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技巧教案(定稿)

时间:2019-05-12 22:4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技巧教案(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技巧教案(定稿)》。

第一篇:诗歌技巧教案(定稿)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表达技巧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表达技巧的解题技巧

第一课时 描写方法鉴赏

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命题涉及最多的的内容,也是整个诗歌鉴赏中的难点。对诗歌技巧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常常体现为准确判断诗歌运用的艺术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即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感要借助各种艺术技巧来表现,可以说理解了诗歌的艺术技巧,也就打开了诗歌殿堂的深奥的大门。

从高考命题情况看,一切可以提高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中最为复杂 :从一切诗歌都要表现客观事物来说,有表现方法;从一切诗歌都要表情达意来说,有抒情(描写言理)方法。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构思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在复习备考时,应以以下几方面为着力点:

1、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2、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比、对偶、反问、设问、衬托、用典等;

3、构思技巧,如照应、过渡、悬念、伏笔、铺垫、抑扬、跌宕、总领(统摄)、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收束全篇)、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等;

二、具体分类

描写手法

1、衬托:正衬 /渲染、烘托 反衬(反衬:以动衬静 以明衬暗 以乐景衬哀情 乐景哀)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明暗结合

3、白描

4、对比

5、细节描写

6、侧面描写 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景”(事、物、史)与“情”(喜、怒、哀、乐)“志”(志向、情操、爱好、愿望)】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乐景哀情(哀景写乐情)

2、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托物抒情: 托物言志(象征)托物寓理 托物抒怀

4、借史抒情: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鉴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用典抒情 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谐音、反语、反问、设问、反复、用典等。

三、命题方式:

在高考试题中往往综合出现,很少孤立地命题,往往命题为: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四、答题步骤: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典型例题

1、(09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答: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2、(09年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3、(2008山东)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撚(niān):持取,捻弄。

“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参考答案〗 A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动作描写)。B作者用“捻花”表达对春天的喜爱,用“放花”表达对春去的无奈。C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六教师提示:

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七、课堂训练

1.简析本诗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答: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2听蜀僧濬弹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1、绿绮:古代名琴。

2、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分析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艺术手法。【答案】主要用了侧面描写,(步骤一)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时间过得真快啊!(步骤二)写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步骤三)

第二课时 抒情手法鉴赏

一、考点解读:

直接抒情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回 顾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乐景哀情(哀景写乐情)

2、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托物抒情: 托物言志(象征)托物寓理 托物抒怀

4、借史抒情: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鉴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用典抒情

二、典型例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2、鹧鸪天·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注] 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1.这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2.作者通过写满眼的山林,夕阳残照,和归家的乌鸦这一组意象,渲染了一种悲凉孤寂的氛围。3.抒发了自己思归之情。4.其中,归巢的乌鸦与自己的不能归家形成强烈的对比。

三、方法总结

1、答题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抒情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诗句如何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重点讲解:

(1)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C、“托物言志”不是内容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2)借物咏怀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物咏怀,古诗中有些景物既是环境刻画,又是用来隐晦地表达某种感情的象征。而托物言志是借物来抒写自己的志向和自身情操,或以物喻人 如(借物咏怀):

孤灯、孤云——孤苦的思乡、思亲情、游子情,或孤独、失落的感觉。飞镜、明月——望月怀远、思乡、思亲情,别离思聚;或发怀古之幽思。

落日——故人情。

日暮——思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戍鼓、雁声——离别、思念之悲凉。

玉关情、羌管——思念征人远戍或征人思归。边声、角起、角声——军中号角吹响。

戎旌——军旗。千嶂、孤城——边塞之荒凉

闲云、野鹤——隐居之闲适、怡然自得。

旧家燕子——物是人非的伤感。

庄生梦蝶——美好而虚幻。

红豆———爱情或相思。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3)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A、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B、托物言志是抒情方式,是作者借助某种事物的某一特点融入自己的主观感情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抱负和操守。而象征则是用来表现所描写事物,把某一事物看作另一事物。

C、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D、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4)象征与借代的区别

