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0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沪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运动和力》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沪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第一篇:沪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天 教 育 教 师 教 案

南天教育教师备课专用

授课教师 王金笑

授课形式 一对一个辅导

教育理念: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沟通理念:互相理解 互相帮助

学习理念:相互学习共享知识

工作理念:快乐工作 有效执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密切相关。

(1)通过用所学有关机械运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感受物理与生活2)通过阅读、讨论“sts”材料,认识高速行车上抛物的危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参照物。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对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意义。通过实验,感受通常研究机械运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通过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知道参照物选取得不同,物体运动的描述就不同,最终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参照物概念的建立。方法是:首先展示一张照片,让学生判断其中物体是否运动?当学生感到仅用一张照片无法判断物体的运动后,再展示一张照片,让学生观察,发表意见,归纳两幅照片所反映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一定要选择一个参照物体,建立参照物的概念。

动卡》上“做做想想”如可以说木块是静止的(是相对于纸条而言)于桌面而言)

增强学生学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

五、教案示例

(一)引入

问题

展示问题“请大家依据照片判断,2(,提出问题“根据这两张不

(2得出“船在运动”结论。提出问题 “判断船在运动的依据是什么?”

结论: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3.参照物(1)观察

观看一段有关生活中机械运动的影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感知机械运动。并描述观察到的机械运动,注意突出参照物体。

(2)问题

图一

图二

结论:要判断茫茫大海上船的运动,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体,如灯塔,这个被选作参照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学生实验

进行学习活动卡p42活动。(2)交流、讨论

结论:参照物不同,研究结果可能不同,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3)阅读教科书p60,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知识应用

5.应用

(1)问题

通过观看“空中加油”、“生死时速”对性”的,体会学习物理的意义。

(2)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教科书p61练习2

(3械运动及参照物选取的实例,并进行角色扮演。

图三

要性,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知道直线运动、路程,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理解速度概念的形成、定义和公式。

(3)理解路程-时间图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能根据

(4)学会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并能根据此图像来分析匀速直线运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感受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经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过程,认识“控制变量”这一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明白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

(3)经历路程—时间图像的描绘过程,感受图像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2究的重要作用。

(3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设计思路

讨论得出直线运动和匀速直课件和学生实验的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进但它却是最简单的运动种类。而则是建立物理模型的意义所在。通过对录像以及在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知道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知道速度的单位及其读法。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运动速度的数值,对速度的大小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通过活动和讨论,学会绘制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通过类比、讨论和交流等方式,初步学会如何通过图像来分析某个具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匀速直线运动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

具体的方法是:用视频展示两个不同的运动情景(地铁列车进站和自动扶梯),提出两个引导性的问题(提示问题:1.运动的路径;2.运动快慢的变化情况),通过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出直线运动的概念,并得出对匀速直线运动的初步认识——运动快慢不变的直线运动。再由对玻璃管中乒乓球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一实验和课件的观察以及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匀速直线运动轨迹的实验,认识到乒乓球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距离是相等的。

速度概念的建立。首先观看赛跑的录像,通过对其中两个片断——途中跑和终点冲刺的讨论得出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基本方法:时间相同比路程和路程相同比时间。再对一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在巩固以上两种比较运动快慢方法的基础上,间都不相同的实验数据通过一定的数学运算转换为能用动的快慢,同时知道运动时间和运动路程的对应关系。理解为分母为“1

简单回顾基础上,按照活动卡上活动2通过对学生所绘制的、然后将此图像与前述函数图像进行比较,通过与正比例函数的类

的分析归纳,并利用图像对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研究,感受物理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体验数学方

第一课时

1.2.什么相同点和

3.运动和匀速直线

(一)引入 播放录像:自动扶梯和地铁进站。提出问题:这两个运动(提示从运动路径及运动快慢角度观察)有不同点?

(二)新课 讨论,交流。相同点:运动的路径都是直线。不同点:运动的快慢不同。引出直线

4.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演示实验

观察乒乓球在玻璃管中的运动。初步认识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相等。

(2)课件演示

拍摄频闪照片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特点的重要方法,以课件演示频闪照片的拍摄

(3)学生实验

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结论:运动物体通过的路径长度叫路程。

5.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模型

(1)问题

(2)讨论交流

乎没有,是研究复杂运动的基础。

(三)知识应用

6.1.(二)新课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动时间越短的,(1)录像片断1:途中跑定格 初步结论1:通过路程多的运动快。(2)录像片断2:终点线,裁判员报成绩 初步结论2:运动时间短的运动快 结论:运动时间相同,通过路程越多的运动越快;运动路程相同,运

(3)问题:以上两个结论是否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适用?

