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乙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乙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时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基于建构注意理论的指导,本设计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式教学为主,辅助以实验、幻灯片、讨论、归纳等手段,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深化,将所得知识进行应用,学生在体验到不断解决问题的成功感的同时,逐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知识和结构
本节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乙醇和乙酸,可以分为两课时完成。其中 第一课时为乙醇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官能团概念的教学;第二课时为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的教学。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和乙酸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通过本节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学习有机物的体系,为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已经学完烃的基本知识,对有机物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掌握了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对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乙醇和乙酸的一些性质和用途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有所了解。所以对于进一步学习它们的组成和性质,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另外学生也已经具备了一定是实验设计能力,它们渴望独立的去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初中化学只介绍了乙醇和乙酸的用途,没有从组成、结构的角度让学生系统的认识到它们的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教学对策:教师通过本节的教学,指导同学们建立起结构影响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这样一个有机物学习模式,特别要让学生体会到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这样将有利于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烃的衍生物打下方法论基础。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官能团的概念、乙醇、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特点、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用途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使学生掌握研究有机物分子结构和性质的重要方法,并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从实践到理论的这样一种自然科学思维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设计、动手实验以及对实验的分析、推理和研究,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和合作的优良品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官能团的概念;乙醇和乙酸的组成;乙醇的取代和氧化反应;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难点:主要是使学生建立乙醇和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和乙酸的酯化这两个反应。
六、教学设计
(一)、物理性质教学设计
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对乙醇的知识,并且结合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再加上给学生演示的酒精的样品,进行观察,请学生说一说对酒精的了解。可能估计学生能说到酒精的化学名称、分子式、某些物理性质,还有可燃性这样一个化学性质,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和乙醇样品的展示进一步完善对乙醇物理性质的教学。
(二)、乙醇分子结构探究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乙醇分子可能有那些结构?
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如果没有氧原子的话就是乙烷,现在乙烷分子中再添加一个氧原子,可以形成哪些结构呢?请同学们动手将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组合成分子模型。
教师评价:从价键理论分析学生搭建分子模型的合理性。教师出示乙烷结构,分析键的类型,寻找氧原子插入方式。得出C2H6O只有两种同分异构体CH3CH2OH结构,或者CH3OCH3结构)试验探究: 引导学生观察各个原子的连接方式,分析比较两种结构的不同点。选用钠与乙醇的反应来探究乙醇的结构。在放入乙醇之前,设置问题。
问题(1)、乙醇能不能有水?
学生:回忆钠与水的反应现象;一学生描述反应现象;学生补充完善。
问题(2)、如何证明乙醇无水? 学生:用无水硫酸铜
教师:演示钠与无水乙醇的反应,提出观察要求。
学生:观察;描述。填表
教师:引导学生猜测并探究气体成分。
师生互动:一起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实验验证;得出“钠与无水乙醇缓慢反应生成氢气”的结论。
问题(3)、钠与无水乙醇反应生成氢气的结论能否推导出乙醇分子的结构? 学生:讨论并说明理由。
问题(4)、要推导出乙醇分子的结构还需哪些必要条件?
教师:(科学方法引导)由于乙醇分子的可能结构只有两个。要证明乙醇属于何种结
构,科学上通常有两种思想,即想办法证明是某个结构或排除某个结构。学生讨论;假设是CH3OCH3推导出乙醇分子的结构,则氢原子全以碳氢键的形式存在,而金属钠又保存在煤油中,可见钠并不能破坏碳氢键,因此它不可能是CH3OCH3结构,那么就一定是CH3CH2OH结构。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科学推断。同时提出疑问:万一CH3OCH3,中O原子对碳氢键产生影响,使碳氢强键能被钠破坏呢?
学生:继续讨论,但找不到解决办法。
教师:(引导)想办法寻找更可靠的实验依据,证明氢气中的氢原子到底源自何处?