象征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它是一种写作手法。而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指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举例来说吧,比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了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有茅盾的《白杨礼赞》等;借代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就代指老人,而垂髫本是小孩头上下垂的头发,在这就代指小孩了。

四、课堂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醉 著 韩 偓①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注】 ①韩偓:晚唐诗人。请结合诗句简析此诗的表现手法。答案 象征手法,作者借渔翁形象表达心志。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安闲自在,无忧无虑,表现作者身处晚唐乱世而渴望超脱的心态。(也可答为运用了白描手法,语言平易,但景物鲜明,画意很浓。文字虽然很短,却高度凝炼,寓意深长。)

2、阅读下面的一支小令,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试分析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案】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作者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三课时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一、考点解读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双关、叠词、互文等

二、典型例题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 李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答出其中两种得2分)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2分)。

三、方法总结

答题模式:

1、确定修辞方法

2、结合诗句分析(切忌空谈)

3、分析修辞描摹事物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师提示:不固定,结合具体题目灵活运用 效果总结:

①比喻 化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②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运用借代可使语言含蓄、简练。③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④夸张 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⑤对偶 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⑥反问 加强语气。

⑦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⑧双关 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⑨互文 使诗歌内容更加凝练。

⑩设问 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四、课堂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注】①甘露:寺名,在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②银山:江中巨浪。问题:请分析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特色。

【答案】1:虚实结合。前两句写弥漫山巅的云气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深渊。在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写,渲染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表现作者豪迈的胸襟和 壮美的情感。2:夸张,把江水夸张为“拍天浪”;突出了长江的汹涌澎湃,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果)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第四课时 鉴赏诗歌的构思技巧

一、考点解读

构思技巧,如照应、过渡、悬念、伏笔、铺垫、抑扬、跌宕、总领(统摄)、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收束全篇)、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等;

二、典型例题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解析]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答案】: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⑪“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⑪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

【小结】

一、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的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题指津】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和方法:(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坡①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凉州词(其一)张 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②到安西。

【注】 ①碛(qì):沙漠。②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 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驼铃丁当清脆入耳。(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第二篇:诗歌炼字技巧教案

千锤百“炼”的智慧——古诗中的炼字

厚德学校

褚林方

一、故事导入

简述贾岛的“推敲”故事。

二、学习目标:

1、、体会古诗炼字的妙处;

2、掌握炼字类题目类型和答题方法;

3、规范炼字类题目的答题步骤。

三、张开智慧双眼,体会炼字的妙趣

1、炼字的定义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2、回顾古人有关炼字的名言,从中体会炼字的重要性。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

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袁枚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四、开启记忆闸门,回顾炼字题型

①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说出某句诗的某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直接鉴赏关键词)②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③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五、启动超强大脑,分析解题方法

示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1、请说出“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用的妙的原因是什么?

2、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3、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晚春》韩愈)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做题要求:12组做第一题,345组做第二题,678组做第三题。5分钟后比谁做的最正确。答案解析:

1、“散”是散入、飘散。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撩拨着像诗人一样深夜无眠的人的情思。

2、“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小结:

1、动词的表达效果: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富有动态美,从而增强诗歌表现

力 ;

2、形容词的表达效果: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从而传达诗人情感。

3、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形象生动,使画面富有动富有情趣感,意境特点更加鲜明。

六、梳理思维线路,总结答题要领

炼字题型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析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述景 第三步: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用

炼字题型答题格式:“X”一词是“……”的意思,……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烘托了……氛围,表达了……的感情。

七、当堂训练: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问:请分析鉴赏“独”字的艺术效果。

要求:

1、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2、书写规范;

3、时间4分钟。解析:“依”字有独自孤独之意。(析义)写出了诗人独自一人登上高台的寂寞、感伤。(述景)表达了诗人形单影只、怀才不遇的感慨。(作用)

八、拓展提升:选词填空: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①摇、映

②舞、隐

③扶、失

九、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人炼字的魅力。同时,又深入学习了古诗炼字的作用及炼字类型。古人写诗“一花一叶见世界,一字一词总关情”,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积累把握这个美妙的世界,体会这份动人的情感。

