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八年级《新闻两则》三疑三探教案(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22:0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标八年级《新闻两则》三疑三探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标八年级《新闻两则》三疑三探教案》。

第一篇:新课标八年级《新闻两则》三疑三探教案

1.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新闻两则

2、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巩固记叙文六要素,理解消息结构的五部分。

3、学习本文精炼准确的语言。

4、认识中国革命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教材分析

重点

1、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巩固记叙文六要素,理解消息结构的五部分。

2、认识中国革命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难点

学习本文精炼准确的语言。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热爱和平,不喜欢战争。但这个世界上,枪声、爆炸声还是此起彼伏,人类还在为此付出着沉重的代价。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今天,我们来了解一段历史:渡江战役。毛主席为此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极大的鼓舞。板书课题。

二、设疑自探

同学们速读课文,并根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教师梳理归纳,板书自探提示如下:

1、读准下列加线字的音

溃退

歼灭

芜湖

荻港 鄂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2、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渡

业已

歼灭 溃退

要塞

锐不可当

3、什么是新闻?其特点是什么?

4、两则新闻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战争画面?

5、战争是残酷的,为什么说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从文中探求结果。

6、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7、本课两则新闻的结构五部分具体分别是什么?主体能否再划分?

三、解疑合探

1、学生展示汇报学习成果,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四、质疑再探

教师用语:就本节所学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大胆提出,我们共同解决。活动形式:学生质疑,其他学生解疑,教师评价。

五、运用拓展

教师用语:请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出一两道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

活动形式:学生自编,教师巡视,选取好的进行展示。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两则消息,作者以宏观的视野,历史的高度,叙述了史实。同学们也可试着就学校发生的事件,写一则新闻。板书设计

新闻两则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

主体: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历史背景 三大功绩 预言结果 特点:

及时、准确

及时、准确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整体把握了两则新闻的内容,明白了正义最终会取得胜利的道理。本节课我们继续品味作者精炼的语言。

二、设疑自探

1、请两位同学模仿新闻联播节目,朗读课文。并就语言运用的特点,提出自己的问题。

2、教师梳理归纳,整理自探提示如下:

1】“消息”一中标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何来读? 2】、导语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如何来读?

3】、划出主体部分的议论句,其作用是什么?“泄气”、“不料”等词表现了什么?

4】、联系“练习二”,进一步品味本文语言。

三、解疑合探

1、学生展示汇报学习成果,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四、质疑再探

教师用语:就本节所学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大胆提出,我们共同解决。活动形式:学生质疑,其他学生解疑,教师评价。

五、运用拓展

教师用语:请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出一两道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

活动形式:学生自编,教师巡视,选取好的进行展示。

六、课堂小结

《新闻两则》结构清晰,文脉明了,充分展现了我军的神勇和敌军不可扭转的颓势。字里行间表现的不同对象的思想感情,或讥讽汤恩伯盲目的骄傲自负,王凌云弃城南逃的狼狈相,白崇禧的心惊胆战,或对我军乘胜追击、节节胜利的欢欣鼓舞,或对战争发展的洞若观火,或对革命事业未来的满怀憧憬与无比乐观。总之,第一则总括千里战绩,大气磅礴;第二则纵横挥写,儒雅广博。个性鲜明,各具特色。板书设计

新闻两则

精炼的语言

教后反思

第二篇:新课标八年级《苏州园林》三疑三探教案

13、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3、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清晰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4、揣摩语言,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教材分析

重点

1、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3、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清晰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难点

揣摩语言,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有“天堂”的美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拥有一批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古典园林。下面,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到苏州园林感受天堂之美。

二、作者、作品及课文背景简介(详见文本)

三、说明文知识复习提问

四、设疑自探

同学们速读课文,并根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教师梳理归纳,板书自探提示如下:

1、积累字词(详见文本)

2、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五、解疑合探

学生展示汇报学习成果,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图画美)

2、那就是四个“讲究”,一个“一切”。四个“讲究”从大的方面来说,“一切”是说处处讲究图画美。(在学生具体回答的过程中,引出板书,引导学生理清这篇课文的总分结构)

六、质疑再探

学了本课之后,你还有哪些疑惑,大胆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教师预设:

1、第一段中的“标本”是什么意思?“鉴赏”能否改为“欣赏”?

2、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多余?

