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挖掘课文素材教学设计(最终5篇)

时间:2019-05-12 22:3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挖掘课文素材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挖掘课文素材教学设计》。

第一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挖掘课文素材教学设计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也”能没马蹄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挖掘课文素材教学设计

龙泉一中 季益明

一、引言

朱熹曾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就要做“源头活水”的开掘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临新课改的大潮,必须真正理解课程改革,真正了解学生,真正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做一名课程资源的发现者和开发者。具有一双慧眼,合理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需要。课程资源可分为三个层面:国家课程的教育资源,地方课程的教育资源,校本课程的教育资源。

很多教师都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会觉得素材匮乏,显得捉襟见肘。而实际上高中语文六册教材就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个个心中有”但又“人人笔下无”的写作资源,那么,我们就可能为学生提供一条开掘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是学生们最熟悉的,却又是最易遭忽视甚至是冷遇的书。

1、为了让学生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高考优秀作文的片断,让学生们知道我们手中的课文是可以用作素材写进作文的。

2、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并说说其中印象深刻的作家、作品或文学人物。

3、教学活动——学生挑战老师:学生给老师出若干话题,老师以一则选自课文的素材(如莫伯桑的《项链》)构思学生的话题。

4、教师出一个话题——“空间”,让学生选用已学的课文素材构思作文,然后说说其构思。

5、教师出15个左右的话题,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话题,运用课本素材,快速构思,写一个片断。

三、教学过程

1、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怕写作吗?”

学生有的说“怕”,有的说“不怕”,也有的不以为意。教师:怕写作文,究竟怕什么呢?(生答,教师随机总结出发言要点)

教师:构思平淡、语言贫乏、素材平凡„„如同学们所说的,确实有很多的因素,造成了我们在写作时文思枯竭,言语乏味。因此,常听到有同学感叹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问题有很多,今天我们来解决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就是“素材的挖掘、运用(板书)”。

有人说从小到大写了那么多作文,写到最后都无话可说,无材可用。可是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想想看,我们从小学开始,到现在,读了多少书,看了多少影视剧,听过多少故事,有过多少亲身经历,又滋生过多少关于人生的感慨,写作的材料会少吗?我觉得恰恰是太多了,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啊。材料太多,看得你眼花缭乱,竟不知如何取舍,如何运用了。所以我们很多同学可谓是:“捧着金碗去讨饭,躺在金山上哭穷”。

为了证明我并非言过其实,我们先来读一个高考满分作文片段(幻灯片):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毁。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风,可以穿越荆棘》(配轻音乐,请一个朗读较好的同学朗读)。

狄金森这个名字熟悉吗?高一上册课本里有她的诗《篱笆那边》。你们看,就是这么一则选自课本的不起眼的材料,也可以成为打造满分作文的零部件。古人说得好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们说,“材不在奇,切题为妙,料不在多,精当就好(此句板书,加深学生印象和理解)”。纵然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依然要相信:“浅草‘也’能没马蹄”(用幻灯打出课题)

2、素材很多,如溺水三千,我们只取一瓢饮之,取的是人人熟悉却熟视无睹的高中语文课本这一个素材库。大家一起来说说高中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作家、作品令你印象特别深刻?

„„

(生答,教师随声附和,点头表示赞许或赞同)

我听同学们说起课本内容,都是如数家珍啊。原来课文素材,就是我们唾手可得的一瓢清泉。为了让大家对材料有一个直观而系统的印象,我归纳了一些典型材料,现在发放给大家,作个参考。

(发放材料之后,进行解说)

我把课文素材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学形象、名人名家、经典作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同学们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提供一个范例。如果平时同学们能有意识地把材料分门别类,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开发和思考,写作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

3、挑战擂主 课本,就是被我们踩在脚下的一座金矿。那么它的含金量究竟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挑战擂主”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我是“擂主”,你们是挑战者。怎么挑战呢?很简单,我选用一则材料(如:莫伯桑的《项链》),大家给我出作文题目,看看我能否最大限度地将材料运用到话题中去。

