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音乐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报告
一、实施方案
1、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音乐活动对幼儿的生活、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音乐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增强幼儿对音乐美的敏感性,是幼儿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大半个世纪以来的音乐课形式几乎就是“唱歌课”。50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 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幼儿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游戏性、元素性” 音乐,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省级、区级课题《通过游戏化音乐教育提高幼儿音乐素质》就是基于这个基础上进行的。2006年9月成立的课题组,其主要研究的立足点在于通过游戏方式进行音乐教育,提高幼儿对艺术的感知、理解、表现和创造力。
游戏和教学的结合是指在同一个目标引导下的幼儿自主的游戏活动和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的相继关系。游戏与教学虽然不可相互替代,但具有互补性,因为教学虽然是来自外部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内部地需要,变成幼儿自己地行为,要实现这一转化,必须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倡教学地游戏化,寓音乐与游戏教学中,实现音乐与游戏地优化结合。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尝试在教育的情景下讲求游戏与教学的相通,这一相通就是教学的游戏化。
因此,如何提高游戏与音乐相结合,提高音乐活动的有效性已成为目前重要的研究问题之一。
2、理论依据及指导思想:
(1)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人”的工程,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的意向,形成审美情操。
(2)艺术实践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是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活动,包括学生的行为和相应的心理活动。学生参与主要包括了三个基本方面:行为投入、认识投入和情感投入。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审美体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能引发学生自觉自主地进入学习状态,全身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启发学生自主思维,提供未来学习空间)。
(3)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的成功经历发展自信,学生在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
3、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通过研究,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安全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情绪紧张,敢于表现,敢于宣泄。
(2)通过研究,改变教师对游戏的态度和幼儿进行游戏的方法。
(3)在引导幼儿充分游戏的基础上,挖掘并扩大合理优秀的资源,并使它适时、有效地运用到幼儿的教育教学中。
4、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观察研究法为主,辅以案例法、文献研究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研究中要特别注意所收集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对收集的有关信息和数据,要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提炼,形成实验结果,以验证假设,对实验结果可以猜测,不可臆想。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调查、研究、上公开课、写课后总结、问卷等手段来积累较为科学的研究资料。
5、研究的对象
小二班全体幼儿
6、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同期定为5年,即2011学年下学期——2016学年上学期。
1、理论学习,搜集相关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初步研究阶段,将研究的子课题方案具体详细化。
3、深入研究阶段,将课题的研究更细化,研究更加具体深入。
7、预期成效
通过“游戏与音乐活动相结合,提高音乐活动的有效性”的课题研究,达到使幼儿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幼儿“从做中学、从乐中学”,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同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
二、实施过程
1、课题组经过近两个月的讨论和探索,提出以游戏的情景、游戏性的指导语言、游戏的组织等方式进行音乐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收集、学习有关游戏化音乐教育的资料,根据自身的优势结合各年龄段特征确定子课题,各课题组成员不仅从自身的优势出发,还能立足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力求踏踏实实、真真正正的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2、鼓励课题组教师自我成长、自我更新,学习当前幼教改革动向及相关的领域课程,整合音乐教育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思路,使自己的研究围绕着省、区音乐课题和自己的个人课题不断更新,拓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提高。课题组教师能在制定计划的背景,分析本班幼儿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找准突破口,以音乐教育、游戏整合其他学科教学的研究为切入点,提出具体、明确、可观的个人课题研究目标,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措施,内容使课题研究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3、确定课题后,教师能根据自己制定的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研究,注重研究中的交流与互动,课题组充分发挥群体研究的作用,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有关文章,互相交流研究经验,共同找出研究中的问题,并讨论调整措施。课题组长定期检查个人课题实施情况,听取汇报,从中了解研究进程,提出合理的指导意见,使个人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初见成效,并在此过程中构建研究学习共同体。课题组成员间形成日常的观摩模式,即每月至少进行一次课题观摩。通过课题观摩、研讨,力求拓展研究思路、互相启发,在研讨中碰撞出火花,达到资源共享、共同研究的目的。
