,一切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然而当前的音乐教材却比较单一。学生、环境、地域文化、教学条件、学习基础等却是多元的,这单一的教材肯定不能满足多元学生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成功音乐课来讲就显得尤为重要。

1.选择教材自由。我们应走出“用教材教”的误区,教材其实只是我们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资料、工具,学习教材只是为了使学生达到一定的音乐修养服务的。所以我们应该“为学而用教材”,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选择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特点,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音乐水平而定。给学生选择教材的机会,让他们学习自己喜欢的音乐。

2. 整合教材合理。教师整合教材要改变过于注重音乐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整合教材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材进行删、增、调。“删”就是删掉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或者问题。“增”就是增加鲜活、优质的教学资源。生活永远是教学资源最丰富的源泉,尤其是当前乐坛,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音乐艺术层出不穷,虽然鱼龙混杂,但不乏优秀作品。如果教师能精选优秀的音乐作品,把流行音乐与传统的古典、民族的音乐有机整合起来,就能把严肃的音乐艺术与生活无缝链接,让音乐艺术焕发出真正的活力。同时,现在许多流行音乐中也加入了古典和民族音乐的元素,通过流行音乐这个桥梁,就能让学生加深对古典、民族音乐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古典、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这不但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自信心。“调”就是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重组和优化教材。

3. 使用教材灵活。在每个学期的学习阶段,学校总会出现一些除教本以外的学习内容,如何合理的安排两者间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灵机地使用教材。首先要从学习价值的角度来看是否值得纳入教学内容,是否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如节奏感、歌唱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使得学生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再次,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往往学习活动很多的时候,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爱好来选择,学生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往往就学得事半功倍,效果非常好。既有利于学校开展活动,也有助于学生学习音乐。

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音乐兴趣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此,教师应运用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通过声音、图画等各种教学手段,感染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音乐。

1. 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的兴趣。语言,是人们情感交流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它也是音乐课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枯燥的语言会让人了无生气,生动的语言却可以让人兴奋自如。在音乐教学中,身为老师的我们在语言方面就要生动形象,要善于运用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充满激情。在备课时还要特别注意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的设计,使环节之间连接得更紧密、更恰当。通过语言的刺激,激发学生的思维、好奇之心,使他们在好奇之中,全神贯注地沉浸在音乐中。

2. 利用优美的图画激发兴趣。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利用图画再现教材情境,实际上就是把歌曲内容形象化,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在用图画再现情境时,需要教师加以指点、启发、描述,以主导学生的认识的方向性,从而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3. 通过激情的表演激发兴趣。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歌曲中的角色不再是音乐书上,而就是同学们自己。这样,孩子们对教材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加深了内心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运用了表演,不仅使歌曲所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而且罩上了情感色彩,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学生特别高兴,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以看到,而且富有戏剧性,学生情绪热烈,印象深刻是很自然的结果。

4. 借助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电化教学设备(如录音机、投影机、VCD机、教学课件等作为创设音乐情境教学媒体)将音乐中的图像、内容、节奏等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调动他们的眼、耳、手等多种感官器官,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来。运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及大屏幕投影,可以营造出声画并茂的情境,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三、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这一转变的立足点在课堂,因此,建构灵动鲜活课堂是达成有效的成功的音乐课堂的重点。如何建构灵动鲜活课堂?

1. 创设民主氛围,凸显师生互动。教师都努力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宽松的多向交流氛围,使学生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不怕失败,能够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地探索与思考。我们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功”,将情感投入贯穿教学活动始终,举手投足都要带有亲和力,要用自己的面部表情、目光投视作为情感沟通的媒介,送给一时不能回答或答错问题的学生以信任、鼓励的目光,送给不敢发言的学生以关心、期待的目光,送给正确回答问题并有创意的学生以佩服、赞许的目光„„以次给学生亲切、温暖感,促使他们愿学、乐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 尊重学生体验,张扬学生个性。特别是在音乐欣赏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音乐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改变以往过于注重方式的统一、答案的统一甚至唯一,要允许答案的多元化,鼓励和引导学生勇敢地说“不”——不同意老师的理解,不同意课本的解释,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看法。

第五篇: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

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

数学学科

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

内容提要

经过两年半的学习、对教学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充分感受到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重要,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新一代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素质。

于是,通过课堂教学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和总结,以便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实现高效教学。

1.建构良好的教学环境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策略的研究

3.有效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

国家教育部自2001年6月8日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然而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受到实验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实验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长期如此,将直接影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新一代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素质。鉴于此,我们进行“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建构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对教学的全过程而言,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遗憾的是,现在的教学缺乏一种动态的、变化的观点,教与学始终处于平面、定格的关系,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教支配,控制学,甚至替代学,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师的教,直接影响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学生营造良好、适合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一)分析学习起点,为学生有意义学习搭建平台

学生总是存在差异的,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多一些具体的了解。许多教师虽然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但只是自己想当然,这是不可取的。怎样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呢?

