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歌翻译技巧
诗歌翻译技巧
摘要:本文主要以英译汉诗和汉译英诗的语篇为例,从词义和语篇的层面上探讨了英语与汉语在表现形式上的本色和差异。其一,在语义上,英语词汇具有客观明晰,以多代少的特点,但并不冗余;汉语词汇则主观概括,词约义富,以少替多的特点,但并不短缺。其二,在语篇上,英语具有衔接严谨,语篇易长的特点;汉语则连贯紧凑,语篇易短。正因如此,英诗诗意易于明朗,汉诗诗意易于模糊。认识这两种显著的差异可以英汉互译促进英语学习的研究。
关键词:诗歌、翻译、特点、技巧
正文:翻译要讲究信、达、雅三点,当然诗歌翻译也不例外,在原则上要遵循严复先生的信、达、雅,而且文化适应性是文化翻译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文化适应性原则在诗歌的翻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起着积极的作用。不同的语言,因其不同的语言习惯、文化差异因素,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中。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调动目标语言的一切手段来尽力再现原文的语言特点。
(一)英语诗歌的特点
(1)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押韵是诗体与其它文体的最大区别之一。押韵是语言中相同音素的重复和组合所造成的共鸣和呼应。英文诗常用的韵有①头韵(alliteration),即词首音素的连续重复,与汉语的“双声”相似(如Thomas Gray 的 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中的The plow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一句,plowman与plods, weary 与way都形成头韵);②谐元音/腹韵(assonance),即词中重读元音的重复(如sweet与sleep, cradle与grave);③尾韵(rhyme),即词尾相同音素的重复。诗歌除了音韵美外,其有规律的轻重抑扬变化连同韵式的变化,一同构成了诗的节奏美。英语格律诗分为诗节(stanza),诗节又分为诗行,每一诗行又分为几个音步(foot)。音步是由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或数个非重读音节有规律地排列构成,常见的有抑扬格五音步,扬抑格四音步,抑扬格七音步以及扬抑抑格两音步、抑抑扬格三音步等。无韵诗(blank verse)虽然不讲究押韵,但传统的无韵诗仍十分讲究节奏,一般是以抑扬格五音步为一行,如莎士比亚的诗剧。至于当代诗人写的一些无韵自由诗(free verse)则完全不受韵式和音步的限制,完全听凭思想的自然流露和语言自然节奏的流动。(2)破格与变异
诗人是语言运用最自由的人。格律对于那些优秀的诗人来说,好像并不构成多大限制,而是他实现意美、音美、形美的好助手。诗人享有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些特权(poetic license),即为了适应节奏格律的需要,诗人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缩略形式(如tis=it is, o'er=over),以减少音节数;他还可以灵活调整词序、主谓倒置、动宾倒置及对修饰词与被修饰词进行换位。这些语言特权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更具表现力的破格。如果说破格还是有限的自由的话,那么变异(deviation)就是无拘无束的自由。变异是对语言常规的有意偏离,是诗人寻新求异的一种手法,是对语言的创造性的使用。变异在诗歌创作中早已有之,在现代和当代更是被发挥到极至。变异可以发生在诗歌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如语音、拼写、词汇、语法、诗式等。诗在语音上的变异主要表现在单词的某些音节的省略、重音甚至整个发音的改变。(3)词句的重复与修辞格的广泛运用
诗歌中常重复一些词句或诗行,用以抒发真挚深沉的情感,或是用以渲染某种气氛(如回环往复的缠绵),或是用以增强诗的歌唱性。诗歌中又大量运用修辞格,尤是是各种各样的明喻、暗喻、比拟用得最多。
(4)丰富的意象与象征
所谓意象,是指那些可以引起人的感官反应的具体形象和画面,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动觉、通联等。这些意象不仅唤起人们的某种体验,更常常具有鲜明或隐晦的象征意义,是许多优秀诗篇所具有的共性。
(二)英语诗歌的翻译
一般说来,语言形式服务于内容,并具有一定的意义。就诗歌而言,形式的意义远远大于散文类作品中的语言形式。诗之所以成为诗,怎样说与说了什么同样重要,所以译文中追求形似是译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我国的译诗史上,有将英语格律诗译成元曲形式的,有将它译成五言古体形式的,还有用骚体译出的。但目前看来,采用这些形式都值得商榷,因为英语诗人绝不会写出唐诗宋词。同样的原因,把英语格律诗译成散文或散文诗(如梁遇春译雪莱的A Lament)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诗歌的形式是有意义的。英文格律诗汉译的另一种方法是“以顿代步”,即以汉语的“顿”代替英语的“音步”以再现原诗的节奏。“以顿代步法”通常强调原文的韵式也应在译文中加以复制,即如果原文的韵式是ABAB、CDCD,那么译文也应有同样的韵式。所谓“顿”,是指两个、三个抑或是四个汉字放在一起,它们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同时又形成语音的一种自然的起落。这确实有点像由轻重抑扬构成的音步。以这种方法译诗,是译者追求形似并再现音美的大胆探索,而且确实也产生了一些形神皆似的译作。不过,在顿与音步的对等方面以及顿在何处(即在何处停顿)等问题上,翻译界仍有争议,译者自己有时也难以把握。英语格律诗的另一种译法就是放弃韵律,用自由体翻译,持此论者的理由是原诗节律在汉语中无对等物,译诗重在传达神韵,形似难求且束缚表达,因此不如弃之。在追求形似上,我们认为,王佐良先生提倡的“以诗译诗”是完全正确的,诗歌毕竟不是散文,因此,原诗如果有韵,那么译诗也应尽量沿用;原诗如果无韵,译诗也应无韵,即使用韵,也不能太过整齐,只应是个别诗句中用韵。原诗的节奏应尽量用汉语的自然起落体现,但不可偏执,非要找到所谓“顿”与“音步”的等量齐观不可。形似应尽量在用韵与否以及诗行长短上予以体现,这样既保存了原诗的形,又再现了原诗的音美。当然,诗之最大功用是言志言情。传达情志当为译者首先必须考虑的事情。对于大多数诗来说,形式虽也有意义,但相对于诗之神韵和意境而言,它仍处于次要地位。英汉语言及文化的差异常要求译者“变换说法”,即变换形式以求神似。比如我们虽不赞成将英语格律诗全都译为中国五言或七言诗,但以这种形式译出的某些诗如能做到传神,却也不失为好的译作。诗歌形式中确有一些不可译因素,但诗的意义、意境、神韵却大都可以被意会、被言传,尽管难以全部传达。因此译者应在词语的锤炼上下苦功夫,写诗者常常是“语不惊人誓不休”,译诗者没有这种精神也休想“译语惊人”。[4]下面来看一个例子: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Then---shuts the Door---
To her divine Majority---
Present no more---
Unmoved she notes the chariots---
pausing---
At her low Gate---
Unmoved---an Emperor be kneeling---
Upon her Mat---
I’ve known her---from an ample nation---
Choose One---
Then---close the valves of her attention---
Like Stone---
(参考译文)
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然后, 把门紧闭,她神圣的决定,再不容干预。
发现车辇停在她低矮的门前,不为所动,一位皇帝跪在她的席垫,不为所动。
我知道她从一个民族众多的人口
选中了一个
从此封闭关心的闸门,象一块石头。
译例第一阙前两行的问题已作分析, 第四行含义并非 “不容干预”, 而是 “不露行藏”。第二阙逐字逐句直译, 甚至不定冠词也译成 “一位”, 既违反汉语规范, 又背离了诗歌语域。第三阙更是不堪入目, 连语句都不通了, “一个民族众多的人口” 是歧义句。特别是最后一行中的那 “一块石头”, 喻义含混, 实在让读者心里堵得慌。为此, 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艺术性地利用中文词语组合读音上的抑扬顿挫来传达英语诗歌无所不在的节奏。
我们将这首名诗试译如下:
选 择
选定精神伴侣,然后谢客关门;
既作神圣抉择,必当匿影藏形
车辇沓至纷来,姑娘不闻不问;
皇帝跪于席垫,万难打动芳心。
茫茫人海无限,唯独选中一人;
从此心如盘石,封闭情感闸门。[2]
(三)汉语诗歌的特点
(1)抒情性。“诗言志”,强烈的感情色彩是诗歌的显著特征。
(2)形象性。通过联想、想象等多种手法构制生动鲜明的形象,是诗歌的另一个显著特点。(3)语言精练、含蓄,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岛据实相告,韩愈沉思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和“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异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四)汉语诗歌的翻译