4、开展课题观摩研讨活动。课题观摩着重引导研究者对自己近期课题研究的重点进行理顺,思考本次观摩活动要展示、解决什么问题?让研究者思路清淅,设计观摩活动有目的、有针对性。元月11日曾秀润老师的课题观摩教学《洗澡歌》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在本次观摩研讨中,课题组重点突破:一是活动的内容体现本阶段研究的重点及要解决的问题,二是体现个别、小组、集体研究相结合,形成研究共同体,即首先由秀润老师按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活动方案,在此基础上在小组教研中进一步修正、调整。整个观摩设计中基本尊重研究者的本人的理念,使活动的开展体现个性化;观摩后的研讨要求突破求同思维,重视冲突的价值。不一锤定音,压制、协调或统一最终达成共识,引领参与研讨的教师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表见解,在冲突和争论中开启和整理思路,通过比较、质疑、启发,共同反思、共同进步。课题观摩活动展示、交流了阶段研究成果并发现研究中的问题,课题研讨活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操作性思路,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篇: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有效性
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有效性
--------研修之想
一、改变教师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时间长短,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按经验教学,认为传授完知识,就完成了任务,而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会不会学”,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深中肯肇地倡导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鼓励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主动地把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与小组成员分享,积极地与小组成员合作,通过合作交流生成新的知识,从而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乐趣,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愿望与能力。
二、教师要严谨地组织教学
所谓组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目光、注意力、情绪、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组织教学应贯彻教学的始终。其严谨性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对所授课程要有严谨的态度。即每次课前认真备课,保证授课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正确性。系统了解教材,明确每册教材最终要实现学生在音乐中的态度与情感、知识与技能,每一课在每一册中的地位与作用。音乐是人类最具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情感性也是音乐的一个基本品质,明确新课程标准下,备课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 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喜欢上音乐课,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全部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
第二,对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做到周密思考、张弛有致、紧凑有序。音乐课的教学过程都非常重视实践对音乐的实践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般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大多在课堂中进行,音乐课中的体验、模仿、探究等一般都在课堂中进行,所以音乐课的练习要求显得尤为重要。若要求提得高、难,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将导致教学失败,若要求太笼统,又会使学生顾此失彼。第三,教师对教育对象要严格管理。从上课起立的站姿,课堂上的坐姿和眼神、回答问题、操作练习等,都要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把问题推给班主任,要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三、教师要合理发挥媒体的辅助功能在信息化的时代,一只粉笔、一本教材的教学模式已逐渐显得缺乏生命力,发挥动态的、开放的多媒体功能,使得我们的课堂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绝大多数教师己在这上面尝到了甜头并乐此不疲。
在音乐教学中,歌唱与节奏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以钢琴为教具进行此项教学时,教师一定会遇到训练音色单一,要不断反复弹奏,无暇顾及学生学习效果的难题。教师可以事先运用电脑多媒体系统制作好训练内容,如:不同音色音程、和弦、旋律、节奏、伴奏。上课时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对歌唱曲目进行编程、自动播放,从而使教师在集体训练时得以到学生中去进行近距离辅导。同时,在训练时更可以减轻教师不停伴奏范唱的辛劳,因为制作合成的内容,音高节奏准确,可以任意逐小节、逐句随教师意愿及学生熟练程度播放,其速度、音调和示范音色均可随机变化。只要合理运用系统的编程功能,教师将会在教学中既省时又省力,同时取得很高的效率和质量。以唱曲伴奏为例,教师在若干曲目中挑出部分曲目,课前制作好音乐伴奏,其中既可灵活运用除钢琴之外的数百种音色,还可以运用不同风格的打击乐器,穿插不同类型节奏,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音色和伴奏风格,为学生以后参加各类型演唱、演奏、合奏、协奏打下良好的听觉基础。在制作的音乐伴奏下,一方面学生的演唱融入到了实际的音乐作品中来,同时对不同声部可以从整体音乐结构中剥离出来,让学生对每个声部有清晰听辨,这样的听觉训练既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又可以从局部到整体。另一方面学生所获得的是从音色、节奏到音乐情绪的立体的多方位的音乐感知。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更好地帮助学生及早适应多元化的音乐发展,并且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增强社会竞争力。这样的训练手段同时满足了学生对音色、音高、和声、现代节奏、乐队合奏、协奏、交响作品等音乐要素乃至整体音乐作品的吸取。通过使用新的数字化音乐技术手段、新的音色,目的在于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
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为获得某种事物的稳定因素,也是人们寻求知识、钻研问题的高效催化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将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行为保证,是取得理想学习效果的基础和前提。在音乐教学中,老师首先要给学生美的示范,音乐的美比其他艺术形式的美与人的情绪反应联系更为紧密、直接,它更能激起情绪的共鸣,哪怕是一首短小的儿歌也要做好示范。其次,老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适应他们的年龄特征,把抽象的音符、枯燥的节奏练习变为有趣的手游戏。再次,老师要利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巩固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教师要做系统的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我们要经常静心反思: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问题的提出是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否有价值?