(4)讨论交流

3.速度概念的形成(1)比较运动快慢方法的应用

展示一组四驱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数据,学生运用以上两种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对其中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其运动的快慢。

第三课时

(一)引入

1.函数图像

展示若干函数的图像,说出其名称。

(二)新课

2.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

1)作图

活动卡p46,以时间为横坐标,路程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将一组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绘制成图像。将该图像与前面展示的图像相比较,发现它与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相同。

(2)路程与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将s=vt与y=kx相比较,路程相当于应变量y,时间相当于自变量x,速度相当于斜率k,路程是结果,而速度与时间都是影响运动路程的原因,在表述它们间的关系时应注意是“结果与原因成正比”定。

(三)知识应用

(1)计算

(2)匀速直线运动路程-时间图像的解读

【 实践活动 】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经过实验探究,学会怎样求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等效的物理思想。

(1)提出问题:

(2)制定方案:

(3)分析论证:

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同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其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的绝对值,其方向跟这两个力中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机械运动、通过观看视频录像“物体的运动”,利用二力平衡条件,通过活动“通过观看视频录像“引通过交流、讨论,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

1(1

(2

(3

(4)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有关因素。

(5)会用悬挂法找薄板的重心位置。

(6)会用二力平衡条件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实验、归纳的科学方法。

(2)通过dis实验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用图像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习带来的变革。

3)通过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体会“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在小组实验中互相配合,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2)通过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3)通过对摩擦利弊的分析讨论,懂得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四、教学设计思路

法。二力平衡条件等小实验,加深

力平衡条件;通过对实例判断摩擦力是否存在。方法是:通过diss—t和f—t图像,组织学通过实例讨论,即明确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作

dis实验和实例分析、讨论过程,3课时。

五、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观看各种物体的运动,组织学生对各种运动进行分类,引入物体的平衡状态。

2.问题

①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②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吗?

③若物体只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可能满足哪些条件?

步骤。

.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1)学生实验1 学习活动卡p55学生实验(物体静止)建议:①在实验前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搞清研究对象,阅读实验

②可增加一个实验,把两块用细线相连的木板作为研究对象,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使研

究对象静止后,剪断相连的细线,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交流归纳

各小组交流实验情况,归纳实验结论。

说明:在表述中要强调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4.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1)dis演示实验

学习活动卡p58(2)交流讨论 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三)应用

5.应用

②课本p791—3

(一)引入

(二)新课

2.找薄板的重心位置

(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实验方案。方案1:支撑法

教师点拨:(如图)薄板能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是由于薄板受到的重力与桌面的支持力平衡,如果桌子面积变小,薄板能否保持静止?桌面变成一点时,薄板能否保持静止?

方案2:悬挂法

讨论

.摩擦现象(1)问题 上述三个摩擦现象中,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之处?2)交流(各小组交流观点,教师定义三类摩擦。(3)阅读理解

p78滑动摩擦、静摩擦、滚动摩擦。4.判断摩擦力大小的方法(1)学生实验4 学习活动卡p61活动(2)交流归纳

①可以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可确定摩擦力的大小。②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5.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猜想 ①小实验

a

b

②问题

(2)讨论、交流实验方案(3)实验验证 学生实验5

学习活动卡p61(4(三)应用

高中学习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的基础。

平衡等知识为基础,力(或合外力为零)时的运动情况。

验探究,力。

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

(1有关。(2 2(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事例和实验的分析,纠正对惯性的一些错误认识,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2)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懈的探究历程,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魅力,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曲折。(2)通过对惯性利弊的分析讨论,懂得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

3)通过了解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头枕的作用,感悟生命的宝贵,体会尊重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难点: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惯性、牛顿第一定律等两部分内容。

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逐步形里略斜面演示实验、ppt将永远运动下去”的观点,最后形成牛顿第一定律。

过学生实验—木块从斜面上滑下,运动状态改变的分析、物体的受力分析,点的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实验、分析、推理的过程,再加上教师利用ppt精心讲授

本设计要突破的另一个难点是:惯性;运动物体、然后系。

(一)1.片段,提出问题“发现冰山、‘泰坦尼克号’为什么不能马上停止前进?”引出课题“惯性”。

2.同桌交流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乘公共汽车突然刹车时的感觉;百米赛跑到终点后要继续向前冲等。完成活动卡p62画情景。

(二)新课

3.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1)问题

轮船有惯性、汽车有惯性、人有惯性,液体、气体也有惯性吗?你能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吗?”