诗歌大致分为内容、情绪、诗形三部分,理想的译诗应保证第一,它应当自己也是诗;第二,它应传原诗的情绪:第三,它应传原诗的内容:第四,它应取原诗的形式。汉语民族历来赋有“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非逻辑的曲线思维特质。在结构形式上,汉语语篇多句内与句间的直接组合,形式上缺乏显性的衔接手段,但通过逻辑推理或直觉判断,语义是连贯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汉语是高语境的语篇构成的。英语民族长期坚持“主客二分”、清晰明确的逻辑性的直线思维,语篇结构形式多为句与句的有序排列,形式上照应指称,衔接严谨,语义上脉络明晰,一意贯串直到篇末。相对汉语而言,英语则由低语境的语篇构成。一篇优秀的译文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其外形做力能所及的修饰,确保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庶几近之感,即我们为之努力的所谓“形美”。;
(2)符合英语语法,且少有拖泥带水之感活斧凿痕迹;
(3)满足读者希望见到的简洁、明了、易识、易记等要求,具有可视性和可读性;(4)使读者能感受出原文想要表达的情绪;
(5)应原诗的押韵修辞,译文也应有音节的押韵,读着使人朗朗上口。[3] 下面也来看一个例子: 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1①: Bird-Chirpping Hollow
The light beams of the moon on the earth softly rain, The night is quiet, the spring mount empty, The moon’s up-rise the birds doth frighten To cry now and then in the springtide hollow.译文 2②: The Dale of Singing Birds I hear osmanthus blooms fall unenjoyed;When night comes, hills dissolve in the void.The rising moon arouses birds to sing;Their fitful twitters fill the dale with spring.译文 3③: Bird-Singing Stream
Man at leisure.Cassia flowers fall.Quiet night.Spring mountain is empty.Moon rises.Startles--a mountain bird.It sings at times in the spring stream.三首诗均出自名家之手,不同的译本不仅反映出译家对原诗的不同理解,而且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截然相反的语言本色。汉语的主观概括,以少胜多,词约义丰的特点,造成汉诗诗意模糊,难于精确理解。而英语客观明晰,以多胜少,词丰义微的特点又使英诗诗意具有明朗的色彩。这样,它们就带来了汉诗英译时表达上的障碍和难度。正因如此,三个译本至少在三个方面处理手法不同。其
一、用词多寡和语体的选择 从译文1到译文3,用词愈来愈少,以第3个译本为最。语体上,译文3简洁朴素,最为忠实原诗。其
二、词的单复数形式的选择
译文1与译文2比较一致,两者对“鸟”字的译法均为复数。而译文三却独自选择单数形式,这样它的译文较好地译出了原诗创造的静谧的意境。由此可知,汉语词义的概括含蓄,在诗歌创造中为优势,在译诗中却是暗礁。这是因为汉语的词义结构形式为“二合一”型,词中不包括附加概念或语法成份,其主体概念和附加概念在词的结构形式中无法体现,二者没有界线,所以词义模糊,其确切意义待定,主观性大。相反,英语的词义结构形式是“一分二”型的,词中主体概念和附加概念体现明显,所以词义客观明晰,其选择的随机性小,如单复数,就只能二者取一,不能象汉语那样兼而有之,含含糊糊。其
三、词组义的选择
三个译本中“时鸣”一词的译文大异其趣。译文1选用的是To cry now and then,其中cry 是与前行诗中的frighten相照应,但与整首诗的原意有出入。译文2与译文3,译法大略一致。译法见仁见智。译文2在选词上更生动,具体,准确,但音节数目略多,又用了复数。它的译法为Their fitful twitters,同时为了押韵的缘故,诗中前一行多用了To sing一词,语义略显重复。译文3虽然在“鸣”字上选词略逊一筹,但与整首诗的原意和情趣一致。它的音节数目和抑扬顿挫在三个译本之中最能接近原诗的平仄协调的韵律和用词朴素的风格。整首译诗除用韵上没有象译文3那样顽强地追求外,在内容和形式等多方面堪称是最切近的译文。3个译本中译文2最为完整,传达诗意自然连贯。对于译文3有的译论家在点评时,指出该译文略似英文电报的语气。我们认为,这是因为译者在译诗时,为照顾原诗简洁的文体风格。在翻译此诗时,最低限度地使用了英语中的语法词或逻辑词等的缘故。全诗除标点符号外,26字之中语法功能词仅占5个。所以说译诗较好地呈现了汉语诗篇偏“瘦”的特点,避开了英语因为使用功能词、语法词、逻辑词等与诗意相关不大的词而造成的诗篇偏“肥”的障碍。另外,三个译本“惊”字的译法,译文2最为恰当。译文3用Startles--不仅与译文2的Frighten一样有不足的一面,同时使该行的节奏略显雕砌。对此,是否可考虑用Amazes--一词。因为startles与amazes相比,虽同为惊讶一意,前者含有消极意义,后者却为积极意义,而且它用在诗行里后节奏更自然。在节奏上,译文3在此行节奏与译文2相比略次。首行的fall字后,从节奏的角度看缺少一个音节,若能用lay down一词则轻重节奏更趋完整。[1] 鉴于英汉诗歌节奏、音韵、句式、修辞以及语域等方面的异同,翻译时必须遵循汉语诗歌的规范。诗歌翻译从总体来说是一个归化的过程,同时,也是调制原汁原味的过程;它既是一种有章可循的科学实践,也是一种重新创造的艺术;除准确理解原文对译者颇具挑战性之外,运用语言的功底、写作诗歌的才思、调度音韵的能力以及驾驭翻译理论的水平等都是对译者的考验,也是译作优劣高下的决定因素。走出对 “形” 的单一性及简单化认识的误区, 去发现 “形” 的多样性及复杂性,这是诗歌翻译求得神韵的基本,没有千变万化、灵活生动的形式,死依一个模样画葫芦,这种诗歌翻译是无法出神入化的。我们期待着, 开诗歌翻译一代新风,创神形兼备双语极品。
参考文献:[1]专业英语学习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2]Susan Bassnett,Andre 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 on Literary Translation.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2.[3]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4]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化工0901 周宏伟 常祺 江英杰 李凌雄 万维敏 丁嘉
第二篇:诗歌翻译
中文诗歌基础知识
一、文体特点
1)概括性:用高度凝炼的语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 2)形象性:形象生动感人,抒发作者情感。3)抒情怀:充分表达作者主观感受及联想 4)音乐性: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二、分类
1、按表达形式: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
2、按语言形式:旧体诗(旧诗包括词、曲)、亲诗(现代诗)
3、按有无格律:格律诗、自由诗(包括散文诗)
4、按作者身份:文人创作、民歌民谣
5、按题材:山水诗、田园诗、讽喻诗、赞美诗
6、按年代:古代诗歌(诗经、楚辞、乐府诗、古体诗、近体诗、词、曲、赋)、现代诗歌 1)《诗经》 2)《楚辞》 3)《乐府诗》
4)《古体诗》(古风、古诗)
名称始于唐,后人诏用唐人说法,将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作的诗,全称为“古体诗”
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如四言的曹操的《观沧海》、五言的孟郊“慈母手中线”七言的曹丕《燕歌行》杂言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离别》 押韵自由如《卖炭翁》 5)近体诗(格律诗、今体诗)分为:(1)、律诗(五律、七律、长律[排律])两句一联八句为首颔颈尾四联
(2)、绝句(五绝、七绝)
格律: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联有定对。押韵:偶句押韵,只押平声韵,不能中途换韵不有用相同的字押韵(习惯1、2、4、6、8句末押韵)
平仄:诗中每一个字都有一定的声调,平声字指一、二声调的字,仄声字指三、四声调的字,看来很复杂,其实基本要求只有一点“平仄相间”以求及声高的抑扬顿挫。五言律诗的平仄,可以看成是在“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章节形成的。(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
这四手中句式可以称为近体诗的四种基本句式七言的不过是在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四种句式的交错就构成不同格式的律诗。A:仄起仄收,(七言为平起仄收)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寂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拉力口)B:平起仄收式(七言为仄起仄收)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西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由。C:仄起平收式(七言为平起平收)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D:平起平收式(七律为仄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基本口诀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七言诗们一、三五(五言则一、三)个字平仄可以不论,二四六(五言二、四)个字平仄必须分明。
对仗:律诗中间的两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工整分工对(词性、词义严格对仗)和宽对(词性相近,词义大体相同)两种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工)横眉„„,俯首„„(宽)节奏:四言:二二式两拍
