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小学六年圆的周长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圆的周长》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第三节。本课教学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的,是对前面所学“圆的认识”的深化,也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本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意图,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2.能力目标:会初步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思想目标:通过祖冲之与圆周率故事的介绍,激发学生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探究并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圆的周长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首先采取课件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渗透转化思想;然后利用实验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圆周率,并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能力;最后运用自学辅导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从而学生提高自学水平。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小组交流,交互运用各种学习形式,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⒈多媒体课件。
⒉每个学生都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直径为整数的圆片,一根线条,一把直尺。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件出示阿凡提的小黑驴与国王的小花驴赛跑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要求小花驴所走路程,实际是求圆的什么?让学生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⒈教具演示,直观感知,结合认知认识圆的周长。
(学生独立实验,用绕线法、滚动法量出圆的周长,教师指导操作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a.量一量、记一记:学生测量圆的周长、圆的直径,然后记下数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b.比一比:比较数据,揭示关系。
学生继续实验并算出每个圆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把商记录下来。通过计算学生发现:这三个圆中,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得出结论:所测量的其他圆的周长也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能力。)
3.介绍圆周率。
①先介绍表示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式子表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π)
②介绍π的读写方法。
③最后结合画像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激发学生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同时指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小学阶段取它的近似值为3.14。
④学生总结归纳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为C=π×d。
课件显示直径50米的圆形跑道和它的外接正方形跑道示意图。请学生观察思考圆的直径和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然后利用公式快速算一算,这两个跑道的周长是多少?看看国王和阿凡提的比赛到底是不是公平。
4.课件出示:已知圆形草地的半径25米,计算圆形草地的周长。引发学生思考,得出用半径求周长的公式:C=2πR。
(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使课堂信息量加大,使学生易于接受所学知识,并主动参与教学,在愉快的气氛、交互讨论中掌握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效果非常好。)
5.实践应用。
阿凡提看到自家的圆形驴栏有点松动了,就决定用些粗铁丝把驴
栅栏围上3圈加固一下。阿凡提想请你们帮忙,计算这个半径是4米的栅栏需用多长的铁丝?
学生快速计算并交流:先求出圆的周长,也就是围一周需多少铁丝,然后再乘以3,就求出围3圈共需用多少铁丝。
(通过栅栏围铁丝的实例体现进行圆周长计算公式的实践应用价值。)
(三)强化训练,形成能力
课件出示必做题、选做题、拓展题。
必做题(找学困生汇报):
1.选择填空
a.车轮滚动一周,前进的距离是求车轮的()
A.半径B.直径C.周长
b.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倍。
A.3.14 B.π C.3
c.大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小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A.大于B.小于 C.等于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d=8dm;r=5cm;d=6m;r=3dm。
选做题(找中等生汇报):
(1)汽车车轮的半径为0.3米,它滚动1圈前进多少米?滚动1000圈前进多少米?
(2)花坛的周长是62.8米,你能求出这个圆形花坛的直径吗?
拓展题(找优等生汇报):
从一张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课件出示必做题、选做题、拓展题,针对性强,效果好:必做题有利于学困生消化所学知识,使之学有所得;选做题有利于学困生和中等生的提高:拓展题有利于优等生思维的拓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总结提高,指导实践
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学习方法及获得的情感体验。)
四、点评
这节课,教师通过数学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有效整合,使课堂信息量加大,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在教学中,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二篇:圆的周长说课材料
使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点滴感受
作者:--戴惠利„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3009 更新时间:2007-9-4 宝安实验学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我是第一年使用这个教材,感受到实验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最大特点是它呈现知识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数学生活的思想,和以往呆板枯燥的老教材相比,不能不说是一大亮点,实验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学习环境宽松、和谐,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新理念。我今年所教的是二年级数学,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感受到许多其独到之处,同时也有一些困惑。独到之处有: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注重挖掘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动的图片以及学生们非常熟悉和喜爱的情境,让学生能摸的到,看的见,体会的到。从而使学生学会了从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第四册第一单元中,在学生依次学习了没有余数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及书写之后,教材立即安排了“租船”这一内容。这一部分需要学生运用以上所学的方法列出算式,在计算出商和余数之后,根据实际生活的要求,充分考虑余数的意义。对于解决“至少”的问题时,余数是有意义的,它直接影响答案正确与否;而对于“最多”的问题,余数则对答案没有影响。这就要求学生在完成计算的同时,要结合生活的实际再次对答案做出判断。由此学生充分体会到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并且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材安排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如“认一认,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试一试”等形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同时也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还安排了“你发现了什么”,“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等活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学会说数学。比如,在第三册的“方向与位置”中,教材通过一幅中国地图,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在“时、分、秒”中渗透了对学生珍惜时间、节约时间的习惯培养。使用新教材,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质方面的教育。另外,它还强调教学中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有更多思想上的冲击,从更广