生a: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教师:我常在幻想,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那么,世间的误会、悲剧便会是幸福的乐章。玛蒂尔德,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却一直被人们所讥讽。我希望移植她的所有记忆,包括那些少女美好的梦想,包括那场衣香鬓影风光独占的舞会,包括失落了项链之后那种惊惶无助不知所措,包括那十年含辛茹苦的岁月,包括青春逝去无力挽回的徒然。我愿意把自己化作她,感受着她的感受,快乐着她的快乐,悲伤着她的悲伤,这样我才能对这么一个女人,作出正确的评价。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那么世界上会少了多少由于偏见而产生的偏颇的认识,人与人之间,又会少了多少由误会而产生的悲剧?记忆移植,毕竟渺茫,而以宽容之心待人处事,却是一个真切的命题。无论是对文学形象还是身边的人,如果可以推己及人,设身处地,那么你清澈的双眼,就不会被偏见的阴云所遮蔽。

生b: 忘与不忘

教师: 有些事,刻意去记住,却是云淡风轻;有些事,刻意去忘记,却是刻骨铭心。在忘与不忘之间,如何寻得一个平衡点,是一种智慧。当平庸的生活,毁了美丽动人的玛蒂尔德对人生美好的想象的时候,她本该选择忘记少女时期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她固执地抱住海市蜃楼不放,为此,付出了十年宝贵的代价。当她得知为之牺牲了十年青春的项链竟是假货的时候,故事戛然而止,留给我们广泛的思考空间:玛蒂尔德是选择对过往的一切一笑而过,忘怀得失,以从容的心态享受之后的生命,还是为了自己的青春痛哭,为十年的辛苦而怨恨命运的无情捉弄,以至于接连错过自己幸福的班车呢?假如换作你,你会作出何种选择?!

生c:一枝一叶一世界

教师:英国诗人布莱克在《天真的预示》里这样写到: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一串项链,融入了玛蒂尔德十年的悲欢。或许,她愿意把黯淡的青春化作瞬间的灿烂,将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好,挑战暂告一个段落,因为课堂的主角永远是在座的同学。我并不是一个出色的采矿者,我相信你们思维都远远比我活跃。我也希望,这次挑战,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来而不往非礼也”,接下来,换我来挑战你们,让你们来小试牛刀。

4、牛刀小试

(幻灯片:空间)

这是话题作文“空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适用范围很广。有相对形象的空间,如宇宙空间、生存空间、自然空间、地域空间、住房空间等;也有相对抽象的空间,如发展空间、学习空间、自由空间、思考空间、想象空间、心灵空间、感情空间等。

面对这个话题,你能联想到哪些课文材料?接下来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思考一下(可以相互讨论)。两分钟之后我请同学们发言,请积极开动脑筋,这是你表现智慧的最佳时机。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根据学生选材情况,归结出几种运用材料方式,板书:一材深挖,多材一用,演绎新编。适时举例说明,配乐朗读片断,加深学生对这几种方法的理解。例子①“一材深挖”示例: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空间里,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空间。陶渊明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终于明了“少无适俗韵”,弃绝尘世,躬耕自省,“守拙归园田”,在那里,他悠然自得。谁说他的世界狭窄?在南山下,菊丛边,他为自己建立了一个自由畅驰的天地。心灵,如明月清泉,澄澈明净,天地则无限宽广。②“多材一用”示例:在实用主义盛行,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生而为人,守护自己心灵的空间尤显重要。伯夷守节,隐身采薇,饿死首阳山;屈原怀沙,行吟泽畔,投身汨罗江,是为节操;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便暂听吴侬软语,戏作“晓风残月”,自是“白衣卿相”,是为真我;苏轼因才高名盛而招致祸端,历经狂风暴雨,仍从容吟唱“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为豁达;李白高超出世,却仕途艰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仍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是为坚守。世界喧嚣嘈杂,心灵更要虚空。把最后一点空间,留给真善美。③“演绎新编”示例:坐在轮椅上,我失去了自由,每天都徘徊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望着家中的一切,觉得自己是如此的寂寞。我想出去走走,去寻找自己的快乐与自由。我很少与人交流,可我的内心却有着千言万语想倾诉,而内心的封闭使我和母亲之间产生了一堵厚厚的墙。我走出了自家的院子,来到了地坛。草丛凄迷,一簇簇的花朵,三三两两自由飞翔的蝴蝶,他们都是我的朋友。从此,我似乎觉得自己找到了真心的朋友,虽然这里很凄凉,很安静,可我找到了我的“自由”。――《寻找》(演绎史铁生《我与地坛》)