七、运用拓展

教师用语:请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出一两道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活动形式:学生自编,教师巡视,选取好的进行展示。

八、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写法、文章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来谈)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一:标本

布局

大处讲究 配合 苏

映衬 州

二:完美的层次

图画

角落 图画美 林

细处注意

门窗 图案美

色彩 淡雅美

三:不止以上这些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总说

分说 总说

品味本文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体的写作特点;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揣摩语句,体会语句丰富的内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欣赏了美轮美奂的园林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解说苏州园林的。

二、设疑自探

同学们速读课文,并根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教师梳理归纳,板书自探提示如下:

1、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2、说明之外,本文还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3、你认为本文还有哪些词语运用较好,为什么?

三、解疑合探

学生展示汇报学习成果,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四、质疑再探

教师用语:就本节所学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大胆提出,我们共同解决。活动形式:学生质疑,其他学生解疑,教师评价。

教师预设:

1、文中“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2、“这就一年四季不寂寞”,如何理解“寂寞”?

五、运用拓展

经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苏州园林有了很多了解,下面请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根据本文内容,尝试做一次导游。

要求:

1、注意导游对象,导游方式;

2、抓住事物特征,讲究层次性;

3、有一定创新。

六、课堂小结

设想“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要求从房屋、桥梁、花树的布置和雕塑、池沼中选一个方面来表现,可说明,也可描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教后反思

第三篇:新课标八年级《桃花源记》三疑三探教案

21、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积累、理解词语。

2、熟读背诵课文。

3、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4、肯定作者的理想追求,引导学生感受优美的环境和淳朴的人际关系。教材分析

重点

1、积累、理解词语。

2、熟读背诵课文。

3、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难点

肯定作者的理想追求,引导学生感受优美的环境和淳朴的人际关系。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乱的安乐美好的地方。今天,让我们跟随渔人走进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作者、作品及课文背景简介(详见文本)

三、设疑自探

同学们速读课文,并根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教师梳理归纳,板书自探提示如下:

1、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

缤纷 俨然 阡陌 垂髫 怡然自乐 诣太守 骥

2、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课文。

3、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 缘 夹岸 鲜美 异之 穷 舍 豁然开朗平旷 属 悉 咸 皆 怡然自乐 所从来 问讯

妻子 间隔 延 语云 志 如此 足

4、自主翻译课文,有疑难的地方做出标记。

5、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四、解疑合探

1、学生展示汇报学习成果,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五、质疑再探

学了本课之后,你还有哪些疑惑,大胆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教师预设

1、引导学生整理、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2、把第三段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六、运用拓展

教师用语:请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出一两道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活动形式:学生自编,教师巡视,选取好的进行展示。教师出示练习题:

1、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准确的翻译课文。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跟随陶渊明一起走进了世外桃源,感受了那里优美的环境和淳朴的人际关系。另外,我们还学习了文言字词的含义,疏通了课文大意,收获可真不少啊!

板书设计

21、桃花源记

a、古词释义b、一词多义c、古今异义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设疑自探

同学们速读课文,并根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教师梳理归纳,板书自探提示如下:

1、把握本文的线索和结构。

2、文章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3、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4、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5、如何理解本文层层设疑、虚实相生的写法?

三、解疑合探

1、学生展示汇报学习成果,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四、质疑再探

学了本课之后,你还有哪些疑惑,大胆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教师预设:

1、桃花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2、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评价?

五、运用拓展

教师用语:请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出一两道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活动形式:学生自编,教师巡视,选取好的进行展示。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以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情形,都串联起来,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社会,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板书设计

21、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林(景色秀丽)

访问桃花源(环境优美、风俗淳朴、百姓和乐)源

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恋恋不舍)记

再寻桃花源(似有似无、如真如幻)

教后反思

第四篇:三疑三探教案

九 古诗四首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的真正情感。3.有感情地朗诵四首古诗并加以背诵。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爱国深情。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具准备:录音机(配乐朗诵)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学习前两首古诗,体会是人的思想感情。一.新课切入

本单元我们已经从不同方面体会了爱国情,既有游子思乡,又有热爱自己祖国语言,还有不辱使命的晏子,更有热切报效祖国的钱学森。而今天我们要学习四首古诗,来感受我们国家古代诗人是怎样作诗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的。二.学习<<春望>> 1.杜甫: 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篇现存有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内容深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2.《春望》的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沦陷。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州(今陕西富县)家中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春望》这首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忧民的痛苦心情。3.音读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朗读时需要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读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4.义读 对照注释,理解重点字词.5.情读:能够描绘诗意。