泛的基础上完成对所学内容的构建。
三、学习方式问题化。
教材各类数学知识都是以实际问题化的提出,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用于实际,这真正体现出学源于用,学用于用的观点。教师注意采取开放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体验。这既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也是今后数学学习的源动力。第四册中的“欣赏与设计”这是过去教材没有的。教学时,让学生去寻找美,从生活中寻找一些图案,说说它的美在哪里,有的学生说颜色漂亮,有的学生说图案漂亮,老师说颜色漂亮,这是美术课上的东西,怎么拿到数学课上来了,学生说这里面也有数学,接下来让学生欣赏美,然后再创造设计漂亮的图案,设计时应注意些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比如图形排列要有规律,颜色搭配要有规律等,来欣赏我们的数学美、图形美。
在教学中我亦存在一些困惑:比如,如何利用情境适时地、恰当地切入到教学中去?有些时候,总感觉费尽了周折才切入主题。就拿我曾经讲过的第三册中的一节课《认识钟表》来说吧,其实这节课的课题是《我们赢了》,它是利用中国申奥成功的那一时刻来导入钟表的认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讲完这个情境后,学生不但没有产生共鸣,而且和“认识钟表”这一知识点衔接的极不自然。还耽误了时间,造成拖堂。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的时候干脆摒弃了这个情境,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立刻感觉轻松自如、一路畅通。其次,第四册中的多位数的读、写,教材呈现的两个例题是让学生用计数器拨数,当时就觉得挺困惑的,不知如何进行教学。另外,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如第四册中的“估一估,量一量”中的dm、mm对学生很抽象,要求过高。如元、角、分的认识、二十四时计时法等内容,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
还有就是如教学班级人数较多,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才是最行之有效的呢?虽然新教材体现很多新的理念,但毕竟是新教材,也有待进一步的挖掘与加深。如:问题挖掘的不够深刻,教学内容扩展不够,很多优秀的事例要求教师补充教学。一些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合理,像“年月日”“闰年和平年”“空间图形的观察”等教学内容,学生很难区分,认知能力达不到这个水平。还有一些课程不能体现地区性的特征,比如商场购物,乘火车等教学情景不适合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总之,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强调教学中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有更多思想上的冲击,从更广泛的基础上完成对所学内容的建构。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希望大家能共同交流学习。以上是我在使用北师大版教材的一些个人体会,今后我将继续努力钻研教材,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共勉之。
第三篇:《圆的周长》说课及反思
《圆的周长》说课及反思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
(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圆的周长是在学生知道了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学习了圆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对旧知识加以巩固,也是为以后学习圆的面积,学习圆柱和圆锥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景中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讨论.自主探究等教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比较.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探讨圆周率.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启蒙教育,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五)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六)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
学具:圆形物品、直尺、皮尺、绳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周长的含义,并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教学圆的周长可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进行教学。另外,我们也学习了圆的认识,并且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可通过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几何体,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特别是圆周率这个概念也较为抽象,探索圆周率的含义以及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是难点,学生不易理解。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多借助实物演示,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独立探讨知识形成过程。
(二)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法和发现法教学,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喜爱实际观察操作中发现问题再自主探究,积极参与猜想、讨论、验证,在合作与交流中分析,推理从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处理前置,揭示课题。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找了几个你喜欢的圆形物体,并让你们量了直径,通过你的找和量,说说你的发现。(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这部分内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再由题引题,造成悬念)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自主探究
(1)让学生拿出圆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圆周长指的是那部分?
(3)课件演示:抽象出圆的平面几何体,概括出圆的周长的含义,再演示圆的周长的含义。
2.圆周长测量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圆形物品,并汇报结果,再说说自己测量的方法。(这部分内容教学先通过实物感知圆的周长,再抽象出圆的平面几何体并把周长由曲线转化为直线,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这就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的理解。)
3.探索圆周率.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 周长与直径有关
(1)摩天轮的运行轨道能用滚动和绳绕的方法测量吗?
