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类)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比赛活动方案

时间:2019-05-13 13:2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类)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比赛活动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类)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比赛活动方案》。

第一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类)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比赛活动方案

附件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类)

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比赛活动方案

一、主办单位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二、承办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三、协办单位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

四、时间与地点

时间:2012年11月

地点: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杭州市)

五、参赛对象

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类)专业本科2009级学生。参赛学生必须是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规定,经考生所在地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审批录取,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进修班、函授班和成人高等学校的学生不参加)。

六、项目与办法

活动项目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和音乐教学技能两部分。其中,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综合和教育基础理论综合两项内容;音乐教学技能包括钢琴演奏、歌唱与钢琴伴奏、自弹自唱、合唱指挥、中外乐器演奏五项内容。

(一)基础理论知识。

所有选手均须参加专业基础理论综合和教育基础理论综合测试。其中,选手专业基础理论综合得分按70%计入基础理论知识总分,教育基础理论综合得分按30%计入基础理论知识总分。

1.专业基础理论综合(满分150分):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乐理与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华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等7门课程为主要内容设置一份综合考卷,进行闭卷笔试。

2.教育基础理论综合(满分100分):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等政策法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近一年教育时事为主要内容设置一份综合考卷,进行闭卷笔试。

(二)音乐教学技能。

所有选手均须参加钢琴演奏、歌唱与钢琴伴奏、自弹自唱、合唱指挥等四个项目。中外乐器演奏为加分项目,选手选择参加。选手音乐教学技能总分为各项目实得分之和。

1.钢琴演奏(满分100分):每名选手演奏自选曲目和现场抽签曲目各一首。现场抽签曲目为视谱弹奏(五线谱),曲目范围为中小学音乐教材歌曲伴奏(9月召开秘书长会议时统一提供曲目范围及曲谱)。两首曲目总时限为7分钟,其中自选曲目不超过5分钟。

2.歌唱与钢琴伴奏(满分100分):以学校代表队为组,每组3名选手两两合作完成比赛。每名选手歌唱、伴奏各一次,单独计分。曲目由参赛选手自选,每名选手演唱(伴奏)时间不超过4分钟。

3.自弹自唱(满分100分):每名选手弹唱自选曲目和现场抽签曲目各一首。现场抽签曲目为视谱弹唱(五线谱、简谱任选)。两首曲目总时限为6分钟,其中自选曲目不超过4分钟。

4.合唱指挥(满分100分):每名选手指挥现场抽签曲目一首。采取指挥录音音响的方式考核。9月召开秘书长会议时统一提供曲目范围、曲谱及录音音响。

5.中外乐器演奏(满分10分):选手演奏除钢琴外的一种乐器,应从中国乐器(二胡、琵琶、扬琴、古筝、笛子等)、外国乐器(手风琴、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小号等)中选择一件演奏,演奏时间不超过5分钟。乐器自备。

以上项目提倡演奏、演唱中国作品。

七、奖项设置与奖励办法

(一)奖项设置。

本次活动设以下奖项:

1.学校团体奖

以各校代表队选手基础理论知识和音乐教学技能总成绩设团体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视参赛具体情况,西部地区高校占一定获奖比例。

2.个人奖

设个人全能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视参赛具体情况,西部地区高校选手占一定获奖比例。设个人单项奖:基础理论知识、钢琴演

奏、歌唱与钢琴伴奏、自弹自唱、合唱指挥等单项比赛各取前10名。

(二)奖励办法。

获得学校团体一、二、三等奖的学校由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奖品钢琴一台,并直接运抵获奖学校。

获得个人全能奖和个人单项奖的选手颁发获奖证书。所有选手均颁发参赛证书。

八、报名办法

报名采取各省推荐学校和抽签确定学生相结合的方式。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可单独报名。

请各省(区、市)于8月15日前将报名表

(一)、(二)(见附件

3)寄至杭州师范大学(邮寄地址:杭州市玉皇山路77号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邮编:310002,收件人:闫俊丽,电话:0571-28865178、28865196),并将报名表

(一)、(二)的电子版发至jibengongbisai@126.com。其中,须填报参赛学校音乐学(师范类)专业本科2009级全部在校生分班名单并附学生近期免冠一寸彩色照片。各学校(代表队)可报领队1人。

9月在杭州师范大学召开“珠江〃恺撒堡钢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类)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比赛活动秘书长会议时,抽签确定各校参赛学生范围。2009级音乐学(师范类)专业本科学生总数不满50名的学校,抽取6个学号;学生总数满50名的学校,抽取12个学号。各校从抽签确定的参赛学生范围中选定3人参赛。参赛选手不得跨校组队。秘书长会议的通知届时另文下发。

九、经费

活动经费由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参赛学生和领

队不收取任何费用,活动期间的食宿费由活动组委会承担。各代表队往返交通费自理。评委差旅费、住宿费、评审费均由活动组委会承担。

第二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乐理与视唱练耳》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该课程传授有关音乐基本理论和识谱、听音的基础知识,发展音乐认知、表现和音乐审美能力,为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理论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1.学习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能熟练地识读五线谱及简谱。

2.通过听觉训练,获得运用听觉判断、记忆、分析、听写歌曲及器乐曲片断中基本音乐要素(如音值、音强、音高、音色、调式、调性、和声、织体等)的能力。

3.通过视唱,准确理解和表达各类音乐术语、表情记号、乐句、分句等。4.具有运用首调唱名法或固定唱名法进行单声部音乐作品的视谱即唱能力,并从音乐理论上认识、理解首调唱名法与固定唱名法的内在关系。

5.了解多声音乐相关知识,培养多声音乐的感知力。6.理解音乐风格形成的因素,培养多元音乐文化认同感。7.了解与本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历史与文化知识。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根据课程性质和目标,教学内容的选编应把握思想性、艺术性、系统4 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2)注重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与视唱练耳基本技能训练的有机渗透。以音乐听觉发展为先导,体现音乐感受先于理论概念的原则。

(3)根据内心音乐听觉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教学内容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呈现方式,使音乐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不断在高一层次上重复,以加深学生对音乐基本理论的理解。

(4)重视本课程教学内容与其他相关教学科目的联系和渗透。

(5)课程内容选编应注重广泛性与经典性相结合。选择中外古今音乐实例作为教材,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根据各地的音乐文化资源,结合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实际,选取当地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实例作为教学素材。

2.课程基本内容

• 视唱(单声部、二声部及简易的多声部;视谱即唱与看谱唱词等)• 音乐听觉分析与听写(节奏、旋律、音阶、音程、和弦的听辨、模唱、听写;音乐作品基本要素综合听觉分析等)

• 乐理——音乐基本理论辨析与讨论

上述内容可通过“感知与表现”、“理论与听觉分析”两个教学层面的相互交叉、渗透进行。教学基本内容可分为四个综合部分,每部分内容与一个学期的教学容量相对应,连续学习四个学期。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较初级的部分后,在下一部分同一问题的更高层次中,扩大“感知与表现”范围,加深“理论与听觉分析”的程度。

(1)自然音程 【感知与表现】 旋律

• 以无半音的五声音调为基础、级进三音组为核心的自然音程。包括五声调式内原型三音组(大二度加大二度;大二度加小三度;小三度加大二度)的上行、下行,以及三音组音型的各种变体

• 传统大小调音阶的自然音程。包括大小调音阶式的旋律线运动;以主和弦中自然音程及属和弦中自然音程为旋律因素的曲调

节奏

• 单拍子与常规节奏 • 复拍子与常规节奏

【理论与听觉分析】乐音体系与五线谱记谱法;速度与节拍、节奏;音程;音乐术语等

(2)自然音程的扩展 【感知与表现】 旋律

• 以我国五声调式为基础的三种传统音阶(正声音阶、下徵音阶、清商音阶)所包含的自然音程曲调

• 音程在大小调式旋律中的其他运动形式所形成的曲调,包括构成属七和弦的音程,含有四级和二级和弦的音程为旋律因素的曲调等

节奏

• 单拍子与非常规节奏 • 复拍子与非常规节奏

【理论与听觉分析】乐句结构;旋律发展常规;调性;和弦;五声调式三种传统音阶形态及大小调以外的其他调式等

(3)半音阶与转调 【感知与表现】 旋律

• 民族调式中的变音;同宫调式交替与异宫转调

• 大小调式半音体系的音阶式旋律线运动;大小调式的近关系转调 节奏

• 切分音的进一步运用 • 连音符的进一步运用

【理论与听觉分析】调式音动律;调性变化;中国传统乐理知识等(4)较复杂的旋律音型与节拍节奏 【感知与表现】 旋律

•音程、和弦的进一步运用;旋律中较复杂的音型及节奏组合 节奏

•不太常见的拍子与节奏

【理论与听觉分析】转调、移调;曲调与织体的表现功能概述;西方近现代乐理知识等

(二)课程教学

1.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应建立在充分感知和体验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力,注重以音乐感知力培养为先导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注重理论、听觉与表达的结合,处理好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中全面性与侧重性的关系,突出重点,举一反三。