《春望》“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

4、美读:体会诗境,领会诗人的感情。(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

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颈联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迫切心情,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6.赏析名句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讨论: ①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鸟儿惊心;②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解释,为什么? 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表达了作者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2)“家书抵万金”一句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迫切心情,引起读者的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请你模仿刚才学习《春望》的方法,自学《泊秦淮》。《泊秦淮》写作背景

六朝故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城中的秦淮河一带,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晚唐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时流行的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此诗,以抒发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1、音读:读准字音,节奏。

2、义读: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笼:笼罩。犹:还在。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以花为曲名,南朝陈后主在位时,生活奢侈,制作《玉树后庭花》之类描写宫女美色的歌曲,寻欢作乐。不久,陈朝灭亡。《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杜牧的时代,唐王朝日益衰落,朝廷上充斥着腐败和糜烂,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在用“隔江犹唱《后庭花》”警示唐王朝。

3、情读:能够描绘诗意。

4、美读:体会诗境,领会诗人的感情。

(1)最后两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指责的是座中点歌的人,讽刺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诗人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

播放本首诗的配乐朗诵,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听两遍:第一次注意正字正音、节奏等,要求学生边听边作好标记;第二次重在感受诗的情感气势。

2.谈听后初感,确定每首诗的感情基调:《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3.自由朗读,加以体会。

4.齐读感受。三.说诗的故事 1.说诗人与诗

第一次小组合作交流。内容可以是: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诗人当时的境遇如何?诗人的哪些经历与本诗有关?你觉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再推荐代表作全班交流,师作必要补充。2.叙诗中情景

第二次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工具书及课本注释,一起讨论理解诗的内容;再走进诗人所处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情景,发出内心感慨。选出最具诗人气质的同学作代表作全班交流。四.诗中情感

1.跟着配乐朗诵,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小组进行练习,组织小组赛,读后师生共作简评,加深理解。3.自由地、有感情地背诵这四首诗,体会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怀。五.课外延伸

1.选择你最喜欢、最欣赏的一首,写下自己的感受。2.收集其他各个时期的爱国诗篇,加以背诵。六.板书设计 《春望》 《泊秦淮》 唐 杜甫 唐 杜牧

触景伤怀 忧国思家 对世风时局的忧愤 爱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零丁洋》 宋 陆游 宋 文天祥

收复失地 统一祖国 宁死不屈 正气凛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 品味诗中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3.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教学重点:

尝试诗歌鉴赏,提高品赏能力。在语文活动中,拓宽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分两部分:“品赏”以学生自读思考为主,降低鉴赏难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养成边读边思边记录的读书习惯。“活动”重在积累并延伸课本知识,在自由的,有组织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激发情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前准备:1.从《唐诗鉴赏词典》《宋诗鉴赏词典》等工具书,或网上查找有关四首诗的鉴赏文章,自行组织阅读。2.以组为单位,收集其他爱国诗歌,加以背诵。教学流程: 一. 检复导入

1. 抽查四首诗的背诵情况。

2. 概括四首诗的共同主题:深深的爱国情怀。二. 品诗中深情

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蕴涵的是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思考:诗中何处最能体现这一深情?(提示:可以从重点的字词、有名的诗句入手)

1. 自由朗读,边读边思,结合课前相关资料的阅读,在书旁写下自己的看法。2. 全班交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只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新意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三. 语文活动——爱国诗歌赛诗会

全班分成四组,以积分的形式展开比赛。赛前确定评委。1.读诗

每小组推选代表,有感情地朗诵四首诗中的任一首。2.背诗

以抢答形式进行内容为同学课前收集的诗歌。主持人出诗题,先背出者得分。3.赏诗

在自己所收集的诗中,选择一首群策群力,作出评点。

4、习诗

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你肯定更爱我们的祖国,请作诗一首,抒发你内心的爱国情怀。

5、表扬优胜,鼓励失败

四、课外延伸

各小组出一期“爱国诗歌”的手抄报,在班级中加以展示。

第五篇:三疑三探教案

我和乌丽娜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

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3、从“我”和乌丽娜数小桥这件事中,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以及“我”和乌丽娜纯真的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这一段。

教学重点:

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丽江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

教学难点:

透过文字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同学们,几年的学校生活,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回忆。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学,还有同桌,在这些同学中,你和谁的友情最深,能简要地谈谈吗?(引领学生以难忘的友情为主题,进行口语交际)