五言:二二一式,二一二式举头一一三拍 七言:二二二一式四拍 6)词:又叫诗余,长短句。
合乐而歌,句式长短不一,兴起于隋唐,盛兴地宋代的一种诗体。最初的词是为曲子(乐曲)填写的歌词,枚不称“曲子词”“由乐而定词”到后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诗体。格律: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牌:即曲调名,满江红,贺新郎,气奴娇,大致是慷慨激昂的,木兰花慢,岩石至是和婉豫悦的标题:在词牌后,根据内容,主旨另立标题。
结构:根据字数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不分段]中调[(59字-90字)分二段或更多]长调[91字以上]分二段或更多)。发展:宋是高潮分(豪放 苏辛、婉约 柳永 姜夔)7)曲:盛行于元代配乐而歌的一咱诗体 分类:(散曲[小令、套数])只用来谐乐歌唱)(剧曲[入戏])曲牌:又叫牌调或曲调,它规定该曲调的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格式。宫调:短个曲牌都属于一个宫调,每个宫调有若干曲牌,如《征宫·端正好》
衬字:根据曲牌规定写出曲句后,再据演出的需要,如上一些衬字,放在句首、句中或句尾,传曲子唱起来更加自然活泼。8)赋,详见教材P253 现代诗歌(新诗)
1、自由诗
2、格律诗
3、旧体诗词(毛泽东等人写的旧体诗,旧体词)
4、民歌体如《王贵与李春春》(信天游形式)
三、诗歌欣赏(P253)沁园春·雪 上片写北方雪景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作者咏雪,眼光不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雪来写祖国壮阔的大地,可谓所见者大。北方下雪天的风光,千万里都是冰封雪飘,这就写得气魄宏大,北国即北方,千里、万里两句是正文即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在北方雄伟的景物要推万里长城,黄河和高山、高原,作者要通过雪来写祖国雄伟的山河,所以先写长城、黄河,再写高山、高原。登高远望,在冰封雪飘的北方,看到长城内外只是白莽莽一片,再看黄河之水,上下游已经结冰,顿时失掉滔滔滚滚的水势。“山舞银蛇„„试比高”这是写北方雪后的群山和高原雪后的群山呈银白色,山跟山绵延起伏,登高望去象银白色的蛇在舞动,在陕西和山西一带的高原上,盖着雪,在高处望去,象白蜡样的象群在奔跑着。这里写的银蛇和蜡象的银和蜡,都是形容雪的白。这里更重要的是写北方山和高原与天公比高,写出雄伟的气象。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等到天晴的日子,看到红艳艳的太阳跟雪裹着的大地山河互相映照,格外里显得娇艳。红装指红太阳,素指白色的丝织品,素裹指白雪包裹土地,作者地祖国山河的赞美,除了指出雄伟的一面,也指出娇艳的一面。写红日跟雪盖的大地相映照,既雄伟又艳丽,具有气象万千之概,总之上纯借景抒情——对祖国在好河山的热爱。下片写人事。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人物竞折腰”承上启下过度写出英雄人物地祖国山河怀着崇警 心情。“惜秦皇汉武„„射大雕”列举五个英雄从物。他们都有雄才大略,能建功立业,可惜“文采”—文治方面都差一些,就跟祖国山河的既雄伟而又多娇不能相称了。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都过去了,数一数即能建功立业又有文采的人物,还得看今朝的革命英雄,今朝的革命英雄才无愧于祖国山灌的雄伟和多娇,比起历史上的英雄强多了。
诗词基本知识
(一)(一、声调及符号
1、阴平(ˉ)
2、阳平(ˊ)
3、上声(ˇ)
4、去声(ˋ)
二、平仄
1、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
2、平即阴平和阳平,仄即上声和去声。
三、诗的格律
1、五言仄起格式(每句的第二个字为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五言平起格式(每句的第二个字为平声)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以上,循环进行。
3、七言仄起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
4、七言平起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章 诗歌之节奏与押韵
这一章主要介绍古诗最基本的一些概念。学完这一章,你就可以学写古诗了。所谓古诗,有两个概念,一是今人对我国传统诗歌的称谓,即“五•四”以来所倡导的白话诗之前的旧体诗歌,又称“旧体诗”,此乃广义。二是相对于唐代“格律诗”而言的汉魏六朝诗歌。自唐代诗人在齐梁之永明体基础上,创造了格律诗之后,唐人便称具有汉魏六朝风格的诗歌为“古体诗”,而将格律诗称之为“今体诗”。所谓“古体诗”,文人亦称之为“古风”。“乐府”便是“古风”之一。有时,“古诗”或“古体诗”亦单指“五言古诗”(此之“言”乃“字”也——下同)。这是因为“五言古诗”在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说自东汉的“古诗十九首”起,至格律诗的出现之前,“五言古诗”一直统治着诗坛。即是格律诗,所有的规则亦仅对“五言诗”而言。七言格律诗,只是在“五言格律诗”的每一诗句前添加一对叠声,这对叠声要与原有的第一对叠声声调相反(见第三章)。“今体诗”只有五言诗和七言诗。而“古体诗”就不同,它既有齐言诗,又有杂言诗,像“乐府”中,除了五言、七言外,尚有三言、四言、六言诗句,乃至有八言、九言诗句或更长之诗句。唐代诗人除了写格律诗外,尚写有大量的“古体诗”。“今体诗”至宋代又称为“近体诗”,宋之后多沿称“近体诗”,今人又称之为“格律诗”。这是因为“近体诗”是要讲究平仄格律的缘故。
现在,就让我们从诗歌最基本特征入手,步入诗歌王国之闼。
一、押韵
对于初学者来说,写诗首要的先学会押韵。诗歌,无论外国诗歌,还是中国诗歌;无论古代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具备以下两大基本特征:节奏与押韵。本章主要介绍古诗。下面我们先欣赏一下王维的《相思》一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共四句。从汉语拼音来看,每句最后一个字即“尾字”的拼音如下:
①国:guó,其中,g是声母,uó是韵母,ó是基本韵母。
②枝:zhī,其中,zh是声母,ī是韵母(亦是基本韵母)。
③撷:xié,其中,x是声母,ié是韵母,é基本韵母。
④思:sī,其中,s是声母,ī是韵母(亦是基本韵母)。
汉语拼音的基本韵母共十六个,即a , o , e , ai , ei , ao , ou , an , en , ang , eng, ong , i , u , ü , er。其中,基本韵母的第一个元音字母又叫做主元音。通常,汉语拼音的声调符号都标注在“主元音”之上。基本韵母中的i , u , ü又叫做“介韵母”,介韵母还可与其它基本韵母相拼,构成“合韵母”,例如“ia”“iang”“ue”等等。合韵母的汉语拼音的声调符号仍然标注在基本韵母的主元音上。
由上可知,只有第二句、第四句的尾字,其基本韵母相同且声调相同。我们说,第二句与第四句“押韵”,这样的两个句子叫做“韵句”。韵句之尾字称为“韵脚”。通常格律诗中,只有偶序句为韵句,换句话说,只有偶序句押韵。押韵,就是韵句之韵脚必须使用基本韵母相同的字。
从第一句开始,用数字依次给每一个句子顺序标号,标号为偶数的句子叫做“偶序句”,标号为奇数的句子叫做“奇序句”。
再看孟浩然的《春晓》一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此诗乃五言绝句。各句尾字的基本韵母如次:晓:ăo;鸟:ăo;声:ēng;少:ăo。一看,你就会知道,其中,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是韵句,押韵。通常,格律诗“奇序句”是不押韵的,但首句除外,也就是说,首句允许押韵。这样的诗,我们称之为“首句入韵诗”。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都是按声母顺序排列的。基本韵母相同的字,被分置于各声母门下,写诗用韵查字典那是很浪费时间的。故从南北朝起,就有人开始编写韵书了。所谓“韵书”就是按基本韵母分类的字典。最为成熟且得到历代诗词界认可的韵书就是“平水韵”了。一般诗词格律书籍中都附有“平水韵常用字表”。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平水韵”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不妨,你可以采用《国语今韵》来写诗填词。注意,用《国语今韵》写的诗一定要注明,否则,人家会认为你不会用韵。国语(即所谓普通话)的四声中,阴平、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去声属于仄声。按国语四声,《国语今韵》共分十二大韵部,每个大韵部又分为平韵部和仄韵部。用韵时同一首诗中的韵脚只能用同一韵部里的字,而且平声韵和仄声韵不可混用。律格要求用平声韵,则只能用同一韵部里的平声字;律格要求用仄声韵,则只能用同一韵部里的仄声字。否则,谓之“出韵”。《国语今韵》中的十二大韵部,按汉语拼音韵母划分如下:
韵部序别 韵部名称 汉语拼音韵母
第一韵部 啊韵 [-a,-ia,-ua]
第二韵部 艾韵 [-ai,-iê*,-uai]
第三韵部 安韵 [-an,-ian,-uan,-üan]
第四韵部 昂韵 [-ang,-uang]
第五韵部 凹韵 [-ao,-iao]
第六韵部 额韵 [-e,-o,-ie,-uo,-üe]
第七韵部 诶韵 [-ei,-uei]
第八韵部 恩韵 [-en,-in,-un,-ün]
第九韵部 鞥韵 [-eng,-ing,-ong,-iong]
第十韵部 一韵 [-i,er**]
第十一韵部 偶韵 [-ou,-iu]
第十二韵部 午(雨)韵 [-u,-ü]
[注: ①以上,除了基本韵母e与o合为一个大韵部,eng与ong合为一个大韵部,I与er合为一个大韵部,u与ü合为一个大韵部外,十六个基本韵母中的其它基本韵母均独自构成一个大韵部。②-iê* 为与j、q、x相拼的字音中,接近-ai音的那些字音,如“街”、“蟹”字等,而“结”“截”不属此音。③ er** 指与“儿”字同音的各声调的字音。er韵母字仍按“平水韵”惯例并入i韵母字之韵部。]