2.视唱练耳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唱名思维习惯。教学中可采用首调唱名体系为主兼学固定唱名法,或以固定唱名体系为主兼学首调唱名法,避免由于唱名体系思维的混乱给学生音乐能力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理论联系实际。根据音乐综合基础课的学科特点,采取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相互渗透、同步教学的方式,将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相结合,提升学科知识与学科技能的相关性与互辅性,促使音乐认知过程产生创造性跳越,优化音乐综合基础课的教学。

4.坚持在音乐体验基础上的“精讲多练”。对具有元素性特点的音乐基本原理、音乐基本结构及特性予以言简意赅的提示,着重于通过听、唱、弹、写、律动等多种方式,结合经典音乐作品进行感知体验,使学生从音乐实践中掌握、理解音乐表现要素的意义、功能,以及音乐表现的一般规律。

5.以教师和学生为教学的双主体,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互动性。

6.本课程采用课堂分组授课形式。以学生的音乐学习接受能力、入学时的程度、唱名思维习惯等为分组依据。每个授课组以15人左右、不超过20人为宜。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144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8学分。建议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全部学程为2学年。

其中,音乐基础理论(乐理)的教学约占总学时数的1/4;音乐听觉训练与 7 视唱实践的教学约占总学时数的3/4。

学生通过本课程不同阶段的考试(以一学期、半学期或板块性的教学内容为各教学阶段的划分依据),以及音乐素质的综合考察,成绩合格,每学期平均可获2学分。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隔音条件良好的教室和多媒体教室,提供网络环境。(2)配备钢琴、电钢琴、节拍器等。(3)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4)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图书、期刊(含纸质和电子等);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

(5)有条件的学校可配备一定数量的节奏训练乐器。

(三)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课堂问答、讨论、学习笔记等主要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采用期中、期末考试、单元考试等主要形式进行终结性评价。

(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又要关注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和质量,以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对教学过程和结果做出全面评价。做到“质”的描述和“量”的呈示相结合,采用笔试、面试等多种形式收集测试的数量化资料,重视对这些资料的合理解释。

(3)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内容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音乐基本能力、音乐心理素质、音乐文化修养的形成与发展状况;课程进度的合理性、师生之间的适应性等。

2.音乐能力测量的基本过程

(1)笔试: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听觉分析与听写。(2)面试:精唱的视唱;视谱即唱;构唱;弹唱。3.音乐能力评价的分值比

笔试30%,面试30%,平时作业20%,课堂表现20%。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为适应培养高素质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需要,顺应作曲技术理论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科综合与交融的发展趋势,体现西方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在我国民族文化环境中的新创造,而将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中基础和声学、复调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及部分配器法常识中的基本教学内容,加以有机整合和拓展而建设的一门综合性的作曲理论课程。

本课程在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理论(乐理)知识,具有一定的识读乐谱和听辨音高、节奏、音程、旋律等初步能力的基础上,重在培养学生多声部音乐的分析能力和适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及校内外音乐活动所需的多声部音乐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鉴赏、表现及创作的能力,为学生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多声部音乐的结构要素及形态。认识、理解多声部音乐基本理论及技法的演进与音乐文化的关系。

2.认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声形态。了解20世纪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在借鉴、吸收欧洲多声部音乐基本理论和表现技法,适应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特点方面一些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3.能分析常见的中外多声部音乐作品的调式、调性及和声结构,认识和声表现技法在音乐表现及音乐风格表达方面的作用,从而深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4.学习音乐材料陈述及展开的基本手法,把握音乐作品曲式结构的基本原则及结构类型,认识音乐材料及曲式结构与音乐表现的一般关系,能够分析中小型多声部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

5.了解复调音乐的基本类型及其表现技法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具备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体裁复调音乐作品的基本能力。

6.能运用所学的和声知识为编写或演奏歌曲简易伴奏选配适当的和弦。7.能将单声部的青少年歌曲或民歌编配为简易的合唱曲。能将乐队总谱简化为适宜于中小学生演奏的小型合奏谱,或能根据多声部乐谱编配为中小学生常见乐队使用的简易合奏谱。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本课程学科综合的理念,基于20世纪作曲技术理论的学科融合与交叉的发展趋势,并与我国现阶段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学生培养目标相适应。为此,在强调传统学科教学内容基础性的同时,应重视音乐作品多声部结构原理的共性和多声手法运用的交融性,弱化单一学科教学内容的边缘界限,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创造性思维。

(2)教学内容和音乐分析实例,应紧密结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的教学实际,突出为基础教育服务,与基础教育相衔接的实践性,重视对学生今后从事学校音乐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因此,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对音乐作品的鉴赏、理解能力,及以歌曲伴奏、小型合唱曲和学生乐队用谱的改编为重点的多声部写作技能,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

(3)音乐分析实例的选取,应注意作品的经典性及文化价值,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和当代优秀创作应占有一定的比例。要注意将青少年学生熟悉、喜爱的作品和通过教育部审定的中小学教科书中选用的作品,纳入实例分析的范畴。

2.课程基本内容(1)多声部音乐概述 • 多声部音乐的概念、范畴

• 多声部音乐的横向结构:音乐随时间展开的过程——从局部到整体 • 多声部音乐的纵向结构形态:主调音乐、复调音乐(2)主调音乐

• 一段完整音乐的横向结构

动机 乐节(乐汇)乐句 乐段 • 多声部音乐作品中静态的纵向结构

• 基本和声材料与旋律的一般关系

调性的识别 陈述过程与终止 和弦外音 • 为歌曲旋律选配和弦的实例比较 • 基本和声材料的扩展

离调 变化和弦 转调

• 多声部音乐作品调性布局与和声分析 • 音乐材料陈述与展开常用的手法 • 音乐作品曲式结构的基本原则 • 规范化曲式与非规范化曲式 • 和声的运用与音乐结构的对应关系 • 和声运用在音乐表现及风格表达中的作用(3)复调音乐

• 复调音乐的类型及在作品中的运用概述 • 音点及不同声部结合的一般原理 • 对比式二声部 • 模仿式二声部

• 复调音乐的主要体裁及结构 • 复调音乐手法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4)乐队总谱的识读与简化

• 中、西管弦乐队常见的组织形式与总谱排列 • 移调乐器与总谱识读

• 乐队总谱多声部织体的功能梳理 • 具有普适性的中小学生乐队用谱

(5)20世纪现代音乐多声结构原则的发展和演变 • 多声部音乐调性观念的极端拓展与消解 • 不协和音的“解放”及新音源的开掘 • 化横为纵及横纵一体的序列作曲手法 • 激进的艺术观念与个性化的音乐材料

(二)课程教学 1.鉴于本课程的学科基础是分别建立在原和声学、复调音乐、曲式学及部分配器法常识的基本原理之上,因此教学中必然会涉及上述传统学科的逻辑体系,但对这些基本内容的讲解不必过于琐细,而应提纲挈领、简明透彻,强调基础、突出重点。

2.对多声部音乐的分析,其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深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全面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服务的。进行音乐分析的过程,应引导学生关注多声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坚持内容决定形式,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认识论原则。

3.本课程除课内讲解、范例剖析外,学生的课后练习和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和指导,是本课程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教师应精选学生的课后练习内容,书面作业和课后练习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应使学生通过实际练习和教师的批改、指导,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获得多声部音乐分析和写作的能力。

4.流畅地识读乐谱,是培养学生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能力的基础,这往往是过去作曲技术理论课教师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针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必要在本课程的实施中,注重锻炼和提高学生流畅地识读乐谱的能力,为学生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能力的形成打好坚实基础。

5.充分利用本地音乐资源。本课程应加强实践环节,可组织学生深入民间采风,收集民间音乐(民歌、戏曲、曲艺、歌舞音乐、器乐曲及综合性乐种等)进行学习和研究,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约请当地的音乐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介绍新作品和创作经验,以充实教育教学内容。

6.课程内容教学安排建议:多声部音乐概述和主调音乐为一学期,复调音乐,乐队总谱的识读与简化,以及20世纪现代音乐多声结构原则的发展和演变为二学期。

7.开课班级以每班不超过30人为宜。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144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8学分。建议在第二、第三学年开设,也可在第一学年下学期至第三学年上学期开设,全部学程为2学年。

学生在本课程不同阶段(通常以学期或学年划分)的学习中,通过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每学期可获2学分。

教师课外指导、改题及学生作业是实现本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其课时应另作计算。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应具有对基础和声学、复调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及部分配器法常识中的基本教学内容加以有机整合、融会贯通的能力。

2.教学设备

除常规的音乐理论书籍和乐谱外,还应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可利用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软件和视听教材进行教学。

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发建设集图、文、声、像、谱为一体的数字音乐数据库,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本课程教学中对学生音响感知与多声部音乐作品分析的直观教学作用。

(三)课程评价

1.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述评与书面阅评、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等形式进行课程评价,使评价达到促进学生进步、教师提高、课程完善的目的。

2.形成性评价是指平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关注和考察记录,包括学生出勤率、课堂提问与讨论、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等;终结性评价指学期考试(或考查)、学年考试(笔试,开卷或闭卷)等,为学生的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总成绩(结业成绩)的50%。