学生:测量氢气体积。教师:通过定量实验测定。
师生互动:讨论测定原理——利用钠与乙醇反应。讨论预期结果——乙醇与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讨论实验关键——①钠过量 ②一定量乙醇无水(称量)③气体体积测定要准确
设计测定装置——钠与乙醇反应装置
+ 气体体积测定装置
教师:引导学生选出合适仪器组成测定装置,进行动画演示气体体积测定过程。教师:出示实验记录
学生:计算,得出“乙醇与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由此推出结论:(1)乙醇分子结构为CH3CH2OH。
(2)钠只能取代羟基上的氢原子。
(三)、氧化性探究教学设计
生活中酒精的燃烧的现象得出乙醇第一种氧化方式,让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特殊的实验现象引起的思考:铜丝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灼烧,慢慢的移向内焰,上下做几次,同学们可以直接观察铜丝变化的现象,由铜丝在外焰上灼烧变黑到内焰又变红这样一个特殊的变化现象,为什么? 分析:、底内焰和外焰的区别在哪里?
学生可能会想到,可能内焰和外焰可能酒精蒸汽的浓度不一样,这就意味着酒精蒸汽可能和铜直接有一些必然的联系或着说有一些反应。也可能想到内外焰温度不同产生现象不同
探究:进一步探究实验:在试管中加入3到5ml的无水乙醇,将铜丝烧热至红热状态,迅速插入乙醇中,反复多次,观察铜丝的颜色、闻乙醇气味的变化。同学们可以把实验的现象记录下来。
讨论:
1、为什么从红变黑了,同学们会推出来铜可以氧化为氧化铜,2、为什么又由红变黑呢,这说明氧化铜和乙醇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铜,那么氧化铜变成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被还原的过程,那有被还原的物质必然就有被氧化的物质
3、什么被氧化了?氧化生成什么了?
有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那就是乙醛。在这可以先出现乙醛的分子式。因此这两步反应是前后连锁的两步反应,那么我们可以请同学把它叠加成为一个总反应。这说明:乙醇是可以被氧化生成新物质——乙醛和水的,而在这个过程当中,铜所起的真正作用是催化剂的作用,这也就是乙醇催化氧化——第二种氧化方式。
注意:为了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乙醇的催化氧化,有必要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进一步加强: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反应原理。乙醇为什么会变成乙醛,它是乙醇分子中氢氧键的断裂,同时这个氢氧键影响了它邻位的C-H键,使这个C-H键也活泼了,也断裂了,那么断下来的两个氢与氧结合生成水,乙醇的C-O单键就变成了C=O双键,这样生成了新物质——乙醛。为进一步强化这个反应原理的学习,可以通过一些相应的方程式的迁移练习,譬如让学生写出丙醇催化氧化的反应方程式。
(四)、概念教学
通过乙醇结构的研究、与钠的反应以及氧化反应机理的研究,学生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乙醇分子中氢氧键存在的中重要性,也就是羟基存在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可以自然进行构建导学,完善我们本节课内容的一个概念体系。羟基到官能团,官能团到烃的衍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强调醇分子结构特点:R—OH,指出其中碳氧键、氢氧键比较容易断裂。
于本节我们还学习了有机物的氧化反应,所以在这儿还要着重强调有机氧化反应是怎么一回事,顺代也提出有机的还原反应又是怎样一回事,进行概念体系的完善
七、板书设计:
一、乙醇
1.物理性质: 2.乙醇的分子结构
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3.化学性质:(1)与Na反应
2CH3CH2OH+2Na 2CH3CH2ONa+H2↑(2)氧化反应
①燃烧:C2H5OH+3O2 2CO2+3H2O ②催化氧化
4.几个重要概念:官能团 烃的衍生物
第二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为什么要开这两门课?