5、大显身手

看来,我们的课本,确实是一座宝藏,是一座含金量很高的金矿。而话题则如满天的繁星,仅同学们平时写过的作文话题,就相当多。还记得你们写过哪些话题吗?(生答,教师注意挑选幻灯片上没有的话题板书。)我也替大家挑选了一些话题(打出幻灯片,念作文题目)。话题可谓琳琅满目,变幻无穷,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课文素材,以不变应万变,将有限化无限。

幻灯片(阳光 远方 阅读

人文素养与发展(浙)方向

岸边

一枝,一叶,一世界(浙05)网

细节之美

短暂与永恒

成功与诱惑)和黑板上(色彩 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

山的沉稳

水的灵动

寻找)话题众多,请同学们任选一个话题,运用课文素材,写一个片段。时间为十五分钟。

(作品投影展示。师评、生评结合,一材多用方法举隅。)

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由此看来,我们的课本,不仅是一瓢清泉,一座金山,更是一把利刃,是倚天剑屠龙刀,握着它,就增添了无穷威力。在武艺高强的人手里,更是可以冲开话题作文的团团迷雾,种种束缚,游刃有余。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写作高手。我们的口号是——大家一起来——“把有限的素材运用到无限的话题中去!”

四、教后反思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学生又感觉到写作文的困难比较多。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材可用,这是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的一个显著问题。教师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呢?学生们需要一眼“清泉”,那么,教师就必须带领学生去挖掘“源头活水”,教学生最大限度的去开发和利用已学的知识。作文的素材是无比丰富的,也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大到地球、宇宙的运动变化,小到一花一木,甚至一只虫子、一粒尘土,都可以写入作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我们的学生不是缺少作文素材,而是缺少发现作文素材的眼睛。实际上,除了课本的素材之外,还有影视、文学作品,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历史名人等,教师可以有系统的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写作文时不再陷入“巧妇难于无米之炊”的困境。

附录:

课本素材举例

一、文学形象:

项 羽 林 冲 诸葛亮 邹 忌 窦 娥 林黛玉 祥林嫂 翠 翠 陈奂生 葛朗台 别里科夫 玛蒂尔德 罗密欧与朱丽叶(联系人物的性格特点、所处环境、人生遭遇„„)

二、名人名家:

屈 原 陶渊明 曹 操 李 白 杜甫 王 维 李商隐 陆游 苏 轼 秦 观 李 煜 李清照 辛弃疾 柳永

徐志摩 史铁生 曹雪芹 普希金 罗曼·罗兰(联系作家的生活经历、精神世界、相关作品„„)

三、作品:

《边城》(湘西风情与人情,真爱诠释,性格、环境与命运)《祝福》(鲁镇的风土人情)《荷花淀》(女性的成长、觉醒)

《诗经》(诗句的引用、化用、演绎)《我与地坛》(儿子与母亲,困境之中人的自我塑造,我寂寞我美丽,精神家园„„)《装在套子里的人》(规则、真我,孰轻孰重?„„)

《雷雨》(人性的冲突,畸恋的悲剧„„)

《孔雀东南飞》(凄美的爱情会给你什么启示?„„)

第二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挖掘课文素材的方法

从课文中多角度挖掘议论文写作素材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鞠圣岳

目前高中生写的议论文中最大问题就是材料缺乏,积淀少,不够典型,不够新颖,使得作文缺乏论证力量。学生该怎样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有感而发。“多方面地积累素材”提醒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不必舍近求远,高中语文教材就是一座蕴藏着丰富的议论文写作素材的宝库。那么,我们该从哪些角度深挖课文素材,写出“高考作文评卷细则”里要求的“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意境深远”的优秀的议论文来呢?