《国语今韵》平、仄韵分计的话,则共有48个韵部,即每一大韵部又分阴平韵、阳平韵、上声韵、去声韵四个韵部。有人认为,应当保留“入声韵”,如果把“入声字”单列,则韵部会更多,共有60 韵部。其中,阴平韵、阳平韵为平声韵;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为仄声韵。
二、节奏
上一节我们讲过:诗歌,无论外国诗歌,还是中国诗歌;无论古代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具备以下两大基本特征:节奏与押韵。这一节,我们来讲一讲节奏。
汉语词汇在古代是以单音单义字为主,纯双音节词极少。所谓“纯粹双音节词”乃如“柠檬”“葡萄”“玻璃”这样的词汇,虽然是由两个字组成,表达的仅仅是一个含义。两字拆分开来,或者不能单独表义,或者单字表义与本义无关。“葡萄”一词来自波斯语,在唐中期才始用此二字(如杜甫《洗兵马》),其前用字比较混乱,如(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就用“蒲萄”二字。这类词的来源有三:一是古老语言流传下来的,如“媕娿”“仓庚”“参差”“差池”等;二是汉代以来的外来语,如“玻璃”“葡萄”“波斯”“般若”{bōrĕ <佛语>智能}等;三是像声词或由像声词转化来的名词,如“欸乃”“于戏”(wūhū)“于莵”(wūtù)“布谷”等等。此外还有专用名词,即特定物事的名称,如长安,汴水,泗水,上林,建章等。
汉语由文言向白话发展的渐进过程,出现了大量的由单字合成的双音节词,通常叫做“合成词”。这类词汇只是单字的字义亲合的结果。构成词汇的单字又被称为词素。词素亲合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叠字亲合:妈妈,哥哥,深深,悠悠,萋萋等;
②近义亲合:朋友,瓜果,采撷,笔墨,呢喃,书笺等;
③偏正亲合:红豆,春眠,啼鸟,底事,何处,前度等;
④方位亲合:山阴,涧边,庭中,园内,花下,江东等;
⑤正补亲合:
⑥动状亲合:写尽,徐步,独怜,自横,细数,坐久,归迟等;
⑥动宾亲合。拂面,种桃,带雨,排闼,输绿,等。
⑦主谓亲合。花开,日出,夜来,海啸等。
⑧否定亲合。如:不觉,无限,不等,非常,无人等。
[注:“否定亲和”可纳入“偏正亲和”。另“偏正”指修饰成分与主要成分;“动宾”指动词及其宾语成分;“主谓”指主语成分与谓语成份。]
汉语中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在古代诗歌吟咏时往往出现两个音节作一停顿,我们将这样的两个音节叫做一个音步(亦称节拍)。但并非所有的音步都由两个音节构成,有时,一个音节亦构成一个音步。由两个音节构成的音步,我们谓之双音步;由一个音节构成的音步,我们谓之单音步。此外还有三音节词,如“不倒翁”,可视作三音步;亦可将其划分为一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例如王维的《相思》一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其中,竖杠“|”为节奏划分符(下同)。该诗每个诗句的音步搭配都相同,即: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音步的搭配我们谓之“节奏”。音步搭配不协调,节奏感就差;音步搭配协调,节奏感就强。再如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其中,首句与第三句节奏为:双音步+双音步+单音步;第二句与第四句节奏是: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由上可以看出,音步与词素亲和有关。
音步的安排对于诗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好的音步安排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该诗前两句为五言,后两句为六言。但因音步划分有别常规,读起来显得苍劲悲壮,感人涕零。所以,写诗填词一定要注意音步的安排。
五言诗句常用节奏有以下两种:
① 双音步+双音步+单音步
② 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
上述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五言诗句节奏:
③ 单音步+双音步+双音步
通常少用,如果你的诗意相配,使用也未尝不可。例如下面的《叹国风》一诗:
叹|国风|况下,嗟|腐败|至极。
已|肆无|忌惮,犹|高歌|盛世。
加|官吏|厚禄,翳|百姓|生死。
噫嘻|兮,天|何以|弃|吾民|矣!
该诗,不论诗意如何,就节奏来说,亦不失为好诗。
懂得了押韵和节奏,你就可以学写古诗了。
三、联与诗段
上面两节,大体搞明白了押韵与节奏的概念。为以后讨论方便,本节先介绍一下“联”与“诗段”的概念。
1、联
古诗中,一首诗从头起,往往每两诗句的意义相近或相关联。这样的两个诗句,我们称之为一联,亦称之为“诗联”。例如王维的《相思》一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共有两联。第一、二句为一联;第三、四句为一联。
但在古体诗中,尚有三诗句为一联的诗。诗经中就有“三句联”。例如
葛 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澣我衣。
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其中,前四个诗行,每个诗行都是一个三句联(古诗横版排列,通常将一个诗联,写成一个诗行)。注意,在近体诗即格律诗中没有三句联。
诗联的最后一个字即尾字通常就是韵脚。诗《葛覃》前两个诗段的的韵脚分别是:①萋:qi;②喈:ji(同唧);③莫:mo;④斁:du(此处不读yi,否则不合韵,古韵中基本韵母为o和u的字可混押)。该四韵脚不仅各诗段内的相邻两诗行押韵,而且,分别与同诗行中的第一句尾字亦对应押韵(第三诗行不合)。而最后一个诗段中,每一诗行中的两句之尾字均对应押韵。且其中的前两个诗行亦对应押韵。唯最后一个诗行的韵脚“否”“母”为另韵。由此可见,至少在周春秋时代,古人对押韵就已经相当驾轻就熟了。
2、诗段
古诗中,通常将意义完整的含有若干诗联的一段诗,称之为一个“诗段”。例如上面的诗《葛覃》含有三个诗段:前两个诗行为一个诗段,第三、四诗行为一个诗段,最后的三个诗行为一个诗段。在古诗中,诗段往往是在形式上循环重复的诗句集合。例如诗《葛覃》中的前两个诗段,就是如此。再如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求之不得,窹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其中,第二诗段、第四诗段、第五诗段,亦具循环重复之特征。
在格律诗中,绝句和律诗是不分诗段的。只有排律即长律分律段,但通常律段与律段之间不留空行。
四、四言古诗的节奏与押韵
上面三节,我们介绍了“押韵”、“节奏”、“联”、“诗段”几个概念。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四言诗体的节奏。
诗经主要以四言诗句为主,我们先看看诗经的节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其中第二句,按词素亲和关系来看,“河之洲”应为一个三音节音步,但三音节音步可分解成一个单音节音步和一个双音节音步。故而,可将“河”字划出与前面的“在”字,合并为一个音步,这样读起来比较顺口。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其中,第一句尾字是一叹词“兮”,只能是一个单独的“单音步”,其前的三音步不须拆分。
采|采芣苢(fouyi),薄言|采之。
其中,第一句中开头为两个重叠动词,故应在第一个动词“采”之后略作停顿。这样,第一个动词为一个单音步。其后为一个三音步,乃动宾亲和关系。否则,不讲。小孩子唱儿歌时,遇到开头的双动词,便如此断节(分割节拍)。
四言诗最常用的就是“双音节+双音节”的节奏。但“三音步+单音步”或“单音步+三音步”节奏在古诗中亦时常有之,特别在诗经中。
除了诗经,就是汉、魏时期的四言诗。这里,我们介绍几首,以供品赏与学习。
《与刘伯宗绝交诗》
(汉)朱穆
北山|有鸱,不洁|其羽。
飞|不正向,寝|不定息。
饥则|木览,饱则|泥伏。
饕餮|贪污,腐臭|是食。
填肠|满膆,嗜欲|无极。
长鸣|呼凤,谓凤|无德。
凤之|所趋,与子|异域。
永|从此诀,各自|努力。
该诗的节奏如“|”划分所示。感兴趣者不妨多吟咏几遍,体会一下其节奏。“永|从此诀”若改为“从此|永诀”,便顺口了。之所以出现如此拗口之句,可能与古人说话习惯有关。
下面再看曹操的三首四言诗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燕,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藂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的这三首四言诗,在节奏上还是很通顺的。第一首,基本是两联一换韵。第二首,换韵不规则,或说,“茂”“中”不合韵。第三首,韵脚“天”“年”属换韵。
我们再欣赏一首嵇康的四言诗《赠秀才入军》: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
左揽|繁弱,右接|忘归。
风驰|电逝,蹑景|追飞。
凌厉|中原,顾盼|生姿。
息徙|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以上,已将古诗的基本特征给予论述。其它多言古诗,也都具有这些基本特征。因而,到此便可以开写古诗了。但要注意,在语言运用上要尽量避免使用口语白话,否则就变成“打油诗”或“顺口溜”了。当然,写诗还有更多的技巧。后面,我们将慢慢介绍。
五、古五言诗节奏
这一节,我们重点讨论一下古五言诗的节奏。五言诗乃析离于汉《乐府》。“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管理诗歌音乐的政府机构,主要负责采集民间歌曲、整理和管理诗歌乐曲,以及教习歌舞。至南北朝,人们对汉朝“乐府”采集、整理、保存下来的已经失去乐谱的诗歌,作为一种诗体而谓之为《乐府》。这就是《乐府》诗的由来。五言诗最早出现于汉《乐府》中。西汉《乐府》多杂言诗,东汉《乐府》多五言诗。这就是说,到东汉,尽管五言诗仍被纳入《乐府》,但却已经形成一个全新的独立诗体。五言诗句虽然比四言诗句只多了一个字,但从节奏上来说,却增加了音步安排方面的更为灵活、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很受诗人的青睐和采用。