1.备课前可以思考以下问题,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学生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知识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学生间的差异如何?哪些知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哪些需要通过合作完成?哪些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哪些知识需要教师传授?等等。

2.了解学习起点的途径

了解学习起点途径很多,一般可以分课前和课中两种。

课前谈话,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就学习内容说说自己已经知道些什么,充分展示已有的知识状况,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流程。

课中交流,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这是教师普遍采用的方法。

问卷(抽样)调查——教师可以设计一张问卷让全体学生或部分学生进行填写,从而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

课堂观察——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课上的发言、练习等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随时调控。

作业分析——这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一个重要途径。从作业中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的掌握以及存在的问题。

如有位老师执教“三角形分类”一节前,课前布置了如下的作业:请同学们把你见过的三角形分分类,可以用图形表示,也可以用文字介绍,并说明分类的依据和资料的来源。

通过这样的途径,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的心理需要。之后再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样为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学习材料,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 望,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能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同时教师也能有的放矢地发挥自身的课程智慧,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瞬间即逝的生成性资源。

(二)改善学习方式,做数学的“创造者”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很重要。应该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如教学“正比例”时,教师创设踢毽情境,出示不同的数据,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其中有的两个量之间没有关联,在相关量的两个量中,有的是相加的关系,而有的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有的是乘积一定。然后又呈现多个活动,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两个量的比值相等的关系,从而产生了正比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正比例”关系的研究的过程,把握住数学的本质,实实在在的做数学的“创造者”。

(三)师爱胜于言教

在当今的学校环境中,讨人喜欢和受人重视是学生的首要需求。促进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促进困难学生的自尊心,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许多学校的课堂经验表明,如果教师重视学生的成就,面带微笑,鼓励学生发表想法,在管理学生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就不会产生太多的问题。比如:

⑴教师要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弄学生的错误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可以对学生说:“不错!”“有进步,谁能再补充一下?”等等。

⑵上课期间,教师应该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针对他们的作业内容、完成方式等说一些支持的话,并认真倾听和接受学生对教学的正确 想法。教师在布置任务以后,应该在教室里巡视,察看每一位学生的作业情况,积极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要只注意困难学生或者个别要求关注的学生。

⑶教师应该防止产生师生之间的隔阂。当学生在阅读、书写、画图或完成其它作业时,教师不能远远站在一边或者坐在一边。

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策略的研究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导向下,教学中十分注意和强调学生参与和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由”,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确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被动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活动有形无实,学生知识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究以及自我感悟自省,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一)加强学习体验

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谈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家都会谈到一个问题--学习情境的创设。创设学习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创造情境而创造情境,创设情境一定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在课堂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有利 于促进学习的学习环境。如:

1.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环境 2.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3.创设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4.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二)注重动手操作

皮亚杰认为:思维源于动作,切断了活动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努力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给与充分的动手、动脑的实践,使他们在参与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创造,从中感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如多让学生利用多种方式(摆小棒、圆片以及各种学具)进行实际操作,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联系原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学生的思路会随之展开,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展开探索,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提高数学交流活动的有效性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师、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让各种互动方式有效地运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提高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呢?

1.提供合适的问题和呈现方式,提高交流活动的参与度。

数学教学活动,用什么来引发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选择合适的问题是数学交流的起点。课堂提问时教师引起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无论是引领学生探究知识的“大问题”,还是一道习题中的“小问题”,教师都需要精心设 计和选择。

数学交流时经常要依托一定的素材进行,素材选择、素材呈现的实际等都会影响数学交流的有效性。

如教学“体积和容积”一节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容积指的是物体内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教师拿出两个杯子(外观明显有大小之分),学生就“谁的容积更大一些”展开研讨。多数学生认为说左边的容积大,右边的容积小,个别学生认为“说不好,我得试试”。于是这个学生把大家认为“小”的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大”的杯子中,结果反而“大”杯子装不下,“小”杯子有剩余。“猜猜是什么原因呢?”全体学生意识到:大杯子杯壁厚,小杯子杯壁薄。通过这个交流,借助实物演示,学生很清楚地理解了容积的含义,这样的交流是深刻的。

合理的交流形式也是提高交流参与度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交流形式,恰当运用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自由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交流的参与度,避免“教师——学生”的单相交流。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接纳与表达,提高交流活动的深度。⑴学会倾听与接纳