3.评价标准主要以本课程七项具体目标为依据,随教学进程的展开,合理确定评价(提问、讨论、书面作业、考试等)的内容和形式。

《声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声乐》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根据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需要而设臵的专业必修课程,直接与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歌唱教学相联系,是培养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基本能力的一门主干课。本课程融知识性、技能性、艺术性、实践性为一体,对发展学生音乐才能、提高音乐表现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声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提高声乐艺术审美力与修养。2.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具有一定的演唱能力。

3.正确理解歌唱与语言的关系,能运用普通话和必要的其他语言进行歌唱。4.正确理解声乐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学会分析与处理歌曲,具备演唱不同风格特点歌曲的能力。

5.与钢琴教学相结合,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

6.能辨析发声的正误,具备独立教唱歌曲和辅导课外声乐活动的能力。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了解青少年发声特点,具备变声期发声练习和嗓音保健的有关知识。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注意在选择相当数量声乐作品的同时,重视声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内容比例,使学生既掌握歌唱方法和基本技能技巧,又掌握基础理论,了解相关文化,扩大视野、提高修养。

(2)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吸纳中外声乐文化的优秀成果,选择思想性强,艺术性高,具有训练价值的经典性中外声乐作品为教材。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关注国内外声乐发展前沿动向,引进声乐学科新成果,注意选用优秀声乐新作品,不断充实教材内容。(3)重视选择富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教学内容与乡土教材。(4)面向基础教育,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精选在音乐教学和社会音乐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的声乐作品为教学曲目。

2.课程基本内容

(1)声乐基础理论与知识 • 声乐的基本概念 • 歌唱器官的生理结构 • 歌唱呼吸原理与机能 • 歌唱发声与共鸣原理 • 歌唱的声区

• 歌唱语言与运用规律 • 歌唱的心理基础 • 人声的声部 • 声乐的演唱形式 • 声乐作品的体裁(2)声乐基本技能与方法 • 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

• 培养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养成良好的分句与换气习惯,运用气息支持进行歌唱

• 掌握正确的歌唱起音

• 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建立良好的歌唱习惯 • 掌握稳定喉头、打开喉咙、调节共鸣的基本方法 • 歌唱时力求做到声音通畅,声区统一

• 掌握歌唱的咬字与吐字方法,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 掌握歌唱的基本技术与技巧,以及音量、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等基本控制能力

(3)声乐艺术审美与表现 • 了解声乐表演的审美与创造

• 具有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较完整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意境 • 演唱歌曲时,读谱准确,音准、节奏无误,能与伴奏协作(4)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践

• 通过教育实习与教学实践,掌握中小学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能胜任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和辅导课外声乐活动,具备独立教唱歌曲的能力

• 了解青少年的嗓音特点及其训练,掌握变声期与嗓音保健知识

(二)课程教学

1.以本课程纲要为依据,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别为不同学生制定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包括:目的要求,周进度和阶段进度,应完成的练声曲、歌曲的数量和具体曲目,技能技巧训练,教学实践等。

2.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声乐理论修养,声乐技能训练,声乐审美鉴赏,声乐演唱实践等四个方面有机组合。各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教学方式,分别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种授课形式。

3.正确处理声乐理论知识修养与技能技巧训练的关系,声乐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关系,声乐艺术与相关文化的关系,不同声乐流派及唱法、教学方法、教学形式间的关系,为学生创造博采众长、全面发展的条件。

4.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发展学生的个性。

5.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探求新知识的能力,关注学生全面发展。6.体现教师教育特点,坚持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艺术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教学能力、实践能力、评价能力的全面提高。

7.教学进度及内容的安排,由各院校根据办学实际自主制定。每学期精唱中外曲目4—6首,见习曲目5—7首,参加教学演唱会2—3次(含教学观摩及考试)。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108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6学分。其中声乐理论授课36学时,2学分;声乐技能与演唱授课72学时,4学分。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及演唱水平,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可供实施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授课及进行演唱实践的教学设备及场地。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图书、期刊(含纸质和电子等);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

(三)课程评价

1.声乐演唱技能与声乐相关文化知识评价相结合。在重视考察学生演唱能力,艺术表现力的同时,重视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的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进度、效果、能力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

3.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

4.考核方法采用演唱、观摩、撰写小论文等形式。学生的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

《钢琴》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钢琴》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习音乐各相关课程的基础,并直接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相联系,是培养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基本能力的一门主干课程。本课程融知识性、技能性、艺术性和实践性为一体,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的音乐才能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1.了解钢琴的发展与演变过程、钢琴艺术发展简史以及钢琴演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钢琴演奏的基本方法与演奏技巧,能演奏中等程度的乐曲及伴奏曲,突出为歌曲配弹伴奏能力的培养。

3.与声乐教学相结合,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

4.具备理解、分析、鉴赏钢琴音乐作品及演奏风格特点的能力,准确表现钢琴音乐作品。

5.掌握钢琴教学的基本方法,能胜任基础钢琴教学,能辅导中小学课外音乐活动。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重点选择适应当代大学生需要、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古今中外经典钢琴音乐作品,同时注重选用优秀的钢琴音乐新作品为教学内容

(2)教学中应重视选择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钢琴音乐作品,使学生掌握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3)紧密结合基础音乐教育实际,适当选择中小学教材中的曲目以及青少年熟悉和喜爱的作品。

(4)恰当处理精练曲目和浏览曲目的关系,在保证练好一部分以提高演奏 水平为目的的曲目的同时,注意选择以培养视奏能力、伴奏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为目的的曲目作为教学内容。

2.课程基本内容

(1)钢琴基本理论与知识 • 钢琴的构造,键盘的排列方式 • 钢琴发音的基本原理 • 钢琴的基本演奏形式 • 钢琴音乐作品的体裁与鉴赏 • 钢琴艺术发展简史 • 钢琴的保养及维护常识(2)钢琴基本演奏方法

• 钢琴的基本演奏姿势,手型、手指的站立并能流畅地跑动,手臂放松,自然大方地演奏

• 钢琴基本演奏技术,非连音、连音、跳音,音阶、琶音、和弦的的弹奏方法

• 踏板的构造,各种踏板的运用方法,踏板在不同风格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意义

(3)钢琴弹奏技巧与综合技能

• 读谱方法与要求,准确地把握音乐的节拍与节奏,分句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

• 正确的声音概念建立及如何辨析声音的方法,把握不同风格作品的声音要求,学会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 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的理论与技巧,为旋律配和声的基本方法,各种伴奏音型在不同体裁歌曲伴奏中的运用方法

• 熟练演奏三升三降以内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和弦。循序渐进地进行视奏与移调训练。掌握首调识谱法和简谱读法,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

(4)表现与审美

• 学习钢琴音乐表演与钢琴音乐审美的基本原则、钢琴音乐文化中的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 学会独立分析处理与准确表现钢琴音乐作品

• 进行合奏、伴奏训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及组织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 • 在教育实习、见习过程中,了解基础音乐教育实际。在钢琴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掌握青少年钢琴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二)课程教学

1.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演奏基础及能力的差异。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别为不同学生制定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包括:目的要求,周进度和阶段进度,应完成的练习曲、乐曲的数量和具体曲目,技能技巧训练,教学实践等。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技巧训练的同时要注重技能的培养。技术的训练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乐曲选择应与学生的演奏水平相适应。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4.体现教师教育的特点,使学生的演奏技能反应与教学方法思维相互交融,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钢琴教学。注重学生钢琴歌曲伴奏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加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5.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本课程可分别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种授课形式。集体课可利用数码钢琴教室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108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6学分。全部学程为三年,可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约占总学时的2/3,以基本技术训练为主,第二阶段约占总学时的1/3,以配弹歌曲伴奏训练为主。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并能运用现代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2.教学设备

(1)应配备实施个别授课及集体授课的教室,学生练习用的琴房,数码钢琴 21 教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乐谱;图书、期刊(含纸质和电子等);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

(三)课程评价

1.钢琴课程评价的重点是考核学生综合运用钢琴的能力,包括钢琴演奏、伴奏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依据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基础、学习过程与效果以及考试现场发挥等方面做出客观的评价。评价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演奏方法是否正确和规范,在音高、节奏、节拍、音色以及音乐表现力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准。可在学生之间进行互教考核,检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

2.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现场点评与书面评语、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等形式进行课程评价。

3.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关注和考察记录,包括学生出勤率、问题的解决方式、课内课外作业完成情况等;终结性评价指学期考试、学年考试等,为学生的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

4.每学期应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教学观摩演奏会,并纳入考核内容。《中国乐器》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中国乐器》(主要含二胡、琵琶、扬琴、古筝、笛子等乐器)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所设臵的一门有选择性的必修课程,学生可从以上乐器中选择一种乐器为学习内容。本课程融知识性、技能性、艺术性、实践性为一体,对发展学生音乐才能,提高音乐素质,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需要,培养学生树立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促进民族器乐的普及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1.了解所选乐器的发展简史和有关该乐器的基本知识,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培养学生对该乐器的学习兴趣。

2.掌握所选乐器演奏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技巧。

3.能够流畅地演奏与学生技术水平相当的曲目,较准确地把握和表现乐曲的风格和情感。

4.具备理解、分析、鉴赏所选乐器音乐作品及其演奏风格特点的能力。5.进行齐奏、重奏、合奏、伴奏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内心听觉和艺术表现能力。