一、从课文作者生平的角度挖掘素材。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数是古今中外著名的文学家的经典之作,我们学习一篇课文,不能只学习文字、词句和写作技巧,还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人生故事、人生信念,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要知道陶渊明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学习《赤壁赋》要知道苏轼经历“乌台诗案”的磨难,造就了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独。纵观这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不难发现,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文章,其素材有很多就源自我们的课本。

如2012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让未来记住今天》就用陶渊明为写作素材:

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在“复得返自然”后,陶渊明走出了他自己时代的足迹,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无拘无束超逸的时风,也许是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

又如2013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使用苏轼为写作素材: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子心中自有虎啸龙吟,如那追逐巅峰的苍鹰,手持刀剑,锋芒逼视,然尽管无畏如他,也依然不忘在征服的途中追忆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也依然拥有享受生活宁静安详的勇气,长叹一声“此心安处是故乡”!

上面两则高考满分作文片段就是运用课文作者生平事迹为写作素材,合理阐发观点的成功典范。由此看来,成功的作文只会偏爱有准备头脑的人,这要求高中生在学习课文时,要博闻强识,善于积累挖掘文章作者的相关素材,并积极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才会突破“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藩篱,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来。

二、从课文名言警句角度挖掘素材。

课文中的名言警句都言简意赅,优美流畅,意味隽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些语言可以直接引用在作文中,成为写作的原始素材。在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对课文名言警句精心品味,这种品味就是要让学生从蕴含哲理和修辞表达角度来鉴赏,确定写作应用的角度,进而灵活地运用到不同话题作文中。引用名言警句作为素材,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如2013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闻吾过,心窃喜》一文开头:

三闾大夫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天地万物皆有其不足,人生在世,也难免有过失。就算是圣贤,也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那么,圣贤和庸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其关键就在于对待过失的态度上:闻过则怒,是为庸人;闻过则喜,是为圣贤。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一句出自鲁人版必修教材自读文本《楚辞·卜居》。考生以三闾大夫的名言做开门之句,引人入胜,名言警句的引用彰显了文章的厚度,大大增强了论证的效果。

三、从课文文学形象的角度挖掘素材。

高中语文课文不仅涉及的内容丰富而广泛,而且人物众多而鲜活,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并巧妙利用这些文学形象素材,便能很好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作文“材料丰富”。并且使用课文文学形象作为议论文的论据既能显示出作者对文本钻研得深刻,也让评阅者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而更容易赢得“印象分”。像高中课文中项羽、刘邦、邹忌、窦娥、林黛玉、祥林嫂、别里科夫、玛蒂尔德等在文学长廊中熠熠生辉的文学形象,无不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如果能够充分挖掘这些文学形象的思想内涵、性 1

格特征,恰当地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必然显示出作者游刃有余的写作能力和对材料信手拈来的深厚功底。

如2005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我心飞翔》便使用了项羽和刘邦这一文学形象作为素材:

纵观历史长河,又有多少的出人意料发生在情理之中呢?项羽、刘邦可谓一代枭雄,项羽正直守己、刘邦狡猾机智。鸿门宴上,项庄为项羽舞剑刺沛公,本可助项王成就一代伟业,然而,项王却因固守正直的洁名纵虎归山,以致日后项王兵败乌江。鸿门宴上刺沛公已在情理之中,岂料项王却甘愿保护自己日后的死对头,这倒是出人意料的。然而情理毕竟是人的主观理念,出人意料的事在历史上也非罕见。

这个作文片段就是以《鸿门宴》中的项羽和刘邦作为素材,充分论证了“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这一论点。文中的文学形象对每位学生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但作者得心应手地将它们准确运用到文中,使文章论点更加突出,论据更加充足,论述更加生动。