只有倾听,才有交流。有效的倾听,能吸取众家之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教师在日常的课堂中注重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同伴发言的习惯。比如,首先要养成认真听别人的发言,等别人把话讲完以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用“你听明白他的想法吗?”“对于他的想法你有什么建议?”“你听得真仔细!”„„,促使学生自觉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的思维。尤其当别人和自己有不同想法时,能够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哪怕他的想法是错误的。其次是教师要知道学生倾听的方法,提高学生倾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 耐心把话听完整,听懂意思,再细心区分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学会理解和接受他人正确的观点,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或不足之处,学会合理地评价别人的发言。教师还要适时指导学生倾听时需要关注的地方,可以随着思考的深入进行补充或质疑。如“我的想法和你的不同,我的想法是„„”。

⑵善于表达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数学语言的简明、抽象、形式多样,不同形式的数学语言,各有自己的特点。如图形语言——直观、形象,有利于问题的具体化和解释内在的联系;符号语言——简洁,规范,有利于推理和计算;文字语言——通俗、易懂,有利于数学问题含义的叙述。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数学语言形式来进行数学表达,并实现不同语言形式的沟通与转换。

⑶主动、深入思考

数学交流不等于“热闹”,不等于“说话”。缺乏深入思考的数学交流只能是学生之间浅显的“说话”。因此,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思考是可以借助操作、画图等多种方法。其次是学生交流前要有一定的准备,有足够的勇气向小组或全班展示自己的观点。如教师教学“方向与位置”,在认识东、南、西、北之后,认识其它四个方向。教师让学生利用以前制作的方向板思考几个建筑物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上。思考与交流有了工具的辅助,学生交流中有话可说,也容易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

3.适时适度的启发引导,提高交流的效度。

在数学交流过程中,为了促使交流更有效,需要教师适时介入启发引导,发挥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

⑴启发引导 交流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引导,有的信息需要加强,有的信息需要淡化。交流中可能出现思维的障碍,教师都应该给予疏导、点拨,引导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偏离目标的想法巧妙地引导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当出现不同的观点时,教师引导学生辨析讨论,甚至引发学生的争论,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⑵追问

在交流过程中,合理的追问是提高数学交流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敏锐地捕捉有关信息进行追问。但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和本节课的重难点,追问要问在关键处,追问的难度要适宜,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如教学“比例尺”一节,学生初步观察感受地图上的比例尺,进而教师跟进问:“为什么要规定一定的比例尺?”“比例尺是什么形式的?”等问题,将交流引向深入。

(四)提高应用意识

数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学科。当学生理解掌握某一新知识后,教师应优化和重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练习,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对学生直接应用数学知识、技能,尽可能创造多形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需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比例尺”,教师让学生测量教室粘贴的“安全疏通示意图”中本班教室的图上宽,再测量教室实际宽,从而得出比例尺。进而让学生思考通过教室实际的长和比例尺,判断“安全疏通示意图”是否标准。通过实际运用,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更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生活、自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三、有效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学科味淡了,教材受了冷落,数学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的挖掘出来。这是目前极其普遍的现象,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一)预设生成的冲突

生成资源来自哪里?一是教师精心预设,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教学内容提出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预设、真诚宽容地态度接纳生成,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从自我个性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有些生成需要教师细心的去捕捉。作为教师必须清楚地看到不是所有课堂出现的问题都对学生的学习有价值,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在课堂里解决。一节课只有40分钟,哪些生成的新问题需要放大?哪些问题引发再思考、再讨论?对与课堂无关的生成可以淡化,可以用商量的口吻,轻轻地告诉学生你的问题下课后再研究好不好?可是,非常遗憾,往往一些偶发性的资源从教师的手边悄悄地流走,失去了很好的数学教育的时机,如一年级学生在做7+6+3时,一位学生没有按顺序做先把7+3=10,再10+5=15。老师没有在意只说了一句你的结果也是15啊,这是不是一个不期而遇的美丽,却在不经意中从老师的手边溜走了!老师没有及时评价,使这样一个闪光的思维一瞬即逝。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是课程目标实施的对象,而且是我们教学的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促成课程资源“动态生成”的途径

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很少利用课堂中来自学生的资源,往 往按预先的“教案”施教,“心中有案,行中无人”,导致课堂教学缺失生命活力。教师如何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让课堂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动态生成,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过程,使其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资源。用其充盈着多姿多彩的课堂生活,从而实现理想的数学教学的课堂。

1.创设和利用学生喜欢的活动使之成为起点资源

学生的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种种活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20以内的加、减法时,考虑到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20 以内的数和运算的经验,如果再按部就班地讲,学生会失去兴趣。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学生已有的数与运算的经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大胆尝试,编排了利用“手指”与“卡片”的一系列“认数与计算”的简易游戏。在课堂上适当组织安排这些游戏,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游戏中提高计算技能。