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如果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如果我们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灵感,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就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教师要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也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评价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环节,它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通过评定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它提倡注重质性取向,有利于促进发展的评价方式,不仅注意结果而且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注意定量评价,而且重视定性评价;不仅注意绝对性评价,而且重视相对性评价。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应从关注学生学习的差距和不足,转变为努力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成绩和长处,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尊重个体差异,对学生区别对待,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和评价目的的激励化,充分考虑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情况,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建立发展性的多种评价体系,对学生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减少厌学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育,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中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才能切实达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目的。除了以上几点,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该做到这样几点: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教学过程要有情感性、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愿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都能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中,共同打造有效教学和谐课堂。
第三篇:课题研究报告(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还能及时反馈知识的掌握情况,捕捉有效的教学信息,及时调控教学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是,如何让课堂设问更具有启发性、可思性,则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探究的一个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研究、感受音乐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靠设疑提问来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可以用“问”来规范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可以用“问”来突出重点与难点、可以用“问”来推进教学过程、可以用“问”来控制教学节奏、可以用“问”来调节学生的思维活动、可以用“问”来融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如何通过课堂有效提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教学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下开展,值得大家思考和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事实上,当课堂提问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时,我们才发现,目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目的不明确,现在课堂上很多提问是教师随心所欲,想到哪说到哪,频繁问答。二是层次不高,有的教师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提问流于形式,无益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三是设计不合理,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偏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学生思维难以展开,影响了教学效果。四是主体性不强,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五是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六是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为此,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上,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
二、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手段,而教师是这场活动的主导者,因此,教师必须提高提问的技巧,而适时的反思,是改变和提高的有效过程。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对自己呈现问题的方式、问题设定的难易层次、问题展示的时机顺序等诸多方面形成规范、科学、合理的套路。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以师生平等的理念设计课堂提问,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不能居高临下,要以和蔼的态度提问,以尊重的姿态评判学生的回答,只有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下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有了积极的情感状态,他们才得以主动而愉快地学习。适当的渐进启发、幽默诙谐的语言也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增加积极的情感因素。
(2)以激发学习兴趣为课堂提问的切口,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保持有效的学习主动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学内容能够引发学习兴趣,学生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语言材料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的趣味资源,寻找课堂提问的切入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引导性、启发性且又能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激发其好奇心,充分发挥其学习潜能,增强提问的效用。
(3)以学生发展为课堂提问的目的,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知识水平。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行为之一,课堂提问的最终目标当然也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就不能按照教师“教”的思路进行提问,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即:学生可能会怎么回答,我们就应该怎么去提问。所设提问要难易适度,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范围,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注意提问的频率和节奏,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并适时地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提示,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