四、从课文思想观点的角度挖掘素材。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佳作,文质兼美,情文并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名家经典高屋建瓴,见解新颖,蕴含了作家许多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他们的思想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道理论据。在写作中灵活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想,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能使自己的作文立意更加深刻。

如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便采用了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与地坛》中作者的思想观点作为素材:

拒绝平庸,即使是在被黑暗笼罩之下,他们也选择了前进,选择了轰轰烈烈的生命抗争。纵使上天无情地夺走了她的光明,海伦也不甘于平庸,她选择了与黑暗抗争,用顽强的毅力,造就了她,20世纪一个胜利的奇葩;纵使失聪的打击折断了他的琴弦,贝多芬也不甘于就此平庸,而是用坚守弹奏出生命的绝响,于是那个光焰的舞台,仍旧是属于他的音乐殿堂;纵使痛苦一次次的折磨着他的身体,史铁生也不甘于平庸,他与地坛为伴,以笔为友,用微笑向世人展现生命的希望,微笑是他坚强的象征,即使一生只能在轮椅上,他也不再平凡,世界到处都有他,史铁生,一个响彻云霄的名字。

这段文字论点鲜明,段首即亮出“拒绝平庸”,作者挖掘了海伦、史铁生身上充满哲理的人生价值,来说明“拒绝平庸,与生命抗争”的意义,而且二人的思想观点给后人的激励和启发意义深远,阅读本文自然很容易被打动心弦。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其实教材就是学生精神营养的来源,是语言学习的范本,因此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好文本多角度挖掘写作素材。只有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挖掘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读写结合,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写作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鞠圣岳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271200邮箱:jushengyue@163.com手机:***)2

第三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挖掘课文素材的方法

从课文中多角度挖掘议论文写作素材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鞠圣岳

目前高中生写的议论文中最大问题就是材料缺乏,积淀少,不够典型,不够新颖,使得作文缺乏论证力量。学生该怎样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有感而发。“多方面地积累素材”提醒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不必舍近求远,高中语文教材就是一座蕴藏着丰富的议论文写作素材的宝库。那么,我们该从哪些角度深挖课文素材,写出“高考作文评卷细则”里要求的“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意境深远”的优秀的议论文来呢?

一、从课文作者生平的角度挖掘素材。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数是古今中外著名的文学家的经典之作,我们学习一篇课文,不能只学习文字、词句和写作技巧,还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人生故事、人生信念,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要知道陶渊明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学习《赤壁赋》要知道苏轼经历“乌台诗案”的磨难,造就了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独。纵观这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不难发现,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文章,其素材有很多就源自我们的课本。

如2012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让未来记住今天》就用陶渊明为写作素材:

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在“复得返自然”后,陶渊明走出了他自己时代的足迹,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无拘无束超逸的时风,也许是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

又如2013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使用苏轼为写作素材: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子心中自有虎啸龙吟,如那追逐巅峰的苍鹰,手持刀剑,锋芒逼视,然尽管无畏如他,也依然不忘在征服的途中追忆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也依然拥有享受生活宁静安详的勇气,长叹一声“此心安处是故乡”!上面两则高考满分作文片段就是运用课文作者生平事迹为写作素材,合理阐发观点的成功典范。由此看来,成功的作文只会偏爱有准备头脑的人,这要求高中生在学习课文时,要博闻强识,善于积累挖掘文章作者的相关素材,并积极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才会突破“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藩篱,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来。

二、从课文名言警句角度挖掘素材。

课文中的名言警句都言简意赅,优美流畅,意味隽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些语言可以直接引用在作文中,成为写作的原始素材。在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对课文名言警句精心品味,这种品味就是要让学生从蕴含哲理和修辞表达角度来鉴赏,确定写作应用的角度,进而灵活地运用到不同话题作文中。引用名言警句作为素材,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如2013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闻吾过,心窃喜》一文开头:

三闾大夫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天地万物皆有其不足,人生在世,也难免有过失。就算是圣贤,也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那么,圣贤和庸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其关键就在于对待过失的态度上:闻过则怒,是为庸人;闻过则喜,是为圣贤。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一句出自鲁人版必修教材自读文本《楚辞·卜居》。考生以三闾大夫的名言做开门之句,引人入胜,名言警句的引用彰显了文章的厚度,大大增强了论证的效果。

三、从课文文学形象的角度挖掘素材。高中语文课文不仅涉及的内容丰富而广泛,而且人物众多而鲜活,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并巧妙利用这些文学形象素材,便能很好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作文“材料丰富”。并且使用课文文学形象作为议论文的论据既能显示出作者对文本钻研得深刻,也让评阅者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而更容易赢得“印象分”。像高中课文中项羽、刘邦、邹忌、窦娥、林黛玉、祥林嫂、别里科夫、玛蒂尔德等在文学长廊中熠熠生辉的文学形象,无不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如果能够充分挖掘这些文学形象的思想内涵、性 格特征,恰当地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必然显示出作者游刃有余的写作能力和对材料信手拈来的深厚功底。

如2005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我心飞翔》便使用了项羽和刘邦这一文学形象作为素材: 纵观历史长河,又有多少的出人意料发生在情理之中呢?项羽、刘邦可谓一代枭雄,项羽正直守己、刘邦狡猾机智。鸿门宴上,项庄为项羽舞剑刺沛公,本可助项王成就一代伟业,然而,项王却因固守正直的洁名纵虎归山,以致日后项王兵败乌江。鸿门宴上刺沛公已在情理之中,岂料项王却甘愿保护自己日后的死对头,这倒是出人意料的。然而情理毕竟是人的主观理念,出人意料的事在历史上也非罕见。

这个作文片段就是以《鸿门宴》中的项羽和刘邦作为素材,充分论证了“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这一论点。文中的文学形象对每位学生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但作者得心应手地将它们准确运用到文中,使文章论点更加突出,论据更加充足,论述更加生动。

四、从课文思想观点的角度挖掘素材。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佳作,文质兼美,情文并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名家经典高屋建瓴,见解新颖,蕴含了作家许多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他们的思想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道理论据。在写作中灵活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想,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能使自己的作文立意更加深刻。

如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便采用了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与地坛》中作者的思想观点作为素材:

拒绝平庸,即使是在被黑暗笼罩之下,他们也选择了前进,选择了轰轰烈烈的生命抗争。纵使上天无情地夺走了她的光明,海伦也不甘于平庸,她选择了与黑暗抗争,用顽强的毅力,造就了她,20世纪一个胜利的奇葩;纵使失聪的打击折断了他的琴弦,贝多芬也不甘于就此平庸,而是用坚守弹奏出生命的绝响,于是那个光焰的舞台,仍旧是属于他的音乐殿堂;纵使痛苦一次次的折磨着他的身体,史铁生也不甘于平庸,他与地坛为伴,以笔为友,用微笑向世人展现生命的希望,微笑是他坚强的象征,即使一生只能在轮椅上,他也不再平凡,世界到处都有他,史铁生,一个响彻云霄的名字。

这段文字论点鲜明,段首即亮出“拒绝平庸”,作者挖掘了海伦、史铁生身上充满哲理的人生价值,来说明“拒绝平庸,与生命抗争”的意义,而且二人的思想观点给后人的激励和启发意义深远,阅读本文自然很容易被打动心弦。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其实教材就是学生精神营养的来源,是语言学习的范本,因此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好文本多角度挖掘写作素材。只有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挖掘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读写结合,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写作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鞠圣岳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271200 邮箱:jushengyue@163.com 手机:***)

第四篇:《苏武传》素材挖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指导学生阅读文《苏武传》,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内部语言机制,转化为动态的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挖掘人物传记的人物传记的文学内涵,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发散性思维,建设思维模型。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学生和文本建立联系,突出弘扬爱国主题,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历史人物身上的品性,初步形成个人与国家的正确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了解苏武身上的品德,联系实际找出相关的作文话题。赏析并能摹写相关片段。

教学难点:

发散思维,挖掘作文话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了,自己体会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这十七八年我们有多少的幸福时光,有多少成长与收获。这十七八年太珍贵了。而有一个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时间,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与压迫,也不愿意投降,于是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苏武,今天我们就一起翻开历史的卷轴,来品阅一下苏武的传奇故事。

二、文本回顾

请同学复述文章内容,每个自然段都叙述了些什么内容。(学生小组讨论,由一组回答,ppt逐个展示情节过程的小标题)出使匈奴,单于受礼——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卫律劝降,威武不屈——饮雪吞毡,此志不渝——李陵劝降,忠贞不二—— 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三、素材激活与联想

1、从名言中积累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3)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

——房玄龄

——苏轼(4)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

(5)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6)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

——罗贯中

(7)两腿直立的普通人,比屈膝下跪的名人高大。——古希腊谚语

2、话题解读及应用 民族气节:

地窖的阴暗潮湿不仅没有让他的心灵黯淡,反而让他的心更加明亮;塞外朔风大雪虽然让汉节旄毛尽脱,但苏武心中的那杆赤诚大旗却猎猎飘扬;19年的饥寒苍老了他的容貌,但千古的气节却让苏武的青春永驻!

相关话题激活:小巨蛋谢绝收购

面对我国国人牙齿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小巨蛋牙膏倡导简易生活哲学,提高高压力人群清晨洗漱愉悦率,延缓国人牙齿衰老。小巨蛋牙膏的品质备受瞩目,3月面世便签订金鸡百花成为该电影节唯一官方指定牙膏品牌,5月其创始人90后企业家杨磊被美国华人频道采访,7月登陆美国时代广场大屏,8月被世界7国二百多家媒体争相报道,9月小巨蛋牙膏销量突破了五千万大关。小巨蛋牙膏成功吸引国际巨头的关注,海外日化巨头以五亿巨资收购国民品牌小巨蛋牙膏,小巨蛋公司明确表示:诚挚感谢国际巨头的好意合作,小巨蛋品牌谢绝收购。这种表态彰显了作为民族日化品牌标杆的高尚道德情操,体现了中国本土品牌的民族气节。

四、片段赏析

(一)人生因气节而可贵。风雨中僵卧孤村的陆游,心中仍想着报国,直至临死还不忘嘱托儿女“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样的气节,难道不是一个国家最需要的支撑吗?那渴饮雪,饥吞毡的苏武,不畏匈奴贵族的压迫,心如铁石坚,这样的气节,难道不是每一个在逆境中迷茫的人所要学习的吗?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他仰天长啸着“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气节难道不是中华民族最璀璨的明珠吗?翻开书页,抚摸那些历史的印记,是否觉得肺腑间充满了豪情?然而历史不仅仅停留在过去,历史会走过我们,踏向未来,就让人生的气节走近我们,也以同样豪迈的脚步跨向未来!

(二)他本来是可以逃走的,因为那起**的参与者是副使张胜,同他没有任何关系。可他没有逃跑,他是大汉的使节,手中的旌节是万千子民的重托,是大汉民族的“气节”。单于也许永远不会明白什么叫做“气节”,也永远无法读懂“气节”在苏武心中的分量,所以他才会不厌其烦的劝降与威逼苏武,直至咆哮出那句:“放逐北海,直至公羊生出小羊,我才会放你回长安!”单于可能怎么也没有料到这个文弱的书生竟抱紧了那根旌节,头也不回地去了北海。或许,当他听到单于的那声咆哮时,他就已经为自己的一生设定了结局:怀忠握义,待得冰融雪化时;即使终老于此,也要在这里为大汉树起一座丰碑。苏武本以为自己走向了生命的终点,殊不知,他却从此走向了人生的巅峰。

(三)北海是什么地方?