十、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

一、炼字表达效果

1、动词——生动形象,富有动态美

2、形容词——化抽象为具体

3、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有情趣

二、炼字答题步骤要领

1、析义

2、述景

3、作用

十一、教学反思: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第三篇: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明确古诗词表达技巧的内容

2、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3、运用表达技巧的术语分析问题

二、学习重难点

古诗词表达技巧的说明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

表达技巧的鉴赏是对古代诗词鉴赏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也是考点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普遍在概念、方法等方面无法把握,在此,特专门作讲解。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设问、反问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白描、动静描写、烘托、借古讽今、对比等。

(一)诗歌鉴赏系列之一——诗歌的修辞手法。

在对诗歌修辞手法的考查中,以比喻、拟人、借代、夸张为主.【练习体会】下列诗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反问)

2、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借代)

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邀云汉。(李白《月下独酌》)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拟人、想象)

4、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设问)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比喻)【走近高考】

1、(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案:(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2、(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二)诗歌鉴赏系列之二——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的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的态度。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析】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就市大兴县。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补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

2、借景抒情——把情感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析】这是一首情思深厚的送别诗。好友在雾笼繁花的三月,辞别黄鹤楼东去扬州。作者立在江边目送友人乘坐的小船,渐行渐远,直到船影消逝在那碧绿的水天尽头,只有长江还在向着天边滚滚流去,此诗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深情。

3、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表达作者志向或感情,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析】(垂緌(rui):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古时常代指官宦。)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用典抒情——借用历史上的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讽刺时事。

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析】化用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寄寓王朝兴废之慨与褒贬之情,热情赞颂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侠肝胆,隐含讥讽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无心恢复失地之意。

5、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的弊端。

《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导常百姓家。【析】这首咏史诗借古讽今,嘲讽了六朝贵族的盛衰。乌衣巷,在南京市东南,与朱雀桥相近,是三国进吴国军营的所在地,士兵多穿黑衣,故名。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大族聚居于此。一二句中“朱雀桥”与“夕阳斜”,以今日的荒凉衰败来反衬昔日的繁华煊赫,一盛一衰,隐然可想。

诗人讽刺六朝贵族盛衰无常,荣华富贵的难以长久,对那些得势一时的当权者,无疑会大扫其

兴。这首诗选择荒草野花、夕阳残照、屋毁燕去等景物和细节,富于象征和暗示意味,因小见大,以微见著,婉约曲深。

6、叙事抒情——寓情于事,或借助行动等细节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秋思》(张藉)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析】“见”,秋风无开,本不可见,但带来的秋色、秋容、秋态----如树叶黄落,百卉凋零----则可以想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的凄凉摇落之景,不觉勾起思乡之情。“欲”,表达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悉万绪,写不尽,道不完,竟不知从何说起。使内心的情感鲜明形象可触,给人以巨大的想像空间。“恐”,写完之后又担心遗漏什么,把对家书的重视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刻画得细致入微。

【练习体会】下列诗歌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

《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直抒胸臆)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绝句》(石柔)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析](借物扦情)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生活不安定的感慨。

《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析](叙事抒情)首两句叙写主人公追打黄莺.而后两句点明原因即诗歌的主旨,表现少妇不让黄莺来惊扰她的美梦,抒发了对征战亲人的思念。

【走近高考】

1、(07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2、(0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答案: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三)诗歌鉴赏系列之三-----古代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

1、想象和联想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和思维过程。

想象——从无到有;联想——由此及彼。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析】在这里,杜甫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析】 三、四两句写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

2、虚实结合

(1)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②已逝之景之境。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③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2)实.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3)虚实相生。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

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二句实写景三四句虚写景)【走近高考】(08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3、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例:《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白描的运用使诗歌在语言上具有平实质朴、清爽干净的特点,仿佛是从胸中自然流出,全无斧凿之痕,平淡自然而又意味醇厚。

4、象征(也作托物言志)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于谦《石灰吟》干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走近高考】(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5、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

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析】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谈资以消磨时光。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

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析】“意万重”极言“家书”意义重大,诗人在家书中寄以厚意。然而像我们自己写好的一封重要的信一样,总是会担心自己没有在短短的信笺中把欲说之事言明,也就是“复恐匆匆说不明”,所以才会