(4)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提问,转变教师角色,加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基于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发展的目的,课堂提问应当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前后问题的整体连贯性,并具有散发性思维的引导作用,这样学生才能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重新组合已有知识,增加探求新知识的愿望。
(5)以课堂提问为先导,促进小组合作,扩大课堂活动的参与面。课堂提问的活动形式不要局限于一问一答,可以在小组范围内讨论进行,也可以在全班范围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把问答的活动面拓展开来,让那些胆怯、内向的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自觉不自觉地参与进来,避免其单独面对问题时的窘迫和退让。
(6)以课堂提问为教学反思的着力点,适时进行教师自我评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探索出一套适合本校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7)借助课堂上教师有效性提问的研究分析,构建促进小学生思维活动引导体系,引领学生进行有效而系统的质疑问难的思考活动,探索出提高教学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纽带。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根据提问进行积极思考,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条件。在教学过程当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具体要求,给学生提出问题,给于学生思考的方向,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
(2)通过问题的反馈功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很多学生往往因为知识网络的不全和思维的局限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考虑问题不全面或者解决问题受阻等情况。通过对学生对问题解决情况的反馈,及时地优化学生的思考,克服问题的难点从而让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到底。
(3)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的学生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只带嘴和手,缺乏动手操作意识。因而在学习当中,很容易出现听课的疲软。适当地设置问题,将课堂的教学过程丰富多彩,跌宕起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智慧,使学生学会良好的构思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爱看小说的人不一定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只有不断地尝试写作,才能提高自己写作的能力。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述能力也同样要在不断的训练当中加以培养。不断地让学生在问题当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表达,才是提问的真正目的所在。
三、课题提出的依据及课题的界定
(一)课题提出的依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 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具体来讲,一是多元智力理论:充分地发掘每个人身上隐藏着的巨大潜力,从整体上提高人的智力素质。二是建构主义心理学:通过自主建构活动,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审美鉴赏力、个性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三是实践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模式正在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化。
(二)课题的界定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有效提问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可:可能会怎么样;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三、有效提问的开放性
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四、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法:收集整理有关课题的理论文献资料,了解把握本课题的对象、内容、原则和方案,为该课题进行理论构建。
2、调查研究: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教师课堂提问的状况和学生质疑问难的情况,分析课堂提问方向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原因。
3、行动研究:在研究重尝试问题的设计、提问、引导,发现新问题、新情况。
4、个案研究:对实验班、实验教师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对部分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重点“盯”“防”收集材料总结规律。
5、比较法:将同一内容从不同角度尝试设计几种提问方法,通过实验对比确认比较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方式,进而作出理论性的概括总结。
6、经验总结法:及时进行阶段性概括总结,揭示教师提问和学生质疑及互动交流的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
7、实践法:以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为主阵地,同时采用教学观摩、收看视频、座谈等形式,引导教师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三、研究的实施
为了提高研究成员的理论修养和科研能力,我们确定了课题组的学习计划,要求每个成员每学期都要学习一本理论专著,并作好研讨笔记;省、市、县教育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观摩活动,我们都及时安排课题组成员参加。
两年来,我们着重在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两方面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探讨。每学期都有课题研究课,有时还面向全镇举行课堂有效提问观摩课。
为确保每次研究课均能收到实效,课题组要求成员尝试运用各种有效的提问方法,对课前设计和课后反思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
(一)课前思考:
1、本课适宜采用哪种提问方法?你为何选择此种提问方法?
2、你准备在何时运用提问方法?为何选择此时使用?
3、你期望通过提问方法的使用达到什么目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何种能力?
4、你准备用何种方法进行效果检测?
5、本课结束后,你要收集哪些资料?
(二)课后分析:
1、你选择的提问方法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2、提问方法运用的时机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时机?
3、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你所期望的学生能力有否发展?为什么?