下面我们摘录几首作一分析。
《赠妇诗三首》
(汉)秦嘉
其一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念当|奉|时役,去尔
遣车|迎子|还,空往
省书|情|凄怆,临食
独坐|空房|中,谁与
长夜|不能|眠,伏枕
忧来|如|寻环,匪席
其二
皇灵|无|私亲,为善
伤我|与|尔身,少小
既得|结|大义,欢乐
念当|远|离别,思念
河广|无|舟梁,道近
临路|怀|惆怅,中驾
浮云|起|高山,悲风
良马|不逥|鞍,轻车
针乐|可|屡进,愁思
贞士|笃|终始,恩义
|日|遥远。|复|空返。|不能|饭。|相|劝勉。|独|辗转。|不可|卷。|荷|天禄。|罹|茕独。|苦|不足。|叙|款曲。|隔|丘陆。|正|踯躅。|激|深谷。|不转|毂。|难为|数。|不可|属。
其三
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
清晨|当|引迈,束带|待|鸡鸣。
顾看|空室|中,髣髴|想|姿形。
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
何用|叙|我心?遗思|致|款诚。
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
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
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
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
《疾斜诗二首》
(汉)赵壹
其一
河清|不可|恃,人命|不可|延。
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伊忧|北堂|上,骯脏|依|门边。
其二
势家|多|所宜,欬唾|自成|珠。
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
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
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
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暂录以上几首。按词素亲和关系,我们逐一划分了音步。细心的咏读,你会感到,秦嘉的诗读起来很通顺。而赵义的诗则有个别句子拗口。例如“富贵者称贤”,读起来就不顺口。这是因为,汉语虽然字有四声之分,但句子的语调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构件。通常,五言诗句,其语调的重音落在第三个(字)音节上。而“者”作为词尾字,要读轻音。而此处把它置于语调的重音节上而读重音,所以读起来就感到别扭。那么你会疑问“富贵者称贤”的音步划分,可不可以划为“富贵|者|称贤”呢?回答是“不可。”原因有二:
1、“者”在此为词尾字,与“富贵”二字的亲和力最强,故不可分离。
2、“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节奏中的单音步位置上的字,必须具有独立意义,与前后词素(字)的亲和力均等方可,而“者”不具备这个条件。再有“且各守尔分”这个诗句,除了“尔分”二字的亲和力较强,前面的三个字都具有独立的意义,相互之间的亲和力几乎均等。故可以按通顺节奏划分音步,即成“且|各||守||尔分”此种节奏,简化之,就是“且各|守|尔分”。这样读起来,仍然通顺。
五言诗句的通顺节奏,有以下三种:
① 双音步+双音步+单音步;
② 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
③ 双音步+三音步(不可分者)
一般不用以下几种节奏:
① 三音步(不可分者)+双音步;
② 单音步+双音步+双音步;
特殊处理者除外。例如第二节我们所举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诗。其五言诗句则是故意使用“单音步+双音步+双音步”节奏的。这是诗人的个性化处理的结果。
所以,写诗不仅要讲究格式,还必须将格式与诗意结合起来处理,方写得出好的诗篇来。
六、古七言诗节奏
这一节,我们重点讨论一下古七言诗的节奏。七言诗同样是析离于汉《乐府》。虽然它的独立晚于五言诗,但是,七言诗的发展,却来势凶猛,以致后来压倒五言诗,而广被诗人采用。较成熟的七言始于汉魏,它是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音步而得。汉魏晋时期,在诗界五言诗占据着主导地位,七言诗只是一个很不显眼的配角。七言诗在南朝梁代稍有发展,直到近体诗问世之后,方成气候。最早而成形的七言诗,当属曹丕的《燕歌行》。这里,仅抄录几首古七言诗以作节奏分析。
《燕歌行》
(魏)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故|限|河梁。
[注:该诗三句为一联,乃“三句联”之诗,此乃汉诗一大特点。]
《白纻歌舞诗》
(晋)无名氏
轻躯|徐起|何洋洋,高举|双手|白鹄|翔。
宛若|龙转|乍|低昂,凝停|善睐|容仪光。
如推|若引|留且行,随世|而变|诚|无方。
舞以|尽神|安可|忘,晋世|方昌|乐|未央。
质如|轻云|色如银,爱之|遗谁|赠|佳人。
制以|为袍|余|作巾,袍以|光躯|巾|拂尘。
丽服|在御|会|佳宾,醪醴|盈樽|美且淳。
清歌|徐舞|降|祇神,四座|欢乐|胡或陈。
阳春|白日|风|花香,趋步|明玉|舞|瑶珰。
声发|金石|媚|笙簧,罗褂|徐转|红袖|扬。
清歌|流响|绕|凤梁,如矜|若思|凝且翔。
转盼|遗精|艳|辉光,将流|将引|双燕|行。
欢来|何晚|意|何长,明君|御世|永|歌昌。
《秋思引》
(南朝宋)汤惠休
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
思君|未光|光|已灭,眇眇|悲望|如思何?
《拟行路难(选一)》
(南朝宋)鲍照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难。
不见|柏梁|铜雀|上,凝为|古时|清吹音。
《河中求水歌》
(南朝梁)萧衍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鬰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提|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东飞伯劳歌》
(南朝梁)萧衍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名光,罗帷|绮箔|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燕歌行》
(南朝梁)萧绎
燕赵|佳人|本自|多,辽东|少妇|学|春歌。
黄龙|戍北|花|如锦,玄莵|城前|月|似蛾。
如何|此时|别|夫婿,金羁|翠毦|往|交河。
还闻|入汉|去|燕营,怨妾|愁心|百恨|生。
慢慢|悠悠|天|未晓,遥遥|夜夜|听|寒更。
自从|异县|同心|别,偏恨|同时|成|异节。
横波|满脸|万行|啼,翠眉|渐敛|千重结。
并海|连天|合不开,那堪|春日|上|春台。
乍见|远舟|如|落叶,复看|遥舸|似|行杯。
沙汀|夜鹤|啸|羁雌,妾心|无趣|坐|伤离。
翻嗟|汉使|音尘|断,空伤|贱妾|燕|南垂。
《乌夜啼》
(北朝周)庾信
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
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
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
讵不|自惊|长泪落,到头|啼乌|恒夜|啼。
七言诗句节奏,是在五言诗句的节奏前加一个“双音步”而已。即
① 双音步+双音步+双音步+单音步;
② 双音步+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
③ 双音步+双音步+三音步(不可分者)
七言诗句的语调重音在第五个(字)音节上。
七、古六言与三言诗节奏
六言诗和三言诗比较少见,但古诗中不乏其篇。下面来看以下几首。
《高句丽》
(南朝梁)王褒
萧萧|易水|生波,燕赵|佳人|自多。
倾杯|覆碗|漼漼,垂手|奋袖|婆娑。
不惜|黄金|散尽,只畏|白日|蹉跎。
《怨歌行》
(南朝梁)庾信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
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
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以上两首都是乐府中的六言诗,诗题实际是曲名。《高句丽》、《怨歌行》都是乐府曲名。还有上节所有七言诗的诗题:《燕歌行》、《白纻歌舞》、《秋思引》、《拟行路难》、《河中求水歌》、《东飞伯劳歌》、《乌夜啼》等都是乐府曲名。由上我们看到,六言诗的基本节奏是:
双音步+双音步+双音步
其次就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所采用的有别常规的节奏:
单音步+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
这种节奏比较少见。在古诗中,特别杂言诗中亦时有出现。如下面的(南朝)沉约的《八咏诗•登台望秋月》诗中的六言诗句,多采用此节奏。
至于三言诗句的节奏,无非就是两种。即
双音步+单音步
或
单音步+双音步
下面乃苏伯玉的妻子写在盘子中寄给丈夫的诗,故云《盘中诗》,几乎全部是三言诗句了。你不妨自己细读体味一下,然后,自己划分一下音步。
三言诗句子语调的重音在第一个音节(字)上,像《三字经》就属于三言诗了,只不过是为儿童所写的启蒙读物而已。
《盘中诗》
山树高,鸟鸣悲。泉水深,鲤鱼肥。
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希。
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
还入门,中心悲。北上堂,西入阶。
急机绞,杼声催。长叹息,当语谁?