(2)师甩动系着绳的小球,形成一个圆,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这部分我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天宫一号”运行轨道和甩动系着绳的小球形成圆的周长都不能用滚动和绳绕的方法测量,这就引起了认知的冲突,也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探索圆周率
(1)分小组合作,讨论,并填写表格,汇报、总结。(2)自学课本,让学生说出有关圆周率的知识。
(3)多媒体显示祖冲之的画像及圆周率相关知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讨,并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参与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享受了成功的愉悦。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探索圆周长公式
先让学生自己推导,再集体讨论,然后归纳圆周长计算公式。
C=πd C=2πr 4.解决问题
(1)出示叔叔遇到的难题,帮他算一算需要多长的铁皮。
(2)出示做一做,算圆的周长,只列式,不计算。(3)教学例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后轮转一圈大约有多少米?实际是求什么?要知道什么条件?
出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先说说,再完成。
(三)拓展题:求下列图形的周长。课本习题。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找圆形物体,并测量直径,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此同时,我向学生提出质疑,以相同的方法测量摩天轮的周长,掉线小球转一圈的周长,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产生探究一般方法的迫切愿望。第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验证猜想,在理解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及圆周率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回到情景中,使学生在掌握新内容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由于前面“圆的认识”的成功铺垫,因此本节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理解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因为亲自经历了小组内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过程,所以学生能较为容易地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另外,我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激励,比如当学生展示巧妙的方法时我赞扬学生的想法有创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乐趣。
课后,张老师的精彩点拨,使我对本课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比如:在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评价时,艺术性稍显不足,另外,我对课堂的掌控和把握能力还需要提高。虽然对教材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但还没做到彻底地理解。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弥补以上不足之处,提高个人理论素养,使自己的教学趋于完美。
刘雅茹 2015.11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展评
《圆的周长》说课及反思
西城小学
刘雅茹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
第四篇:《正比例》说课材料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说课
《正比例》说课材料 教学内容:《正比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19—p21的内容
一、说教材,说学情:
(一)说教材
教材在六年级上册安排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内容。我们仔细分析教材,并与其他教材作了比较,发现北师大版教材对正比例内容的安排有以下一些特点:
1、教材对正比例这部分内容作了早期孕伏。
2、淡化抽象的概念教学,引入了更丰富的情境,有生活情境,也有图像情境。
3、注重比较。
4、引入图像,形数结合。
5、设计了容量较大的问题
(二)说学生
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时,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在六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过程与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难点: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二、说设计,说学法
(一)说设计理念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自主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二)说设计
1、在学生熟悉的儿歌中引入正比例的量
我们用学生熟悉的《数青蛙》的儿歌引入正比例的量。目的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激发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
2、从正面初步感受正比例量的特征 我们在儿歌引入后,首先呈现给学生两组成正比例的量,目的是让学生从正面发现正比例的特征,初步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3、在比较中继续感受正比例量的特征 比较分两个层次,首先表格呈现成正比例和不成正比例的两组量进行比较,然后是正比例图像比较,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逐步剥离无关因素,突出正比例的本质特征。
4、自主归纳正比例的意义。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学会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表格和图像,学会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说,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三、说过程,说效果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整个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设计如下:
(一)在学生熟悉的儿歌中引入正比例的量 青蛙只数
嘴巴数
眼睛数
腿数
1 2 4 2 4 8 12 „
„
„
„
n n 2n 4n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同时也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表格,发现内在的规律。教学效果与反思:
从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学习材料学生较感兴趣,能顺利地发现表格中存在的规律。我利用对学生的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表格。如有学生发现眼睛数总是青蛙只数的两倍,腿数总是青蛙只数的四倍,我就这样评价:你真聪明,会横着着观察表格。这样一来,第二位学生就竖着发现规律了,其他学生都能领会观察表格时要横看看,竖看看。
(二)自主建构正比例的量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正比例的量是本节课的中心任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三次感知、体验正比例的活动:
(1)从正面初步感受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出示两组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材料如下:
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时间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
180 270 360
一些人买同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质量/千克 9 8 7 6 5 4 3
应付的钱数/元 30 27 24
四人小组讨论:
1、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小结:这两张表格的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点?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模仿前面找规律的方法,自主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教学效果与反思: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较顺利地发现了:一种量增加或(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或(减少),并且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观察表格的方法也运用得不错。(2)在比较中继续感受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引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材料如下: 下面是边长与周长,边长与面积的变化情况,把表填写完整。边长/cm
面积/cm2 1
边长/cm 周长/cm 4