4、你使用的检测手段是否有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5、你收集的资料能从哪些方面佐证课题?
6、本研究课对课题研究有哪些贡献(包括经验和教训)?
此外,在优质教案、教学能手、教师基本功大比武等活动中,课题组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参考王玉玺老师提供的材料)
四、研究的成果(参考@@@@老师提供的荣誉)
五、问题与思考
(参考@@@@老师提供的材料)
六、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了课题组,制定并逐步完善了研究方案。(参考张明英老师提供的材料)
2.以《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相关规定为指导,不断强化有关“有效课堂提问”理论的再学习,提高业务和能力水平。
3.加强研究过程的调控,采用奖励机制,鼓励科研教师积累与课题相关的资料,鼓励撰写教师日志、相关论文、相关教学设计,定期进行总结评比表彰。(详细内容参考其他几位成员材料)
4.校领导对课题的重视,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详细内容参考其他几位成员材料)
第四篇: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有效课堂教学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因此,让课堂教学有效是最关键的。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教学有效?我认为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备好课。
课前,认真读教材和教师用书,找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遇到疑难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解决,或者同伴相互研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理清教路。此外,还要把课本的习题都做一遍,以防措手不及。为了提高备课水平,很有必要进行集体备课,至少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并写好备课记录,以备下次研究和上级检查。
二、写好实用教案。
要上好一节课,定好目标,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非常重要,这就必须写好实用教案。为了在课堂上能自如的掌握学生和使用教材,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写好详细的教案。有必要时,在教本上加以圈点、圈注。在教案上把设计好的教学过程、练习题、作业题都安排好。教案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要注意突出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三、向40分钟要质量。
有效课堂体现在:“三动”、“三实”。“三动”即:主动、互动、生动。“三实”即:真实、扎实、朴实。要做到这两个“三”教师并不是照着教案走就可以了,教师要根据实际积极的引导组织教学,并学会随机应变。教学过程的主要过程一般是这样的:情境引入或复习引入或问题引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反馈练习~总结评价。情境引入或复习引入或问题引入:可以是故事引入或具体情境或设立悬念引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在这里,老师只能做学生的指路人或引路人,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要注重学生的主动、互动,师生的互动,把课上生动。展示评价:评价要真实准确,给予恰当的表扬和中肯的指错,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扎实。反馈练习:练习题要讲究具体、典型、有代表性具有阶梯型,既要有保底练习又要有拓展练习,这样才能照顾全面,让好、中、差生都能吃饱,才有学习的劲头。总结评价:做一个全课的总结评价,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和不足,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产生改进的冲动,从而更喜欢学习。
四、科学布置作业。
适当的给学生布置点作业,并不与“减负”相抵触。作业有两种,一种是老师要批改的作业,另一种是家庭作业,老师要有布置有检查。两种作业都要适量,而且每天都不能少,这样给予学生科学的压力,才能使学生不断进取。老师批改作业一定要认真仔细,通过批改作业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解决,有利于学生的进步,还有利于下一节课的开展。
五、不断地反思。
要提高教学工作能力,必须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才能吸取经验教训。要做到每课都有反思,反思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是否科学;教法、学法是否得当;作业、练习题的布置是否合理;学生学得怎么样,对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需要怎样进行改进,为什么?还要把反思记录清楚,方便对比再反思,从而提高教学能力,使课堂增效。
六、进行校本研究。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胜任一名教师的工作。听课、评课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最直接的途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主动的参加听课、评课,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改正自己的不足。要求自己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还要争取走出去,到外地去听课学习,获取更新的东西,吸取更好的营养。参加业务学习、专业研究和课题研究等校本研究也很重要。教师要认认真真学习,仔仔细细地记录,以便自己积累知识和经验。校际交流又是取长补短的好机会。还有就是自学,博览群书,上网学习,要注意做好个人笔记,把有用的东西都摘录下来,以备后用。
总之,教师练就一身本领,让朴实而又生动的课堂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发展,就是有效的课堂。
第五篇:提高课堂有效性
摘要:
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提高课堂实效性,一、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对待每一节课;
二、课前准备要做到位;
三、教师授课一定要做到精讲多练;
四、善用激励性的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实效性
实施新课标以后,对广大数学教师来说,课时紧,任务重,如何在课堂40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达成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益,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这对我们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考验。就拿我们四年级来说吧,一周就四节数学课,每天不光要对课堂上新授知识及时练习巩固,完成课堂作业,还要完成一些教学辅导资料上的习题,这些练习仅靠教师在四节课内完成是不够的,要么占用其它的时间,要么上完课后抽空辅导,再加上纠正错题,每天忙的不亦乐乎。如果是带双班的数学教师,再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向40分钟要质量。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很多,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具体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对待每一节
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我校开展的每师一课活动中,教材把得准,吃得透的教师,因为课前进行了精心设计,教学层次分明,重点内容教师巧妙点拨,易于理解的内容一带而过,时间分配合理,课堂作业当堂完成,课堂既有容量又有质量。课下我们对学生作业进行了统计,正确率达到了80%——85%,这在新授课中达到这样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纵观整个活动过程,凡是平时认真备课、踏实上课的教师,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训练有素,课堂组织活而不乱,学生精神饱满,学习热情高,教学效果好。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平时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对待每一节课。
二、课前准备要做到位。
课前准备包括:教师教的准备和学生的学的准备。教师教的准备过程,除了明确教学目的要求,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外,还要分析学情。学生掌握每节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一堂课分几个大的步骤,每个步骤又分哪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哪些环节属低效无效环节,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在哪个环节学生容易出现问题,出现什么问题也应该心中有数。只有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你才能调控有余,这样你的课堂才不会低效费时。
另外,教师的课前准备包括上课用的课件、挂图、尺子、粉笔等。学生的课前准备,如钢笔水足不足、作业本课下发了没有,上课用的相关学具等。请不要忽视这些细小的环节,时间往往就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光在课堂上发作业本就会耽误大家1—2分钟的时间,想想我们的课堂有这样的几个2分钟!
三、教师授课一定要做到精讲多练。
教师授课要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全方位放权,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做题,自己总结知识规律等,丰富教学形式,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扶一把,在学生容易出错处点一点。不要整节课絮絮叨叨,耽误了学生在课堂内完成作业的时间。俗话说的好:眼里过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讲的多不如练的多,在课堂内完成作业也便于发现共性问题,及时补救,提高课堂实效性。
有很多教师课堂上讲了很多内容,把写的时间挤没了,只好把课堂作业留到课下或回家完成,这样不光养成了一部分学生拖拉作业的习惯,作业准确率不高,还加重了学生负担,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作为教师不要怕学生听不懂,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探索的时间,教学观念要转变,不能整节课自己讲的是滔滔不绝,学生听的是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于课堂上口、手不合拍的学生,教师要留一些写的时间,让学生能说上,也能写上。学生写作业的速度和正确率要在课堂上培养,向40分钟要质量。
四、善用激励性的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上,一定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他们学会认真倾听,教师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积极回答问题。对一些缺乏口才,往往词不达意,说了许多却又不切话题和因为个性心理特点,过于腼腆、怯场而久久说不出一句话的学生,教师不仅要首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主动传递出自己的关心之情,而且要专心致志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借助微笑的表情,传递出师爱的微妙信息,打消他们的紧张情绪,使学生久旱的心田接受甘露的沐浴,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自觉打开心灵之窗,大胆表达自己的心声。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在做练习时,教师也要采用一些如抢答、限时计算、夺小旗等一些方法训练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另外,教师一定要守时,铃声响必须进课堂,保证40分钟的教学时间,这样对学生来说,也才能渐渐养成铃声响进课堂的好习惯,准备到位,进入角色快,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