君有行,妾念之。出有日,还无期。
结巾带,长相思。君忘妾,未知之。
妾忘君,罪当治。妾有行,宜知之。
黄者金,白者玉。高者山,下者谷。
姓为苏,字伯玉。人才多,智谋足。
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
羊肉千金酒百斛,令君马肥麦与粟。
(今时人,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
当从中央周四角。)
括号内内容不属于诗意,乃告知读法而已。该诗除最后四句为七言句外,其前全部为三言诗句。该诗写于一盘子内,从中央向周边旋转而写(竖书),逆时针旋出。故有“当从中央周四角”之说。可见,苏伯玉的妻子是一个相当有才的女子。
下面是一首乐府杂言诗,含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诗句。惟缺四言诗句。可谓杂全也。你不妨自己分析一下其诗句的节奏。
《八咏诗•登台望秋月》
(南朝)沉约
望秋月,秋月光如练。
照耀三爵台,徘徊九华殿。
九华瑇瑁梁,华榱与璧珰。
以兹雕丽色,持照明月光。
凝华入黼帐,清辉悬洞房。
先过飞燕户,却照班姬床。
桂宫袅袅落桂枝,寒露凄凄凝白露。
上林晚叶飒飒鸣,雁门早鸿离离度。
湛秀质兮似规,委清光兮如练。
照愁轩之蓬影,映金阶之轻步。
居人临此笑以歌,别客对之伤且慕。
经衰圃,映寒丛,凝清夜,带秋风。
随庭索以偕素,与池荷而共红。
临玉墀之皎皎,含霜霭之蒙蒙。
车兰 天衢而徒度,轹长汉而飞空。
隐岩崖而半出,隔帷幌而才通。
散朱庭之奕奕,入青琐而玲珑。
闲阶悲寡鹄,沙洲怨别鸿。
文姬泣胡殿,昭君思汉宫。
余亦何为者,淹留此山东。
另外,骚体诗句的节奏,若不含“兮”字,则按上述几节规律划分音步。若含“兮”字,则“兮”字作为一个单音步,其前、其后分开按上述几节规律划分音步。“兮”字前面若是个单音步,可与之合在一起。例如,上诗中就有两句:
湛秀|质|兮|似规,委清|光|兮|如练。
再如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又如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至此,古诗诗句的节奏,无论是齐言诗的还是杂言诗的,已经全部讲完。现在可以在熟读一定量的古诗之基础上,开写非格律诗了。只要你的立意清新、节奏安排得当,你就一定能写出好诗来的。
英语诗歌的基础理论知识
英语诗的节奏(Rhythm):构成英诗节奏的基础是韵律(metre)。在希腊语,“metre”这个字是“尺度(标谁)”的意思。英诗就是根据诗行中的音节和重读节奏作为“尺度(标准)”来计算韵律的。英诗的特点之一是与其他文体不同的排列格式。各诗行不达到每页页边,每行开始词首大写。几行成为一节(stanza),不分段落。各行都要讲究一定的音节数量,行末押韵或不押韵,交错排列。„„音节重读(stressed),非重读(unstressed)。......这就是一种正规的重读形式,在诗歌中即体现为韵律。研究诗歌韵律规则的科学叫作韵律学(Prosody)。
1.音步(Foot):
英诗中这种重读与非重读音节的特殊性组合叫作音步。一个音步的音节数量可能为两个或三个音节,但不能少于两个或多于三个音节,而且其中只有一个必须重读。分析英诗的格律就是将它划分成音步,并区分出是何种音步以及计算音步的数量。这种音步划分叫scansion。根据一首英诗组成的音步数量,每一诗行一个音步称“单音步”(monometer);每一诗行有两个音步的,称“双音步”(dimeter);含有三个音步的,称“三音步”(trimeter);此外还有四音步(tetrameter)、五音步、(pentameter)、六音步(hexameter)、七音步(heptameter)、八音步(octometer)。
Is this | a fast, to keep |The lard or lean| And clean?(Herrick)2.韵律(Metre):英诗的韵律是依据音步包含音节的数量及重读音节的位置而加以区分的。传统英诗的音步有六种:即抑扬格(Lambus)、扬抑格(Trochee)、抑抑扬格(Anapaest)、扬抑抑格(Dactyl)、抑扬抑格(Amphibrach)、及扬扬格(Spondee): 抑扬格(Lambus)⌒ / 扬抑格(Trochee)/ ⌒ 抑抑扬格(Anapaest)⌒ ⌒ / 扬抑抑格(Dactyl)/ ⌒ ⌒ 抑扬抑格(Amphibrach)⌒ / ⌒ 扬扬格(Spondee)/ /(“⌒”非重读音节;“/”重读音节)
A.抑扬格(轻重格)Iambus:是最常见的一种格式,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As fair / art thou / my bon/nie lass, So deep / in luve / am I : And I / will luve /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 the seas / gang dry: Robert Burns(1759-1796):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注:art=are luve=love bonnie=beautiful a`=all gang=go
上例中为四音步与三音步交叉,可标示为:︶-/︶-/︶-/(︶-)
B.扬抑格(重轻格)Trochee: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
下例中为四音步扬抑格(少一个轻音节),可标示为:-︶/-︶/-︶/-
Tyger!/ Tyger!/ burning / bright In the / forests / of the / night William Blake: The Tyger C.抑抑扬格(轻轻重格)Anapaestic foot: 每个音步由两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如:三音步抑抑扬格︶︶-/︶︶-/︶︶-
Like a child / from the womb, Like a ghost / from the tomb, I arise / and unbuild / it again.D.扬抑抑格(重轻轻格)Dactylic foot: 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两个非重读音节构成。如:两音步扬抑抑格-︶︶/-︶︶ ˊTouch her not/ˊscornfully, ˊThink of her/ˊmournfully.--Thomas Hood E.抑扬抑格(轻重轻格)Amphibrach: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再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如:三音步抑扬抑格︶-︶/︶-︶/︶-︶ 下例中最后一个音步为抑扬格。
Oˊhush thee/myˊbabie/thyˊsire was/a knight.在同一首诗中常会出现不同的格律,格律解析对朗读诗歌有一定参考价值。现代诗中常不遵守规范的格律。
3、自由诗(Free Verse):现代诗中常见的体式,长短不同的诗行存在于同一首诗中,不讲究押韵与格律,只注重诗歌所表达的意象和传递的情感。美国诗人Walt Whitman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中,就采用此格式。二十世纪英美诗歌大量采用自由诗体,接近口语,可谓大胆创新,大概也是诗歌发展的大势所趋吧。
Song of Myself I celebrate myself, and sing myself, And what I assume you shall assume, For every atom belonging to me as good belongs to you.I loafe and invite my soul, I learn and loafe at my ease observing a spear of summer grass.My tongue, every atom of my blood, form’d from this soil, this air, Born here of parents born here from parents the same, and their parents the same, I, now thirty seven years old in perfect health begin, Hoping to cease not till death.Creeds and schools in abeyance, Retiring back a while sufficed at what they are, but never forgotten.I harbor for good or bad, I permit to speak at every hazard.Nature without check with original energy.Notes: a spear of: a piece of school:学说,流派 hazard:chance abeyance: the condition of not being in use for a certain time 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美国诗人。此诗选自其巨著<<草叶集>>。本文是Song of Myself一诗的第一部分,采用自由诗体,语言接近当时的美国口语。文中I指作者,you指读者,这种写法使读者身临其境,进入作者描写的世界。作者在文中表明人的价值是平等的,同时他把自己融入到自然带给他的启发思考中。
英语诗歌的欣赏
by Wind Gu
英诗浩瀚,篇幅长短不一,长至成集,短至仅句。为使英语学习者了解英诗,特拟此文,从实用角度阐述英诗的欣赏:诗的格律、诗的押韵、诗的体式、诗的评判。
诗以高度凝结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喜臺哀乐,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诗讲究联想,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艺术。(有关修辞手法可参考相关书籍)。
一、诗的格律
“格律是指可以用脚打拍子的节奏”,是每个音步轻重音节排列的格式,也是朗读时轻重音的依据。而音步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构成的诗的分析单位。重读音节为扬(重),在音节上用“ ”或“ˊ”标示,非重读音节为抑(轻),在音节上用“︶”标示,音步之间可用“/”隔开。以下是五种常见格式:
1. 抑扬格(轻重格)Iambus:是最常见的一种格式,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As fair / art thou / my bon/nie lass, So deep / in luve / am I : And I / will luve /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 the seas / gang dry: Robert Burns(1759-1796):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注;art=are luve=love bonnie=beautiful a`=all gang=go 上例中为四音步与三音步交叉,可标示为:︶ /︶ /︶ /(︶)
2.扬抑格(重轻格)Trochee: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
下例中为四音步扬抑格(少一个轻音节),可标示为: ︶/ ︶/ ︶/
Tyger!/ Tyger!/ burning / bright In the / forests / of the / night William Blake: The Tyger
3. 抑抑扬格(轻轻重格)Anapaestic foot: 每个音步由两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如:三音步抑抑扬格︶︶ /︶︶ /︶︶
Like a child / from the womb, Like a ghost / from the tomb, I arise / and unbuild / it again.4. 扬抑抑格(重轻轻格)Dactylic foot: 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两个非重读音节构成。如:两音步扬抑抑格 ︶︶/ ︶︶ ˊTouch her not / ˊscornfully, ˊThink of her / ˊmournfully.--Thomas Hood
5. 抑扬抑格(轻重轻格)Amphibrach: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再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如:三音步抑扬抑格︶ ︶/︶ ︶/︶ ︶
下例中最后一个音步为抑扬格。
O ˊhush thee / my ˊbabie / thy ˊsire was / a knight.在同一首诗中常会出现不同的格律,格律解析对朗读诗歌有一定参考价值。现代诗中常不遵守规范的格律。
二、诗的押韵 押韵是指通过重复元音或辅音以达到一定音韵效果的诗歌写作手法。1. 尾韵:最常见,最重要的押韵方式。
1)联韵:aabb型。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For, so swiftly it flew, the sight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light.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The Arrow and the Song
2)交叉韵:abab型。Sunset and evening star, And one clear call for me!And may there be no moaning of the bar, When I put out to sea, Alfred Tennyson(1809-1892): Crossing the Bar
3)同韵:有的诗押韵,一韵到底,大多是在同一节诗中共用一个韵脚。
如下例就共用/i /为韵脚。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Robert Frost(1874-1963):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2. 头韵:是指一行(节)诗中几个词开头的辅音相同,形成押韵。下例中运用/f/、/b/与/s/头韵生动写出了船在海上轻快航行的景象。
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T.S.Coleridge: Rime of the Acient Mariner
3.内韵(同元音):指词与词之间訽因的重复形成的内部押韵。下面一节诗中/i/及/iη/重复照应,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Cold dath not sting,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Thomas Nashe(1567-1601):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三、诗的体式
有的诗分成几节(stanza),每节由若干诗行组成(每行诗均以大写字母开头);有的诗则不分节。目前我们常见的诗体有:
1. 十四行诗(Sonnet),源于中世纪民间抒情短诗,十三、十四世纪流行于意大利,意大利彼特繽克(Petrarch)为代表人物,每行十一个音节,全诗一节八行,加一节六行,韵脚用abba, abba, cdcdcd(cdecde)。前八行提问,后六行回答。后来,怀亚特(Thomas Wyatt,1503-1542)将十四行诗引人英国,五音步抑扬格,全诗三个四行一个二行,前三节提问,后二句结论。斯宾塞(Edmund Spenser,1552-1599)用韵脚 abab, bcbc,cdcd,ee。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用韵脚abab,cdcd,dfdf,gg,称英国式或莎士比亚式。举例见本文第四部分。
十四行诗(sonnet):过去也曾音译为《商籁诗》。十四行,抑扬格,五音步用作全诗的形式。首先出现于意大利,16世纪中传入英国,为伊丽莎白时代(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期为1558一1603)文人所宠爱,莎士比亚、斯宾塞及西德尼(sidney)全都写下过著名的十四行诗。18世纪十四行诗曾受到冷落。但后又被浪漫派诗人济慈、沃兹沃斯等人所复兴,以后许多诗人也多所采用。
英国十四行诗有两种类型:意大利式(Petrarvhan)及莎士比业式(Shakesperoan)(英国式)。
A.意大利式十四行诗:模仿意大利诗人皮特拉克(Petrarch)所创的样式,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八行(TheOctave),由的个四行诗体(Quatrains)组成,韵脚是abbaabba;第二部分六行(The Sestet),韵脚可有不同形式。按严格的意大利十四行诗体,在前八行结尾诗意应告一段落,而后六行又转入新的诗意。
B.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由三个四行诗体组成,韵脚交替进行。最后是押韵的双行诗体。整个韵脚是ababcdcdefefgg。在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中意境一气呵成,直到最后双行体,为全诗高潮。除莎士比亚外,其他诗人也采用此种形式。
SONNET 21
So is not with me as with that Muse, Stirr'd by a painted beauty to his verse, Who heaven itself for ornament doth use And every fair with his fair doth rehearse,Making a couplement of proud compare,With sun and moon, with earth and sea's rich gems.With April's first-born flowers, and all things rare That heaven's air in this huge rondure hems.O, let me true in love, but truly write, And then believe me, my love is as fair
As any mother's child, though not so bright As those gold candles fix'd in heaven’s air.Let them say more that like of hearsay well;I will not praise that purpose not to sell.(Shakespaere)
《十四行诗集》第21首
我的诗神①并不像那一位持神
只知运用脂粉涂抹他的诗句,连苍穹也要搬下来作妆饰品,罗列每个佳丽去称赞他的佳丽,用种种浮夸的比喻作成对偶,把他之太阳、月亮、海陆的瑰宝,四月的鲜花,和这浩荡的宇宙
蕴藏在它的怀里的一切奇妙。
哦,让我既真心爱,就真心歌唱,而且,相信我,我的爱可以媲美
任何母亲的儿子,虽然论明亮
比不上挂在天空的金色烛台。
谁喜欢空话,让他尽说个不穷;
我志不在出售,自用不着祷颂。
见《梁宗岱译诗集》,第107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①(原
译注)诗神:即诗人,下面用男性代词“他”字。
2. 打油诗(Limericks):通常是小笑话甚至是胡诌,一般没有标题也无作者姓名,含有幽默讽刺性,常运用双关,内韵等手法。每首诗五个诗行,押韵为aabba,格律以抑扬格和抑抑扬格为主。1)There was a young lady of Nigger Who smiled as she rode on a tiger;They returned from the ride With the lady inside, And the smile on the face of the tiger.2)A tutor who taught on the flute Tried to teach two tooters to toot, “Is it harder to toot, or Said the two to the tutor, To tutor two tooters to toot?”
3. 无韵体(Blank Verse):五音步抑扬格,不押韵诗体。Across the watery bale , and shout again, Responsive to his call,--with quivering peals, And long halloos, and screams, and echoes loud.Redoubled and redoubled:concourse wild Of jocund din!
William Wordsworth: There Was a Boy
4. 自由诗(Free Verse):现代诗中常见的体式,长短不同的诗行存在于同一首诗中,不讲究押韵与格律,只注重诗歌所表达的意象和传递的情感。美国诗人Walt Whitman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中,就采用此格式。例子见第四部分。
I'm not sure how many people will be interested in Poem nowadays.Now even I am having no time apprecating poems because of my daily work.One should be relaxed and patient when reading the poems, trying to grasp the meanings between the lines.This article was firstly written three years ago when I was so curious and interested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poems.I put it here in dribs and drabs is that I know it is easier for people to read a short passage at a time.四、诗的评判
对一首诗,个人的感受会有不同。节奏流畅,语言精炼,联想新颖的诗可算是 好诗。堆砌词藻,一味抒发感情而无实际内容的诗,只能是下乘的诗。二十世纪英美诗歌大量采用自由诗体,接近口语,可谓大胆创新,大概也是诗歌发展的大势所趋吧。以下通过三首诗的分析看诗的评判。
1. That Time of Year That time of year thou may’st in me behold When yellow leaves,or none,or few, do hang Upon those boughs which shake against the cold, Bare ruined choirs where late the sweet birds sang, In me thou see’st the twilight of such day As after sunset fadeth in the west, When by and by black night doth take away, Death’s second self, that seals up all in rest.In me thou see’st the glowing of such fire, That on the ashes of his youth doth lie.As the deathbed whereon it must expire, Consumed with that which it was nourished by.This you perceivest, which makes thy love more strong, To love that well which thou must leave ere long.Notes:may’st:may behold:see late:no long ago thou:you see’st:see fadeth:fades doth:does seals up all at rest:彻底埋葬
thy:your perceivest: perceive ere long: before long
此诗是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的一首十四行诗。作为英国文学巨匠,他以37部剧作和154首十四行诗屹立于世界文坛。
此诗为五音步抑扬格,每个诗行格律为:︶ /︶ /︶ /︶ /︶ /。
全诗涉及衰老、死亡及爱情问题。前十二行:通过描写深秋的树枝黄叶凋零,曾是百鸟争鸣的歌坛,联想到自身青春会如夕阳消逝在远方,被黑夜吞没;自身的青春会如将尽的柴火奄奄一息,被曾滋养过它的火焰焚化。其中choirs(歌坛),deathbed(灵床)使用暗喻手法,同时又用夕阳和柴火象征人的衰老死亡。最后两行:点题,人们对即将永别的东西会更珍惜。本文动词变化具有明显的伊利沙白时代的特点。2. The Daffodils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Ans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Notes: a crowd, a host of: many sprightly:happy glee:joy
jocund:happy bliss:complete happiness pensive:sadly thoughtful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十九世纪初英格兰北部湖区三大
“湖畔派诗人”(浪漫主义)之一。此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自然景象,同时抒发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欢。黄水仙据说是威尔士国花(1282年,威尔士归顺英格兰,被封公国),在英国广泛栽种,春季开花,花期不长。有许多关于黄水仙的诗歌,这首诗无疑是脱颖而出的。
全诗语言精炼,通俗易懂,四音步抑扬格,分四节(stanza),每节6行,每节押韵均为ababcc。
第一节写诗人孤寂时外出散步,偶遇水仙;第二节写水仙争相开放,千姿百态;第三节,诗人看到这景象感到欣喜异常;第四节写诗人在日后忧郁时,回想当时情景,又让他心中充满了欢乐,随着水仙跳起舞来。
3.Song of Myself I celebrate myself, and sing myself, And what I assume you shall assume, For every atom belonging to me as good belongs to you.I loafe and invite my soul, I learn and loafe at my ease observing a spear of summer grass.My tongue, every atom of my blood, form’d from this soil, this air,Born here of parents born here from parents the same, and their parents the same, I, now thirty seven years old in perfect health begin, Hoping to cease not till death.Creeds and schools in abeyance, Retiring back a while sufficed at what they are, but never forgotten.I harbor for good or bad, I permit to speak at every hazard.Nature without check with original energy.Notes: a spear of: a piece of school:学说,流派 hazard:chance abeyance: the condition of not being in use for a certain time
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美国诗人。此诗选自其巨著<<草叶集>>。本文是Song of Myself 一诗的第一部分,采用自由诗体,语言接近当时的美国口语。
文中I指作者,you指读者,这种写法使读者身临其境,进入作者描写的世界。作者在文中表明人的价值是平等的,同时他把自己融入到自然带给他的启发思考中。
从上看出,诗歌的欣赏评判并非可望而不可及,关键要抓住诗中的意象,了解其语义,以便把握诗的大意。纵然每个人的读后感会有不同,但每个人都会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诗歌带来的美和精神上的共鸣。
诗歌基本知识
目的、要求: 了解诗歌基本知识 重点、难点:
掌握诗歌欣赏的基本要求
教学过程
第三篇:诗歌技巧归纳
诗歌鉴赏题型归类作答整理
诗歌语言类习题
一、炼字
关注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关注丰富多彩的形容词
关注生动形象的叠词,关注表色彩的词
解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摹情态
3、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谈作用/点意境/表感情
典型试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规范作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释词)。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送别的人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描述)
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意境或情感)
典型试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规范作答:“系”字本义:栓.①用此在此处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诗人的衣襟,不让他离去。②作者用拟人手法表现它们依恋诗人不忍诗人离去的深情。③
“啼”字既有鸟兽叫的意思,也有出声地哭的意思。①此处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②作者用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表达了自己对“湖上亭”的眷念和不舍。③
典型试题: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规范作答: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简直呼之欲出。
二.炼句
解题步骤
1、结合文意,简析句意
2、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3、分析表达的主旨、情感
典型试题: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有人认为本诗最后一句为喜幸之词,你同意吗?为什么?