6.掌握所选乐器的基本教学方法,能胜任中小学课堂器乐教学及课外音乐活动中该乐器演奏的教学辅导工作。

7.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选择思想性强、艺术性高,与学生演奏水平相适应、具有训练价值的乐曲为教材。

(2)关注民族器乐发展的前沿动向,不断引进学科新成果,注意选用有代表性的新作品来充实教材。(3)重视选择富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通俗易奏、风格浓郁的代表性乐曲为教学内容。

(4)面向基础教育,联系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强调课程内容选编的针对性,精选在音乐教学和社会音乐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的音乐作品为教学曲目。

2.课程基本内容

中国乐器主要包括:二胡、琵琶、扬琴、古筝、笛子等。各乐器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如下:(1)基础理论与知识

包括乐器概述、发展简史、乐器构造、发声原理与演奏方法,乐器定调、乐器维修与保养,教学理论与方法、演奏欣赏、作品的演奏风格等。

(2)基本技能与方法 A.二胡

• 培养正确的演奏姿势,良好的演奏习惯,规范的持琴、按弦、持弓、运弓等基本演奏动作、原理与方法

• 左手基本演奏技法的掌握和符号的识别。如:揉弦、换把、滑音、颤音、泛音、拨奏等

• 右手基本演奏技法的掌握和符号的识别。如:分弓、连弓、长弓、断弓、顿弓、抛弓、颤弓、跳弓等

• 掌握D(15弦)、G(52弦)、C(26弦)、F(63弦)bB(37弦)五种常用..的调性与弦式。

B.琵琶

• 熟悉琵琶各部位的名称以及护理知识,学会安装琴弦、调音、定弦,学会假指甲的戴法

• 通过第一、二、三、四相把位的按音练习,熟悉各把位的音位,掌握正确的持琴姿势和按弦方法

• 结合各种节奏的训练,初步掌握弹、挑、双音(八度)、夹弹、夹扫、摭分、摭扫、扫拂、半轮、长轮等基本指法。结合各种指法的运用,学习小型乐曲及练习曲

• 熟悉自然泛音音位及弹奏方法。学习换把练习,跳把练习,移指练习,24 音阶练习(D调、G调、C调、F调、)。结合各种指法的运用,学习小型乐曲及练习曲

• 学习吟、揉、带、擞、推、拉、绰、注等左手技法。学习夹弹练习,过弦练习,并结合弹挑的音量变化作mp--mf的练习

C.扬琴

• 熟悉扬琴各部位的名称以及护理知识,学会安装琴弦、调音 • 通过单竹、双竹的练习,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和姿势

• 结合各种节奏的训练,初步掌握单竹、齐竹、轮竹、颤竹等基本技法。根据各种竹法的运用,学习小型乐曲及练习曲

• 学习弹轮、顿音、琶音、泛音、反竹、拨奏等技法 • 熟练掌握C调、D调、F调、G调等音阶 D.古筝

• 熟悉古筝各部位的名称以及护理知识,学会安装琴弦、调音、定弦,学会假指甲的戴法

• 掌握勾、抹、托、大撮、小撮、刮奏等右手基本的演奏方法 • 掌握常用演奏技法符号。

• 掌握颤音、上下滑音、回滑按音等左手按弦的基本技法。掌握七声音阶的按音练习。学习摇指的演奏技法,由慢渐快,由短到长

• 学习左手基本的弹奏方法,并掌握左右手简单的配合练习。掌握基本调(D调)以外的G、F、C、A等常用调,配合学习常用调乐曲。

E.笛子

• 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及正确的呼吸方法

• 掌握正确的吹奏口形以及风门、口劲、口风的运用 • 掌握正确的运气方法 • 掌握常用指法与调

• 掌握常用演奏技巧及乐曲的演奏方法(3)艺术表现与审美

• 了解所选乐器的演奏及其音乐审美与鉴赏的基本知识

• 具有理解和分析乐曲的初步能力,能较完整地表达乐曲的情感和意境

• 具有对所选乐器的演奏形式、作品体裁、代表性作品及其演奏风格特点的鉴赏能力

(4)教学实践

• 掌握中小学课堂器乐教学和课外器乐活动的基本教学方式和方法 • 了解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特点及与之相适应的该乐器和乐队的训练方法(5)教学曲目

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各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任课教师自行选用教学曲目

(二)课程教学

1.任课教师以本课程纲要为依据,根据不同乐器种类和学生实际,分别为不同学生制定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包括:目的要求,应完成的音阶、练习曲、乐曲的数量和具体曲目,周进度和阶段进度,艺术实践,教学实践等。

2.演奏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要循序渐进,曲目的选择要注意难度适中,应与学生的演奏水平相适应。

3.加强对乐器发展史的介绍和器乐作品的赏析,注意提高学生的视唱、视奏、即兴演奏、音乐表现等能力,提高对乐器演奏及器乐作品的审美能力。

4.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教学法启迪,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该乐器的教学。

5.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教师讲评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相互观摩、交流,使学生演奏技能的练习与教学方法的思维相互交融。可适当进行课外辅导、讲座,介绍学生阅读有关乐器的理论、技术书籍,欣赏有关音响资料,观摩中国乐器演奏的音乐会。

6.尊重学生的特长和基础,在教学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3学分。全部学程为3学期,每周1课时。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较规范的授课琴房和相应设备(包括镜子、谱架、相关乐器等)。(2)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3)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图书、期刊(含纸质和电子等);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

(4)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师生乐队,为学生的演奏实践提供平台。

(三)课程评价

1.评价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演奏方法是否基本正确和规范,在音高、节奏、节拍、音色、力度以及音乐表现力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准。可在学生之间进行互教考核,检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指平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关注和考察记录;包括学生出勤率、问题的解决方式、课内课外作业完成情况等,为学生的平时成绩。终结性评价指学期考试、学年考试等,为学生的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

3.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

4.每学期组织学生成绩汇报和相互观摩活动1—2次(包括录音、录像),并纳入考核内容。

《外国乐器》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外国乐器》(主要含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小号等乐器)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所设臵的一门有选择性的必修课程。学生可从以上乐器中选择一种乐器为学习内容。本课程融知识性、技能性、艺术性、实践性为一体,对发展学生音乐才能,提高音乐素质,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需要,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课程目标

1.了解所选乐器的发展简史和有关该乐器的基本知识,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培养学生对该乐器的学习兴趣。

2.掌握所选乐器演奏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技巧。

3.能够流畅地演奏与学生技术水平相当的曲目,较准确地把握和表现乐曲的风格和情感。

4.具备理解、分析、鉴赏所选乐器音乐作品及其演奏风格特点的能力。5.进行齐奏、重奏、合奏、伴奏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内心听觉和艺术审美能力。

6.掌握所选乐器的基本教学方法,能胜任中小学课堂器乐教学及课外音乐活动中该乐器演奏的教学辅导工作。

7.培养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选择与学生学习程度相适应的、具有训练价值的经典性作品为教材。

(2)注意选用优秀的新作品,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3)重视中国作曲家为外国乐器创作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教学曲目。(4)面向基础教育,联系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精选在音乐教学和28 社会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的音乐作品为教学曲目。

2.课程基本内容

外国乐器主要包括: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长笛、小号等。根据培养目标需要和课程教学的实际,各乐器课程基本教学内容如下:(1)基础理论与知识

包括乐器概述、发展简史、乐器构造、发声原理与演奏方法,乐器定调、乐器维修与保养,教学理论与方法、演奏欣赏、作品的演奏风格等。

(2)基本技能与方法 A.小提琴

• 小提琴站立的基本演奏姿势 • 左手基本演奏技能

持琴基本姿势、形状;各个手指按音的基本形状、动作、方法;第一把位、第三把位、不同调式音阶的指位、不同音程的指序和不同作品的特殊指法应用;颤音、装饰音、简单和弦等左手演奏技法的基本动作及综合应用;低把位换把(第一把位至第三把位)不同换把方式的动作要领、方法与综合运用

• 右手基本演奏技能

持弓的基本姿势、形状;运弓的基本动作、原理与方法;不同弓段演奏的基本动作、方法与综合运用;各种换弦动作、不同弓速变化的练习方法与综合运用;分弓、连弓、顿弓、长弓、基础快弓等多种弓法的原理、基本动作、练习方法与综合运用

B.大提琴

• 演奏坐姿、左手持琴按弦姿势、右手握弓运弓姿势 • 空弦运弓练习、空弦运弓过弦练习• 左右手配合练习• 左手基本演奏技能

a)左手按弦的基本形状、动作和指序;b)指法和把位;c)换把、伸展把位;d)双音;e)和弦;f)装饰音、自然泛音等基本技巧

• 右手基本演奏技能

a)运弓的基本要求;b)换弦和换弓;c)分弓;d)连弓;e)碎弓;f)顿弓; 29 g)拨弹演奏等简单的演奏技法

C.长笛

掌握基本的演奏姿势、嘴型、指法和运用气息的方法;熟练掌握四个升降号以内各个大小调音阶、琶音的演奏指法;掌握长音、单吐、双吐、三吐、装饰音等基本演奏技巧;具有对音量、音色、力度、速度的控制能力;能较好地将以上技巧在乐曲演奏中综合运用