(2)学生实验1

利用给定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液体、气体也有惯性:手拿装满水的杯子突然向前;手拿装满水的杯子向前突然停止;用吸管吹肥皂泡、用可乐瓶吹烛焰等。

利用给定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运动物体有惯性,静止物体也有惯性:小车上放木块、小车突然运动、小车突然停止运动;纸飞蛋落(该实验也可教师演示)。

(3)大组交流

小组派代表演示实验,并说明各实验分别表明了什么。

(2)运用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解释教科书上图3-6-4相扑图片和活动卡上p64的漫画图片。

(3)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行驶中的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车内的乘客倒向车行驶的方向;要想击中地上的目标,飞机飞到离目标上空一段距离提前投弹;离开枪口的子弹失去了推力,还能继续前进。

4)归纳解释顺序:①研究对象和相关物体原来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②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由于惯性,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仍将怎样?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 运动状态的改变

(1)问题

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为什么会改变运动状态?你能否使运

为什么?分析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力情况。

(3)小车在三个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4)如果表面更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速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5)如果水平面足够光滑(完全没有摩擦力),小车将怎样运动?

分析:毛巾表面最粗糙,小车受到的阻力(摩擦力)最大,运动距离最短;玻璃表面最光

滑,小车受到的阻力(摩擦力)最小,运动距离最长。即摩擦力阻碍了小车的运动。结论:如果水平面是完全光滑的,小车没有受到阻力,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

3)演示实验2

做法:如图所示将a、b两个光滑的导轨对接在一起,让小球多次从同一位置由静止沿导轨滚下,每次改变导轨b倾斜的角度,使之与水平面的夹角越来越小。

第二篇:沪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运动和力》教学设计范文

机械运动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运动和力”这一章的第一节,是为以后学习“匀速直线运动”打基础的。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关系的基础。更是高中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体会到选取参照物的重要意义,知道如何选取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运动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是,“怎样描述运动?为什么要选取参照物?怎样选取参照物?”这都是学生以前未考虑过的问题,通过观看图片、分析讨论,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参照物对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意义。通过实验,感受通常研究机械运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通过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知道参照物选取得不同,物体运动的描述就不同,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感受到事物的相对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建立参照物的概念,感受通常研究机械运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用所学有关机械运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2)通过阅读、讨论“STS”材料,认识高速行车上抛物的危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参照物。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为机械运动这一节。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对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意义。通过实验,感受通常研究机械运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通过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知道参照物选取得不同,物体运动的描述就不同,最终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参照物概念的建立。方法是:首先展示一张照片,让学生判断其中物体是否运动?当学生感到仅用一张照片无法判断物体的运动后,再展示一张照片,让学生观察,发表意见,归纳两幅照片所反映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并由此得出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一定要选择一个参照物体,建立参照物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方法是通过完成《学习活动卡》上“做做想想”,让学生体验对同一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可以是不同的。如可以说木块是静止的(是相对于纸条而言);也可以说木块是运动的(是相对于桌面而言)。由此自然而然地领悟到由于参照物选取的不同,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就可能不同,从而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实例分析等自主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教与学能达到最佳的结合。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

五、教案示例

(一)引入

1.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问题

展示“歌德堡号”下水的第一幅照片(图一)。提出问题“请大家依据照片判断,船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学生难以作出统一的回答。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家的答案不一致呢?”

(二)新课

2.机械运动(1)问题

展示第二幅照片(图二),提出问题“根据这两张不同时刻拍摄的照片,大家能否判断出船的运动情况?”

(2)结论

归纳学生回答,得出“船在运动”结论。提出问题 “判断船在运动的依据是什么?”

结论: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3.参照物(1)观察

观看一段有关生活中机械运动的影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感知机械运动。并描述观察到的机械运动,注意突出参照物体。

(2)问题

观看大海孤舟的录像(图三),你能判断海中孤舟的运动情况吗?