在要寄出的时候再拆开来看看,确定一下,哪怕仅仅是给自己一颗定心丸。“临发又开封”朴实而传神的表达出家书中蕴藏的情谊,着神而不露形。

6、动静描写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声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静,相辅相成。①动静结合

《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析】前两句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静。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②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鸟宿池边树,憎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

(王维《鸟鸣涧》)以上三例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7、烘托(也作衬托)

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立法来衬托出主要的人和事物。

①侧面烘托。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宋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

②以景衬情。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喜景衬哀情。

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析】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③动景静景互衬。(见动静描写中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走近高考】(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8、借古讽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台城》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析】全诗以台城这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9、对比

对比也叫对照,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对比”,与“反衬”完全不同。“对比”是指两种地位相等的景物、环境,他们应当是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的。而“反衬”的双方则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析】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昔日繁华与今之冷落对照极为强烈,突击了诗歌的积极意义。【走近高考】(07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过华清宫

吴融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第四篇: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明确高考试题有关考查表达技巧的命题特点 教学重难点: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1、熟悉考点及相关知识。

2、掌握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熟悉考点及相关知识点

诗歌的表达技巧指的是作者在诗歌中描写事物、塑造形象、抒发情感所用的方式、方法、技巧和手段等。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

1、语言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古诗中不存在“说明”,因此,古诗从表达方式上讲,就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我们民族的诗歌特色多是即景抒情,因而描写和抒情用得多,手法也多种多样。传统的叙事诗少,叙述的表达方式用得就少。议论在诗歌中用得更少,但也有,宋诗要多一些。

2、常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排比、对偶、反复、反问、设问、互文等。

3、表现手法:对比、抑扬变化、铺陈、象征、用典、化用、衬托、联想、想象、照应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二、掌握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描写景物、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1、比喻。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平淡化为生动,将深奥化为浅显。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延绵不绝及浓厚。

2、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情感更加明显。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只情。

3、夸张。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描写自然景观,起到增强气势的作用,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瀑布壮观的气势;描写人事,起到放大情感的作用,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写出愁苦的深重。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物。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5、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纯用名词组合组成排比,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6、设问。无疑而问,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放在开头,设下悬念,引发思考:“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除夕之夜,万家团聚,自己却还是浮沉宦海,奔走旅途,孤零零地在驿馆中借宿。长夜枯坐,举目无亲,又有谁来问寒问暖。人无可亲,眼下就只有寒灯一盏,摇曳作伴。“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更能突出旅人凄苦不平之情。“寒灯”,点出岁暮天寒,更衬出诗人思家的孤苦冷落的心情。放在诗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放结尾,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以苍茫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只的沙鸥自喻,孤独寂寥。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语气冷峻,强调项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7、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尾联是王诗针对杜牧《题乌江亭》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使用反问句式,提出看法:项羽人心丧尽,江东子弟不可能为他卷土重来。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8、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预习案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问题:“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研讨案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纵使。

(2)词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找出二者在手法运用上的相同点。答: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预报

[金]王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答案示例: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内容上题干已点明——写出了山水的变化,题干主要是要结合诗歌分析其表达效果。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答,会更好。

总结:修辞手法类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修辞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巩固案

4.(2013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

【答案】: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5.(2013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答案】 “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考的是修辞手法。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

6、(2009 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答案: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答案: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掌握表达方式中的抒情和描写在古典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一、抒情方式。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抒情是诗歌的主要表达方式。抒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借助景物、人、事传情达意。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小诗,直抒胸臆,情感思想一览无余——饱含了一个赤子无限深沉的悲伤和期望。《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诗人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意境,引发了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再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含蓄。(借助于景、物、人、事来传情达意,含蓄、委婉、蕴藉。)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⑴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① 情景交融: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

如: [双调]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衬乐情。

如:许浑的《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前两句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的离愁别恨。⑵托物言志:

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将思想感情隐含在具体的外物之中。先咏他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将自己的感情得以寄托。它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通过塑造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达到抒发某种感情的目的。