D.单簧管

掌握基本的演奏姿势、嘴型、指法和运用气息的方法;熟练掌握四个升降号以内各个大小调音阶、琶音的演奏指法;掌握长音、吐音、连音、装饰音等基本演奏技巧;掌握对音量、音色、力度、速度的控制方法;能较好地将以上技巧在乐曲演奏中综合运用

E.小号

掌握正确的持号手势、站姿和嘴型,能正确运用混合式呼吸法,熟练掌握四个升降号以内各个大小调音阶、琶音的演奏指法,正确演奏吐音(单吐、双吐、三吐)、连音、颤音、装饰音等,具备控制音量、音色、力度、速度的基本能力,并能在乐曲演奏中予以综合运用

(3)艺术表现与审美

• 了解所选乐器演奏及其音乐审美与鉴赏的基本知识

• 具有理解和分析乐曲的初步能力,能较完整地表达乐曲的情感和意境 • 具有所选乐器的演奏形式、作品体裁、代表性作品及其演奏风格特点的鉴赏能力

(4)教学实践

• 掌握中小学课堂器乐教学和课外器乐活动的基本教学方式和方法 • 了解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及与之相适应的乐器和乐队的训练方法(5)教学曲目

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各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任课教师自行选用教学曲目

(二)课程教学

1.任课教师以本课程纲要为依据,根据不同乐器种类和学生实际,分别为30 不同学生制定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包括:目的要求,应完成的音阶、练习曲、乐曲的数量和具体曲目,周进度和阶段进度,艺术实践,教学实践等。

2.演奏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要循序渐进,曲目的选择应与学生的演奏水平相适应,重视正确演奏理论知识的掌握,正确演奏方法的训练和良好演奏习惯的培养。

3.加强对乐器发展史的介绍和器乐作品的赏析,注意提高学生的视唱、视奏、即兴演奏、音乐表现等能力,提高对乐器演奏及器乐作品的审美能力。

4.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教学法启迪,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该乐器的教学。

5.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教师讲评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相互观摩、交流,使学生演奏技能的练习与教学方法的思维相互交融。可适当进行课外辅导、讲座,介绍学生阅读有关乐器的理论、技术书籍,欣赏有关音响资料,观摩外国乐器演奏的音乐会。

6.结合中国作品教学,注意学习和借鉴我国民族、民间乐器的演奏技法和风格,以求外国乐器演奏能较好地表现中国音乐作品的民族特色。

7.尊重学生的特长和基础,在教学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3学分。全部学程为3学期,每周1课时。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较规范的授课琴房和相应设备(包括镜子、钢琴、谱架、相关乐器等)。

(2)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3)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图书、期刊(含纸质和电子等); 31 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

(4)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师生乐队,为学生的演奏实践提供平台。

(三)课程评价

1.评价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演奏方法是否基本正确和规范,在音高、节奏、节拍、音色、力度以及音乐表现力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准。可在学生之间进行互教考核,检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指平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关注和考察记录;包括学生出勤率、问题的解决方式、课内课外作业完成情况等,为学生的平时成绩。终结性评价指学期考试、学年考试等,为学生的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

3.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

4.每学期组织学生成绩汇报和相互观摩活动1—2次(包括录音、录像),并纳入考核内容。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在原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中国音乐史》和《音乐欣赏》(中国音乐部分)两门课有机整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课程。其特点是将中国音乐作品的欣赏臵于中国音乐历史文化的背景中进行,同时使中国音乐史的教学更直观形象,促进学生的历史知识、感知能力与思辨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本课程具有在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树立辩正唯物史观,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课程目标

1.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各阶段音乐文化的主要艺术成就和文化背景;了解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流派、重要作曲家及其代表性音乐作品。

2.了解中国音乐的美学特征,音乐的材料、形象、形态、意蕴、价值与功能;熟悉音乐的表现手段,对旋律、节奏、调式、织体、结构等能作出恰当的分析;了解中国音乐传统体裁的特点和历史变迁;提高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艺术素养,热爱艺术与生活。

3.学会独立搜集和处理音乐资料,写作分析音乐作品的短文或撰写音乐欣赏课的教案,把音乐史的教学与相关文化的分析有机结合在一起。掌握音乐的欣赏策略和音乐欣赏课的常见教学步骤、教学方法。

4.树立辩正唯物历史观,热爱中国音乐文化。

5.掌握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有关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内容教学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选择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人物、作品及音乐思想、理论等内容,介绍中国音乐历史及相关的音乐体裁和音乐表现形式,33 认识中国音乐发展的主要规律;采用学术界有定评的材料与观点,客观地反映中国音乐的历史。

(2)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能较全面地反映中国音乐的历史与作品,通过精品的听赏与阅读、分析与阐释,在感性与理性有机统一的基础上,认识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线索与艺术特征。

(3)注意中国音乐体裁的历史变迁和特殊性。选入的音乐名作要有利于反映中国古代音乐体裁的历史传统,和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所产生的发展变化。

(4)注意结合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适当选择相关的中国音乐历史知识和音乐作品。

2.课程基本内容(1)绪论(2)上古音乐 • 夏代以前的音乐遗存 • 夏商周音乐的基本情况 • 乐舞、诗歌、礼乐 • 器乐与乐器 • 音乐思想理论(3)中古音乐

•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音乐的基本情况 • 诗乐

• 宫廷音乐、大曲 • 器乐与乐器 • 音乐思想理论(4)近古音乐

• 宋元明清音乐的基本情况 • 歌曲(词乐、散曲、小曲等)• 说唱(诸宫调等)、歌舞

• 戏曲(南戏、杂剧、昆曲、京剧等)• 器乐与乐器(琴曲等)

• 音乐思想理论

(以上内容中,上古音乐的乐舞、诗歌、礼乐、器乐与乐器;中古音乐的诗乐、宫廷音乐、大曲、器乐与乐器;近古音乐的歌曲、说唱、戏曲、器乐与乐器等,分别选择学术界有定评的各类音乐的代表性作品简要讲授)

(5)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音乐

• 概述:传统音乐,新音乐,音乐事业的发展

• “五四”运动前后的音乐:学堂乐歌、儿童歌舞音乐、新音乐的发展及主要音乐体裁

• 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歌咏运动、新式歌曲——群众歌曲、音乐会歌曲、多声部合唱曲、电影歌曲,新式器乐,清唱剧

• 解放战争时期的音乐:秧歌剧、新歌剧、群众歌曲(工人歌曲等)、讽刺幽默歌曲、大型声乐作品

(6)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音乐

• 中华人民共和国音乐的基本情况:传统音乐,新音乐,音乐事业的发展。• 建国初期(1949—1966):十七年音乐基本情况;声乐曲——群众歌曲、电影歌曲、多声部合唱曲;器乐曲——中国乐器演奏曲、西洋乐器演奏曲;歌剧、舞剧

• 文革时期(1966—1976):十年音乐基本情况;声乐曲——语录歌、《战地新歌》为代表的歌曲和电影歌曲;器乐曲——中国乐器演奏曲、西洋乐器演奏曲;革命样板戏——京剧现代戏、舞剧等

• 新时期(1976—2000):二十四年音乐基本情况;声乐曲——抒情歌曲、校园歌曲、港台歌曲、通俗歌曲、电影电视歌曲、多声部合唱曲;器乐曲——中国乐器演奏曲、西洋乐器演奏曲、混合乐队曲;歌剧、舞剧、音乐剧

(二)课程教学

1.从文、谱、图、音、像入手,在阅读、欣赏、听辩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切实可靠的音乐历史材料基础上获得生动客观的音乐历史知识。

2.对音乐历史问题的教学,要有机地结合相关的音乐历史事实、社会文化背景等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音乐历史问题的能力;对音乐作品的 35 教学,要从作品本身、相应的体裁、表现的手段、产生的时代、作家等予以讲授,培养学生综合地把握音乐作品的能力。

3.注意中国音乐史知识的掌握与中国音乐历史观、价值观的形成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中国音乐文化的感情。

4.根据课程教学情况,注意吸收地方性音乐历史教学材料,使学生对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历史文化有所了解。

5.中国音乐史及其作品的知识传授与基础音乐教育相结合。既要使学生了解中国音乐史的知识体系,又要使学生切实掌握基础教育中的中国音乐历史知识与音乐作品,使学生具有中国音乐历史及代表性作品的教学能力。

6.由于音乐历史与文献的教学容量极为丰富,为此应注意教学内容的精选,上古音乐、中古音乐、近古音乐的教学内容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4学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原建议本课程为3学分,鉴于教学内容较多建议改为4学分)。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供学生课外欣赏音乐的专用教室。(2)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3)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图书、期刊(含纸质和电子等);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

(三)教学评价

1.中国音乐历史知识与音乐鉴赏能力评价相结合。在重视考察学生音乐历史知识掌握的同时,重视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提高的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36 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考察。

3.平时考核可采用撰写小论文、课堂讨论、学生自己开设音乐欣赏讲座等形式。学期、学年考查、考试,可采用开卷、闭卷以及开卷闭卷相结合的形式。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课程总成绩的50%。