结论:要判断茫茫大海上船的运动,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体,如灯塔,这个被选作参照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学生实验

进行学习活动卡p42活动。(2)交流、讨论

结论:参照物不同,研究结果可能不同,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

(3)阅读教科书P60,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知识应用

5.应用

(1)问题

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利用“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

通过观看“空中加油”、“生死时速”等录像了解人们是怎样利用“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体会学习物理的意义。

(2)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教科书P61练习2表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参照物。

(3)根据自己对“机械运动”及“参照物”概念的理解,分小组讨论、列举出一些机械运动及参照物选取的实例,并进行角色扮演。

图一

图二

图三

第三篇:5.2 力的描述 沪科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福州家教(www.xiexiebang.com)和厦门家教(www.xiexiebang.com)版本所有

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单位,并对1N、10N等有具体的感受;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体验或听、看,对力的三要素形成初步认识;感悟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独立动脑动手的习惯;在交流讨论中初步养成勇于发表个人看法并尊重他人见解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力的三要素

难点:三要素中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实验、讨论 教学用具 三角板,弹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演示实验:请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先后弯一根弹簧 请同学们思考: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同学们会根据两名同学对弹力棒的弯曲程度,很容易得出与力的大小有关。

用力拉弹簧,用的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可见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那么除了力的大小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效果呢?

二.进行新课

1、力的三要素

(1)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2)力的方向

师: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我们向上提一个木箱,必须向上用力才能将木箱提起来。如果沿水平方向用力推它,只能使它沿水平方向开始运动。我们观看足球比赛,运动员射门时把球踢偏了,原因是踢球时用力的方向没能控制好。打排球时把球扣出界外也是用力的方向不妥。

可见,力的方向也影响力的效果。(3)力的作用点

教师:大家注意看所有的门窗的把手都安装在离门轴较远的位置,这样开关门窗比较方便。如果将门窗的把手安装在离门轴较近的地方,开关门窗就很费力。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教师: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所谓力的三要素,意思是只有力的三个要素都不变,力的作用效果才不变。两个力,它们的三个要素都相同,这两个力的效果才完全相同。

力的三个要素中有一个要素不同,都会使力的效果不同。例如,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用一个力作用在尺的中点,向上用足够大的力就可以把尺子平稳地拿起来。如果用同样大的力,力的作用点在尺的一端,尽管力的方向向上,只能把尺的一端提高,尺子是倾斜的。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个要素充分地反映了力的特征,我们认识一个力,只有认识了力的三个要素才算认识得清楚、全面了。

2、力的单位 福州家教(www.xiexiebang.com)和厦门家教(www.xiexiebang.com)版本所有

教师: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力很大,有的力很小。起重机把大块的建筑材料吊起来,起重机对物体向上的拉力非常大。我们背着书包上学,我们用的力很小。我们需要对力的大小进行测量。

教师:要测量力的大小,首先应该规定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在初中阶段暂时不能讨论,我们只要对“牛顿”这个力的单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够了。

多大的力是1牛顿?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牛顿。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20牛顿。运动员举起杠铃时需要用1000至3000牛顿的力。

可让学生感受一下。让学生结合课本83页图5—10,感受一些力的大小。

3、力的示意图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分析才能认识力的存在。科学概念是抽象的。为了使抽象的概念便于理解、表述和交流,人们常用一些直观、形象的图样或模型去表现它们。

在物理上,为了使物体受到的力更形象、更具体、更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我们借助画图的方法把力表示出来。人们常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力。这种表示力的形式叫力的示意图。它便是抽象的力的一种形象直观的表现方法。

力的示意图是一种比较粗略的表示物体受力的方法,线段的长短不做严格的要求,长度适中即可,力的大小是否标出也不做要求。学生练习:课本84页第4题

三、小结 根据板书小结以及学生谈谈体会。

四、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84页1、2、3 2.补充:(1)一个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沿水平方向向左的50N的推力,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2)用沿斜面的力推物体,力的大小是10N用力的示意图画出物体受到的推力F。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

2、力的单位:牛顿(牛),符号N

3、力的示意图:用带箭头的线段描述力

教学后记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重点与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方法

以周围的物体或事例感受力的存在,突出学生的自学探究及交流合作。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感受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的兴趣,教学准备

哑铃、弹簧、皮球(两个)、自制弓与箭、磁体(两个)、橡皮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利用身边的物品组织学生进行力的存在实验:(1)让两学生举哑铃。(2)让两学生拉弹簧。