实践证明“手指”与“卡片”游戏不仅操作简便,节约时间,而且面向全体、寓教于乐,提高了课堂效果。这种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互惠的、生长型的学习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每个人都是受益者、发展者。

2.捕捉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疑虑、不解或差异,使之成为疑点资源 在我们的课堂中曾经有过这样的现象:教师很少有针对性去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惑与不解,似乎是在要求学生:我讲了你就得懂,你学过了就得会。特别是在做公开课时,极其怕学生出现错误与闪失。新课程的新理念驱赶着人们的固守的思想,无论是上课的教师还是评课者,都会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一节课其真正意义的价值所在。人们的眼光已从片面的、主观的追求完美,转向了全面的、客观的寻求美的瞬间;人们不再拒绝学习中产生的错误,而是认同这个错误,重在引领学生展开研讨,获得学习体验。这一做法 实质上是在认同学生间的差异,认同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也就是认同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中的人”。由于每个学生知识背景不同,储备的知识状况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很有可能会产生一些疑惑、不解、甚至混淆。这些疑惑、不解、混淆恰恰为我们的课堂提供了可供探讨的问题,使学生在探讨学习过程中目标更清晰、问题的解决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更有实效性。而这些可供探讨的问题正是学生在原始状态下产生的可贵资源,这些资源可来源于学生,亦可来源于教师,学生和教师便是这一资源的创生者。它的存在是否有价值同样考核着教师是否极具慧眼——善于发现,是否极具敏思——有效捕捉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兴趣、能力等存在着差异,使得学习的速度、收效、方式等不可避免的产生着差异。如果我们立足于让全体学生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巧妙运用,也能使这种差异转化成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3.善于利用学生在交流中思维间产生的碰撞,使之成为课程的再生资源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的转变: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课前会预测学生信息的走向,并预备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案,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的课程资源是师生心智互动的产物,生动鲜活而又充满了灵性,它稍纵即逝,也可以说是可与而不可求的。教师如果能把握机会,引导学生对生成的资源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将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与重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适度呈现学生多样的解决问题策略,使之成为赏识资源

新课程指出:“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充 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忽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而重在单一性结果与叙述方式。单一性的描述限制住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围着教材教,学生跟着教师走,课堂中教学资源呈现的单一性,自然学生便不会有自己的想法。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资源是多元化的,丰富的,是生动的,也是美丽的。因此教师应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畅想与众不同的想法,使之成为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彼此赏识的一种课程资源。

在知识的探求中老师看到了学生那一个接着一个的发现,每一次的发现又引发了下一个想法与新发现,学生们在交流中赏识着彼此的智慧,享受着那种种因发现而带来的快乐,品味着同伴间赐予的精神食粮。每到此时作为教师,心里暗自呐喊:他们真行!事实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是宝藏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而这种资源需要教师和学生凭借赏识加以滋养、润色,使之充满晶莹与亮丽,那我们的课堂将是承载这种美丽的所在。

真正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要靠教师的教学实践,靠具体的操作,空谈理论解决不了操作层面如此具体的问题,需要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对教育的执着,对知识的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新世纪中学数学教师》2006.3)

下载作业2:如何引领学生有效参与音乐活动,真正的走进音乐(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业2:如何引领学生有效参与音乐活动,真正的走进音乐(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阅读教学更有效5篇范文

    小学语文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是师生与文本交流、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一种基于阅读文本的对话,一切对话都应围绕文本进行。因此,在阅......

    《幼儿音乐活动指导》作业二71分

    《幼儿音乐活动指导》作业二 71分(总分:100分,剩余完成时间:134天5小时54分30秒)一、填空题(51分)1、在歌唱教学中,2、导入新歌的方法有、34、幼儿园集体歌唱活动的导入程序,实际上......

    幼儿音乐活动指导 作业复习要点

    《幼儿音乐活动指导》作业复习资料一  复习要点一: 1.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歌唱活动、韵律活动、节奏及打击乐活动、音乐欣赏活动等方面。 2.幼儿音乐教育就是一种通......

    《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报告一、实施方案1、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摘要:在幼儿园的教育中,音乐教学属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开展音乐教学,幼儿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同时也促进了幼......

    2018年小学音乐论文参与式教学小学音乐课堂有效应用_通用版-文档资料

    小学音乐论文-参与式教学小学音乐课堂有效应用通用版 一、利用新颖导入,诱发学生参与课堂 导入是诱发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绝佳时机。平淡的导入基本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加......

    浅议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方法

    浅议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方法 鹦鸽中学 裴英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欣赏音乐需要人发自内心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形象。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有效策略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有效策略 音乐活动中的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孩子能自主的、探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习活动。 一、教师的情绪情感表达让音乐和幼儿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