那里,大漠孤烟,浩瀚无边;那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没有人烟,没有音讯,每日作伴的只有落日的余辉与不解人意的羊群。可就在这样的绝境中,朝廷给他的那根旌节,他却从不离身。当他的气节之花盛开于苍凉的北海时,那里,不是春天。是啊,那里从来就没有春天;有的只是饥寒,只是凄凉,只是归国无期的怅惘。就这样,他在那里耗费了十九年。十九年,风华早逝,英雄垂暮。

五、课堂练笔

以“信念与意志”为话题进行课堂摹写,评赏学生作品。

六、课下作业

下课后挖掘《张衡传》的素材,并进行摹写。

板书设计:

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民族气节 饮雪吞毡,矢志不渝 信念与毅力 李陵劝降,忠贞不二 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教学反思: 话题挖掘环节让学生评价苏武,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在讨论中,学生对“名族气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觉得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也是我们民族不断前进的内驱力。在物欲横流的今日,更有其现实意义。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环节,学生开始时争论激烈,后来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人物对比是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先朗读描写李陵、卫律和苏武的语段,卫律的傲慢自大、阴险狡诈,的小人嘴脸、李陵的愧疚和苏武的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通过朗读展示了出来。学生对此环节很感兴趣。

但我觉得再让学生预习时应在加强时代背景的补充,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了解士大夫的追求,他们在理解苏武思想时就会更顺畅更深入。

第五篇:《赤壁赋》素材挖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回味再现《赤壁赋》的内容,调动学生内部语言机制,转化为动态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研读苏轼及本文所表达的人生哲思,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解读苏轼情感变化的真实缘由。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引导学生鉴赏苏轼的品行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谈自己的想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苏轼看待事物的角度,以及所体现的乐观、旷达的心态;

教学难点:

由作者的人生哲思扩展为写作素材,并做创造性的思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

二、文本回顾:

《赤壁赋》记叙了作者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三、素材激活 《兰亭集序》

(一)人生要坦荡、达观,要有乐观的胸怀

苏轼不同意“客”的“人生短促无常”的的悲观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得喜悦。他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挂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生命的真谛,人生的取向

凡夫俗子对待得失,无一时不患,无一地不患,而苏轼却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无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也不遗憾,“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就是大自然赐给我的无穷宝藏,这就是对生命真谛的诠释。

(三)面对逆境,人生需要转向思考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苦闷孤独。但生性旷达的他改变了人生的方向,开始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从文学上完成人生的追求。

四、课堂小练与评赏

根据这三篇游记散文所挖掘出来的材料,写一段100字的体悟。(师生共同评赏)

五、课下作业

利用周末的时间写一篇作文,要求用上这三篇散文中任意一篇的观点,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教学反思:

对课堂节奏的把控;作为教师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这样才有足够的自信来接学生各式各样的回答。留下去的预习作业要有针对性,而不是流于形式。高效的预习作业会大大节省课堂的时间,也是了解学生知情结构的最好途径。个人觉得,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何设定,要看学生预习作业的境况而定。

下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挖掘课文素材教学设计(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挖掘课文素材教学设计(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入挖掘文本,优化教学设计

    深入挖掘文本,优化教学设计 ------以《伯牙绝弦》为例 嘉峪关市明珠学校周军军*** 摘要: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一课讲述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二人因琴......

    紧扣高中语文课本挖掘议论文写作素材

    紧扣高中语文课本挖掘议论文写作素材 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广大中学生的一个难题,对高三学生来说,广泛搜集课外写作素材已成为“天方夜谭”。我们可以从自己熟悉的......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豪放派词的兴起发展,以及代表词人和作品 一:课程说明 (1):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对豪放派词产生兴趣;了解豪放派词产生的背景与形成过程; 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教学设计:高中语文

    教学设计:高中语文 拿来主义(汤成慧) 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实现学以致用......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巧设凤头展才情——议论文开篇三法”教学设计 信宜市第三中学 杨日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照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议论文开篇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明确议论文开篇的要求以......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及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课题简案》编写及排版要求 高中语文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 现将《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及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在历年教师考试里经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学员经常不知道在深入研读环节如何进行提问,对于某些现代诗歌的知识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讲解,所以中公......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2、明确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3、体会鲁迅先生思想脉络中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