(3)让两学生做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实验。

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能感受到力的存在,那么力到底是什么呢? 板书课题:力

【学生活动】根据师的要求进行实验,感受力的存在。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进入新课的探究。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2】部分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达成共识,初步了解力的有关内容

三、合作共建,解决疑难

1、力的概念的理解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相关部分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1】自主学习,认识力的有关问题。【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对力的认识。【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对力的认识。【教师总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而且要产生一个力必须同时具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一个是受力物,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间接接触可以产生力,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物体间不接触也可以发生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铁钉等。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同时发生的,没有先后之分,绝不能认为先施力而后受力。

2、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列举关于物体受力后的变化的事例(1、尽可能的多、全;

2、可分组比赛的方式激发思维)。

【学生活动1】根据师的要求尽可能多、全,进行举例。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分类、总结、归纳得到两个方面:一是形变,二是运动状态的改变。【学生活动2】后进行分类,与师归纳出结论。【教师总结】

(1)运动状态包括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向两个方面。

(2)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说明此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 【教师说明】

(1)关于力的存在认识一定要从是否发生作用来判断,而是否发生作用则可从物体的形变或运动状态的改变来直观体现。接触与不接触不是本质条件,而只是现象。

(2)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判断,应是最直接相互作用的物体。

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高。师巡视批阅,及时发现问题。

【学生活动1】自主做题,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2】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评析。【学生活动2】参照答案,自我评析。师生合作形成共识

【教师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其意义就是,如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对甲也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的大小应相等、方向应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组织学生进行内容小结: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至少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一个力

(3)力的作用效果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七、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题1、2 课外:同步探究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力

一、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

1、特点:

2、九、教学反思

第五篇:八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4)从力的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具

演示: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学生:30把刻度尺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神州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一、力是什么

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人推车„„(学生举例)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 2.分析罗列的现象

可以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3.归纳总结归纳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让学生说明其原因。

(2)用图片进一步说明用图片展示,学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

(3)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4)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力还有别的作用效果吗?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2)投影图片,举例说明 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②射箭。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举例(4)进一步理解

通过学生实验说明,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就越大。

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

三、力的三要素

(一)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1.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2.老师有选择的板书

总结: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设疑:那么,我们身边又有哪些例子是力的三要素不同,其作用效果就不同呢?

4.前后呼应:在上课前,老师说在掰腕游戏中失败的同学,也能反败为胜,你现在有办法了吗?我们再试一下。学生讨论猜想。学生浏览后,思考回答: 学生举例

学生再次游戏,体验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

(二)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大小;

箭头表示力方向,线段起点和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1、教师指导:强化作示意图方法

2、学生板演作力的示意图是力学的重点,在这里由学生自主搜索,并结合了一些实物分析,然后进行训练。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学生实验:

(1)用手拍桌子。

(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2.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学生举例分析:投影“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小结

知识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体会?

本节课你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一、“运动状态改变”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具体应用时不是判断不准就是考虑不全面。要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较好的做法是在新课教学中通过全面列举来帮助学生理解。包括:

1、由静到动

2、由动到静

3、加速运动

4、减速运动

5、转弯。无论哪一方面发生了变化,都叫做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又可以概括为两点:

1、速度变化

2、方向变化。在平时学生解题时出现考虑不全面时要及时给予纠正和强调,通过“反复”来加深理解。

二、学生对“一个巴掌拍不响”和“用力拍桌子手也疼”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判断不准或出现混淆。关键点分析:前者只有一个物体——单个物体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力产生在两个物体之间,亦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后者包含两个物体——二者互为施力物体,亦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下载沪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运动和力》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沪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运动和力》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物理说课稿+《力和运动》-物理说课稿

    我说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第一册,第十二章“力和运动”中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

    八年级物理 二、怎样描述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

    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力的三要素。 ⑵了解力的单位,并对1N、10N等有具体的感受。 ⑶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体验或......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力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沪粤版《8.1力》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 1.理解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表示力.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用它测量力的大小. 一、导入新课......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力》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的重点内容。 本节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的内容:(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

    八年级物理5.1《力》教学案沪科版(最终五篇)

    第五单元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学习目标: 1.初步知道什么是力 2.通过实例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学习过程: 一.力是什么 1.阅读课本78页图......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1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1力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过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通过常......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3.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1. 体验物体运动和......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实验教学计划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实验教学计划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