例如: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此诗是诗人少年时所作,借助咏石灰(的形成过程)的内在本质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志向,“要留清白在人间”就是诗人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的写照。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緌,帽子或旗杆顶上的缨子;垂緌,指蝉。)这首诗抓住蝉“饮清露”和“流响”这种高洁、栖高、声远的特有形象,寓贤能之人,不需要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二、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借景抒情;(2)营造氛围;(3)奠定情感基调;(4)衬托人物

三、描写方法

常见的描写方式或描写角度有: ①正面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面对人物、景物进行描述。

侧面描写,就是不从正面,间接地去描写人物、景物。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

《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看罗敷。

②虚实结合

实写,是写眼前的实景,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写,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如:《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万木冻欲折”就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景象。“万木冻欲折”与“孤根暖独回”恰好构成对比,反衬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虚写。通过 “行人”设想他的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情形,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细节描写 :必须抓住细小的动作、细小的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形象、心理。

例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既是一个心理的细节描写,又是一个行动的细节描写。

又如: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其中“闲敲棋子落灯花”就是一处细节描写。

④动静结合(有声与无声):在动静结合的描写过程中往往采用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衬动、以静写动(以有声写无声,以无声写有声)的写法。

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此诗“月出„„时鸣”句以动衬静,突出了春天月夜空旷寂静的清幽明净的优美境界。再如:张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典型的以动衬静,动中见静美的动静结合的手法。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别枝:另一枝;社林:庙周围的树木)

此诗首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

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此诗中“莺啼山客犹眠”一句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⑤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⑥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沁园春·长沙》中,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橘子洲头”,描写景物的角度是多样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景;“鹰击长空”是仰视;“鱼翔浅底”是俯视。

⑦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多角度描摹。(绘形、绘声、绘色)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赤壁壮丽景色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就从视觉、听觉角度来绘形、绘声、绘色。

预习案

1.(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琅琊溪①[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不能只看注释中“被贬滁州”就联想到“悲伤”、“壮志难酬”之类的,切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参考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试题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要求是“解析”,其表达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

研讨案

2.(2011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清 明①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问: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答案:本诗首联乐景写哀情。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其哀。

【解题透析】写景抒情,一般为间接抒情。主要有乐景写乐情的正衬和乐景写哀情。此诗显然用的是后者。答此类题目清楚景是什么样的景,情是什么样的情,情与景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明确作答了。

3.(2011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解析:这道题出得让人琢磨不透、一头雾水,似非要顺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来答题不可,这便是强行赶鸭上架之为。首先,“什么样的高度评价”本身就有问题,“高度”不就是“什么样的评价”吗?其次,从四句的关系上说,第一句为总括句,后三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第二句为“才思”,第三、四句为“诗风”,也不见有第三个方面呀?无奈之下,为迎合命题者,遂写上“诗品”二字,你敢说我答错?但这么答,还是有些忐忑,因为你不是迎合命题者的,于是思来想去,还是这样吧:“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但是觉得这么答又不合题,题目要求答出三个方面,那一定是概括性的名词,这“比庾信”“比鲍熙”可不是名词!权且这么招吧,只要尽力去答了,至于结果如何,就不管那么多了。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明确“构思脉络”的意思,它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的思路有什么好处,所以它往往对应着文章的层次以及题目所配给的分值。审好题,方能答好题。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此题应该是好答的。

总结:这种题型的诗歌提问方式。

巩固案

4.(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标准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第三课时

教学设想:

1、掌握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

2、了解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

一、表现手法。

明确:若提问表现手法,也包括抒情方式和描写方法。

1、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陶者》(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将权贵家酒肉发臭与路边因冻饿而死的百姓进行对比,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2、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另外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包括正衬和反衬。

①正衬:又叫陪衬、烘托,选择相关事物,从正面来陪衬所要表达的主要事物(主体)。是同一方向的比较,目的是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如:《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此诗通过描写居处的幽静荒僻来正面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

②反衬:选择相反事物,从反面衬托主要事物。以丑衬美或以美衬丑。(包括以动衬静)例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就采用了反衬手法,突出了梅花傲霜独绽的品质。