4.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此课程名称为“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鉴于课程教学学时所限,课程名称改为“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在原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西方音乐史》和《音乐欣赏》(西方音乐部分)两门课有机整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课程。其特点是将西方音乐作品的欣赏臵于西方音乐历史文化的背景中进行,同时使西方音乐史的教学更直观形象,促进学生的历史知识、感知能力与思辨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本课程具有在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树立辩正唯物史观,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课程目标

1.了解西方音乐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各阶段音乐文化的主要艺术成就和文化背景;了解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流派、重要作曲家及其代表性音乐作品。

2.了解西方音乐的美学特征,音乐的材料、形象、形态、意蕴、价值与功能;熟悉音乐的表现手段,对旋律、节奏、调式、织体、结构等能作出恰当的分析;了解西方主要音乐体裁的特征和历史变迁;提高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艺术素养,热爱艺术与生活。

3.学会独立搜集和处理音乐资料,写作分析音乐作品的短文或撰写音乐欣赏课的教案,把音乐史的教学与相关文化的分析有机结合在一起。掌握音乐的欣赏策略和音乐欣赏课的常见教学步骤、教学方法。

4.树立辩正唯物历史观,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

5.掌握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有关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内容教学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代表性与多样性的结合。选择西方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音乐体裁、音乐作品进行教学,以加深对西方各个历史时期总体音乐风格和审美特征的理解。同时,也要广泛了解和浏览多种多样风格各异的作曲家、音乐体裁、音乐作品,以丰富音乐听觉,拓宽音乐视野。

(2)音乐历史与审美的描述同音乐其他相关课程(如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等)知识相结合,使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形成立体化的知识框架。

(3)突出音乐教师教育特点。教学内容的选编应关注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联系,关注基础教育音乐欣赏教学改革动向,使本课程的教学能与中小学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相适应。

2.课程基本内容(1)绪论

• 音乐的材料与形象 • 音乐的形式与意味

• 音乐与文化(音乐与人生、自然、社会的关系)• 音乐的价值与功能 • 音乐的立美与审美

(2)西方远古与中世纪音乐文化 • 概述 • 素歌

• 宗教音乐(经文歌与弥撒曲)

(3)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前期的音乐文化 • 概述

•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音乐

• 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及大型音乐体裁(受难乐、清唱剧与康塔塔)• 巴洛克奏鸣曲与古典奏鸣曲 • 罗可可古钢琴音乐 • 亨德尔与巴赫

39(4)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文化 • 概述 • 古典室内乐

• 大协奏曲与古典协奏曲 • 古典交响曲

•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5)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时期的音乐文化 • 概述 • 艺术歌曲 • 舞曲与进行曲 • 组曲 • 序曲 • 交响诗 • 交响曲 • 协奏曲

• 其它交响音乐体裁 • 歌剧 • 舞剧

(6)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音乐文化 • 概述

• 印象主义音乐 • 表现主义音乐 • 新古典主义音乐 • 新民族主义音乐 • 流行音乐 • 影视音乐

• 舞剧、歌剧、音乐剧

(二)课程教学

1.西方音乐史知识应与音乐名作赏析的内容有机融合,使学生既能总体40 了解和掌握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创作风格,又要对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

2.课堂讲授与课内外实践、作业相结合。通过课堂的互动与讨论、课外资料的搜集、撰写短文或教案等方式,丰富和促进课堂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课外音乐听赏习惯,提高学生的课堂音乐欣赏能力。

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对其音乐审美体验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表达。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4.突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重视学生对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掌握,使学生具有西方音乐历史及其代表性作品的教学能力。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4学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原建议本课程为3学分,鉴于教学内容较多建议改为4学分)。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供学生课外欣赏音乐的专用教室。(2)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3)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图书、期刊(含纸质和电子等);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

(三)课程评价

1.西方音乐历史知识和音乐鉴赏能力的评价相结合。在考察学生对西方音乐历史知识掌握的同时,重视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提高的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考察。

3.平时考核可采用撰写小论文、课堂讨论、学生自己开设音乐欣赏讲座等形式。学期、学年考查、考试,可采用开卷、闭卷以及开卷闭卷相结合的形式。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课程总成绩的50%。

4.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

《中华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中华民族音乐》是以中国各民族、各地域的各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主要是传统音乐)为教学内容的一门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熟悉和理解中华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统优秀音乐文化遗产,提高人文修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促进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1.获得有关中华民族音乐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种和音乐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获得有关中国各民族各音乐文化区的区域性特征、音乐文化观念、音乐传统、音乐形成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民族音乐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并以此来分析中国各民族、各地域的音乐及其特点。

2.了解三大音乐体系及其各支脉的概况、代表性乐种、曲目和音乐特点。了解部分代表性音乐体裁、形式、乐种的演唱和部分特色乐器演奏的基本特点。

3.通过艺术实践和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性与理性认识,提高音乐分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4.通过对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各民族音乐的感情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特点的关注,激发学生探究音乐艺术文化的志趣,能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和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5.理解音乐与人、自然、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意义以及各民族音乐的共性与个性。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原则

(1)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选择适应当代大学生需要,有利于提高

音乐素质、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

(2)典型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统一。在已有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地选择各民族、各地域、各种体裁形式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目作为教学内容,以开拓学生音乐视野,准确把握音乐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3)科学性、系统性与师范性、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在注重学科知识系统性的同时,突出音乐教师教育的特点,精选在音乐教学和社会音乐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指导意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音乐作品。

(4)全国性与地方性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在全国有影响的代表性民族音乐体裁、形式、乐种、乐曲,又要重视对本民族、本地区乡土音乐的介绍、学习和传播。

2.课程基本内容

(1)中华民族音乐的类别、体裁、形式

• 民间音乐(含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民间器乐、综合性乐种等)

• 文人音乐(含古琴音乐、词调音乐等)• 宫廷音乐(含外朝音乐、内廷音乐等)

• 宗教及仪式音乐(含佛教音乐、道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基督教音乐、祭孔音乐等)

在以上各类别音乐中,分别讲授各种体裁形式的概况,分析、鉴赏和学唱部分代表性曲目,总结归纳各种音乐体裁形式的艺术特征及其与人、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

(2)三大音乐体系及其支脉 • 中国音乐体系及其支脉

• 中国境内的欧洲音乐体系及其支脉

• 中国境内的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及其支脉

在以上各节中,分别介绍各音乐体系和各支脉的概况,代表性乐种,代表性曲目,音乐审美特征、音乐形态特点及其与人、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

(3)中华民族音乐的艺术特征

• 音乐美学基础

• 音乐形态特征(含律制、旋法、节奏、节拍、音乐结构、记谱法、织体等)

(二)课程教学

1.重视音乐审美实践教学,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音像资料的视听入手,加强音乐审美感受,多唱、多背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曲目,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作理论分析、总结和归纳。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深入现场参加民俗音乐活动,或组织与本民族、本地区民间音乐相关的音乐舞蹈活动。

2.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为目标,注意知识掌握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相结合。在关注学生学习和掌握各民族、各地域音乐的相关知识的同时,重视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态度和音乐审美价值观。

3.提倡学科知识的综合,注意音乐与文化相结合。在对中国各民族、各地域音乐的分析中,贯穿“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的理念和方法,以利于理解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位臵和特点。

4.关注基础音乐教育,注意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基础教育中教学方法的启迪相结合。中华民族音乐课程教学中,既要关注本学科知识理论体系的传授,又要关注基础教育中的中华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和学校音乐课程改革发展的实际。注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贯穿渗透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积极投身于基础教育的音乐课程改革实践奠定基础。

5.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与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相结合。在对中国各民族、各地域音乐的鉴赏、演奏、演唱和即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音乐艺术规律和文化内涵的兴趣,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6.充分利用本地传统音乐资源:适当增加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在教学内容中的份量;可约请当地的传统音乐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实地调查、收集民间音乐,参与各种民俗音乐活动;学习当地汉族、少数民族代表性乐种、特色乐器等的演唱和演奏。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 45 3学分。建议在第一学年开设。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提倡教师职前、在职的专业进修与培训。

2.教学设备

(1)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图书、期刊(含纸质和电子等);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

(3)根据艺术实践教学的需要和学校条件,配备一定数量的中华民族传统乐器,并提供演奏场所。

(三)课程评价

1.音乐审美感受能力评价与理论知识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各种体裁形式曲目的鉴赏、唱奏实践活动,在对其感受能力评价的基础上,可采取口头分析、写作小论文等形式来促进理论分析能力的提高。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的考察,促进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主要方式是课堂问答、讨论和课外视听感受,艺术实践;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阶段性考查、期终考试。

3.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学生可以从学习过程、学生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纵向比较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可以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师生之间可就以上各方面开展互评及他评。

4.考试形式可采用如下几种:笔试、口试以及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开卷、闭卷以及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个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含作业、背唱、提问、实践活动、口头分析、写作小论文等;期末成绩含闭卷或开卷考试中的笔试、口试成绩等。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按50%计算,两项相加之和为课程学期学习成绩。

《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外国民族音乐》是近现代得以发展的一门以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尤其是传统音乐)为教学内容的新兴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在形成音乐的世界文化视野,培养尊重多元文化观念,提高人文修养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价值。在实施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1.获得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曲和音乐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获得有关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传统、音乐文化观念以及音乐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跨文化音乐比较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以此来分析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及其特点。