2、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我”和乌丽娜怎么样?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从这件事中能体会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和学习生字的情况。

(1)初读课文,注意长句子的自然停顿,如: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

(2)学习生字,从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①音: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如“酥”“诧”“捶”“宅”。

注意多音字“娜”。

②形:注意区分“宅——诧”的字形。

③义: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如果与课文理解紧密相关就留到后面随文学习。

4、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初步解决下面的问题: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古城丽江给“我”和乌丽娜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

(逛古城、数小桥、到纳西人家、吃丽江粑粑)

二、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一)课文重点写什么?(“我”和乌丽娜数小桥。)

(二)从课文对“我”和乌丽娜数小桥这件事的叙述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1、体会丽江的美。

勾画出描写丽江的句子,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老师点拨:

(1)整体描写。

①扣住“依山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体会古城富有情趣的布局美。

②扣住“一千多年的历史”和“四方街的建筑特点”体会丽江城的古味。

(2)局部描写。

“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

①“水”:水的特点是什么?

清亮:扣住“倒映着白墙灰瓦,还有那在水„„特别好看”理解。

活跃:扣住“流下来”“冒出来”“哗哗哗”“汩汩汩”“穿行”等词语理解。

②“桥”:桥的特点是什么?(林林总总)“林林总总”什么意思?(形容繁多)

桥林林总总体现在哪些方面?

数量多:354座。

样式多:石板桥、木板桥;石拱桥、木拱桥;单孔桥、双孔桥、多孔桥。

材料多:石头、木头。

雕刻丰富:有东巴象形文的吉祥语,有东巴神舞,还有各种鸟兽花木。

(3)总结过渡。

这“水”和“桥”给丽江带来了什么?又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什么?

2、从具体词句中朗读体会“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的快乐。

如“我们流连在水边,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

3、小结:丽江的“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从这快乐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乌丽娜对美丽的丽江古城深深的热爱,这种热爱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找出具体词句朗读体会。

4、学到这里,你觉得乌丽娜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拓展训练,感悟表达。

1、乌丽娜这样活泼开朗的小姑娘谁都喜欢,“我”更是与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课文最后一部分表现了什么感情?

(我对乌丽娜的思念之情。)

2、在分别一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到《丽江古城》的邮票,决定给乌丽娜写封信,把邮票寄给她时,想一想,在信中“我”会对乌丽娜说些什么?

交流发言。

四、积累背诵。

1、课文在叙事中写景,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的?

2、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特别好看”。

板书设计:

逛古城 我和乌丽娜 数小桥 热爱丽江古城

到纳西人家 友谊纯真诚挚

吃丽江粑粑

下载新课标八年级《新闻两则》三疑三探教案(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标八年级《新闻两则》三疑三探教案(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用语文三疑三探教案[精选]

    1、秋天向我们微笑 累计课时数(1-2 ) 教材分析: 《秋天向我们微笑》这首诗歌通过对果实的成熟、动物的活动,黄叶的飘落和孩子们拾起黄叶悄悄珍藏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成熟、......

    摩擦力三疑三探教案

    摩擦力三疑三探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滑动摩擦,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摩擦力的应用,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教具 弹簧秤、木块......

    采蘑菇教案 三疑三探[定稿]

    g 采蘑菇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写的是灰兔和白兔采蘑菇的事。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段写灰兔、白兔去采蘑菇;第二段写灰兔嫌太小太少;第三段写白兔不论大小......

    中心校三疑三探范文大全

    提高认识强力推进 扎实做好西峡“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学习活动 中心校 在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教研室的亲切关怀下,镇中心校全体师生提高认识,快速行动,全力投入到西峡“三疑......

    三疑三探报告材料

    “三疑三探”报告会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上午好!我叫吴富国,来自河南省西峡县五里桥初中。是学校的一名九年级物理教师。今天由我来给大家做一个简短的报告,汇报的......

    初探“三疑三探”教学法

    初探“三疑三探”教学法 马辉 吕峰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贯彻落实市、县教育局学习西峡,推广实施“三疑三探”教学法要求,切实提高我校教师运用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规范教学行......

    三疑三探学习

    学习“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2010年11月21日早上八点,在平川区会展示中心,听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创始人、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校长杨文普老师......

    三疑三探学习心得

    “三疑三探”学习心得体会 2014年10月12日,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三疑三探”示范引领课。·通过听课观摩、座谈交流、参加报告会等形式,对该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一般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