所谓教材,是指教学的材料。而教科书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材,但不是唯一的教材。历史教材还有许多种类,如原始资料、历史地图、历史图画、历史照片、文物及模型、历史地图册、历史填图册、历史练习册、声像资料等。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用教材”的起点是教材分析,终点是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材分析的意义
1、清理知识障碍
2、制定教学目标
3、确定重点和难点
4、拓展教学内容
5、选择教学方法 讲课的关键是组织好教学内容,体现在文字上就是写出教案或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内容的第一步就是做历史教材分析,它是备课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设计,写好教案的前提。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二、历史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我们不能把历史等同于历史教材,不能把历史教学等同于教历史教材。历史教学要以历史教科书为依据,但又不能局限于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应该向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历史。而不是简单复述历史教材中的文字。
三、分析历史教材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一)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
(二)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
历史教材分析的重点是梳理知识结构。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代典章制度、历史发展线索等历史概念组成的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
只有清楚地认识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各部分知识的逻辑关系,才有可能根据教学实际和自己的经验,重新组织教材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在分析教材时,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入手,先掌握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再深入钻研每部分教材。也可以先分析每一节课的结构,再分析单元结构和整本书的结构。
1、分析、梳理一节课的知识结构
两步:第一步是阅读课文,搞清楚这节课讲了那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二步就是要具体分析这几个问题,分析每个“目”内部的关系及“目”之间的关系。
一课书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并列关系的结构;因果关系的结构;专题类型的结构。
2、分析、梳理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一个单元一般讲的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单元的知识结构取决于整本书的编写体裁。历史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通史或专题史形式。也有通史与专题史并用的。分析单元结构的方式和前面讲过的课的分析相似。
3、分析、梳理一本书的知识结构
一本书的知识结构就是由几个单元构成的历史纵向发展线索。目录呈现了全书的知识结构。只要了解每一课在纵向线索中的位置,教材的分析就能够到位。教材分析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知识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一课书的内容可以称之为“点”;一个单元的内容是一个历史阶段,就是“面”;贯通单元的纵向发展线索是“线”。点、线、面构成的就是网络的结构体系。
(三)分析历史知识的教育价值
不同类型的历史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同,具有各自的教育价值。历史知识通常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告诉我们过去发生了什么,是对以往事情的客观描述。事实性知识是历史教学的基础。概念性知识的基础是历史概念,是从具体史实中抽象出来的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是对历史事实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方法性知识告诉我们怎样探究历史。这类知识有助于学生记忆事实性知识,有助于理解历史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学会历史思维方法,形成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观点。
(四)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不能是宽泛的、概括的甚至是模糊的,而应该是具体的,只有详细、具体的目标才可以对实际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引作用。
一般来说,每节课的教学都应该使学生在这样几个方面有所收益:(1)知识,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了哪些具体的历史知识;(2)技能、方法,即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会运用什么样的技能和方法来学习和探究历史;(3)能力,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能力的发展方面有哪些进步;(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学生在思想、观念、认识等方面上有哪些提升。
课时教学目标应该怎样来表述呢?按照教学理论的说法,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可操作、可检测的行为目标,应包含ABCD四个要素,A是Audience,即学习的主体,在目标表述的语句中学生应是主语;B是Behavior,即行为,说明学生应能做什么;C是Conditions,即条件,说明B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D是Degree,即程度,表明B的标准。这四个要素,构成了教学目标表述中的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以体现学习者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行为上的变化。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设计时,要完全按照这四个方面来表述教学目标是较为困难的。但一般地讲,目标的表述中主体必须明确,在一定条件下的行为及内容是要具体表示出来的。
对教学目标的制订和表述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搞出来的,这需要我们的教师进行认真的学习和思考。教师编写出适用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处理、整合教材,选择、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安排教学活动,进而形成详细的教案,并在课堂教学的实际中与学生一起完成教学的任务。
(五)分析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从理论上讲,教学重点是体现教学目标要求的最本质的部分,是集中反映教学内容中心思想的部分。
历史教学中的重点,有多种类型。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知识性的重点,如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制度、历史概念等;另一类是认识性的重点,如重要的思想或观念、重要的阐释和理解,也包括重要的问题。
教学难点则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规律和特点决定的。确定教学难点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重点不一定就是难点,难点不一定就是重点。
如何确定一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呢?