规范作答:不同意.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只是靠着老朋友帮助才能维持生计,对世事也不再有何追求了。
本诗前三联描写了初夏时,江流曲折,燕子、水鸥自由自在,渲染出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闲适地享受着妻子儿女的家室之乐。经历长期离乱后,重获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满足。
但最后一联表面仍是喜幸之词,实则包藏了多少悲苦与无奈。眼前的闲适生活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此刻寄人篱下,艰难辛酸溢于言表。读之不觉万分怅惘。
三、语言风格
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
解题步骤
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表达效果。
典型试题: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 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规范作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质朴口语化。(叙)“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诗歌形象类习题
一.人物形象
解题步骤
1、明确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刻画人物形象运用的手法及创造的氛围特点。
3、.概括形象的特征、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或社会意义。
典型试题
贫
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贫女形象?
规范作答:本诗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形象。(概括)
她风采优雅、品德高尚、勤劳能干,针线刺绣精巧,但生于蓬门陋户,伤叹无媒人可托,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结合诗歌分析)
诗人借她表达了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表达情感)
典型试题:
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规范作答: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的弄潮儿形象。
钱塘江的江潮排空而来,汹涌澎湃,弄潮儿却在惊涛骇浪中履险如夷,连手中的红旗都未被打湿,表现出其英勇无畏、奋力拼搏的豪迈气概。
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二.事物形象
解题步骤
1、概括事物特征;
2、分析手法,结合诗句分析人物特征(特别要注意形容词和动词);
3、作者情感的抒发。(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典型试题:
初食笋呈座中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贵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这首诗刻画了什么事物,抒发诗人什么感情? 规范作答:1.壳嫩笋香的初生之笋,洋溢着勃勃的生机,只待春雨浇灌,即能昂扬九霄。可初生之笋因鲜嫩可口,所以食者众多,求者亦夥,而且价值甚昂。(概括事物特征)诗以嫩笋比喻自己,年少而胸怀大志。可悲哀的现实是诗人一样壮志未酬空有“嫩箨香苞”美质,却没有了昂扬九霄的机会。(分析手法,分析人物形象)字里行间充溢了一种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深切感叹。(作者情感抒发)
三.景物形象
解题步骤:
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结合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典型试题:
故
都
韩偓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掩鼻计成终不觉,冯驩无路学鸣鸡。诗歌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规范作答:1.前四句运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遥想中的故都长安景象:杂草丛生、塞雁侵池,宫鸦犹啼。(再现景物画面)
2.诗歌描写了长安荒凉破败的景象,笼罩了一种凄迷悲凉的气氛。(氛围特点)3.寓情于景,寄寓作者对家国将亡的无比哀痛之情。(作者的情感)
诗歌技巧类习题
一、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包括:寓情于景、移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反衬
解题步骤:(借景抒情)
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
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
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
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典型试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规范作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 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典型试题: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规范作答:主要运用了情景反衬(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步骤一)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步骤二)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步骤三)
典型试题:
中 年
郑谷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颈联突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规范作答:触景生情。(步骤一)满墙苔色、连夜雨声,引发了诗人对“故第”的寻找、对“春田”的忆念,(步骤二)抒发自己追怀平生、欲归隐家园安度余生之感。(步骤三)典型试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何种抒情手法?,请简要分析。
规范作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步骤一)通过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移情于物,(步骤二)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步骤三)
二、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考纲要求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解题步骤:
1、确定修辞方法
2、结合诗句分析
3、分析修辞表情达意的作用
典型试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规范作答:首句运用比喻方法,(明确手法)把水比作是眼波横流、把山比作眉峰攒聚,化无情为有情,原本无情的山水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结合诗句分析)既写出了山水相连之处的美丽,又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分析作用)
三、描写手法
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
讲究方式: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讲究方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
解题步骤:
1、确定描写方法
2、结合诗句分析
3、分析描写方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典型试题:
题元十八溪居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规范作答: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地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
典型试题: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 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规范作答:主要使用了细节描写的表现手法。(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典型试题:
海 棠
郑 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注 ①莫愁:战国末期楚国歌舞家。貌美如仙,爱好歌舞。
②梁广:古代因善画海棠而出名的画家。
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规范作答: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衬托。那美丽勤劳能歌善舞的莫愁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
四、结构特点:
常见的结构手法:照应、过渡、悬念、以景结情、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 解题步骤:明确特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典型试题:
边城独望
马戴
聊凭危堞望,暗起异乡情。霜落蒹葭白,山昏雾露生。河滩胡雁下,戎垒汉鼙惊。独树残秋色,狂歌泪满缨。
诗歌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规范作答:开篇点题,“聊凭危堞望”紧扣题目“边城独望”;(1分)总领全诗,引出后面对望中所见异乡景物的具体描写;(2分)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表达了无处排遣的独处异乡之情。
典型试题:
双调·大德歌
秋
关汉卿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
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注 便做陈抟睡不着:思人心切,即使做了陈抟也难以入睡。相传陈抟能一睡百日不醒。
这首曲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规范作答:以秋景切入,又以秋景作结,首尾呼应。全曲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情境相生,物我交融,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
第四篇:英国文学诗歌翻译
歌谣
[英]约翰·邓恩
去吧,去抓一颗流星,去让曼德草的根长成一个婴儿,告诉我,哪里可以找回过去的年华,谁能劈开魔鬼的脚趾,教教我,去听美人鱼的歌声,去避开妒忌者的诽谤,找到那
可以让老实人提高地位 的风。
如果你渴望看到奇特的景色,看到别人没有见过的东西,那么你不妨骑马出游,一万个日夜,直到双鬓染霜,当你归来之时,你会对我讲起 你见到的所有奇观,然后发誓
美丽而忠贞的女子 这世上没有。
如果你能找到一个这样的女子,请告诉我,那样的旅程一定很美好;
可惜不会有那样的旅程,我也不会离开这里,也许我的隔壁就住着一个这样的女子,也许你遇到她的时候,她美丽而且忠贞,一直到你离家给她写信为止,她都是如此,但是她
不等我归家,准已哄骗了 二三个男人。
创作背景编辑本段回目录
根据沃尔顿(Izaak Walton)所著《多恩传记》(Bibliography of Donne),本诗是多恩在离开英国前往法国之前为妻子所写的。当时,诗人身体健康欠佳,而妻子又有身孕,按常理不宜远游,但是心仪宦途的多恩却决意追随其恩主德卢瑞爵士远赴欧洲。这样,他似乎语感到这次别离或许就是夫妻之间的永诀,因此,整首诗歌就蒙上了一层悲哀的色彩。
告别辞:莫悲伤
覃学岚 译
君子安详辞世的时候,会对自己的灵魂轻轻地道一声:走,有些悲伤的朋友会说: “断气了,”而有些则会说“还没有。”
就让我们默哀吧,肃穆,没有泪眼汪汪,没有嚎啕大哭; 把我们的爱情告诉俗人
无异于对我们的欢愉进行亵渎。
地震会带来恐惧与灾祸;
人们把地震的后果和意义琢磨; 可天体的震动是无害的,尽管它们的威力比地震大得多。
月下情人之爱了无意趣,(它的灵魂是快感)不允许 缺席,因为缺席就会令
爱的构件四分五裂纷纷散去。
而你我千锤百炼的爱情,连我们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心有灵犀,无疑又无忧,就是不看不吻不摸也能体验。
你我的灵魂已融为一体,纵然我须离去,也不必忍受别离,别离只不过是一种延伸
就像将金子锻成飘逸绵绵的金丝。
即便我俩的灵魂不是一体,也会像圆规的两脚那样若即若离; 你的灵魂,那只固定的脚,看似不动,实则会随另一只而移。
尽管它稳坐中央镇守,但是倘使另一只真要去远游,也会斜着身凝神倾听,待君归来时,才又直身相候。
你对我正是这般,我定要
倾身围着你转,就像另外那只脚,你的坚定成就了我的圆满 使我抵达终点时又重回起点报到。
第五篇:英文诗歌翻译
I'VE SAVED THE SUMMER-Rod McKuen
我攒下一段夏日
I've saved the summer
And I give it all to you
To hold on winter mornings
When the snow is new
I've saved some sunlight
If you should ever need
A place away from darkness
Where your mind can feed
And for myself I've kept your smile
When you were but nineteen
Till you're older you'll not konw
What brave young smiles can mean
I know no answers
To help you on your way
The answers lie somewhere
At the bottom of the day
But if you've a need for love
I'll give you all I own
It might help you down the road
Till you've found your own
我攒下一段夏日,并把它送给了你;为了将冬晨留住,当初雪覆盖大地;
我攒下一缕阳光,以备你不时之需,在远离黑暗之所,你可以将力量提取。
而我已收藏了你的微笑,那时你正青春年少,直到长大你才会知道,勇敢的笑容多么重要。我不知道答案,如何帮你向前,谜底在某处,也许是一天最后的时间。
但你若需要呵护,我必然全力以赴,帮你走过一段人生路,直到有人把你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