2.在比较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在初步的演唱演奏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代表性乐器、乐曲的演唱、演奏的基本技能。

3.通过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多种多样音乐风格和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法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音乐文化奥秘的志趣,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和发展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4.理解音乐与人、自然、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意义以及各民族音乐的共性与特性。扩展学生的全球文化视野,树立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培养学生参与国际音乐文化交流的能力。

5.在教师的教学示范中,使学生获得有关《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的经验和体验,养成关注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习惯,逐步掌握中小学有关外国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47(1)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课程内容要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所选音乐成品要有较高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广泛性与典型性相统一。尽可能广泛选取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体裁、形式、乐器及其曲目,开拓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从教学时数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精品,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达到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以有利于音乐审美实践为出发点,鉴赏曲目和演唱演奏曲目的选择,要为取得直接经验和艺术感受提供精品实例,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总结归纳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特点。

(4)突出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特点。在保持学科知识系统性的同时,注重师范性和实用性,精选在中小学音乐教学、社会音乐活动中应用价值高、指导意义强的理论、知识和曲目。

2.课程基本内容(1)世界民族及其音乐 • 民族与民族文化、民族音乐 • 世界民族概况 • 文化脉络中的音乐 • 世界民族音乐的文化区划 • 多元文化与世界民族音乐教育

(2)东亚音乐:日本、朝鲜半岛、蒙古的音乐

(3)东南亚音乐: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的音乐

(4)南亚音乐: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等国的音乐

(5)西亚北非音乐:阿富汗、伊朗、土耳其、阿拉伯各国、中亚、北非各国的音乐

(6)黑人非洲音乐:东非、西非、南非、中非各国的音乐

48(7)欧洲音乐:欧洲各国的音乐

(8)北美音乐:因纽特人、印第安人和在美国、加拿大的欧洲、非洲移民音乐

(9)拉丁美洲音乐:拉丁美洲各国的音乐

(10)大洋洲音乐: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三大群岛的传统音乐

在以上各教学单元中,主要讲授产生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主要体裁、形式、乐器、曲目,总结归纳各音乐文化区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特点。

(二)课程教学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音像资料的视听入手,再作理论概括,使音像视听与理论讲授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感性、理性认识的深化。要求学生背唱一定数量的外国民歌,并分析其音乐特点。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某些地区、国家、民族的乐队,让学生在演奏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其音乐特点。

2.知识掌握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相结合。在关注学生学习和掌握外国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重视将知识的掌握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态度和音乐审美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观念。

3.音乐与文化相结合。在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分析过程中,贯穿“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的理念和方法,以利于理解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位臵和意义。

4.音乐审美与创造性思维成长相促进。在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鉴赏、演奏、演唱、即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探究音乐文化奥秘,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5.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启迪相结合。在外国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既要关注本学科知识理论体系的传授,又要关注基础教育中的外国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和学校音乐课程改革发展的实际,注意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贯穿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为学生从事基础教育的音乐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6.充分发挥所在城市、社区具有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专长人士的作用,49 邀请他们来校举办专题讲座,或传授特色乐器演奏技巧;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或举办外国民族音乐专题讲座;发挥师生中有某一地区、民族音乐专长者的作用,约请他们担任教学指导、辅导工作。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3学分。教师课外辅导、学生课外赏析和艺术实践学时与授课学时按1:1计算。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提倡教师职前、在职的专业进修与培训。

2.教学设备

(1)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图书、期刊(含纸质和电子等);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

(3)根据艺术实践教学的需要和学校条件,配备一定数量的外国民族乐器,提供演奏场所。

(三)课程评价

1.注重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评价与音乐审美感受能力评价有机结合。理论知识评价可采取分析作品、写作小论文等方式;音乐审美感受能力评价可采取视听分辨、背唱、演奏、课堂讨论等方式。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的考察,促进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主要方式是课堂问答、讨论和课外视听感受,艺术实践;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阶段性考查、期终考试。

3.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学生可以从学习过程、学生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纵向比较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可以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师生之间可就以上各方面开展互评及他评。

4.考试形式可采用如下几种:笔试、口试以及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开卷、闭卷以及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个50 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含作业、背唱、提问、实践活动、口头分析、写作小论文等;期末成绩含闭卷或开卷考试中的笔试、口试成绩等。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按50%计算,两项相加之和为课程学期学习成绩。

《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合唱与指挥》以合唱、指挥的理论与实践为教学内容,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一门必修课。是在原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合唱与指挥两门课有机整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课程。本课程教学建立在学生广泛参与合唱实践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以音乐演唱者和指挥者的双重身份来理解、体验和表现音乐。对发展学生音乐才能,培养合作协调能力,提高音乐表现能力、音乐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合唱作品演唱的基础知识与方法。掌握合唱作品二度创作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

2.掌握合唱指挥的基本规则与表现技能。学习合唱团组织、训练、演出、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3.在参与和观察合唱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从事合唱教学的方法和经验。4.在合唱和指挥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合唱艺术的兴趣,通过接触和欣赏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树立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

5.激发学生对集体性、合作性艺术表现形式的热情,培养学生正确把握指挥与被指挥群体的合作关系,尊重每一位参与者,认识合唱艺术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方面独特的社会功能。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课程内容要有利于学生正确的思想、艺术观以及高尚人格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

(2)经典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合唱作品应注重在中外合唱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和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同时注意选择优秀的合唱新作及具有本民族52 风格特点的合唱音乐作品。

(3)与基础音乐教育密切联系。关注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引入与基础音乐教育相联系的合唱与指挥的教学内容。

2.课程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合唱、指挥两方面的内容。(1)合唱

• 合唱学基础理论:合唱艺术发展简史、合唱声部、统一、均衡、协调、色调、音准、咬字吐字等

• 合唱团基础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 练声曲以及不同组合形式的合唱作品的演唱 •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合唱训练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 合唱作品分析与教学方案的设计(2)指挥

• 合唱指挥知识:指挥艺术发展简史;指挥的作用和任务;作品排练的准备工作;合唱团组织与训练的基本方法;各类学校合唱活动的特点等

• 合唱指挥技术:基本姿势、基本图式、起始与收束、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作品处理的相关指挥技术等

• 乐队指挥的基本常识

(二)课程教学

1.理论联系实际,技法渗透理论,强化基础训练,从合唱音准、声部协调均衡入手,加深学生对合唱学基本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对合唱作品的排练与艺术处理,引导学生对合唱美感的体验,培养学生艺术审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3.学以致用,将指挥技术语言运用到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中,使学生在生动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指挥的技巧和设计处理作品的方法。

4.充分认识本课程的自身特点,加强合唱与指挥两部分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合唱教学阶段的作品,应尽可能与指挥学习阶段的内容相衔接。

5.从培养学生合唱教学能力出发,注意指导学生从教学的角度,体察教师教学中的教学组织过程与教学方法,为掌握合唱教学方法和指挥技能奠定基础。

第三篇: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

附件:

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

获奖名单 一、一等奖

(一)小学组 1.音乐(15名)

刘玉琦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育红小学 王 娜 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 张琼莤 浙江省杭州市翠苑第一小学 朱 杰 四川省成都市玉林小学 姚 炳 河南省漯河市实验小学 黎 捷 湖南省湘潭岳塘区湘钢学校 周 欢 重庆市九龙坡建设二小 凌秀芬 广东省佛山市实验学校

黎爱民 湖南省长沙岳麓区高新博才寄宿学校 袁捷曼 北京市北京小学

章 健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安定小学 陈 芸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育英小学 徐蔚茹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西小学 杨杰三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实验小学 刘晓娜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锦华小学 2.美术(15名)

肖 红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王 楠 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 齐 冲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茵小学 尹 璐 新疆克拉玛依市实验小学 陈伟琳 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湘机小学 庹祯平重庆市巴蜀小学 叶自强 宁夏吴忠市利通第二小学 蒋 毅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二小学 诸 齐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 任何芹 江苏省盐城地区大丰市实验小学 吴 泳 贵州省贵阳市苗苗实验学校 周 军 湖南省长沙市博才学校 刘 凯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桥南小学 史永平河南省南阳油田第六中学小学部 马继亚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黄歧中心小学

(二)中学组 1.音乐(9名)

马 蒙 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

傅 艺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吴丽娜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中学 陈岸如 广东省东莞中学 史莉莉 上海市徐汇中学 克惹慧心 四川省内江市隆昌一中 刘 杰 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九中学 张瑞军 河南省焦作市第十一中学 苗 莹 辽宁省大连市第三十七中学 2.美术(8名)

万成宣 安徽省宣城市水阳高中 张 佳 湖南省长沙市稻田中学 屠国龙 贵州省兴义市第八中学

谭乃科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岭东职业技术学校 程 鹏 湖北省武汉市第十六中学 赵 文 河南省实验中学

黄星建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第四中学 杨自平宁夏石嘴山市第八中学 二、二等奖

(一)小学组 1.音乐(29名)