一般来说,对教学重点的选定,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 1.某一史事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某一知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 3.某一内容对学生认识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的设定和组织,涉及到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问题,也反映了教学理念、教学思路的问题,并关系到教学结果、教学质量的问题,是历史教师需要经常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处理得合理、恰当、有效,一定会大大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水平。
四、教学设计三大基本问题
史密斯强调教学设计工作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第一,我们要到哪里去?(教学的目标是什么)第二,我们如何到达那里?(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第三,我们怎样知道已经到达那里?(我们的测验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与这三个问题对应的活动是:第一,实施教学分析,以确定我们要到哪里去。第二,开发教学策略,以确定我们如何到达那里。第三,开发和实施评价,以确定我们怎样知道已到达那里。
五、教学设计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定位;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设计;教学过程。
六、教学设计要素
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型,都包含以下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保证“学生、目标、策略、评价”教学设计的四大基本要素的一致性,使其相辅相成。同时也需注意到教学系统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涉及的许多因素是变化的,教学设计工作应在科学的基础上灵活、创造性地进行。
(一)学情分析(学生分析)
学情分析就是对影响学生学习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是教学内容涉及、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设计的前提,也是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的皈依。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很多,如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教师水平、师生关系、学习环境等。
进行学情分析要坚持全面性、生成性、多样性、具体性、深刻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效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历史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将内容标准视为教学目标;(2)目标表述模糊且夸大结果
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既有差异又有关联,课程目标通过教学目标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的编制要体现整体性、灵活性、层次性和操作性原则,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社会需要和教学环境等设计,目标的表述要具体、明晰、有可操作性。
(三)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所采取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行为。包含四层基本意思:
第一,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教学策略的制定要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 第三,教学策略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措施;
第四,教学策略既有观念功能又有操作功能。教学目标解决的是教师“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策略解决的则是“如何教”的一整套问题。
(四)教学评价
中学历史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学生学的评价。
中学历史教学评价应坚持目的性、方向性、科学性、客观性、整体性、过程与结果统一、可行性、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多元化等原则。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评价应以评学为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三维教学目标为评价目标。评价方法多样、主体多元。
教学评价按照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按照评价时间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教学评价的过程,包括建立评价工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计划、试行评价计划、收集评价资料、处理资料、报告评价结果等环节。
七、历史观
历史观就是人们对历史的基本看法。历史观分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式。比如,根据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历史观,又称史学范式或史学体系,是一种历史解释模式,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又称“社会历史观”。历史教科书内容体系就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历史教科书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反映了教科书编写者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教科书编写者所持的历史观决定了教科书的历史知识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一直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以后,教科书编写者开始尝试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来建构历史教科书的知识体系。
(一)唯物史观
(二)文明史观
(三)整体(全球)史观
(四)现代化史观
(五)社会史观
(六)生态史观
一样的客观历史事实,经不同历史观诠释,便形成了 “不同的历史”。历史研究需要史学观念多元化。中学历史新课改需要更新史学观念。八、三大基石
理解历史学科、理解学生心理和理解教学规律是搞好历史教学的三大基石。其中,理解历史学科应当是首要的。历史知识多的人不一定能教好历史,但优秀历史教师一定有好的历史功底。在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第一要素是“历史学科素养”。
九、基本理念、基本原则
(一)基本理念: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学生是群体的人,也是个体的人。其次,学生既是现时的存 在,又是历时的存在。再次,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2、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就个人身份诉求而言,教师应实现从“匠人”到“专家”的转变;就与学生的关系而言,教师应实现从“主宰者”到“引路人”的转变;就与同伴的关系而言,教师应实现从“孤军奋战”到“团队协作”的转变。
3、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即从“唯一课程资源”向“重要课程资源”转变,从“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转变。创造性地使用历史教科书。
4、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双边活动。
首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始终应以“学”为本,教师的教是为了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其次,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课堂教学活动不能仅仅成为师生执行教学设计方案的过程,教师需要善于捕捉课堂上随机生长出来的稍纵即逝的资源,因势利导,演绎精彩的教学。再次,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程序性原则
3、以“学”为中心的原则
4、可行性原则
5、开放原则
十、讲授的必要
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历史教师应该理直气壮地讲授历史,讲好历史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历史,不一定就是“满堂灌”、“一言堂”,学生也不一定就是被动地接受,这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进行讲授。
课堂讲授是学校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历史教师的重要教学基本功,是上好历史课的根本保证。
第三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职称考试《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格式
射阳县淮海农场学校
李立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知道、初步)---
(2)理解(认识、会)---掌握(能)---
(3)运用(证明)---,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感受、尝试、)---观察、猜想、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知道---知识(2)体验(体会)---积累操作经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猜想、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学生对--与--都已经比较熟悉,---重点关注---等,而---重点关注---等。本节课要研究两者的关系该从何处入手,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学好本节课内容的重点是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尽可能减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
2、教学难点:---
[分析]学生对--与--都已经比较熟悉,---重点关注---等,而---重点关注---等。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需从---与---之间的关系来引导学生对问题加以研究。提高学生利用旧知识来探究新知的能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通过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感悟新知---【设计意图】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讨论,从而产生疑问,激发其求知欲。同时,揭示本堂课所研究的内容和---有关,并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从而引出课题。
(二)探索活动
揭示新知
1、活动(1)
观察与思考
在下列---中,各有什么特征?哪些是---?你发现了什么?