3、象征。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的方式。古诗中的月经常是某种意义的象征,如象征团圆、离别、思念、爱情等。杨柳象征惜别,鸿雁象征思乡,落叶象征失意,鸿鹄象征高志,大海象征开阔,流水象征叹息,梅花象征傲视,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杜鹃鸟象征凄凉、悲哀、思乡,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等。典型的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中的石灰象征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4、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

肯过江东。”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5、抑扬。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为了使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6、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7、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元稹《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本诗系悼念亡妻所作。以沧海和巫山起兴。

二、结构技巧

1、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如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诗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诗人的感慨: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在这里“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2、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后四句表露想入仕,希望张丞相引荐之意。

3、以小见大。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如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千里迢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

4、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题柳亭送别图(明 徐渭)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

预习案

1.(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

研讨案

2.(2012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 叶 修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问: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2)(4分)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3.(2012年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①玉花:喻雪花。

问:“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答案】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总结:这类题型的答题规范:(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如何使用这种手法。(3)此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巩固案

4.(2013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参考答案】(1)【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解析】“听我楚狂声”出于《论语•微子》(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富贵非吾事”出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新课标必修5第二单元),意为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营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表明自己的心迹。

5.(2013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佣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封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幕才独自离开。(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第五篇:诗歌技巧归纳

诗歌鉴赏题型归类作答整理

诗歌语言类习题

一、炼字

关注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关注丰富多彩的形容词

关注生动形象的叠词,关注表色彩的词

解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摹情态

3、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谈作用/点意境/表感情

典型试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规范作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释词)。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送别的人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描述)

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意境或情感)

典型试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规范作答:“系”字本义:栓.①用此在此处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诗人的衣襟,不让他离去。②作者用拟人手法表现它们依恋诗人不忍诗人离去的深情。③

“啼”字既有鸟兽叫的意思,也有出声地哭的意思。①此处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②作者用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表达了自己对“湖上亭”的眷念和不舍。③

典型试题: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规范作答: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简直呼之欲出。

二.炼句

解题步骤

1、结合文意,简析句意

2、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3、分析表达的主旨、情感

典型试题: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有人认为本诗最后一句为喜幸之词,你同意吗?为什么?

规范作答:不同意.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只是靠着老朋友帮助才能维持生计,对世事也不再有何追求了。

本诗前三联描写了初夏时,江流曲折,燕子、水鸥自由自在,渲染出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闲适地享受着妻子儿女的家室之乐。经历长期离乱后,重获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满足。

但最后一联表面仍是喜幸之词,实则包藏了多少悲苦与无奈。眼前的闲适生活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此刻寄人篱下,艰难辛酸溢于言表。读之不觉万分怅惘。

三、语言风格

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

解题步骤

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表达效果。

典型试题: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 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规范作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质朴口语化。(叙)“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诗歌形象类习题

一.人物形象

解题步骤

1、明确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刻画人物形象运用的手法及创造的氛围特点。

3、.概括形象的特征、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或社会意义。

典型试题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贫女形象?

规范作答:本诗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形象。(概括)

她风采优雅、品德高尚、勤劳能干,针线刺绣精巧,但生于蓬门陋户,伤叹无媒人可托,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结合诗歌分析)

诗人借她表达了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表达情感)

典型试题:

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规范作答: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的弄潮儿形象。

钱塘江的江潮排空而来,汹涌澎湃,弄潮儿却在惊涛骇浪中履险如夷,连手中的红旗都未被打湿,表现出其英勇无畏、奋力拼搏的豪迈气概。

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二.事物形象

解题步骤

1、概括事物特征;

2、分析手法,结合诗句分析人物特征(特别要注意形容词和动词);

3、作者情感的抒发。(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典型试题:

初食笋呈座中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贵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这首诗刻画了什么事物,抒发诗人什么感情? 规范作答:1.壳嫩笋香的初生之笋,洋溢着勃勃的生机,只待春雨浇灌,即能昂扬九霄。可初生之笋因鲜嫩可口,所以食者众多,求者亦夥,而且价值甚昂。(概括事物特征)诗以嫩笋比喻自己,年少而胸怀大志。可悲哀的现实是诗人一样壮志未酬空有“嫩箨香苞”美质,却没有了昂扬九霄的机会。(分析手法,分析人物形象)字里行间充溢了一种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深切感叹。(作者情感抒发)