四人小组讨论,思考:哪一张表格的变化情况和前面的变化规律一样? 设计意图:
像这样同时出现正面与反面的例子,是为了让学生在比较中把握正比例量的本质特征。这样的比较,与教材安排相比,比较的时间推后了。教学效果与反思:
教学时,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讨论,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课后反思,发现把比较的时间推后,学生理解较深刻,因为在前面探究正比例时,学生对正比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比较时学生心中也就有了一个标准,容易找出成正比例的一组量了。在此基础上,引入正比例量的图像,如下:
思考:这四张图如果让你来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并进一步思考:其中三张怎么都呈直线状态,朝一个方向生长?(比值一定)其中一张图为什么呈曲线状态?(比值不一定)设计意图:
引入图像进行比较,是为了让学生对正比例的特征有更形象地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更丰富的表象,达到数形结合,从而使学生真正建构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效果及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能顺利地进行分类,并思考成正比例的图像呈直线发展的内在原因是比值一定。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就是水到渠成,恰到好处。(3)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
最后让学生在前面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从而真正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三)应用提高
练习的设计力求体现多样性、层次性和发散性。如下: 1.填空
学校用煤情况如下表: 时间(天)3 4
用煤总量(吨)
1.8
7.2 10.8
表中()和()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定,所以()和()成正比例。
2.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1)洗衣粉的单价一定,买洗衣粉的数量和总价。(2)大豆的出油率一定,豆油的质量大豆的质量。(3)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4)圆的直径和周长。
(5)差一定,被减数和减数。
(6)火车的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3.已知a和b成正比例,完成下表。a 30
1.5
b 6 3
0.5
4、从生活中找一找成正比例的量
课后反思发现,在学生发现成正比例后,可以引导学生概括。
(四)小结提升
在小结提升阶段,我们要借助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整理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板书: 正比例
=速度(一定)一种量,另一种量也相应的,并且它们相对应的比值一定。
=单价(一定)上完“正比例”后,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表达清楚,课后检测效果良好,反思我的教学,发现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要做到精讲,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深入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先由教师引着说,再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地说,并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说,会说。教师也要善于通过倾听加强对小组讨论的指导。总之一句话,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圆的周长评课稿
《圆的周长》评课稿
《圆的周长》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以及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它们的周长就是围成它一周的长度,这为学生认识、概括、归纳圆的周长提供了知识技能基础。钟老师在教法上,以“复习铺垫——新知探究——新知应用”为主线,又在各个环节中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各个击破,呈现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在学情上,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经历探究、合用交流等方式自主构建知识。全课教学活动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上课一开始,钟老师创设了李爷爷绕正方形散步的情境,让学生思考:李爷爷散步一圈走了多少米?这样的设计不仅复习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强化了正方形周长与它边长的关系,又能为学生发挥自主性研究圆周长作好了学习方法上准备。然后把正方形变成了圆形,导入了新课。让学习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教师的提问结合课件的播放,既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又为后继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笔。而且,动画的演示过程,很好的展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并利用正方形周长概念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圆周长的概念,为后继学生奠基了基础。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理念。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
二、在活动中实现有效学习
在学习圆周率这个教学环节中,钟老师出示实验报告单,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完成这张报告单,首先要量出圆的周长,那么怎样量出圆的周长呢?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实物思考采用什么方法量出圆的周长。然后通过大屏幕演示,归纳出用“绕绳法”和“滚动法”测量圆的周长,把这两种方法归纳为“化曲为直”法,有意识地渗透了数学的化归思想。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计算、合作、交流等方式,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并通过分析比较,最后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从而构建出圆周率的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不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并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用,用身体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这样的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体验性学生,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实现了有效学习。
三、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以后,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课件中录入结果后,让学生思考:从这次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分析,归纳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总是三倍多一些,但实验的结果并不是完全一样,这时学生一定产生疑问:是不是不同的圆,它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也不一样呢?为什么我们的计算结果都不一样呢?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和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让学生蒙生一种自豪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一次思想与情感上的熏陶,激发民族自豪感。并解释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由于不同的原因导致出现了误差,以后进行数学实验必须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最后利用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利用公式解答开始创设李爷爷绕圆形散步一圈走多少米?的问题,这样设计体现了前后呼应,使整节课更加严谨。
四、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新知。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目的明确,层次清楚,有效的对新知加以巩固。判断题和选择题很好的抓住新授内容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把握,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观念。
纵观本课,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设置合理的认识冲突,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猜想、验证。体现了“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合作探索——归纳总结”的探索性教学模式,从而充分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