操作与思考
(按要求操作),在(移动)过程中--与--的位置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能描述这种变化吗?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给不同层次的同学一个互相探讨的空间。
2、活动(2)尝试与交流
你能用--来--吗?请与同学交流。
思考与探索
如何解--?
怎样求--? --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学生分组探索,教师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3、总结归纳新知 ---
【设计意图】用(填空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点,学生的亲身体验,更有利于对规律的认同。并且适当的归纳总结,可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例题解析 领悟新知
例1--- 例2---
【设计意图】通过对新问题的解决,继而与原有的知识结构相互联系,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此题来培养学生简单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练习反馈(展示交流)运用新知 ---
【设计意图】学生自我讲解,既可以检查学生的理解是否正确,也可以对其它不明白的同学达到讲题效果---提问,主要是想让同学们说出不同的思路,进而可以对比两种做法在这一问题上的优劣---此题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时,几何方法和代数方法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五)课堂小结 优化新知(提炼总结 分享收获)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设计意图】学生畅所欲言,并鼓励其说出除知识以外的收获。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从知识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引导---归纳知识,使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
(六)分层作业
共同提高(当堂达标)
①必做题:课本P----题;课本P----题; ②选做题:请利用课外时间设计----;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布置作业时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分层次布置必做题、选做题---通过练习,让学生更深入的学习,更好的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
附:典型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了---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待定系数法、数形结合思想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问具有开放性,答案并不唯一,这对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有一定好处。本试题以--为载体,考查(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应用,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注重基础,又突出能力,区分度较高。
第四篇:乙醇教学设计
乙醇教学设计
孙慧茹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是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第二册第六章“烃的衍生物”的第二节课,是继卤代烃之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类典型的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带动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 掌握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两个突破点:
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问题探究、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展示来确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②通过实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办法认识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二)教法活用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3.计算机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
4.归纳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教学辅助手段 1.说实验:
① 乙醇与钠反应,可作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且取用的金属钠尽量大小一致,表面积相差不大。
② 乙醇氧化,铜丝一端卷成螺旋状,以增大催化剂的表面积,使反应速度加快。
2.说现代化教学手段: 乙醇主要化学性质可用以下三个方程式作代表:
(1)2Na + 2CH3CH2OH → 2CH3CH2ONa + H2↑
(2)2CH3CH2OH + O2 →2CH3CHO +2H2O(3)CH3CH2OH
CH2=CH2↑+H2O 以上三个反应的过程可用电脑动画模拟,以便让学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应的本质及断键的部位,让微观反应宏观化。
(四)教学程序
引入课题:
富有感情的朗诵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讲述]:从杜牧的诗句中可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掌握了酿酒的方法。酿酒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设问]:同学们可知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它的分子式如何写?它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
通过诗歌引入可以使学生感受诗境美,了解乙醇的化学发展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1.乙醇的分子结构的探究:
投影一道简单的试题:某有机物4.6克,完全燃烧后生成0.2mol二氧化碳和5.4克水,且此有机物的蒸气的相对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23倍,求此有机物的分子式。通过试题引出乙醇的分子组成C2H6O,(意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醇的同分异构体教学做铺垫)。继续引导学生将乙烷(C2H6)与乙醇进行比较,根据碳四价,氧两价引导学生探究出以下两种可能的结构式:
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判断出(A)式中有1个氢原子与其它5个氢原子不一样,而(B)式中的6个氢完全相同。
继续探究,投影练习:已知乙醇跟钠反应放出氢气,现有 1 mol无水乙醇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可得到0.5 mol H2,根据这个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出结论了吗?1 mol乙醇可得到0.5 mol H2,即1 mol H,得出乙醇中一定有一个氢原子与其他5个氢原子不同,进而让学生判断出乙醇的结构式为(A)式。展示乙醇的球棍模型。小结得出乙醇分子是乙基CH3CH2-结合着羟基-OH。羟基是官能团,决定乙醇的化学性质。(以上是对学生的书写,概括、观察等各项能力进行训练,达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2.分析乙醇的物理性质 :
首先取出一瓶无水乙醇,请学生观察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然而让学生归纳出一部分物理性质。最后通过演示:乙醇与水,乙醇与碘单质,乙醇与苯的溶解实验,总结出乙醇的溶解性。其中穿插茅苔酒故意碎瓶获国际金奖的故事及山西朔州假酒案,帮助同学理解性地记忆乙醇的易挥发性和水溶性。(以上是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和优良的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 :
结构决定着化学性质,首先可以从结构上来认识乙醇的化学性质。讲解:在乙醇分子中,由于O原子的吸引电子能力比C、H强,使得C-O键,O-H键均具有极性,在化学反应中均有可能断裂。
(1)与活泼金属Na反应 :
首先,做无水乙醇与钠反应和水与钠反应的对比实验,请同学们通过实验现象的剖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维得出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没有水中的氢原子活泼的结论。然后用电脑模拟出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最后请同学们写出反应方程式,讨论其反应类型并推广到乙醇与其它活泼金属K、Mg、A1等与乙醇的反应。
(2)氧化反应 :
首先,拿起一个点燃的酒精灯,请学生写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教师接着讲解,乙醇除可被O2直接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外。分子中的-CH2OH在催化剂(如Cu、Ag)作用下也可被氧化成-CHO,同时生成水。教师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已经发生。接着用电脑显示,乙醇的断键部位和已形成的乙醛的结构式,让学生掌握反应的本质是与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有氢才能被局部氧化形成碳氧双键。最后让学生判断以下几种醇能否被局部氧化CH3CH2CH2OH、(CH3)2CHOH。让学生真正掌握并巩固醇被局部氧化的本质。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减轻的学生的负担。(3)消去反应: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乙烯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和消去反应概念,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提问:如果温度不同,反应产物是否相同?共同回忆,得出结论:温度不同,产物不同,170 oC时生成CH2=CH2和水,140 oC时,生成CH3CH2-O-CH2CH3和水,当温度超过180 oC以上时开始炭化,反应产物就相对复杂。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小结。同一反应物,反应条件不同,产物就有可能不同。
在化工生产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根据生产需要,控制好反应条件,使反应按着我们需要的方向进行。归纳小结
乙醇化学性质主要与官能团-OH有关。从结构上看:都涉及到-OH。
从反应类型看:取代反应、氧化反应、消化反应。
从反应条件看:不同条件、产物不同。
4.板书设计: 乙 醇
一、乙醇的结构:
分子式:C2H6O
结构简式:CH3CH2OH
官能团:-OH
二、乙醇的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2Na + 2CH3CH2OH → 2CH3CH2ONa + H2↑
2、氧化反应:2CH3CH2OH + O2 → 2CH3CHO + 2H2O
3、消去反应:CH3CH2OHCH2=CH2↑+H2O
第五篇:乙醇 教学设计
§3-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一课时:乙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乙醇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学会由事物的表 象解析事物的本质、变化。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