三.景物形象

解题步骤:

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结合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典型试题:

韩偓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掩鼻计成终不觉,冯驩无路学鸣鸡。诗歌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规范作答:1.前四句运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遥想中的故都长安景象:杂草丛生、塞雁侵池,宫鸦犹啼。(再现景物画面)

2.诗歌描写了长安荒凉破败的景象,笼罩了一种凄迷悲凉的气氛。(氛围特点)3.寓情于景,寄寓作者对家国将亡的无比哀痛之情。(作者的情感)

诗歌技巧类习题

一、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包括:寓情于景、移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反衬

解题步骤:(借景抒情)

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

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

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

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典型试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规范作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 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典型试题: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规范作答:主要运用了情景反衬(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步骤一)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步骤二)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步骤三)

典型试题:

中 年

郑谷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颈联突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规范作答:触景生情。(步骤一)满墙苔色、连夜雨声,引发了诗人对“故第”的寻找、对“春田”的忆念,(步骤二)抒发自己追怀平生、欲归隐家园安度余生之感。(步骤三)典型试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何种抒情手法?,请简要分析。

规范作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步骤一)通过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移情于物,(步骤二)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步骤三)

二、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考纲要求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解题步骤:

1、确定修辞方法

2、结合诗句分析

3、分析修辞表情达意的作用

典型试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规范作答:首句运用比喻方法,(明确手法)把水比作是眼波横流、把山比作眉峰攒聚,化无情为有情,原本无情的山水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结合诗句分析)既写出了山水相连之处的美丽,又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分析作用)

三、描写手法

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

讲究方式: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讲究方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

解题步骤:

1、确定描写方法

2、结合诗句分析

3、分析描写方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典型试题:

题元十八溪居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规范作答: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地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

典型试题: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 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规范作答:主要使用了细节描写的表现手法。(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典型试题:

海 棠

郑 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注 ①莫愁:战国末期楚国歌舞家。貌美如仙,爱好歌舞。

②梁广:古代因善画海棠而出名的画家。

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规范作答: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衬托。那美丽勤劳能歌善舞的莫愁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

四、结构特点:

常见的结构手法:照应、过渡、悬念、以景结情、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 解题步骤:明确特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典型试题:

边城独望

马戴

聊凭危堞望,暗起异乡情。霜落蒹葭白,山昏雾露生。河滩胡雁下,戎垒汉鼙惊。独树残秋色,狂歌泪满缨。

诗歌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规范作答:开篇点题,“聊凭危堞望”紧扣题目“边城独望”;(1分)总领全诗,引出后面对望中所见异乡景物的具体描写;(2分)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表达了无处排遣的独处异乡之情。

典型试题:

双调·大德歌

关汉卿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

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注 便做陈抟睡不着:思人心切,即使做了陈抟也难以入睡。相传陈抟能一睡百日不醒。

这首曲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规范作答:以秋景切入,又以秋景作结,首尾呼应。全曲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情境相生,物我交融,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

下载诗歌技巧教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技巧教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教案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教案 【教材分析】《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表达技巧》优秀教案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教师卷 一、导入 二、学习目标 1.能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能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

    《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2(范文模版)

    诗歌鉴赏专题 ——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案背景: 进入高二,学生开始了对《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教案1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冯慧敏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媒体准备】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自制教学课件 【设......

    2014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学案】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及相关术语。 2.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 【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

    诗歌鉴赏技巧

    如何解答现代诗歌鉴赏题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是新《考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热点考题是关于诗歌的鉴赏,而现代诗歌的鉴赏倍受人们的关注。那么,如......

    诗歌翻译技巧

    诗歌翻译技巧 摘要:本文主要以英译汉诗和汉译英诗的语篇为例,从词义和语篇的层面上探讨了英语与汉语在表现形式上的本色和差异。其一,在语义上,英语词汇具有客观明晰,以多代少的......

    诗歌鉴赏技巧

     一、怎样快速把握一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