董 乐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小学部)朱 勇 天津市开发区国际学校 时 燕 天津市实验小学 冯 雪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王 珉 彭 青 朱珊珊 彭 宏 黄小艺 何 婷 张一夫 江 琳 姚 远 许 彦 刘 静 严铁英 万 浩 徐 燕 陈 蕊 杜 飞 吴 丹 由 珺 刘 瑶 张广成 邓 晶 王琳琳 王文娟 陈亚好 上海市虹口区曲阳第四小学 安徽省马鞍山市师范附属小学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考院小学 新疆乌鲁木齐市八一中学附小 浙江省温州瑞安市萃腾实验小学 四川省达州市通州区第七小学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兆麟小学 北京市宣武回民小学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解放大路小学 宁夏银川市实验小学 广西南宁市东葛路小学 新疆哈密市第四小学 湖北省武汉市育才小学 上海市福山外国语小学 安徽省芜湖市凤鸣实验小学 山西省太原市桃园南路小学 辽宁省铁岭调兵山市第六小学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文化小学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外国语中学(小学部)宁夏银川市同心县实验小学 贵州省贵阳市师范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金桥小学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二营学校 福建省厦门市金山小学 刘 琦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航天小学 2.美术(30名)

陈 芳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实验小学 常雪梅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机场路小学 贾彦卫 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实验小学 周 鸿 浙江省奉化市西坞中心小学 杨英鸿 安徽省宣城市第二小学 张春雨 翱 翔 包安学 余 毅 翟建云 叶进兴 覃 彬 刘 兰 徐 静 王 欣 张 颖 陈有龙 龙思俊 蒋 艳 古欣桦 谷 原 刘丽衡 蔡静静 王玉娟 刘宏强 高 荣 李 良 龚雅芳 李晓静 天津市津南区三道沟小学 新疆石河子市第十九中学小学部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鼎屏小学 湖北省武汉市育才小学

江苏省泰州地区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福建省厦门市同安第一实验小学 海南省海口市第九小学 青海省西宁市贾小庄小学 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东关小学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附属小学 内蒙古满洲里市二道街小学 青海省西宁市古城台小学 广西柳州市公园路小学 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小学 云南省弥度县弥城第二小学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实验小学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第十七小学 浙江省杭州市彭埠镇第一小学 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小学 天津市静海县津海学校 宁夏银川灵武市韩渠小学 云南省腾冲县腾越镇中心小学 上海市闵行区龙柏第一小学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三晋小学

朱亚莉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向阳小学

(二)中学组 1.音乐(15名)

张 爽 湖北省武昌区水果湖高中 马青天 宁夏银川市灵武高级中学 韩立强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 黄正红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十五中学 吴时佳 浙江省杭州市光明中学 周素梅 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高冬梅 天津市第一中学

卫 伟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七中学 宋 悦 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鲁修林 安徽省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张 靖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管向玲 黑龙江省尚志市尚志中学 王 蔚 海南省海口市国兴中学 宋国华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 聂 媛 江西省南昌市实验中学 2.美术(13名)

姚 波 江苏省常州地区溧阳市第五中学 刘 璇 北京市大成学校

王显翱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17中学 陈远伟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 李一臻 浙江省永康市第二中学 年瑞旻 青海省西宁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刘 丹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 贾发军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十四中学 魏 巍 天津市宁河县小薄中学 邓五全 新疆哈密外国语学校 李秋艳 广西南宁市第二十八中学 黄 萍 陕西省西安市长庆第八中学 杨广涛 河北省保定市外国语中学 三、三等奖

(一)小学组 1.音乐(14人)

孙玲玲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蒙古族实验小学 吴清涛 海南省海口市白沙门小学习卫娜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东区运河桥小学 傅小小 江西省赣州市厚德路小学 吴洪晶 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实验小学 吴 雄 海南省琼海市第一小学 王韧刃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丛台小学 李厚东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七里河小学 严华蕖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二小 陆 芳 广西桂林市中华小学 南照岳 青海省贾小庄小学

曹雪红 青海省西宁市东关回族女子小学 李秀华 云南省红河州大兴小学 万莉琪 江西省上饶市逸夫小学 2.美术(15名)

蔡英甫 海南省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 余国辉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东关小学 何 卓 广西梧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段军强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属实验学校 彭正斋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五泉小学 薛 秋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第五小学 尹建莉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 唐霭秋 贵州省安顺市实验学校 叶 容 福建省厦门市人民小学 雷鸿雁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水车园小学 滕 云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大南三校 董景华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风小学

贾 娟 山西省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 张 晨 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学校 章 艺 湖北省武汉小学

(二)中学组 1.音乐(7名)

黄 光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鹿阜中学 杨珍珍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十六中学 刘 春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外国语学校 杨彩芬 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中学

杜 庆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铁路第一中学 段勋珍 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第一中学 陈瑞君 广西北海市合浦第四中学 2.美术(8名)

曹 宏 山东省烟台第十中学 陈晓州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 陈文敏 海南省海南华侨中学 辛伟岸 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 申 怡 江西省宜春实验中学 钱雪锋 上海市奉贤区古华中学 冯 明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 施勃宇 云南省景洪市第一中学

第四篇: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稿

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稿

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稿

xx省第七届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于2015年7月7日在xx市鄞州区音王集团隆重举行并圆满结束!来自xx省各地市53位优秀选手参加了五项全能大赛,300余位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教研员参加了观摩。大赛项目有:声乐、钢琴、器乐或舞蹈、即兴弹唱、合唱指挥五大项,53位优秀选手以精彩的表演展示了各自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获得了专家评委与观摩老师的赞誉!xx市选手实力强大,取得了好成绩,参赛的6位选手均获得五项全能一等奖,同时6人获得单项奖10项,为xx市争得了荣誉!

萧山区临浦镇初级中学施鑫老师荣获五项全能中学组第一名和合唱指挥单项奖第一名;xx市娃哈哈小柯梦凌荣获器乐单项奖第一名;xx胜利实验学校楼晨、xx市娃哈哈小柯梦凌荣获合唱指挥单项奖第一名;富阳中学许孜娴荣获自弹自唱单项奖第一名等…………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出席颁奖晚会,为获奖选手颁奖并作重要讲话。

五项全能一等奖获得者:

萧山区临浦镇初级中学施 鑫,xx市娃哈哈小学柯梦凌,富阳中学许孜娴,xx胜利实验学校楼晨,xx市翠苑中学姜盼婧,萧山区临浦镇第二小学王凌超。

单项奖获得者:

器乐:柯梦凌、楼 晨,合唱指挥:施 鑫、楼 晨、柯梦凌、姜盼婧,声乐:柯梦凌,钢琴:姜盼婧、王凌超,自弹自唱:许孜娴。

第五篇: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总结

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总结

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总结

2015年5月18日至21日,xx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于在xx文理学院举行。来至全市40个区县和6所市直属中小学的238名中小学老师参加比赛。市教科院院长徐x出席闭幕式并讲话,xx文理学院副院长漆x、市教委体卫艺处副处长肖xx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市教委体卫艺处余处长出席领队会和评委会并讲话。

此次比赛的项目有声乐、键盘、舞蹈(器乐)、合唱指挥、自弹自唱、理论与鉴赏等六个项目。六个项目中分别设置单项一等奖,根据单项成绩相加设置全能一等奖。

经过四天的紧张比赛,xx市育才中学的庞老师、xx市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的刘老师等40余名老师获得中小学全能一等奖,xx小学的刘老师、xx小学的张老师以及xx渝北区龙塔实验学校的韩老师等60余名中小学老师分别获得各项目单项奖。

中小学音乐课程是中小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吹拉弹唱跳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基本功,也是中小学音乐学科的特点。通过基本功比赛将会促进更多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重视和修炼基本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xx文理学院教学部杨部长、xx文理学院音乐学院李书记、市教科院中等教育研究所周副所长、xx市学校艺术教育办公室唐副主任等相关领导也参加开幕式。

下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类)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比赛活动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类)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比赛活动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方案

    瓦窑中心学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及庆祝新中国 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我爱我的祖国” 主题教育演讲比赛的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更新观念,教学创新,特别是......

    第五届全省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音乐知识理论试卷

    第五届全省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 音乐知识理论试卷 一、听辩题:写出作品的曲名及曲作者(每题4分,共16分) 1、 2、 3、 4、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1、1709年,......

    教师基本功粉笔字比赛活动方案

    五段镇小学教师基本功(粉笔字)比赛活动方案 为积极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基本功,增强写好粉笔字的意识,养成写规范字的习惯,提高板书规范化水平,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更好地服务于教育......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 学生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音乐欣赏试卷(一)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音乐欣赏试卷(一) 试题音频文件一 试题音频文件二 题型一 音乐主题听辨和作者等问答,每曲播放两边(20分) 1.听辨下列中国乐曲片段,请用连线将正......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音乐欣赏试卷5篇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音乐欣赏试卷 一、乐曲听辨(15分 每题曲名1分,作者0.5分)示范:曲名:《金蛇狂舞》 作者:聂耳 共有10道题。 二、在以下体例中选择你所听到的......

    青年教师“五四杯”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为了活跃学校教学氛围,进一步推进学校教学改革,促进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提高;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现代教学技能,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了加快培养青年教师,为青年教师搭建一......

    教师说课对抗赛及基本功比赛活动方案

    莒镇乡中心小学教师说课对抗赛及基本功比赛活动方案 2011年10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市教育局“抓质量、保安全、强素质、树形象”的总体部署,按照乡校办有关要求,结合我校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