2. 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化学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3.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化学的积极性。二.教学重点
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乙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的机理 四.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对比分析、诱导等方法学习乙醇有关知识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试管、酒精灯、无水乙醇、Na、火柴、铜丝。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乙醇 【导入新课】《舌尖上的中国》酿酒视频导入
【推进新课】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一部中华文化史从一个侧面上看,也完全可以认作是一部酒文化发展史。那么酒到底是什么,它又有哪些主要的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她。【板书】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一、乙醇
【板书】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引导】利用生活常识尝试总结乙醇的常见物理性质
【讨论】
【小结】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挥发性等等
【活动】给出乙醇的分子式和典型的结构特征,写出乙醇可能的分子结构(两种)【思考】两种结构中哪种才是正确的?如何证明 【实验】
1、乙醇与金属钠反应
取一个洁净的小烧杯,导入约一半体积的无水酒精,再向其中加入数粒金属钠小颗粒。再将一个普通漏斗倒扣在烧杯上方,观察现象。一段时间后,点燃漏斗底部,继续观察现象,检验生成气体,讨论。
【现象】烧杯内钠粒沉于液态无水乙醇底部,有无色气泡在钠粒表面生成后逸出液面,最终钠粒消失;气体可以被点燃;倒扣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在内壁上出现了水珠,但倒入烧杯内的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结论】钠与乙醇能发生类似于水的反应,说明乙醇分子中存在与水分子相似的结构,即存在羟基(-OH)。此外,由于钠与乙醇的反应没有它与水反应剧烈,也说明乙醇分子中羟基上的H没有水中的活泼。
【投影】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释疑】分析乙醇的结构,讲解烃的衍生物和官能团的概念。
【讲解】乙醇之所以能与水反应的原因就是因为原子团(—OH)它的存在,这个基团决定了乙醇的性质,像这种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官能团,读作羟基,写作—OH,像我们以前学习过的-X-NO2等都是官能团。
【讲解】现在大家重新审视一下乙醇的结构,与乙烷结构对比一下,可以看出乙醇相当于乙烷中一个氢被羟基取代,像这种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我们称为烃的衍生物。后面我们将要学到的醛、酸、酯和酚类等都属于烃的衍生物。【板演】金属钠与水反应就是钠置换出了乙醇分子羟基中的H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2CH3CH2OH+2Na ==2CH3CH2ONa+H2↑ 【讲解】
①乙醇与钠的反应类似于水与Na的反应,因此,乙醇可以看作是水分子里的氢原子被乙基取代的产物。乙醇与钠的反应比水与钠反应要缓和得多,这说明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②在乙醇分子里,被钠取代的氢是羟基中的氢,而不是乙基上的氢。③综合乙醇与Na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便知,钾、钙等很活泼的金属也能与乙醇发生反应。
【练习】写出乙醇和M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H3CH2OH + Ca ==(CH3CH2O)2Ca+H2↑
【过渡】作为一种主要的清洁能源,乙醇可以燃烧。
2、乙醇的氧化反应
(1)乙醇的燃烧反应 【科普】乙醇汽油
【投影】铜器、银器煅烧以后都会变黑,银匠们却并不担心,光亮如新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原因何在?
【实验3-3】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外焰中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薄层黑色的CuO,立即把它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里,这样反复操作几次。观察三个阶段铜丝的颜色:(a、没加热之前铜丝的颜色;b、加热后铜丝的颜色;c、伸入无水乙醇后铜丝的颜色。)现象: 铜丝加热后变黑,插入乙醇中又变红;同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板书】方程式:2Cu+O2=====2CuO(由红→黑)
CuO+CH3CH2OH ==CH3CHO+Cu+H2O(由黑→红)【师】Cu在反应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生】催化剂。因参加反应的Cu和生成Cu的量相等。【板书】(2)、乙醇的催化氧化:
【讨论】乙醇催化氧化的断键、成键位置。以及醇发生催化氧化的条件。【推进】与强氧化剂反应:与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反应直接氧化成乙酸。【活动】判断酒后驾车的方法。观看救驾肇事视频。【小结】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一、乙醇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二).乙醇的结构
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三).化学性质
1、与Na反应
2CH3CH2OH+2Na 2CH3CH2ONa+H2↑
2、乙醇的氧化反应
(1)、乙醇的燃烧反应:C2H5OH+3O2 2CO2+3H2O(2)、乙醇的催化氧化
(四)乙醇的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